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学阶段重要吗

2022-08-14

第一篇:孩子小学阶段重要吗

旅行对孩子的意义,有多重要?你知道吗?

旅行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意义

孩童时代,也许旅行是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撒野

工作时代,也许旅行是一场舒缓压力的释放

当父母的时代,也许旅行就成为了一种家庭的责任

旅行,有什么意义?可能大家都会说长知识,见世面等,是的,旅行有许多意义,不同的意义取决于人们怎么看。再穷也要旅游,无论远近,出去走走,才知道世界有多大,才知道见识有多浅薄。

然而,很多家长却认为,旅行对于孩子的成长,似乎没有多大影响。带孩子出门旅行,不尽兴;让孩子自己出门旅行,不放心。

其实,也许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说,等到十几岁的时候他可能真的不记得旅行的经历和途中的见识,但这对于他接下来一年的成长绝对意义非凡。

所以,毕老师认为,旅行,是一个无法替代的成长课程。除了让孩子开阔眼界外,最重要的是对于孩子的性格养成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有单独让孩子出门旅行或者带孩子旅行的家长应该都不难发现,短短时间内,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

旅行,是一种最好的、最直观的方式,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天然就该如此的。这,就是旅行的魅力和魔力所在。

谈到旅行的好处,很多人会提到,锻炼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学习多种文化的知识等等。的确,这些都是让孩子旅行的好处。但是最重要的是能消灭人的一生之中特别特别大的敌人,它的名字,叫做“狭隘”。

旅行,让孩子了解世界

了解世界,绝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外语。语言只是一种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学习陌生的文化与历史,他国的人文与生活。

当孩子看到的世界大了,他才能更加宽容、坦荡,而尊重彼此的不同和差异就是“了解世界”的重点。

旅行,让孩子更好的认识自己

很多父母说,孩子太小了,就算出国旅行,他又能记住什么?其实,这是我们对孩子的误解。

带孩子去旅行,不一定是出国,只要能经常让孩子体验不同的环境,在陌生喧闹的人群中鼓起勇气去听、去看、去感受,这就是一种成长。

旅行,提升孩子的能力

了解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种:书籍、影像资料、和别人聊天,但没有哪一种方式比身临其境更重要。

而这些,是孩子在家,在电视上,永远无法体会的。

旅行,甚至还能让孩子迅速成长起来

孩子在壮美的雪山脚下,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生命的渺小;也会在开阔了眼界,壮大的胸怀之后,变得宽容和豁达。

旅行的意义虽说不能一下子全部表现在孩子的身上,变成他身上的闪光点,但是,日子久了,旅游过的孩子和没出过远门的孩子,在性格养成和世界观方面是截然不同的。

当孩子在旅途中看到各式各样的生活,自然会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

旅途所见与内心所思,开阔了眼界,学会了思考,锻炼了独立,认识了价值,影响了人生。这才是让孩子旅行的真正的意义。

第二篇:小学启蒙阶段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也不断追求自己知识水平提高,因此,不但学了本国语言精,而且至少要掌握一门外语好,这是当今社会发展而所需。为学好外语,其实这与国语并无两样,都是学得越早越好。目前经济发达地区的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不是双语教学的决不选择。这也就是近几年来,我国不仅在大部分城市开设小学英语课,也在乡镇中心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原因。

可见广大家长对小学英语的重视程度有些差异,小学英语的重要性也由此可见,能否把握好这种时机,责任完全在于学生的父母及老师,利用好5至13岁这个最佳的学习英语时机,可以给孩子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在孩子升入初中、高中后,英语的学习压力自然会小得多,可以把有限的精力更多的投入到其他科目中去。

