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6教案

2022-08-01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选修6教案》,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一篇:高中地理选修6教案

高中地理: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教案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说明世界、中国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

2.结合实例,说明耕地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3.结合实例,说明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世界、中国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

2.耕地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3.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难点:

植林和毁林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太阳能有哪些优缺点?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那些国家?

一、可再生资源:

1.概念:

在被开发利用后能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再生,并继续被人类利用的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科学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可再生资源的必要性

虽然可再生资源可以循环再生,但是如果人类对其开发利用的强度超过其自我更新的能力,它就会退化、解体。所以对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非常重要。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复习提问:

世界淡水紧缺原因?

1.世界淡水紧缺原因:世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2.解决对策

(1)开源

①修筑水库、开渠引水

②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

③废水处理再利用

④海水淡化

⑤人工降雨等

案3例 海水淡化

通过案例阅读能够分析、归纳目前海水淡化的方法和局限性。

1.海水淡化的方法

蒸馏法:用各种能源将海水蒸发,冷凝后取得淡水留下盐分。

反渗析法:在一定压力下使海水通过半透膜,淡水可以通过而盐分被留下。

用心爱心专心

2.海水淡化的现状:中东一些产油国家建立了实用性海水淡化厂。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色列等、我国天津等地区。

3.局限性:由于海水淡化成本较高,目前运用的还不是很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淡化成本将有望降低。 ⑵节流

①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采取喷灌、滴灌的方式降低灌水定额。

②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等。 (二)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复习提问

中国北方缺水的原因 水 南多北少 地 南少北多

→加剧缺水

1.预测: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那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低到l 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以下,形势更趋严峻。

2.已做工作: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已经从1980年的3158立方米,减至2002年的537立方米;从1998年起,已对200多个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形成110亿立方米的节水能力。 3.措施:

⑴开发水源科学地修坝蓄水,修渠调水,在保持地下水位不下降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

⑵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为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 ⑶采取全面节水措施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 ⑷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

⑸倡导公民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 ⑹提高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在社区、学校、家庭中倡导改变日常消费方式,节约生活用水。 阅读我国《水法》关于水资源保护的规定通过阅读能够用了解下列内容:

1.解决水资源问题,既要有技术措施、科学管理,还要有法律约束等。 2.理解关于全面规划、综合利用的原则和实行供用水合同制的节约用水原则。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关于保护水资源综台措施的规定。

活动世界水日活动

活动提示本活动是通过调查学校用水的现状,使学生了解学校日常用水中有无浪费水的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合理化的节约用水的建议和方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树立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和帮助周围人群节约用水的意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等。

活动建议

1.教师首先简单介绍活动的目的及评价指标,为学生进行有效活动指明方向; 2.据学校用水状况,设计学校用水现状调查表,调查的时间一般选3—5天比较合适; 3.调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但小组内需有明确分工与合作;

4.调查结果以小论文或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等形式进行;

5.对学校可行的节水途径和节水方案的提出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等。

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到21世纪中叶,随着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人均耕地还将减少。 复习提问:

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 2.具体措施:

⑴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我国《土地管理法》要求各级政府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本行政区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

⑵提高土地利用率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⑶提高耕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综合整治田、水、林、村,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建议:在讲述本部分时,应结合当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讲解,以增强理解的直观性。) 阅读怎样衡量土地的质量

通过阅读能够用了解下列内容:

学会分析土地质量的高低:要根据土地利用方式具体分析。(对于本部分的教学,最好结合当地实例进行)

1.从农业利用的角度分析:

土地的地理分布、土壤层的厚度、土壤肥力水平、距水源远近、潜水的深度和地势高低、坡度大小等。

2.从工矿和城乡建设用地的角度分析:

地基的稳定性、承压性、受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等)和气象灾害(暴雨、大风等)威胁的程度。

此外,在衡量土地质量时,还应注意土地的通达性,包括土地离现有居民点的远近、交通情况等,因为这些因素影响劳动力与机械到达该土地所消耗的时间和能量。 (二)土地退化的防治

1.概念:土地退化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

2.表现:

⑴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 提问:土地荒漠化主要分布在那些地方?

土壤侵蚀定义:陆地表面,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和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当前世界土壤侵蚀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6。耕地的土壤侵蚀现象更为严重,受不同程度侵蚀的耕地占1/4以上。

⑵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⑶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案④例土壤侵蚀导致石漠化(石漠化是与我国的水土流失、荒漠化并列的三大生态问题之一。)

教学建议

1.让学生找到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具体位置(云贵高原和两广丘陵上,属于南方地区的山区);

2.回顾云贵高原、两广丘陵上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土层很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等特点; 3.分析人类不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如过度砍伐树木,过度开垦荒山、荒坡、陡坡等,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使基岩暴露地面,最终导致石漠化。 阅读土地退化在世界各地造成的危害

提示通过阅读了解土地退化对各地造成的危害巨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危害程度。 3.土壤侵蚀的防治:

⑴总原则: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应强调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⑵具体措施。

①生物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栽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②工程措施

包括水利工程和水上保持工程。水利工程有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有修梯田、淤地坝等。

③农牧业措施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例如,等高耕作,施用有机肥料,适时耕作等,同时,发展合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 板书设计

§3.3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

一、可再生资源:1.概念:

2.科学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必要性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一)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1.原因: 2.对策

(1)开源⑵节流

(二)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2.具体措施:

⑴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⑵提高土地利用率 ⑶提高耕地质量(二)土地退化的防治 1.概念2.表现 3.土壤侵蚀的防治 ⑴总原则

⑵具体措施

第二篇:高中地理选修6自然灾害背诵材料

选修6自然灾害背诵材料精简版

一、地震灾害

1、成因:位于××板块和××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球内能强烈急剧释放,引起地壳震动。

中国多地震原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地壳运动活跃。

2、影响破坏程度(烈度)大小因素:自然:震级大小(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中距离(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源深度(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人文:发生时间;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建筑物抗震程度;人员防震自救意识

3、引发的次生灾害:泥石流、滑坡、(河道阻塞形成)堰塞湖、工厂有毒物质泄露造成的环境污染、瘟疫(人员死亡)

4、损失:严重人员伤亡;破坏建筑物,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引发次生灾害(如上)、

5、措施:①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建立预警监测系统

建立应急预案,做好灾前物资准备等工作

③提高建筑物抗震程度

④进行防震教育,提升防震意识与自救能力

二、泥石流

1、成因:自然:①山区地形,山高、坡陡、谷深

②(地震多发,断裂发育导致)地表多疏松堆积物

③植被覆盖率低

④洪水条件(强降水、溃坝、冰雪融水)

人为:①破坏植被

②破坏地表

③开矿等人类活动

2、危害:①掩埋村镇

②冲毁建筑物与道路、矿山等

③阻塞河道

3、措施:①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

②人类活动避开泥石流多发区

③植树造林(生物措施)

④建设护坡林、堤坝,进行截流(工程措施)

、建立隔离坝避免泥石流冲入村庄和耕地。

三、滑坡

1、成因:①岩石破碎;②山区地势起伏大,岩体、土体不稳定,有滑动面;③植被覆盖差;④降水、地震、人类活动加剧滑坡发生

2、措施:①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

②工程措施:护坡、加固岩体、消除地表水地下水危害

③人类活动避开滑坡带(如修路)④提高植被覆盖率

四、沙尘暴

1、我国发生时间:多发于冬春季节,春季最多。

2、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地面干燥多沙质沉积物;多大风;植被稀少,地面径流少。

