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2022-07-03

[摘要]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的下发,各高校进一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了更新更高的确重视。依据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当前高度工作实际,笔者认为,首先要认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且要创新载体,选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以寻求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篇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要求,又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文章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基本要求,并提出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重要性 基本要求

key word: University student thought moral education Importanc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要求,又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要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同时,又要使大学生真正认同这一价值体系,并内化为思想道德素质,外化为自觉行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在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处于指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直接体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然打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烙印,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支配。这样,需要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一个正确的历史目标定位,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处于指导地位。

(二)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用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积极引导他们自觉按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在观念中,深深扎下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根”, 最终坚定党的领导及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被中国革命证明正确的客观真理,是中国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直接理论依据。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及指导思想。为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让学生识别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

(二)确立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现实目标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诠释。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大学生的能否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从培养国家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应让学生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并在教育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思想与要求指导大学生的理想道德追求,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目标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选择

(一)与时俱进,坚持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思想道德观念是一个与时代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鉴于此,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因此,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与时俱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纳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同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及服务育人相结合,从而实现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全面管理,达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二)营造“和谐环境”,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只有积极营造“和谐环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整合各方资源,发挥环境优势,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做到,一方面,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应其浓厚的文化氛围,影响着每一个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思想品德等。这就要在物质与精神上,从高校积极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以充分发挥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构建正确的社会舆论环境,使大学生避免因学习、生活问题而导致的精神迷茫、行为反常等。

(三)重在形成合力,引导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在体制、制度上健全运行机制,形成职能部门、党政部门齐抓共管等各种部门互动的工作局面,从而形成合力,将工作落到实处。除此之外,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及用足用好学生社团这支有生力量。

参考文献:

[1]朱宏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

[2]梁金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探讨[J].消费导刊,2010(2)

作者:赛晓露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篇2:

对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的新探索

[摘要]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的下发,各高校进一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了更新更高的确重视。依据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当前高度工作实际,笔者认为,首先要认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且要创新载体,选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以寻求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道德教育;高校大学生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下发后,各高校进一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了更新更高的重视,纷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各种方法,努力拓展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渠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以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工作。依据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当前高校工作实际,笔者谨就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及有效途径加以阐述。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促进当代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其不同发展阶段都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全面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增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才能在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才能为广大人民现实利益做出更多贡献,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由此看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做为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意义十分重大。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在高校学习和生活期间,参与了众多的校园文化活动,一直接受较为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人文知识、人文素质、政治情操和道德品位都较高,是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中坚力量。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培养具有这种具有坚定理想追求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的需要,也是构建拥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的重要举措。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长期战略任务。现在的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更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把大学生培养造就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确保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创新载体,选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的切入点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密切相关,同时又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标准,思想道德教育载体可分成不同的类别,如显性载体和隐性载体、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课程载体和活动载体等等。长期以来,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显性载体、物质载体往往比隐性载体、精神载体更受重视,课程载体也较实践载体多受采用。这使得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较为倾向于专门化、系统化、学科化和知识化,从而造成大学生知行脱节,在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之后,只是对一些逻辑严密的规范和条目加以学习,却忽略了思想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在遇到现实的思想道德生活时,难以适应,甚至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为此,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着力构建充满生机活力和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尤其在载体的选用上,一是在充分利用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同时,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的需要,积极开拓利用新的现代载体形式,如网络载体、心理咨询载体等;二是正确处理显性载体与隐性载体、物质载体与精神载体、课程载体与活动载体的辩证关系,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载体形式。在各类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中,要认真筹划,创新教育形式,积极寻找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力争做到理论教育与实践行动的有机结合,使活动真正起到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这包括以下六方面具体内容:

(一)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和教育青少年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着力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将思想道德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依靠课堂教育的基础性优势,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使文化课培养与思想道德培养互为补充,同步发展。

(三)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日常教育管理,着力于养成大学生日常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和良好道德习惯。切实加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整体思想道德素质。

(四)要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学风建设相结合。要着力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自主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自觉性与能力的提高,牢固专业思想,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养成良好学习风气。

(五)要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六)要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相结合。加大对青年学生责任心教育和诚信教育的力度,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才,主动到基层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增强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一直以来,理念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邓小平强调:“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

