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经济论文范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欧洲经济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但从欧洲模式研究的角度分析中国发展道路尚不多见。文章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欧洲模式的内涵和特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欧洲稳定、凝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总结欧洲模式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借鉴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价格稳定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公平和效率不是必然替代,而是相互促进。

第一篇:欧洲经济论文范文

欧洲经济的未来:美梦还是噩梦?

欧洲正面临着失去大量发展机遇的危机。全球注意力都转向了东亚,并且新兴大国最终会撼动我们昏沉的内心。美国已经将这些国家视作未来的象征,并据此调整了他们基于地缘政治的战略部署。欧洲也需要勇敢的地缘战略家和发展规划来给自己重新定位——现在的世界拥有多个中心,而不再只围着欧洲转了。

当前关注点的转移不应再引起什么惊讶。澳大利亚的学生已经在学习汉语和印度语。他们的国家在中国、印度、越南和印尼都有投资,并利用这些亚洲新兴经济体给外国投资者提供的各种机会。无数的中国学生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学习深造,特别是美国。中国和东亚已经成长为全球经济热点,其中部分原因是欧洲跨国集团的大型投资。作为企业家们,忽视这块区域,就意味着失去在成长型市场中投资的机会。

西方和西方以外的世界

在美国和欧洲,经济增长已经放缓,甚至下降。在过去的几年内,我们的注意力都放在应对经济危机上,而与此同时,中国和印度之类的新兴大国——包括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哈萨克斯坦和智利——都在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它们的生产力增长超越了全球平均水平;它们的出口更多地集中于科技产品;它们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催生了一大批科技精英。这些国家新近涌现出的中产阶层,也已经准备好享用开明政策和稳定发展带来的成果。

特别是中国,已经受惠于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有超过50%的中国人居住在城市里。20年后,这个数字将达到70%。它的社会比例正在发生实质性的和结构性的变化,并会带动一系列次级市场的发展。这也正是世界看待中国不同于印度和巴西的原因。后两个国家都有一些重大的缺陷:它们有着数量众多却相对贫困的人口。巴西仍然依靠原材料和自然资源出口(不同于南非、哈萨克斯坦和印尼)。印度虽然一直在努力减少贫困,但它的人民还要继续承受恶劣的基础结构和教育体系。印度的工业还没有形成全球性的竞争能力(至少目前还没有)。

并且,所有以上提到的那些国家都利用经济发展带来的辐射效应提高了其国际影响力。而西方世界正品尝着在外部世界中经济操纵能力受限的滋味。

但经济增长停滞并不是西方世界面临的唯一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不再被落后国家奉为模仿对象。中国取代了西方国家的角色,成为了备选模型。中国和其他那些国家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它们采用了超越目光短浅的华盛顿共识的政策。例如,它们寻求模仿韩国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所采用的工业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同西方教科书中的观点相反,中国及其他国家成功于政府对经济政策的大量介入。它们的政策工具与很多西方国家采用的非常不同,例如严格的市场干预、汇率操控和广泛应用的补贴。这些国家的很多企业都是国有的:他们索取补贴、获得政府合同、排斥外国竞争者。

欧洲已经失衡,只能尽量缓和问题。欧洲大陆的矛头已经向内调转了:聚焦于内部讨论和协商。当新兴大国超越欧洲的时候,看看这些欧洲国家的样子就知道,未来的问题都有哪些。这些新兴大国赢得了经济竞赛,并且在国际组织内不断提升他们的影响力,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20或联合国。

经济实用主义才是王道

新的全球权利驱动力要求西方世界采用新的西方思维和快速发展的新策略。虽然我们的影响力确实下降了,但新兴大国还没有在这个多极化的世界秩序中形成可靠的发展模式。即便它们现在取得了成功,它们仍需面对自己内部的问题——这大多是由转型带来的——并且其收入水平也不会持续线性增长。有证据表明,它们中的大部分国家(除去中国)都要致力于大量增加人口数量。

由于这些内部动因的存在,新兴大国们在国际环境中的灵活性要受到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的限制。中国和巴西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它们的这种局限性,所以经常在国际舞台上提出合作性方案。且不仅在国际贸易领域,在气候变化、减少贫困等其他国际关系中,也一并存在。

此外,新兴大国间虽然也有诸如BRICS(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和IBSA(印度、巴西、南非)等组织形态,其行动远未实现一致。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政治和文化差异。

事实就是这样的:这个世界正变得越来越网络化。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它变得更加富有,更加脆弱,也更加互相依赖。这就需要其中所有成员共同为其注入一剂兼具实用性和灵活性的良药。欧洲,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共同体,绝不能袖手旁观。

外面的世界期待欧洲给出一个更具建设性的承诺。政治家们一定不要再各扫门前雪了,必须面向外部,去预测新的发展,去解决全球性的问题,去不断强化欧洲的核心观念——民主、市场经济以及持续性发展。

(本文选自《欧洲人》杂志。译者:玻璃砖)

作者:罗伯特·卡普尔

第二篇:欧洲模式:稳定凝聚与经济增长

摘要 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但从欧洲模式研究的角度分析中国发展道路尚不多见。文章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欧洲模式的内涵和特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欧洲稳定、凝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总结欧洲模式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借鉴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价格稳定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公平和效率不是必然替代,而是相互促进。

