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零售业发展趋势

2022-08-22

第一篇:全球零售业发展趋势

零售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中国零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随着零售商业在国民经济中作用的日益增强,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扩大,零售商业已开始成为引导生产和消费的先导型行业。此外,由于国家经济危机往往都通过零售商业销售危机表现出来,所以零售商业的兴旺发展,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持续景气的必要条件。

零售行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零售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从传统到现代的不断发展过程。零售业是全国最先开始市场化、最先实现市场化的产业。同时中国在世界零售市场中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

“十一五”时期,国内广大零售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企业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探索和创新营销模式,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十一五”期间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1%,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201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2012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167亿元,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01129亿元。2013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764亿元,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55251亿元。

2012年2月6日,商务部发布《“十二五”时期促进零售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十二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零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商品零售规模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

零售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未来几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将保持稳健增长,从而推动消费与零售持续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中国零售业将迎来高速增长阶段。

前瞻网:中国零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共二十章。首先介绍了零售业的定义、产业特点等,接着深入分析了国际国内零售业的发展状况,然后具体介绍了超市、便利店、购物中心、百货商店、大卖场、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的发展。随后,报告对零售业区域发展、国际化、连锁经营、信息化及电子商务、物流体系、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竞争格局、品牌营销做了细致的解析,最后重点分析了零售业的投资状况,并科学预测了其未来前景趋势与走向。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第二篇:10问2012年中国时尚零售业发展趋势

2012-1-27

《服装时报》渠道版在新年开启之际,结合2011年商业渠道的新变化,向2012年提出了十个问题,这些不仅是商场经营者们关注的话题,也是品牌零售商们要思索的未来。

世界末日?诺亚方舟?船票?无论给2012扣上怎样的帽子,它已缓缓驶来。正如2012的无法预知,商业的风云变幻也增加了2012的神秘。

对品牌商来说,市场竞争日趋增强的激烈性和对抗性,要求品牌经营更加深入化和细致化,如何进行销售渠道的重新整合则成为他们关注的话题。对地产大亨来说,从房地产到商业地产,甚至零售地产的倾斜,在给零售业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面临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的挑战。而电子商务作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又会给传统百货业带来怎样的契机?

《服装时报》渠道版在新年开启之际,结合2011年商业渠道的新变化,向2012年提出了十个问题,这些不仅是商场经营者们关注的话题,也是品牌零售商们要思索的未来。1 奢侈品渠道下沉底线在哪里?

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是:“世界的消费支撑点在亚洲,亚洲的消费支撑点在中国,中国的消费支撑点在二三线城市”。

在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逐渐爆发出活力时,大牌们的扩张线路也不谋而合,一线城市日益拥挤和饱和之后,渠道下沉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中国二三线城市成为奢侈品牌抢摊的新疆域。与此同时,购物中心的开发商们也正在加速二三线城市的项目布点,这将解决此前奢侈品品牌遇到的店面硬件条件不足的问题。

不在乎品牌下沉、为获得更多利润让渠道下沉的策略,让更多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对奢侈品趋之若鹜。一线城市树立形象,二三线城市深耕市场,提高销量,这是很多奢侈品品牌中国区总裁反复强调的。不过,令人担心的问题也出现了,奢侈品过分强调在中国市场的增长,特别是争夺二三线城市的市场占有率,很有可能会误导消费者对奢侈品真正内涵的理解。

大牌们在一门心思考虑如何提升二三线城市门店的单店运营率的同时,还应将工作重点应从圈地开店逐步转向提升客户体验转移。虽说一线城市树形象,但品牌渠道下沉的同时万不能自毁形象。

2 奢侈品电商泡沫何时破裂?

在过去的一年里,电子商务在奢侈品行业的应用可谓风生水起。各路资本的涌入、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奢侈品在线销售平台描绘出一幅繁荣的景象。

不过,坏消息接踵而至。2011年岁末,奢侈品网站呼哈网被曝“欠薪内讧,90%员工已辞职”。2011年12月26日,网易尚品在上线不到一年后也应声倒下。电子商务寒冬论之下,奢侈品也未能幸免。

奢侈品在线业务已成为近两年来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一大投资热点,然而,大量的资本投入后,这个市场已出现轻微的泡沫,有专家预言:奢侈品B2C网站过度倚赖资本最后可能会导致崩盘。

泡沫虽已形成并有破裂的危险,但这个市场的发展空间还在。从美国和欧洲的经验来看,奢侈品是在线市场的最后一块蛋糕,2000年美国在线市场已非常繁荣,但依然经过五年之后奢

侈品才开始进入电商平台,这是因为在线买家必须适应并且能够完全安心地在线购买。网上购买对于消费者来说,其吸引力在于渠道的便利性,而非商品的低价。那么,中国的奢侈品电商应真正致力于品牌授权的奢侈品,这意味着对商品的选择、对客户服务的承诺,这样才能使得在线购买更多地变成一种体验而不只是因为便宜的价格。如此,泡沫便自动消失。

3 快时尚在二三线城市能否如鱼得水?

