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教育技术论文

2022-07-03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明确、人才培养实施的具体路径不清晰等问题,探索在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实施“三段阶进”人才培养模式,构筑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习训练体系,优化建设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条件”,形成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方式和手段。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创新型人才教育技术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创新型人才教育技术论文 篇1: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创新型人才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社会对教育的呼声和要求愈喊愈高,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已经势不可挡。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使教育充满创新,在课程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力量,能够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教材的形态和形式、创设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创新型人才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与一般人才习惯按常规做法解决问题不同,创新型人才习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新思路、使用新方法、运用新技术,取得创新的研究成果。

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富强昌盛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具备着扎实的基础知识,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广博浩瀚的信息来源时,他们具有对此做出迅捷反应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因素,不会踌躇不前,更不会怨天尤人。

因此,学校教育应尽快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历史责任,把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缩短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距离。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实现创造发明的前提与动力,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体现着一种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了他们不断去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对这种意识和能力,加以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才有创新的原动力,也才有现代化的创新意识。

1.利用教育技术能力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创新人才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知识的传播者,在课堂上,教师是主体,学生是接受者,他们的任务就是将教师传授的知识记牢、弄懂就好。这种教育理念导致“应声虫”式学生的出现,他们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将教师视为权威。将教育技术引入课堂,与新课程改革理念配合,具有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能够提供辅助教学系统,应用其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境、开发教学资源。这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式,可以树立创新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师观。学生与教师可以交流、探讨,共同学习。

2.利用教育技术能力增加实践机会和协作精神,培养创新人才 教师将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后,向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讲授模式。教育技术的应用环境多是在多媒体教室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能更直观、更现实的学习知识。教育技术的动手操作技能,鼓励学生不要只是学习书本知识,要走出去,参加实践。

协作式学习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教学方式。协作式学习提倡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便于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这种学习方式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同一学习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对复杂问题,获得多方面、较深入的认识,这对于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培养辩证思维有很大好处。除此以外,协作学习还能融洽人际关系,并有效地培养学生为同一目标而团结共事的合作精神。

3.利用教育技术能力可优化教学资源,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技术能力中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可以大量收集、整理资源。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大量的资源用来培养学生和提供学生学习,这些资源的收集和管理,是非常大的工作量。教育技术中的计算机技术可以使管理变得更加条理、系统,而网络技术既可以提供互联网上海量的资源,还可以提供其他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这些服务对于充实、丰富用来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内容,增加新的教学方法具有深远意义。

除了利用现有资源外,如果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可以亲自开发教学资源,如教学用课件、图片、录像及有针对性的练测试题等。这些资源有针对性,是教师实际教学工作中需要的,更加实用。另外,计算机和互联网还是创新型人才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

4.利用教育技术能力改革评价体系,培养创新人才

传统教学的评价体系以总结性评价为主,教师、家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应付各种考试上。培养出来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应试教育”型学生,这些学生只看重书本知识,只看重分数,没有其他的能力,不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教育技术知识,建立新型评价系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总结出来的方式有很多种。

着力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领域工作重点。理清教育技术能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是上述工作的前提,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让教育技术在未来的教育中彰显魅力。

(作者单位 安徽省全椒县职教中心)

作者:檀姬鹏

创新型人才教育技术论文 篇2:

高职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三段阶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明确、人才培养实施的具体路径不清晰等问题,探索在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实施“三段阶进”人才培养模式,构筑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习训练体系,优化建设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条件”,形成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方式和手段。

【关键词】高职 机械制造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段阶进、系统培养”

目前,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在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方面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普遍关注学生通识性的创新教育,但是对专业性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不明确,人才培养实施的具体路径不清晰,且培养手段零散,不成体系;二是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从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手段等方面拘泥传统,重视显性技能培养,忽视隐性创新素质的培养,偏离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三是对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生成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和实践训练平台建设等协同条件建设相对滞后。本文探索实施“三段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筑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习训练体系,优化建设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条件”,形成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方式和手段,为同类专业乃至其他工程类专业提供可资参考的路径。

一、创新“三段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互融

按照“专业素养养成及创新思维启发阶段、岗位能力训练及创新思维培养阶段、职业能力养成及创新实践锻炼阶段”三段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第二课程相互补充,分三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专业素养养成及创新思维启发阶段。通过“第一课堂”的“创新思维及技法”“机器与发明”等创新思维启发专门课程和“第二课堂”的“机械制造业发展预测”“中国制造2025”等学科前沿讲座,以及广西科技馆、南宁市创客城、先进制造企业的参观体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激情和精神,使学生成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准职业者。

