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结

2022-08-21

工作总结是当代年轻人的重要成长方式。根据自身的工作情况,编写详细的工作总结报告,可使我们在不断的反思、吸取教训、目标优化的过程中,对自身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改进自身的工作不足之处,从而得出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宝贵经验。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结

某市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结和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打算

市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市人民政府 (2011年10月12日)

一、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六大行动部署,按照“一特四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指导思想,强化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节水高效特色农业,狠抓移民扶贫开发,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基本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8000元,增长11%左右。我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有力促进了节水高效特色产业发展。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适应市场需求,按照逐步将2000元以下的低效田梯次调整到3000元、5000元、万元以上高效田的既定目标,强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突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今年,全市蔬菜生产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比上年增加1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5800亩,大棚蔬菜3万亩,大田蔬菜8万多亩;瓜类种植面积14万亩,与上年持平;新增特色林果11.2万亩,其中葡萄3.7万亩,红枣1.4万亩,枸杞5.7万亩。种植结构调整面积达23万亩,连续四年调整面积都在20万亩以上。目前,全市培育形成了以温室大棚蔬菜、名优特果、现代制种、啤酒原料、中药材等为主的节水高效特色产业带。形成了60万亩瓜菜、30万亩高效制种,40万亩特色林果(其中:葡萄14万亩、红枣4.6万亩、枸杞12万亩、甘草12万亩)、10万亩啤酒原料等特色高效作物基地,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0%。3000元田、5000元田、万元田分别达到53万亩、25万亩和12万亩。棉花由最多时80万亩今年调减到50万亩,尤其是瓜菜面积由25万亩增加到了60万亩,高效特色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趋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部分占到了60%。除移民乡镇外,全市农村亩收入不及1000元的低效田已基本退出。

2、注重品种改良和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了草食畜总量和效益提升。认真实施牛羊大县项目建设,狠抓品种改良、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户建设、秸秆利用、舍饲精养和疫病防治,转变饲养方式,加快出栏周转,使全市牛羊饲养总量不断增加。全市建成种羊场25个、肉羊多胎繁育场(小区)165个,新建牛冻精授配点17个、羊温精改良点57个,累计分别达到92个和353个,调引优质基础母羊和种公羊2.5万只,秸秆加工转化120万吨。今年预计全市牛饲养量达到25万头,其中奶牛2.3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590万只,占全省肉羊饲养量的1/6,农民人均10只羊。全市7个县(市、区)全部进入全省牛羊大(强)县行列,金塔县、肃州区、玉门市肉羊饲养量超过百万只,占到全省7个肉羊饲养量过百万只县市区的43%。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源于畜牧业的收入达800多元,占10%以上。

3、加大劳动力培训和输转,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今年我市劳务输转工作紧紧围绕工业发展“6+2”行动计划和 技能化培训的要求,坚持内外输转相结合的原则,以稳定输转人数、提高劳务收入为重点,以强化技能培训为抓手,以推动农民增收和创业致富为目标,不断拓宽劳务输转渠道,扶持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加强输入地和输出地的协作,着力打造劳务品牌,全市劳务培训输转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共完成农民职业技能培训3.13万人,输转农村劳动力16.32万人,创劳务收入14.8亿元, 全市农民人均来自劳务的收入2300多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例近30%。

4、突出基础条件和民生改善,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围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以“十镇百村”示范和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突出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民住房改造建设等,使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善。一是坚持抓农民住宅建设。以中心村建设为抓手,统一规划和设计,整合乡村资源,形成规模聚集,共建设中心村32个,新建高标准小康住宅5300套、59万平方米,完成危旧房改造2.65万户,砖混砖木结构住房累计达到7.8万套,使全市农村住房的比重达到了45%。二是坚持改善村容村貌。按照抓点带面、整体提升的思路,制定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突出地域特色,彰显文化内涵,大力实施道路硬化、环境净化、绿化和美化工程,进一步巩固提升村容村貌整治示范水平。全市重点抓了17个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区和220个居民点的整治,一些县市实现了整乡村容村貌改造,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全市累计硬化村组道路1000多公里,硬化居民点街道800多公里,整体改造906个村民小组,设立垃圾处理点614个,绿化居民点287个。三是坚持改善民生条件。累计建设沼气池3万多座,今年新解决了农村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修建村组文化室和农家书屋232个,群众健身活动广场300多个,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65万台,架设路灯2100盏,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9%,使全市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新农合参保人数57万多人,参合率达96%以上;享受低保12.24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

5、举全市之力抓移民扶贫,促进了移民区面貌的改善。我市各级把移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难点抓移民不放松,继续落实市委常委包挂、市级领导全部参与、部门包挂帮扶责任制,按照编制的移民扶贫开发十年规划,全年向上争取移民扶持资金1.7亿元,带动移民乡基础设施总投资达到2.75亿元,促进了移民区渠、路、林、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据统计,近3年来共争取省上各项扶持资金5亿多元,新建渠道500多公里,改良土地6万多亩,改造危旧房3万余套,新建道路400公里,发展沼气3000户,建设农田防护林带1000多公里,一次性解决了疏勒河移民乡村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今年继续对移民乡发展特色产业给予补助政策,扶持引导移民乡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今年,移民区播种面积达27.5万亩,较上年增加3万亩;新建暖棚圈舍1994座,累计达到8560座;调引基础线羊2万只,累计达到6万只,预计今年羊饲养量可达20万只。加大移民劳务培训输转力度,输转劳动力2.2万人,移民人均劳务收入占纯收入的45%以上。预计今年建制移民乡人均纯收入可突破2000元大关。