在家、学校、街上学生们无处不在谈到自己的成绩差,尤其是英语。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在升入初中高中后,一下子又增加了许多科目,学习压力加重,如果把精力平均分到各科去,英语成绩会越来越差。如果你想要用过多的精力补习英语,其他科目又受到影响。所以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机,后天再努力,成效也不大,这就是为什么家长投入了很多资金请家教、上补习班,孩子的英语成绩却没有多大提高的原因。在升学时,数学、语文学科的分数差不大,可是英语的分数差却有30至50之多。目前有80%的中小学生学习英语有困难,有70%的落榜初中生和高中生,主要是因为自己的英语成绩糟糕而被挡在升学的大门之外。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学生的小学英语基础太差或者在小学没有受过英语教育,在初中、高中时又产生了讨厌英语的情绪,即使有些家长花了大量的金钱帮助孩子补习英语,可就是不能提高英语成绩或收获不大,同时又影响到其他功课的学习,升学成绩不理想就可想而知了。

可见在小学学习英语的好坏,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现在很多家长对小学英语重视不够,认为孩子升了初中,高中时英语才是主科,可是这些家长不知道,错过了学习英语的最佳时机,将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多大影响呢?这的确是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最终担心的问题。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学习英语具有七大习惯:第一养成自觉听英语的习惯;第二养成大胆说英语的习惯;第三养成每天读英语的习惯;第四养成自觉写英语的习惯;第五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第六养成时时学英语的习惯;第七养成自定学习计划的习惯。

总之,在小学英语启蒙阶段学习中,良好的习惯才能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后的成就感,当这种成就感一次一次地出现之后,在学生心理上就会有一种很好的成功习惯,让他在以后的学习中信心加倍,越学越有劲,越学越顺手。正如,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的确如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我们的学习英语更是一份享用不完的财富。

第三篇:幼儿、小学阶段家长最应该对孩子教育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家长们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

其实,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两条:第一条是孩子的自信。

孩子小时候,他不知道自己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是好人还是坏人。通过学校的考试,屡次考试排名最后的,老师就会说你的孩子是有问题的。甚至说你的孩子智力上有问题。甚至于说你这孩子差,以后可能会成为一个坏人。实际上,因为孩子都是在一个群体里面,这种差异是很正常的。而这种差异并不表明这个孩子一定是不好的孩子。这时候最需要的不是去关心他的学习的成绩,而是关心这种学习成绩导致孩子怎么去认识自己。根据我们长期的研究,我们发现小学三四年级对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老师和家长作为成人对孩子的评价就形成了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也就是说,老师和家长都说他傻,他就觉得自己傻;而老师和家长都说孩子聪明,这个孩子就觉得自己聪明。

所以,非常关键的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要给孩子人格的一种树立,自信心的一种树立。如果我们家长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的话,你对孩子的评价就会做一些调整。

我给大家讲个成功教育的创始人刘京海教育他女儿的一个故事:

刘京海女儿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第一学期的大考,考了全班倒数第十名。太太到学校受到老师的数落,回家朝刘京海发火。你研究差生,自己的女儿也变成差生了!。刘京海说:那我来解决这个问题。他知道,一次考试没考好并不一定是真的差。她问女儿,做错的地方会不会做。女儿说会做。刘京海说:“那爸爸告诉你,凡是你说会做的地方,爸爸把考试分数还给你。”

女儿很惊讶地说:“分数被老师扣掉了,你怎么还给我?”刘京海说:“爸爸今天有没有骂你、也没有打你,不就是把考试分数还给你了嘛!”女儿想想也很有道理。刘京海又问女儿:“你觉得你在班级里究竟应该是什么位置?”女儿毫不犹豫地说:“爸爸,我认为我在班级里至少应该是前十名。”刘京海说:“那好、非常好。我们两个勾勾手。”女儿问为什么要勾手?刘京海说,因为爸爸也认为你是前十名。我们两个意见一致,这叫英雄所见略同。所以我们要勾勾手。女儿开心地与爸爸勾手,一脸的灿烂。

两个月以后,女儿就恢复到班级前十名!若干年后,女儿于2001年参加了上海市的高考,当时总分超过500分以上的只有1000多个孩子,女儿考了519分,是十几万考生中前几百名的。而且,她语文单科的考试成绩是上海市的单科状元!

