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诗意飞扬

2022-08-23

第一篇:让语文课堂诗意飞扬

让语文课堂插上“诗意”的翅膀

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周晓蔚

内容提要: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和基本能力,忽略了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其实是违背了学生的天性。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语文课程标准》)否则,就只能影响、阻碍人的发展,压抑和扼杀人的创造性,甚至成为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的元凶或帮手。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诗意身心规律个性

诗意课堂,语文教学应有的境界,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境界,是一种洋溢着情感、弥漫着想象、充满着浪漫精神的境界。为什么会诞生诗意课堂?原因不乏有三:

其一,语文的生命是诗意的。《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工具,而是不能脱离思想、情意,为着表情达意而存在的工具。不要说一篇课文、一段话,往往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字,都反映了一定的思想,表达了一定的情感。一句话,它是这样的神奇,这样的富有诗意!至于经过编者千挑万选录入教材的课文,自然更是意蕴丰厚、意境优美了。所以,鲁迅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语文的三美共同营造了立体的、浓郁的意境,语文没有了诗意,就等于没有了活力,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生命。其二,学生的天性是诗意的。在孩子的眼里,山、水,一切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活的,会跑也会,会说也会唱。儿童的眼睛,就是喜欢瞧着这陌生的世界。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一千万次的相信,没有一条富有的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思维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美与活生生的思维,如同太阳与花儿一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学生们在听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会伤心地流泪;春天桃花开了,学生会说桃花睡了一个冬天,现在打一个哈欠醒来了,桃花就开了„„

其三,教师的劳动是诗意的。高尔基有句名言:“人按其天性来说,就是艺术家。”教师“掌握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能唤醒自己,也唤醒他们接触的人”,是“人的问题这个艰难领域中的美的创造者。”教师的劳动,可以使学生受到美好意境的熏陶,产生自然愉悦的体验,达到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同时,教师在劳动过程中也享受着诗意,和学生一样,心理上和生活中得到满足,要求和愿望得到实现,自身的价

- 1 -

值得到显示,产生幸福的感悟,呈现积极的状态。

既然如此,语文教学就应该努力成为语文的生命诗新发展飘溢的过程,成为学生的天性诗意盎然的过程,成为教师的劳动诗意弥漫的过程。换言之,语文教学应该是学生感知、感悟、感受语文的音律美、形象美、个性美、情趣美、意蕴美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心领神会,共同获得文本精神和言语智慧的过程,是享受自由、享受愉悦、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过程。显然,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生机盎然、充满诗意的!

但是,如果观察一下语文教学的实际状态,我们发现语文诗意的课堂正遭受着破坏、折磨、痛苦:

一是语文的生命被分解。众所周知,收进小学教材的文章,大多“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载、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可以这样讲,一篇课文发出生命的活力,洋溢着迷人的芬芳。然而,就是这样的生命,被某些擅长“解剖”的人分解了。他们无视血肉,不见情义,感受不到活力,感觉不到芬芳,但见筋骨——知识和技能。教师关注的只是知识和技能,学生读的、背的、抄的、默的、考的是知识,擅长的是读、背、抄、默、考。可怜的语文,被肢解成七零八落的碎块,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流失,哪里还有什么美可以言说、可以品味、可以享受!

二是学生的天性被泯灭。好说、好动、好问、好想、好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走近学生,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就会看到一个又一个奇异精彩的世界。这世界里,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弥漫着诗意的光辉。置身于这般诗意的世界中,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要说、要动、要问、要想、要表现。然而,某些课堂上,学生的天性被无情地泯灭了。

1、无聊的“启发”。威廉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的确,有效的启发能“把人们的心灵点亮”,而无聊的启发则浪费时间和精力,让人云里雾里。

2、变味的“多练”。精讲多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但有人将多练视作做习题,于是,名正言顺地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则置身于题海中苦苦地挣扎——判断、选择、填空„„

3、痴情的“多媒体”。恰当地使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可能效地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变戏法似的交替过频,削弱或替代了学生对文体的角读,岂不是本末倒置?

