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个性化公共艺术论文

2022-07-03

摘要:在公共艺术中,感性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实际上它所表达的是一种独特情感。基于感性艺术所展开的艺术创作不仅艺术风格独特,还具有鲜明的语言表达特点,其本质就是人性升华的感性方式。探讨公共艺术中的感性艺术创作,分析公共艺术中感性艺术创作的语言表达特征,深入研究以自然互动为依托、以情感互动为导向、以文化互动为目标的感性艺术创作语言表达特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市个性化公共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市个性化公共艺术论文 篇1:

城市公共艺术个性化浅论

摘 要: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公共艺术要强调城市公共艺术的个性化是与城市文化密不可分的。城市公共艺术如何个性化?这是要求艺术家要能够依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方位搞好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深挖城市历史,做好定位,凸显城市的特点才能展示城市的个性化与城市文脉。

关键词:公共艺术;个性化城市;艺术文脉

[本文系河南科技大学校青年基金: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应用与研究,号码4012-13350032]

城市公共艺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快速推进,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也随之提升。人类公共环境是一个以社会群体为单位的形象舞台,它是与地貌、地理位置、种族、传统、生态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景观系统,从艺术角度考虑,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与构建,必须千姿百态,个性鲜明,这样才能优化生存状态,标榜自我存在,彰显文明程度,构建和谐而幸福的文化氛围。正如中国美术馆长范迪安先生所说:“仅仅有宽阔道路和巨大楼盘的城市并不是真正的国际化城市。和个人一样,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气息都是打造出来的,积淀出来的……”如果城市千篇一律,千城一面,趋同和雷同,那就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城市也难以成为一张闪光的名片。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城市公共艺术的个性化要求。

一、为什么要强调城市公共艺术个性化

众所周知,我国已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从部族群居的简陋到城市的形成,也有三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古人对城市空间的设计与利用并不是非常重视,往往是把实用性放在了第一位,这就决定了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落后于英、法和意大利诸国。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华民族成熟很早,周代礼乐文化以及随之而兴起的儒家文化自有其积极的一面,对中华民族早早进入文明社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落后的一面,则禁锢了人们的创新思维。孔子的“信而好古”,不敢超越古代先人的思维模式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势,就连大诗人杜甫也“不薄今人厚古人”。社会进步在于不断创新,而中国的先贤首先是守旧,明清科举考试题目只能在“四书”中选题,文体一律又是格式化的“八股文”,这样,必然扼杀新思想,大胆的革新创造更是难为其难了。遵守祖制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革新,所以我国公共艺术的落后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这样说并非是我国古代城市就没有公共艺术。历朝历代的都城,以及商业繁华的城市仍有可观的公共艺术景观,比如南京秦淮河周边的空间利用,艺术品的构建,都是值得称道的。但这些优美的景观,连同雄伟的建筑大都毁于主子。所以,新的王朝的建立总是首先破坏旧的王朝的一切建筑。例如,作为千年帝都洛阳,周公营建的遗址已当然无存,汉魏故城也只留下残破不堪的一段城墙,隋唐时的洛阳,规模之宏大,世界也难有可以超过它的城市,但唐末的动乱又将其破坏。北京市的城墙,周长达数十公里,在十年浩劫时被彻底破坏,那高耸而宽广的城墙,本是北京的一道风景线,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作为公共艺术,它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解放后,搞了三十年的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它的突出特点是破旧立新,大破大立,不破不立,视传统文化为仇敌。与此同时,仅存的古建筑、古文物、古代城市公共艺术几乎被破坏殆尽,这就使得这项内容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以后,城市化加速,特别是近十年以来,各地的建筑群迅速缤纷呈现。全国的大中城市自不待言,即使县城,也用钢筋水泥建立高层大楼,据报道,当今中国超二十层的高楼已超过世界同类建筑的总和。但令人惋惜的是,高层建筑几乎趋同——从设计样式到工艺水平,都缺乏个性特色,不但让人们审美疲劳,而且让人难以享受公共艺术之美。艺术从来都是独特的、有个性的,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几乎完全丧失个性的城市,用什么去吸引人、感动人呢?至于城市公共艺术,一些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搞了一些,但大都考虑不周、设计仓促,难以同巴黎、罗马这些欧洲现代艺术相比美。以洛阳为例,龙门的雕塑闻名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在龙门之南的空地上,却搞了一条巨龙,形態丑陋,不久便被拆除了。周王城广场是洛阳公共艺术的一个典范,充满文化气息,以使人们休息、观赏、回忆周王朝的丰功伟业与礼乐文化。但遗憾的是,广场中央竖立的周公塑像,身首失调,完全是艺术的败笔。周公是礼乐制度创始者,面北尊君是礼乐制度核心的核心,设计者却违背周公所立准则,让周公傲人面南,以不臣形象呈现。这再次说明,即使雕塑也应认真设计,精心打造,让它同历史、地形、真实融为一体,否则只会落下遗憾和笑柄。