刘京海在研究中发现,十岁左右的孩子都会有波动,包括非常好的孩子,也不例外。有波动并不说明他是差的学生。以他女儿为例,高考如此优秀的她在小学三年级照样会排名倒数十名。所以,家长对孩子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要人云亦云,跟着社会标准走。孩子的自信是要靠家长共同来树立的。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把建立孩子的自信放在第一位。让孩子知道:你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才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坏人为什么老是做坏事?好人为什么老是做好事?原因很简单:你自己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去做什么样的事情。小偷为什么要偷东西?他觉得他不偷他就不是小偷了。我们为什么不去偷东西?这东西不是我的,我不能拿;我拿了我就是小偷。我不是小偷所以我不能拿。

所以,老师和家长对孩子们讲的最重要的一句话是:无论你们到了哪里,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挫折,你只要不怀疑自己是好人,你就不会做坏事。其实每一个人之所以这样做那样做,都是与他自我概念中的我有关系的。所以,自我心理学中有一句很简单的话:你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才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要激励自己走正路,做好人。

第二条是孩子习惯

现在我们家庭教育存在着好多的误区,比如: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中国家庭教育当中一个最大的误区

家长每天去检查孩子的作业是中国家庭教育当中一个最大的误区。而且这种误区没有得到改变,而且在继续的强化。做的对还是错?做错了,同类的题目家长再出五道题目让孩子去做。

现在有很多孩子回家先玩,磨磨蹭蹭不做作业,直到吃过饭,他才慢慢地写,一定要写到十点钟,家长筋疲力尽了,他才写完。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调查发现,孩子一开始都不是这样的。他们都是回家赶紧写作业,然后再玩。但是做完后家长一检查,不但要挨批评,还往往要加量重做。孩子知道早做是吃亏的,所以晚做。孩子在学校读书已经很辛苦了,你再加重他的负担,结果是孩子厌恶、抵制学习。厌恶、抵制学习到一定的阶,孩子就“崩盘”了,他就干脆不学了。

还有一个误区是,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小学的成绩很不错的,怎么越往上念成绩越差?问题是,孩子小学成绩好的那个阶段,家长有没有注意到孩子上课是不是认真?你有没有注意到孩子回来作业是不是认真?因为小学的内容是不多的,考试之前强化训练一下,找一个家教辅导个四五个小时、七八个小时,孩子成绩马上就会上来了。小学阶段家长不应该关注排名和考试分数,而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是不是形成。

家长存在普遍的第三个误区是,孩子考的差,家长批评他;考到中家长也批评他;你为什么不到前几名啊?到了前几名以后呢,家长还是批评他,说你为什么不是满分啊?无穷无尽的无限拔高的要求,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恶和抵制。

家长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教知识是学校的事情。家长教育自己的子女,除了要维护孩子有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以外,很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这非常重要。因为,习惯决定孩子一生。那么,那几个习惯是最重要的呢?

第一,静下来。孩子天生是喜欢动的。而未来所有的学习和工作都是需要静下来的。如何培养孩子静下来?刘京海以自己的女儿为例说,其实没有很深的道理,也不需要做非常复杂的工作。刘京海的女儿在幼儿园的时候,喜欢画画,刘京海就不断的说她画画画得好。尽管女儿画得很一般。受到鼓励的女儿就拼命地画画,有时连饭也顾不得吃。刘京海还鼓励女儿在家里搞了个小小画展。于是,自然而然的,女儿就养成了静下来的好习惯。

第二个习惯:认真的完成当天的作业。这一个习惯是读书学习所需要的最基本的习惯。所有的差的学生都是不能认真按时完成当天的作业。越小越要完成,完成的质量要越来越高。一开始是家长看着孩子完成,逐步过度到家长不在的时候他也能完成。

这两个习惯最基本也最重要。其他的好习惯都是在这两个习惯上发展起来的。

一定要承认孩子的智力的高低肯定是有差异的。因为是不同的父母生出来的,遗传肯定是一个教育的前提。假如说,有一个孩子智商是130,有一个孩子是100,有一个孩子是

80。在学习过程中,这三个孩子表现出来的学习的速度肯定是不一样的。A学这一段内容一个小时就能学会了,B得两个小时才能学会。那么,B能不能坚持两个小时的学习就成为他能不能达到与A差不多学习效果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A很聪明,本来一小时就能学完的,如果A没有好的习惯,只能坚持半小时,也是学不会的。反过来讲,B能坚持两个小时,结果B学习的结果可能比A还要好。所以,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弥补智力因素,也是保证智力表现出来的前提。很多学校最差的学生都不是智力差的。考试当中考到个位数的孩子,基本上找不到智力差的。也就是说,必须是智力好的孩子才能考到个位数,考到最差。因为这些孩子他是不学习的,而不是学不会的。所以,家长在这个阶段应该重点培养孩子好的学习