人为原因:人类过度农垦、放牧、樵采等造成土地沙化,部分工程建设等破坏地表,地表裸露等。

3、分布: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沙漠广布、地表裸露、植被稀疏)在我国多发生在华北、西北、东北地区。

4、冷锋对沙尘暴的影响:冷锋风力大,吹扬沙尘,并使沙尘随锋面移动

5、危害:破坏草原,加速荒漠化,大气能见度降低,污染环境,造成呼吸道疾病多发。

五、台风(热带气旋)

1、夏秋季节

,形成于热带副热带海区。

(我国多发于东南沿海、由东南到西北灾害程度减小、登陆后受摩擦力影响风力减弱)

2、台风的路径:北半球先向西北碰到陆地,折向东北,南半球先向西南碰到陆地,折向东南。影响路径的因素:盛行风的吹拂、陆地轮廓的阻挡、地转偏向力等

3、结构:分台风眼、漩涡风雨区、外围大风区;

天气特点:狂风、暴雨

4、影响:危害:①导致狂风、暴雨、风暴潮、洪涝

②造成海难,影响生产

作用: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伏旱与水荒,降温消暑。

5、台风周围区域某一地点风向判断:例:于西太平洋洋面的台风,当中心移入南海,位于20°N,118°E时,广东沿海地区主要吹

(C

)

A.北风

B.西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解析:低压中心,广东延海的风向指向台风中心,由于地转偏向力影响因此吹东北风

6、措施:①加强监测及时预报;②制定应急救灾预案

③做好灾前物资准备等工作

六、寒潮(冷锋)

1、成因:北极地区因太阳辐射弱,地面大气获得热量少,冷空气堆积,在大气环流作用下大规模南下

2、时间与季节:9月——次年5月,主要在深秋到初春

北方:春秋危害大

南方:冬季危害大,总体春秋危害大。

3、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走向:

北坡:南下冷空气受到阻挡,在山前堆积,加剧冻害;

南坡:冷空气受到山脉阻挡(如大巴山、四川盆地),势力减弱,灾情小。

南北走向:成为冷空气通道,易使冷空气南下侵袭低纬度地区

4、危害:北方:大风、降温、降雪、霜冻(春秋)

南方:降温、冻害、雨雪

5、措施:①加强监测及时预报

②人员、牲畜做好防冻准备

③农作物覆盖地膜(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或熏烟(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

④设立大棚温室(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或风障

⑤给农作物灌水(水的比热容大,降温速度慢)

冻雨

1、成因:有冰水混合物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2、危害:影响交通运输,交通事故增多;危害农业生产,会冻伤或冻死农作物、果树等;影响通信和电力输送,冻雨积累后能压断电线和通信线路,使电讯和输电中断。

3、预防措施:加强气象监测预报,提高民众的防范意识;对农作物和果树采取相应的防冻保护措施;减少外出,外出要采取防寒保暖和防滑措施;及时清除路面和通信、输电线路上的结冰;机动车辆安装防滑设施,减速慢行;

七、旱灾

1、分布:东部季风区严重

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②人口密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

③生产生活耗水量大,需求大

2、华北春旱的原因:

①雨季尚未到达,降水少②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③正值春耕,农作物返青需水量大④河流、湖泊等径流量少,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的能力差⑤城市人口密集,工农业需水量大

江淮:伏旱(受副高控制,下沉气流,降水少,气候干燥)

西南、华南:冬春连旱(降水少,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渗漏严重)

3、危害:①农作物的质量、产量下降,②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生活供水;③危害生态环境,引发灾害,如蝗灾

4、措施: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配;工农业生产生活节约用水;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植树造林,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防治水污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农业推广喷灌、滴灌;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培育和推广耐旱作物。

八、洪涝灾害

1、我国洪涝灾害空间分布特点:地势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的东部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东部季风区,总趋势: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2、我国洪涝灾害季节与成因:夏秋季节(5—9月):

3、我国东部季风区主要河流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

①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大,降水持续时间长(如梅雨),降水集中,季风强弱变化大(副高强:南涝北旱;副高弱:北旱南涝);台风影响。

②水系特点:A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如淮河);B水系支流多(海河:扇形水系

长江:树枝状水系;主支流同时入汛,加剧洪涝);C河道弯曲(如荆江河段),汇水集中,排水困难,行洪不畅

③地形:河流上游地形坡度大,水流急;下游地处平原,地势低洼,水流不畅,排洪难。

④人为原因:滥砍乱伐,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水能力降低,;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

4、防洪措施:加强监测及预报;河流上游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河流上游修水库;下游加固河堤;疏通河道;裁弯取直;开挖新的入海河道;建立分蓄洪区;退田还湖;制定应急救灾预案。

九、赤潮

赤潮,又叫红潮,是一种水华现象。它是海洋灾害的一种,是指海洋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增殖和聚集,引发一定范围和一段时间内水体变色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并不一定都是红色,而是许多赤潮的统称。

1、形成条件:①相对封闭的海湾,风浪小

②水温较高,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③生产、生活排放含氮、磷的污水,造成海洋水体富营养化

2、防御措施:

控制海水的富营养化;减缓海水养殖自身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种类的侵入;大力发展赤潮监测技术,运用卫星遥感技术防止赤潮灾害的发生;加强公众教育

十、风暴潮和海啸

分为热带风暴潮(热带气旋)和温带风暴潮(温带气旋,即锋面气旋),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和火山喷发造成的海面异常升降的现象。

措施:

工程措施:加固堤坝、建筑工程等措施

生物措施:营建沿海防护林体系

技术措施:在沿海地区修建风暴潮观测站,加强监测预报

管理措施:提高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制定应急预案。

十一、川黔滇地质灾害群的原因:

1、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地震频发2、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多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3、高山地区,山高谷深,坡陡,气候干湿季分明,湿季多暴雨

;

4、人类对植被的破环

十二、防止滑坡的措施:

1、对岩体土体进行改造,加固和稳定

2、区域内建立良好的输排水工程

3、封山育林、植树造林

4、加强监测预警等

十三、濒江濒湖农业区防洪的措施

1、完善抗洪排涝农田水利系统

2、培育推广耐涝作物

3、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

4、退田还湖等

十四、冬季大雪覆盖农作物的好处

1增加土壤的墒情2对农作物起到保温作用3低温X灭害虫

十五、寒潮发生时某地降温快且幅度大的可能原因(思考)

十六、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的危害(课本内容)

十七、

什么样的地标环境容易导致或者加剧干旱?(思考)

十八、

凌汛形成的条件

第三篇:高中化学 《芳香烃》教案6 新人教版选修5

苯 芳香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苯的组成和结构特征,掌握苯的主要性质; 2.使学生了解芳香烃的概念;

3.使学生了解甲苯、二甲苯的某些化学性质;

4.通过苯及其同系物性质的对比,对学生进行“事物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苯的主要化学性质以及分子结构的关系。 2.苯的同系物的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苯的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方法

1.以凯库勒与苯分子结构的故事引入课题;

2.通过观察实物和实验验证探究得出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实验验证和类比分析得出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教学用具

投影仪、试管若干、苯分子的比例模型;

苯、甲苯、二甲苯、酸性KMnO4溶液、溴水、冰块、乒乓球碎片、蒸馏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著名的科学家巴斯德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机会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一名言的最佳实例莫过于德国科学家凯库勒。当他每天苦思冥想某一个问题而又不得其解时,一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才使其豁然开朗,使问题得到较圆满地解决。他思考的问题就是关于苯分子的结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苯的知识。

[板书]第五节 苯 芳香烃

[实物展示]装在无色试剂瓶中的苯

[生]观察苯的颜色状态:是一种无色的液体。

[补充演示]在一干净的试管中倒入少量的苯,将试管放入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 [生]观察并记录现象:当试管从冰水混合物中拿出时,液体变成无色固体。 [师]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由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此时能将苯由液体冷却为固体,表明苯的熔点高于0℃。

[补充演示]在一试管中加入1 mL 苯,另外加3 mL 水,振荡之后静置。

[生]观察现象:振荡时溶液混浊,静置后分层,在液面下1 mL 处有一明显界面。 [师]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苯不溶于水;所加的1 mL 苯在上层,3 mL水在下层,又表明苯的密度比水小。

[师]由于苯是有毒的,所以才没让大家嗅闻其气味,苯具有特殊的气味,由此可见,苯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

1 [生]归纳总结: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熔点大于0℃。

[板书]

一、苯的物理性质 [补充演示]将一些乒乓球碎片置于由固体已恢复成液体的苯的试管中(培养学生节约药品的良好习惯)

[生]观察现象:片刻后碎片溶解。 [设疑]苯有哪些重要用途?