经历了试水阶段后,国际快时尚巨头们如今进入了跑马圈地快速扩张的新时期,二三线城市的商业地段成为他们争抢的目标。以ZARA为首的国际快时尚品牌确实在兼顾一线城市的同时把脚步挪向了二三线城市。

然而,这些快时尚品牌大举进攻二三线城市时,将遇到长期以来盘踞在此的中国本土品牌,双方的战争不可避免。在这中间起决定作用的,是它们对各地消费习惯的掌控程度。

于是,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像ZARA、H&M等国际品牌现在已将自己的市场“辐射”到了中国的二三线城市,但是它们在这些城市的业绩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毕竟二三线城市不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国际化程度高,其城市地方特色明显,世界流行趋势的影响相对较少,并且当地居民都有自己的特殊爱好。这里的居民对产品的需求更加多元化,这对品牌产品的细分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比如在板型、款式、颜色喜好等方面具有差异。

相对于在二三线城市深耕多年的本土品牌,国际快时尚品牌并不十分了解中国地方城市的具体情况,它们在这些地区能否如鱼得水,保持原来单店200万元以上的销售额?大家拭目以待。

4 热闹潮牌如何提升终端业绩?

潮流百货横空出世、潮牌集合店崭露头角、主打潮牌的展会也应运而生。低调的奢华,小众的品位,随着80后、90后的消费能力逐渐提升,“潮牌”概念已深入人心。

明星们的动向也影响着零售业界的神经,因为他们所设计的潮牌服饰已经成为消费市场的一支生力军。歌星古巨基将自创潮牌,并将经营的触角延伸到内地,复出的陈冠希旗下的潮品Clot在上海已经成为时尚标杆,扩大规模经营是板上钉钉的事。

在上海、北京这些国际性大都市,潮牌已经被主流消费市场所认可,有的SHOPPING MALL已开始售卖来自世界各地的潮流品牌,特色主题推介会、潮人潮物选举、潮运会等日常性活动更是让潮品的产业链不断得到完善与优化。

虽然潮牌的经营者们都相信个性、甚至小众化品牌的生存环境肯定会越来越好,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潮牌店已经意识到,小众品牌被市场接受还需要一段时间培育。庆幸的是,尽管很多潮牌销售业绩无法和一些成熟品牌相比,商场甚至要贴场地贴时间来“养”,但随着中心商圈未来百货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百货商场表示,在今后每年例行的品牌调整中,将进一步加强对更潮流的品牌的引进,以适应新兴的消费主力。而在这“养”的过程中,潮牌的经营者们也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将创意转化为业绩。

5 设计师 “上线”能否真的成为趋势?

2011年,对于设计师品牌而言,一个最主要的信号是设计师品牌从线下转战线上,开始了设计师品牌的D2C(设计师对客户)之旅。

从淘宝推出D2C旗舰店,并由全国优秀服装设计师中的吴海燕、邓力夫、钱峰等领衔,到中国首家汇集设计师品牌服饰的B2C商城AnyShopStyle正式上线,再到DOIN设计师品牌在国内开设首家“设计师主导时尚网购品牌”的B2C网站,这一切都表明在大众品牌和奢侈品品牌之外,设计师品牌正渴望寻求与大众消费者最紧密相连的突破口。

随着消费者追求个性和品质的趋势逐渐加强,对年轻设计师们来说,他们的品牌似乎也通过线上试水找到了能更快得到市场认可的渠道。但应看到,目前这种形式比较新颖,当人们的新鲜劲儿过了之后,包括物流造成的等待时间过长、看不到实物而质疑品质等一系列问题会随之产生,所以设计师品牌到底能不能取得线上的全面开花,目前下结论还为之尚早,但可以肯定的

是这种模式的发展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待到成熟后,答案会自见分晓。

6 网络品牌“下线”之路如何走得更稳?