4、形式主义的合作学习。很多的课堂、很多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讨论的主题浅显、讨论的成果只是几个成绩稍好同学的代言、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只是教师课堂的为了所谓的学生自主学习摆设的一个花瓶„„此等“启

发”“多练”“多媒体”“合作学习”,抢走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剥夺了学生的说、动、问、想的权利,实在是对学生天性的泯灭。

三是教师的劳动被束缚。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曾深有体会地说:“教育工作确实是一门艺术。说它是艺术,是因为它既要遵循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又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劳动。”不幸得很,教师本该富有诗意的创造性劳动,不得不变成了“带着镣铐的舞蹈。“一篇课文的内容较多,你以简驭繁,“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有人会指出,那些还设讲,教学任务没完成;你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小小的错误看作是美丽的小诗,课堂气氛轻松、民主、自由、和谐、活跃了,学生敢想、好问、多动、要表现了,有人会指责对待学生要求不严,组织教学能力欠缺;你把阅读看成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坚信“一个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就会有人提醒你,“考试的答案可不一定是多元的呀”;你不去挖掘微言大义,不去找出文中的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打比方的句子,不去出那些“作者无意,学者多情”的练习题,能够保证捉到“老鼠”吗?须知,“白猫黑猫,捉到老鼠才是好猫”!在如此等等的束缚下,你还有热情、还有闲情、还有心情去创造性地劳动吗?还是老老实实地按部就班吧!

语文教学应该是诗意盎然,一如明媚的春光多姿多彩,置身于种种樊篱中的语文教学、淡化、破坏、丢失了诗意。为了人的发展,诗新发展的课堂正在诞生,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惊奇地发现,展示在面前的语文课堂,是一个活力四射、诗意地盎然的崭新天地,是一个鲜活生动、五彩斑斓的全新世界!

一、顺应学生天性:洋溢温馨,充满情趣

我非常欣赏这样一首小诗:“散步的时侯,我走直路,女儿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了。女儿说,把直路走弯,路就更长了。”初读这首诗,感觉它就像作者跟朋友聊天时,随意说出的几句闲话。但细细地品味一番,你就会发现,这首朴实无华的小诗,竟蕴涵着颇为深刻的内涵:成人所关注的,往往是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孩子所追求的,则往往是过程,而对结果,并不刻意向往。在孩子的眼里,走路的过就是体验快乐、享受诗意的过程。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和基本能力,忽略了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其实是违背了学生的天性。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语文课程标准》)否则,就只能影响、阻碍人的发展,压抑和扼杀人的创造性,甚至成为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的元凶或帮手。

人的本质是活动,诚如列昂捷夫所说:“个性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的活动而

存在的,个性也和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活动。”特级教师魏书生总结其教学经验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堂教学以学生活为主„„想方设法让学生用听、视、触、嗅等多种感觉器官感知文章内容。”让语文课堂成为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是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学科教学本身的要求。俗话说“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光,对击始发灵光。”课堂上,我用我的热情洋溢换来学生激情似火;我用我的眉开眼笑换来学生眉飞色舞:我用我的欢声笑语换来学生莺歌燕舞;我用我的柔情似水换来学生情深似海„„力求在语文课堂上给我和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那种心与心交流的撞击,带给我和学生同品共享合作学习的快乐,带给我和学生一段曼妙丰盈的诗意历程。

无数的课堂教学实践也充分证实,开展游戏、表演、竞赛等活动,是引领学生走向诗意的重要途径。教学《碧螺春》时,我让学生带好茶叶,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泡杯碧螺春,仔仔细细观察碧螺春在水中的姿态、闻闻茶香,品品茶水,学生陶醉在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中了。如此教学,学生的口、眼、耳、手等并用,活动高度自主,既学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入情入境,品味到了作者对碧螺春的喜爱之情,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二、构建诗意环境:珍视个性,充满童真

美国学者里德利等人在《自主课堂》一书中,大力提倡创造绿色的课堂环境。绿色环境的主要特征是:温暖,学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纳;不要让学生感受到为难,也不要诱哄着学生去学习;每个成员都是有价值的一员,都享有地位、尊重、基本权力、权利义务;无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如何,都应该学生看到,你在关心他们每一个人。在这个环境里,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可以自由自在地驰骋,不同的思想、想悖的观点,可以无拘无束地碰撞,“胡言乱语”不会受到歧视,“异想天开”不会遭遇嘲笑,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一样,“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珍视个性就是要给思想松绑,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最能展现独特个性的课堂。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具有意义的。我们要帮助学生冲破各种无形的束缚,徜徉在语文那色彩斑斑斓的天空,释放自己的本真,在自由的空间里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大胆质疑发现,大胆地表达自己带着秩气童真却充满想像灵气的心声。有一次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理解“孤帆”,大家都说是孤零零的一条船,而一位女同学就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说:我从孤帆这个词体会到了