关键词 欧洲模式;中国发展道路;稳定;凝聚;经济增长

一、引言

建国6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30年GDP保持了年均6%的增长速度,后30年创造了年均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在人类历史上只有7个国家曾经在7%以上的年增长率持续超过40年,中国是其中之一,并且是最大的经济体,因此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更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发展奇迹。中国成功发展的独特性受到了国内外舆论和学术界的关注。最早是2004年美国学者雷默提出“北京共识”的概念,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及其经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思考。源自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自由主义遭受重创,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普遍怀疑,由于中国经济所受的影响并没有欧美国家大,使得针对中国发展的研究愈加重要。人们试图从中国独特的发展经验中寻找可以借鉴的规律,“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奇迹”等纷纷出现。①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大多集中在中国经济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就,但对中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以及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等关注不足;其次,对中国发展与美国市场经济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等比较分析较多,但对中国和欧洲模式比较分析不多;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需要不断完善,但是目前的研究对于中国发展道路从欧洲模式的借鉴分析不多。

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发展道路。中国道路下的发展目标是“共同富裕”。②欧洲是市场经济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发达国家的集中区域,在长期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欧洲模式。2009年欧盟人均GDP为2.97万美元,基尼系数为0.31,人均生活水平高,公平程度好,因此研究欧洲模式对于中国道路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③本文尝试从欧洲模式的解析入手,分析欧洲模式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借鉴意义。

二、欧洲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欧洲模式是一个经常提起,却又难以解释的概念。从国际比较的视角上看,欧洲模式是与美国和日本完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从不同的学科出发看,有欧洲经济模式、欧洲政治模式、欧洲社会团结模式、欧洲文化模式、欧洲经济一体化模式、欧洲治理模式等不同的界定;从动态发展上看,欧洲模式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面对人口老龄化、信息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环境变化等诸多挑战,欧洲模式现代化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各种定义的基础上阐述欧洲模式的内涵,然后从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社会凝聚的角度分析欧洲模式的特征。

(一)欧洲模式的内涵

1.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通常使用欧洲社会模式(European Social Model)一词,表述欧洲各国对于可持续经济增长和高质量的生活工作条件相结合的愿景,包括充分就业、高质量的工作、机会均等、社会保障、社会包容、社会伙伴关系等。此外,福利国家也常常被用来代表欧洲模式。针对欧洲模式,国外学术界对此有多方位的诠释和解读。

最早提出欧洲模式的是欧洲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迈克尔·艾默森(Michael Emerson),他在《何为欧洲模式》中提出,“欧洲模式是完全不同于美国和日本的发展模式,其在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许多方面的做法都是正确的”。④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对欧洲模式的研究较多,大致可以梳理为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欧洲模式是莱茵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如阿尔贝尔(Albert)提出欧洲模式秉承德国弗莱堡学派的基本主张,其核心内容是,在主张市场竞争的同时,强调竞争秩序和社会责任,主张高税收高福利。[1]第二,欧洲模式是福利国家,如帕斯塔(Pestieau)认为“福利国家是欧洲社会模式的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征”。⑤第三,欧洲模式是一种价值观,如安东尼·吉登斯认为:“欧洲社会模式是一种价值、成就和抱负的组合:一种发达的、奉行干预主义的国家,由相对高水平的税收提供资金来源;一种健全的福利体制,它在某种相当高的程度上为全体公民,尤其是最有需要的公民提供有效的保障;限制或阻止经济或其他形式的不平等。”[2]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欧洲模式的基本内涵至少应该包括高税收、高福利、注重社会公平等几个方面。

2.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学术界从欧洲经济模式、欧洲政治模式、欧洲文化模式、欧洲思想模式、欧洲社会模式、欧洲治理模式等多个角度,探讨欧洲与美国和日本不同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⑥本节主要从欧洲经济模式的角度进行简要的梳理。

第一,欧洲模式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裘元伦研究员(2001,2004,2009)认为,欧洲模式下,政府相对于资本比美国拥有更强的独立性,其行为自然也重视资本利益,但同时又强调劳资协商和社会均衡;欧洲模式与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实质区别是,美国不但信奉市场经济,而且实行市场社会,而欧洲模式固然也十分重视市场经济,但不听任市场社会。⑦胡连生认为,欧洲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国有经济与合作制经济大规模存在;欧洲各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大于美国;收入分配均等化政策;贫富差距相对较小。[3]邱询旻从政府和企业的两个方面分析认为,欧洲模式强调集体成功和长期利益,其模式是政府干预,企业实行共同决策制度,吸收工人参与管理。[4]甄炳禧研究员将欧洲模式概括为协调市场经济模式,美国模式为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两种模式的差别突出表现为:“欧洲模式要求个人自由和社会义务相结合,政府的调控作用相对较强;美国模式崇尚个人主义和市场竞争,政府的调控作用相对较弱。”[5]

第二,欧洲模式重视社会公平。王鹤研究员指出,“统一市场和经济货币联盟以及协调的欧盟经济政策结构是欧洲经济模式的基础”,“欧洲经济社会模式(简称欧洲模式)的特征是寻求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均衡发展,是社会市场经济和福利国家市场经济的混合模式。”[6]陈德照认为,欧洲经济模式的优点包括:在注意效率的同时,比较注重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在实行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劳动者的利益得到较大的重视和保护,弱势群体也得到较多的照顾。[7]