6、强化节水和生态建设,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省委陆浩书记对我市生态保护和节水工作的指示精神,通过十年时间的不懈努力,《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于6月中旬获国务院批准,总投资47.22亿元。项目批准后,我市加紧做好相关工作,完成了机构组建、人员配备等工作,目前已编制完成了党河、南湖、红柳湾、党城湾4个灌区的节水改造工程可研报告,开展了引哈济党工程项目勘测设计工作。我们围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制定出台了贯彻意见,制定了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使用办法等,初步建立起了确保水利投入增长的机制,并配套制定了推行差别水价意见,为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共争取中央与省级水利投资近3亿元,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坚持示范带动和面上推广相结合,加大农业节水力度。今年新建滴灌节水2.2万亩,累计达到16万亩,垄膜(垄作)沟灌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达到40万亩。建成了敦煌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园区等5个万亩节示范园区,40个节水示范点,起到了显著的示范效果。全面推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超用加价制度,新打机井一律由市政府审批,全市万眼机井全部安排了智能计量设施,实行单井定额管理,有效遏制了地下水过度开采。水利普查进展顺利,清查登记阶段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农田防护林、绿色通道、封滩育林、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林业工程,完成人工造林4.2万亩,全民义务植树333万株,继续实施封滩育林面积50.3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顺利进展,846万亩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清查工作全面完成,质量成果得到省林业厅充分肯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全市181.13万亩集体林地99%承包到了农户。 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一特四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指导思想,农业农村工作实现了新的跨越,节水高效特色产业每年调整增幅都在20万亩以上,4年调整增加80多万亩,羊饲养量超过500万只,今年预计达到590万只,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数年增幅都在12%以上。

客观分析我市“三农”工作,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在县市之间农民增收的增长点和增收幅度不均衡,个别县市农民增收潜力小,无后劲;二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观念和意识不强。传统的棉花,调整退出慢,效益高的日光温室、大棚蔬菜调整发展慢,洋葱、孜然等一些价格波动大的农作物市场行情对种植结构调整冲击大,农民群有效适应市场调整节奏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移民区基础设施条件近三年尽管投入增加,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移民增收难度仍很大,远远低于当地农民收入水平;四是农民技能培训和科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影响了劳动力输转和现代农业特别是设施农业的发展步伐;五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品牌培育上有待进一步提升;六是在农村改革中,土地流转依然是农业规模发展和效益提升的重要瓶颈,尚未破题。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二、2012年“三农”工作思路和工作打算

2012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总的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一特四化”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不动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推进节水高效特色农业和城郊型农业发展,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大力开展农业节水和生态保护,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到11%以上。具体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为主线,切实加强以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是国家对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大幅增加的重要时期,要抢抓机遇,加大水利和生态项目建设力度,争取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现新的突破。争取资金力争达到6亿元以上,其中:敦煌生态保护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主要实施党河、南湖、红柳湾、党城湾等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争取完成《引哈济党调水工程项目建议书》、《引哈济党调水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等15个可研报告和初步设计编制评审工作;再解决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加固工程,当年完成10条河流重点段的治理、5座病险水库、5座水闸的除险加固任务,完成敦煌党河、肃州洪临、瓜州桥子、肃州讨南等4个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任务,推进肃州、敦煌、瓜州3个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成建设任务;新增农业节水灌溉节水面积1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新建、续建水电站9座,总装机容量11万千瓦。力争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000公里以上。在生态建设上,坚持绿洲外围封滩育林、绿洲内人工造林的基本方向,加大外围自然生态和天然林保护,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政策,大力发展牧区设施养殖,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在认真搞好846万亩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封禁保护工作同时,再完成封滩育林育草面积50万亩,完成生态造林4万亩。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使农村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农村经济得到健康发展。

2、以推进高效田建设为重点,持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以发展节水高效的城效型农业为方向,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目标,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高效农业。认真组织实施《市百万亩高效蔬菜及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2012年,全市通过结构调整,再增加20万亩瓜菜、林果等高效、特色产业。其中:蔬菜增加5万亩(日光温室4000亩,大棚蔬菜16000亩,大田蔬菜30000亩),新增百亩连片蔬菜小区100个,建设6个工厂化育苗基地;新增特色林果和中药材11万亩,其中特色林果6万亩(葡萄2万亩,红枣1万亩,枸杞3万亩),甘草5万亩;新增蜜瓜、网式制种、甜叶菊等高效作物5万亩。在产业布局上,重点以肃州区、敦煌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县市打造两个高标准的蔬菜园区,建设蔬菜产业基地,建设以敦煌、瓜州、玉门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基地。继续提升壮大20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并实行动态管理。与此同时,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达标率确保达到98%以上。

3、以稳规模增效益为目标,进一步提升草食畜牧业发展水平。按照“巩固提升、强化管理、提高效益、严格防疫”的原则,突出提质增效,主抓品种改良,在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出栏率上狠下功夫。一是继续把品种改良放在首位。在移民区调引基础母羊1万只,全市调引种公羊2000只,大力开展冻配改良和杂交扩繁,提高良种覆盖率。二是提升管理水平。继续健全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力争实现无重大动物疫病、无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草原火灾事故发生的“三无”目标。同时,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政策,依靠补偿政策资金,引导牧民转变观念,调整思路,走好保护生态,致富牧民的双赢之路。三是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在发展数量上抓好巩固提升,通过秸秆综合利用、标准化小区建设、畜产品深加工和循环利用等措施,扶持新改扩建年饲养牛500头或羊2000只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150个,加快秸秆饲料化利用,重点补助购置大中型青贮氨化机械设备50台,推广秋后复种饲用玉米5万亩,扶持建设10个整乡秸秆养畜转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的乡(镇);全市补助新建6个挤奶站,保障奶产业恢复性发展。力争全市肉羊饲养量达到620万只,增加30万只,出栏270万只,出栏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4、以技能培训为主导,进一步抓好劳务输转工作。2012年,继续把劳务输转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农民转移就业创收能力上来,加强技能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输转就业层次,全年完成农民技能培训2万人以上,输转农村劳动力16万人,创劳务收入16亿元,力争劳均收入达到1万元,实现输转质量和效益的大提升。

5、以整村整乡推进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坚持城镇化理念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原则,根据规划布局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建设一体化、劳动就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六个一体化”的思路,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一要继续抓好中心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通过适当归并、重新整合和强化产业依托,在城郊和中心集镇、人口比较稠密的村镇建成30个500户以上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基础设施完备、具有较强辐射力的中心村,带动农民新建改造住宅2万户以上。二要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在“十镇百村”示范的基础上,继续抓好17个村容村貌综合提升示范区和200个自然村的村容村貌综合整治,不断改造提升,推进村容村貌改善。三要要着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力争年内再解决5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使饮用安全水的群众达到33万人。继续抓好农村居民点街道硬化、美化、亮化和绿化工作,力争硬化率达到100%。进一步推进改厨、改厕、改圈工作,推广使用太阳能集热器和清洁灶具,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四要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在中心村和城郊乡镇部分村率先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科学技术向农村传播,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成果,改变城乡之间传统的相对分割现状。另外,要做好瓜州县省级新农村示范县各项工作。

