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如何做最好教师有感

2022-11-03

第一篇:读如何做最好教师有感

读《如何做最好的教师》有感(精选)

读《如何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矿区中学乔桂枫

寒假里,我读了魏书生先生的著作《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让我感悟颇多。特别是对其中第二章:影响教师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二:魏书生:教师要用心去“懒”,就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魏书生有这么一段话:教师是干什么的啊?是找出适合学生阶梯的人。……上课三不讲:凡是学生能看会的,老师不讲;凡是学生查找资料后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凡是班干部能教会的,老师不讲。是啊,想自己,我觉得我平时就没学会“懒”,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亲自检查单词,没背会的再亲自考,生怕学生做不了,什么事情都得自己做。最后把自己累的够呛。

魏书生的“懒教师”观念,表现在其教学上,就是指学生能学会的,老师尽可能不讲。因为他觉得,老师不做,不是当老师的偷懒,而是尽可能多地给学生锻炼的机会。他说:“一个老师剥夺了学生做事的权利,剥夺了他努力能够做到的机遇,就等于和不让他吃饭一样可怕。人家能够吃得了,干得了,你不让他吃,不让他干,当然学生的体质就会下降。所以,看起来让学生做事,是为了减轻老师的负担,这不对,这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增长能力的机会,他只有更多地做事,参与管理,参与制定计划,他才能增长能力,增长主人翁的责任感。”正是有了这样的观念,魏书生才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懒教师才能教出勤学生”。这句话说的太好了!

可见,魏书生的“懒”字背后有哲学:“懒”字背后有学生。魏书生认为学生应始终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即使是讲解课文如行云流水者也不能够抛开学生,不管不顾。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魏书生始终坚持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人,致力于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魏书生认为:“如果在教学中时时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而且是活生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有无限潜力的、不断变化的主人,那么教师想出来的办法就容易使学生接受。反之,如果把双边活动变成老师一厢情愿的艰苦劳动,那么即使借用别人一两个方法上的窍门,用在自己那里也是行不通的。”那么,学生的主人地位如何得以保证。想想也是,作为英语老师,每次开课或者上新授,我总是要准备许多内容。结果,有的时候下课了,而我准备的还没有用到,我很累,其实学生也累。我的工作,显然与“懒”撘不上边。

读了这本书,我深思了好久,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如何更好的做一名人民教师,如何让学生喜爱英语,如何上好每一节课,如何使学生的英语成绩更上一层楼,我心中已有了方向。

第二篇:读《做最好的教师》有感

读李镇西编著的《做最好的教师》这本书,我受到很多启迪,对自己的身份也进行了深入思考,如何做一名好教师?怎样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我认为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精彩,都成功,这样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老师。课程实施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交互并生成意义的过程。每节课要上得科学。所谓科学,是指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必须回归学生世界、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所以我把读书积累的经验用于课堂教学,努力打造思想品德学科激情有效的“美丽”课堂。

既然课堂是以学生学习为主的存在,那么课堂就应是师生互动的大舞台,演好这台“戏”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想把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只有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

生物学家达尔文成长的事例给了我们极大地启示。达尔文小时侯 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他对大自然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较大兴趣去野外观察、学习和采集标本„„从而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正如他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重大影响的,就是我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只有对思想品德课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改变当前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厌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 教师要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

教师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不要板着脸走进教室,应面带微笑,保持饱满的精神,充沛的精力,积极向上的情绪,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你是很自信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这点我感受颇深。

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配合得好,就能较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这位教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会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爱屋及乌”,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呢?答案很简单:就是要真心爱学生,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是俯下身来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2,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对待学生就应与对待自己的子女,兄弟姐妹一样和蔼可亲,可爱,可敬,要亲近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不能厚此簿彼,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更不能对他们有偏见,不能从心底里瞧不起他们。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如此,而且要多鼓励,多引导,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教师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该任课教师对他们是关心的,是爱护的,是尊重的,他们才会喜欢你,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的兴趣就会引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

平时我也注意了这一点。

责任确实重于泰山,为人师者如何做到尽职尽责,无愧于每一个四十五分钟,无愧于每一位学生,无愧于每一个家庭。我认为课堂上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老师多用赞美性评价,一串串温馨评语既鼓足孩子们乐于参与的信心又让他们的内心温暖!给学生们创设一种平等、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时时处处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身心发展规律。例如“你看她读的多好啊!”“xx同学很自信,能举手回答问题”。“某同学这节课表现的最棒,回答问题三次”,“你的笔记写的很认真,并有创意,你是位很有心计的孩子”,“同学们听听,xx同学今天的表现比上节课还好,努力吧!老师永远支持你”,“大胆地说出来,勇于发言,展示更完美的自我”等等。