第三,欧洲模式注重社会团结。周弘研究员认为,“欧盟的制度模式是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逐步引入欧洲传统的社会公平观念和社会团结模式,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欧洲灵魂,使欧盟成员国的共同命运向着适应世界经济自由化的方向发展,以欧洲整体的力量促进福利国家的现代化,同时又以欧洲整体的力量来突出欧洲的社会特性。”⑧这里的社会团结,实际上就是福利国家。

第四,从经济宪法的角度理解欧洲模式。史世伟教授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对欧洲模式的特点概括如下:坚持市场经济原则,治理与统治规则与市场一致;将“辅助原则”作为建立制度的元规则,限制和明确各层面政府的职权;在规则制定的过程中,采取谈判、协商的方法,各行为者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博弈,在必要时各方进行妥协;在经济政策的实施中,强调各行为者之间的合作,处理好多层治理与协调、体制多样化与同一性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8]

综述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笔者认为,欧洲模式是指欧盟及其成员国在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趋向,这些价值趋向包括:经济宪法,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福利国家,注重社会公平等;同时在保持原有欧洲核心价值趋向的基础上,欧洲模式的内涵也是在不断丰富拓展中。

(二)欧洲模式的特征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欧洲模式是指欧盟及其成员国在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趋向,包括经济宪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福利国家、社会公平等。理解欧洲模式的特征有两个层次,即欧盟层面和成员国层面。从欧盟层面上理解欧洲模式,就是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被逐步接受的过程。欧盟通过基础条约、规则、指令等经济宪法,逐渐形成稳定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国家层面的欧洲模式,主要是指福利国家共识,又称为社会团结模式,其重要特点是通过高税收高福利,促进社会公平。此外,欧盟层面上通过凝聚政策,促进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欧盟单一市场内的社会公平。由此而来,欧洲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宪法规定的宏观经济稳定

通过法律实现一体化是欧洲一体化的核心特征。[9]秩序自由主义强调经济宪法原则,与此相一致的是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欧盟法规,与统一市场、经济货币联盟相联系的这些法律和规则是欧盟层面上的超国家机构和成员国必须遵守的,其判决效力高于成员国的法规。稳定为导向的货币政策处于绝对优先的地位,这是由欧洲联盟条约所明确规定的。欧洲联盟条约明确规定了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限定了以稳定货币为唯一首要目标的共同货币政策。而宏观经济政策结构中的财政政策受到《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制约,为稳定的货币政策服务。

宏观经济稳定就是为了确保货币稳定和财政纪律而实行的一系列制度。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Maastricht Treaty,简称马约)第109条和相关条款规定了加入单一货币区必须满足的五个经济趋同标准:高度的价格稳定和趋同,即通货膨胀率不能超过通货膨胀率最低的三个成员国平均数的1.5个百分点;保持财政稳定,政府预算不得出现过度赤字,年度预算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公共债务累计不超过当年GDP的60%;维持各成员国长期利率的稳定,长期利率不超过通货膨胀率最低的三个成员国的平均利率的2个百分点;实现各成员国之间货币的相对稳定。马约从雇员任命、金融业务、政策选择等三个方面保证了欧洲中央银行的政治独立和手段独立。欧洲联盟条约第3a条款和第105条款均规定了欧洲中央银行的主要目标是维持价格稳定,这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1998年10月,欧洲中央银行的行长理事会确定了价格稳定的准确定义:“价格稳定应该定义为欧元区的消费价格指数的年度同期比增长低于2%”。[10]1997年阿姆斯特丹会议上就稳定与增长公约达成协议,强调了强化财政纪律作为经济货币联盟的长期特征。

因此,经济宪法规定的宏观经济稳定是欧洲模式的重要特征。

2.社会公平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凝聚

社会凝聚(Social cohesion),又称为社会凝聚力,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提出。[11]

经济社会凝聚(Economic and Social Cohesion)是欧盟使用、倡导并加以推广的政策理念。欧盟委员会认为欧盟经济社会凝聚是指:“欧盟各成员国或者地区之间的社会团结。”⑨ 欧盟地区政策和各成员国福利政策是促进经济社会凝聚的重要

手段。

1957年罗马条约的前言中强调降低地区差别的重要性。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共同体开始设立欧洲地区发展基金(The European Regional Development Fund, ERDF),用成员国的财政进行再分配以帮助最贫困地区。为了实现公平竞争和减轻欠发达地区在统一市场建立过程中的负担,1986年《单一欧洲法令》为罗马条约增补了第五编,首次表述了“经济社会凝聚”的目标是缩小欧盟内部的贫富差距,以增强欧盟一体化的动力,这为结构基金(The Structural Fund)奠定了法律基础。1992年马约将“凝聚”作为联盟的主要目标之一(第158条~162条款)。马约第2条规定欧盟的目标之一是“加强经济社会凝聚……推进经济和社会进步、充分就业……”,第158条款(原130a条)规定:“为了促进共同体的全面平衡发展,共同体应当制定和采取行动,以求强化共同体的经济社会凝聚。共同体尤其应当旨在减少各区域之间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及包括农村地区在内的处于最不利地位区域或者岛屿的落后。”欧盟地区政策通过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援助,实现成员国之间的公平性,增强一体化的凝聚力,是促进欧盟经济社会凝聚最主要的政策之一。欧盟的结构基金是地区政策主要政策工具,占地区政策预算总额的90%;⑩此外,还有欧洲团结基金(Conhesion Fund),主要为收入最低的国家而设立的,约占总额的10%。?輥?輯?訛结构基金加上团结基金,是欧盟层面上用于地区政策的主要工具,是欧盟预算的第二大用途,约占欧盟总预算的35%。