6、以改造提升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进一步做好移民扶贫开发工作。加大移民的帮扶力度,缩小移民与当地农民的收入差距依然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村工作的难点,更是重点。一是继续坚持包挂帮扶责任制。要不断完善和强化近三年来已形成并大见成效的一系列扶持移民发展的制度措施,坚持市委常委包挂、部门帮扶责任制,按照移民扶贫开发十年规划,分解落实任务,找准帮扶的结合点,选准扶贫项目,加大资金争取力度,确保明年向上争取的移民扶贫资金不少于近三年的平均水平。通过项目支持,继续搞好移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增收产业培育,形成齐抓共管、多措并举、相互支撑的全方位扶贫新格局。二是找准移民区结构调整的切入点。要把产业培育与土壤改良、低产低效田的改造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重点研究推进一次性导入符合移民乡镇发展的特色种植、日光温室、暖棚养畜等高效产业,确保移民生产实现跳跃式发展。力争新增特色经济作物2万亩,新建暖棚圈舍1500座。三是切实抓好劳务输转。当种植业收入无法保障生活时,通过加大就业技能培训,采取鼓励自主创业、有组织输转等形式,推进劳动力输转,增加劳务收入,最大限度地弥补土地收入不足的问题,确保全市移民平均劳务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四是切实加强移民扶贫项目资金的管理。根据省、市有关移民扶贫资金的管理规定,要对各项移民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清理、检查和审计,确保项目资金的规范运行和使用效益的发挥。

7、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方向,进一步抓好农村改革。一是抓好土地流转。积极探索完善土地流转的措施和办法,力争明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万亩,达到32万亩。二是抓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机构,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队伍和服务机构,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积极推行农业保险制度,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支持。三是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流通网络体系建设。继续规范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合作社联合体,切实提高产前、产中、产后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供销服务网络体系,促进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四是抓好惠农政策落实。抓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资金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补贴资金足额及时发放到农户,防止截留、挪用。抓好村级转移支付资金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控制到乡、落实到村,确保村干部报酬、村级办公经费及时到位,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五是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工作。在今年完成主体改革任务的基础上,抓好后续配套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第二篇: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

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导下,20*年我省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切实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围绕增粮增收目标,积极推进农村“三个转变”,坚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扩大农村劳务开发,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实现了粮食恢复性增产,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事业逐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多年少有的好成绩,呈现出持续健康的好态势。

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爬坡和攻坚阶段,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建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仍然不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难度较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稳定任务较重,保持农村发展良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

今年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的总体思路,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大力推进农村“三个转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着力于惠农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发展措施进一步落实,有效经验进一步推广,农业投入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确保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20元以上、粮食生产增产30万吨以上的目标。

一、改善增产增收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抓好大中型水利重点项目,继续开展亭子口水利枢纽等大中型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在建的紫坪铺水库、大桥灌区一期工程、武都水库3个大型项目和都江堰等8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步伐。继续搞好病险水库整治。抓紧实施产粮大县和中小型水库万亩以下灌面渠系配套等项目,搞好机电提灌设施建设,力争实现新增有效灌面20万亩。促进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加快丘陵地区红层找水工程和农村水电建设。实施“沃土工程”,加快中低产田土改造,建设高标准基本粮田20万亩。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例应*到15%以上。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岷江、沱江、嘉陵江水系的小流域污染治理相结合,提高综合效益。推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对“户办工程”给予补助,走政府补助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受益农民自愿投工投劳相结合的新路子。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工作,提高森林和草地覆盖率。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稳步推进退耕还林,采取有效措施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搞好水土保持、退牧还草、湿地保护和沙化治理。狠抓农村道路建设。增大投资,调整投入结构,特别要加大对丘陵地区县乡公路建设的投入,注重出行条件极差的贫困落后乡村的道路建设。动员引导各方面的力量参与修建农村道路,对农民自愿投资投劳修建规划内乡村道路给予适当补助。合理使用以工代赈资金,加强资金项目监管,努力提高投资效益。继续开展“六小工程”建设。加大农村通信、广播、电视和市场等公共设施建设力度,搞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后续建设。完善防灾救灾体系。强化农村环境污染及小流域污染治理,结合养殖大户、养殖小区污染治理着力抓好沼气能源建设,逐步改善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

(二)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基础设施,可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业主或农民承包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农户自建或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产权归个人所有,由乡镇政府核发产权证。对受益户较多的工程,可组建合作管理组织,国家补助形成的资产归合作组织使用。对经营性工程,可组建法人实体,也可拍卖给个人经营。各级政府要鼓励业主开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并规范其收费标准和服务行为。加快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工程原受益者的合法权益。

(三)积极构建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继续增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提高支农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省财政今年新增支农支出预算9500万元。市、县财政也要增加支农投入。提高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重。土地出让金用于土地开发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要用于增加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安排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市场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标准、质量检测检验、病虫害快速防治等体系建设和农村职业教育、科普教育的投入。建立财政支农投入议事制度,统筹整合不同渠道的政府性农业投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聚合导向作用。财政对乡村建设的投资和补助项目,要实行公开公示制度,通过招投标、资金跟踪监督和项目评估等办法,确保项目质量、财政投入及时足额到位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金融部门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提高信贷资金投入农业的比重,保持农业贷款增长率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长率。实施《金融服务“三农”四川行动计划》,加强银企合作。信贷资金与财政支农资金统筹安排,有效配置。探索新的抵押担保办法,推广土地承包权和林产经营权质押、动产质押、物权抵押、龙头企业担保、农户联保、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等方式,缓解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困难。推广农业保险,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积极探索加大农业资金投入的新办法和新途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行bot等运作方式,鼓励包括外资在内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和建设农业基础设施。

(四)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着力支持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开展重大应用技术攻关和试验研究,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良种繁育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作物和畜禽水产新品种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生物技术研制开发的支持力度。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以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及龙头企业为主要载体,加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地方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各类科技示范活动,加快实施星火富民和粮食丰产两大科技工程。组织实施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推广“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专家+协会+农户”等农村科技服务模式,落实转化资金,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推广,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要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加快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扩大“农民科技110”覆盖面,逐步解决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问题。