个性化才能体现城市的特点。千篇一律,千城一面,从艺术层面而论都是失败的。清人李渔说:“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人唯求旧,物唯求新。”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今天,城市建筑物的独创求新、城市空间艺术、公共艺术的个性独具才是最可贵的。古人讲:“欲速则不达。”而今恰恰追求速度,以大跃进的形式进行城市化,以模仿、抄袭的方法搞城市公共艺术,所以,才会出现千城一面的局面。杜绝雷同,是件困难的事情,这不仅因为主管单位对权位的追求,建造单位对金钱的占有,设计人员对名利的追逐,而且涉及几千年国人习惯追风思维,要彻底改变,自然要下大功夫,动大手笔。

二、城市公共艺术如何个性化

城市公共艺术的个性化,是城市文化的展示,是城市靓丽的名片,是游人乐于观光之处,也是炫耀的资本,同时,城市的主管乃至普通市民都要认真关注,科学谋划,强力推进。在笔者看来,大体有以下几方面要做:

第一,充分利用空间,精心策划,做到充实而不拥挤,多采用而不单调,适度而不过滥。

不论当今楼房建筑多么拥挤,空间总是有的,马路两边、街心花园、不宜建筑楼房的空旷地带,等等,都适合精心策划,认真设计。比如洛阳是牡丹花城,近些年来,牡丹的大量栽培已不可数计,几个上百亩大的牡丹园已经有好多个,许多马路中间的街心绿地、山坡,甚至废弃耕地也栽植了牡丹。牡丹是洛阳市花,由于女皇武则天的偏爱,从唐代已经开始大量种植,花色艳丽加上历史悠久,多种一些让市民观赏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古都,还应该广泛扩大其他花卉的品种。因为牡丹花期很短,一年只有十数天而已。而月季,玫瑰等花期较长,如果仅有牡丹,花期一过,花城就失色了。至于弃耕地之举,后人将会无地可耕,农业乃国之重要产业,弃农而旁举,实乃大谬!

城市建设,艺术空间的构建,应有长期打算,我们城市的地下管网互相交织,下水管通道又太细,居民素质不高,同时,下水通道堵塞并不罕见。如果街道废水泛滥,任何城市公共艺术都会受到影响。巴黎、柏林的下水道直径大到两米,中国江西的某一中等城市,下水管道使用五百年而至今畅通,为什么到了今天我们的城市设计者仍不思学习古人和外国人的优良做法呢?

第二,城市艺术个性化必须依靠城市的地理、地貌、位置、历史等特色,考虑到这些特点才更能突出城市的个性。以洛阳为例,这座城市,曾有十多个王朝作为都城,解放后国家作为工业基地进行大规模建设,龙门、白马寺、关林是众人皆知的文化旅游观光之地。洛阳居中原之中,北有邙山,古人云“生于苏杭,葬于北邙”。此處古墓不可胜数。可惜的是,这处地方,这处安葬帝王将相、历史文化名人的墓地尚无认真考察、论证。

洛阳市内有伊、洛、涧、瀍四条河流穿过,而黄河就在邙山之北。古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仓颉造字于洛阳,蔡伦造纸于洛阳,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于洛阳,许慎编写中国第一部字典于洛阳,老子写《道德经》于洛阳,班固著书第一部断代史于洛阳,周公制礼于洛阳,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于洛阳,难超投笔从戎,延续丝绸之路,远足始于洛阳……所有这些名人、伟人的事迹,为洛阳所传诵,所称道,是洛阳人的骄傲。作为城市公共艺术就应该在这里下大工夫,该修复的修复,该树碑的树碑,该立雕塑的立雕塑。总之,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展示其城市的辉煌。

白马寺是我国的释源祖庭,但公共艺术工作做得尚有不足,如文革期间被破坏的藏经楼尚未修复。关林庙是全世界华人关心的地方,海内外华人对关公无比敬仰,但其周边被拥挤的商业场所所侵占, 铜臭气淹没了武圣人的光彩。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更应该被重视呵护,不仅要优化环境,保护文物,而且要切切实实地策划艺术设施,所有这些,也只是这座古都之一斑,可惜的是洛阳都被大体雷同的高层建筑所淹没了。