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大家想想看,这时候的江面肯定会有许多船,可作者为什么说是孤帆呢?这是当时作者的整颗心、满腔情都在好朋友孟浩然身上,即使其他的帆船进入他的视线也好像没看到一样,真可谓千帆驶过皆不见,唯见浩然一扁舟啊。学生那精彩、个性、诗意地发言,令我也不禁为之喝彩。

充满童真就要让学生带着童心童趣去感悟文本感悟生活。这种感悟不是老师提取出来敦给学生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这种发现创造谁也不能取代,只有靠学生自身的阅读智慧去实现,只有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才能弥深。课堂上,我不断诱发学生走进文本的境界,与文本畅谈,开展充满灵动的对话,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涵咏、体验、诵读。记得教学《黄山奇松》—课时,我让学生充分晶文、想像、赏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情真意切地读,多元感恬地读,融会贯通地读,个性飞扬地读,出神人化地读。有的学生说:“黄山奇松太神奇了,我都被它陶醉了,我要把我的这种感觉读出来。”有的学生说:“黄山奇松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杰作,我为我国有这样的奇松感动自豪,我要自豪地读一读黄山奇松!”有的同学说:“黄山奇松那顽强的生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禁不住为它喝彩,我想邀请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一起来喝彩!”这时的学生,用自己充满智慧的感悟,读出自己的心境,物我两忘,与文本共鸣。到此时,情至理顺,心到佛知,哪有心声不能聍听?哪有心火不能点燃?哪有心花不能怒放?哪有诗意不能彰显?

三、拓展课堂空间:放飞梦想,流淌诗意

语文课堂不应只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里,更应该关注自然、社会、生活。“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努力将课堂向自然拓展,往社会延伸,与生活连接,让学生投身自然,接触社会,融进生活,放飞梦想,流淌诗意!做梦的孩子会有许多奇思妙想,一旦我们用理性代替想像,就会禁锢语文课的醇浓韵致,就会扫荡语文课的绝美风景。缺梦的学习是乏味的,缺诗的学习的单调的,我们得让他们在特殊的精神生命旅程中充满梦想,怀揣诗意,让儿童诗意地栖居,是语文老师的天职。

《我们爱你啊,中国》的第二自然段写到了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我问道:“这些地方你亲自游览过或者从书上、电视中看过吗?能否向同学们介绍介绍?”有的学生说:“我游览过西湖,看到西湖三面环山,重峦叠嶂,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湖中有孤山、白堤、苏堤、三潭印月,如同人间仙境。月光下的西湖,湖光灯光交相辉,令人陶醉。”有的学生说:“我玩过庐山,庐山的云雾真是变化无常,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还的学生

说:“我登过黄山。那里最有名的是奇松、怪石、云海。尤其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听着学生们精彩的发言,我想到了罗丹说过的一话语:“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绚丽多彩的生活是孩子们的诗意之源,我们应引领他们走进生活,捕捉语文学习资源。语文生活中有鲜花绽放,有旭日东升,有蝶儿起舞,有黄莺欢唱,有绿柳飘逸„„我们得与学生一起去感受四季的生命,去感受粉红嫩绿,去写写春天的诗唱唱冬天的歌„„

梦想是诗意的感悟,是文本阅读智慧的体现,阅读要给学生留足梦想的空间,“欲求千里马,需爱百里驹”,诗意地教学要求我们放弃只有一种常规来衡量一切的标准,更多地宽容那些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言行,真正的诗意就孕育其中。教学《雪儿》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你眼中的雪儿是怎样的?一个同学说是蔚蓝色的,我一愣,为什么是蔚蓝色的?“鸽子飞翔在蔚蓝的天空中,它向往蔚蓝色,当它飞向天空时,它和蔚蓝色的天空已融为一体了,所以它是蔚蓝色的。”多么诗意的想像,这样的情景不就是一首美丽的小诗吗?如果我们的课堂上能多点诗意的空间,多点梦想的期待,学生那与众不同的创造思维火花将被我们点燃,美丽而富有诗意的想像翅膀将被我们展开。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4期