二、继续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五)切实抓好粮食生产。采取综合措施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确保粮食安全。继续抓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启动增粮示范工程,推进“川粮优化”工程。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加快良种选育、引进和推广应用,改善品种结构。要在粮食等农作物灾害防治、土壤改良、培肥地力、配套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努力提高粮食单产。继续实施“三百”、“332”增粮增收工程,加强农技、农机、信息、气象等协调配套服务,提高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办法,粮食风险基金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比例提高到50%,落实小麦、水稻良种补贴和先进适用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继续落实对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生产质量。完善化肥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储备制度。严格控制重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限制化肥出厂价格。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行为。

(六)大力发展畜牧业。以培育发*的畜牧业为目标,积极推进畜牧业向优质高效型、外向型、集约化、产业化方向转变,实现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0%以上。优化畜牧业结构,发挥川猪优势,大力发展牛羊草食牲畜和小家畜禽,扩大加工转化能力,发展精深加工。抓好“畜禽良种工程”和建立“畜牧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养殖示范户工作,加快畜禽品种改良和应用技术推广步伐,扩大畜禽良种化、标准化饲养规模,提高产出能力和养殖效益。加快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的饲料和兽药生产体系。抓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将动物防疫检疫监督机构的人员和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和管理,实行严密的预防、监控措施,确保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畜禽食品安全。继续抓好“三州”少数民族地区“人草畜”三配套工程建设的深化升级工作。

(七)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按照农产品提质增量的总体要求,加大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合理规划实施特色产业带建设,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围绕优质粮油、畜牧、果蔬、中药材及水产、林竹等优势产业,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优质农产品基地,提升特色产品的品质和生产能力,努力打造一批有鲜明特色、上规模的知名品牌。支持龙头企业把基地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从“第一车间”抓起,增加优质、专用原料生产,带动农户调整农产品结构。强化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管理,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区。加快推行地理标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提升原产地特色产品的附加值。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业生产环境等方面的质量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监督,建立高效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八)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坚持不懈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中小企业。把乡镇企业的发展作为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农民就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协调解决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定期督查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引导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适应新形势,明晰新思路,创新体制和机制,增强内在活力,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重点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名牌产品,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

(九)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加大对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使其在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带动农户的规模*到1000万户。财政扶持资金主要用于贷款贴息,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技术的引进、改造和创新。农业发展银行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要给予更大的贷款支持。农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要强化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服务,切实解决龙头企业原料收购资金紧张的问题。落实农产品加工企业退税政策和增值税完善政策。选择部分省级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品牌知名度高、带动作用突出的大型和外向型龙头企业。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使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在产品档次、运行机制、带动能力等方面再上台阶。积极支持中小龙头企业发展,在做强、做大的进程中形成规模宏大的龙头企业群体。

(十)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三民”、“四自”原则,遵循客观经济规律,鼓励探索创新,多样化发展。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多层次的生产经营和服务发展,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充分发挥其联结龙头企业与农户、农户与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探索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所办加工、流通实体减免有关税费,为其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信息、市场、人才等服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继续强化培训工作,帮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健全民主管理、利益联结和风险防范机制,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

(十一)扩大农产品市场营销。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发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加强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特别是跨地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组建区域性的农产品销售中心、配送中心。鼓励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要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加快发展社区综合服务社,积极创新流通服务方式,开展农产品连锁配送经营。支持农产品营销大户、营销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流通主体的发展,壮大农产品营销队伍。加强跨区域联合与协作,延伸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支持“四川农经网”等信息网络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的农产品购销信息平台。年内举办一次优质农产品博览会。

(十二)创新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进合同、订单收购,完备契约手续,提高履约率,形成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关系。倡导采用利润返还、二次结算让利等方式,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后续效益。积极探索以土地使用权、技术、资金等要素入股,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或托管共营等多种形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逐步建立较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增强带动功能。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立风险基金,确保农民利益,促进自身发展。

四、扩大农村劳务开发,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十三)完成千万农民工培训任务。把劳务培训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长期战略,今年实现培训500万人次的目标。实行培训与就业结合,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培训与开发劳务品牌结合,逐步打造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劳务品牌;培训与务工地再培训和外派劳务培训结合,扩展培训网络。各级财政要增加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采取补助、发培训券、报账等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多种所有制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培训,特别要发挥民办培训机构的作用。今年开展一次农民工技能比赛活动,促进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十四)开拓劳务市场。坚持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并进,扩大就业领域。加强区域劳务协作,做好历次劳务洽谈会协议、订单的追踪落实和续签增订,筹办“川浙”劳务洽谈会,探索劳务输出与经贸合作联动发展的新途径,提高有组织输出比重。努力开辟海外劳务市场,扩大国际劳务输出。启动劳务信息工程建设,推进劳动力资源与市场有效对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清理取消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障碍,规范劳务市场,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工就业率。

(十五)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对用工单位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标准及支付情况、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依法实施有效监察。有关部门要把民工工资发放、劳动保护等纳入企业年检内容,严厉惩处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强司法援助、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各驻外机构维权救助网络,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民间组织在维权救助方面的积极作用。着手制定四川省农民工维权救助的地方性法规,把农民工维权救助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五、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十六)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不变,认真贯彻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尽快制定我省《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办法》。坚持从实际出发,稳妥推进土地流转。依法保护、妥善协调土地承包方和受让方的权益,及时化解土地承包纠纷。尊重和保障农户拥有承包地和从事农业生产的权利,尊重和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自主权。坚决杜绝违背农民意愿、用行政手段推行土地转包、土地集中和租赁经营的做法。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维护土地利用规划的严肃性,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要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用途不变。认真落实征地补偿和安置政策,千方百计保障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下降。要把经营城市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补偿失地农民。

(十七)深化农村税费配套改革。在落实中央关于农业税税率继续降低和免征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业税政策的基础上,从2005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停止征收农业税及其附加。