在笔者看来,突出洛阳古城的地位,包括公共艺术的努力方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复原建造好夏都斟鄩、商城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等五大都城遗址公园,展现洛阳古代的都城文化;二是挖掘丝绸之路源头文化和大运河文化,搞好对含嘉仓、回洛仓、汉函谷关、定鼎门等的发掘保护,使之成为洛阳新的旅游亮点;三是对洛阳原有历史文物——如白马寺、龙门石窟、关林、千唐志斋等的保护和亮化,对邙山及洛阳周围古墓群的整理和立碑介绍。四是可在洛河岸边长达15公里的洛浦公园里,广植花草树木,每万米间种植牡丹万株,沿岸公园里建商汤、伊尹、周公、老子、苏秦、张仪、张良、陈平、田横、吕不韦、贾谊、许慎、张衡、光武帝刘秀、邓禹、竺法兰、摄摩腾(最早引入佛教的两位印度高僧,葬于洛阳白马寺)、曹操、曹丕、曹植、班固、班超、钟繇、嵇康、魏孝文帝、杨广、唐玄奘、张说、狄仁杰、姚崇、颜真卿、杜审言、杜甫、元稹、刘禹锡、白居易、司马光、邵雍、程颢、程颐、范仲淹、王铎等历史名人的塑像,让后人感受古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增长中外游人对洛阳的认识,这对传播洛阳古都文化,创造经济效益都大有好处。尽管我国城市公共艺术比西方和日本起步晚,差距大,但只要认真对待,持之以恒,相信我国城市的文明程度一定会大大提高,而城市公共艺术个性化如被各个城市所接受,因地制宜,因城而异,中国城市的风光将令人刮目相看。

参考文献:

[1]李山.中国文化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3]查常平.人文艺术(第五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4]张斌.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杜耀中,现任教于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杜耀中

城市个性化公共艺术论文 篇2:

公共艺术中感性艺术创作的语言表达特点分析

摘 要:在公共艺术中,感性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实际上它所表达的是一种独特情感。基于感性艺术所展开的艺术创作不仅艺术风格独特,还具有鲜明的语言表达特点,其本质就是人性升华的感性方式。探讨公共艺术中的感性艺术创作,分析公共艺术中感性艺术创作的语言表达特征,深入研究以自然互动为依托、以情感互动为导向、以文化互动为目标的感性艺术创作语言表达特征。

关键词:公共艺术;感性艺术;语言表达

公共艺术设计作为现代社会文化与生活的重要产物,在公共空间设计方面表现出色,蕴含着相当丰富的人文关怀、公共社會精神以及感性艺术内容。换言之,公共艺术设计已经成为人类情感直观的表达方式,它通过具有冲击性的视觉效果来展现感性艺术创作内容,且其中的艺术创作语言表达内容丰富,特征表现也十分鲜明。

一、公共艺术中的感性艺术创作

公共艺术是有灵魂的,它指代生命整体所展现出的基本形态,也是文化的艺术现象。在公共艺术作品中,感性艺术更多体现的是设计者对自身的思考与反思,因为每个人都是唯一且独立存在的,他们的生活环境与经历不同,所呈现出的艺术风格也不尽相同,这也是公共艺术品出现的原因所在,即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思想的过程中,使人们超越语言、种族、时空进行情感交流,从而实现感性艺术的表达过程。公共艺术本质上就是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1]。相比于建筑师、绘画师与雕塑家,公共艺术设计师的艺术表现方式具有整体性特点,在视觉与心理层面存在严格的界限,他们对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理解也更多建立在人对于美全面的理解之上。在公共艺术中,情感表达是创作过程中最为原始、根本的东西,也是公共艺术表达的最终目的。诚如人们常常说到的“艺术源于生活”,在创作过程中,设计师应深入挖掘人性,认识自然社会,研究社会本质,即在现实状态下去展现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内容,优化表达过程[2]。因此,情感体验是公共艺术的本质所在。公共空间往往具有直观的艺术表达方式,其中的公共艺术作品也往往为大众所认可,这也是公共艺术作品设计的魅力所在,即引发公众共鸣。公共艺术作品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它能够深入挖掘人性,通过艺术形式在公共空间中与公众快速建立联动,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3]。

二、公共艺术中感性艺术创作的语言表达特征

在公共艺术中,感性艺术创作的语言表达特征是丰富多样的,笔者从以自然互动为依托、以情感互动为导向、以文化互动为目标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以自然互动为依托

在公共艺术的感性艺术创作中,建立以自然互动为依托的设计体系是必要的,它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感性艺术创作的语言表达特征,即特别关注空间形态需求。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是依附于空间形态的,可使公共艺术呈团聚状分布,优化公共活动中心区域内容,并使其向四周扩散。在公共艺术中,以自然互动为依托进行艺术创作的生活空间布局相对散乱,但同时也实现了整体公共空间的核心优化,有利于基于公共建筑与服务设施沿路布置来分析明显的公共活动中心内容。在这里,公共艺术的感性艺术创作在语言表达特征上特别注重公共艺术设计内涵,形成了以人与人、人与自然空间环境之间的互动为依托的模式,在避免公共艺术作品喧宾夺主破坏空间原始乡土氛围的基础上,更加尊重情感艺术中的某些肌理表现,将造型与空间形态巧妙结合起来[4]。