4.肖罗兰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四种途径》、《辽宁教育》 2005年第9期

第二篇:让语文课堂情感飞扬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需要激情,而孩子们阅读情感的激发有赖于教师的精心设计,有效诱导。丰富学生的认知积累、感情积淀,让学生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未学文先含情;有感情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宣泄情感,传情达意;教师激情渲染,让学生动情;情境创设,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把握;生成拓展,让情感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优秀品质,让学生与教材之间达到“文情合一”的境地,让语文课堂情感飞扬。

关键词:“含”情

“传”情

“动”情

“深”情

“留”情

语文是要有人文性的。语文课堂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需要孩子们情感的宣泄。但事实呢?在许多课堂上我们都能看到孩子们情感冷漠、举手稀疏,课堂沉闷而了无生气。究其原因,其责任在于老师,学生早已厌倦了条分缕析和空洞的说教的语文,但有些教师就是要把理性的分析强加于学生,而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冷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童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为凡夫俗子。”因此,改变这种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阅读教学倾向势在必行。那么,教者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孩子们的心灵与文本进行情感的交流呢?

一、丰富积累,让学生“含”情

低年级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少,很难在学生与课本之间产生自然而然的交流和感情的链接。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和文本之间搭建沟通的纽带,让学生丰富认知,积累经验,奠定情感基础。

1、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丰富感情积累。自然是最好的教材,让学生在大自然中看一看春的芬芳、夏的炽热、秋的忧郁、冬的纯洁;闻一闻草的清香、花的浓郁、叶的朴实------在他们心中便定能留下自然的美好,世界的五彩缤纷。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学生在学习写景类的文章时,便自然能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石榴》一文,在教学之前,我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石榴树的叶、花、果的样子,尝一尝石榴的味道,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情积累,课上学生读到文中对石榴树、石榴花的文质兼美的描绘,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带入朗读之中,也更能体会作者的感受。上课时小手如林,纷纷发言谈感受、谈认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实践活动。如一些科普、历史性故事,可开展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比赛、科学家故事大赛、“收集资料我最行”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了解文章时代背景,丰富感性认识。

3、电教手段恰到好处的运用也会对语文情感的营造与建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草原的早晨》、《拉萨的天空》《2008,北京!》等文章所描述的内容离学生生活太远,就可以利用课件、多媒体等展示画面,出示场景,让学生亲身感受,经验丰富了,未上课文之前,学生心中已饱含感情,教师在课堂上只要恰如其分地加以引导、点拨、提升,学生便可进入教师预设的情感轨道。

二、感悟朗读,让学生“传”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加强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其实就是一种对课文理解基础之上的感情宣泄。每个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可能是不同的,所以感悟基础上的朗读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也不一样,但都能使情感得到一定的释放。同时,通过朗读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情感的理解。如《狼和小羊》一文,学生初读感知时,我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对狼和小羊的语气区分还不够明确。当分析完狼和小羊的性格特征之后,我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狼和羊的特点,学生很自然就把对狼和小羊的爱憎感情带入课文朗读之中,狼读得凶狠残暴,羊读得温顺可怜。朗读之后我让学生评议一下他们读得好不好,为什么这样读好呢?从而使学生从朗读中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此时的读成了学生宣泄情感、传情达意的载体。在孩子们畅快淋漓的朗读对白中,使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释放、升华,让课堂情真真意切切,真正实现了感悟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完美结合。