[生]自学,结合苯溶解乒乓球碎片的事实,归纳总结: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它广泛地用于生产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农药、医药、染料和香料等,也常用作有机溶剂。

[板书](附于物理性质之后)(

一、苯的物理性质)和重要用途。

[师]苯的分子式为C6H6,请大家根据所学的烷烃、烯烃和炔烃的通式,分析苯该属于哪种烃?具有什么样的结构?

[板书]

二、苯的结构

[生]分别用CnH2n+2 、CnH2n以及CnH2n-2试探,均不符合,而且从碳、氢原子的个数比来看,苯中的碳远没有达到饱和,故苯应该属于与烷烃、烯烃、炔烃不同类的另一种不饱和烃。

[演示实验](由一名学生完成)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苯,然后向一试管中滴加酸性KMnO4溶液,向另一试管中滴加溴水,振荡试管,静置观察:两试管中溶液均分层,滴酸性KMnO4溶液的试管上层为无色的苯,下层为紫色的KMnO4酸性溶液,另一试管上层苯中呈橙色,下层变为无色。

[设疑]两支试管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苯和溴水混合振荡后苯层变为橙色? [生]两试管中的颜色均没有褪去,说明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既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也不能和溴发生加成反应,不符合不饱和烃的特点。至于溴水和苯混合后苯层变为橙色是由于苯将溴从溴水中萃取出来的结果。

[师]从分子组成上看苯应该为一种不饱和烃,但苯又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以及溴水褪色,这和烷烃的性质比较相符,那么苯分子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呢?这也正是困扰了德国科学家凯库勒很长时间的一个难题,我们已经知道,他后来从一次梦中得到启发意识到苯分子应该是一个环状结构。下面就是经过演变后的凯库勒提出的苯的结构式。

[副板书]

[师]这种结构式称为凯库勒式。那么这种结构式是否能真实地反应出苯的结构呢? [生]结合刚才的实验现象分析、思考:如果苯分子真如凯库勒式这样的结构,那么就应该能使两种溶液褪色,很显然与实验结果不符,所以凯库勒式不能真实地反应苯分子的结构。

[师]可以肯定,苯分子为环状结构,这也正是凯库勒的贡献,但碳原子之间不是以单、双键交替结合的,那么又是怎样结合的呢?

[生]自学、讨论、归纳:对苯分子结构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苯分子里不存在一般的碳 2 碳双键,苯分子里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这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模型展示]苯分子的比例模型

[师]不难看出,苯分子里的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为了表示苯的分子结构特点,常用下列结构式表示苯分子。

[副板书]

[设疑]什么叫芳香烃?芳香烃真的芳香吗?

[生]自学、归纳后回答:芳香烃是指分子里含一个或多个苯环的碳氢化合物,简称芳烃。芳香烃只是沿用名而已,因大多数芳香类的化合物并没有芳香味,因此该名称没有实际意义。

[过渡]我们经常强调结构决定性质,那么苯分子的这种环状结构会使苯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呢?

[板书]

三、苯的化学性质

[师]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表明苯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也不能使溴水褪色,表明一般情况下也不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其化学性质比烯烃、炔烃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苯也能发生一些化学反应。首先,苯如大多数有机物一样可以燃烧,即可以发生氧化反应。

[副板书]苯的氧化反应

[问]苯分子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生]计算:由分子式C6H6知: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612×100%=92.3%。

61261[问]这么高的质量分数会导致苯燃烧时有何现象?

[生]燃烧时火焰明亮,伴有较浓的黑烟,因为碳燃烧不充分。 [师]请大家写出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生]书写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并由一名学生上前板演:

2C6H6+15O212CO2+6H2O。

[师]苯分子的环状结构使得环上的氢原子容易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因此使其具有了和烷烃相似的重要性质——取代反应。

[板书]1.取代反应

(1)苯与溴的反应

[投影显示](1)苯与溴的反应 反应物:苯和液溴(不能用溴水)

反应条件:催化剂、温度(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常温下即可进行)。

主要生成物:溴苯( )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根据烷烃取代反应的特点、结合提供的信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由一名学生将化学方程式板演于板书(1)的下面:

[师](说明)在苯与溴的取代反应中,影响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有①溴应为纯的液态溴,溴水不反应;②要用催化剂。另外苯分子中的六个氢原子是等同的,在上述条件下,一般是苯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取代。在催化剂存在时,苯也可以与其他卤素发生取代反应。

[设疑]溴苯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的无色油状液体,溴苯中溶解了溴时显褐色,那

点燃 3 么如何除去溴苯中溶解的溴?

[生]用NaOH溶液洗涤,然后用分液漏斗分液,先流下的是较纯的溴苯,后流下的为NaOH吸收了溴的混合溶液。

[板书](2)苯的硝化反应 [投影显示](2)苯的硝化反应 反应物:苯和浓硝酸(HO—NO2)

反应条件:催化剂浓硫酸,温度55℃~60℃

主要生成物:硝基苯( )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得出硝酸分子中参加取代的是—NO2,从而写出二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由一名学生板演于板书(2)下面:

[设疑]反应所需的55℃~60℃如何实现?

[生]用水浴加热的方法控制,当然需用温度计来指示。

[问]在往反应容器中添加反应物和催化剂时,顺序有无要求?应该怎样加? [生](讨论、分析后回答):有。添加试剂的顺序应该是浓硝酸、浓硫酸、苯。 [师](提示)苯应等到浓硝酸与浓硫酸混合液冷却后再逐滴加入,以防浓硫酸溅出,且可以防止副反应发生。

[问]NO

2、NO

2、—NO2有何区别?