以俄罗斯艺术家Llya和Emilia Kabakov的公共艺术作品《梯田》为例,该作品巧妙运用了“越后妻有”的创作原则。Llya和Emilia Kabakov结合原有梯田高低错落的走势,将色彩相对鲜艳的二维人物耕作形象分散放置于梯田中,生动地重现了乡村地区农夫日常辛苦耕种的场景,其在设计上不仅保证了自然生态景观的完整性,还将艺术形态完美融入空间环境,结合点的形态来增加一些鲜明的视觉元素,进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生动的空间感。艺术家结合以自然互动为依托的要求来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注重作品独特的艺术形态与乡村独有的自然风貌,真正实现了艺术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5]。

在自然互动层面,这类公共艺术作品主要依托艺术要求进行设计,注重艺术形态变化,彰显乡村独有的自然风貌,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并非对其他互动性公共艺术作品的直接挪用。换言之,即在空间环境多变的氛围中依托乡村中丰富的素材基础,如四季变换的色彩、地表的起伏节奏、空间的层次变化要素等,来实现公共艺术作品风格的变化,确保人、自然、空间、艺术形态的和谐统一,建立人与公共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也加强了人与自然、人与空间的关联,对表现乡村公共空间轮廓、进行感性艺术表达与创作更有好处,丰富了空间艺术内容,也形成了以自然互动为依托的公共艺术作品[6]。

又如,英国环境艺术家Steve Messam擅长利用多样化表现方法来展现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他的公共艺术作品充分展现了感性艺术创作语言内容,且语言表达也追求多样化特征,这使人们对于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的惯性认知有了较大改观,确保人们可以自由地解读作品内涵。他的作品更多关注公共艺术中感性艺术创作内容的有效互动,建立特定设计区域中的视觉标记内容,致力于空间改造,建立创作者与鉴赏者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真正使鉴赏者融入作品所营造的一种令人愉快的公共关系。另外,他的作品也探讨了公共艺术景观的潜在表现性,其使用的感性艺术语言相当丰富,实现了对于公共艺术景观艺术内容的颠覆与再造。以他的作品《望风台》为例,这座望风台位于英国坎布里亚郡Dunmail Raise,是一座古老的碉堡建筑,曾经在二战时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专门用于抵御德国军队的入侵。实际上,这种望风台在二战时期的英国多个地方都有出现,但Steve Messam却赋予了这座望风台以特殊的历史意义,对传统碉堡建筑物进行了革命性再造。具体来讲,作为一座公共性建筑,这座望风台的感性语言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它由2000个反光球体组成,这些反光球体安装于建筑外墙之上,人们从较远距离观看这座碉堡时,会感受到球体对于光线不同程度的反射以及它们对碉堡在自然景观中的结构、位置的映现。在对《望风台》进行近距离观察过程中还可以发现一点,即这些发光的球体与昆虫的眼睛非常相似,它们将观赏者的形象分散地映射到每一个单独的球体中,使得人们会不自觉地被这些变幻的折射光线所吸引。另外,这件作品将既定的建筑功能进行了改变,以有趣的方式呈现出了各种感性艺术语言内容。这些装置让这座古老的望风台看起来更像一座外星球建筑,它的碎片化形态与多重性的光感折射,精密复杂,唯美灵动,让建筑的情感语言表达更加丰富。

(二)以情感互动为导向

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提及:“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对于公共艺术作品来说,建立以情感互动为导向的情感艺术形象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够体现设计者一定的生活经历、对美的认知以及对艺术的理解,在吸引人们直接与公共艺术进行有效互动的同时,引发人们的思想共鸣,在公共艺术感性艺术创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公共艺术作品中,以情感互动为导向的艺术表现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是感性艺术创作过程中语言表达特征的直接体现,表现出了极为个性化、鲜明化的一面。比如,《Fellfoot公园的水滴》是Steve Messam受Windermere Reflections機构的委托而创作的大型户外公共艺术作品。这部作品属于一件大型的反光体,有三层楼高,将周围环境的光影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反射与变形,促使人们思考人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自然万物都蕴藏于巨大的水滴曲面镜中,映现出多姿多彩甚至有些迷幻的自然生态世界,宛若一位静默的充满智慧的使者。整体来看,作品形式相对简约,表现出潜在的诗性,与自然有着奇妙的联系。在艺术语言的创作表达形式上,它拓展了自然空间的语义,给予人们多样化的观感。这个作品的形态源于自然界的水滴,将人们对于水滴的惯性观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颠覆。

