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问题探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在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职业倦怠、工作缺乏动力、创新意识薄弱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就需要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入手,促进他们个人发展理念的提升,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培养职业学校教师的师德师风,从而更好地优化我国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化道路。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教师发展问题探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教师发展问题探析论文 篇1:

基于教师成长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问题探析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成为当务之急,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农村教师成长,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笔者从信息化教学意识、基本信息技术技能、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三个方面,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对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阻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培训实施过程中对目前培训模式所进行的改革:培训内容设计上注重全面性、针对性;培训方式方法上注意灵活性、多样性;培训评价方面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引导教师学以致用。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师成长;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成长是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及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主要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主要指教师专业发展过程。[1]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促进教师成长、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促进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对山西省11个行政辖区的县区和镇一级的中小学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际情况及培训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在研究直接影响农村教师成长因素的基础上,对所实施的培训模式进行了相应的阐述。

一、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信息化教学意识、基本信息技术技能、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三个方面,调查结果如下。

1.信息化教学意识

(1)信息化教学理念

据调查,大多数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积极的认识。有91.5%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88.7%的教师愿意为学习信息技术付出额外的工作量;有72.2%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与同事进行过合作和交流”;对于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问题,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2)信息化职业道德与伦理

信息化职业道德是指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信息伦理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情操,能够合法、合情、合理地利用信息解决个人和社会所关心的问题,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

据调查,47.2%的教师能独立判断所获取网络信息的正确性、科学性、权威性及其潜在价值;只有11.7%的教师对有关互联网信息安全的常识知道较多,9.4%的教师对此一无所知。由此可见,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还不能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

2.基本信息技术技能

(1)基本工具软件的使用

基本工具软件的使用是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础,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对于常见办公软件Word、Excel等的使用,教师人数分别占到了79.8%、53.4%,运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的情况如表2所示,对于较复杂的创作工具软件的使用见表3。

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村教师对于常见办公软件的使用已基本掌握,但对于较复杂的工具软件的使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基本的网络使用能力

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还包括对网络的基本使用能力。从调查中得知,对于信息资源共享的方式,65.7%的人选择使用可移动硬盘,13.7%的人选择用FTP进行文件传输,41.9%的人选择使用“网上邻居”共享,还有17.2%的人以上几种方式都不会。对于用关键词进行信息检索的策略,仅有51.8%的人掌握了基本方法,而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的仅占11.3%。由此我们看出,农村教师运用网络促进教学的能力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3.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基本的信息素养已不再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主要障碍,而逐渐转化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从调查中我们得知,对于教学信息资源的获取,有67.8%的教师首选图书和期刊,只有26.7%的教师首选现代信息化教学资源。当问到“平均每学期借助信息技术上几节课”时,回答“8节以上”的教师仅占17.3%,还有28.9%的教师回答“0节”。由此可见,大部分教师还不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自己的学科教学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测试形式的调查得出,大部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测试依然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测试方式,而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测试的则较少,具体情况见表4。

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教师信息化专业成长项目所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阻碍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

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其原因是复杂的。总的来说,从内部因素来讲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水平及学历水平,从外部因素来讲则是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激励机制及其教师培训状况,如图1所示。

1.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水平偏低

农村教师的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水平偏低,缺乏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必要基础,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在技术运用方面,个人自身的技术水平也是阻碍技术运用的一个方面,尽管也在不断地学习,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也受到一定知识水平的制约。比如说要用迅雷下载,只知道用迅雷下载,但不知道怎么下载,如果不知道在Google搜索栏里能找到资料,就不能很方便快捷地使用。当遇到技术方面的问题时,教师会向相关技术人员咨询,但过一段时间后就又忘记了;找不到技术人员解决时,那就只能不用了,因为他们认为那些多媒体的东西也不一定非得用。在调查中我们还知道,86.3%的教师选择“需要有教育技术专业教师来为其他学科教师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但信息技术管理人员中仅有13%是专业人员。在农村,教师的基本信息技能水平不高,缺乏基本的处理故障的知识及能力,对“技术人员”依赖性大,但专业技术人员又严重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基本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就很难得到提高,也难以促进课堂教学实质性的变革。