此外,欧洲各成员国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社会排斥,降低社会成员间不平等程度,促进社会团结,也是欧洲经济社会凝聚的重要政策之一。欧洲现代福利国家制度是随着西欧社会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大众的民主化和民族国家建设的过程逐渐演变的。[12]在整个20世纪,特别是二战结束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欧洲工业发达国家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政策组合和不同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欧洲人将他们在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共同特征叫做“社会团结”或“福利国家”。欧洲福利国家的共同特征包括:以国家立法和国家行政为主要工具,通过税费实施大规模的社会再分配对市场分配进行补充和修正,将社会政策当做国家的基本职能,不同程度的将养老、扶贫、失业、工伤和医疗健康看做国家的责任。

综上所述,欧洲模式的特征包括经济宪法规定的宏观经济稳定(简称稳定)以及社会公平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凝聚(简称凝聚),因此欧洲模式下的经济增长必然是以稳定和凝聚为基础的经济增长。

三、欧洲模式:稳定、凝聚与经济增长

(一)欧洲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

1.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价格稳定和财政纪律是欧盟基本条约所规定的,这也是欧洲模式的重要特征。高度的宏观经济稳定是否会威胁到欧洲经济增长?对此,欧盟官方的观点如下:

“保持价格稳定(即低水平的通货膨胀率)有利于在中期内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也有助于降低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波动程度。政策组合的不平衡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波动程度有负面影响。增加国民储蓄有利于鼓励私人投资,实现经济增长。健康的公共财政是避免政策组合失调、实现国民储蓄增加的必要条件。低赤字、低债务、低利率,有利于实现更高的公共投资、更有效率的公共支出、更低水平的税收负担。此外,价格稳定和财政纪律通过各种途径相互促进:一方面,严格的财政纪律支持欧洲中央银行为维护价格稳定所做的努力;另一方面,谨慎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能够有效避免政策引起的冲击,以及其它扰动对经济波动的不利影响。”[13]

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了欧盟官方的观点。巴罗(Barro,1996)通过研究1960年~1990年间100多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年均通货膨胀率提高10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均增长率降低0.2个~0.3个百分点。安德斯(Andrés et al.,2000)等发现,工业化国家一旦陷入通货膨胀,人均收入的增长将难以改善,且会逐步恶化。费尔德斯坦(Feldstein,1999)所作的案例分析中,将名义税收体系对资源配置的扭曲效应考虑在内,价格稳定的工业化国家将享受到非常显著而持久的福利。此外,也有研究结果与欧盟官方的观点相左。阿克罗夫(Akerlof, 2000)等研究表明,由于工资的名义刚性,低通货膨胀率时的菲利普斯曲线非常平缓,也就是说,太高的通货膨胀率对经济明显有害,而太低的通货膨胀率则会导致产出的损失和失业率的持续上升,因此确定合适的通货膨胀率非常重要。

2.欧洲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增长速度趋缓,而宏观经济稳定程度大大改善,那么欧洲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替代关系?

为了符合加入欧元区的经济货币趋同标准,欧盟许多成员国采取了财政紧缩的政策,降低财政赤字,扭转债务爆炸式增长的趋势。财政紧缩短期内压缩总需求,因而暂时降低经济增长率;但是,公共债务状况的改善产生信誉效应(Credibility Effect),降低了长期利率,反过来对私人需求产生积极的扩张效果,从而抵消了短期的收缩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的经验表明,上述两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存在的,而对于那些长期利率较高的国家来说,紧缩财政的信誉效应更加明显。而财政紧缩对经济增长的中期影响如何呢?从理论上来说,财政紧缩可能导致高税率或者低政府支出,从而对经济增长不利。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财政赤字的降低主要来自于低利率造成的债务降低,政府支出的降低幅度非常有限;而财政紧缩会降低利率,从而有利于私人投资,促进长期经济增长。财政强化通过避免可能发生的债务危机,提高对未来的经济预期,从而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有利影响。此外,在对政策的不完全信任以及粘性工资和价格的情况下,1980年以来欧盟采取的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可能导致暂时的成本。国际证据表明,旨在维持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在中期取得更高的增长率(Vi?觡als, 1998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宏观经济稳定不利于短期的经济增长,但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

增长。

(二)欧洲经济社会凝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

1.欧洲经济社会凝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机制分析

从理论上讲,经济社会凝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比较复杂,既有制约作用,又有促进作用。首先,为了保持和增加经济凝聚,政策干预措施可能会减弱极化效应,降低市场一体化的效率和增长收益。欧盟层面上实施的地区政策大多是通过财政资源的再分配,促进落后地区的快速发展。如果落后地区资源投入的效率低于发达地区,那么欧盟经济凝聚程度的提高会影响欧盟整体的经济增长。欧盟各成员国实施的旨在强化社会凝聚的再分配政策,也会影响欧洲整体的经济增长。比如,欧盟成员国某些保护养老金和其它权利的政策可能干扰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和跨区流动,从而降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程度,降低经济增长的潜力。其次,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保持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程度的凝聚,有利于社会和谐,消除不稳定的根源,从而增加创新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从实证上讲,1955年库兹涅茨(Simon Kuznet)提出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的关系,即随着经济增长的发生,收入差距先上升,后下降。1975年奥肯(Arthur Okun)提出在平等和效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即不平等程度可以促进资源使用的效率,产生不断增长的产出。安德烈·萨帕尔2005年在《全球化与欧洲模式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按照效率和公平的不同组合,欧洲内部存在四种不同的社会模式:北欧模式、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大陆模式和地中海模式,对四个模式比较发现,效率和公平并不必然存在替代关系。[14]詹姆斯·伽布瑞斯(James K. Galbraith,2008)将工资不平等程度作为社会凝聚的指标,失业率作为竞争力的指标,结果表明凝聚和竞争力并不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王鹤(2007)通过利用基尼系数和全球竞争力指数对欧盟国家的效率和公平状况进行综合比较,表明效率和公平之间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