在公共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应依托人们的集体记忆进行设计,确保承载了人们集体记忆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与特定地域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尽可能表现丰富的情感艺术内容,同时还要为作品注入人文精神内涵,形成具有共同意识的艺术语言内容。比如,在人们日常交流聚集的场所进行公共艺术设计,应充分考虑群众的深层次艺术文化需求,结合具体情况,分析相同地域群众的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这对进一步进行公共艺术氛围的渲染是有一定好处的。而针对公共艺术中集体活动内容的互动性创新,可在其中融入更多设计内容,结合互动性公共装置设计相关内容,这对人们公共生活有序状态的维护也有一定好处[7]。

在尊重群众审美认知差异方面,应在公共艺术作品中融入更多感性艺术创作内容,尊重群众审美认知差异,这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征,它无法将大众的艺术审美标准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也不能千篇一律地表现所有的公共艺术作品,因为这样容易忽视公众的审美认知差异。因此,在公共艺术感性艺术创作过程中要使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体现语言表达的亲切感与审美价值观,如此才能拉近公众与设计师之间的审美距离,使公众与公共艺术作品实现更好的互动,丰富公众的审美情感体验,确保不同群体都能参与公共艺术设计,促进公众审美陌生感的消除。另外,要进行互动性公共艺术创作,在创作中融入感性语言内容,从而使不同群体都能从公共艺术设计中获得渴望中的满足感与幸福感[8]。

(三)以文化互动为目标

最后要建立文化互动目标,立足于地方特色文化展开设计。在公共空间中,互动性公共艺术创作要立足于当地乡土特色文化,注重文化互动过程中文化因子的提炼、转化、发散以及重构,从而丰富公共艺术的文化内涵,提高公共艺术的文化价值。换言之,要基于乡村公共文化来传承乡村群体历史文化,形成内容相对丰富且系统的文化脉络。在这其中也设计了基础设计元素与灵感库,结合乡村公共生活要素的提取与视觉艺术化分析乡村公共空间独特的场合价值。

比如,杨奇瑞在南昌“九墙系列”作品中就有效实现了以文化互动为目标的公共艺术创作。其创作初期的既定场地为南昌市的一片由老城区改造而成的商业街区,在创作期间他经常到老城区考察情况,收集民俗材料、旧物件和旧建筑的照片等并整理成册,进而选取可加以利用的公共物品作为素材,通过艺术化处理和解构法为现代化商业功能区注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人文情怀。“九墙系列”作品之一《乔迁大吉》是以当地一户搬迁的大家庭为原型。在中国人民的传统观念中,乔迁新居总是值得庆祝的大事,因此整个作品表现出宏大的场面,从一家人变迁的情境折射出千家万户的变迁,进而反映当地城市化进程加快、街区改造获得巨大成就以及时代发展进入快车道的景象。而另一幅作品《外婆的灶台一墙》则呈现出千家万户共有的生活情景。杨奇瑞以真实的旧物件为创作元素,运用了当代的艺术创作手法,给观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加之作品具有互动性,使得参观者可与老物件进行“交流”。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公共艺术创作的构思阶段、取材过程、创作手段、实施环节中均体现了公共性的存在,而公共性在艺术中表现为历史遗存文化的特征。如今,由于社会的快速变迁,人们的很多旧生活的记忆都逐渐消失,这些取自日常生活情境的艺术作品可使生活在当地的居民产生强烈的共鸣,使人们通过这些旧物回顾时代发展,感受时代风貌。

总而言之,在公共艺术作品中渲染感性艺术内容,丰富其语言表达内容是有必要的,它所营造的物质环境就包括了非物质环境与物质环境。在公共艺术作品中,针对感性艺术创作的内涵应该基于互动性公共艺术展开,丰富创作素材,形成一套套完整的、约定俗成的符号认同体系。换言之,就是要从感性艺术文化中提取具有语言表达特征的元素符号,用以彰显公共艺术品的独有价值,同时实现对人们情感的有效调动[9]。

三、结语

在公共艺术设计中,要满足感性艺术创作要求,彰显感性艺术中的情感内涵,建立公共艺术作品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满足大众对于自然的向往,同时满足他们的交流交往需求、生理安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在公共艺术范畴中思考感性艺术创作的语言表达特征是颇有必要的,它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的艺术交际提供了便利,也满足了人们对于公共艺术的深层次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子钰.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改造中的应用[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2):55.

[2]李磊磊.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中实践探索:以登封市杨家门村禅心居为例[J].美与时代(上),2020(3):71-72.

[3]李延,张楠.浅析公共艺术再造乡村公共空间的意义[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7):16.

[4]梁丽仙,蒲经慧,李光琴,等.公共空间与乡村公共空间、公共艺术的关系[J].东西南北,2019(6):130.

