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022-08-21

第一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浅谈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所谓语文素养是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语文素养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应当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开设专门的“阅读课”,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把每周五的两节语文课设为专门的“阅读课”。阅读课上保证人手一本自己喜欢读的书,书籍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本人经常购买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充实到班级书屋之中,二是动员学生自己购买教师推荐的书目。阅读课上要求同学们手不离笔,随时记录自己喜欢的语句,随时勾画疑难问题并及时向同学、老师请教。对学生的“积累本”进行定期检查,定期展览。通过开设“阅读课”,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

首先,阅读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由于我们学校是农村学校,学校没有图书室,也没有宽带,所以学生平时能阅读的除了一本语文书外,可以说就没什么了。学生课余生活也主要以电视为主。开设阅读课后,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课上没读完的内容,他们课后接着读,也丰富了课余生活。学生阅读的范围广了,涉猎的内容多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罗万象。让他们的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

其次,阅读课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在写作训练中,学生把自己积累的东西适当地选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使自己的文章亮丽起来,内容丰富了,论据充分了,条理清楚了,结构严谨了。总之,通过阅读,学生也学到了很多写作方面的技巧,作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再次,阅读课也陶冶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使学生提高了分辨是非的能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增加了学生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学生的视野开阔,他们交流的内容也丰富起来,经常在一起交流自己的阅读内容和心得体会,谈论无聊事情的也少了。

还有,阅读课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了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了阅读速度,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

语文实践活动内容可以自己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和当地实际情况自行拟订,也可以根据教材上的“综合学习”内容来确定。每次活动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活动不流于形式,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陶冶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目的。

1.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比如在开展“漫游语文世界”口语交际活动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在“在社会上运用语文”、“怎样在其他课程中学习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等几项活动中任选一项,准备自己的说话材料,同学们在准备交流的材料过程中,走出了课堂,走出了家门,走进了广阔的社会,走进了多彩的生活。接触到了许许多多的人,学习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

2.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文实践活动为更多的同学搭建了展示自己、发展自己的平台,一大批有组织能力、有表达才能的同学脱颖而出。每次开展语文活动,划分活动小组是必不可少的,有小组要有小组长,小组长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还有每次活动都必须有主持人,主持人的组织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每次活动每个人都有参加的机会,这样,真正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大面积提高的目的。

三、结合重大节日或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庆祝或纪念活动,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比如,举办“五四”征文或“十一”“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或知识竞赛活动,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又对同学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再比如,让学生搜集有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对联、诗歌进行展示交流等,加深了同学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通过一系列活动,也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对个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成立校园文学社、广播站等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成立校园文学社、广播站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起到了促进作用。选用组织能力强、有号召力的同学做文学社社长,对写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由参加,经常交流写作心得、互相修改习作。选用朗读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同学做广播站站长,结合学校各项活动及时进行广播宣传。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五、进行“每日一句”和“每日一讲”活动,使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具有长效性

“每日一句”是每天由一名同学负责为大家积累一句优美语句或名言警句、格言谚语,内容不许重复而且必须健康,要求在黑板上书写努力作到工整,其他同学认真抄写在积累本上。“每日一讲”是每天语文课前,由一名同学为大家讲述自己的见闻或小故事或心得体会等思想健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要求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叙述完整、表达流畅,最好再加上自己的评论,同学们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老师去不断学习,认真思考、大胆探索,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本人教学情况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篇:语文课堂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湖北省钟祥市双河一中 侯华玉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发展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身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那么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包括信息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不同阶段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又有所不同,初中阶段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的意识、创新意识、民主和正义感意识、为专业发展做准备的意识和积极、开朗、乐观的心态。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好几年了,虽然我们在素质教育各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当今咱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等。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见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觉得课堂上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首先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对初中学生而言,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重点体现在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语文实践活动)上。

口语交际训练在我们的教材中占有着和书面表达差不多同等重要的位置,然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专项训练几乎是空白。至于综合性学习,比如七年级下册教材上列有收集有关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俗语、谚语等资料;了解戏曲文化知识和你家乡的地方戏,举办一次戏曲知识竞赛,这些活动在我们的教学中又有几人能给予关注呢?