2.学历水平较低

学历水平的高低不仅是衡量教师知识水平和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也影响教师对自身成长的认识,是关系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否快速提升的关键性因素。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虽然教师的知识有限,技术水平不行,但提到找人帮忙时,又会觉得太麻烦,提到找学生进行培训时,又觉得没时间,若让学生帮他们做课件,又觉得有时候也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有的教师还提到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教师不想改变,觉得用粉笔、录音机、投影仪讲课比多媒体计算机得心应手。在所调查的学校教师中,主要以中师和大专学历为主,占67.5%,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23.6 %,且大部分为后续学历。由以上得知,虽然农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一定的认同,但学历水平低,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不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动机不强,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意识单薄,缺乏主动提升自我的内在动力。有很多教师忙于沉重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对自身素质提高的认识不够,没能把提高素质和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密切结合,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

3.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

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面的保障机制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关键,相应的激励机制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当问到教师想向学校提出什么需求时,他们觉得最好是能在办公室给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电脑,这样就能天天上网查资料、做课件,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面有哪些要求”,所有被调查教师中回答“有指标要求”的占22.2%,“作为评优条件之一”的占29.1%,“作为晋升职称条件之一”的占20.7%,而“没有要求”的竟占到40.3%;对于“学校是否举行过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竞赛”,回答“举行过”的仅占28.9%,“没举行过”的占到了71.1%。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进一步阻碍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致使教师缺乏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外在动力,促进教师成长就变为一句空话。

4.教师培训状况不容乐观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和教师成长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部门和学校逐渐意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教育局每年、每学期都有培训计划,而且资金投入也不少,但培训效果并不太好,教师们真正学到的东西也不多。这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师们的观念有问题。因为每次新课程改革培训,都是强制性的让教师参加,教师们根本不想改革课堂。还有的教师认为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很笼统,不细致,没有分学科培训。另外,虽然教师有足够的培训机会,但培训了很多技术不去用,就忘记了,不是为了用而参加的培训。各种培训虽然很多,但在培训效果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用的没有学,学的用不上,真正想学也想用的又没有教,培训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由此可见,培训状况不容乐观。从此次调查中得知,参加过一次以上培训的教师占79.9%,从没参加过培训的占到了18.3% 。

由上可以分析得出培训状况不容乐观的原因主要有四点:受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淡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严重脱离教师教学实践,学与用分离;培训方式方法不恰当,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培训后所学知识不能及时得到巩固,且缺乏有效的考核方式。这些都严重导致了教师培训质量不高,效果不佳,教师很难从中得到较为明显的提高和实质性的发展,降低了教师参加培训的兴趣。

三、对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模式的改革

保障和激励机制与培训是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这两个方面有内在的联系。保障和激励机制提高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而培训的组织和水平反映了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教师成长的态度与措施。为此,我们在对农村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过程中,立足于教师自身成长,在目前培训模式的基础上,与教育部门配合,从培训内容的设计、培训方式方法的运用及培训评价方面进行了改革,现总结如下。

1.培训内容设计上注重全面性、针对性

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就要改革调整培训内容。根据教育部2005年最新制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对“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规定,我们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界定为: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具有教育技术重要性及应用性的意识,能够有效地运用教育技术中所提供的一切技术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并能够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技术问题的能力。[2]原先的培训只注重教师基本信息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重要性及应用性的意识”和“运用教育技术来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技术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即信息化教学意识和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培养,致使培训只是流于形式,不见成效。为此,在培训开始之前,为了保证培训内容的全面性,我们在内容设计上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还包括相关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力求使教材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不仅重视纯理论的学习和操作训练,还尽量使培训内容与教师的学科教学实践相结合。此外,为了使培训更有针对性,还根据当地实际,从该地区已具备的环境出发选择适合当地需求的培训内容来设计开展培训活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教师需求调查”,使我们得以在后期培训中能够按需施教,使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切实做到了“学会、用会、用巧、用好”,在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教师自身成长方面卓有成效。