诸如许多许多赞美性、鼓励性的评价,有的甚至有些“虚假”,但正是这些“温馨评语”更多地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心愤愤,口悱悱想说,展露他们的热情,也更能体现师者的人情味,处处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发自内心的关爱。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得到保护。温馨评语似火,烧烤着稚嫩的心,温馨评语似甘露,滋润求知若渴的心田,温馨评语似春风,必将吹开朵朵蓓蕾。

(三)教育内容生活化,让课堂漫溢真情实感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高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教学过程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空洞说教,使理论知识融入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所以,我上课会很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通俗易懂的事例来教学,或让学生自己来举例,谈认识、体会,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思品就在我们身边,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学习兴趣很高。

(四)重学生主体,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个性张扬。

相比较而言,现行教材浅显易懂、可读性较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精读多活动的方法,经常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想象、自由发挥、踊跃发言,小组讨论,从而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热情很高,都是抢着发言,这样让学生在自己学习、领悟、体验、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动脑、动口,提高认识,受到启迪,获得感悟。例如,感悟青春,学生亲笔书写青春的含义,他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他们对青春的畅想极富个性。这样既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教育性,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既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知识,提高了认识,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而且,在课堂上,我会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药方”。高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

(五)教师注重导语、过渡语、结束语的使用,让课堂饱满又“美丽”

教师设计的导语应有所变化,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恰到好处,导在当导之时,导在当导之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承上要精练,启下要恰当,并能引发同学们的兴趣与思索,或许给他们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六)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让课堂既鲜活又人文化。

“放得开”是指教师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指在尊重孩子多种答案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

学生能够经常说:“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这是学生投入了自主性学习的又一标志,要达到这样的愤悱状态,教师就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在老师眼里,学生设计出的办法、方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自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学习的快乐。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一个答案,虽然言之有理,但就是因为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怎么能畅所欲言、积极思维呢?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我们应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分析错因,使其在心服口服的前提下走向成功。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亮点”进行鼓励,正确的探索结论要鼓励,对于错误的观点,教师也要婉转地向该生提出他的观点中所存在的漏洞和其他错因,这些错误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由参与交流的其他学生提出,从而引起该生深入思考。还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结论如果讲得有道理,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即使是与教材中的叙述有所出入,教师也不硬将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让学生真实地坦述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孩子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样,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相互比较鉴别,把发散的思维回拢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想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总而言之,新课改的灵魂是要挖掘、发挥和发展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组织教学必需贯彻这一“灵魂”精神,搞好师生互动活动,当好学生学习同路人的角色,保证在课堂上师生一起主动积极地活动,师生之间展开直接地、面对面地交流与对话,学生才能获得真实情感、鲜活的知识,并获得人格的陶冶与健全。所以,今后我们在课堂上要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的“众人说”,变老师“独白式教学”为师生“对话式教学”,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又有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让师生都成为科学的主体,从而实现师生在互动中共同探讨、研究、切磋、互补、交流,使课堂成为一个思想碰撞、心灵交汇的摇篮,成为一个互相合作、共同体验的空间。进而打造激情有效的“美丽课堂。

第三篇:如何做一名称职的干部——读《做最好的干部》有感

如何做一名称职的干部

——读《做最好的干部》有感

曾经有人问过,怎样才能做一名好干部?当时感到无从回答,原因是这个题目很抽象。最近读了《做最好的干部》后,我深受启发,感想颇多。

十八大召开之际,《做最好的干部》是献给党员干部最好的读物,这是对干部进行职业化建设训练的一本好书,书中说到干部要有五个“炼”:一炼境界,炼能力更要炼精神;二炼思维,把握规律和思路分析;三炼能力,提高素养和会做事的能力;四炼作风,求真务实做实功;五炼方法,讲究策略和巧干。这五个层面,鲜亮明确的提及干部最重要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文章内容结合实际、浅显易懂,读起来让人津津有味、爱不释手,通读后印象深刻,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要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任何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一个工作岗位的存在,往往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所以,爱

