pdca循环控制模式

2022-09-21

第一篇:pdca循环控制模式

PDCA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

PDCA为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也称戴明环,是由美国着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首先提出的。这个循环主要包括四个阶段: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及八个步骤。八个步骤是四个阶段的具体化。

(1)计划(P)阶段

计划是质量管理的第一阶段。通过计划,确定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以及实现该方针和目标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计划阶段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

第二步,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

针对找出的质量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第三步,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

第四步,制定改善质量的措施,提出行动计划,并预计效果。

在进行这一步时,要反复考虑并明确回答以下问题:1)为什么要制定这些措施(Why)?2)制定这些措施要达到什么目的(What)?3)这些措施在何处即哪个工序、哪个环节或在哪个部门执行(Where)?4)什么时候执行(When)?5)由谁负责执行(Who)?6)用什么方法完成(How)?以上六个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原因、目的、地点、时间、执行人和方法,亦称5W1H问题。

(2)实施(D)阶段

该阶段只有一个步骤,即第五步

第五步,执行计划或措施。

(3)检查(C)阶段

这个阶段也只包括一个步骤,即第六步。

第六步,检查计划的执行效果。通过做好自检、互检、工序交接检、专职检查等方式,将执行结果与预定目标对比,认真检查计划的执行结果。

(4)处理(A)阶段

包括两个具体步骤。

第七步,总结经验。对检查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正确的加以肯定,总结成文,制定标准。

第八步,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通过检查,对效果还不显着,或者效果还不符合要求的一些措施,以及没有得到解决的质量问题,不要回避,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把其列为遗留问题,反映到下一个循环中去。

处理阶段是PDCA循环的关键。因为处理阶段就是解决存在问题,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阶段。该阶段的重点又在于修订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没有标准化和制度化,就不可能使PDCA循环转动向前。

PDCA循环,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它具有如下特点:

(1)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

PDCA循环作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不仅适用于整个工程项目,也适应于整个企业和企业内的科室、工段、班组以至个人。各级部门根据企业的方针目标,都有自己的PDCA循环,层层循环,形成大环套小环,小环里面又套更小的环。大环是小环的母体和依据,小环是大环的分解和保证。各级部门的小环都围绕着企业的总目标朝着同一方向转动。通过循环把企业上下或工程项目的各项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彼此协同,互相促进。以上特点。

(2)不断前进、不断提高

PDCA循环就像爬楼梯一样,一个循环运转结束,生产的质量就会提高一步,然后再制定下一个循环,再运转、再提高,不断前进,不断提高。

(3)形象化

PDCA循环是一个科学管理方法的形象化。

第二篇:PDCA循环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中的应用

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它能降低由于不同医生医疗差异而导致的治疗疗效差异,能有效的保证医疗质量,它强调的是医疗护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流程上更加具体细化,更突出实践性和标准性,做到病种医疗环节质量标准化,实施全程监控和评价。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共分为4个阶段,即Plan(计划)、Do(实施)、Check(监管)、Action(结果处理阶段)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具体的处理内容:计划阶段制定方针、目标、计划书和管理项目;实施阶段主要按计划实地去做,去落实具体对策,监管阶段的工作内容是检查对执行后的效果;结果处理阶段的重点在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实施标准化,并依据标准执行;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解决,为制定下一轮计划提供资料。

我科2015年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1.入组率部分不达标,入组完成率极低,通过应用PDCA循环优化管理后,临床路径完成率有着明显的提高。但在上一个PDCA循环中,在解决一些问题的同时,发现了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其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在2016年,我科继续运用PDCA管理模式,解决了上一阶段出现的问题,同时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将其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不断促进临床路径完成率提高。 1.P阶段:合理设定计划 1.1步骤一:界定问题,确定改进目标,规划人、事、物、对策实施步骤及评估基准。