2.培训方式方法上注意灵活性、多样性

在培训方式上,遵循“日常培养为主,短期培训为辅”的原则,开展了多重培训方式。日常培养是按照一定目的进行的长期培养和训练,具有连续性;短期培训是以办班的形式按照培训教学计划要求集中培养和训练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具有集中强化性。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培训方法上,除采用了传统的培训方法外,还结合了以下几种方法:

(1)建立学习共同体。即由学习者及其辅导者(包括教师、专家、同伴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3]在培训中,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促进了教师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2)运用教学行动研究。教学行动研究是系列的反思和探究活动,由教师为解决自己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所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和调查行动,目的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不断提高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4]在培训中,我们通过开展行动研究,让农村教师观摩和反思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案例,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从而更快更好地促进了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

(3)加快教师培训资源建设。通过开发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多样化的教师培训资源,最大限度地促进了优质教师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时建立了严格规范的教师培训资源评审和遴选机制,将优质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用于教师培训。

3.培训评价方面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引导教师学以致用

评价对培训的实施起着重要的监督和导向作用,评价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培训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为了提高培训的实效性,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通过上机的方式对受训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的考核,还通过让教师设计教案的方式及听课的方式来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意识进行考核;不仅在培训结束时进行评价,还注重日常评价,及时地解决了在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还为教师创设了一定的环境,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引导教师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时巩固了培训所学,更加有效地促进了受训教师的信息化学习。

总之,我国农村教育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素质。只有改革教师培训模式,有效地提高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加速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乐天.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韩瑛,寇海莲.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状况调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5):62.

[3]张建伟.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EB/OL].http://www.being.org.cn/theory/netgtt.htm.

[4]吴晓春.教学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S1):76.

(编辑:刘轩)

作者:樊文芳 张军征

教师发展问题探析论文 篇2:

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探析

摘 要:在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职业倦怠、工作缺乏动力、创新意识薄弱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就需要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入手,促进他们个人发展理念的提升,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培养职业学校教师的师德师风,从而更好地优化我国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化道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化发展;职业能力

随着目前的社会发展愈发迅速,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市場的不断发展也需要更多的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大部分职业技术人才来自于各地的职业学校,而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则需要大量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够完成。

一、 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问题

(一) 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

在现实的中职学校教学当中,因为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效果评估体系,以及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等因素,导致老师在中职教学中只图完成学校分配的教学任务,没有充分的热情,对教师岗位缺乏应有的敬畏心。尤其是在职业教学当中,新的专业知识和新兴技术不断加速度的迭代更新,部分专业的科任老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常常花费很多的精力应付教学任务,非常容易对教师岗位产生“职业倦怠”,而且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更是加速了老师对工作产生抵制情绪。

(二) 教师缺乏工作动力

随着近些年职业学校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展,许多的职业学校都吸收了很多的年轻教师。然而因为年轻老师所经历的和独生子女的因素,导致了许多在经济上暂时不能独立的老师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努力工作。由于在日常生活中老师没有过多的经济压力,在工作中就会缺乏为更好的生活而努力拼搏的动力。另一方面,没有好的评估体系来量化老师的教学成果,没有反馈必然会导致老师无法调整优化教学方案,因为看不到结果,也就更没有动力去努力工作。

(三) 缺乏自我发展和创新的意识

随着现代社会的创新和不断的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社会的人才需求。而很多的中职学校却没有任何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依然承袭着过去的管理和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也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在学校内部也会出现科任老师处于垄断教学的地位,没有竞争和忧患意识,进而也使得老师对教学的质量和责任心愈发淡薄,同时也对自己作为老师所要的自我职业发展缺乏认知。对社会外部的人才需求以及就业岗位需求,尤其是在较小的职业学校,更是对其熟视无睹,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去做出改变,完全失去了教学创新的意识。

