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溶液的形成好

2022-08-01

第一篇:课题1溶液的形成好

课题1 溶液的形成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难点: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实验仪器,试剂,准备蔗糖溶液、食盐水、果汁各一杯

4. 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海洋图片,由海洋中蕴藏着大量的物质,而我们又看不见他们的存在入手,引入我们要探究的课题—《溶液的形成》。

1、 探究实验一:老师演示蔗糖分子溶解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这些固体跑哪里去了?观看物质溶解的微观模型图,相互讨论。

设计意图:设置真实的情景,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学生亲身体验,并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心。

师生互动1:

(1)请三位同学上来品尝三种液体,说出液体名称,上、中、下三处的味道如何;老师总结溶液体现的特征;

(2)观察溶液是否分层,得出溶液的另一个特征; (3) 问:形成的溶液是否还能溶解其他物质? 答:能(不能) 老师给出答案并说明原因

(4)问:此时的液体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答:混合物

总结:通过上述探究得出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 思考:如何判断一种液体是溶液?

溶液概念的建立,注意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体验,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想,遵循了由宏观到微观、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总结出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强化对溶液特征的理解。感性认识向理性知识的过渡。 师生活动3: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学生根据实验桌上准备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填写表格,得出结论(老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学习对比实验方法。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

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等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溶质、溶剂判断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充当的角色可能不同。

师生活动5:既然已经知道某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区分,再引导学生进行溶液命名的探究,说出命名的原则,根据原则让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与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2、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总结。

课后习题

3、 回去以后相互交流一下这节课所探究的内容。

第二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导学案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导学案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掌握溶液的基本特征,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课前预习】

1.提高科学核心价值观,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液氧用于火箭发射——氧气具有可燃性

B.洗涤剂清洗油污——洗涤剂有乳化功能

C.氢能源未广泛应用——氢气制取成本高、贮存困难

D.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铁和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溶液质量增大

D.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属,不一定含有非金属

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盐水的沸点比水低

B.无色澄清液体一定是溶液

C.只有固体能作溶质

D.溶液的各部分性质均相同

4.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衣服上的油污用汽油或用加了洗涤剂的水可除去

C.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一段时间,不会出现浑浊

D.实验室常将固体药品配制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以提高反应速率

5.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中只能含一种溶质

C.植物油加入水中可得到溶液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小军同学需要快速配制一杯可口的白糖溶液,下列措施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用冰水溶解

B.用热水溶解

C.把白糖碾成粉末后溶解

D.溶解时用筷子搅拌

7.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高锰酸钾

B.蔗糖

C.植物油

D.面粉

8.下列生活及化学实验中涉及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被雨淋湿的自行车钢圈上慢慢出现了锈渍

B.用汽油洗去沾在衣服上的油渍

C.用磁铁分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铁粉

D.电灯通电后发光

9.下列洗涤方式应用乳化作用的是()

A.用汽油洗油污

B.用水洗去盘子上的食物残渣

C.用洗衣粉洗衣服

D.用盐酸洗水垢

10.家用洗涤剂可以洗去油污,汽油也可以洗去油性物质,两者的原理是(

)

A.前者为油能溶于洗涤剂中,后者为汽油能乳化油性物质

B.前者为乳化作用,后者为溶解作用

C.两者都是溶解原理

D.两者都是乳化原理

【学习探究】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溶液是指

物质分散到

物质里,形成

混合物。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

,被溶解的物质叫

2.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

组成,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等于

的质量之和,溶液的体积

溶质与溶剂的体积之和。溶质可以是

,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剂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

,量少的一种叫做

,水是最常见的

,此外

等也可作为溶剂。

3.物质的溶解通常伴随着

的变化。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

;硝酸铵溶于水时,所得溶液温度

;氯化钠溶于水时,所得溶液温度

4.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

。洗洁精、洗衣粉等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着水流走,而不聚成大的

,从而使乳浊液的稳定性

,洗涤剂的这种作用称为

互学探究

[探究一]蔗糖和食盐的溶解

步骤

现象

结论

食盐加入水中

食盐可以___在水中

蔗糖加入水中

蔗糖可以___在水中

思考: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小结:蔗糖表面的分子在___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___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也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思考:(1)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_____

(2)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_____

(3)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_____

1、溶液的定义:_____或_____物质分散到_____物质里,形成_____的、_____的_____。

溶液的特征:(1)溶液具有

性:溶液各个部分的组成

;

(2)溶液具有

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____(“会”或“不会”)分层,即只要

,所加入的物质也不会分离出来。

注意: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是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

思考:溶液中水具有什么作用?