[生]NO2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可以独立存在;NO2是亚硝酸根原子团,带一个负电荷;—NO2是一个中性的原子团,不带电,但不能独立存在。

[师]由于苯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硝基取代,所以称为硝化反应,当然在上述条件下,硝基也只取代苯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硝化反应符合取代反应的定义,因而也属于取代反应。

[板书](3)苯的磺化反应 [投影显示](3)苯的磺化反应 反应物:苯和浓硫酸(HO—SO3H)

反应条件:温度70℃~80℃,不必加催化剂

主要生成物:苯磺酸( )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硫酸分子中参与取代反应的原子团应为—SO3H,从而写出浓硫酸与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由一名学生板演于板书(3)下面:

[师]硫酸分子中的—SO3H原子团叫做磺酸基,由磺酸基取代了苯分子中氢原子的反应称为磺化反应,同样在上述条件下苯分子也只有一个氢原子被取代,磺化反应也属于取代反应,与溴苯、硝基苯相比,苯磺酸易溶于水。

[过渡]我们从苯分子的结构可以知道苯环上的碳原子之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C—C单键和C==C双键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键,既然它能像甲烷那样能发生取代反应,那么它也应该能像烯烃那样发生加成反应,前边已经证实其不能使溴水褪色,即一般不易加成,但在特殊的条件下,苯仍能发生加成反应。

[板书]2.苯的加成反应

4 [投影显示]苯的加成反应 反应物:苯和氢气

反应条件:催化剂镍、温度180℃~250℃ 反应产物:环己烷(C6H12)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苯与氢气的加成产物环己烷的结构特点并写出化学方程式,由一名学生板演于板书2.下面:

[师]从结构上不难看出,环己烷像烷烃一样饱和,故其化学性质与烷烃相似。至此,我们可以这样来归纳苯的化学性质:易燃烧,但其他氧化反应一般不能发生;易取代、难加成。

[投影练习]将溴水和苯混合振荡,静置后分液分离,让分离出的苯层置于一试管中,加入某些物质后可以在试管口产生白雾。这种物质是( ) A.亚硫酸钠 B.溴化铁 C.锌粉 D.铁粉

[思路分析]苯萃取了溴,分离出来的上层是溴和苯的混合物,只要加入催化剂FeBr3或Fe(会与Br2反应生成FeBr3)即可使它们相互反应生成HBr放出,遇空气中的水蒸气而产生白雾。

[答案]BD [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分析认识了苯的物理性质,了解了苯的组成和结构特征,苯分子中碳碳原子结合是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特殊的键,所以其化学性质就既能像烷烃那样易发生取代反应如与溴的取代、硝化反应、磺化反应等,也能像烯烃那样发生加成,尽管很困难,大家在学习时应重点掌握苯的主要化学性质及其与苯的结构的关系。

[作业]P139

一、

1、2;

二、

1、

2、3;

三、1;

四、

1、

2、

3、4。 ●板书设计

第五节 苯 芳香烃

一、苯的物理性质和重要用途

二、苯的结构

三、苯的化学性质 1.取代反应

(1)苯与溴的反应

(2)苯的硝化反应

5 (3)苯的磺化反应

2.苯的加成反应

●教学说明

有道是“实践出真知”对于苯的物理性质要靠教师讲述或学生自学印象都不会很深,所以在教学中将苯放入无色试剂瓶中,让同学们亲自观察:实践后得出苯的物理性质,这样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从能力上也得到发展。苯的化学性质没有要求做演示实验,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在每一个性质前先给出相关信息,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写出化学方程式,并通过设疑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苯分子的结构教学中结合了凯库勒探究苯分子结构的动人故事,使同学们在了解苯的结构特征的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参考练习]

1.可用分液漏斗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 A.硝基苯和酒精 B.溴苯和溴

C.苯和水

D.硝基苯和水

答案:CD 2.比较下列化学键①烷烃中的C—C②烯烃中的C==C③炔烃中的C≡C④苯环中的碳碳键,其键长由长到短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④①③② 答案:C 3.某烃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苯环,两个碳碳双键和一个碳碳三键,它的分子式可能为( ) A.C9H1

2B.C17H20 C.C20H30

D.C12H20

答案:B

★第二课时 [引言]上次课我们学习和讨论了苯的物理性质及重要用途、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和苯的主要化学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苯的同系物的相关知识。

[板书]

四、苯的同系物 [复习提问]什么叫芳香烃?

[生]分子里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的碳氢化合物叫做芳香烃。

6 [问]苯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

[生]苯是一种无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有毒的液体,密度比水小、熔点比水高。 [问]苯分子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生]苯分子是一个环状结构,在苯环中碳碳原子之间以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结合,且苯分子里的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共平面。

[问]苯分子的这种特殊结构导致其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由于苯环中碳碳原子间的这种独特键,使其能像烷烃那样发生取代反应,如可以与溴取代、可以发生硝化反应、可以发生磺化反应等,加成反应虽不如烯烃那样容易但在特殊条件下也能进行加成,如与氢气的加成。当然作为有机物,苯还易燃烧,但会有浓烟,而其他氧化反应不易进行,如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问]什么叫同系物?

[生]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师]苯是最简单的最基本的芳香烃,按照同系物的定义,若在苯分子中增加一个CH2和两个CH2原子团,其分子式将会变成什么?

[学生活动]将一个CH2加在苯分子式C6H6上,分子式变为C7H8;将两个CH2加在C6H6上,分子式变为C8H10。

[问]分子式C7H8和C8H10与苯应该为什么关系? [生]互为同系物。

[师]不错。甲苯的分子式就为C7H8,二甲苯的分子式为C8H10,它们分子里就都含有一个苯环结构,它们都是苯的同系物。当然由于同分异构体的因素,二甲苯的分子式为C8H10,但分子式为C8H10的物质不一定为二甲苯,如乙苯的分子式也为C8H10,也是苯的同系物,那么苯的同系物存不存在一个通式呢?

[学生活动]运用数学思想,将分子式中碳原子数设为n,观察、分析,讨论苯(C6H6)、甲苯(C7H8)、二甲苯(C8H10)中氢原子数与对应碳原子数(n)的关系,并得出结论氢原子数为2n-6。因此,苯及其同系物的通式为CnH2n-6。

[师]作为苯的同系物分子中必须含有苯环,这就意味着碳原数n必须不小于6即n≥6。

[板书]1.苯的同系物的通式为CnH2n-6(n≥6)

[师]从形式上看当苯分子里的1个氢原子被甲基取代后生成甲苯(副板书) , 若2个氢原子被甲基取代后,生成二甲苯,那么大家从同分异构体的角度分析,二甲苯的结构简式是不是惟一的?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如果1个甲基取代1个氢原子,由于六个氢原子是等同的,所以甲苯只有一种分子,而2个甲基取代2个氢原子时,两个甲基的位置就有差异了,有相邻的、有相间的、有相对的,所以二甲苯的结构简式不是惟一的,并由一名学生板演三种二甲

苯的结构简式: 。

[师]这三种形式的二甲苯是什么关系? [生]互为同分异构体。

[师]何以区分不同的二甲苯呢?

[生]根据两个甲基的位置关系来区分,处于邻位关系的称为邻—二甲苯;处于间位关系的称为间—二甲苯;处于对位关系的称为对—二甲苯。

[投影显示]二甲苯的三种同分异构体

邻—二甲苯 间—二甲苯 对—二甲苯 沸点:144.4℃ 沸点:139.1℃ 沸点:138.4℃ [师]从甲苯以及二甲苯的三种同分异构体可以看出苯的同系物的结构有何特点? [生]分子中都含有一个苯环,侧链的取代基为烷基。 [板书]2.苯的同系物的分子结构特点

[师]苯的同系物分子与苯相比,分子中增加了侧链,那么这些侧链会对其化学性质有什么影响呢?

[演示实验5—10](由三名同学操作)每一位同学各取一支试管,其中一个加2 mL 苯,另一个加2 mL 甲苯,第三个中加2 mL 二甲苯,然后各加入3滴酸性KMnO4溶液,用力振荡,然后面向大家展示,观察现象:在苯中酸性KMnO4溶液未褪色,在甲苯、二甲苯中酸性KMnO4溶液褪色。

[问]该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苯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而甲苯、二甲苯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师]这表明苯环和侧链的相互影响使苯的同系物的性质发生明显的变化。应该注意甲苯、二甲苯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被氧化的是侧链,即甲基被氧化。类似的氧化反应,都是苯环上的烷基被氧化,这也是苯环对烷基影响的结果。

[板书]3.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设疑]甲苯、二甲苯能否燃烧?燃烧有何现象?