习惯?孩子好的习惯越小越容易形成,越大越难以纠正。在这方面,家长作为第一任的教师的作用就突现出来了。

需要强调的是,想要让小孩子形成某种习惯和观念,必须要不断的重复。小孩子不像大人,说一次就听懂了。对小孩子要不断的嘱咐,而且需要变换形式,要编故事。在吃饭的时候你可以跟孩子讲:我们单位里有一个孩子,现在到美国哈佛大学去了。怎么会到哈佛大学去了?因为他在幼儿园的时候听课就很认真,就很会动脑筋。其实这些我们都可以编出来。还有,他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都嘱咐她到学校去最重要的是两条,第一条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第二要积极发言。每天回来的时候就问她,今天听课是不是认真,今天有没有发言。

第四篇:成绩真的很重要吗

孩子在不在乎成绩,长大后的差距会这么大!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段视频 ,一位父亲为了教育偷东西的儿子,把孩子绑住,慢慢放到一条河里。孩子一直惊恐的大喊,而周围站满了围观的群众。 事后有记者采访这位父亲,父亲表示儿子4岁前是老人在带,身上沾了很多坏毛病。喜欢说谎,喜欢作假,还偷东西。

“学习成绩很差,差得要命。我带他去报名,给钱人家都不要,就想让他转学。”

“我对他成绩要求很低,如果他以后实在不行,我觉得他靠自己的双手去扫地,我都觉得光荣。千万别干违法犯罪的事情。”

记者问孩子“今天上学高不高兴”,孩子毫不掩饰的说:“不高兴,我不想读书。”

看得出来,这位父亲对孩子还是十分疼爱的,只是希望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品行。

也见过很多跟这位父亲想法很相近的父母,他们会屡次提起,孩子的成绩不重要,分数不重要。以后能好好做人就行了。

很多孩子也不看重自己的成绩和分数,认为自己只是马虎,认为某科目是在太难,或认为某任课老师不太好,所以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可是分数跟人品,真的不是对立的关系。而且孩子对待成绩的态度,有时候可能比学习成绩本身还要重要。

现在关注成绩的孩子 更容易成为专注勤奋的大人

一位考入清华大学的孩子,曾给高中的学弟学妹们做演讲。他提到这样一件事:在清华学了一门课叫“模拟电子线路”,特别难。任课老师高文焕院士就告诉学生们一句话:“学习模拟电子线路和学习其它学科有一个共同的窍门,八个字——题海战术,题海战术。”

他说他当时很不理解,后来他知道班级同学里有一位是山东省高考状元,得了713分(750分满分)就问他,你到底是怎么学成这么“牛”的?

同学告诉他:“高中的时候只要市场上能买到的习题集我都做过。”

后来还有一位河南省高考第76名的同学也说了自己的备考秘诀:“高考6个主科的题典,至少做了五遍。”

1 孩子们都不太喜欢考试,正如我们很多成年人也不喜欢月度总结、季度考核和各种临时抽检一样。

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不能放任。

一个学生,所接触最多的事情就是听讲、复习、做题、准备考试。这就是他此时正在完成的一份事业。

而一个对自己事业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又怎么能称之为一个优秀的人。

分数不是学生的命根,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也不代表孩子以后没出路。但是一个学生,如果总是希望自己的分数能够有所提高,并且愿意为了成绩的提高,而付出相应的努力,那么这样的孩子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更愿意去做到最好。 也许他没有深厚的背景,也没有天才般的智商,但就凭借着这种为了“更好的成绩”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勇气和精神,也足以支撑起他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了。