(四) 学校内部管理问题

就目前的职业学校的发展状况而言,许多职业学校把招收更多的学生作为首要的目标,内部缺乏系统合理的管理机制,不能够持续性地发展职业教学任务。在教师管理这方面,中职学校缺乏系统科学的竞争机制和评估体系,没有量化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也较少组织学校老师进行教学座谈会和教研活动。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领导也不太注重基层老师的职业发展和自我发展,不愿意花资源为教师群体搭建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在学科建设上,学校也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别树一帜的教学资源,中职学校要让教职工在科学的制度管理下自发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才是明智之选。

二、 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对策

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专业化进程当中,老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和思维理念的转变都需要依靠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来进行,通过老师水平的不断提升,职业学校才能够让学生收获到有用的知识和得到良好的培养。目前,职校老师的专业化也需要从职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等方面进行,只有通过不断地摸索和探究才能不断地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一) 追求自我价值,完善个人发展理念

职业学校的老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学校和老师都是有责任的,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老师对职业的兴趣以及热爱,还有对自身水平不断提高的追求。也就是说老师自身的个人发展理念在最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专业化的进度以及教学的水平,在老师缺乏足够的自我动力时,很难想象其能够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水平的提升。老师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个人发展和专业化的发展都是相互补充的。

(二) 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

因为职业学校的老师处于一种专业垄断的地位,所以会导致老师的思想惰性。因此要打破这种思想惰性,就需要通过“鲶鱼效应”这种竞争机制来形成内部管理机制。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实施聘任制的方法来引进优秀的老师,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保证教师的流动性和优质性。在内部的竞争机制里,老师只有通过努力工作才能够不被淘汰,这样不但能够强化老师的危机意识,同时也让老师持续保持工作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水平不断的提高。

(三) 师德的自我培养

因为职业学校的生源在客观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显得无比重要,老师要尽量做到经常反省和认知自己在教学中思想上和行为上的不足和问题,才能更好地提升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只有明确每一个学生都是应该让我们全身心投入地对待,在不断地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中去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闪光之处,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思想。教师的魅力要通过在长期的教学中才能发掘出来,让学生们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让自己作为老师的价值得到了实现,这种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是老师继续前进的持续动力。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目前的中职学校的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产业的不断专业和大幅度升级,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可以说是无比巨大的。目前的职业学校要符合社会的发展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持续生存,老师队伍是一所学校的质量保障,加强老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是对社会、老师和学生都有极大裨益的。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以及教学评估体系能够让老师自发地去不断提升自己,点燃教学激情和职业使命感。

参考文献:

[1]陶三琴.建立优秀教学团队: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2]刘祥彩.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对策[J].职业,2015,35.

[3]曹鸿骅.培训专业化:加快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之路[J].江苏教育研究,2017,03.

作者简介:

宋莉莉,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宋莉莉

教师发展问题探析论文 篇3:

从“双师”到“三师”: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发展问题转向探析

摘要:新时代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要求必须重视职业教育中的科学研究。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从“双师”转换到“以理论教学能力为基础,以实践教学能力为条件,以科学研究能力为手段”的“三师”。新时代“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实现“双师”到“三师”的顺利转换,应该提高认识,制定政策;活跃思想,激励到位;继续教育,在职培养。