第二阶段:岗位能力训练及创新思维培养阶段。以“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机械设备拆装及结构优化”“数控电气控制及创新设计”“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智能制造技术”等含创新教学项目的“第一课堂”核心课程和职业教育活动周创新技艺展示、各级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构成的“第二课堂”,支撑岗位能力的训练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面向岗位新任务及新岗位的适应者。

第三阶段:职业能力养成及创新实践锻炼阶段。通过“毕业创新设计”“逆向创新设计与快速成型”等拓展型“第一课堂”课程训练和“第二课堂”的技术服务项目实践、专利申请、论文发表,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养成及创新素质养成,并成为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明者和创造者。

图1 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三段阶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践“三进”策略,构筑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习训练体系

(一)创新课程进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如下:

1.创新型专门课程进第一、第二课堂,推进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完善体现“三段阶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列创新专门课程组成的“第一课堂”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素质养成。在第一课堂体系中,第一阶段开设“创新思维及技法”“机器与发明”等创新思维启发专门课程;第二阶段开设“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机械设备拆装及结构优化”“数控电气控制及创新设计”“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等含创新教学项目且与专业课程高度融合的第一课堂核心课程;第三阶段开设“毕业创新设计”“逆向创新设计与快速成型”等拓展型第一课堂创新实践课程。二是构建由学科讲座、参观体验、技艺展示、各级创新技能比賽、技术服务、专利申请、论文发表七大模块组成的“第二课堂”课程包,与第一课堂三阶段匹配分段实施,补充和延伸第一课堂,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两个课堂相融、互撑,从创新思维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到创新实践训练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革新课程考核及学业评价方式,匹配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手段。一是实施学分认定改革。出台了《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类专业群创新实践学分认定及置换方案》,设置合理比例的“第二课堂”学分,根据学生所取得的创新成果计入学分,包括发明创造、科研论文、课题研究、竞赛获奖、方案设计等;二是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以“多元、开放、重过程、强创新”为课程考核指导思想,设计以检测“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的考核内容,以“项目分析、答辩、探究式学习报告”等形式进行过程考核,评价标准兼顾共性和个性的协调等。实现了考核方式与探究型学习方法和手段相匹配和适宜。

(二)创新思维训练进课程。具体如下:

1.基于“技术改造服务项目和创新型综合教学项目”设计系列开放程度高的课程教学项目。在课程中加大了机械构形设计、非标设备开发等开放性程度高的教学项目。与学院科创服务对象广西沿海铁路股份公司、广西双高农机等企业合作,以真实技术服务、改造项目和创新型综合教学项目、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项目为载体,在“机械创新设计及制作”等核心课程中设计了“铁路轨道轨距水平检测仪的试制”“纸碟模具的设计与制作”等教学项目,引导学生加工制作自行构思、带有创意的产品,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及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后期的创新成果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2.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归纳式”教学方法。在本专业群小班制教学全覆盖的基础上,在“机械制造技术”“工业产品创新设计”等课程中推行了“情景创设—思考讨论—实践探究—结论构建”为主线的探究式学习方式,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发现”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3.建成系列支撑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信息化课程。一是开发了支撑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创新意识培养模式的多媒体课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开发了《机床夹具系列微课》《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模拟情景创设、问题的提出等环节,支撑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创新意识培养模式。二是开发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热情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丰富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将传统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转化为对数据信息的主动分析,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热情。先后将“数控机床装配与检测”等专业课程制作为慕课等网络化课程,方便不同学习能力的个体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进度和难易度,这种基于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较好的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很好地支撑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意识培养模式。

(三)创新实践进第二课堂。一是围绕创新能力养成,做好第二课堂的系统设计,构建全程化和阶进式第二课堂训练体系。围绕培养目标,设计基于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列化第二课堂活动,且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占毕业要求总学分的15%左右,延展和补充了第一课堂。二是开设了不同层次的创新制作、创新设计项目。在“协同创新工程训练中心”的支撑下,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开设了系列基础性单一型创新实践项目到提高性集成型创新实践项目,并以此为载体,围绕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形成具有实际技术价值的“产品”成果。三是以不同等级和范围的技能大赛强化训练为载体,满足创新实践的个性化需求。以国家级、自治区级和校级的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10余项技能大赛强化训练为载体,开展了差异化需求下的系列创新实践训练。四是发挥了“智创空间”在创新教育中的延伸作用,以智创空间等创新型社团为依托,通过“学、研、创、做”的实践,三年来开展了60余项创新“小制作”、“小发明”、新工艺及新技术开发,获得国家授权的专利达到20余项。