从“O2O”模式到“OAO”模式,淘品牌在2011年可谓刮起一阵“软着陆”风潮。虽然“下线”成了很多淘品牌想要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但从淘品牌下终端的运营效果看,能称得上十分成功的至今尚且没有。

玛萨玛索等多数品牌将实体店定位于提升用户体验的补充角色,在价格等策略上也有别于网上运营,但规模一直未见增长。茵曼虽然推出被业界所看好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OAO”模式,但尚属起步阶段,没有运作成熟。

可以预见,网络品牌“下线”已成大势所趋,如何才能做到成功“软着陆”还需要继续探索尝试。有三点需要考虑,首先品牌要做好线下客户的精准分析,并与线上客户做对比,找出不同点和相似点。再者,线上积累的经验是否完全适用于线下?这也是很多网络品牌盲目开实体店时没有考虑的事情。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确保线上线下不冲突,而相互促进,也就是如何做到线上线下大融合?这些是所有网络品牌“下线”都必须深思的问题。待到网络品牌线下运作成熟之际,它们才有可能变成真正有影响力的时尚品牌。

7 “触电”能否成为百货店新的增长点?

王府井、西单商场、银泰百货、新世界、中友、赛特、巴黎春天……去年,北京多家传统百货强势企业纷纷触网,建设线上渠道。网络零售每年销售额远不及实体商业,但平均每年接近一倍的增长幅度,则让传统企业经营者在望洋兴叹的同时了解到传统百货触网将是大势所趋。虽然相继触网,但目前大多数传统企业旗下B2C网站销售额仅占到其总销售额一成不到。有业界人士指出,对电商领域的不了解和商家观念的改进是其关键所在。

那么商家观念需要怎样的改变呢?其实就是让商家明白不要把网店简单当作一种创新、一种尝鲜,而是要认识到,网店不仅仅是一次创新,它实际上可以很好地扩大百货零售业的范围,是建立自身优势的一个战略举措,所以有了战略布局的认识后,网店的营销和品牌推广自然就会跟上来。未来,只要做到能熟练掌握电商发展模式和对电商看法的转变,百货公司将要走的路也许就是:网上网下,双管齐下,最后做到线上线下双赢的局面。

8 外来买手制百货将带来什么?

2011年2月,香港买手制百货店连卡佛在北京经营3年后宣布未来3年将在北京、成都连开两店,并将重回因水土不服而退出的上海市场。此外,NOVO百货、知名品牌I.T和CPU、泰国零售业巨头尚泰旗下精品百货ZEN等买手制零售商也纷纷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加快了开店脚步。

这些以买手制为运营模式的百货是否会促进本土百货的买手化进程?有业界人士认为,重启买手制,走自营百货之路对中国的百货业来说是建立个性化的新途径。但这种运作模式要求买手对市场行情有敏锐洞察力,对当地商圈的消费习惯有深刻理解,而国内买手人才的短缺是一大问题。况且买手制的风险较高,商场要承担买断的商品销售不出去的风险,所以买手制目前还不能成为本土商场自营品牌发展的主力。

实际上,自营的关键是培养一批眼光准,并能深入了解市场和消费者的买手人才。伴随着品牌规模的扩大,短期内商场可以以扩大买手队伍为主,制订培养买手的相关战略计划。目前,买手制在中国百货业全面发展可能还只是一个方向,不会扩张太快。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提高自营商品的比例将是行业大势所趋。

9 百货店将如何支持本土品牌?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百货店的招商人员都把眼光瞄着国外品牌,这是导致百货店同质化的原因之一,也使得一些国产品牌在入驻高端商场时以英文名字作为品牌名称、虚构品牌来源地,假洋品牌盛行。

进店难,成本高,一直以来,一提起进百货店,国内服装品牌总是充满了抱怨,也总是习惯性

地认为,国内百货店不给本土品牌机会。值得期待的是,这一情况或许将得以改变。

2011年9月,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组织100家百货店签署了一份名为“宣传中国品牌、支持中国品牌”的倡议书,这其中包括北京翠微大厦、北京当代商城、北京西单商场、青岛阳光百货、天津中原百货等。

这份倡议书号召全国的零售企业从六个方面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品牌发展:提供销售便利、组织联合促销、提高服务质量、加大推介力度、引导厂家生产、提高自营比率。

2012年,“宣传中国品牌、支持中国品牌”倡议书签订后的第二年,那些签署倡议书的百货商场在支持本土品牌方面将有哪些实际行动?我们将持续关注。

10 社区MALL能否成新主流?

2011年1月,在王府井、西单和崇文门等客流密集、商业氛围浓郁、经营风险相对较小的核心商业资源越发稀缺之时,北京的社区商业以“经营风险小、销售利润稳”被普遍看好。今年,不少在建商业综合体也即将在北京落成,大兴、房山和昌平等新城将迎来多个区域商业设施。的确,“购物就在家门口”已成为一种趋势,各种类型的社区型购物中心也纷纷兴起。社区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完善,在造福周边居民的同时,也将大大缓解城市中央城区的超大负荷,并对提升区域性顾客的消费层次、提升居民整体消费水平有很大帮助。