关系。

2.欧洲经济社会凝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而经济社会凝聚程度仍然保持较高水平。我们以欧盟各成员国为研究对象,分析经济社会凝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将各成员国NUTS2行政区人均GDP的离散程度作为经济社会凝聚程度的衡量指标,离散程度越大,表明收入差距越大,凝聚程度越低,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輥?輰?訛

首先,基于上述凝聚和增长之间的机制分析,建立如下模型:

yit=β0it+β1itxit+εit

上式中, yit表示人均GDP增长率,xit表示人均GDP的离散程度,β0it和β1it分别是待定系数, εit是随机误差项。如果β1it为正值,表明凝聚程度越高,离散程度越低,经济增长率越低,即凝聚制约了经济增长;反之,β1it为负值,凝聚促进了经济增长。

其次,为避免伪回归,对yit和xit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原假设是存在单位根,表1表明, yit和xit均通过LLC、ADF-Fisherχ2和pp-Fisherχ2检验,拒绝原假设,yit和xit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不存在伪回归问题。

第三,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根据F检验和Hausman检验结果,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如下:

yit=0.10-0.003xit

(5.71***)(-4.27***)R2=0.53

上式中,第二行括号内数字分别表示相应系数的T值,在1%的统计水平上拒绝了系数为零的假设。由此可以看出,人均GDP离散程度下降1个单位,经济增长率提高0.003个百分点,即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凝聚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欧盟经济社会凝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理论上讲,两者之间既有制约关系,又有相互促进关系。用于促进经济社会凝聚的欧盟地区政策、成员国的福利政策等,都属于欧盟财政资源的再分配;如果落后地区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劳动力市场僵化,将有可能影响到经济增长。然而,凝聚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社会和谐程度,降低不确定性,通过增加创新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其次,从实证上看,笔者利用1995年~2006年间欧盟14个成员国的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凝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而是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即欧盟凝聚程度增加,有利于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四、欧洲模式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

欧洲模式是指欧盟及其成员国在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趋向,包括经济宪法规定的宏观经济稳定以及社会公平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凝聚。从稳定、凝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看,欧洲模式对中国道路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价格稳定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从欧洲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看,价格稳定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采取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实现价格稳定,短期内制约经济增长,但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避免经济大的起落,其中包括保持物价稳定。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以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和欧洲中央银行确定以“价格稳定”作为目标是不同的。因此,中国道路的完善过程中,应借鉴欧洲模式的经验,通过恰当运用货币政策,保持价格稳定,以促进长期的经济增长。

其次,凝聚程度提高促进长期的经济增长,公平和效率并不必然存在替代关系,而是相互促进。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欧盟凝聚和增长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凝聚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欧盟长期内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欧盟采取地区政策和收入再分配政策,提高经济社会凝聚程度,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做法,是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的典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78年~2008年GDP增长了16.6倍,年均增长率为9.9%。与此同时,中国区域间、城乡间、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317,2006年则升至0.496,这与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中国未来应更加注重再分配政策的运用,促进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不同阶层间收入差距的缩小,协调好公平效率关系,推动中国发展道路的不断完善。

[注释]

①参见乔舒亚·库珀·雷默(Ramo, Joshua Cooper):《北京共识》(The Beijing Consensus),London: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2004;庄俊举:“中国模式研究的回顾”,《人民论坛》,2008年第24期;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版;徐崇温:“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改革和中国模式的讨论述要”,新华网理论频道;人民网-人民论坛2009年关于《中国模式研究的回顾:从“北京共识”到“中国奇迹”》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1日,“国内外十学者纵论中国道路”;周弘:“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姚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1期。

②邓小平曾说:"社会主义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③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2010.

④Michael Emerson, Andre Dramais: What Model for Europ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MIT Press, 1988. 转引自王鹤:"欧洲经济模式评析——从效率与公平的视角",欧洲研究工作论文,2008年第1期,第1页。

⑤Pierre Pestieau, The Welfare State in the European Union, Economic and Social Perspectitiv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转引自,王鹤:“欧洲经济模式评析——从效率与公平的视角”,欧洲研究工作论文,2008年第1期,第1页。

⑥国内欧洲模式的相关综述参见:陈志瑞:“‘欧洲模式与欧美关系’研讨会综述”,《欧洲研究》,2003年第4期,第151-152页;周弘主编:《欧洲模式与欧美关系(2003~2004欧洲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4页;张海洋,莫伟:“欧洲模式及其对世界的影响”研讨会综述,《欧洲研究》,2007年第2期,第149-156页;孙彦红:“欧洲模式与世界:经验与启示”国际学术会议综述,《欧洲研究》,2007年第3期,第145-154页。

⑦裘元伦研究员的相关论述参见:“欧美经济制度模式比较——以就业失业与收入分配两个具体问题为例”,《科学社会主义》,2001年第2期,第15-19页;“欧美经济模式之争”,《求是》,2004年第3期,第59页;“欧洲前途并不暗淡”,《欧洲研究》,2009年第5期,第52-58页。

⑧周弘:“欧盟社会团结模式与欧盟发展战略”。见吴志成,薛晓源主编:《欧洲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

⑨See: http://europa.eu/scadplus/glossary/economic_social_cohesion_

en.htm, Accessed Nov 12, 2009.

