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机理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文章针对着改革开放后中国地区经济不均衡增长的这种格局,围绕着要素投入、技术进步、经济结构变化等方面从供给、需求和产业结构协调的角度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源泉进行了研究。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经济增长机理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经济增长机理分析论文 篇1:

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摘 要] 增长与分配是经济学领域中传统而又重要的问题,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为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做了基奠,本文也试图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探寻经济增长的路径。从理论上论证了这两个因素作为传导机制的依据,并具体分析收入分配通过这两个机制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 收入分配 经济增长 消费结构 人力资本

一、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中间传导因素的选择依据

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以通过各种机制来传递,收入分配平等与否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内在的影响,但是把所有的机制都考虑进来,问题会变得非常复杂,不可能清楚地分析出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究竟是有利于还是不利于经济增长,所以本文在对各种作用机制的比较过程中,结合经济增长理论,选取了两个相对重要的传导变量来分析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消费和投资都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就是收入水平的限制,收入分配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人的消费需求充分满足的基本条件,直接为人力资本创造提供物质保障,并对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水平、质量和消费方式等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所以消费和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构建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传导因素。

1.最直接的因素

从传统经济增长的模型来看,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模型中重要的生产要素,而劳动力离不开对商品的消费。劳动力必须首先满足自身衣、食、住、行方面的基础需要,没有这些基本的消费活动也就不存在劳动力便不能够在生产中正常发挥作用,所以,消费不但是人口再生产的需要,也是经济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经济活动,最原始的、首要的是从消费开始的,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再生产有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经济学者将其拓展为五个“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应该在生产环节的前面”即消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从这一点来看,消费水平决定着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

2.最关键的因素

新经济增长理论给出了重要的启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存量,它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劳动者技术知识和技能的高低,取决于他们所接受的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还取决于知识和技能老化的程度。因此,就可以用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在职培训时间、知识老化率等指标,来反映人力资本的变动。

经济增长依靠知识的积累和进步,物质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是递减的,经济增长仅仅依靠扩大生产要素的投入已经不可能,要使得经济增长能够保持持续稳定地增长过程,而不出现停止或后退,只有依靠知识的积累和进步,知识的积累和进步使得物质资本边际生产力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从而保证了对投资的长期的利益刺激。从这个意义上人力资本被视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经济增长最关键的因素。知识的积累和进步脱离不了教育的投资和人力资本的实践,知识的积累依靠对教育的投入,知识的进步离不开人力资本对知识的使用和创新。

因而本文将从消费结构和教育与人力资本投资两个方面研究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原理表示为:

二、两种机制传导作用的理论与分析

1.消费结构形成的有效需求机制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中将国民收入分为消费和投资两部分。消费对于国民收入具有乘数效应,消费可以拉动经济增长。消费需求的数量取决于消费倾向,消费倾向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消费倾向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有递减的变化规律,即在实际收入水平增加时,总消费支出也会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如收入。但是,凯恩斯的分析中,只是将人们的收入一般化,他没有考虑个人收入分配存在差距的情况。在个人收入分配存在差距的情况下,不同的收入分配格局会导致个人消费倾向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Murphy,Schleifer和vishny提出的收入分配通过市场规模影响经济增长,根据这一作用机制,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人们需求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消费决定生产,消费引导生产”,通常高级消费品经济附加值大,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需求结构往往存在这样的变化趋势人们对每种商品的消费有一个限度,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偏好于扩大消费品的种类而不是某种商品的数量。在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下,富人需求是时一尚的高级消费品,而穷人由于购买力的限制,仅仅消费低级消费品,这就导致了高级消费品市场范围的局限,造成国内生产的工业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制约经济增长。

在对待高收入水平的消费上,认为通过合理合法取得收入的富翁的高消费对社会是有利的。他利用年——年的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数据,将居民按收入水平分为最富裕户、中等收入户和最贫穷户三个阶层,将三个阶层与国民收入分别作线性回归模型,分别考察了三个阶层的居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得出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显著这一结论。其中的高收入阶层指城镇多数人口的贡献。从改变消费结构的角度解释,高收入阶层比低收入阶层的作用要明显,所以,虽然在消费倾向下降的情况下,消费结构的改变形成的有效需求对经济增长又必然有促进作用。

从商品的生命周期来看,高级消费品还处于初期或者是成长期,还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高水平的收入人群在总体中只是一个为数相对少的消费群体,而且对商品的消费数量有限,一个高收入家庭一般在一年内甚至十年内拥有一台彩电、冰箱或电脑就足够了。所以,增加高级消费品的市场份额,需要扩大高水平收入群体的规模,如果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对于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高收入群体的规模是不利的。