现在关注成绩的孩子 更容易合理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

前不久去一位朋友家,闲聊的时候她女儿过来了,扫了一眼电视,跟我们说:“这部电视剧我们班好多同学也在看,下课都在讨论剧情呢。”

朋友问她女儿:“那你要不要看?网上有资源。”

她女儿竟然有点嫌弃:“妈,你别闹。我好多事儿呢。”然后就回房间复习功课去了。朋友跟我炫耀,“你看我女儿省心吧。她自己上进心可强了,这些电视节目从来不看,我问她同学都看你不看,是不是跟人家聊天插不上话了,你猜她怎么说?”“她跟我说,她们看他们的,我学我的呗。那些整天装作不太用功,给别人讲电视剧的学霸我也不想当。”

我不禁对这个小姑娘刮目相看。 这么小,就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并且能够主动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是在是很厉害。

更厉害的是,她可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去拒绝无关的诱惑。而不是跟风和从众。

想想自己身边比较成功的朋友,发现他们身上似乎都有这种共性:

做事情有明确目标;关心自己的投入与产出比;不在意一时的得失;会因为努力过后的成功,而产生强烈的幸福感。

而仔细分析这些品质,就会发现培养这些品质最好的时期,恰恰就是在学生时代。

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绝不会仅仅是因为聪明或者天赋。其背后一定是离不开用心、努力和自律的。

2 孩子关注成绩,就一定会去思考成绩。

这个过程中,他会渐渐摸索出答题思路和技巧,会渐渐知道应该怎样去给自己查缺补漏。连孩子经常回犯的大意马虎的毛病,都能因为对成绩的在意而逐渐减少。

孩子今天会思考自己投入多少精力可以取得怎样的成绩,明天就会取主动思考,自己付出的时间和汗水,能不能帮助实现职业上的上升。

而当他经常思考这些,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做无用功上,更不会轻易成为在职场是可有可无的老好人。

现在关注成绩的孩子 更容易养成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

见过一位大姐,她跟爱人两个人的收入加起来不足7000元,但是愿意为了孩子每个月花掉3000多的补课费。

大姐的想法是,只要孩子以后能考到好高中,花多少钱都值得。

但是孩子的想法是,在国内学习根本就是剥削人的事情,压力太大了,又浪费家里的钱又耽误大好的时间。

他特别羡慕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随便混到初中毕业,然后家里就能给安排出国。并且认为自己如果出国,一定会好好学习,“做出点什么事儿来”的。

我问孩子,就算现在把你送出国,你的英语过关吗?能跟外国人自由的交谈吗? 孩子说:“等我到那种语言环境里,就能学会的。反正我爸妈也没钱送我出去,学不学有什么用。”

他的话让我想到了我一个高中同学小波,一个出身在农村的女孩子。

她一直很努力,成绩也好。尤其是英语成绩,没出过全年级前5名。

小波说自己要是考不上好大学,就要回农村相亲然后结婚了。没什么退路可走。高考可能是最公平的一场考试,也是最好的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了。

对她来说,解决一个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全面分析问题,努力做好该做准备和最重要的事情,做到最好。等到机会来了,就死死抓住。

小波现在一家出国培训机构做老师,收入不菲,也成为了村子里教育孩子的典型。还是那句话,学习有时候看的未必是成绩,而是态度。

一个不看重成绩的人,也很难养成凡事努力做好的习惯。容易先给自己找一堆借口,然后放任自流。

一个对成绩态度积极的人,看待问题的态度会是全面的,能看到眼前的困境,也能看到以后的希望。所以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是积极的。

3 现在关注成绩的孩子 ,更容易坦然面对人生的困境

可能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的隐形杀手有很多。

比如孩子对某个任课老师不喜欢或者某个孩子很喜欢的任课老师被换成了别人; 比如父母对孩子成绩要求过高,孩子怎样都达不到,而丧失信心;又或者父母对孩子成绩不管不问,导致孩子自己也不太重视学习; 比如孩子身边交了一些品行不太端正的朋友; 比如对某些科目不太敏感,努力之后成绩也不理想……