⑩结构基金的目标地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目标、第二目标和第三目标。结构基金的最大份额用在第一目标上,以改善相对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开发经济与人性潜能,促进追赶过程,相对落后的地区是指人均GDP低于欧盟平均水平的75%或者人口密度非常低(每平方公里居民数少于8人);第二目标是支持面临结构困难的工业、农业、城市和渔业地区的经济与社会调整;第三目标主要是努力实现现代化的教育培训和就业体系。

(11)团结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人均GDP低于欧盟平均水平90%的成员国进行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项目。

(12)数据来源为:凝聚程度指标来源于Eurostat数据库,人均GDP增长率来源于AMECO数据库,时间段为1995年~2006年间,样本为欧盟15国除去卢森堡后的14个成员国。

[参考文献]

[1] [法]米歇尔·阿尔贝尔.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M]. 杨祖功,杨齐,海鹰,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 [英]安东尼·吉登斯.欧洲社会模式的反思与展望[J].开放时代,2007(6):5-20.

[3] 胡连生.美欧经济模式的差异及其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4):20-24.

[4] 邱询旻.美国、德国、日本经济模式比较研究与择优借鉴[J]财经问题研究,2003(3):84-89.

[5] 甄炳禧.美欧模式的比较与启示[J].国际问题研究,2003(5):55.

[6] 王鹤.欧洲经济模式评析——从效率和公平的视角[J].欧洲研究,2007(4):1-18.

[7] 陈德照.美欧模式,孰优孰劣[J].时事报告, 2004(3):43-50.

[8] 史世伟.欧洲经济一体化与欧盟经济宪法:一个制度和演化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欧洲研究,2007(1):15.

[9] 宋晓敏,莫伟.“讨论欧洲模式”国际研讨会综述[J].欧洲研究, 2007(5):146.

[10] ECB.The Stability-oriented Monetary Policy Strategy of the Euro System[J].Monthly Bulletin, 1999: 46.

[11] 江时学.拉美国家重视强化社会凝聚力[J].求是,2008(23):58.

[12] 周弘.福利国家向何处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6.

[13] André Sapir et al..An Agenda for a Growing Europe: Making the EU System Deliver[R].Report of an Independent High-level Group Established on the Initiativ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2003: 41.

[14] André Sapir. Globalization and the Reform of European Social Models[Z]. Background Document for the Presentation at ECOFIN Informal Meeting in Manchester, 9 September 2005 : 5-11.

European Model:Stability, Cohe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Zhang Mingzhe

(Postal Savings Bank of China,Beijing 100808,China)

Key words: European model;China development;stability;cohesion;economic growth

(责任编辑:李 萌)

作者:张明哲

第三篇:欧洲经济前景与中欧经贸合作展望

一、欧元区经济形势判断

(一)欧元区经济复苏态势不容乐观,存在持续衰退的隐忧

欧元区经济复苏状况令人失望。2014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增长在持续中减缓。一、二、三季度GDP环比分别增长0.2%、0和0.2%;同比增长0.9%、0.5%和0.8%。失业率仍然高企。欧元区失业率由2008年的7.3%上升至2013年的峰值12%,2014年10月仅回落至11.5%,青年失业率仍高达23.3%,仅略低于2013年同期的23.9%。

核心国经济增长乏力,不利于欧元区整体复苏。德国经济形势并未完全体现出欧元区增长引擎的特质。年初由于暖冬推动建筑活动,一季度GDP环比增长达0.8%。但第二季度经济增长萎缩0.1%,三季度有微弱回升,GDP环比增长0.1%。法国一、二、三季度GDP环比分别为0、-0.1%和0.3%,经济增长接近停滞。而波兰、匈牙利、卢森堡、立陶宛和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及爱尔兰经济增长情况较好,一、二季度GDP环比增长在0.6%至1.1%之间。

通缩压力持续增大,欧洲央行实现略低于2.0%通胀目标面临很大难度。欧元区消费者物价指数(HICP)年率自2011年9月的3%逐步下降,2014年由1月份的0.8%逐步收窄至10月份0.4%。HICP指数已经达到金融危机以来最低值。

(二)欧元区经济复苏面临的主要问题

1、欧央行的宽松刺激政策未能有效推动银行信贷扩大,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2014年以来,欧央行已经连续两次降息,并推出购买资产担保证券(ABS)和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等计划以促使银行增加信贷、提振经济,但仍未显现出明显效果。虽然欧央行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货币环境,但欧元区企业足够的信贷需求才是宽松货币政策成功的关键。欧央行的货币政策必须与各国的结构性改革以及扩大投资刺激经济的政策相配合,其所提供的流动性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当前各国银行对于欧央行提供的低息贷款持观望态度,主要是受乌克兰危机以及欧元区整体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各国银行放贷意愿不强。从实际效果看,欧央行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有限。