溶剂:能____________的物质。溶质:__________的物质。

练习: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___,溶剂是___。在食盐溶液中,溶质是____,

溶剂是____。

2、问题:只有水能做溶剂吗?不溶于水的物质是不是什么时候也不会溶解呢?

[探究二]:

溶质

溶剂

现象

_____于水

汽油

_____汽油

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

_____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

_____汽油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

_____汽油

结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_____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_____也不同。

【解决问题】:讨论:当衣服上沾上油渍时,用水很难冼去为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办?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三]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

在盛有2mL的水的试管中滴加2~3滴红墨水,振荡,然后再用滴管缓缓加入约2mL的乙醇,不振荡观察现象,看溶液是否分层,然后震荡在观察是否分层,静置后观察溶液是否分层。

溶质

溶剂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结论

乙醇

酒精和水_____,形成____。

想想:大家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________

小结:溶质溶解前可以是:____体、____体、____体。

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固—液型

液体—溶剂

固体—溶质

例如:________________

气—液型

液体—溶剂

气体—溶质

例如:________________

液—液型

,非水溶液中

量多—溶剂

量少—溶质

例如:___________

液—液型

,水溶液中

水无论量多、量少,水为溶剂

例如:___________

注:通常没有指明溶剂的溶液中,水是溶剂,其他的是溶质。

思考:请你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指出其溶质、溶剂。并谈谈溶液的用途?

二、溶液的用途

见课本

【课后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B.发现煤气泄漏时,可用明火查找泄漏点

C.洗涤衣服上的油污可用汽油乳化

D.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是因为铝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下列消毒液的溶剂不是水的是

A.75%医用酒精

B.过氧乙酸溶液

C.过氧化氢溶液

D.碘酒

3.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法用水鉴别硝酸铵、氢氧化钠两种固体

B.用水浇灭着火的纸箱,其原理是移除了可燃物

C.天然水经过自然沉降、过滤、吸附,即得纯水

D.使用加有洗涤剂的水可去除衣服上的油污

4.下列物质在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牛奶

B.汽油

C.泥土

D.高锰酸钾

5.下列有关水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少

B.河水经过沉降、过滤、活性炭吸附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C.通过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可将食用油溶解于水形成溶液

D.试剂瓶中的溶液在使用时不慎洒出一部分,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6.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水能溶解所有的物质

B.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

C.洗涤剂可使油污溶解在水中

D.通过活性炭吸附可将海水淡化

7.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加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生成的物质:蓝色溶液中出现黑色固体

B.向铁粉中加入足量稀硫酸:黑色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放热

C.汽油加入高锰酸钾中:暗紫色固体逐渐减少,溶液由淡黄色变为紫色

D.检验水通电分解后负极得到的气体:木条燃烧更旺,产生蓝色火焰

8.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食盐水

B.糖水

C.泥土水

D.澄清石灰水

9.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后者溶质的是

(

)

A.氯化氢、盐酸

B.生石灰、石灰水

C.铁、硫酸亚铁

D.酒精、碘酒溶液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由于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

C.硝酸铵溶解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D.食盐水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Na+和Cl﹣

1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高钙牛奶”中的“钙”是指______(填“元素”、“原子”或“分子”)。

(2)“八月桂花香”。从分子的角度解释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______。

(3)从微观角度分析:H2O2和H2O的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______不同。

(4)碘酒常用于消毒,该溶液中的溶剂是______。

12.(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①生理盐水溶剂____②标出FeCl2中Fe化合价_______

(2)下列属于溶液的是

______(填序号)

①蒸馏水

②油水混合物

③黄河水

④豆浆

⑤盐酸

⑥碘酒

(3)将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入到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的烧

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若将所得滤渣加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则:滤渣里一定含有______(填写化学式),滤液中一定含有______(填写化学式)。

13.回答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

(1)硫酸铜溶液中的溶剂是___________。

(2)日常生活中常用___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通过电解水实验及对生成气体的检验可知,水是由___________组成的。

14.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_____

A

面粉

B

氯化钠

C

蔗糖

D

汽油

15.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②溶液中各部分都是均一的

③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④气体、液体、固体均可作溶质

⑤任何条件下的溶液都是稳定的

⑥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少的一定是溶质

⑦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较快

⑧食物里的养料经消化变成溶液才能被吸收

⑨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⑩溶质在溶解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热量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A

2.D

3.D

4.A

5.D

6.A

7.B

8.A

9.C

10.B

【课后练习】

1.A

2.D

3.D

4.D

5.A

6.B

7.B

8.C

9.A

10.A

11.元素

分子不断运动

分子的构成不同

酒精

12.