着力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税费配套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度撤并乡镇。对规模较小、乡镇政府驻地相距较近的相邻乡镇,政府驻地难以形成经济、文化中心的乡镇,当地绝大多数干部群众要求撤并的乡镇,环县城乡镇,重点镇的城镇建设规划范围涉及到的乡镇,原则上应予以撤并。合理撤并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依照村民自治和有利于发展的要求,确保以土地承包为基础的基本政策不变,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经过村民委员会讨论,在大多数村民自愿的前提下进行撤并。转变乡镇职能,调整机构设置,精简行政编制,减少领导职数。综合设置党政机构或只配备必要的助理员。乡镇机关要严格按照规定的领导职数配备干部,合理设置职位,确定职责,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领导干部尽量交叉任职或兼职,一般干部实行一人多岗。严格按照法律法规,遵循行政区划设置、基层政权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的法定程序规范运作,稳妥实施。认真解决好分流人员的安置问题。同时,要积极推进县乡财政体制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巩固税费改革成果。

严防农民负担反弹。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负担后,“一事一议”必须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按村民自治办法进行,只能用于村内公益设施建设,不能超越农民承受能力,不能超出筹资筹劳使用范围,不能变为固定的收费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每年筹劳每个劳动力不超过10个工,其中筹资部分不超过15元。筹资筹劳的使用必须做到民主管理,财务公开。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和检查,防止负担反弹。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农收费,坚持涉农收费公示制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好规划,量力而行,分年实施,坚决杜绝变相向农民摊派或采取以加重农民负担的方式进行资金配套。继续坚持乡村报刊征订资金限额规定。合理确定水费收取标准。妥善处理发展与化解债务的矛盾,采取多种办法积极化解乡村不良债务。

(十八)搞好农村信用社改革。理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明晰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健全内控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与经济发展、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农村信用社要切实搞好增资扩股,广泛吸收城乡居民、企业法人等入股,逐步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支农服务能力。加强改革期间的风险防范和处置,严惩逃废债行为,强化资金运用的监测管理,确保改革平稳运行。进一步创新信用社支农服务方式,增强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手段。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发放,适当放宽小额信贷的抵押担保政策,积极解决农户和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需求。

(十九)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经营主体多元化。在继续发挥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发展和规范多种所有制的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进行公平竞争。进一步落实粮食省长负责下的市(州)长责任制,落实地方粮食储备,确保市场稳定。继续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依法做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加强市场监管,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维护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六、加大领导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十)提高促进发展的统筹力。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县(市、区)党委、政府“一把手”要用主要精力抓“三农”工作。实行正确的政绩考核导向,把做好“三农”工作的绩效和农民的满意程度作为考核市(州)、县(市、区)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严格奖惩。把对“三农”工作有深厚感情、富有开创精神、执行力强的干部充实到党政领导岗位上。今年对县(市、区)委书记进行一次培训,提高统筹城乡发展、驾驭“三农”工作的能力。加大政策执行力,确保农村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督查,注意纠正政策落实中的偏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政策落实不及时、不到位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加强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完善并强化调查研究、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等项职能,发挥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作用。

(二十一)坚持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地区差异,统筹区域发展。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措施,帮助不同地区突出特色和优势加快发展步伐。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支持国家和省级重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完善城镇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聚集和人口吸纳功能。年内召开一次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经验交流会,推广试点示范区经验,促进丘陵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其逐步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采取更加有力的综合措施帮助民族地区增强自我发展活力,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联动。

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搞好新村扶贫、劳务扶贫、产业扶贫、移民扶贫、卫生扶贫“五项扶贫工程”,同时抓紧完成“三州”农村通信扶贫工程。坚持“整村推进”扶贫计划,新村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及增加收入的扶贫项目。将当年信贷扶贫资金总额的20%投到扶贫重点村内,对贫困村的农户增收项目给予直接到户到项目支持。加大社会扶贫对口帮扶工作力度。全年解决15万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60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十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其中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得低于70%。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比例,不断改善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收费“一费制”。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

扩大农村职业高中教育,加强对高中毕业生的职业培训。加大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政策扶持,办好农广校、农机化技术培训学校、乡镇农民文化学校,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村职业技术教学网络体系。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技术队伍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处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逐步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做好预防保健,特别是重大传染性疾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全面推进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继续做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建立健全县乡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切实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巩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深入开展文化先进乡镇、文明村、“五好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二十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按照“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思路,加强县、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和村民委员会建设。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和“万村建设”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发挥村级组织的作用。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加强基层工作力量,探索县级机关干部驻村指导制度。保护和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关心基层干部的生活和工作。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强化为民服务、廉洁自律意识,增强贯彻执行农村政策、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民主管理、依法办事、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本领。大力宣传表彰基层干部中的先进典型,树立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

(二十四)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责任,为农村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营造和谐的环境。党政主要领导要心系群众,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正确分析、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及时消除各类不稳定因素。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水利重点工程移民补偿、道路建设土地补偿、合作基金兑付、森工企业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千方百计解决农村特殊困难群体的实际困难。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妥善解决伤残军人、烈属、农村“五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体在住房、医疗等方面的问题。主动关心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及时落实救济资金和物资。推进农村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积极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和法律服务。提高农业综合执法水平,加强对涉农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第三篇:农业和农村工作汇报材料

xx乡农业和农村工作及农口干部 下基层开展帮抓活动汇报材料

当前,正值我乡全面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之际,马书记一行在百忙之中来我乡检查指导工作,充分体现了省上领导对我乡“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下面,就我乡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作一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我乡有10个村,53个村民小组,5024人,耕地面积1.4万亩,各种农用机械×台。近年来,我们围绕提前十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大力发展精品、珍品和旅游观光特色农业,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协调发展。2010年完成农村社会总产值×.×亿元;农业总产值×.×亿元;完成农业增加值×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今年计划完成农村社会总产值×.×亿元,农业总产值×.×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以上。