想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小年纪的孩子,要面对很多的压力和挑战。

不看重学业和成绩的孩子,常常会由着自己的性子,跟父母作对,跟学校作对,跟老师作对,把张狂跟任性看做是个性,把浪费光阴和无所事事当做是潇洒。 放纵、放弃很容易,但坚持跟尝试却很难。

如果孩子们够看重自己的学业,看重自己的分数,他们就必须不断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断调整自己的适应能力。

对自己擅长的科目,要保持稳定;对自己不擅长的科目,要努力直追。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同学,可以敬重有加;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和同学,也要以礼相待。

成长这条路,就是一个不断学会接纳和包容的过程。他在学生时期领悟了这些,以后就会更加顺遂。

周国平先生写过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做成大事的人,往往做小事也认真,而做小事不认真的人,往往也做不成大事。由此我得出一个认识:认真本身就是一种素质,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具备这种素质。”

可能最后所有的孩子们都会发现,成年人的世界也并没有他们儿时想象中的轻松。成年人要面对的压力和挑战只会更大,更严重。

这些时候,确实有不少成绩一般甚至从不爱学习的孩子们杀出了一条血路。可是从比例来看,却依然是热爱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们,占得了先机。

第五篇:您会表扬孩子吗-

孩子的成长需要赏识。然而,对孩子的赞美或表扬,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极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暗伤元素一:好话坏说,明褒暗贬

父母口头禅:“你今天终于没有做错,了不起!”“全部做好了,很好。从明天开始不要再做错了!”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您把照顾金鱼和给盆栽小西红柿浇水的任务交给了孩子,可他不是一天喂两次金鱼就是3天忘了喂食,更想不起要给小西红柿“喝水”了。但是最近3天,他却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您心里虽然满意,嘴里却说:“你这几天终于记住了自己该做的事,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明天可别再忘了!”

孩子“伤”情:这样的表扬很勉强,而且隐含着批评,无形中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让他觉得好事做了也白做,爸爸妈妈的眼睛总是盯在自己的薄弱环节上,不得翻身。

纠错处方:孩子有了进步,本来是好事。如果给表扬加上阴影,就是家长的不是了。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不如将他的点滴成绩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突出他的长处,让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所以,对孩子责任心的提升,妈妈要一项一项地肯定:“嗯,给鱼喂食不多不少正合适,水也换好了,还刷了鱼缸;给西红柿早晚浇了两次水,看它的叶子都笑了,它们肯定会越长越壮!”孩子虽小,但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夸奖,希望家长看到自己所有的付出,一点一滴都不忽略。

暗伤元素二:无的放矢,盲目比较

父母口头禅:“你做得真棒,比××强多了。”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孩子兴高采烈地拿着他在幼儿园画的画给您看,是《小白兔拔萝卜》的填色图,他的眼神期待着您,您煞有介事地说道:“画得真棒,你一定是你们班上画得最好的!”

孩子“伤”情:班上的孩子自身条件不一样,起点也不同,拿孩子与别人做比较,显然有失公平,况且今天你表扬了孩子是班里最棒的,而明天他没能达到今天的水平,内心会很沮丧,这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压力。这样大而空的夸奖并不能给孩子面目清晰的感觉,反而可能造成他空中楼阁般的自信——也就是自负。他盲目地认为自己好,而不清楚好在哪里,进而难以形成对事物恰当的判断和分辨能力。

纠错处方:表扬孩子做事的过程比表扬他获得的结果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便于他明白您更重视他是否努力,关注他的点滴进步,慢慢地帮助他建立起自信。通过细化过程,强化他所取得的每一个小小的成功,找出对付弱点的办法,可以使孩子克服每一个挫折,平和地面对困难,避免被小小的不顺击得一败涂地。

所以,这时您不如说:“你这幅画画得很仔细,颜色一点也没涂到线的外面;颜色也好看,能跟妈妈讲讲为什么选这几种颜色吗?为什么把云彩涂成了橙色?”从而引发孩子讲一讲他是怎么想的,再看看他是如何用画笔表现的,最后不妨再提一点建议。您对作品的评论和指点能引发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因为您给予他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好”与“不好”的判断,而是对过程的关注,使他明确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满足感油然而生。