尽管国内的社区型购物中心占有很大比例,但真正具备社区功能的却很少。一些开发商建社区MALL时往往很盲目,把追求高端作为主要目的。其实,社区型购物中心更多的是服务于社区居民,在定位和招商上更多的是要贴近生活,注重功能性。未来,社区MALL必将成为零售地产商开发的重头戏。只有做好社区MALL的差异化经营,才能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来源: 服装时报

第三篇: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第一章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1.1多元化

一方面,我国地域跨度较大,人口众多,各地区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消费者需求差异很大,这决定了我国零售业态多元化的趋势将长期存在。因此,我国零售企业要找到适合自身的业态。资金雄厚、规模较大、管理先进的企业可以考虑多种零售业态并举,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例如沃尔玛既有综合性超市,也有便民的邻居店。另一方面,顾客消费需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这就要求零售企业综合性很强,那些本来就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百货店或大型超市应继续强化其综合性的定位,增加产品品种,为顾客提供更多的服务。比如说百货店可以增加餐饮、超市、休闲娱乐等功能,增强其具竞争力。

1.2专业化

现阶段的消费者对专业化有非常高的要求。专卖店有利于提升企业与品牌形象,并可以迅速占领市场,取得较高利润,产品与服务都非常专业化,更能做到顾客满意。

超市的专业化是零售企业的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例如屈臣氏、国美、苏宁等这样的专业化超市只提供一种或相关种类的产品,但品牌多样化,满足了顾客专业化要求,又让顾客有更多的选择。

1.3差异化

1.定位产异化消费者去零售商购物关心的价值基本集中在:价格,品种,服务和时间。这样,零售企业的定位也将集中在:廉价,丰富,便利和快捷。沃尔玛“天天平价”的低成本战略,定位非常成功。我国大多零售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定位雷同。根据美国著名管家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不单有成本领先战略,还有差异化与集中化战略等。针对我国零售企业定位上的问题,差异化是企业选择的重要战略。因此,我国的零售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建立自己的优势。各业态应准确定位、错位经营,避免恶性竞争。

2.地区差异化我国各地区自然、社会文化环境差异很大。它决定了我国消费者需求与消费习惯呈现地区性的特征。连锁零售企业一定要依据当地的环境特征去选择合适的零售业态,并适当改变经营产品。另外,新型零售业态应积极向二线城市、小城镇及农村市场拓展,因为农村市场与小城镇市场对零售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

第二章具体零售业态的未来发展趋势

2.1百货店衰落并转型,专题百货、主题百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消费人群来看,其他业态掠走了一部分百货店的消费人群,超市、大卖场掠走了综合百货中服务含量少的快速消费品,超市、大卖场贴近百姓生活,销量大、成本低,特别适合挑选性低、服务含量少的快速消费品。为此顾客原来在综合百货购买肥皂、牙膏、洗发水等,转而到超市、大卖场购买。大型专业卖场挤掉了综合百货众多硬百货商品,专业大卖场由于经营专业、品种齐全、数量较大、价格便宜,挑选方便,又吸引了一大批顾客。专业店、专卖店影响了综合百货较多软百货商品 专业店、专卖店的大量开设,吸引了顾客购买服装、鞋帽、包袋。批发市场抢占了综合百货的低档商品,各地的批发市场均以价廉取胜,抢占了综合百货的低档商品。

正因为综合百货受到各种业态的挤压,就应该进一步细分市场,发挥本身的专长,经营合适的产品,为特定档次、特定人群服务。部分综合百货应向专题百货、主题百货发展。

大多数百货店应向专题百货、主题百货商店发展,侧重经营某些大类的百货用品,专门为特定的目标顾客服务,形成综合百货与专题百货、主题百货的结合。

2.2便利店的发展空间不断地扩大

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的实践经验,人均GDP3,000美元是便利店的诞生土壤。因为经济发展到这个时候,有一大群较高收入的白领和所谓的“中产阶级”,人

们的夜生活开始丰富,而且一部分人对价格不太敏感而对方便很重视,于是方便店运用而生。

方便店一般面积为100平方米左右主要经营便利性食品,如面包、方便面、报纸、流行杂志等,辐射面300-500米。方便店的功能定位是满足顾客即时消费的要求,主要经营快速消费品。

便利店起步于人均GDP3,000美元,到人均GDP5,000美元便利店发展达到顶峰。这时便利店遍地开花。我国好多大中城市目前人均GDP近2,OOO美元,正是超市大发展期间。好多大中城市经济发展到人均GDP3,000美元时,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白领阶层,人们的生活习惯会发生变化,夜生活将会增加。这时超市的发展余地日益缩小,而便利店的空间在扩大。