2.教育与人力资本投资机制

(1)收入水平对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具有直接的作用,收入分配不公对教育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首先,收入差距扩大将直接影响低收入群体对教育投资的支付能力。尽管城乡大部分低收入者对教育投资十分关注,但受到生存问题困扰,个人或家庭对教育投资的现实支付自然被限制在十分狭小的范围内。收入分配不平等对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影响的深化过程通过长期储蓄来完成,从储蓄角度分析,教育是占家庭消费支出较大比重的项目之一,中国居民的储蓄其中有一大部分是为了子女接受后期教育而准备的。由于收入分配不均的限制,人们对教育投资的储蓄能力也产生了差距,从而影响人们对教育的投资能力。

其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人们教育起点的差异,从而影响教育公平。高收入家庭的子女由于具备较高的物质条件,从小就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比如富裕家庭可以给孩子购买乐器等教育辅助设备,使子女从小就学得一技之长,而且,高收入家庭的子女往往在就业竞争中占有更广泛的社会关系和更多的信息,这使他们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位置,因而更容易获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

再次,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现象和非法致富行为所导致的心理失衡也会对教育投资带来消极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人们进行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2)收入分配差距影响人力资本的流向。以往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研究,重在分析地区经济不平衡对人力资本的影响,现在可以逆向思考人力资本在以市场为主要资源配置方式的导向作用下,向生产率高的地区或部门流动,因而收入分配的差距是人力资本流动的指示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差距引导人力资本流向,进而加速地区间经济增长差距。地区收入分配差距影响人力资本的流向,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有直接而且显著的影响,所以,收入分配差距影响地区之间经济增长的不平衡。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的分析与比较,选取出两个相对重要的传导因素,得出两个相关的结论:

首先,收入分配的差异可以影响人们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改变的程度和速度的不同还与人们的消费倾向有关消费结构的改变影响经济增长。所以,要允许适当的差距,通过改变消费结构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又不利于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高收入群体的规模,限制了消费结构深入转变过程的实现,最终不利于经济增长。

其次,收入分配差距影响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和人力资本的流向,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严重影响人们对教育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资源配置方式下,又导致地区间经济增长的不平衡。

参考文献:

[1]刘 霖 秦宛顺: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7):79~82;

[2]陆 铭 陈 钊 万广华: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J].经济研究,2005(12)

[3]聂国卿 陆远如:转型期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J].求索,2004(12):11~13.

作者:徐泯穗

经济增长机理分析论文 篇2:

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摘 要]文章针对着改革开放后中国地区经济不均衡增长的这种格局,围绕着要素投入、技术进步、经济结构变化等方面从供给、需求和产业结构协调的角度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源泉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区域经济;要素投入;技术;经济结构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汪 红

经济增长机理分析论文 篇3:

信息化与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机理分析

【摘 要】文章从内生增长、产业结构、产业融合、信息禀赋角度分析了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深入分析信息化与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内部机理,得出信息化也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桥梁,信息化通过嫁接传统产业,助推产业的升级改造。

【关键词】信息化;产业结构;产业融合;信息禀赋

【中圖分类号】F49;F121.3

0 引言

信息作为21世纪提升生产力的重要指标,正备受关注。对于现实而言,爆发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催生出新兴的信息产业集群,信息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已成共识。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信息化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也引发更多思考,例如,信息化与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信息化是通过降低沟通成本,还是激发企业的创新,达到提升企业绩效呢?在当下有必要深入讨论这些问题,对于未来信息化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文献普遍认为信息化对产业经济的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研究方向略有差异。Jukka Jalava 和 Matti Pohjola(2005)对1995—2005年期间芬兰信息产业研究表明,信息产业通过知识传递对其他产业溢出效果明显。Elena Ketteni(2007)通过采用非参数估计方法,对1950—2004年OECD成员国家的研究发现,信息化主要通过增加人员收入来促进产业经济增长。

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傅洪勋(2002)对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之间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农业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的演化,形成良性互动。尹海洁(2002)从劳动力结构视角出发,指出信息化使劳动力结构变迁加速,促进产业机构的快速增长,且影响深远。刘克逸(2003)研究发现信息化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发挥桥梁作用。李建忠和俞立平(2011)采取动态方程的方法,发现信息化与产业经济规模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周振华(2014)认为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使产业融合结构更加高度化,有利于产业经济朝着知识集约型方向发展。

2 理论分析

2.1 从内生增长视角分析信息化对产业经济的作用

索洛(Solow)在1956年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假定了一个效益为常数的两要素生产函数:Y=F(K,L),其中,Y表示产出,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

假设规模报酬不变,生产函数表述为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即Y=(Kα,L1-α)。