二、近年来农业和农村工作成效

(一)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围绕培育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通过信息引导、技术服务、联系订单、宣传促销等措施,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现已形成地膜玉米、苹果苗木繁育、绿化苗木繁育、肉牛养殖产业。一是大力推广地膜双垄沟播玉米。2010年完成种植面积2000亩,由于其产量高、生长期短的特点,受到群众一致认可。2011年我乡地膜玉米2000亩现已全部分配到户,地膜已分配至农户。二是按照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绿化苗木繁育。近年来,xx、石咀和花庙等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发展育苗产业作为发展本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8年育砧木苗120亩140万株,育成苹果合格苗17.8万株,总收入17.8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2009年该村依托大青山合作社的成立,进一步扩大育苗面积和育苗种类,今年春季新增实生苗140亩165万株,嫁接苹果苗木123亩140万株;新增绿化苗木有白皮松20亩、黄金柳苗木30亩、油松20亩、刺槐10亩、大樱桃7亩,新增花卉(唐菖蒲)11亩,林地种党参100多亩,经济收入将达50多万元。2010年新增各种绿化苗木120亩,预计经济收入达到360万元。三是着力发展畜牧养殖业。近年来,我乡主要抓了以养牛为主的大牲畜繁育,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增加农民收入,在石咀村,新建占地面积17.5亩标准化养牛小区一处,其中牛舍6栋1620m,办公室、兽医室等配套设施230 m,种植紫花苜蓿30亩。本项目建成后,将达到常年存栏肉牛300头,年出栏2次,出栏三元杂交肉牛600头的规模。同时辐射带动毗邻的xx村、花庙村的暖棚牛舍加固改造和提升农户分散养殖的积极性。2月24日,我乡结合全区25个农业综合示范点建设要求,组织联系区畜牧局技术人员、乡主要领导、驻队干部已对肉牛养殖小区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检查,

22并在全乡范围内大力推广肉牛养殖小区发展模式。四是积极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009年,我乡大力扶持育苗业能手成立大青山专业种植合作社,社员47户,通过乡政府积极引导,现已因市场需求,育苗结构由苹果育苗转变为三松(油松、白皮松、华山松)及绿化苗木种植,农民收入增长明显,现在更多农户已自发种植繁育,合作社入社社员逐年增加。五是切实加强科技服务。近年来,我乡培训农民技术骨干38名,培训农民900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抽调4名行政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抓点服务,加强对农业和农村服务。2月28日,我乡按照区委农口部门干部下基层开展帮抓活动的要求,积极联系区畜牧局技术人员3人对石咀村肉牛养殖小区布局进行了检查指导,并对养殖小区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的培训,弥补了养殖小区缺乏实用技术的缺陷,受到当地农户的一致好评。

(二)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将非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着力突破。一是大力发展旅游餐饮业。依托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发展以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主的观光旅游业,大力倡导群众修建“农家乐”,种植山野菜,形成特色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利军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对xx供销社进行开发,拟建“天辰商城”一处,设计标准为四层框架结构双面楼,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该项目建成后,将逐步形成旅游、休闲、娱乐、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项目,从而全面弥补我乡旅游无住宿、旅游无休闲、旅游简单依托自然生态资源的缺陷,同时将增加就业岗位40人。同时探索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子,启动“石门生态园”建设工程,该项目地处龙包沟,南临高速公路出口,规划面积600多亩,拟建成集旅游、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高档次生态旅游小区。有力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二是着力推进劳动力转移。随着高速公路的完工,我乡将会产生较多的剩余劳动力,要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经济工作来抓,作为一个特色产业来抓。加大对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加强对劳动力的就业引导,达到合理、有效、成功的转移剩余劳动力,做好劳务经济文章,做大剩余劳动力特色产业,使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有效途径。今年,我乡预计劳务输转剩余劳动力1840人次。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变农村面貌,实现城乡一体,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来抓。重点实施了六大工程。一是xx村新农村建设。引资450万元,在石贾战备公路与xx主街道之间整理开发闲臵土地12亩,新建新农村一处,共建两层120平方米砖混结构住房25套,同时配套建设排水、绿化、亮化等基础建设。二是进行商铺开发。引进资金150万元,对高速公路出口2.4亩闲臵土地进行整体开发,建设两层砖混结构商铺一处,建成商铺36间,建筑面积907平方米,现已完成一层主体工程。该项目建成后将全面改善我乡群众生产生活用品到远赴甘泉镇、马跑泉镇采购的现状,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三是着力推进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我乡于2010年年底,投资150万元对原有文化站危房进行改造,新建框架结构三层楼1幢,一层13间,共39间,建筑面积1234.11平方米,位臵选择在群众方便的乡政府办公楼对面,分设办公室、阅览室、档案室、棋牌娱乐室、电脑室等。该项目建成后,将全面提升xx乡综合文化站办公条件,提高综合服务质量,将会使全乡5017余人口直接受益,对进一步促进全乡经济建设,构建和谐新xx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同时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三农”服务以及信息需求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全乡经济、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四是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硬化xx村3米宽主巷道95米,硬化4米宽主街道200米,排水渠300米,修建8m花园7处,安装路灯10盏,该工程建成后进一步改善了我乡群众居住环境,同时也成为xx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了更好的带动我乡旅游业发展,改变群众出行安全状况。计划在xx村龙王沟沟口架设长36.3米宽6米的大桥一座,修建河堤700米,现大桥施工设计已完成,河堤建设正在积极联系协调区水利局进行设计。该项目建成后,不仅改善群众出行现状,同时也为“石门生态园”开发奠定了基础。五是建立完善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截至目前为止,为农村低保户发放低保资金834210元,临时物价补贴53000元;为农村五保户发放五保资金141174元,临时物价补贴6900元,

2五保过冬补助27600元,实现了全乡五保、低保户应保尽保。发放农村大病医疗救助金44504元,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落实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1年全乡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04%,全乡有4975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截至目前,xx卫生院门诊接诊5826人次,门诊总费用162975元。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42630元;发放粮食直补农资补贴504433元;发放退耕还林补助资金625007.5元;发放农村部分特困家庭补助资金112900元。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部落到了实处。