如果不注意规划,几家方便店会相邻而设。因此,发展便利店要注意:一是便利店要向个性化发展,如侧重经营、增加服务,二是要有法规,例如有的国家规定300米内不准重复开方便店,防止资源的浪费。 2.3传统零售商业态遭遇网上商店的强劲挑战

2007至2009年国内网络零售额年平均增长约117%。2009年网络零售额达到2586亿元,2010年的网络零售规模超过4500亿元。2012年,网络零售还将保持高速增长,这将给传统零售商带来竞争压力。尽管在一些生活必需品上,电子商务短期内还难以取代传统零售商,但在更多的百货类商品上,传统零售商既有的市场将会被更多的网络零售商分食。当然,2012年传统零售商的业绩不会因此受到特别明显的影响,但挑战已然存在。

第三章 连锁业态的发展趋势

1.传统百货店的市场将进一步被连锁企业蚕食和瓜分自从1999年长期稳坐中国零售业龙头老大位置的上海一百第一次被联华超市超出,联华超市于2000年和2001年保持中国零售业第一,2002年是上海华联,2003年是上海百联。可以说百货店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其丢失的地盘将由连锁企业收复。

2.大型连锁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平均经营规模同比有大幅度提高如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2002年百强连锁企业的店铺总数达到16986个,比上年的13117个增长了29%。销售总额达到2465亿元,同比增长52%。2003年,百强连锁企业销售总额达到3580亿元,同比增长45%。有关资料显示,到2002年底上海已经建成的大卖场就有60家,而这一数字是上海2005年的目标。虽然在我国还不可能发展到像西方国家那样,几个大连锁企业占据全国大部分零售总额,但规模将不断增大这一点将是不能质疑的。

3.跨区域拓展,全国性的连锁集团正在孕育中,地区性特征越来越淡化如联华超市最近几年,正式采用推土机式和跳跃式发展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全国发展战略。同时沃尔玛公司也跳出了珠江三角洲,麦德龙公司也跳出了长江三角洲,正式启动其全国发展战略。

4.连锁经营方式,向更多行业的业态延伸特别是家电和药店的连锁专业店已有长足发展;同时,也向图书馆业、教育业、保健品业快速扩展。甚至出现了连锁经营同直销相结合的趋势。

5.大连锁企业之间的控股、渗透及合并与收购将愈演愈烈。现在很多连锁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不同区域的市场,如北京王府井与上海华联合作共同开发北京市场。2003年4月上海四大国资商业集团上海一百、华联集团、友谊集团、物资集团合并为上海百联集团,就是典型的案例。

6.各业态更注重市场细分,加快实施“体验式创新”。体验式或经历式创新是在价格和服务之外开创新的体验空间。传统上顾客是交易中被动的一方,有时是“受剥削”的一方,但在体验式创新的理念与实践中,这种情形大大改变了。体验式创新很有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公司内部,它不是复制其它机构的活动而是内部创新,强调的是公司在结构上、企业文化上的内功。

3.1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系统和网络是未来连锁超市发展的要求

连锁超市在人均GTP1,000美元时开始登陆,3,000美元达到顶峰,我国好多大中城市目前人均GDP近2,OOO美元,正是超市大发展期间。单体超市的面积一般数百平方米到上千平方米,经营的品种成千上万,满足家庭每日生活必须。超

市的辐射面增加到500米到1000米。

超市要向食品加强型发展。因为超市定位于满足家庭每日生活必须,故超市一定经营生鲜食品。但是生鲜食品经营难度较高,需要花大力气才能做好。在我国,由于食品生产落后、供应链还末形成,故生鲜食品超市发展较慢。

生鲜食品超市的发展有很大难度,建立供应链将是关键。发展生鲜食品超市的关键是建立生产、加工、包装、组配、运输、销售的供应链。这需要政府、农民、加工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才会成功。

超市发展方向

单体超市几乎不可能盈利,一定要开展连锁经营,集中配送,做成规模,集约化经营,从而扩大销量、降低成本,变亏为盈。发挥本土优势,尽快建好连锁生鲜食品超市。大中城市超市商业应该发挥本土优势,探索建立连锁生鲜食品超市的新方法、新路子,尽快在全国率先建好连锁生鲜食品超市的系统和网络。

3.2连锁便利店发展空间大,注重特色服务

趋势一:依靠进销差价将是便利店业态主要盈利模式。 根据对上海市场分析,便利店业态发展速度减缓,从内部分析,该业态缺乏物流优势。便利店经营是低库存的小批量多品类。对物流配送要求非常高,有的商品甚至是要求一日多配。但国内大多数便利店企业由于体系较弱,往往不能满足这样的配送要求。