关键词:双师型;三师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迎来蓬勃发展的时期。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缓解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紧迫现状。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更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专业教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院校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应超过一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特别强调,要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009修订)相关条款规定,国家鼓励并组织职业教育中的科学研究,鼓励职业院校的教师参加学术活动,参与学术团体,提升学术修养。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政府的相关文件,体现了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对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要具备专业的理论教学能力、熟练的实践教学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肖凤翔认为“双师型”教师是具备教育和职业“双”素质、理论与实践“双”能力的教师[1]。对于“三师型”教师,迟本理等从校企深度合作的角度出发,认为在工科职业院校中,“三师”指的是“讲师+技师+工程师”三位一体的教师队伍,以此提高学校对企业的服务程度,促进校企共同发展[2];王祥荣等认为“三师”指的是具备“双师+职业指导能力”的教师:即“三师”要有精湛的基础理论、熟练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以及指导学生职业发展的能力[3-5]。“双师型”及传统“三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及职业指导能力,但忽略了科学研究能力对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职业院校办学层次的重要作用,忽略了科学研究在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新时代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要求必须重视职业教育中的科学研究,这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职业教育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科研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科研带来的创新性结果,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促进职业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基础上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实现“双师”到“三师”的转化,有助于职业教育产学研道路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理论、实践、科研构成新时代“三师型”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要素,引导职业教育教师从“双师”转化到“三师”,从而不断构建产学研模式的合理性,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性,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

二、新时代职业教育“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同时与职业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标与质量、职业院校的发展与规划、教师的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密切相关。 新时代职业教育“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以及职业院校、教师、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满足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时代,其核心是人力资本,人的素质成为重要的国家竞争力。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对技能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及专业理论、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加强新时代职业教育“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推动社会经济进步,促进国家发展。

(二)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根本,也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实现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职业教育的复杂性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是综合性的人才,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指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时代职业教育“三师型”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从而不断提升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蓬勃发展的动力所在,是提升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符合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应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侧重于技术应用的创新和发展,立足于以人为本、德技兼修[6]。“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的实施,要求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现代化产业相对接,要加强高端性、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现代化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院校教师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创新型发展的潜力,也将影响学生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社会变革。教育大计,以人为本,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不只是“职业技能”的专业化,更是“职业素养”的专业化,这就要求“三师型”教师要将能力素养、精神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技能人才资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职业院校的学生是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人才力量,他们的技术水平、实践能力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祖国的繁荣昌盛,他们的全面发展需要高素质专业教师的正确指引。新时代“三师型”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如何获得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如何有效提升专业操作技能,如何不断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创新应用,如何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从而全面启迪学生、教导学生,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三、新时代职业教育“三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

关于“双师型”教师,学术界有“双知识”“双经历”“双能力”“双素质”之说[7]。本文所探讨的“三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主要从教师的专业能力出发,提出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三能力”的新时代职业教育“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理论。

(一)“三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

1.理论教学能力

理论是关于知识的理解和论述,是对客观规律和事物的认知和总结。 新时代“三师型”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三师型”教师要掌握比较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特别是与技能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相关的知识,要熟悉学科教学的有关内容,了解企业、行业的需求变化,及时掌握与专业领域相关的最新成果和前沿科学技术知识;二是“三师型”教师要了解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及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把握专业和职业之间的关系,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将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够为学生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师型”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是理论知识传授的重要基础。

2.实践教学能力

实践教学能力是“三师型”教师必备的能力,其包含的内容是多样的、复杂的[8]。一是技能操作能力。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三师型”教师必须要具备与其专业相对应的技能操作能力。二是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是学生技能学习的必备环节,学生通过做实验,掌握实验工具、设备、仪器仪表的使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三师型”教师要具备实验操作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三是维修、维护能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操作的重复性、复杂性程度大大降低,学生毕业后更多是要从事维修性和维护性、改进性和协调性的工作,“三师型”教师对设备仪器等的维修、维护不仅能提高教学设备的完好率,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式。四是工艺分析能力。即通过对产品加工顺序的设计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的能力。