三、抓好“两个打造”,夯实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条件

(一)打造协同创新工程训练暨技术服务中心,构建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撑平台。一是建成了基于校企融合创新的“协同创新工程训练暨技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与大连机床集团、柳工路创等知名企业合作,新建成了“机械制造创新实训区”“现代装备智能制造实训区”“创新作品制作中心”,完善了“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及创新设计实训区”“机械设备拆装及结构优化实训区”等支撑两个课堂的实践训练平台。二是建立了匹配两个课堂师生活动的“中心”运行管理模式。建立了专门化的“中心”管理组织机构;采用灵活而有弹性的课内课外结合、学期假期结合的常态化面向学生开放的“中心”管理模式,并出台了《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创新工程训练暨技术服务中心开放管理办法》《大学生智创空间管理办法》,保障师生“两个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协调、有序开展;师生可以根据第一、二课堂的需要选择实践场所,进行参与项目的工艺设计、设备改造、技术开发、产品制作等。

(二)打造一支掌握职业教育和创新型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能主动运用规律设计教学方案的教师队伍。一是树立了“职业性、创新性、师范性”合一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观。通过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创新型教育技能和方法的培训、专家讲座、沙龙交流、创新型教学技能比赛等教师培训手段,激发其教育创新的意识,提高教育创新的自觉性,使他们能主动地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贯穿到日常的教学中。二是能够主动按照职业教育和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设计教学方案,明确“怎么教”。以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建设为载体,实施了“教师创新教学能力提升”行动,全体教师参与完成机械制造类专业群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核心课程教学项目开发,教学组织改革、教学评价革新、匹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教育教学环境的设计等,这个过程使得专业群全体教师不仅明确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且掌握完成培养目标的实施的路径、方法和手段。三是以提高科创服务能力为抓手,促进科研反哺教学,使之“教得更好”。近三年共有18名专业教师脱产到企业参加3-6个月的顶岗实践,60余人次深度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与改造、主持、参与创新研发型科研课题,既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为后期教师持续更新创新型教学项目积累了大量教学素材资源。

综上所述,本文以提高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把创新教育与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彼此互融,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課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式安排、评价及考核革新等整个过程链中,形成完善的高职专业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习训练体系,为“如何培养高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可资参考的合理系统,突破以往关于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笼统和模糊的局限性。同时,通过分析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协同因素,分别对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生成的“协同创新工程训练暨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和“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两个协同条件进行优化建设,采取基于校企融合的“中心”建设模式,匹配了灵活的“中心”运行管理模式,实施了点面结合、全员参与的“教师创新教学能力提升”行动,提升了教师团队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等,进一步促进了高职机械制造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此外,本文遵循从意识到行动、从模仿到创造的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提出了创新教育路径逐级递进、创新教育成果阶进上升的新思路,构建了“三级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三段阶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育路径从“创新思维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实践训练”逐级递进,创新教育成果从“意识创新—精神转化—创新技能转化—成果创新”阶进上升,对高职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践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也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胡斌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新要求[J].经营与管理,2016(5)

[3]管平.高职院校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2013(2)

[4]周长根.制约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原因及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10(10)

[5]杨清涵.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基金项目】广西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项目

【作者简介】程 艳(1981— ),女,重庆人,工程硕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汽车技术、高职教育。

(责编 黎 原)

作者:程艳

创新型人才教育技术论文 篇3:

浅析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摘要:当今社会下,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化增强,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关注应该加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形势;职业技术;创新型教师

收稿日期:2011-06-18

作者简介:郭凯(1988-),男,江苏南京人,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研究;汪晓莺(1966-),女,江西抚州人,东华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袁媛(1988-),女,江苏南京人,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

当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为了使经济运行更加健康有序,国家在抓经济运行机制的同时,也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教育上。教育的职业性、专业性和有效性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教育质量的提高能充分发挥知识的创造性,把软实力转化成硬道理,促进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进而使国家的综合国力达到新的高度。

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发展,包括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师队伍的建设、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结合等等。对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的思考和实践,需要每个教育主体的参与,需要大众的支持、政府的扶持、教育工作者的奉献,其中当前新形势下对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尤其重要。

二、创新型教师的素质培养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就必须有创造性的教师。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会直接影响到创新教育计划的实施,事关创新人才培养的成败。因此,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入手,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学生的素质。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言,教师必须也是一名创新型教师,其中,传新型教师必须具备几方面的素养:

1.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师德的基础,创新型教师要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爱心,强烈的责任心,强烈的探索精神,而且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挫折。高尚的敬业精神是创新型教师的基础,也是创新型教师发挥创造力的动力和前提,而教师只有在创造性的劳动中才能感受到教育工作的内在魅力和创造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教育事业。