2、欧元区实体经济未恢复活力,增加了陷入新一轮衰退的风险

欧元区2014年11月综合PMI终值降至51.4,降至16个月新低。制造业及服务业均表现不佳。1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降至50.1,亦创16个月新低,新订单增长15个月以来首次下滑,服务业活动增速和新业务增长均创6个月以来新低。

实体经济情况最好的德国三季度工业产出也出现下滑。德国2014年11月制造业PMI终值49.5,创17个月新低。11月制造业产业增长为2013年6月以来最弱,新订单也以两年来最快速度下跌。有观点认为德国整体经济的增长趋势正在下滑。法国制造业也陷入疲弱,新订单以近一年来最快速度下滑,商业活动连续7个月萎缩。

3、欧元区结构性改革阻力重重,难以取得实质进展

欧央行在出台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敦促各国政府推出配合央行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措施。然而欧元区各国的结构性改革推进仍然缓慢。政府希望通过增加税收、减少支出来改善财政状况,但是改革欧洲的高福利政策难度非常大,往往会引发民众的抗议与游行。柏林、布鲁塞尔和罗马2014年均出现出租车司机罢工、警察罢工和公共交通运输人员罢工,以抗议政府在福利和税收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意大利在2012年实行的增加税收改革也引起了民众的不满,效果并不理想。

欧元区的结构性改革关系到经济恢复动力,企业扩大投资,政府财政状况好转的根本性问题。然而总体看,欧元区各国推行结构性改革的难度都比较大,推动欧元区经济复苏的效果有限。

4、德国与欧央行以及法意等国家在财政纪律与灵活性方面的意见存在分歧

当前欧元区各国财政政策在削减支出与刺激经济间的矛盾凸显。在经济疲弱的压力下,欧央行强调财政政策应与货币政策齐头并进,呼吁各国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刺激投资,包括给小企业贷款提供政府担保,以及在预算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公共投资支出。尤其是对德国这样仍有财政调整空间的国家,欧央行呼吁其提高投资方面的公共支出。

德国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央行、欧盟委员会、美国和欧元区成员国都希望德国利用自身健康的预算状况扩大公共投资,刺激需求以提振欧元区经济增长,敦促德国使用“财政空间”,通过减税和投资老化的道路、铁路、能源和电信网络来刺激经济。

然而德国的“财政空间”可能不如外界理解的那么大,德国存在人口老龄化、人口下降的问题,需要通过预算盈余来满足未来养老金和医疗保险开支。德国政府已表示要坚持预算平衡的策略,坚持财政紧缩,强调财政纪律。认为通过劳动力市场、法律体系、养老金和社会福利的结构性改革来提升竞争力是欧元区实现可持续经济复苏的唯一途径,而通过负债来实现更多公共开支会减轻各国政府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压力,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欧元区各国在财政政策上也存在明显分歧。法国、意大利希望扩大财政支出,加大政府投资,但这样会带来更多负债。法国预计2015年财政赤字率达4.3%,远高于欧盟规定的3%赤字率目标。而基于法国疲软的经济现状,政府仅计划削减占GDP 0.2%的支出,也不符合此前法国与欧盟达成共识的0.8%标准。德国批评意大利和法国,指责两国不断推迟削减财政赤字的目标。欧盟表示,法国此举使得其财政预算与欧盟的赤字紧缩政策“极不一致”,欧洲委员会可能将此预算驳回并要求法国修正。

这表明欧盟虽然希望各国能够有力量增加公共投资,但在财政纪律方面也不会一再放松。在财政纪律与灵活性方面的平衡是欧盟面临的难题。欧元区国家在财政政策方面的分歧使得未来财政政策走向不明朗,也使得财政政策配合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难以实现。

5、乌克兰危机对于欧元区市场信心构成负面影响

乌克兰危机以及其后欧美对俄的制裁对于欧元区市场信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商业市场信心、金融市场以及政治压力等方面。从俄欧的经贸关系来看,欧盟对于俄罗斯的出口仅占欧盟出口总额的3%—4%,对俄罗斯的制裁不会对欧盟的总出口构成明显影响。

欧盟与俄罗斯紧密的经济关系主要体现在天然气供应方面,尽管在美国的压力下欧盟与俄罗斯关系紧张,但欧盟并不希望在能源领域与俄罗斯矛盾彻底激化。能源领域的制裁对于俄罗斯和欧盟双方而言都十分不利,只能产生两败俱伤的后果。

(三)欧元区经济复苏前景黯淡

综合来看,欧元区经济复苏前景并不乐观,表现出在持续中减退的趋势。虽然目前尚未看到欧元区出现日本式通缩,但不排除欧元区有再次陷入经济衰退的可能。

从各国情况看,目前欧元区经济虽比2012年最低潮时期有好转。葡萄牙、希腊等一些重债国推行了部分结构改革措施,逐渐走出危机,欧元区也走出了解散的阴影。但核心国经济乏力,尤其是法国与意大利已出现停滞与衰退。2014年10月德国经济部将2014、2015年的GDP增长预测分别下调至1.2%和1.3%,低于4月预估的1.8%和2%。意大利政府也大幅调低经济增长预期,预测2014年意大利经济将萎缩0.3%,2015年增长率为0.6%。