3.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的内涵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大类,目的是为了“生产知识”,即产生新的思想、理论、知识、技术等[9]。操作性、实践性的要求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不是高深的思想理论基础研究,职业教育与本科高校科学研究的主体差异决定了职业教育不能盲目追求科研成果的高大上[10]。因此,职业教育的科研应定位于应用型、开发型技术研究。“三师型”教师要能够了解国内外专业发展的基本趋势,能够承担教学研究、项目开发、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科研工作,能夠解决教学、生产的实际问题,指导教学实践,且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撰写质量较高、具有一定学术影响的论文。

(二)“三师型”教师基本内涵的内在逻辑

“三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包括理论、实践和科研三个要素。理论教学能力是基础,强调教师的教育能力,即系统的传授专业知识的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是条件,着重于教师的职业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是手段,注重教师的创新能力。三者相互促进和影响,共同服务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1.以理论教学能力为基础

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技能不是简单的模仿或者操作,而是指学习者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理论知识指导下掌握并运用专门技术的一种能力。专业理论学习是学生技能形成的基础,通过理论学习,学生明白了“为什么”“是什么”,在实践操作中才能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新时代“三师型”教师不仅要全面掌握专业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还要能够了解本专业前沿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并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补充。只有具备系统、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师才能够承担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的重要任务,指导学生实践和科研活动,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

2.以实践教学能力为条件

“三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来源于生产一线,教师要争取和把握进入企业学习的机会,深入开展企业调研,注重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操作能力,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三师型”教师要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了解专业或者行业的发展前景,了解职业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学生;要将企业及行业的规范转化为在实践中指导学生、评价学生的标准,为学生适应企业岗位做好准备;要能够指导学生就业实践,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行业规律和准则,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毕业可以顺利进入相应的职业领域。

3.以科学研究能力为手段

参与科学研究是提升职业教育“三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三师型”教师要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学资源,将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增强教学的活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合作、技术创新,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解决企业实际的技术问题,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体现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与企业合作的科研经验、科研成果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转化和应用。新时代“三师型”教师要认识到参与科研对提升自身能力、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性,要培养和锻炼科学研究的思维、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参与科学研究,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4.三个要素相互促进和影响

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三种专业能力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缺一不可。教师仅有理论教学能力,无法满足职业教育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要求;仅有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学生只能称之为“操作工”,不能称之为技能人才,且仅有动手能力,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也会严重阻碍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仅有科学研究能力,教师脱离了教学和生产实践,也就无法发挥科学研究对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

“三师型”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需要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三者共同作用。理论教学能力来源于教学实践和科研,也是指导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赋予理论时代性,使理论在时代前沿引领社会进步,实践也是应用型、技术性科研的必要步骤;参与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师对专业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只有三者形成合力,才能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三师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三师型”教师是在“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职业教育产学研发展的要求提出来的,它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师一专多能的社会需求。因此,“三师型”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教师的基本特征,即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等,而且必须体现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三师型”教师具有教育和职业的双重特征。具体表现在“三师型”教师的任职资格、素质修养、专业能力等在教师教育领域和专业领域方面的统一[11]。首先,“三师型”教师要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教师任职资格和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了解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职业教育教学及管理的有关特点;其次,“三师型”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工作觉悟,关心、愛护学生,热爱教育事业,遵守职业道德,并通过言传身教教导学生、影响学生;最后,“三师型”教师要具备本专业系统、完善的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及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训,熟练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能够开展企业调研、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并能够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二,“三师型”教师具有现实性。教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条件下进行的,“三师型”教师是现实性和导向性结合的产物。也就是说,“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既应该有系统设计的长远规划,也离不开现实中社会及政策的关注与支持。当前,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快“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有效缩短教师能力发展与职业教育产学研要求之间的距离,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第三,“三师型”教师强调创新性。创新是一种思维,也是一种手段,是推动社会进步和职业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过程与传统的工匠带徒的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培养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不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无法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技术人才。“三师型”教师的建设强调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这与时代对“三师型”教师的能力要求有很大关系。