我科2015年1月-12月临床路径开展过程中出现入组率高,完成率低。其中结核性胸膜炎41例,入组率100%,入组完成率48.78%,原发性自发性气胸25例,入组率100%,入组完成率8%。未达到三级医院入组完成率50%的要求,为达到三级医院的要求,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医疗费用,我科针对这种情况立即成立工作小组,收集相关资料,应用流程图还原事件经过并试图找出问题。

上图为我科2015年针对临床路径完成率低的原因分析,经讨论后得出的一系列原因,就上述主要原因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经持续改进后,我科2016年第一季度临床路径完成率较前有所上升,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完成率,不断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医疗费用,我科临床路径工作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并收集相关资料,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应用流程图还原事件经过并试图找出问题。

1.2步骤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通过追踪临床路径全过程,工作小组对可能原因再次进行分析和讨论,采用“鱼骨图”方法将此循环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发现,上一个阶段存在的问题有一部分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有一部分问题仍然存在,同时发现了新的问题,上述一些原因导致了我科临床路径完成率较低的原因,具体原因分析见图2

1.3步骤三:找出主要原因

通过工作小组讨论,认为我科临床路径完成率仍较低的主要原因是:1模板维护不及时:经过1年多的时间,科室的管床医生对于临床路径已经比较熟悉,但临床路径模板没有及时维护,导致变异率较高,在出院时医生对变异录入不完全,产生变异退出的问题;2与信息科及医务科沟通不到位:我科现在大部分医生都能熟练操作临床路径,但仍有一大部分变异退出,其中有些问题需要及时向信息科及医务科反应;

1.4步骤四:制定措施 针对上述各种原因,我科采取以下措施: 1.临床路径个案管理员与信息科及时沟通; 2.科主任及时与医务科沟通;

3.个案管理员及时维护临床路径模版。 二:D阶段:严格执行措施 2.1步骤五:实施措施

对P阶段制定的措施严格执行,对每一个入组病例实行每日评估,实行个案管理员及工作小组分级监管,退出前由工作小组审核把关。 三:C阶段:检查实际执行结果 3.1步骤六:评估效果

2016年

2、3月份我院医务处分别通报了2016年

1、2月临床路径开展情况,我科原发性自发性气胸2例;结核性胸膜炎5例,入组率100%,入组完成率50%,入组完成率明显提高,且达到三级医院要求。 四:A阶段:反馈整改 4.1步骤七:标准化

根据上阶段的成功经验,制定基本改革措施,具体措施应该包含1.4步骤四内容。在实施基本改革措施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完善,制定出最符合本地医疗水平、本医院、本科室以及科室医生的方案,作为解决问题的标准,并严格的执行下去。

4.2步骤八:问题总结

在上一阶段,经过整改,本科临床路径完成率明显上升,已达到三级医院要求。但是发现在具体的医疗环境下,本科室的管床医生工作杂,事情多,导致在执行临床路径时不能仔细评估,对于变异没有仔细分析原因,这与临床路径最初的设计理念相违背,我们将这个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旨在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费用成本,提高周转率,不断提高临床路径的完成率。

第三篇:PDCA循环模式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摘 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方法 科室成立品管圈,对我院血液透析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成立品管圈并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表对血液透析患者实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健康教育的达标率和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健康教育达标率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成立品管圈并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表对血液透析患者实行健康教育,规范了临床护理工作,提高了护理品质,强化了健康教育达标率和提高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品管圈;临床护理路径;血液透析;健康教育;满意度

品管圈是同一工作现场或工作相互关联区域的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组,其优点是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以便提高护理质量[1]。

临床护理路径是指医院里的一组医护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疾病的监测,治疗护理,康复训练制定的有严格工作顺序和准确时间要求的治疗计划[2]。我科自2014年1月成立品管圈并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到透析患者健康教育工作中,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自2014年1月成立品管圈组织,选取我科血液透析患者56例,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23~81岁,平均52岁;透析时间均从起始开始,透析计划均为每周3次规律透析,4h/次;均意识清醒,能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8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治疗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实验组成立品管圈组织并为患者制定健康教育路径图,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具体方法如下:

1.2.1 成立品管圈组织 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品管圈活动相关知识。以护理小组为单位自发成立“品管圈”组织。圈员7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4名,护士1名。其中由护士长担任圈长,负责组织开展圈内的活动,如组织学习临床护理路径相关知识;2名主管护师担任辅导员,负责活动内容的监控;记录员1名为护士,担任圈内工作记录。

1.2.2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患者及家属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查阅资料,共同制定标准化健康教育路径表。

1.2.3活动步骤 (1)P―计划拟订:确立并制定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路径表。

(2)D―执行阶段:确认患者病情需要透析,即进行健康教育,并将临床护理路径表放入病人病历中,当班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此表的作用及意义,讲解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必要性及为该病人制定的透析方案,认真按临床护理路径表指导病人,每次执行后已执行的用笔打勾,并签上执行者姓名,未执行的不做标记,但必须记录未执行原因,并严格交接班。对文化层次低的患者宣教时尽可能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反复指导并就前一次透析时的问题进行反问式提问以评估效果,如果回答不出或不完整,就进行再教育,直到完全掌握为止。排班要新老搭配,保证每班有圈员上班,以保证工作持续有效进行。

(3)C―检查阶段:圈长和圈内辅导员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每天检查并在相应的栏目上打分,进行督促、跟进,对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进行再教育,确保健康教育的效果。

(4)A―巩固阶段:圈长坚持每周2-3次组织圈内成员学习临床路径表和血液透析专业知识,必要时请科室医生培训,更深入的了解临床护理路径,做好质量持续改进。

1.3评价方法 利用问卷形式对两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达标率及满意度调查。健康教育达标率即患者及家属掌握宣教的血液透析知识程度,全部为选择题,不能书写的病人由护士组长提问题,病人进行回答的方式完成,采用百分制,得分≥85分为达标,<85分为不达标。满意度调查由护士长发放自行设计的“病人满意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包括科室环境,护理质量,服务态度,居家护理指导4个方面,每题的选择有满意、较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问卷调查表审核后结果分类比较,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健康教育达标率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血液透析患者属于居家透析,每周来院透析3次,4h/次,需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由于受疾病的折磨加上透析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以及疾病对社会家庭的影响,易产生负性心理。常规的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全面性,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应付检查,患者健康教育的依从性比较差。我科导入临床护理路径后,简便快捷的记录方式,节省了护士大量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利用健康教育路径对患者实时系统、动态、连续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患者能主动配合医务人员,遵医行为大有改善。

4小结

我科开展品管圈活动以来,经过每个圈员的参与、讨论、实施和完善,制定了临床护理路径表应用于血透患者健康教育中,该方式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及参与管理的意识,发挥其管理潜能,加强上下级沟通[3],同时提高了护士对护理问题学习、观察、分析及解决的能力[4],有利于护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和护理质量改进。临床护理路径是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的时间表和计划表,使护士知道做什么,怎么做,逐项落实,责任到人,减少漏项[5],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满足了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旺君,王利香.“品管圈”活动在护士长夜查房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7,7(5):55-56.

[2]李萍,赖红梅,程薇,应用护理路径对顾客住院病人进行健康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32-833.

[3]谢文,周凤婵,郑志惠,等.品管圈活动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2):15216.

[4]方桂珍.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活动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4(22):1103-1104.

[5]李萍,赖红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骨科住院病人进行健康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2001,11(36):11.