[生]易燃烧,燃烧时现象也应与苯相似,因其碳元素质量分数也很大,故燃烧时一定会火焰明亮且伴有浓烟。

[问]苯的同系物甲苯、二甲苯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的现象有何用途? [生]可以用来鉴别苯的同系物和苯,或者苯的同系物与烷烃。

8 [师]苯的同系物分子中,通过上述实验表明苯环对侧链上的烃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使其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而我们知道作用是相互的,反过来侧链上的烃基对苯环会不会有什么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由于侧链烃基的影响,使得苯环上的氢更容易被取代了,如甲苯易发生硝化反应。

[板书](2)取代反应

[学生活动]自学、讨论有关甲苯发生硝化反应的情况。 反应物:甲苯和浓硝酸

反应条件:催化剂浓硫酸,加热 主要产物:三硝基甲苯

化学方程式(由一名学生板演)

[设疑]甲苯在发生硝化反应时,苯环上有几个氢被取代了?哪几个氢被取代了? [生]苯环上有三个氢被硝基取代,分别是与甲基相邻的两个氢以及与甲基相对的1个氢被硝基取代。

[问]三硝基甲苯,严格讲应叫

2、

4、6—三硝基甲苯俗名叫什么?有何重要用途? [生]三硝基甲苯俗称梯恩梯(TNT),是一种淡黄色的晶体,不溶于水,它是一种烈性炸药,广泛用于国防、开矿、筑路、兴修水利等。

[师]苯的同系物也能像苯那样发生加成反应,但较困难。 [过渡]上边我们了解了苯及其同系物的主要性质,下面就苯及其同系物的性质的一些应用通过几个典型例题来进行分析。

[板书]

五、典型例题分析

[投影显示]例1.下列物质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是( ) A.SO

2B.苯

C.丙烷

D.甲苯

[学生活动]思考、分析在所提供的物质中,SO2具有还原性,能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而使其褪色。苯的同系物甲苯也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而使其褪色。苯和丙烷不与之反应,不能使其褪色。(回答)应选B、C。

答案:BC [师]评价学生的回答。

[投影显示]例2.能说明苯分子中的碳碳键不是单双键交替的事实是( ) A.苯的一元取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

B.苯的邻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种 C.苯的间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种

D.苯的对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种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若苯的结构是单双键交替,则为 ,只有A、C、D符合, 而邻位二元取代物如邻—二甲苯就会出现两种形式:

,若苯的结构为 ,则A、B、C、D都符合,(回答)

9

因此选B。

[师]评价学生的回答。 [投影练习]下列各烃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后,生成的一氯取代物可能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三种的是( ) A.丙烷

B.戊烷

C.2—甲基丙烷

D.邻—二甲苯 [思路分析]寻找分子结构中的对称点、对称轴或对称面,找出等效碳、等效氢。 A中 (2种);B中

(3种);

C中 (2种);而D中 (3种);故应选B、D。

答案BD [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在复习苯的性质的基础上探究了苯的同系物的通式、结构特点及主要的化学性质,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在苯的同系物中苯环与侧链的相互影响引起的性质上与苯的差异,进一步理解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关系,最后通过几个典型例题的分析以加深对苯及其同系物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作业]P139

一、

3、4;

二、4;

三、

2、3;

四、5 ●板书设计

四、苯的同系物

1.苯的同系物的通式:CnH2n-6 (n≥6) 2.苯的同系物的分子结构特点 3.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2)取代反应

五、典型例题分析 ●教学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系统学习了苯的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在教学中先以复习提问的形式回顾了苯的相关知识,然后引导启发学生由同系物的概念过渡到苯的同系物的知识,通过实验验证、比较分析等手段使同学们了解了苯的同系物的尤其是甲苯和二甲苯的主要化学性质,同时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结构决定性质,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参考练习]

1.结构不同的二甲基氯苯的数目有( ) A.4种

B.5种

C.6种

D.7种 答案: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芳香烃的通式为CnH2n-6(n≥6) B.从苯的分子组成看远没有达到饱和,所以它应能使溴水褪色

C.由于苯分子组成的含碳量高,所以在空气中燃烧时,会产生明亮并带浓烟的火焰 D.己烯和乙苯都能使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褪色 答案:C 3.已知二甲苯的同分异构体有三种,从而可推知四氯苯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是( ) A.1

B.2

C.3

D.4 10 答案:C

第四篇:高中地理选修1知识总结

广州市第89中学 曾为民

人口与环境

1.人口发展包括 数量的变化 、 素质的提高 、 结构的改变 。

2.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类型的转变由死亡率的下降开始,但真正实现必须通过出生率下降来完成,其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过渡型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着社会向工业化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下降;工业和城市人口比重增大,不再需要多生子女从事农业生产,加上节育措施逐渐普及,出生率下降;导致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 4.现代型人口出生率低的原因: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①儿童衣食教育等花费多;②人们晚婚晚育甚至不愿生育。

5.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多数属于过渡型,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①人均资源不足,②就业困难,③经济和生活水平下降。

发达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现代型,主要特点是:①人口增长缓慢,②人口老龄化严重;影响是:①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重,②生产资料过剩;解决的措施是:①改变生活观念,鼓励人口生育,②接受移民。从全球看,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过渡型阶段。

6.我国的人口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育;关系——少生是控制人口的关键,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先决条件。

7.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一是由于人的自然增长,二是由于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引起。从全球范围看,仅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

8.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指15岁到49岁妇女)数之比,它是决定出生率大小的基础。

9.环境因素中对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其中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②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

10.一些地方性疾病往往与当地气候、水土因素有关,如我国北方的克山病由于缺硒,氟骨病由于多氟,大脖子病由于缺碘,等等。

11.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受如下几大因素影响:①资源、②科技发展水平、③地区的对外开发程度、④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其中资源是首要(直接的制约)因素,其他因素往往通过它产生影响。 12.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双重性质。由于其影响因素的不断变化,决定了它的不确定性。

13.一般认为,世界人口的最大容量是110亿左右,合理容量是60亿左右;我国人口的最大容量是16亿左右,合理容量是7亿左右。

14.我国可耕地资源的特点是:①人均不足(占世界1/3),②还在继续减少;其根本原因是人口过多,直接原因是:①城市发展,交通住房占地多,②水蚀风蚀,沙漠侵吞,③不合理耕作产生次生盐碱化;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②切实保护耕地。 15.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但人均仅为世界的1/4,且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严重。原因: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自然原因),②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③水污染水浪费严重;总的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②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两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环境保护

16.人口素质的内容: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在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中,遗传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也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即使是遗传因素,也受到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

17.在环境因素中,社会环境因素是主要因素,而自然环境因素早期曾是决定性因素;后者又包括原生环境因素和次生环境因素。

18.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数量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有突出影响,它包括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以及人口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它从整体上影响着人口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具体说它直接影响着人口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深度、效率,进而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所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 19.人口迁移的三大要素:①较长距离的空间移动,②长期性,③居住地的改变。 按地理范围划分,可分为国际和国内的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分,国内人口迁移可分为四类,其中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主要类型,这是由人口的城市化和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决定的。

20.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地区生存环境的差异,具体包括:(1)自然环境因素,特别是气候、淡水、土壤、矿产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3)政治因素,主要是政策、政治变革及战争等因素。 2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①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对农村可以缓解人地矛盾,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环境。

对迁入地的影响:①开发资源,发展经济;②增加了环境压力,可能造成生态破坏。

22.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起始于秦汉时期,最直接的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人口流向主要是两类:一是北方草原的少数民族内迁,二是北方人南迁,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民族间文化经济的交流。一般认为,“安史之乱”后,我国人口分布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变,人口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23.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人口净迁出的省区:辽宁、山东(鲁)、上海(沪)、四川;大致持平的是:西藏;其余为净迁入的省区。