(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一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展和深入,按照区委创先争优活动会议精神,我乡研究讨论制定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按照区委实施方案,制定了有操作性、针对性较强的学习计划,集中开展了党性教育、评先选优等活动。组织集中学习24次,每人书写心得体会2篇,党性分析材料1篇,在2010年“七一”前夕,全乡共推选出5个先进基层党组织,12名优秀共产党员,5名先进党务工作者,同时慰问困难党员、困难群众42名,发放慰问金5080元。二是积极开展“四议三双”活动。我乡严格遵循“四议三双”活动流程,做到了一个步骤不能减,一个环节不能丢,一个次序不能乱,确保发挥最大效应。今年各村党组织共向党员及群众承诺办实事50多件,全乡90%的党员每人向村党组织和村民承诺办2—3件实事,目前大部分承诺已启动实施。三是做好党员队伍建设工作。在党员队伍建设中,我们根据从严治党的原则,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做好新党员发展工作。2010年上半年我们发展党员17名,下半年发展党员9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5名。四是做好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维护和管理工作。目前,我乡共建立党员先现代远程教育站点10个,其中新建5个,依托站点5个。乡党委组织专门人员对现代远程教育站点进行了维护、课件资料的下载,制订了培训计划。全年共组织各村党员群众收看24期,收看人数达440人次;落实远程教育依托和新建站点管理人员补助资金和维护费用17000元,确保现代远程教育正常运转。五是抓好党建示范点创建工作。我乡把党建示范点创建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在继续巩固老典型的同时,依托种植、养殖、旅游产业抓示范,年内完成党建示范点建设2个。

三、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乡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和薄弱环节,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不够协调,农民可持续增收渠道不多。二是部分村自然条件差,交通闭塞,道路建设滞后,村级集体经济相当薄弱。三是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较慢,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四是个别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缺乏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意识。党员年龄结构不合理,服务观念不强。针对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2011年乡党委、乡政府将继续总结经验,知难而进,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断取得新的工作业绩。

四、今后的打算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这一总目标,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并举,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是继续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不断挖掘旅游观光农业潜力,切实提高二三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三是积极培育和完善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进入乡场的组织化程度。四是狠抓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以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增收,以项目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五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着力推进农村小康村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强化农村造林绿化工作,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六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深化和丰富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形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强化工作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再上新台阶。

第四篇:农业和农村工作汇报(10.8)

Xx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区委督查组:

今天,区委督查组对我镇2010年农业和农村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导和调研,这是对我镇工作的鼓舞和鞭策。下面我就全镇农业和农村重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汇报,在汇报过程中有不足的地方请镇上其他领导进行补充。

xx镇现有12个行政村,112个合作社,4456户,1.8万人,全镇耕地4.5万亩。2009年,全镇经济总收入9.6亿元,乡镇企业总收入8.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41元比2008年增加512元。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区委二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四抓三转一营造”(即发展抓项目,增收抓调整,制度抓规范,和谐抓民生,转变增收方式、生活方式、政府职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工作重点,为全镇经济社会营造和谐发展的优良环境,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目标。

一、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1、制种玉米收购工作情况。今年,全镇在庚名、天桥、符家堡、杨家寨、草原等共落实制种玉米1.3万亩,目前已完成9000亩的种子收购,完成了总任务的70%。针对目前,全区个别不法制种商贩不择手段,强买、倒卖事件的发生,为切实做好制种玉米收购工作,我镇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工作措施,确保群众玉米收购工作顺利开展。一是采取鲜穗收购的方式收购。庚名、高寨、符家堡村已基本完成种子收购,杨家寨、草原、红沙窝村已完成50%的种子收购,天桥村种子收购工作正在进行中。二是做好收购种子管理工作。我镇草原、杨家寨等村协助制种公司,在村委会附近的闲臵荒滩租用晾晒场地对从种植农户中收购种子进行统一晾晒和管理,避免因晾晒操作不规范而造成冻芽、变质的情况发生,且有效降低了农户的收获成本。三是加强种子执法工作力度。为防止制种玉米种子强买、倒卖事件在我镇发生,九月中旬我镇抽调司法所、派出所、农林站干部15人,租用车辆、配备通信等设施,组成种子执法大队,采取24小时不间断巡查和主要路口设卡截查的方式,对倒种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截止目前,除杨家寨村2起农户倒种事件已被我镇种子执法中队进行了查处和制止外,全镇范围内均未出项大规模倒种事件发生。

2、玉米秸秆及青贮氨化工作情况。为保证区上下达我镇 2 青贮氨化工作全面完成,镇党委、政府抓时间、赶进度、抓示范、带农户,在广泛抓好思想发动、技术服务的同时,又及时制定青贮氨化各项工作措施,采取典型示范带,干部带头引,优惠政策促,有力的保证青贮氨化任务的全面完成。一是建立健全责任考核制。为保证工作任务的完成,我镇把青贮氨化工作列入目标管理责任考核,与经济工作同检查、同考核,考核结果与干部年底评先、评优和工资严格挂钩。对村上除将工作纳入年底考核外,镇村干部工资发放按照该项工作完成比例进行发放。通过制定奖惩措施,形成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头上有责任的工作责任机制。二是制定优惠扶持政策。为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户对青贮氨化工作的积极性,我镇在广泛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同时,及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以此充分带动广大群众参与青贮氨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镇上制定了以每个示范点(20户以上)农户补助100元的形式,鼓励广大农户大力开展青贮氨化工作。同时,各村也依照各自实际,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采取补助红砖,购买铡草机等形式来带动广大农户大力开展工作。三是建立十日督查评比制度。为进一步加快工作进度,我镇建立了十日督查评比制度。工作期间,成立督查组每十日对各村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工作好的进行表扬,对工作差的及时指出工作中的不足,并提 3 出具体的工作要求。截止目前,全镇在高寨、新建等村完成秸秆青贮102窖,存贮草料达3060吨;高寨村海华肉牛养殖场、发忠养殖场现储存28窖,存贮草料达1400吨。

3、设施农业工作情况。今年,区政府给我镇下达日光温室任务数为100亩,钢屋架大棚任务数为250亩。为切实将设施农业工作做实、做细,我镇依据各村产业结构调整实际将任务数分解至庚名、xx、瓦窑、高寨等六村进行落实。同时,在大力宣传区政府设施农业奖励政策的同时,我镇还研究制定了《xx镇设施农业奖惩办法》,对全面完成钢屋架大棚的村奖励4000元,完成日光温室的村奖励8000元;对设施农业建设任务完不成的村,村支部书记、主任处罚800元,包村领导、干部处罚500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天桥村已完成钢屋架大棚50亩,庚名村完成日光温室大棚23亩,瓦窑、符家堡等村已完成选址工作,待秋季农田收割完后即可动工修建。