第四篇: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和患者家属满

意度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对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和患者家属满意度的应用与效果。方法:运用PDCA循环模式对气管插管患者的意外拔管风险及其家属满意度进行管理。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使气管插管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4.31%下降至1.78%,使得患者家属的满意度由67.26%提升至90.94%。结论: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同时对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非计划性拔管;PDCA循环管理模式;患者安全;家属满意度

PDCA循环是一种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的质量管理的循环模式,是依照计划(plan) 、实施(do) 、检查(check) 和处理(action) 的科学程序进行质量管理的方法系统。此方法最先是被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的,目前在医院管理、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等临床护理研究和实践工作中也逐渐被广泛应用[1]。非计划性拔管指的是尚未达到气管拔管指征,未经医护人员的同意,患者及其家属自行将人工气道拔除或意外脱落,也包括医护操作不当而致的拔管[2]。非计划性拔管是机械通气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这可能会对患者造地进一步的损伤,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治疗负担,亦或导致意外死亡;同时也会引起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服务的的不满,出现医患纠纷[3]。研究表明,非计划性拔管占据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很大比例。为了防止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发生,减少护理中的不良事件,提高患者的安全,我院在管道安全护理中采用PDCA 循环管理法对气管插管患者进行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时间顺序将我院ICU行气管插管且时间大于24小时的645例患者及其家属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具体如下:

对照组:选用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住院患者309例。男167例、女142例,年龄范围20-81岁,平均(52.1±12.4)岁,GCS评分4-12分,平均(7.7±3.3)分;机械通气25-87小时,平均(34.5±4.5)小时。疾病种类:重症肺炎73例,各类手术后17例,呼吸衰竭97例,重度脓毒症休克83例,脑血管意外35例,其他诊断4例。 实验组: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住院患者336例。男184例、女152例;年龄范围17-80岁,平均(53.4±13.5)岁;GCS评分5-11分,平均(8.5±2.5)分;机械通气24-90小时,平均(35.5±2.4)小时。疾病类型:重症肺炎81例,各类手术后26例,呼吸衰

1 竭97例,重度脓毒症休克85例,脑血管意外42例,其他诊断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GCS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和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工作程序;实验组运用PDCA循环模式对气管插管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规范管理。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发生率,分为发生与未发生两个维度。②采用患者家属满意度情况问卷调查表,对患者家属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评估,满意度主要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个维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χ2.PDCA 2.1 计划阶段: 主要包括收集资料、查找问题的原因和高危因素、针对原因制定改善措施等内容。 2.1.1收集资料:

追溯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气管插管患者,总结发现在人工管道的护理过程中存在很多例如管道移位、阻塞、意外拔管等不合理和不安全的情况。也存在因治疗和护理过程的不如意和不顺利,使得医护直接相互埋怨指责,矛盾突出,同时医患关系也是很棘手的问题,患者及家属对医护工作满意度不高。

对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认知障碍、意识不清、高龄老人、不配合等气管插管患者在置管后进行初次的评估,其中评估内容包括认知能力、神志状态、年龄情况、身体状况、合作态度、生活需求及日常活动规律、病情用药情况、既往有无管道滑脱史等资料。

2.1.2查找原因:

(1)患者因素:患者通常采取的是被动体位,气管插管作为异物长时间的压迫和刺激咽喉壁黏膜,通常会导致患者疼痛、舒适度的改变,并且活动受限无法说话;部分患者会存在躁动不安或者恐惧紧张等负性情绪;患者对气管插管的不舒适的程度、目的、作用等信息的不了解使得患者缺乏自我保护插管的意识,进而由于难以忍受人工气道或者意外的脱落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等不良事件[4]。

(2)护理因素:有的医护人员可能由于受到的培训不足,使得自身专业素养和责任感相对缺乏,未能达到该有的高度;部分异常烦躁的患者会因医护人员进行的上肢约束不当而摆脱约束后意外自行拔管;部分医护人员未能有效地进行评估意识不清或躁动的患者的危险因素,未能及时地使用镇静类药物;有的护士进行护理操作时候动作过于粗鲁、活动幅度过大使得人工管道受到牵拉而意外脱落;有的护士不重视不良事件的报警或处理不当;护士未能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心理护理和教育教育工作[5],使得患者及家属过于