三、 激情渲染,让学生“动”情

要想让学生情趣盎然,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有情人。课堂上,语文教师的激情能激活沉闷的课堂,碰撞出学生思想情感的火花。只有饱含激情的课堂语言,才具有强大的心灵穿透力,才能有效地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当然这里讲的是激情、真情,而不是矫情。俗话说:“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要想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与文本的情感的对接与共鸣,让学生受到感染。语文教师必须要以自己的真实情感去诱发学生,根据文本的需要或喜、或悲、或忧、或怒,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提醒的手势,都能赢得学生的欢愉与信任,都能让学生震撼,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如教学《孔繁森》一课时,孩子们很难理解优秀的援藏干部的内涵,所以体会不到藏族同胞对孔繁森的无比热爱之情。教学时我把孔繁森的事迹改编成几个感人的故事,然后深情地讲述给孩子们听,帮助他们感受孔繁森的伟大之处。当我讲到孔繁森身为书记,但生活简朴,与藏族同胞同甘共苦时,孩子们有些理解优秀援藏干部的内涵了;当我讲到孔繁森卖血捐助藏族的孤儿读书时,孩子们被感动了;当我讲到孔繁森最后因公牺牲后,留给妻儿的仅有几十元钱时,我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孩子们的眼睛也湿润了。在我的激情渲染之下,孩子们特别动情,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孔繁森的敬爱之情。

四、 情境创设,让学生“深”情

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有时与教学内容在时空、经历上存在一定的差距。此时教者若一味地进行理性的分析或语言的熏陶是很难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有感而发的。若此时教师创设好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身临其境,必定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情景模拟就是一种好的情境创设形式。情景模拟,即把自己假想成文中描写的角色,进行角色替换,研究文中角色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再进行汇报表演。它是低年级孩子非常喜欢的形式,就如同过家家一样。但无论哪类课文,都要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情景模拟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丰富的人类生活。如《母亲的恩情》一文,年近50岁的孟郊出门求学,丢下年迈的母亲无人照顾,离别时,依依不舍,他的眼眶湿润了。学生一时很难理解孟郊和母亲当时依依惜别的深情。我便让学生扮演成孟郊,我就是那年近花甲的母亲。我故意扮成步履蹒跚、老眼昏花的老太太,为“孟郊”送行,学生看到我走路都跌跌撞撞的样子,担心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母亲,你这么大年纪,孩儿不能在身边孝顺你,还要让你深夜为我缝衣服,为儿担心,我真的是不孝呀!”

“郊儿,只要你平安无事,妈妈再苦再累也没关系。” “母亲,你对我的恩情,你叫我如何才能报答的了呢?”

------- 孩子们在换位思考中,在情境的渲染下,体会到母亲的伟大,母爱的广博,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孟郊当时当地的心境,感悟到《游子吟》这首诗所包蕴的思想内涵,使学生的感情得到进一步深化。

五、生成拓展,让学生“留”情

课本是语文教学所凭借的重要载体。《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生成拓展,不仅让学生理解文本所传达的感情,表达文本的情意,而且要让这些情感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并成为他们受益终生的品质。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描绘山川秀丽壮阔和叙述历史悠久文明的文字,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利用课文中描写至亲至爱的篇章,教育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利用跟自然环保相关的段落来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责任------如教学《沉香救母》一文,同学们纷纷被沉香对母亲的孝心所打动,我抓住这一有利的契机,教育学生在家也要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并开展“我为父母尽孝心”活动,要求学生从现在开始付诸行动,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一个月后开展总结交流会,表扬一些表现好的学生,让“孝顺父母”这一优秀品质在学生身上扎根。

可见,语文课堂光有激情、热情、深情还不够,语文情感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这些“感情”永远留在学生心中,内化为学生优秀的品质,并成为指导他们人生道路的航标,让他们成为情感丰富而真挚的下一代。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文学作品无情不成文。每一堂语文课从头到尾都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我们应根据具体课文内容,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法帮助学生搭建起与教材之间的心灵桥梁,让语文课堂情感飞扬,从而达到学生与教材“文情合一”的境地。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11月期刊

3、《新课程教学法》

第三篇:语文课堂中怎样让学生个性飞扬

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一、在自由活动中飞扬个性

陶行知先生倡导了孩子的“六大解放”: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和嘴巴,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嘴巴动起来;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学生在学习中玩一玩,贴一贴,这样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解放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不仅限于课堂。

二、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

所以,语文教学要注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自由的活动中觉得阅读是快乐的、是有价值的。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自由、健康、向上的良好个性,让学生的健康个性在活动中得以飞扬。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地方”