岗敬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热爱本职,就是职业工作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种职业劳动,努力培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幸福感、荣誉感。一个人,一旦爱上了自己的职业,他的身心就会融合在职业工作中,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敬业就是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一个人只有首先尊重自己的职业,才能唤起他人对其职业的尊敬,才能使其从事的行业焕发光彩。

二要善于沟通。沟通是一种能力,要做沟通的主人。沟通要有目的,不管是找上级还是同下级沟通都要有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心中要有数,做好一切需要的准备。与上级沟通应选择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工作上的事情,一般要选在工作场合,领导有空的时候,诚实的讲出工作中的问题,如何解决。拿不定主意时要谦虚请教。千万不要只讲客观原因,不讲主观没下功夫,更不要推卸责任,认为失败与自己无关。如果是思想和生活上的事情,应该选择一种宽松、随意一些的场合,要坦诚、交流个人心得,哪些问题想不通,有什么

困难过不去,需要得到的帮助是什么,希望达到什么目的,要有分寸,不能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超出领导也没法回答难题。同样作为一名干部,也需要与下级部门沟通。就要耐心地倾听,认真分析,慎重回答,切实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

三要提升素质。素质和能力源自坚持不懈的学习,学习是推动干部成长的根本途径。作为优秀的年轻干部,必须把学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学理论、精学业务、勤学现代知识,孜孜不倦、形成习惯。我们要努力从创新学习方式、拓宽学习渠道入手,向“高手”取经,向“良师”讨教,不断提高理论和业务水平,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抱着持之以恒的精神,多思多想,多写多练,多记读书笔记,多写心得体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努力练就成为一个具有“战略思维、全球视野、历史眼光、忧患意识”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四要勇于承担。要做真正的好干部,必然具有承担力,如果我们承担得越多,领导对我们的信任也就越大。著名的巴顿将军勇于“承担下级军官一切”的做法,产生了三大效用:其一,使那些下级军官对他心存感激,奋发向上,成为真正的可用之才;其二,让其他人愿意围在他身边,死心塌

地地听从号令;其三,让上级对他刮目相看,认为他是一个不会推卸责任、勇于担当的好军官。这样的干部,上级信任,下级拥护,理所当然地拥有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要善于总结。是否善于总结自己及工作,是检验一名领导干部能力大小、强弱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地总结自己,才能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我们可以把总结的过程看作一个人能力提升的过程。善于对自己走过的路、做过的事作出总结,是推动工作的有效途径。其实,善于总结也是一种工作方法。经常性地总结自己,反思自己,并把它培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将之作为一种修身的方法,就能少犯错误、不犯错误,就能健康成长。不去总结,只会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势必会重蹈覆辙。只有善于总结经验,才能抓到工作的重点,才能抓到矛盾的主要方面,才会辨明前进的方向,理清自己的工作思路,制定出得力的工作措施,最终必会取得很好的成效。

裂叶秋海棠

2012年8月23日

第四篇:读《做最好的团队》有感

有幸拜读到陈向东博士的《做最好的团队》这本书,受益匪浅,感觉不像是和一个故弄虚玄的博士在进行思想交流,倒是有点像和张艺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那般亲切可爱的老师在聊天,他把多年来人生经历和生活积累的管理知识经过提炼,用一个易于被人们接受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他在书中写道:“这个世界上很难有完美的个人,但很可能有完美的团队。”新东方的成长,就极好地证明了这个团队力量之伟大,而这两年来中国许多民办大学的破产,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实了因为学校领导不尊重人才、管理不善、或者是由“不善者”来管理而导致破产的理由。对领导而言,拥有宽阔的胸怀和宽广的视野,设定较高的奋斗目标,信任员工、激励员工,作出正确的决策,富有人情味地关怀下属,这样的团队无疑是高效的。 对员工而言,尊重领导,具有责任心,充分信任公司的运作理念,与上级、同事间实现无障碍的沟通和分享,这样的团队无疑也是无法被超越的。

书中总结了九大黄金法则,从团队的组建,到团队的培养,再到团队的成长,为本书的核心内容。

诚信是 一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诚信至上,诚信是金,诚信是一面镜子,一旦打破就会出现裂痕,一个人的声誉积累可能需要15年,但毁掉它可能只需5分钟 。