2检验。 焦虑和对医疗工作的不满;人工插管固定的方式和程度的松紧也会对舒适度和牢固程度造成影响。由于以上的因素患者可能会因头部和躯体大幅度摆动致使气管插管脱落,出现意外事件。

(3)客观因素:ICU患者身上通常会有多条人工管道,因多次被动翻身护理而致管道移位、脱落、阻塞等[6];同时,医院现通常用普通的胶带固定管道会因患者的体液、汗液、呕吐污染物会使得粘性降低使导管滑脱;ICU病房的护理工作人员配置不到位,护理人员对气管插管患者的夜间和中午班次主动巡视不足使得超负荷的护理工作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1.2制定计划(plan):

计划指的是在行动和工作之前预先拟定一个实施方案,具体包括:工作的预期目标、方法、内容等方面。具体如下:

(1)患者因素的干预。①为他们提供舒适的护理服务。尽量为患者及家属创造一个安全而舒适的治疗环境,例如减轻病室内外的噪声刺激,温度、光线和湿度怡人等,为他们提供环境方面的支持;医护人员应当正确评估患者的舒适度, 以期提供舒适的护理服务,如护理服务操作轻柔耐心,协助患者及家属采取舒适的体位,合理固定气管导管和牙垫等器械,以减轻器械对局部的损伤与压迫等。②实施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和家属有效的心理支持,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加强护患沟通,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护理教育的宣传;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要耐心、细心,经常与患者及家属说话、肢体接触等,加强无声的交流,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向患者家属讲解气管插管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以取得他们的支持与理解,从而配合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对部分病情稳定、清醒的患者可以播放他们喜欢的音乐曲目,这可明显改善气管插管患者的身心状态,降低疼痛,减轻焦虑和烦躁等负性情绪,降低意外拔管的机率。

(2)护理因素的干预。①采取多种方式完善医院的管理体系,规范服务的操作流程,进而加强规范医护人员的管理[7]。定期召开护士会议和论坛,大家一起讨论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共同商讨对策,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加强业务学习,加强护理工作的指控管理,提高护士的责任心,教授护患之间的沟通技巧、合理使用镇静剂的方法、发生意外拔管事件后的正确评估和紧急常规处理等内容,以提高服务的质量。②在固定人工管道之前,医护人员要保持患者面部的清洁和干爽,正确固定气管切开导管和气管插管,多次检查并及时更换固定带和固定胶布;护士每次交接班的时候都要仔细检查气管插管的深度和导管的固定状况,及时清除患者的分泌物,若发现胶布和或固定带潮湿或松脱应当及时更换,并着力协助患者进行被动活动,使他们身体经常处于舒适的体位。③针对患者的意识状况和心理情绪状态采用适当的肢体约束,要注意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约束的目的、意义及作用,确保松紧适宜。

3 (3)客观因素的干预:①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护理人员的数目以确保护理工作安全并对低资质的护士进行护理技能培训、评估技巧培训、镇静剂应用、认知培训、镇静效果评估培训等,以保证护理质量[8]。②加强高危时间段的巡视工作,主要为增加巡视次数,观察人工管道的深度和固定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阻止并上报;发现意外事件高危个体应在其床头卡处加以备注以引起护理人员的格外关注和检查。③采取妥善的固定气管插管的方法。双条胶布应采用“8”字交叉固定方式,对于部分意识清清晰、活动范围较大的患者,应使用扁带绕颈式的固定方法,这种固定方法可以大致解决因胶布潮湿脱落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医护人员节省操作的时间。 2.2 实施阶段(do):