[5]杨济瑄.公共艺术中映射出的人性[J].品位经典,2019(4):35-37.

[6]杨静.浅谈美育教学中艺术实践课的实施策略: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声乐演唱》艺术实践选修课为例[J].黄河之声,2020(1):124-125.

[7]崔岩,郑禹舟.现代公共艺术中的纤维艺术创作研究[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6):5-7,20.

[8]刘庆田.公共空间中艺术形式的多元化[J].艺术家,2019(12):159.

[9]曾佳.论艺术创作和实施过程中的公共性[J].艺术评鉴,2019(16):181-182.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注:本文系江苏省202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感性艺术语言在地铁公共艺术创作中的设计研究”(2021SJA2391)研究成果。

作者:张迪

城市个性化公共艺术论文 篇3:

Rhino, Sketch up, Solidworks公共艺术在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从2014年开始,根据公共艺术成为教育部本科招生目录中设计学下9个专业的新形势,笔者在天津大学开设了面对不同设计专业大学生的《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课程。在课程中,通过鼓励学习者将方案设计与自身专业相结合,大量运用在建筑、产品设计领域的三维建模软件Rhino、Sketch up、Solidworks等进行方案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并丰富了公共艺术创作的新视野。

一、课程概述

《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者除了少数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主要是来自建筑、规划、机械、环境、建筑工程、自动化专业的理工科同学。在课程获批为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互选课程后,又加入了南开大学的数学、化学、光电子等专业。面对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公共艺术设计课程在国内虽然尚属首创,但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建立于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这就是公共艺术自身的高度跨学科特性。1

公共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创作过程具有开放性的新兴艺术形式,集合了原有环境雕塑、景观、设施等门类的特征,其设计者出身于画家、设计师、机械工程师等不同背景。如机械工程师出身的乔治·里奇、建筑师出身的托尼·史密斯等都没有艺术背景,更不必提在公共艺术策划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作家布鲁根·库斯杰(奥登博格的夫人)等人。如此之多的公共艺术大师出身不同学科,是开展跨学科公共艺术教学实验的基础。事实上,学习者不同的学科背景,是公共艺术创意思维的宝贵源泉,这一点已经在课程实践中有清楚的体现。

二、三维建模软件在跨学科公共艺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显而易见的是,非艺术专业公共艺术教学的主要难点是学习者基本没有接受过美术教育,对艺术缺少明确的概念,表现能力不足。但正是由于这些学习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课堂上也没有条件开设传统的粘土塑形教学,因此三维建模软件就成为不同专业学生表达设计意图的主要方法。通过对课程开设两年来超过400余份设计方案作业的统计可以发现,三维建模软件占了80%,其后分别是手工模型(约15%)和手绘表现(约5%)。使用三维建模软件表现公共艺术设计方案的结课方式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三维建模软件介入公共艺术创作设计已有20余年的历史,是公共艺术观念日趋开放,表现手法渐趋现代的主要特征之一。传统写实雕塑中的塑造,在公共艺术中可以演变为人体翻模。尤其是在创作中运用Maya软件和雕刻机,虽然引起争议,但依然开创了一种表现方式。更多来自建筑和计算机领域的公共艺术家,利用建模软件处理复杂曲面的能力甚至是通过命令输入产生的形态随机变化,已经创造出了数量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公共艺术作品,艺术家盖里位于巴塞罗那的作品《金鱼》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进入21世纪后,大型公共艺术作品离开建模软件的帮助,往往很难精准实现艺术家的构思,如芝加哥的《云门》、英国希斯罗机场二号航站楼的《滑流》等,都是这一领域的代表作。

在现代大学校园中,高性能电脑通常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标准配备,网络提供了搜集素材的顺畅通道,更主要是以Sketch up、Photoshop、Rhino、AutoCAD,以及其他来源的CAD,如Solidworks等界面友好、操作相对简便的软件工具的普及,为非艺术专业大学生自由开展公共艺术创意设计打开了大门。这里所指的简便,是相对之前在艺术领域应用较广泛的3DMax建模软件所言,这些软件大多用直观的推、拉、旋转动作,代替了较为抽象的命令输入方式,掌握起来较为便捷。经实践反馈,即使仅为自学课程,学生也大多能在很短时间内掌握基本要领。同时,这些软件大多占用内存较小,降低了对硬件的要求,视觉效果也能达到要求,因此消除了非艺术专业大学生参与公共艺术设计的主要障碍,成为展示自身创意方案的利器。另外,这些软件大多数与学习者建筑、机械等专业学习有关,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这一点将在后面详述。

虽然非艺术专业大学生拥有建模技能,但是如何将表现手段与设计过程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建模软件的优势,以提升学习者公共艺术创作与设计的实际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套科学、规范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内容。