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近期,我镇种子收购、设施农业等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但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全镇列入计划的重点工作进展不均衡,不能形成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局面;二是工作落实力度不够,致使个别工程迟迟不 4 能开工建设;三是与个别市区业务部门衔接和协调程度不够,严重制约和影响着重点工程的进展和速度。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镇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以上问题,我镇将进一步强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做好制种玉米收购、设施农业和青贮氨化等重点工作,全面推动本镇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第五篇: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

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

各乡党委、政府,园区管委会,县委各部门、县直各单位:

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家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总目标,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此,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围绕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1、明确新农村建设点建设任务。着力抓好52个新农村建设点,各乡要按照“五新一好”的要求完成建设任务。

2、搞好建设点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各地要本着节约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搞好“六改、四普及”,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3、认真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扶持政策。在积极争取上级有关方面补助资金的同时,坚持量力而行,多渠道筹措资金,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4、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在不改变资金基本用途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整合各种支农、涉农资金,捆绑用于新农村建设。县四套班子成员要在所联系的乡分别挂1个新农村建设

点,县直各单位要分别帮扶1个新农村建设点。县直各单位主要领导要不定期地到建设点指导,并确定分管领导具体抓,安排专门人员驻村帮扶,驻村时间每月不少于15天。县新村办每季度分别对各单位结对帮扶情况进行督查,年底进行考评。

二、彰显特色,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5、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确保主要产业、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91%以上。提高对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水平,确保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3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全县机耕和机收作业水平分别达92%、83%。

6、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春耕备耕,优化品种结构,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万亩,其中优质稻比重达96%以上。重点发展乌鸡、信木红心柚、

树莓、茶叶、绿色大米等优势产业,建立优势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满足龙头企业加工需要,,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新增树莓5000亩、信木红心柚亩、铁观音茶亩;乌鸡确保增养1000万羽。全县着力推进“十个特色农业生产区”建设,即以河上、郭圩为核心的优质粮食生产区;以六家桥、河上、石庄为核心的乌鸡生产区;以河上、许坊为核心的生猪生产区;以白露、巴山为核心的信木红心柚生产区,以河上、三山为核心的铁观音茶叶生产区;以航埠、六家桥为核心的树莓生产区;以巴山、石庄为核心的商品蔬菜生产区;以桃相、山源、礼白为核心的竹木生产区,以山陂为核心的黄桅子生产区;以孙露、白坊为核心的果蔗生产区。重点抓好十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十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要通过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金和争取上级支持等途径,扶持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全县力争

年内实现新增市级龙头企业2—3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

7、努力提升农产品品位。大力引进优质良种,全面推广良种良法,力争全县2—3个无公害生产基地报批成功。叫响乌鸡品牌,乌鸡搭台,经贸唱戏,举办“乌鸡节”,开展乌鸡养殖能手评选、乌鸡绝活表演、乌鸡秀大打擂台等活动。大力发展无公害标准化畜禽养殖基地,全县新增生态畜牧养殖小区2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4个。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力争建设3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推进兽医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兽药市场管理,严厉监控、监测家禽家畜药物残留。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确保种禽场、规模养殖大户防疫密度达到100%。

三、挖掘潜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8、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围绕我县农民增收10%的目标,即达到6300元,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确保农业增值

增效。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鼓励和支持

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服务业。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支持小城镇尤其是县城和重点建制镇发展。着眼富民兴县,积极培育支柱产业,着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9、改善务工农民的就业环境。公安部门要积极探索农村户籍制度改革的途径和办法,逐步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快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民提供免费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建立健全工资保障金、最低工资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拖欠和偏低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务工农民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

10、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认真抓好新一

轮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规划的实施,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完成重点村150人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扎实推进产业化扶贫,确保40%以上的重点村实现“一村一品”。积极稳妥做好移民扶贫工作,确保完成300人移民搬迁任务。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力争财政扶贫资金比上年增加10%,发放扶贫贷款300万元。

四、夯实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1、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狠抓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小微型水利工程,推广农业节水设施和技术。落实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投入,明确工作责任,抓紧组织实施,保证工程质量。狠抓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切实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狠抓生态保护和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抓好农饮安全工程。农业综合开发要重点支持粮

食主产区改造中低产田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强气象、水文等自然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建设,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安全。加快乡村公路建设,年内新建农村公路80公里,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底69%以上自然村通电话,农村电话普及率达到33%。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切实抓好县农经网的建设和管理。

12、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全面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一大四小”着力打造一个特色、二个亮点工程:一个特色是在山上推广有经济价值的特色树种,如六桥乡栽种桉树、闽楠;孙坊镇栽种油茶、泡桐;李庄乡栽种泡桐、闽楠等树种。二个亮点是:一是着力打造八临线、宁抚线两条省道及省道旁65个可视村庄绿化亮点;二是打造县乡公路沿线20个自然村绿化亮点。做好“三个规划”毛竹林恢复规划。全县bnp毛竹增产剂与竹腔施肥规划任务30万亩。油茶规划。加速油茶产业化建设,

从到五年内,全县栽植油茶林4万亩,油茶低产林改造6万亩,创办及扶持省级油茶产业化龙头企业至少一个以上。山相生态公园建设规划。 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开展采砂专项治理,切实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13、加大“三农”投入和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引导要素资源切实向“三农”倾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新增财力继续重点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不折不扣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积极推

广良种良法,主攻单产,增加总产,实现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采取“一卡通”的方式将财政补贴直接兑付到农民手中。在全县扎实开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杜绝挪用、截留、贪占支农资金的现象,确保政策落到实处、资金使用到位。

五、统筹兼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14、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施力度,在普通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覆盖面。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持力度,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开展好“三下乡”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加大对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投入,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全县计划生育

率为78%,人口出生率控制在‰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提倡健康文明的丧葬文化,大力推行殡葬改革。

15、扎实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逐步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由劳动和农业部门牵头,科技、科协、扶贫、教育等部门共同参与,依托县就业培训中心、职业技术学校、党校、技工学校、具备条件的农村初中和农函大等培训资源,采取向上争一点、部门筹一点、财政拨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改善和完善其教学培训条件,大规模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和新型科技培训。力争全县参加务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达万人次,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民达1万人次。

16、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投入的规定。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将符合条件

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1 2 下一页

上一篇:年终工作总结业务员下一篇:农业病虫害防治试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