护理管理部门的导向作用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十分重要,尤其是护士长更需要熟悉各项护理服务的标准及流程,这样能使实施者明白需要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去做。护理管理领导者们要把相应的工作计划、注意事项和评估标准等资料打印好,确保分发到各个护士手上,并且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对展开学习。护士长对护理工作进行宏观的调控,调动每位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经管路滑脱评估后确认为高风险的患者严格落实岗位职责,实行责任到人,要严格落实床头交班等各项防范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准确记录,班班交接,从而增强每个人的护理质量意识;若发现意外拔管事件,责任护士要及时与患者及家属签订《人工管路意外脱落风险告知书》,并且立即对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以阻止和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在护理过程中实行综合的护理方式,加强心理护理,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9]。 2.3 检查阶段(check):

建立气管插管患者护理质量管理小组,由责任组长、护士长、责任护士等人员组成,并由责任护士们全面负责实施非计划性意外拔管风险患者的评估和防范措施;责任组长们负责对患者护理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提出防范措施和进行指导合理应对;护长组织对护理质量、态度和防范措施实施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并将检查的结果做好记录以用于例会和培训期间点评分析。 2.4 处理阶段(action):

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召开评估分析座谈会,就非计划拔管事件的防范情况和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的结果展开分析、探讨和总结,对成功的经验进行表扬和肯定,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出解决措施,并继续追踪改进措施的实效情况,尽量做到质量的标准化[10],以确保防止类似意外的再次发生,将讨论结果汇总后上报上级护理部,同时,把相关措施和建议反馈给具体的个人,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继而自上而下的负反馈系统,如此反复,使得PDCA循环模式可以持续不断地运行。 3结果

3.1 PDCA实施前后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对照组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气管插管患者309例次,共记录非计划性气管插管拔管14例次,非计划拔管率为4.31%,其中女性6例次,男性8例次;运用PDCA循环管路模式的实验组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院气管插管患者336例,共记录非计划性气管插管拔管6例次,非计划拔管率为1.78%,其中女性2例次,男性4例次。结果显示,采用PDCA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下降明显,χ2 =3.8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2 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

注:*表示P<0.05 总数 309 336

非计划性拔管 例数 14 6

百分率 4.31% 1.78%

χ2

3.85* 2.2 PDCA实施前后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家属的满意率为67.26%;实验组实行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家属的满意率为90.94%,实验组满意度提高明显,χ2 =6.4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情况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

注:*P<0.05 总数 309 336

满意度

例数 281 226

百分率 90.94% 67.26%

χ2

6.42* 4.讨论

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对评估结果进行处理后,对成功的经验给予肯定、推广和加以标准化,对面失败的经验教训加以分析总结,把未能解决的问题投入到下一个循环管理当中,目前已成为实现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提高的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中我们将PDCA循环管理运用在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中,结果显示有效地预防和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概率,并且有效地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由此可见,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降低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同时对提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着积极的作用,适合广大医护人员加以推广并运用于各项护理实践中。

参考文献

5 [1]张欣.应用 PDCA 循环管理方法在持续提高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的效果[J]. 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30). [2]邓海波. 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27): 866-866. [3]何晓丹. ICU 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进展[J]. 当代护士, 2011, 12(1): 29-29. [4]张海燕, 魏华丽, 欧阳丹. QC 质量管理降低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实践[J]. 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11): 142-143. [5]姬长芹. PDCA 循环法在提高儿科病房护理满意度的应用[J]. 中外医疗, 2012, 31(35): 136-137. [6]袁兰. 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20): 55-56. [7]龙烨, 纪考云,刘小燕. 8例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1): 112-113. [8]金旭华. 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 16 例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及对策[J]. 护理与康复, 2012, 11(5): 453-454. [9]袁志敏. 应用PDCA 循环模式进行护理质量管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2): 75-77. [10]黄璐, 龚洪玲. PDCA 循环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 武警医学, 2013, 24(1).