写作上的问题就更棘手。“唯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应该是生活。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对“作文应密切和生活的关系”注重的往往不够,我们往往把作文仅仅看作是课堂里边的事,实际上,学生的作文就应该是写实实在在的生活。笔者对辅导小女第一次作文的事还记忆犹新,那次她要描写一处景物,于是凭借记忆加想象在书桌前冥思苦想,结果写出来的东西令人啼笑皆非,于是我把她带到一株盛开的夜来香前,让她仔细观察叶、茎、花的颜色、形状,留意用手触摸的感受,并闻闻它的味道,晚上再次让她去闻闻花的味道,最后写出来的文字比我预想的还要好,叶片的形状、绿的程度,花朵的颜色、白天和夜晚不同的味道都写得清清楚楚,生动而真实。显然,没有之前的仔细观察,突发奇想地闭门造车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把作文范围或题目提前数天布置给学生,再引导他们通过观察生活来搜集、整理资料,这样,学生对生活才会有较强的感性认识和较深的理性认识,表现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上才是真实而合理的。 接着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课堂上巧设问题是关键。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活动中要避免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的活动时间短暂的问答式提问,而要对阅读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重要问题提问。我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作者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往湖心亭,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一芥”?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这四个问题以“痴”为核心串联了教学的全过程,在反复诵读中,逐层推进这四个问题,呈阶梯状上升,且四个问题的探究源于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又不囿于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这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动,真正提升了学生发展性学习。

然后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自从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以后,我们的语文课堂的容量越来越大,气氛越来越热烈,视觉越来越直观,仿佛不用多媒体就不叫语文课,幻灯片少就觉得不过瘾。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有些老师过于信教学时尚,比如说,我们用多媒体,把语文教学和先进技术整合起来,这无可非议;但不该用的时候用就多此一举,甚至成为赘疣。笔者就听过一节讲授《桥之美》的公开课,执教者为了激发学生审美情趣,课前导入让学生观看桥的图片,这些图片包括美国的金门大桥和苏州的古桥共十座桥,诚然,这些桥很著名,外形很美,但好几座桥的外形大同小异,给观众的第一感觉就有点“裹脚布”的味道,弄巧成拙。其实从美育入手来教语文,就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笔者执教冰心的《观舞记》时,首先让学生谈印度舞蹈的特点,然后欣赏印度舞蹈视频,并与课文的描述作对比,进而学生自己归纳印度舞蹈的美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欣赏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后进行文字创作,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学生写的几句话,“舞蹈者轻盈的身体,幻化成追逐着蝴蝶的孔雀,白色的衣裙,幻化成雪白的羽毛,纤长的手臂,幻化成美丽的翅膀„„”可见,学生的创造潜力巨大,前提是必须做好前期的铺垫。

最后是文化传承与理解。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像《三字经》《论语》《弟子规》这样的经典应倡导学生诵读,还可以借学习文言文、古诗词的机会了解传统文化精髓,培养民族自豪感和高尚情操。

我们还应明确一点,就是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尤其是对那些古典名著而言更是如此。我们的六本语文教科书上都有教学大纲推荐的名著,很多地方、很多学校、很多老师都视而不见,或者只是一种功利性阅读,只让学生了解名著的名称、作者、主要人物的姓名,以应付考试中的选择题。笔者曾在一座一线城市工作过七年,有幸观摩了一节主题为“《水浒》读书会”的公开课,不说孩子们课堂上的侃侃而谈、唇枪舌战,也不说孩子们对人物点评得精准程度和模仿得惟妙惟肖,单是每个孩子课桌上的或一厚本或三分册组成的全套《水浒传》的原著就亮瞎全场,而且几乎每个孩子的书本上都或多或少有用不同符号或文字留下的批注。再看看咱们的孩子,他们只知道电视里的孙悟空,对林冲、曹操知之甚少,更不知贾宝玉、林黛玉为何方神圣,何以谈传承与理解传统文化?所以课堂上我们尽可能多地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只有阅读量达到了要求,才有可能有我们的读书指导、读书报告会、交流会等,才能传承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如果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都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受益匪浅的不只有我们的学生,还有我们自己。