2.有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必须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型教师应具备四个方面的知识:首先,应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进一步从事专业性研究提供一种认知背景,同时也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创造力所必需的。其次,应具备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保证学术性、专业性。对所从事教育的学科知识体系能够全面和深刻地了解。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再次,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最后,应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类知识,实践知识来源于教师个人的教学、科研经历以及个人的生活阅历的积累等。这就是说教师必须具有前瞻意识,必须能够及时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是个体在教育活动中,能有意识、有目的地按创新要求衡量与调节自己的思想言行的心理活动。从素质要求上讲,创新型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有一种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问题的意识,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表现为在解决某一教育教学课题时,能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分析问题,能迅速接受新事物,善于捕捉信息的超前性,善于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并能指导实践。能大胆地思考、怀疑、提出、探索及解决问题。心理学实验及实践表明,只有适度的创新意识,才最有利于激发和调动人的创新行为和活动。因此,在组织和实施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中,创新型教师应保持一种适度的创新动机。只有这样,才能突破旧的经验、模式、条条框框的束缚,产生新的教育观。

4.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作为创新型人才的培育者,教师自身必须具有教育创新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其能力结构中的高层次能力,主要表现为:第一,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第二,有较强的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第三,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第四,要有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坚定意志和顽强毅力。创新型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和所有的创造性劳动一样,都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因而经常要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所以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并善于总结经验解决探索过程中的问题。

三、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途径

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学校自身对教师的培养,还涉及国家对教育创新的政策支持、人才支持,更离不开教师个人的创新动机和创新实践。其中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途径有:

1.强化创新教育观念是培养创新型教师的前提。强化创新教育观念是培养创新型教师的前提。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是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首要条件,是实施创新教育的灵魂所在。如果没有创新教育理念,就不可能有“创新型”教师。因此,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讨论等,使教师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建立新的思想观念,并按照创造教育理论实施创造性教学。一是要建立以发展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观念。教师要实现由传统的获取知识的教学目的观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观转变。在教学中要去研究学生,不断地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要树立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学机制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坚持主体性原则,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行为和自主能力。三是建立教学生会学的教学方法观。终身学习要求人们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变“教学生学会”的教学方法观为“教学生会学”的教学方法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只有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2.创设创新环境是培养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基础。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环境。要培养创新型的教师,必须营造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氛、宽松的政策环境、优良的群体结构、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有利于发挥教师创造性的良好环境。一是实行民主管理。为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学校应实行民主管理,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权利,尊重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的自主性,营造百花齐放的宽松的学术环境。二是创建良好的教师合作团队。学校应努力创设竞争合作的群体环境,处理好个体创造与群体创造的关系。营造开放式的人才集聚环境,形成具有活力的学术环境,激发和张扬教师主体的创造能力,在这样的环境和机制中,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创新型人才也将会脱颖而出。

3.提供必要条件与创新平台是培养创新型教师的保障。创新需要良好的条件与平台,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条件,教师才有施展创新才华的空间与舞台,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为教师开展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首先,学校要提供创新的硬件平台。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必须以一定的物质为基础,是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重要条件。如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提供上网的电子阅览室等。其次,要有创新活动平台。教师的创新不是闭门想出来的,而是教师在相互交流中不断思考激发出来的灵感。再次,要给教师充足的时间。创新型教师必须有充足的课余时间,才能很好地开展创新活动,而许多教师长时间的忙于教学,繁重的课堂教学已经占据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使教师难以发挥创新水平。

4.建立创新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长效机制。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而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形成,既需要有政策激励,又需要有制度保证。首先,要建立导向机制。对于教师而言,教育创新是既耗时又耗力的工作,有可能还没有成果,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建立一定的导向机制,鼓励教师开展创新活动,给予教师适当的物质鼓励,一方面是肯定教师创造工作的价值,另一方面,对于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作一些补偿。其次,要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对教师的创新活动与创造性成果学校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奖励,建立目标激励、奖惩激励、民主激励和关怀激励等多种激励机制,支持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素质教育或创新教育的要求“标新立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将教师的创新工作、创新成果与专业技术职务提升挂钩,把培养培训、出国学习、工资待遇等各方面向创新型教师倾斜。这样,才能有效引导教师自觉地进行创新活动。再次,建立创新人才竞争机制。要引进一系列的竞争机制,打破吃大锅饭和搞平均主义的传统心理,全面真正实施能进能出的教师聘用制,使教师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以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注重教育教学研究是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有效手段。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并不是对学科教材知识的简单传输和复制过程,而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的活动过程,是一种再开发、再创造的创新性活动过程。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学再创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教育教学研究,教师通过参加教学研究不仅有利于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提高创造性教学的能力,也必将使教育教学活动变为一种创新劳动,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对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教育事业更加备受关注,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创新机制正在形成并逐步完善,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深度和广度都进一步加强,人才的质量有所提高,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面更加紧密,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教育主体的作用更加明显,社会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呈现出了创新型老师带头创新型教育落实的新局面,随着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会越加深入和完善,并不断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杜红艳]

作者:郭凯 汪晓莺 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