三、教学内容设计要与软件运用配套

该课程教学内容由设计方法、设计要素和主题3个层次组成。

首先是运用3种不依赖学习者立体造型能力的设计方法分别是:基于发现与复制的设计,运用现成品,特别是工业现成品放大扭转变形来达到幽默目的;基于图像表达的设计,通过二维图像的直接运用、剪影化和厚度拉伸和折纸化等具体手法得到既有形态的公共艺术;基于几何美感的设计,运用构成方法,包括渐变、对称、重复、节奏等构成手法得到形体并营造视觉美感的公共艺术。

其次是赋予3种公共艺术必不可少的设计要素:运动,主要是风动、水动、电动和光动四种类型;环境,是根据环境形态决定公共艺术尺度、材料、位置和安装方式等;功能,是基于人体工学设计公共艺术的休息、市政设施改造、标识、游乐等功能,使公共艺术更契合环境并与公众产生互动。

最后是两种公共艺术中具代表性的主题:分别是基于幽默情感表达的设计、基于严肃人文思考的设计,这两种主题赋予了现代公共艺术表达思想深度的合理路径。

通过上述介绍可以发现,该教学内容设计保证了公共艺术中形式塑造、要素添加和主题深化3个层次内容的平衡,减少了主要依赖艺术家个性化表达的部分,突出了可以使用建模软件表现的方法。比如基于工业造型的现成品公共艺术,就特别适合原本就用于工业设计的Rhino软件的运用,着重于对曲面的表现;基于二维图像的公共艺术,特别适合于建筑草图大师Sketch up对厚度的拉伸;构成型公共艺术,既可以使用Sketch up对立方体的表现,更可以使用机械零件设计中运用广泛的Solidworks(法国达索公司出品的CAD软件),经实践反馈都有很好的效果。下面将以这3种软件为例,分别以一到两个教学案例展开,分析具体教学方法。

四、Rhino、Sketch up、Solidworks三款软件的公共艺术教学实例

1.Rhino与现成品公共艺术设计

Rhino,中文名为犀牛,是美国Robert McNeel公司于1998年推出的一款建模软件,与3DMax、SoftImage XSI等高端建模软件相比,对硬件要求极低,占用内存很小,不依赖昂贵的工作站和高端显卡。同时人性化程度高,操作便捷,与Flamingo(火烈鸟)渲染器结合后的最终渲染效果也非常理想,因此自问世后就引起极大关注。因为注重对曲线、曲面的创建,因此在工业设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建筑与景观领域应用也日渐普及,特别是与TSplines和 Grasshopper两款插件组合使用,能够产生非同一般的视觉效果。2012年在北京落成的造型前卫的《银河SOHO》就是著名设计师扎哈·哈迪德设计,利用Rhino及其参数化设计插件Grasshopper完成的建模工作。2

鉴于Rhino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广泛运用,因此建筑学同学从二年级已经开始学习Rhino建模,也为他们使用这款软件完成公共艺术设计方案提供了便利。这里选择的是一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规划专业二年级同学的作业。这位同学在通过课堂教授掌握公共艺术设计基础要领后,选择根据天津大学青年湖畔教职工活动中心所在地块开展设计。结合自身专长,选择以现成品耳机作为公共艺术造型,以从主题上能够反映当前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图1、2) 指导教师的意见主要集中于如何调整造型以提供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乘坐休息功能。另外,耳机本身的形态可以跨越交通流线,应当考虑与经过的人产生互动效果。

经过基地调研、元素选取、逻辑生成、功能添加、互动强化等公共艺术设计步骤,该同学完成了以5个相同尺度、形态的耳机造型组成的公共艺术。作品通过借鉴奥登博格《Flying pins》(《飞舞的球瓶》)这样组合运用保龄球等现成品的公共艺术案例,采用组合布置,可以形成一条开放式长廊的效果,也能满足更多人休息的需求。为了避免相同形态的重复感,引入琴键的黑白色彩,赋予作品节奏,提升了视觉效果,充分实现了提升该场地公共艺术品质的设计目的。(图3)通过这一教学案例可以看出,Rhino在曲面处理方面的强大能力,能够有效解决现成品公共艺术往往形态复杂的造型问题,提升作品效果,还能够为后期施工提供便利。

2.Sketch up与二维图像公共艺术设计

Sketch up是由@Last Software公司推出的一款建模软件,以界面简洁、操作便捷著称,完全可以保证设计师利用该软件直观表达自己的设计思路,而不必被繁琐的操作和命令输入所困扰。随着@Last Software被Google收购,并推出了免费版本,进一步扩大了消费者群,在全球范围内营造了巨大的模型资源库。从Sketch up的别称“建筑草图大师”可以看出,建筑、规划,园林,景观,室内以及工业设计是其最主要用途。