趋势二:未来便利店连锁化经营的技术含量会越来越高,需要投入也越来越大,通过高技术手段来提高后台管理和服务能力。另外,本土便利店品牌经营同质化,缺乏特色服务。目前国内便利店企业大部分在店面设计,商品开发,商品组合,服务范围等方面。与超市相差不大,给消费者感觉只是一个微缩的小型超市。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未来商业零售业态越来越细分化,便利店业态将会面临其他类型中小型零售店铺竞争,便利店业态特色逐渐被其他特色细分商铺所同质化,如平价连锁药店、烟酒杂货铺、十元杂货店和连锁外卖快餐店(如丽华快餐)。

趋势三:便利店这种小型连锁店铺规模化发展需要大公司和大资本介入,以实现规模化经营来降低运营成本。

第四篇:2014年中国零售市场发展五大趋势

导读:全球领先的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洞察市场研究机构凯度消费者指数(Kantar

Worldpanel)在最新发布的2013年四季度的报告中指出, 中国城市居民2013年在快速消费品上的花费较上一年同期仅增长了7.4%, 而此季度的市场回暖也预示着2014年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将会有一定的回升。 报告指出,居民花费的增长仍远高于购买量的增长, 反映了价格的上升仍是市场增长的推动力, 而产品高端化继续成为价格上涨的原因。

在中国城市消费者中,95%的家庭使用现代零售通路(包括大卖场、超市、小型超市和便利店), 其通路份额占到市场总体花费的42%。然而报告也表明中国消费者光顾现代零售通路的频次有所下降,导致该渠道在2013年增长放缓。同时,消费者开始更多地使用电商和保健美容专业零售商等的新兴渠道。这些渠道所提供的丰富的商品选择,更具优势的价格以及不同的购物体验,将对市场的发展产生新的影响。

在2013年,高鑫零售集团中在中国新开的45家大润发超市帮助其市场份额显著上升。相比于它的主要竞争对手,大润发的新店数量是最多的,2013年在中国大陆已经达到264家门店。大润发在东部地区进一步奠定其领先优势,帮助整个集团获得16.2%的区域市场份额。此外,在相对弱势的南部和西部地区也有不断的扩张。大部分国际零售商在过去一年表现不佳,面临了来自当地零售商强大的竞争压力,诸如永辉和步步高等。其中永辉的增长尤其显著,从两年前的区域零售商上升为足迹遍布全国重点区域的全国性零售商。很多本地的区域零售企业也更快地向原来优势区域以外的地区扩张,在未来几年可能会对中国的零售竞争格局变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凯度消费者研究预测2014年中国的快速消费品市场将比2013年有更高的增长幅度,同时揭示2014年及以后的几年零售市场发展的五大趋势。

更多的整合

回顾2013年,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零售业的兼并与收购,其中华润万家对Tesco乐购的股权收购使得其门店可以覆盖到22%的中国城市家庭,并使合并后的合资公司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零售集团。虽然华润系在顾客覆盖方面仍将落后于沃尔玛集团,但在顾客购买频次上凭借集团内多业态的优势保持领先。目前,中国排名前十的零售商占据了全国重点城市56%的市场份额,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整个市场仍处于碎片化的状态,在县城级别市场只有16%的市场份额,兼并整合将是零售业竞争的自然规律,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延伸,我们将会在下线城市里看到更多地整合。这也意味着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可能看到在发达市场出现的影响力向零售商转移的现象。

多业态零售商的崛起

消费者为了满足自身多样化的购物需求往往会使用不同类型的零售商。零售商若要在未来的中国市场保持优势,就需要提供多业态的零售渠道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需求。社区店、高

端超市和电商都将会在2014年有所增长。我们也将看到,一些多业态的零售商通过现有品牌的延伸, 并购或新品牌的建设扩大其份额。例如大润发在2013年高调推出的飞牛网,大举进军电子商务领域。

从区域到全国

我们在2013年见证了中国零售业格局的不断变化,一些像永辉这样的区域性零售业品牌从区域扩展到全国,并且这样的例子可能在2014年会越来越多。此外,零售业格局的变化也影响到很多主要零售商,其中也不乏一些因关注单店效益而选择关店。对于制造商来说,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与那些有战略眼光并能保持高速增长的本土零售商们建立伙伴关系,从而及时受益于他们的业务范围扩展。

电商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尽管电商相对快速消费品市场来说的市场份额还很小,但随着消费者在电商渠道购买更多的高端产品,电商渠道为整个市场带来了可观的增量。相比两年前的19%,在2013年全国已经有29%的家庭使用了电商渠道购买快速消费品,在一线城市的渗透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6%。这其中1号店等B2C电商平台的成功对此发展功不可没,还有很多较小的电商品牌不断进入市场也对增长做出了贡献。随着电商们不断扩展其物流配送的能力和网络建设,中国中小城市居民使用电商渠道的数量将会在近年赶上大城市。而对于电商来说,其面临的主要挑战则是要知道怎样鼓励消费者在电商平台扩大购物篮, 而不仅仅选择性地购买特别优惠的商品。目前,消费者在电商渠道购买快消品的购物篮里平均有5件商品,而在大卖场则有8件商品,这也折射出电商在提升购物篮大小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的消费者会变得更加精明