沟通的关键是换位思考,情商的本质是同理心。

新老沟通—工作交接、沟通到位,扫除壁垒,工作的幸福来源于分享、付出和共赢。

上下级沟通—对上,让领导了解你努力的成果;对下,领导让下属理解你决策的依据。

能力沟通—不是“说”,是通过行动、态度、决策展示出来。 先打动自己的心,我们用自己的时间为别人做事,还是用自己的时间为自己做事,我们用自己的时间去赚取钱财,还是用自己的时间去影响和改变社会?当我们能够为了自己做事而去投入、历练并且有所担当的时候,我们成长得最快。

打动别人的心,只要坚持以自己善良的一面去对待别人,只要真实、真诚、正直、无私、无我、公平,就一定会感动他人,打动人心。 “一喜得帮助,周围是友情”这句话出自老一辈革命家陈毅,相互帮助,使彼此资源得到共享,感情得到交流,特别是共同解决了独自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让团队成长。

通过读《做最好的团队》这本书,归纳了几点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定位。

1.对自己要有清晰的认识:我要去哪里?我在哪里?我有什么?我的差距在哪里?我要怎么做? 合适的定位最终会让自己成为受益者。

2.要忠诚缺乏忠诚感: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懈怠,对公司形象与维持团队整体的进步是一种伤害。 公司希望看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把自己当主人的成员也不是好的团队成员。

3.要有责任心:聪明和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 有主人翁意识,有责任心,并不意味着纯粹依靠增加工作时间来体现。

要追求的新方向,在工作时期是否能投入,是否能把工作的每一分钟都利用好。

4.要有团队精神:拥有共同的价值目标:相互协作,互相帮助、推动,才有可能出现1+1>2的结果。 团队精神的基础: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

5.遵守道德:中国自古重视商业道德。 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关心社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团队要想做好做大做强,要找到有道德、有品格、懂职场规矩的人。有了良好的道德操守和道德修养,才能提升个人的价值。

以上几点仅仅是《做最好的团队》一书的初步体会,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完善,要同时或者交叉的持续进行。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跟上时代,团队要不断更新,个体自然要跟紧步伐,适应、习惯了现有的模式,不能“乐不思蜀”,理智的分析、更新、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结合自身的需求和目标去在团队里工作,接受并认可团队,为团队带来价值,趋于个体与团队的完美结合。

第五篇: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我的班主任-------- 王明哲

《做最好的老师》书的序言部分让我颇有感受,虽然《序言》仅仅只有四页,但也是书的精髓所在,其中李老师谈到本学期他担任着两个班语文课,连早读和辅导课在内,周课时二十一节,此外还担负着校长的一些职务,他很坦率:“我现在感到累,的确累。”但他本人对于“走路都在备课的状态而感到高兴,准确的说,感到内心的宁静,因为这种状态能够让他感到踏实,感到不浮躁,这是一种与学校与学生真正融合在一起才有的心态。“做最好的自己”正如李镇西老师讲的那样,才有了: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当遭到非议和误解时,虽有过灰心但不气馁。正因为这样,李老师才会有今天的成就,而更难的可贵的是如今“硕果累累的他还依然保留着那份对学生对课堂的挚爱。

说到师生之间的感情,开学三周以来,让我深有感受。它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学之初,学校决定每天早上学生不能自行进入教室,须由班主任带领进班。记得第一次出去带他们,学生看到我就想看到陌生人一样,无动于衷,直到我说:一一班同学站队!才有孩子开始向我走来。第二天仍然没有多大改善,这让我有一些受挫,怎么从他们的眼睛里看不到亲近感?终于,在两天之后,学生们在见到我,能够自觉站队,而且站队前,还能看到他们在互相提醒,到了第三周,我已经能够在门口看到他们自觉站成队,并且在看到我之后漏出兴奋的表情,他们这时的表现也让我从感情上感受到了我是他们的老师,他们是我的学生。学生之间也变得熟悉起来,不再是最初的冷漠相望。而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配合也变得默契了很多,我想这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感情所产生的效果。

李镇西老师的书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 ‘从教25年来,风华正茂也罢,人到中年也罢,默默无闻也罢,暴得大名也罢,普通教师也罢,教育专家也罢„„这一切都没有改变我的生活状态,那就是——我一直在一线,一直都在讲台,一直都和学生零距离!”

读完这段文字,顿时觉得真的好佩服李镇西老师,更是崇拜。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作者对教育事业的一份执着,文字朴实无华,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才是好老师,更想努力地去做一名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