第五篇:PDCA循环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纠正)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

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运转,离不开管理循环的转动,这就是说,改进与解决质量问题,赶超先进水平 的各项工作,都要运用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不论提高产品质量,还是减少不合格品,都要先提出目标,即质量提高到什么程度,不合格品率降低多少?就要有 个计划;这个计划不仅包括目标,而且也包括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采取的措施;计划制定之后,就要按照计划进行检查,看是否达实现了预期效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 目标;通过检查找出问题和原因;最后就要进行处理,将经验和教训制订成标准、形成制度。

PDCA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其实施需要搜集大量数据资料,并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

PDCA循环的特点有三个:

①各级质量管理都有一个PDCA循环,形成一个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互相制约,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如图8-5所示。在PDCA循环中,一般说,上一级的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依据,下一级的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落实和具体化。

②每个PDCA循环,都不是在原地周而复始运转,而是象爬楼梯那样,每一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这意味着质量管理,经过一次循环,解决了一批问题,质量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如图8-5所示。

③在PDCA循环中,A是一个循环的关键。

贯标中的应用:GB/T 1900

1、GB/T 28001标准的管理思路

【P(计划)】:

GB/T 19001:工作计划、策划(职责 目标 人、机、料、法、环、测 5W1H);GB/T 28001:包括三个方面的策划(危险源识别、法律法规识别、目标指标

和方案制订)

【D(执行)】:

-- 明确职责(部门/岗位的质量、安保职责)

-- 资源保证(能力、意识,特种作业人员上岗资格,GB/T 28001:安全员,消防、安全监控、防盗、防雷设施等)

--编写文件(强调两标融贯)

--信息交流和沟通(对内、对外)

-- 执行:符合性 痕迹管理

GB/T 28001:运行控制(重点消防安全、防盗抢(财产和资金)、交通安全、信息安全) 应急准备和响应(预案文件的演练和执行)

【C(检查)、A(纠正)】:检查和持续改进

--日常工作(质量)检查、安全检查

--目标、指标完成情况的定期验证

--安全管理绩效的检查

--法律法规符合性评价

--对不合格(品)的整改,(GB/T 28001)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小结:

PDCA:是最早由美国质量统计控制之父Shewhat(休哈特)提出的PDS(Plan Do See)演化而来,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改进成为PDCA模式,所以又称为“戴明环”。

PDCA的含义如下:P( 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纠正,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 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 ;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 个PDCA循环里。

以上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这样阶梯式上升的。

PDCA循环实际上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在质量管理中,因此有人称其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PDCA循环特点

处理阶段是PDCA循环的关键。因为处理阶段就是解决存在问题,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阶段。该阶段的重点又在于修订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没有标准化和制度化,就不可能使PDCA循环转动向前。

PDCA循环,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它具有如下特点:

(1)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

PDCA循环作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不仅适用于整个工程项目,也适应于整个企业和企业内的科 室、工段、班组以至个人。各级部门根据企业的方针目标,都有自己的PDCA循环,层层循环,形成大环套小环,小环里面又套更小的环。大环是小环的母体和依 据,小环是大环的分解和保证。各级部门的小环都围绕着企业的总目标朝着同一方向转动。通过循环把企业上下或工程项目的各项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彼此协同, 互相促进。以上特点。

(2)不断前进、不断提高

PDCA循环就像爬楼梯一样,一个循环运转结束,生产的质量就会提高一步,然后再制定下一个循环,再运转、再提高,不断前进,不断提高。

(3)形象化

PDCA循环是一个科学管理方法的形象化。

PDCA循环包括4个阶段,7个步骤。

其中第一部分的“计划阶段”包括上述7步骤中的3个: (1)选择课题 (2)掌握现状

(3)分析问题原因 选择课题要做的工作:

1。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比其他问题重要。 2。问题的背景是什么。 3。有什么损失。

4。选定课题和目标值。 5。正式选定负责人。

6。如有必要,对改进活动的费用做出预算。 7。拟订时间表,指定改进计划。 掌握现状要做的工作:

1。抓住问题的特征,需要调查若干要点。(如:时间,地点、问题的特征等) 2。若要解决质量问题,就要从5M1E(人机料法环测)各种不同角度进行调查。 3。去现场收集数据中没有包含的信息。 分析问题原因要做的工作:

这个步骤就是一个设立假说,验证假说的过程。 1。设立解说(选择可能的原因)

搜集关于可能原因的全部信息

运用“掌握现状”阶段掌握的信息,消去已确认为 无关的因素,重新整理剩下的因素。

2。验证假说(从已设定因素中找出主要原因)

搜集新的数据或证据,指定计划来确认原因对问题的影响。

综合全部调查到的信息,决定主要影响原因。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问题再现一次。

PDCA循环的内涵、特点与运用

PDCA循环又叫"戴明循环",简称"戴明环"。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PDCA循环方法,对于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和效率十分重要。

一、PDCA循环的内涵

IS09001:2000标准0.2条款的"注"指出, PDCA方法可适用于所有过程。其模式可简述如下:

P--策划: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 D--实施:实施过程;

C--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

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业绩。

1.PDCA方法适用所有过程

PDCA循环理论存在于所有领域,既包括人们的专业工作,也包括日常生活,它被人们持续地、正式或非正式地、有意识或下意识地使用于自己所做的每件事和每项活动。

2.PDCA循环的主要步骤

①分析和评价现状,以识别改进的区域;

②确定改进的目标;

③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以实现这些目标;

④评价这些解决办法并作出选择;

⑤实施选定的解决办法;

⑥测量、验证、分析和评价实施的结果,以确定这些目标已经实现;

⑦正式采纳更改;

⑧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评审,以确定进一步改进的机会。

其中,①、②、③、④即P--策划;⑤即 D--实施;⑥即C--检查;⑦、⑧即A--处置。

以上所述,即为解决问题所必须遵从的一个过程、四个阶段和八个步骤。

二、PDCA循环的特点

1.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

策划--实施--检查--处置(改进)是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或一组活动的一个过程,必须形成闭环管理,四个阶段缺一不可。那么,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是否只能分成八个步骤?笔者认为,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2.大环套小环

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见图1。

图1 大循环套小循环

在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有自己小的PDCA循环。比如,ISO 9001:2000标准的管理职责(5)和资源管理(6)是PDCA循环的P阶段,产品实现(7)是D阶段,测量、分析(8)是C阶段,改进(8)是A阶段。而"改进"中的"纠正措施"则是该标准大的PDCA循环中A阶段的小PDCA循环。

应当指出,PDCA循环中的A是关键环节。若没有此环节,已取得的成果无法巩固(防止问题再发生),人们的质量意识可能没有明显提高,也提不出上一个PDCA循环的遗留问题或新的质量问题。所以,应特别关注A阶段。

3.循环前进,阶梯上升(见图2)。

图2 持续改进

由图2可见,若按照PDCA循环前进,就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新的水平上再进行 PDCA循环,便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PDCA循环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它可以在组织的每一个过程中层开,也可以在整个过程的系统中展开。它与产品实现过程及质量管理体系其他过程的策划、实施、控制和持续改进有密切的关系。

三、PDCA循环的灵活运用

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池泽辰夫主张灵活运用PDCA方法,可先从CA入手,然后再进入PDCA循环,即先"检查"、"处置"(改进)前一循环的实施效果后,再进入"策划"阶段。池泽辰夫举例说,在制定方针、目标及实施计划方案时,应回顾上一方针、目标的实现情况,即对上的PDCA循环效果进行充分验证后,再制定本的计划。

笔者认为,池泽辰夫先生的说法是对 PDCA循环认识上的深化。事实证明,毫无准备地进入策划阶段与检查前一循环的实施效果后再进入策划阶段,其效果截然不同。所以,进行PDCA循环时,尤其要注意CA环节,在此基础上进行策划,对提高策划的水平和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自《中国质量认证》2003.9期

上一篇:word使用技巧图文下一篇:史记读后感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