凯度消费者指数2013年的研究显示,中国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在不断发生变化。他们会光顾更多的渠道来选择价格最优的商品,购买相对划算的大包装产品,但同时也更多选择优质的高端产品。在2014年,随着消费者更多使用互联网和APP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比较,消费者可以轻而易举地打破信息的不对称性,做出更精明的购买选择。消费者们可以更轻松通过手机应用和互联网获取商品价格的信息并进行比较,甚至可以轻松地直接用手机进行移动支付。对于零售商来说,他们最大的挑战是应对消费者对价位和产品多样化更高要求的同时,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和销售增长。这一切也让顾客洞察变得尤为重要。成功的现代零售企业必须与供应商紧密合作,及时洞悉在新的营销时代下消费者购物行为并推动共同的业务成长。

结语:零售商若要在未来的中国市场保持优势,就需要提供多业态的零售渠道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需求。

第五篇:21世纪全球广告业发展趋势

未来广告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都将有着广阔的前景

• 更人格化、更个性化的未来广告观念

•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广告行业即将产生的深刻影响

• 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广告业的国际化趋势

• 1986年5月,芝加哥举行第30届世界广告大会。

• 议题:是探讨广告走向21世纪的发展趋势。

• 内容:全球性的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具有竞争性和复杂性;

• 世界范围内的推销商品活动正在急剧增加;

• 广告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变革;

• 全球广告通向21世纪的艰难历程;

• 广告业势必朝着广告大托拉斯的方向发展;

• 广告公司和全球广告客户的蜜月已经过去;

• 21世纪广告文化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 如何改变广告的创作形象;

• 国际广告协会的独特作用;

• 以及如何针对21世纪的全球媒介和全球市场,制订最有销售力的广告战略等。• 1989年2月19~22日,巴基斯坦拉合尔城举行的第16次亚洲广告大会。

• 主题:是“共同迈向明天”。

• 特征:

(1)世界高新技术进一步发展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2)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的变化;

(3)这些特征必然导致世界经济生活(包括广告业)的进一步国际化和整体化。

• 跨国广告公司的出现

• 广告公司将朝着信息公司的方向发展;

• 信息的传递速度加快,信息呈爆炸增长;

• 广告制作本身如技术手段、表现方式也都将提到更高水平。

• 世界广告业未来发展关注的问题:

一方面,广告业面临着各方面的严峻挑战;

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促使广告业往更高的水平发展。

第一节未来广告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提高

• 80年代的广告只是起着引导消费的作用。

• 90年代以后的广告将是以现代科技手段和设备武装的、着力开发潜在市场、向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培养新的生活方式和现代水平的广告。

• 广告在人类的活动中的作用:

1.广告首先为现代社会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 信息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资源

• 广告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 广告信息被看作“社会机能的润滑油”。

2.广告在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 广告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手段,在国家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能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广告在未来经济方面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 广告逐渐突破“能销售即是好广告”的信条的限制

• 摆脱偏于市场榨取的、无限制追求市场利润的倾向

• 从社会的整体角度和长远利益出发去确定企业的发展

• 广告活动使企业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来达到自我的最大实现

4.在社会文化方面,广告不仅仅是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手段,而且也是提高人们精神文明水准的工具。

• 1986年在第30届世界广告大会上,美国/以《文化的艺术和科学》为题作了长篇发言 • 创造人类共同的文化

• 沟通不同文化的联系和交流

• 促进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

第二节跨世纪广告新观念的革命

一、 广告宣传突出了社会责任感

• “企业是地球的公民”,“企业是社会一员,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 对社会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精神。

• 为企业与社会沟通的一种手段,为消费者的需要服务而存在的。

二、 广告宣传突出人生、人格的价值

• 广告诉求主题:强调是提供信息、诱发需求、刺激购买。

• 实质:强调的是生活,如何满足人的生活需要。

• 未来广告诉求更多的强调的是人生。

• “人生”的含义比“生活”更广、更深,它既包括物质生活、生活方式, 也包括人生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处事原则等。

• 产品的销售由以“物”为 中心转变到以“人”为中心上来。

三、“软性广告”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 美国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的冲击理论。

• 第二次浪潮经济体系最大特点是大批量生产;