第三篇:浅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徐小萍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语文不感性趣,读文章语感较差,口语表达词不达意,写作文是错字连篇,词汇贫乏想象力不丰富,就连那些思路清晰,智商较高的学生也存在视野狭窄,文章空洞,而美情欠缺的问题。这一切无不反映出学生语文素养低。由此观之,语文素养之于语文和学生的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从一线教学看来,我们可以从平时的语文教学入手,寻找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些合适的途径与方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积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苦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切实认清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努力使教学有新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注意感情的培养,以情激趣;培养学生广泛的好奇心;通过美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课内语文学习要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等等。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可以采用设疑法,以此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悬念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关切的心情,就像章回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样,使关切的心情变成学习的兴趣。感染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深入发掘课文蕴含的感情,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吸引学生从而产生兴趣。激励法,心理学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多鼓励,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诱导法,就是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诱导,把学生其它方面的兴趣吸引到语文学习上来。

二、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相结合。

(一)、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赵景瑞:《探索语文教学的真谛》)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例有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咏和品味;教材中还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作品,这些作品则能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之,上好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1、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

“语感”是学生语文素养中语文能力的重要方面。当一个人在听话时,能通过快速的感知体验,比较准确地把握对方言语的主旨要点,体会到言语中蕴含的感情,甚至能听出言外之意,这就说明他有较强的语感;阅读一篇文章,能准确捕捉到文章的意旨,也说明有着很强的语感。一个人如有很强的语感,说话时方能做到得体自然,写文章时才能做到准确达意。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能力的高低,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审美能力的高低。把语感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思想亮点,是一线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任务,还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语感培养的方法有:

1、联系生活,获得语感。生活体验是一种非言语实践,它包括生活知识经验、自然风物知识经验和人生社会知识经验等的体验,没有这种体验,语感培养就是苍白的,没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学生要多接触生活、多观察、多体验、积累生活经验中的语言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践,回忆生活经历,唤起有关表象,进行有关联想和想象,从中体味言语所构成的情景,领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获得准确的语感。如,我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充分利用体验朗读,培养学生语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体内容以后,我启发说:“同学们,《月光曲》的谱写过程是多么感人啊!快读一读,把文中的‘贝多芬’换成‘我’,边读边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尽情地表达出来!”学生们好奇地捧起课本,如饥似渴地朗读起来。他们不知不觉进入文本,真正把自己和文本的人物融为一体,细腻的情感如涓涓细流汩汩涌出。当读到“盲姑娘渴望亲耳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却又怕哥哥难过,安慰哥哥:‘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一段时,有的同学动情地说:“多么善良的姑娘啊,她是那么通情达理、善解人意。”有的学生说:“真没想到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上,依然有人那么喜欢我的音乐。她虽然穷,但我一定要满足她的愿望,亲自为弹奏。一曲。”当学生读到“贝多芬„„推开门„„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时,震惊地说:“是她吗?这就是那位善良的姑娘吗?那断断续续的琴声是出自她的手吗?她真是身强志坚啊!—这不正反映了贝多芬对盲姑娘的同情、关爱,反映了盲姑娘坚强、善良的品性吗?

2、诵读体味,形成语感。要养成反复诵读,潜心揣摩的习惯。要在充分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当今语言学习缺乏充分的朗读训练,朗读的时间,次数太少,这正是学生语感能力弱的症结所在。因此要多读典范课文,对精彩段落,精粹诗文一定要熟读成诵,潜心揣摩。要把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例如我在教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然后让学生说说读课文后的体会,如果体会不深刻,再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作者的情趣意旨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通过诵读揣摩,得其意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那么,熟读成诵的文章,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样,良好的言语习惯养成了,语言修养加强了,语感也就具备了。

(二)、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面和量都做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广泛地涉猎书籍报刊,阅读各种类型,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随着网络的普及,还要鼓励学生上网浏览。一个小学毕业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往往需要课外阅读的配合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作为知识的运用和技能和检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显而易见,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读写能力,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

1、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每课书教完后,我都要找来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为学生扩展阅读,让他们扩大阅读量。让学生有新的感受、新的体验,除此之外,还上网查阅资料,为学生扩大阅读量。曾下载文章《安徒生童话》、《汤姆索亚历险记》、小学生生优秀作文。通过多读,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也使学生的思想逐渐变得深邃了。