第四,“三师型”教师的培养具有动态性。“三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三师型”教师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三师型”教师要及时进行专业理论的更新、参与相应的生产实践活动、参与技术的革新及应用创新,使自己不被时代所淘汰。“三师型”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积极参与能力提升学习和职业相关培训。

四、职业教育教师从“双师”到“三师”转变的基本路径

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是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要实现职业教育教师“双师”到“三师”的转化,必须认识到科学研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通过激励、考核等制度的建立,创设“三师型”教师的培养氛围,鼓励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科研创新之中,以科研促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实践过程,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更需要职业院校为教师提供继续学习的平台和机会,为实现“双师”到“三师”的转变创造条件。

(一)制定“三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

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对“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双师”和“三师”最大的区别,就是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要与时俱进,政府要高度重视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强调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制定“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以引导和规范,对教师的任职资格、工作任务、科研水平等进行合理、有效的界定。并通过多种媒体、会议宣传“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对优秀的“三师型”教师代表进行大力宣传。只有不断加强“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定“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提高对“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在职业教育领域形成一种推动“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舆论氛围,才能保障“双师”到“三师”的顺利转变。

(二)完善“三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

激励是一种内在力量,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有效的激励可以提高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有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发挥潜在的、巨大的驱动力,努力完成任务,实现目标。要保证“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必须依靠制度及措施的保障,建立健全“三师型”教师队伍长期发展的合理规划,不断完善“三师型”教师的激励制度。引导职业教育的教师向“三师型”的方向发展:一是要为“三师型”教师创造开拓创新和冒险精神的宽松环境,倡导思想活跃、自由探索的发展氛围;二是要建立“三师型”教师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和管理机制,把对“三师型”教师的能力考核与职称评定、评优评奖、绩效奖励等有机结合,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应用创新,对参与科研并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教师或者与企业合作并为企业解决实际重要问题的教师给予优厚的奖励;三是要强化学校内部的竞争机制,激励教师不断研究新技术、新问题,以适应时代要求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激励制度的保障,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三师型”教师的行为,促进“双师”到“三师”顺利转换。

(三)重视“三师型”教师的培养

教师是一种需要长期学习、不断进步的职业。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学术修养,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进步、企业需求的学生。“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单靠人才引进是不现实的,必须重视“三师型”教师的在职培养,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学校应出台相应的制度保障,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提升学历,鼓励教师到高等学府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参与系统的科學研究,与世界前沿技术及理念接轨。学校还要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制度,从终身教育理念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比学历教育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12]。要尽快完善“三师型”教师的培训体系,从宏观调控入手,采取措施促使社会和企业积极为“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设培训条件,提供培训场地。职业院校对“三师型”教师的培养应从校内、校外两方面入手:从企业聘请专家到学校给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对学校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最大程度地发挥校内教学资源的价值;安排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实现“双师”到“三师”的顺利转变。

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关键因素。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承担的历史使命及社会责任也将越来越重大,新时代“三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也将日益凸显。职业院校的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为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职业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服务。

参考文献:

[1]肖凤翔,张弛.“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69-74.

[2]迟本理,杨明祥,齐守泉.工科职业学校“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4):84-87.

[3]王祥荣.“三师型”职校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15(8):56-57.

[4]王贵军,冯克江.高职高专“三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2(22):73-75.

[5]刘扬军.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建设的必要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1(7):56-59.

[6]李德贵.基于双师素质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构成与培养[J].成人教育,2014(8):22-24.

[7]江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特质及其培养培训[J].职业技术教育,2015(16):50-54.

[8]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解析及其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2(10):40-43.

[9]王海英.科研之于高职院校的价值、问题与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13(4):35-39.

[10]王晓红,严颖.关于高职院校科研定位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2016(23):45-47.

[11]赵文平.“双师型”教师的人才特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19):64-67.

[12]郭翠兰.高职院校“三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1(9):84-85.

(责任编辑:张宇平)

作者:石秀玲 付铖 李祥

上一篇:财会人员素质要求论文下一篇:作文品味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