• 第三次浪潮的革命性特点是市场区隔越来越小的世纪。

• 广告的表现形式,保持新鲜感,标新立异。

• 运用微笑和亲切的手法来诉求,以获得良好效果。

四、 广告的个性化更为突出

• “同质化”、“一体化”将逐渐衰落,“地方化”、“个性化”将充满活力。

• 日本广告界认为:无论从价值观,还是从经济状态,或是从地域差上来看,同质化、一体

化的时代将要结束,广告传播的方式与表现将更具独创性,否则难以产生真正的活力。 • 欧美广告学专家认为:广告的统一性只适合于在经济、文化、法律相近的国家,但这也只是 广告内容的统一,而广告形式是很难统一的。

• 广告的个性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高科技发展对广告业的促进

• 高科技领域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 新材料等为主要内容。

• 高科技发展的本质:是信息处理的电脑化。

• 广告核心职能是传递商品信息,同时广告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信息资源。

• 高科技促进了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从而使广告媒介技术进入空前繁荣的发展时期。 • 主要有电话、录音、录像、文图传真、计算机通讯、卫星通讯、激光、电子广告牌、光纤空中广告等。

• 21世纪最主要的广告媒介可能是集电话、电视、计算机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网络系统。 • 多媒介时代的出现。

• 电脑设计以其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广告领域大显身手。

• 电脑广告画面线条规则清晰

• 视觉上达到平衡,立体感极强

• 传递商品信息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可视性

• 揭示商品的内部结构,突出商品的优点

• 高科技的运用,开拓和发展了新的媒介技术。

• 如电视信息上,图像更加清晰,色彩更加鲜艳与逼真,抗干扰能力更强,稳定度更高等 • 印刷技术上,报纸彩色广告印刷已实现自动铸字、自动照相植字等自动化技术; • 可不断显示商品的形状、特点、功能、价格等,方便消费者购物;

• 旅游上,能显示旅游路线风景;

• 餐桌上,可以显示各种菜肴的形状、份量、价格、营养 价值,点菜方便,迅速准确。

• 市场经济促使广告信息量的增加,广告信息量的增加又促使广告空间不断扩大。 • 广告是推销商品与劳务的手段

• 为社会提供更新的知识与情报

• 指导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职能

• 全球广告将向着电子化、现代化、艺术化、空间化的方向发展。

第四节广告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工业品市场、高新技术产出市场、信息市场和高档消费品市场的全球一体化。

•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出现了投资分散化与经营全球化的明显特点。

• 日本经济界人士认为未来的世界经济是“无国界经济”,

• 由于商品经济没有国界,其必然结果是迫使各个国家的广告业走上国际化的道路。

• 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促使全球性广告媒介和全球广告应运而生。

• 70年代,李奥贝纳(美)、萨奇•萨奇(英)、电通(日)等大型广告公司出现。 • 90年代以后,世界大型广告公司基本上都实施了国际性的广告经营战略。

• 国际经济区域性集团和行业性集团的出现,促使广告公司必须向集团化的方向发展。

• 40~70 年代,美国大部分专业广告公司都被大型综合广告公司所兼并。

• 1986年,4月27日,由BBDO环球、DDB和Needham harper三 家广告代理公司联手组成了OMNICOM(奥姆妮康)集团。

• 同年5月8日,英国的萨奇兄弟公司又买下了世界著名的贝茨环球公司而成立了萨奇•萨奇集团。

• 1987年,英国的跨国传播集团WPP收购了著名的智威汤逊广告公司

• 1989年,买下了世界最大的跨国广告公司“奥格威集团”。

• 这时期的特点:

一是整个欧美广告市场为几个超级集团所瓜分,

二是许多老牌广告公司被吸收进垄断集团之中发展集团化、国际化、具有规模优势并能提供整体服务的大型广告代理公司,是跨世纪广告的趋势与要求。

• 电通藤原治/《广告公司的海外战略论》

• 广告国际化在组织上的发展,还带来了其他一些广告业的变化趋向

• 如广告语言的全球一体化,“一对一”广告代理制的衰落,及对广告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等。 • 欧美广告业中作为广告代理制经营基础的“一对一”原则和“AE制”走向衰落。

• 所谓“一对一”原则,是指广告公司在代理业务时,在一个行业中只能为一个客户做代理,而不能做多头代理。

• 所谓“AE”制,是指广告公司执行广告业务的具体负责人,多数实行一个商品一个AE。 • AE既是这一商品广告组织实施的负责人,也是广告主企业的代表。

• 广告国际化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立足于竞争去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善用人才,这是国际化广告业发展的关键。 • 世界广告运动的前景是光明的。

• 高科技手段将大大丰富和推动广告传播技术和设计艺术。

上一篇:全球十大高端矿泉水下一篇:七上写人要抓住特点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