2、 多读多背,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讲过,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的一位外国教授,一上课就让他们读,如果不懂,还要读。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了。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叶圣陶先生多次重申“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在他的《精读指导举隅》一文中,力推“吟诵”。正如诗圣杜甫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教学中,注意多读书。在教《百合花》一文中,为了体会通讯员的性格特征,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表现通讯员性格特征的语句,学生找到后,反复朗读体会通讯员的性格特征,体会描写好在哪,以后怎样借鉴写法,也写出这样精彩的作品。由于注意朗读和体会,学生明确了写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三、开展语文活动,厚实文化积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早已提出:“虽有佳肴,弗知其味;虽有至道,弗知真善。”无论何种版本的教材,无不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让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积累只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得以实现,活动是厚实学生文化底蕴的必要途径之一,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的。

1、每日一句的积累,古诗名句、歇后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作为课堂检验的重头戏,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字里蕴含的审美价值,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2、不定时的举行朗诵会,有诗朗诵,经典文本的朗诵,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诗的语言,音调和押韵,念起来给人以极大的快感”。结合课文新课标,精选优秀古诗文作品,每次分组举行,汲及写景、立志、惜时、做人等方面,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并要求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此活动增加了积累,锻练了语文,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审美能力和性趣,增加了文化更深的认识。

3、每日的一句,全班同学都参与“我喜欢的名句”活动,每天由一位同学将喜欢的名句写在相应的专栏里,其余的同学可以写也可以为自己选择,将自己喜欢的名句放到摘抄本,日记或作业本的封面,通过这项活动,使同学们从平淡的文学世界走向了心中的殿堂,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写作语文,学生的作品逐渐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4、开展阅读文学经典子籍活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也是厚实学生文化底蕴的必由途径。经典在不同的时期,意义不同。特别是我国历精典子籍,处在青少年时期要应该作为学习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四书》《史记》《公羊传》等,作为教师的我们每一次阅读都是第一次接触一个世界,如同现实中接受新鲜的经验一样,许多年以后,也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读过的书,可是它已经把种子留在了我们身上,它可以持续地在我们身上起作用。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仅仅是看重书中的情节,更应该是书中所涉及的文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俗语书:“读一部好书,做完美人生”虽然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在教的过程中确没能更好的去引导学生。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语文习惯对提高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习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

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主要采用这样一些有效的做法:建立教学常规,在教学之初用一段时间,重点建立教学常规,为学生规定一定的学习语文的规矩,如语文课上怎样读书,怎样提问,怎样回答„„每个老师制定的项目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教给学习方法,强化训练,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先要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再加以强化训练,例如,培养预习的习惯,教师在指导预习的步骤和方法,逐步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达到自动的程度,这样,预习的习惯就养成了。严格要求,坚持不懈,良好的语文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培养起来的,不良的语文习惯也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因此需要时间严格要求,作坚持不懈的努力。

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自发展,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以活动促使学生去认真阅读积极研究,积累营养,学生才不至于“陷入与文化根基断裂的危险”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我国的经典子籍以及我们的国文,扶着学生扎扎实实走好语文学习的每一步,力争让学生对我们的民族语言有深厚的感情,读书有鉴别,学语文有“灵气”写文章有个性,如果语文教师能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底子”也就能放飞学生明天的梦想。当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会落到实处,语文教学改革才会有光明的前景。但愿语文学习成为老师和学生普遍感到快乐和轻松的事情,因为学生有了坚实的语文素养和自由宽广的语文学习空间。

第四篇: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论文

一、通过“读”培养语言的感受力1.范读引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感情地示范朗读,把其中包含的意思读出来,通过范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读《狐假虎威》中狐狸对老虎说的“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一段话时,老师用传神的面部表情和得体的形体动作,把狐狸吹牛撒谎蒙老虎的语气、神态表达出来。小学生的模仿力很强,看老师读后就能把老师的语气、语调甚至表情也模仿了过来。一篇课文的重点和最传神、传情而学生又不易读好的地方,最有必要老师进行范读。

2.听其声,观其形。学生朗读时,教师不能光听,还要看学生朗读时所表露出来的神态、面部表情等。因为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及进入课文意境和角色的程度。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朗读的“声”和朗读时的“形”所反馈的信息中,迅速地察觉自己教学的不足与问题,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程序和方法。

3.边读边欣赏。要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必须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做到眼、耳、口、脑并用,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读的同时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用“看电影”的方式来捕捉语言信息,感知现实生活。

4.深读共鸣。每篇课文都是思想和情感的统一。理是情的基础,情是理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悟情明理产生共鸣是培养语感的关键,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用心去读。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想象,再造意境,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读”提高语言的理解力