⑤⑥

Fe、Ag

Zn(NO3)2

13.水

加热煮沸

氢元素和氧元素

14.BC

15.②④⑦⑧⑨⑩

第三篇: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历史故事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引入海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它是一种混合物。海水是一种溶液。通过蔗糖溶解的实验进一步让学生用肉眼观察溶液形成的整个过程。由现象分析溶液形成的围观原理: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蔗糖溶液。举一反三,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食盐的溶解。溶液是常见的一大类物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熟悉的物质的分析归纳,将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溶解过程的微观理解比较抽象,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更加直观。在生活中的溶液的讨论环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乳浊液及乳化现象教材介绍的比较简单,

但是学生对溶剂的判断上有时候还会出错,所以还要加强练习,直至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第四篇:《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学生们都喝过糖水、饮料,打过点滴,品尝过汗水的味道,而且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质疑总结,进行探究活动。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解释化学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合作、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突出重点的策略: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总结,从而使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教学难点

对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微观解释;

突破难点的策略:由于学生缺乏对微观事物变化的想象力,因此我采用动画演示的方法,使学生在直观感受的过程中,准确的理解溶液形成的微观本质。

二、学法分析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溶液是学生最常见的,学生对溶解的过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

四、五岁的孩

1 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更要考虑学生的学;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指导探究、主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探究实验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深刻体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化学学习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媒体的使用,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程序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展示家门口便利店中最常见的白醋、酱油、饮料,激起大家的兴趣,并肯定的告知这些都是溶液,引发大家思考,这样从学生感兴趣身边事物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2.演示实验,微观模拟

老师演示实验9-1“蔗糖到哪去了?”,在实验中运用家庭生活中的物品水杯、筷子、勺子来代替实验仪器,这样迅速的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启发学生理解溶解的微观实质。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对溶液形成的宏观过程有了感知,但溶质微粒的微观扩散过程学生不容易想象,,更不容易用语言准确的描述,因此我用动画的形式给大家展示蔗糖溶解的微观过程,并伴有我详细的解说。学生在直观的感受过程中科学准确的理解了溶液形成的微观本质,为了加深印象我又放了一次动画,但这次我让学生解说。为了使本节课的难点彻底突破,我又引导学生思考食盐溶于水的微观过程,学生在小组互助下积极发言,互相补充,最终能够准确的描述出来,使所学知识的得以内化。 3.概念归纳

在演示实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又了解了溶解的微观实质,届时我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溶液的三大特点,有了这样的铺 2 垫,再归纳出溶液的定义、和组成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并配以两道练习题强化、分析,这样很自然的凸显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4. 实验、分析总结再实验再分析再总结,层层深入,感悟溶液形成过程及特点

老师提出疑问“只有水可以做溶剂吗?”学生分组实验9-2通过实验、交流讨论得出:除了水之外,还有汽油、酒精等很多常见的溶剂;对比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都有关

老师再提出疑问“溶质只能是固体吗?”学生分组实验9-3通过实验、交流讨论得出:溶质还可以是液体。

老师继续提问“固体和液体都可以做溶质,还有其他的吗?”学生回忆二氧化碳的性质,得出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溶质,并深入思考如何确定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为了使学生彻底区分溶液、溶质、溶剂,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课堂练习。

说明:这样设计处理,目的是通过老师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分组实验——记录现象——分析讨论——总结交流(自己亲自动手动脑)来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5.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引导学生根据溶液的形成过程总结出溶液的定义、组成、特征。届时提出溶液的用途,从而达到了深化提高的目的。 6.当堂达标,利用新知

通过对重点知识的变形,加深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作业布置,持续学习

利用家庭实验把化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肯定会发现一些不溶的现象,为下一节课学习浊液和乳化做了铺垫。

五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以创设生活情景为先导,通过分组实验和现代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

3 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深了学生对溶液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其所学知识得到了应用和升华。

第五篇:《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

化学组 张材意

我觉得在本节课设计上的成功之处是:

1、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整节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一定的生活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理念,通过联系生活中常见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体会化学知识在解决生活、社会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学以“问题—实验探究—结论—应用”为结构,引领学生在实际问题情景中展开实验探究,教学中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活动主线,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这样的设计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2、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导教学,运用多媒体通过动画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物质溶解的微观过程,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帮助学生完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动画展示洗涤剂去污原理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乳化现象的本质。

当然,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譬如:设计思路不够开阔;课堂教学采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组织才能、调控机智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