索洛认为产业经济增长主要决定于资本和社会劳动量。罗默于1986年建立了新经济增长模型Y=F(S,K,L),其中S表示科技进步,认为科技进步是一个内生要素,强调人力资本积累与知识溢出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科技进步仍然是一个抽象范畴,随着信息化的出现,逐渐发现信息通过降低知识获得成本,提升劳动者素质,现实中表现为边干边学、劳动分工专业化等现象,进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因而经济增长模型进一步表示为Y=F(I,K,L),其I表示信息。信息化是信息向知识过渡的纽带,突出对产业经济增长的内生带动作用。

2.2 从产业结构视角分析信息化对产业经济的作用

当今经济增长离不开产业机构的演化升级,产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服务嫁接于传统产业中,促使生产、组织、管理等多环节发生革新,提升运转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右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壮大信息服务业。信息化的出现,衍生出一大批与信息相关的产业,如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由于其高增值性、无污染性、战略性的特点,在产业经济增长中的比例逐年攀升,截至目前,注册企业法人数量最多的行业依次是通信广播电视传输服务业、网络计算机服务业、信息与多媒体传输业、汽车与软件服务业。如今信息产业已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从需求端来看,信息产业潜在生存空间巨大,从供给端来看,信息产业规模效应明显,呈现几何倍增上升趋势。

(2)信息化加速其他产业资本积累。信息化的快速普及,加速了其他产业对信息设备的投资比例,如工业与信息化局统计显示,资本存量20%的行业已经占全行业的10%,特别是对于金融、保险及证券服务业来说,信息技术设备占比已达一半以上。

(3)信息化迫使就业向产业高级化变迁。众所周知,高素质劳动力是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撑。信息化背景下,获得学习资源的便捷性和渠道的广泛性,大大提升了劳动者的专业技能,高技能劳动者通过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掌握了从事复杂活动的能力,进一步降低无效劳动,提升劳动效率,节约产能资源,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2.3 从产业融合视角看信息化对产业经济的作用

(1)技术与产品结合。信息化出现以后,对传统产业不断渗透,新型生产模式被广泛利用,进而产生新的产品种类。例如,移动通信在进行信息化以后,产生5G、网络电视、语音广播等新的业务与模式,数字媒介(DI)的兴起催化了HD级影视合流。

(2)业务与市场融合。技术融合以后,原有生产技术、设计架构、组织模式发生了变化,进而发生了业务流程、生产结构的变革,改善了成本结构,增强了核心业务的变化;技术与业务融合能够通过改变人们当前的消费内容和工作方式来创造新的需求。例如,信息化使电视电话、广播、直播的市场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不断交叉,进而融合。

2.4 从信息禀赋视角分析信息化对产业经济的作用

目前学者一致认为信息化包含以下要素:信息化基础设备建设、信息化技术开发、信息化产业发展政策、信息化劳动力,它们之间交叉联系。

(1)信息化基础设备建设。信息化及基础设备建设是发展信息流的主要载体,也是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之间信息传达的媒介,使更广泛的信息更快地传递出去,大大提升了企业运营的效率,节省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2)信息化技术开发。一项新的技术诞生,往往伴随新的产业革命,不仅来自开拓的新产业领域,更是对其他产业产生颠覆性作用。内生增长理论中,技術开发是内生增长动力,不容忽视。

(3)信息化产业发展政策。从规制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角度看,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有助于产业的迭代升级,也是生产关系的一种契约适应,使其更好地破除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助力产业经济的腾飞。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从内生增长、产业结构、产业融合、信息禀赋视角研究信息化对产业经济的影响作用,分析其内部作用机理,提出如下建议。

(1)强化信息引领,发展壮大信息产业。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前沿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孵化,加大对重点实验室创新研发的配套支持,鼓励相关信息企业积极投身新一代信息技术,如5G、大数据、云智能、云通信等相关领域的研发,实现信息产业的关键技术突破。

(2)针对传统产业,加快产业信息化改造。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传统产业需要结合自身产业的相关特征,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从企业组织模式、生产经营角度进行革新,不仅对于制造业,服务业也应紧跟步伐,助推产业机构化升级改造。

参 考 文 献

[1]傅洪勋.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11):44-47.

[2]李建忠,俞立平.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信息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情报杂志,2011,30(11):192-195.

[3]刘克逸.产业信息化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政策取向[J].软科学,2003(1):27-38.

[4]周振华.信息化及产业融合中的结构高度化分析[J].东南学术,2014(3):75-80.

[5]尹海洁.信息化的发展与中国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结构的变迁[J].中国软科学,2002(6):117-119.

[6]张博.推动我国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路径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20(10):103-105.

[7]宋文然.产业经济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模式探索[J].产业创新研究,2019(7):39-40.

[8]王燕超.信息化对山西省制造业升级影响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7.

[9]李华.信息化技术要素应用与产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5):57-58.

[10]颜珍.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D].长沙:湖南大学,2014.

[11]陈琪琪.信息化与产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

[12]陈柏福.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联性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作者:倪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