24.我国改革开放后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①流动人口大量增加,②流动日趋合理,自发流动为主;主要方向是:①从农村到城市,②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原因有①农村劳动力过剩,②户口政策放宽,③城乡收入差距大;主要迁出区:四川、广西、江苏、河北;主要迁入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目的:①务工,②经商,③学习、培训、工作分配。

三个迁入区的产生原因:①经济发展较快,水平较高,②就业机会多,③工资较高。

四川成为主要迁出区的原因:经济水平低,人口多。

新疆吸引大量移民的主要优势是:①矿产资源丰富,②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③人口密度小。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对家乡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带回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城市的地域结构

1.城市在区域中总是居于核心地位,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其作用表现在:①是区域的管理中心;②是区域的服务中心;③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主要集中地。

2.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同级的城市服务范围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而可能发生重叠、交错。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相互间距离也越大。 3.城市的地域形态有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几大类型。城市的布局形式有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两类。

4.集中式城市地域形态的优点:①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也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②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 条带式的优点: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一般情况下,城市地域形态受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大,而河流、交通要道等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区位,因而也是城市地域形态改变的重要因素。

5.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三种功能分区是各类城市的基本组成。功能区的划分并无明确界线,只是每个功能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

6.住宅区是城市最基本的职能,城市内最广泛的用地形式。住宅区的第一次分化是工业革命后居民区与工业区的分离;第二次分化是随着工业化和交通的发展,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并有背向发展的状况。高级住宅区多在城市外缘,往往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多在内城,往往与低坡、工业区相联系。

7.商业区的区位需求是:①要有便捷的交通,②要有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区多位于①市中心、②交通干线的两侧、③街道路口处;并且大多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于街道两侧。 8.中心商务区是一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商业活动的集中区,一般分布在市中心。 中心商务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①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它既是商业中心,也是商务活动服务中心);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存在着明显的分区。

9.中心商务区水平方向上:最中心区以零售活动为主;周围则是一些商务机构的办公室和小商店。垂直方向上:高层建筑物的低层一般是零售店;高层多为办公室;中间是一般商务活动场所。 10.工业区的形成是由于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与竞争性很强,企业需要相互集聚,获取规模效益。 工业区的区位表现出两个特点:①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甚至形成“工业包围城市”的现象;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水运)分布。 工业外移的产生原因:①老工业区布局较乱,②工业规模扩大,③第三产业兴起;根本原因:①城市用地紧张,②环境污染严重;根本目的: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11.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内部各类功能分区的空间组合,有同心圆状、扇状等。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形成有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各类活动所付租金的高低,租金高低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交通通达度和距市中心的远近。市中心地租最高,其次是市区外围公路交汇处,远离公路的地方地租最低;受与市中心距离远近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分化,其中收入是常见原因,知名度和宗教信仰也有很大影响,另外还有种族因素形成种族聚居地。 12.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其目的是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的合理规划首先要考虑城市布局形式,其次是功能区的合理布置,最后要综合分析不同方案的优缺点,集思广益,努力探求一个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的综合方案。

13.工业区的合理布局要求:①要有便利的交通;②要合理安排用地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地的污染;③与居民区之间要设置卫生防护带;④要留有发展余地。

文化景观

1.文化依据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狭义文化仅指精神文化,文化景观中的“文化” 指广义文化。

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较密切,因而变化节奏较快;精神文化受社会环境影响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保守性。具有一定物质形态的精神文化,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是物质实体本身,而是物质实体反映的人的观念和意识。

2.文化景观是与自然景观相对的概念,是固定在地表的(利用自然物质创造的)人类创造物,按文化类别可分为物质文化景观、精神文化景观两类。

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是空间性、时间性。前者表现在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其位置相对固定——是判断文化景观的依据;后者主要表现在文化景观的功能随时代而变化——往往反映了该地区文化的变迁。

3.自然环境对物质文化景观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其功能和形态,特别是农业文化景观;对精神文化景观的影响较小,往往是间接影响,且主要影响其功能。 4.通过对文化景观的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自然环境原貌及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因此可以说,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即指示作用)。但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并不是决定的,因而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程度不断降低。

5.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也有密切关系,如城市公交站牌分布的疏密往往反映了城市化水平,从数量的变化能看到城市化进程;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地名景观,既反映了语言文化的区域差异,也反映出民族自治制度的地区差异;一些地方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在加强地方文化认同,宣传地方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6.文化源地是指某一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或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

文化事物包括物质文化事物(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精神文化事物(如语言、文字、宗教等)。

文化系统由许多简单的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构成。若干个具有一定联系的文化综合体(即文化系统)组成文化体系。

7.文化系统源地是指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文化事象源地往往呈点状分布,文化系统源地往往呈面状分布。

8.文化区指文化事象和文化系统覆盖的地区,狭义概念仅指某种文化系统覆盖的范围。 文化区的类型有语言文化区、政治文化区、经济活动文化区等。

其空间特点是:①范围有大有小,②边界有实有虚(政治文化区是实文化区),③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我国传统的三级划分:文化地区(3个)→文化亚区(2个)→文化副区。 9.文化扩散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是以人为载体把文化事象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

一般以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的长短,分为两类:扩展扩散、迁移扩散。扩展扩散中人的移动距离短,新旧文化区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往往导致了文化变异;迁移扩散中人的移动距离长,该文化与迁移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把“原汁原味”的文化带到新的地区,因而新旧文化区具有空间上的不连续性。 10.扩展扩散以其传播情况不同分为三类: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传染(接触)扩散:由已接受者不分条件和等级地传给再接受者(不强调地区差异) 等级扩散: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有等级的扩散(可以有地区差异) 刺激扩散:保留了思想实质,摈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必然有地区差异→形式差异) 11.一种文化事象的扩散过程往往包含着多种形式;现代社会文化扩散形式日趋多元化。

意义: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旅游活动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业(媒介)。 2.旅游需求成为群体需求是指近代旅游,近代旅游的标志是出现了旅行社。现代旅游起始于20C50年代,其产业特征是高度产业化阶段。促使该阶段旅游业以空前速度向前发展的主要原因有: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交通条件的改善。 3.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①旅游主体的大众化;②旅游空间的扩大化;③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④旅游目的的娱乐性——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4.旅游活动的作用:①满足人类需求;②促进经济发展;③扩大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①发展进口旅游,能够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②发展国内旅游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重要途径;③发展旅游业能够扩大就业;④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现代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具有资金需要量小,劳动力需要量大,以及技术限制较小,人员培训期短等特点;是综合性行业,能带动和促进其他部门的发展。

5.旅游资源按本质属性分为两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前者包括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水文地理景观、生物景观四类景观;后者包括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风土民情。

6.旅游资源中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自然景观,其中核心是地质地貌景观;该类资源除了具有多样性、非凡性、长存性的特点,还具有季节性、地域性。主要体现教育性意义的是人文景观,它除了具有可创造性的特点,还具有可变异性、可移动性。

7.旅游资源的价值中,美学价值、科学价值主要是针对自然景观而言;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是针对人文景观而言;经济价值则是共有的。自然景观美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其中形象美是核心。 8.自然景观的欣赏需要合适的观赏位置:雄伟山峦——远眺;峡谷、洞穴、一线天——置身其中近观;地貌的酷似造型——特定观赏点(发挥想象);瀑布——适当距离仰视;江河湖海——登高俯览兼远望;湖沼池塘——低临水面近观;山水组合景观——乘船(筏)游览。