暗伤元素三:沉溺历史,苛刻要求

父母口头禅:“你居然得奖了,真是妈妈的骄傲!你以后一定还能得到更多的奖!”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辉辉在一次全校的作文竞赛得了“第一”,辉辉妈满心欢喜,不论时间,不论场合,经常在客人面前表扬辉辉,把辉辉的“光辉历史”挂在了嘴上,并常对辉辉说:“我们家辉辉在全校的比赛上能得第一,以后一定可以在全市的比赛上得奖。”

孩子“伤”情:辉辉妈这样做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二是用一次好成绩为孩子确立一个“高标准”,要求孩子每次都必须达到,否则就是“骄傲、退步”。此时的表扬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孩子身上的“包袱”,成为了孩子的“紧箍咒”,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纠错处方:家长应该注意,我们表扬孩子“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为了激励他获得更多的“还没有得到的”成就。表扬,是为孩子树立一个“前进的”奋斗目标,而不是为孩子确立一个“不能退下来”的标准:家长在孩子取得好成绩之后,不要用“你必须保持现有状态”来要求孩子。

面对孩子已有的成绩,家长应该向孩子说:“你干得真不错,能不能再来一个。”“你已经得到了班里的第三十名,能不能继续努力,进一步克服不足,进一步超越自己(而不是超过别人),得到第二十五名。”夸奖之后,紧接着帮助孩子制定一个“高半步”的新目标,使他不会停顿下来,也不会失去信心。

暗伤元素四:以偏概全,“浮夸”无度

父母口头禅:“这件事你也能做好,真是个好孩子。”“你居然考了第一,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在劳动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回家帮家长做一件家务。于是强强回家悄悄地整理起爸爸杂乱的书桌。妈妈看到了高兴地说:“强强能做家务了,真是个好孩子。”

星星考试得了第一,挥着试卷给妈妈看,妈妈说:“星星真是个聪明孩子,将来准能考上清华。”

孩子“伤”情:这样的表扬,是做父母最常说的,表面上看,对孩子有一定的鼓励作用,可是这样随意的话说多了,会使孩子顺着家长的思路进行推理:我做了一件好事,因此我是好孩子;我考了一个高分,因此我是聪明孩子。但是,孩子按照家长的思路,还可能进一步做出“相反”的推理:我如果做错了一件事情,那我就是一个坏孩子;我在一次考试中得了低分,就是一个笨孩子。这种 “以偏概全”式的奖励,会使孩子错误地把一件事情成败的评价,当成了对自己整体的评价。而且过度的表扬,会造成孩子错误地认为自己“十分完美”,在日常生活中经不起外界的批评,在竞争中经不起挫折与失败,对孩子造成所谓的“捧杀”。 纠错处方:一些被评价为“好孩子、聪明孩子”的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孩子不要“过度表扬”:家长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要“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只是对孩子所做的某一件事情进行评价,不要以某一件事情的结果作为对“整个人”的评价。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讲讲“量变到质变的关系”。 比如,孩子考试得了高分,家长应该说:“一次得高分固然可喜,但不足以骄傲,只有一次次地不断获得好成绩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为家里作一次好事固然值得表扬, 只有一次次地不断地为家里贡献自己的力量才是做到了‘对家庭负责’”。

表扬要重幼儿的行为过程

“你真棒!”

“你真聪明!”

“你今天能自己收拾玩具了,真棒。”

“你长大了,能做好多事情了,妈妈真为你高兴。”

家长朋友,您认为以上这些表扬的话语哪些是适宜的?哪些是不适宜的?为什么?