1.凭读解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设计有启发性、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凭借读解决这些问题,进而理解课文内容。问题的设计是指导读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到朗读的质量。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学生易于忽略的地方设问;要有思考性,让学生读后想一想才能答出;要有层次性,保证每次读后都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要有向心性,要始终围绕文章中心发问,使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对课文中心加深一次理解。同时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边读边想。教师要把一篇篇课文作为例子,让学生知道从哪里想,想什么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自读的实践中去感悟,去掌握。

2.借读悟情。课文的感情需借助朗读去领悟,课文的感情要通过朗读去表达。学习文章,只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是难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后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还要使语言文字情绪化,这样才能使蕴含于课文中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浮出于文字表面。

教师要针对课文内容、课文特点,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如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引读、换词读、变序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3.读出特点。事物的特点蕴涵在语言文字之中,读出事物的特点也就理解了语言文字,这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要现身说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通过“读”发展思维能力

1.培养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朗读,深入理解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深刻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到双方拄着拐杖的老奶奶“焦急又耐心”地等待着周总理的灵车,在朗读时要突出“焦急”(语速加快)和“耐心”(语速减缓),使学生明白“焦急”是想早点看到灵车,而“耐心”则是非看到灵车不可。不管天气多么恶劣,身体多么虚弱,把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对总理的敬仰)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训练将随朗读的深入而得到加强。

2.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通过朗读使学生明确课文的写作技巧和思想内容,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狼和小羊》一文,学生通过朗读,明白狼的本性是贪婪残暴、恃强凌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相信它;读了《会摇尾巴的狼》、《东郭先生和狼》后,巩固了对狼的认识;读了《农夫和蛇》以后,学生的认识就会提高,就会推而广之。除了整体训练以外,一篇文章的某个语段,甚至某个语句都可以通过朗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思维的求异性。通过朗读,使学生明确课文中人物的不同思维方向,激发思维的独创性。《司马光》一文中,司马光有超乎常人的思维。一般来说,人掉入水中,首先应考虑怎样使人离开水,那些“哭着喊着去叫大人”的孩子们就是这样考虑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也能考虑怎样使水离开人,“司马光砸缸”就是在这种思维指导下的行动,其他小孩的做法虽然没有错,但延误了时间。

小学生“读”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读”不但要重量、重质,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切切实实地进行朗读教学,才能有效地发挥朗读的作用,使“读”真正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第五篇:谈如何加强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小学教育需要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学生当前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外,教师要注意学生日后的长远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尝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以后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培养方法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外,还需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真正培养好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够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就必须突破现代语文教学的约束,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需要以现代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同时也需要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积累经验,大胆地进行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最适合现代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对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解

素养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如果按照广义的理解,其中包含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知识层次以及能力状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素养这个概念同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概念的区别在于:素养更加关注的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内化调整,指出了学习者深入思考之后的成果。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状态。这和传统意义上仅关注知识记诵与应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起来,更具深度与广度。 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养成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对这些目标的真正内化,使之上升到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的高度。比如在小学识字写字训练时,应一方面注意到学生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也注意到其对学生在文化熏陶方面的优势。

二、新课程下的角色转变首先需要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

新课程体系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学校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注重角色转换是教师伴随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和现代语文新课程的成长而发生的,是教师面向教育未来的发展性建构。教师要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使之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就的“平等者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因而语文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界定自己的角色。

三、语言建构与运用

这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通过自主的积累、感悟与整理,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并内化为个体的言语经验、言语技能,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四、优化学习过程

1.在课前导学方面。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要在充分分析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设计与预习单。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就是要完成预习单,并带着问题和学习收获学习新的知识。比如,教师在设计《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的教学导学案时:(1)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该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对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但是其注意力不稳定。(2)要充分了解本课教学内容。(3)要设计具体的导学内容和预习单:以唐代诗人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引出“天山”一词,进而引导学生对《七月的天山》中所描写的具体景色等进行探讨。

2.在课前要求。学生阅读课题,搜索有关天山的资料,了解作者,并让学生思考《七月的天山》的写作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描写景色地点变化的句子等问题。然后,学生就可以按照教师所设计的预习单,带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课前预习,从而为课堂中提高对课文的理解打下基础。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入现代教学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尝试让学生自由地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思考。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瓶子娃娃手工课教案下一篇:汽车店铺商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