9.我国南方一些高山最宜夏季观赏,原因是:①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色丰富并具有变化;②兼受避暑之效。风景名山的云海日出最宜雨过天晴时观赏,原因是:①具有朦胧美;②霞光丰富了景观的色彩美。

10.常用的园林构景手法有主配、层次、框景、借景。主景是园林景观的精华,配景、借景起衬托作用,不能喧宾夺主,而要和谐统一;框景往往以门、窗、洞为景框,具有组合、集中、凝练风景和造型的作用;借景往往是借园外的山峦峰林衬托园内景色。

在丰富园林景观层次的手法中:采用欲藏先露、欲扬先抑的手法,以求山重水复、曲径通幽之境界的是障景法,往往借用假山、屏风、竹林等景物;隔景法则常用墙、廊、篱、堂等物,把园景隔为不同景区,不仅丰富了景观层次,且造成隐约呈现难窥全貌、近在咫尺但不可及的意境。 11.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是人文景观建造的最高准则,其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因势、得体,与自然协调并突出自然美,往往还通过诗词楹联、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文学艺术形式来渲染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则是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12.欣赏自然景观,不仅要达到悦形、怡情的审美境界,还应追求精神上的升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人体验美的最高境界。

13.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包括:①环境污染;②破坏动植物资源;③破坏背景环境;④破坏文物古迹;⑤冲击正常社会秩序。它会影响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14.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包括:①游览价值;②市场距离;③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④地区接待能力;⑤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其中游览价值是基础,其余四方面是制约因素。

15.旅游的游览价值不仅体现在资源本身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还要考虑该地区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市场距离主要指旅游地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经济距离指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

旅游市场需求大小,与经济水平正相关,与经济距离负相关,与资源开发价值正相关。

交通条件是通过影响经济距离和游客心理,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地区接待能力不仅取决于景区的基础服务设施(硬环境)、服务质量(软环境),还取决于景区的环境承载量(与开发程度有关)。从根本上说,与经济水平有关。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指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常以容人量来衡量。容人量是指在满足游人游览的最低要求——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旅游环境的前提下,景区旅游单位面积内所容纳的游人数。 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16.一个地区经济水平高,则旅游的市场需求大,市场距离远,交通状况好,地区接待能力强,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高,因而环境承载量就大。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1.世界政治地图是表现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它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国界和领土轮廓。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是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2.世界政治地图的变化:地理大发现揭开序幕;一战后,德国缩小、奥匈崩溃、苏联出现、英法衰败、美日兴起,出现芬兰、波兰、奥地利、匈牙利等国;二战后,德国分裂,欧洲东部很多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广大亚非拉国家摆脱殖民统治;80年代末,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德国统一,南斯拉夫分裂,苏联解体,逐步形成“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

3.地缘合作→区域性国际组织,如阿盟、非统、东盟。

地区性冲突:阿以冲突、印巴之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英阿战争、朝鲜战争

阿以冲突的原因:巴勒斯坦问题、耶路撒冷问题、被占领土问题、水源问题。

地区性冲突的影响因素:①民族宗教矛盾;②领土纠纷;③资源问题;④外来势力干涉。

4.巴以冲突和海湾战争产生原因的异同:同——地理位置都很重要,都有西方国家的插手;异——巴勒斯坦地区的民族、宗教矛盾原因更主要,而海湾地区跟石油资源的关系最大。

印巴之争根本上是宗教原因,也有历史原因——蒙巴顿方案。

5.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首先出现在西欧,后来有北美、日本和澳大利亚(南非)等地加入;同时使拉美、非、亚广大地区变成边缘地区。

发达国家的经济特征:技术先进,人均收入高,进口原料、燃料,输出产品、技术和资金——处于世界经济的核心地位;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技术落后,人均收入低,输出原料、燃料,进口产品、技术和资金——处于世界经济的边缘地位;

6.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①科技进步;②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战略,在资本过剩的国家筹集资本,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在物资短缺的国家销售产品。 它通过遍布全球的经营网络,实现人员自由流动、新技术和新观念同步应用,促进了技术和管理的空间扩散。

7.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①南北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②发展中国家内部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收益者,具有制造业和金融业发达、科技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等优势,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和技术;有些国家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

8.世界经济区域化的产生背景:二战后,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竞争越发加剧。

原因:①有经济利益共同点;②大国为抢占市场份额;③发展中国家为迎接挑战而合作。

特点:内向的保护性、外向的竞争性。

职能:对内实行关税互惠,实现经济互补合作;对外实现竞争。 意义: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阶梯。

9.欧盟的发展过程:荷比卢联盟→欧洲煤钢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25个成员国。 宗旨:建立一个没有边界的内部空间,加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统一货币;使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均衡持久地发展。

性质:经济和政治一体化;全球最大的区域性贸易组织。

10.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组成,成为与欧盟相抗衡的共同市场。

11.亚太经合组织:性质——松散的非正式集团;目标——投资和贸易自由化。

成立于1989年,中国于1991年加入。

12.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基本实体、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

13.基本实体反映一个国家生存空间的大小及其位置优劣、资源状况、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一个国家国土面积辽阔,则:①资源丰富;②战略回旋余地大;③便于分散配置工业基地和国防设施。

14.经济力量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能力、工业生产能力、交通和通信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等要素。

军事力量:高素质军事人才和现代化设备日益成为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内政和外交:是综合国力各要素形成合力并发挥最大效能的黏合剂。 科学和技术:是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关键因素,对国力影响深远。

15.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①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快速增长;②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③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④实行计划生育,积极发展教育和科技;⑤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壮大世界和平和安定的力量。

16.综合国力评价的意义:恰当地评估各国的综合国力,是分析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决策的基础。 方法:对综合要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估出各国的相对位置。

第五篇: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3旅游地理读背

《选修3·旅游地理》

1、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记忆)

旅游者是主体、旅游业的服务对象;

旅游资源是客体,旅游活动的基础;

旅游业是中介体,连接率旅游者和旅游资源的纽带。有三大支柱: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

2、旅游者具有的基本条件:自由支配的收入、一定的闲暇时间、适宜出游的身体条件、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旅游动机)

3、旅游的基本类型

分类依据

分类内容

按游览区域划分

国内旅游

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全国性旅游

国际旅游

跨国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

按旅游目的划分

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教和购物五种。

备注:在我国,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属于观光旅游。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开始步入独家保健型和购物性旅游的行列

4、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①旅游主体的大众化;②旅游空间的扩大化③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内容可以是观光度假、探亲访友、科技切磋、文化交流、采风问俗、宗教朝圣、体育竞技、狩猎考察、访医问药等)④旅游目的的娱乐性

5、现代旅游的六要素

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①食:这是首要的,只有吃得好,才能游得好,所以,一定要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干净。②宿:不用住太贵的饭店,因为出来主要是为了旅游,而不是睡觉,所以干净、舒适即可。③行:选择游览目的地,一定要注意该处进得去,也出得来。④游:一定要同导游配合好,才可领略更多乐趣和学到更多知识。⑤购:在异地购买些物品,既有纪念意义,又是乐趣之一。⑥娱乐乃人之常情。

特别提示:a、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绝大多数旅游者必须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b、“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开展;c、“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主要途径;d、“宿”和“食”是人们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业必须满足的条件。

6、旅游业是一种“朝阳产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

7、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①经济作用: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d促进区域经济发展;②促进社会文化繁荣e促进国民素质生活质量的提高;f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g促进文化交流。③区域环境影响:h有利于保护当地旅游资源;j有利于保护旅游环境;k促进城市卫生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8、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旅游业的不稳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稳定,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消费品和房地产价格上涨。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给旅游区的社会治安带来隐患,对旅游区居民健康的不良影响,