Sketch up使用中最具特点的功能就是可以在绘制面后,通过简单的推拉工具成型,并且提供剖面图。这些都使得利用建筑等专业同学利用Sketch up进行公共艺术设计,具有上手快的优势。通过实践反馈,在提供教程和部分参考作业的情况下,即使毫无艺术与建模基础的理科生,也能够凭借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短到一两天的时间内基本掌握。因此,在设计方案中,Sketch up是应用最广,也是最不受专业制约的建模软件,在课程进展和学习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图4)

同时Sketch up也是一款优势和局限都很明显的软件。其小内存和运转快的优点,是通过降低模型复杂度的方法实现的,Sketch up绘出的圆形,其实是一个近似圆的多边形,这就使得Sketch up适合于横平竖直等规则的形态塑造,因此对应于二维图像拉伸的公共艺术,如字母型公共艺术、剪影型公共艺术和构成型公共艺术会显得得心应手。但在塑造曲面时,它虽然可以通过地形工具和部分插件实现,但还是不如Rhino顺畅。另外,Sketch up建模的视觉效果即使经过V-ray等渲染器渲染或PS处理,会显得相对简单,一眼就可以辨认出来,但这一不足又被Sketch up擅长整体环境营造的优点所抵消。所以,在同学们利用Sketch up进行公共艺术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他们合理认识该软件的优势和不足,选择适当的类型和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

这里选取了一位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学院同学的作业,该方案充分利用Sketch up在拉伸二维图像获得体积方面的优势,选择以云朵的形态变化为灵感来源。(图5)指导教师的意见首先集中于如何避免二维图像公共艺术形态变化不够丰富的不足,最好选择成组布置的方法,通过增加层次来丰富各个视角的观感,取得很好的效果;其他指导意见聚焦于如何与所在的水环境协调,同时呼应云的主题,解决方案是为公共艺术加入动水要素。该学生借鉴野口勇在1970年大阪世博会上塑造漂浮立方体的手法,设计了向下喷涌的动水,并利用动水的遮蔽性遮挡循环管路和支撑结构,使作品犹如漂浮在半空,具有突出的视觉效果。这一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Sketch up易操作的特点,非艺术专业同学经过较短时间就能掌握基本要领,为实现自己的方案构思服务,模型未经渲染导致整体效果受限的不足,以及该软件塑造整体环境所表现出的优点,都在这一案例中有清晰的体现。(图5)

3.Solidworks与构成型公共艺术设计

对于艺术专业人士来说,Solidworks可能是一个稍显陌生的软件名称。但是在机械设计、制造领域,这款软件有着广泛的用途。Solidworks1993年诞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开发初衷是为每个设计师提供能够在PC上运行的实体模型设计系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款基于Windows系统开发的CAD软件。1997年该软件被法国达索系统公司收购。这家以阵风战斗机闻名的企业,听上去可能和艺术越离越远,但如果回想一下弗兰克·盖里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是借助达索公司的CATIA软件设计出巴塞罗那的《金鱼》公共艺术,大家可能会觉得熟悉许多。

Solidworks易学易用,功能强大,因此成为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欢迎的CAD软件。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海外知名学府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和国内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都将Solidworks列为机械设计专业的课程,这就为机械专业同学利用该软件进行公共艺术方案设计提供了极大便利。

Solidworks能够建立精度很高的模型,只要设计者充分掌握二维公共艺术和构成公共艺术的设计要领,就能够利用该软件完成符合要求的方案。同时该软件自带的渲染器也能极大完善模型视觉效果。这里展示了3位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同学的阶段性模型,可见都具有很高的精细度,视觉效果也比较理想。(图6、7)

但是作为一款主要服务于机械设计领域的建模软件,Solidworks不适合完成环境整体建模,只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模型本身。因此,选择Solidworks的同学只能将模型,利用Photoshop置入实景照片场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计的整体感,需要通过一定的后期处理加以弥补。(图8、9)

五、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建筑、规划、机械工业等非艺术的设计专业在今后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必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公共艺术自身的跨学科特性为基础,及早根据这些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大量使用建筑、工业、机械领域的建模软件完成公共艺术方案设计,不但能帮助他们实现设计意图,体会公共艺术创作的喜悦与成就感,还能够拓展传统公共艺术创作和学习的视野,为促进中国公共艺术设计和专业教学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社会科学重大项目 “天津高校艺术学专业科研创新及学科发展研究”编号(2014ZD25)

参考文献:

1 王鹤. 天津大学公共艺术设计校际选修课程的创新实践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5(3)

2 工业设计:Rhino(犀牛)的“前夜”与“黎明” [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5)

作者:王鹤

上一篇:中国多层次证券市场论文下一篇:中职就业计算机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