——浅谈构建生本高效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那么,怎样才能构建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呢?下面是我肤浅的的认识。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按照县教科研中心的“三环节”,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权利交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参与的机会增多了,主动探索的兴趣浓郁了,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月球之谜》一课时,我在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学习课文前,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积累。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中秋》借助这些诗句,引导学生展开遐想,

感受月亮的魅力,知道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期待飞向月球,探索月亮之谜,由此引入课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课堂上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我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课文的理解,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

题进行辩论。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这样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如在教学《月球之谜》一文时,我把学生在预习环节中的问题(月球上有什么东西吗?为什么月球上与地球上物体的重量不一样呢?等问题)集中在一起,用多媒体投放在屏幕上,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文本。这样设计,学生的阅读动机强烈,学习的目的明确。接着,我着重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人类登上了月球后,又产生了哪些疑问?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的三个未解之谜,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又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高效务实,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上飞扬。

第五篇:让孩子的心随语文课堂飞扬

“当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的话,从事小学一年级教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要把爱无私地洒向每一个角落,照亮孩子的心灵,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把教学营造成彼此相识、相知的过程,从中汲取营养、分享快乐、分担学习中的困惑,镌刻属于孩子们所独有的生活画卷。

我担任的是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它是语文学科的最基础的阶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以说一年级的语文学习对于孩子今后的学习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与小孩的年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为什么教师之外的人一提及一年级都会有啼笑皆非的表情,这年龄段的孩子所接触的语文,只是停留在言语层面,简单地与成人进行对话,更多的是一种工具性的特征,但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后,语文学科已经在之前言语基础上增加了词汇、音位和句法等,也由具体的、动态的形式转变为抽象的、静态的文本,孩子在刚开始总需要一定的适应期,比如拼音的学习与应用、汉字的拼写等等。。。。。。毕竟语文学科覆盖范围较广,而且它不是独立于其他学科存在的,这也就涉及到当下热门的各门学科交融性教学,在这其中语文学科工具性特征体现地淋漓尽致。

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融入到语文这一沃土中来,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外部的媒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师要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墙角和墙报,可以在上边精心设计孩子喜欢的图案,再写上“我长大了”、“我七岁了”等等提示语,在孩子识字的同时又能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教育家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学生思维和智慧之门的金钥匙。除此之外,班级里的课桌做一下适当的调整,尝试设置在班级中间,可以改变之前凌驾于孩子们之上,让孩子见到老师都望而却步的情形,师生围在一起进行讨论,回归到古代孔子讲学的模式,让孩子和教师畅所欲言,逐渐消除心中对教师的畏惧感。

温馨的外部环境为深入开展课堂教学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具体到语文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做到的就是将枯躁乏味的拼音、字词通过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给孩子们,一年级的孩子对儿歌、图画、色彩鲜艳的东西情有独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点,在拼音与呈现形式方法上大做文章,就能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拼音是我们识字的一种工具,拼音教学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学习拼音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儿歌,如“6是b,9是p,广播的b,泼水的p”,鉴于儿童的说话习惯,更倾向于短小精炼同时谐音的儿歌,这样拼音就能够在儿歌中得到练习、强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倡导课堂教学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一年级的孩子还处于思维活跃、活泼好动的阶段,对于外界事物好奇心特别强,想象力丰富程度有时也是我们成人也难以企及的,教师就应不遗余力的从这方面出发,在课堂上设置形式形形色色的活动,让全班所有的孩子踊跃参加,例如一年级的课文课程对话性质很多,那么可以让学生登台表演,适当的可以带些道具,让学生在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胆量还能把教材知识生动、动态的内化孩子自己的东西,从教材中汲取有用的东西化为己有,又能感悟出新的属于自己的真谛,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是也新教育实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万事开头难,一年级是孩子学习生涯的开始,孩子载着自己的梦想和家长殷切期望上路,作为孩子上学伊始的教师感到责任重大,在语文课堂中实现与孩子们进行心连心的交流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的目标,语文学科教学还有方方面面,比如书写规范汉字就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方格之中有乾坤”,从小使孩子养成书写规范字的好习惯能使他们受益终身,汉字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冰冷冷的文字,它在一定程度上诠释着我们国家几千年灿烂的文化精髓,作为希望一代的小孩子更应让汉字在自己手中变得更加美观、更加遒劲有力。

上一篇:人事助理的工作总结下一篇: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