表扬一直被当做塑造儿童良好行为的有效教育手段而被广泛运用,但是,现在教育实践中也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因表扬不适宜所带来的后果——

1.容易使幼儿形成悦人型人格倾向。

成人(包括家长和教师)是幼儿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对幼儿的评价与态度会被幼儿当做自我评价的主要甚至是惟一标准。为了获得自尊需要的满足,提高自我价值感水平,某些敏感的幼儿会注意成人的好恶标准,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取悦于成人。长此以往,这类幼儿容易形成悦人型人格倾向。由于长期的“看别人眼色行事”,这类幼儿往往缺乏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长大后其情绪极易受别人的态度与评价的左右,因而常常生活得不快乐,不自信。

2.容易使幼儿形成好胜好强、追求完美的人格倾向。

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些幼儿,他们由于受表扬过多而形成了好胜好强、追求完美的人 格倾向:他们总要争“第一”, 不允许自己有失败,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不允许自己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听不得别人受表扬。这类幼儿忍受不了挫折、过分追求完美,而生活中又不会存在完美,那么,他们未来的生活势必不会太轻松、太幸福。

3.降低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价值感水平。

当成人因幼儿成功而表扬他们聪明时,孩子就会暗自推测:当我失败之时,我就是愚笨的。因此每当失败的时候,幼儿就会变得沮丧、自我价值感降低。他们还会变得非常脆弱,兴趣、坚持性和抗挫折的能力都会显著下降。有些人认为表扬会增强幼儿的自信,其实,若表扬运用不当,它是会间接降低幼儿的自我价值感的。

与成人相比,成长中的幼儿尤其需要表扬和来自他人的肯定,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如何既强化了幼儿良好的行为又避免表扬的弊端呢?笔者认为,除了平时我们强调的表扬内容要具体、表扬要适度、要因人而异外,还请家长注意以下两方面:

1.表扬要针对幼儿行为的过程,而不是个人特质和行为结果。有项心理学研究把对儿童的表扬分为三种方式:

A.针对儿童的整体或人格特质(个人取向),比如 “你真棒!”“你真聪明!”等。

B.针对儿童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所运用的策略(过程取向),比如 “你真努力!”“你用的这个方法很好!”等。

C.针对儿童行为的结果(结果取向),比如 “你做对了!”“你干得真好!”等。

研究结果表明,第二种方式即过程取向的表扬效果最好,结果取向的效果次之,而个人取向的效果最差。原因何在?那些受到个人取向表扬的儿童在面临新的任务时,更愿意选择能使自己成功的任务而避免选择可能失败、但能使自己学到一些新东西的任务,目的只有一个:为了保留住自己在别人眼中聪明的印象。而且他们一旦失败,就会认为自己很笨,很无用。他们大多会表现为放弃努力,心灰意懒。而受到过程取向表扬的儿童则往往会致力于自身的努力,尝试各种完成任务的策略和方法。他们更专注于提高自己的技能,而不是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遇到困难时,他们会表现出更好的坚持性。个人取向和结果取向的表扬都没有给幼儿留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容易使幼儿患得患失。因此,我们提倡过程取向的表扬,即引导幼儿关注完成任务的过程,肯定他们为取得成功而付出的努力和尝试各种策略的行为。

2.表扬时要避免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比较。家长在批评幼儿时,往往容易拿幼儿与幼儿作比较,希望达到“激将”的目的。但每个幼儿都有着自

己独特的发展速度和方式,简单的拿幼儿与幼儿比较不仅很难起到纠正幼儿不良行为的目的,还往往容易使幼儿丧失自信,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而在表扬幼儿时,家长也容易在无意间把幼儿的目光引向别人:“你比邻居家明明聪明多了。“”你今天跑了个第一,下次还要保持住啊!”岂不知幼儿一旦形成眼睛老盯着别人、与别人比较的习惯时,他就不会活得自在和轻松,徒增许多无形的压力和烦恼。让幼儿自己和自己比,让他产生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这才是表扬的最主要的目的。“你今天能自己吃饭了,真好!”“你最近画画真有进步,再努力一下,会进步更快!”这才是适宜的表扬。

适宜的表扬不与幼儿的人格特点和行为结果“挂钩”,而只看中幼儿的行为过程。因此幼儿在接受到表扬的信息后不会感到有压力,而是感到还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发展(更加努力或继续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所以,适宜的表扬的特殊作用在于能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经常受到适宜表扬的幼儿不会因为一个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自怨自艾。用适宜表扬法教育成长起来的孩子,能够正确面对失败和错误,能认识到失败和错误是正常的,在挫折面前他们会变得自信、坚强,会做出积极的反应。

上一篇:汉字听写大赛策划书下一篇:家长对学校的建议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