【讨论】列举旅游业发展有利于保护的措施:①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②申报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举例说明旅游对环境的消极作用:①由于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不当或失误,使生态环境恶化;②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排放的各类废弃物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而造成环境污染;③由于大量游客的接触或不文明行为引起的对风景、文物的破坏等

9、旅游资源的三种基本类型:①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等类型。(自然景观)②人文旅游资源:包括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风土人情等类型。(人文景观)③湘教版还有第三种是自然和文化景观旅游资源。

种类

举例

旅游价值

核心

表现形势

形成过程

自然

旅游

资源

地文景观

路南石林

对于探险者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

形式

自然

过程

水域风光

杭州西湖

生物景观

黄山迎客松

天象与气候景观

黄山云海

人文

旅游

资源

遗址遗迹

北京故宫

表现在教育性(知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的意义

具体形式和精神文化形式

历史过程及当代人类活动

建筑与设施

苏州园林

旅游商品

景德镇陶瓷

人文活动

傣族泼水节

注意: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宇宙类(太空、星体、天体观测、陨石等)。人文旅游资源还包括消闲、求知、健身类(科学教育文化设施、疗养和社会福利设施、动物园、植物园、公园、体育中心、运动场馆、游乐场所、节日庆典活动、文艺团体以及其他消闲、求知、健身活动)。

说明:地文景观包括地貌景观(如丹霞地貌、岩溶地貌)、地质过程遗迹(如火山口、海蚀景观)等;水域风光如泉、瀑、景观河段、湿地等;生物景观如林地、草地、生物多样性景观;天象景观如日月食观测地等;气候景观如海市蜃楼、佛光发源地、避暑避寒地等。

13、旅游资源的特性

与其他资源相比,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和永续性等特征,对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征又各有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旅游资源

特性

含义

旅游

资源

共性

多样性

旅游资源极其多样,且广泛存在

非凡性

旅游资源是在同类中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或现象

永续性

多数旅游资源可反复使用,并且使用是无消耗的(与其他资源相比是最突出的特点)

自然景观

季节性

有些自然景观随季节变换而呈现不同特色,称为季节性,如雾凇形成于冬季

地域性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域差异

人文景观

可创造性

人文景观是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建设和创造的

可变异性

人文景观的性质、功能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14旅游资源的价值

资源价值

含义

主要的资源类型

美学价值

自然风景名胜区一般具有美学价值,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自然旅游资源

科学价值

自然风景名胜区在地学上往往具有某种典型性,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成因、演变机制等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自然旅游资源

历史文化价值

文物古迹对于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人文旅游资源

经济价值

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

价值上:美学价值(形式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夏威夷的火山、东非大裂谷、北欧的冰川地貌景观;庐山、泰山、华山的断层景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的喀斯特地貌景观;黄山的花岗岩地貌;长江三峡的流水侵蚀的峡谷地貌;一些地区的生物资源丰富,也成为科学研究内容;有些景观可以研究气候、水文等。

15、旅游资源的评价:

①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A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B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能够和很多旅游资源构成景观群,则游览价值大)C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不同类型的景观在地域上分布较多,则游览价值大)

②.地理位置与交通:交通位置闭塞,进出不畅,开发条件差;反之,开发条件好(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通过影响经济距离和游客心理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③.客源市场: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大;反之,开发利用价值小

④.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地区接待能力强,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

⑤.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16、评价黄山旅游资源①游览价值:黄山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具备旅游资源质量;黄山周围有很多其它旅游景点,共同构成景观群,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好;黄山旅游资源的景观特征和周围景点不雷同,地域组合状况好。因此黄山游览价值很大。

②市场距离:黄山距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较近,市场距离短。

③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黄山位于长江沿岸,交通位置优越,

交通通达性好。

④地区接待能力:黄山旅游活动设施配套,因此地区接待能力强。

⑤旅游的环境承载量:黄山山顶无平台

,环境承载量小。

17、对武夷山景区开发条件的评价(明白、应用)

①游览价值(1)美学价值:武夷山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其中九曲溪自然风光独树一帜,以秀水、奇峰、幽谷等诸多风景享有声誉。(2)科学价值:武夷山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分布区,又好似世界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显著。

(3)历史文化价值:武夷山文化遗产丰富,包括公元前1世纪的汉代遗址和宋代思想家朱熹学术活动的书院遗址等。此外,山上还有许多寺院、道观、亭台等古代建筑和历代名人的摩崖石刻。(4)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高,游客数量多,旅游业发达,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②市场距离:武夷山的国内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而且与武夷山的距离较近。我国的北方、华北地区距离武夷山较远,客源市场还处于初步开发阶段。国外客源市场主要分布在以新加坡、日本为主的亚洲,而欧美和大洋洲因距离较远,客源市场还处于初步开发阶段,前景广阔。

③地理位置和交通:武夷山游览区位于我国福建省西北部,临近江西省;对外交通便捷,有公路、铁路、航空线通往全国各地,已成为福建省内对外旅游交通的中心。

④地区接待能力(基础设施):武夷山景区基础设施完善,拥有多家宾馆、酒店,有较强的接待能力。我国的山地旅游的最佳时间是夏秋季节:夏季山上有云海、日出日落、丰富的水文和良好的植被景观,景色丰富、且变幻莫测,另外能起到避暑的作用。

18、钱塘大潮最佳的观赏时机是农历八月十八,因为农历八月十八日,出现天文大潮,外加此时盛行东南风,东南风推送海水到喇叭形的杭州湾,抬高了潮位);4月鸟类到青海湖鸟岛5月在此繁殖,6月飞走,最佳的观赏时机是5月份。

19、旅游景观的欣赏技巧

(1)选择观察位置

景观类型

景观举例

观赏位置选择

诗句举例

高大雄伟的山峰

庐山(赣)、黄山(皖)、泰山(鲁)、武陵源群峰(湘西北)

远眺、俯瞰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地貌的酷似造型

云南路南石林的阿诗玛、广东肇庆的七星岩、安徽黄山的石猴观海、青岛的石老人

特定的观赏位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山中的峡谷、幽洞、一线天

长江三峡(渝、鄂)、科罗拉多大峡谷(美国)、桂林的芦笛岩溶洞、一线天

置身其中近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安赫尔瀑布、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黄果树瀑布、庐山瀑布

适当距离仰视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江、河、湖、海

洞庭湖、长江、滇池

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岳阳楼、黄鹤楼、藤王阁、大观楼)之上俯览远望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小的湖沼池塘

济南大明湖、北大未名湖、南京莫愁湖

多临水面建亭、榭、廊,水边铺小路近观俯观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山水有机组合景观

漓江山水、长江三峡

乘船(筏)沿水路观两岸风景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把握观赏时机

景观类型

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时机

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北方山水风景——夏秋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云雾多,景观丰富且富有变化,兼收避暑之利);北国风光——冬季

随天气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泰山观日出——凌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可观云海,又可观日出日落);飞瀑——雨季

特定时间和条件下出现的自然景观

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青海湖候鸟——5月;大理蝴蝶会——5月(农历四月十五前后);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凇——特定的气象条件

(3)抓住景观特色

(4)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5)以情观景

20、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冠于世。

黄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云海黄山云雾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

21、园林景观要抓住构景手法。①主配②层次③框景④借景

22、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显示出皇权的尊荣富贵,又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辉映。南方私家园林规模较小。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迎合园主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

23、旅游资源的审美特征:自然美(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和人工美(古典园林、古建筑、亭台楼阁等人造景物)

上一篇:高考仿真冲刺卷1理下一篇:教师爱心演讲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