欧元区各国推进结构性改革进展不明显,高福利导致的财政赤字问题难以解决,德国与法意等国家在财政政策方面仍有较大分歧,导致各国财政政策出现不一致,对宽松货币政策的配合有限。在金融层面,欧央行采取了多种措施以降低信贷成本,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但在实体经济层面,市场信心不足、私人企业投资下滑、消费疲弱。欧元区仍面临较大的通缩压力。

在未来政策走向方面,欧洲央行将继续推行宽松货币政策以支持经济复苏,与当前美国退出QE以及升息预期加强步调不一致。欧央行的宽松措施将使欧元贬值趋势增强,有利于出口贸易和经济复苏。未来若欧元区经济复苏仍乏力,不排除欧央行由当前采取的信贷宽松政策转向量化宽松,通过购买国债来刺激经济增长。

10月IMF展望报告将欧元区2014年GDP增长下调为0.8%,2015年为1.3%。

二、中欧贸易投资合作的前景

(一)中欧双边贸易环境总体趋好,仍存在不同诉求

欧盟连续9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际金融危机前中欧贸易强劲增长,年增长率达19.5%以上。2013年中欧双边贸易增长2.1%,贸易额达5590亿美元,超过中美贸易380亿美元。中国是欧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德国是中国在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2013年双边贸易占中欧贸易额的28.9%,以下为荷兰、法国和意大利。

未来中欧贸易关系将更加密切。中欧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尤其在机电、音像设备及零部件、附件等中国对欧的主要贸易领域。全球产业分工国际化的加深将使欧盟有更多产品在进口基础上加工再出口。未来随着中国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和中欧投资关系的快速发展,中欧产业内贸易增长仍有较大潜力和空间。

在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欧间贸易摩擦趋缓,贸易环境好转。2014年中欧间光伏、多晶硅、葡萄酒、移动电信通信产品与关键设备等一系列贸易争端均通过双边协商得以解决,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磋商解决争端表明中欧双方正步入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基本平复也为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推进扫清了障碍。

中欧在双边贸易关系中仍有不同诉求。欧盟重视中国的政府采购市场,希望中国尽快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同时希望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竞争政策方面进一步改善。中国则希望欧盟放宽科技产品出口、尽快启动中欧自贸区谈判。关于中欧自贸区,欧盟方面认为应首先完成中欧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谈判,在中期内予以考虑。中方则希望尽快启动中欧自贸区可行性研究。

(二)中欧投资合作前景广阔,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稳步推进

中欧双边直接投资未来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欧盟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美国和瑞士。2012年美国和瑞士合计占欧盟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45%,其余国家所占比重均低于5%,中国仅占2%,尚不及巴西、俄罗斯。2013年欧盟国家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德国仅列中国吸引外资的第7位。

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盟在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地位快速提升。危机为中国企业对欧投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09年以来,中国对欧各年直接投资流量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流量的比重均超过5%,2011年甚至超过10%。中国对欧直接投资存量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比重也不断提升,2012年达到5.9%。

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科技、可再生能源、电力网络、电信、交通基础设施、电动汽车、中高端机械制造、航空航天制造业等领域都有良好的投资机会。2014年7月,中国国家电网买下意大利能源网络控股公司35%的股权成为中国在意大利的最大投资之一。目前意大利正筹措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资金,包括出售部分国有资产筹资,这将为中国企业投资提供更多机会。

中欧双边投资协定正在积极推进中,已进行4轮谈判,但尚未进入协定文本内容的实质性谈判阶段。虽然中美与中欧双边投资协定均在谈判中,但仍是两个独立的协定。中美双边投资协定中拟采取的负面清单模式,在中欧双边协定中不一定必然采用,仍需双方进一步协商。另外,不排除在中欧双边协定中纳入可持续标准的条款,即对企业和生产的一系列劳工保护、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标准。欧盟在此方面对所有成员国有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指令。可持续标准条款的纳入将可能成为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的焦点之一。

三、相关建议

(一)推进丝绸之路建设,使其成为中欧经济合作的战略平台

目前欧委会已推出欧盟互联互通项目(CEF),在2014—2020年间将拨款260亿欧元用于建设9条交通走廊,以建成欧盟核心交通网络。未来应积极推动欧盟CEF项目与丝绸之路对接,进而建设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和通信网络组成的亚欧综合互联互通网络。该网络将有助于推动中欧市场、要素和产业整合,推进中欧双方贸易投资合作、技术交流及人才往来,成为未来中欧经济合作新的增长点。

(二)加强贸易政策协调,推进中欧双边贸易健康增长

未来应充分利用现有双边机制,加强贸易规则领域的协调与合作,优先采取对话磋商处理双边贸易摩擦。加强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积极推进服务贸易增长以及相关国际规则的协调与对话。加强政府采购政策交流,促进中国《政府采购协议》谈判进程。在双边贸易中鼓励使用人民币支付结算,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积极开展中欧自贸区可行性研究,共同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

(三)尽快签署中欧双边投资协定,为扩大双边投资提供保障

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路线图明晰的条件下,中欧投资协定将更有利于国内机构投资者对欧投资,包括证券投资、实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等。未来中欧在中小企业并购及合作方面有很大空间。中欧双方可在双边投资协定框架下,在农业、教育、环保、城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探索合作模式和机制,进一步扩大双向投资。

作者:郝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