就没有一切。”新时期,高校必须帮助大学生坚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从知识性、理论性理解到认同、接受、升华为他们的理想、信念,最后内化为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铸牢全国人民志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支柱,对于加速推进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就需要通过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侵蚀,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振奋起学习和创造热情,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继承传统道德文化,遵守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道德文化造就了无数的道德楷模与精神典范,生命力极为强大,并成为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新时期,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继承传统道德文化,把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做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大力汲取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养料并借鉴其中永葆先进的道德教育成果,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值得强调的是,在引领大学生继承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同时,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大学生自觉遵守当代社会公德,遵守道德规范,养成良好道德习惯。落实到高校的思想道德实践中,就是应该在把握思想道德教育课堂主渠道的同时,以社会常规教育为起点,进行养成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这不仅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广大学生做人最基本的条件,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会并在现代社会中引领道德新风。

(三)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团队意识与互助意识。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共产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旧道德的本质特征。当代大学生是高校为国家未来现代化建设培养的栋梁之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培养的有用之才,为人民服务是大学生责无旁贷的选择。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广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为党、为人民把这支强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储备军培养好、教育好,并引领他们满怀信心跟党走,尽己所能为人民服好务。

高校在开展集体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以引导学生弘扬大爱精神为主题,同时要培养广大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互助意识。落实到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就是要通过理论讲授与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增进寝室、班级、学校内同学和师长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凝聚力,使他们充分认识群体的作用,提高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进而改善人际关系,学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更为融洽地学习、生活,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

(四)注重伦理价值教育,提倡孝心教育与感恩教育。中华民族以五千年文明和优良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而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而自豪。新时期,高校尤其要认真地研究和吸取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中那些合理的内容,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所需要的伦理观念。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础的社会结构,家庭伦理习惯的养成,是走向社会、接受社会伦理的准备。因此,这部分教育首先要提倡孝敬父母,通过使大学生增强这种亲情的天伦观念,进而懂得对家庭尽伦也就是对社会尽职的道理。与此同时,还应坚持把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德育工作始终,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共同教育,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己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进而对别人、对环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实践证明,大学生感恩之心越强,就越发热爱班级、学校、家乡、祖国、世界,就越对他人充满爱心,这正是做一位高尚的人的重要思想基础。

(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推进主体教育与自我教育。 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坚持以学生为本,推进主体性教育,是引导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走出困境、回归思想道德教育本质而做出的时代回应,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时代特征和必然要求。以人为本,要求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实现双重价值,即兼顾从党、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出发的社会价值和对个人利益实现的个人价值。

落实到思想道德教育实际,就是要切实发挥广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力推进主体教育与自我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积极分子等各级学生骨干,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率先参与教育活动,并带动、关心和帮扶广大同学,实现学生群体内部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引导普通同学要以优秀同学为榜样,有见贤思齐之心,有敢超先进之气,有奋起直追之行,不断增强参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不断在明理、知事、养成三个环节下功夫,积极投身于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践行对党、对国家、促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促进自己早日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王绍玉,冯佰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05).

〔2〕龚超.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的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7,(09).

〔3〕李喜英.道德教育矛盾的反思.探索与争鸣〔J〕,2005,(07).

〔4〕黄志坚.科学发展观与青年工作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05,(08).

〔5〕汪明岳.和谐相邻关系与青少年德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03).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刘 强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篇3:

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研究

摘 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课程普遍开设。频频发生的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表明大学生群体法律意识水平总体依旧较低,同时反映出我国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目标差强人意。法制教育是全面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我国高校应当就现阶段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进行反思,积极探索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路径,真正将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或受害事件频发暴露出我国大学教育模式存在某些缺陷。我国高校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但一系列的大学生违法行为接连发生表明上述工作并未真正发挥实际效果。应如何克服困境、扭转格局考验着我国各个高校的智慧。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现状

高校教育发展历程是我国国家建设的缩影,其肩负着高层次社会人才培养重任,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各种技术性知识,还应该注重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个人综合全面发展。我国历来重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结合,“98课改方案”明确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融合为现行高校必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课程。

随着各种类型的社会普法宣传,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了法律存在的价值。经过十余年的课程教学实践,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现状依旧喜忧参半:一方面,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普遍提高,平等民主意识显著增强,结合基础性法律知识的学习,对身边事物有了分辨能力,学会用合理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1]。思想道德教育促使大学生个人素质提升,基础性法律知识的学习则教会了大部分大学生学会了用客观公正的方式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另一方面,伴随高校扩招和21世纪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大学生从生源质量上出现参差不齐,少部分盲目追求与现阶段不相符合的物质生活享受,加之网络信息泛滥,大学生受害、违法乃至犯罪事件频发则暴露出高校大学生用法意识普遍缺失的现状。大学生法律意识处于未定型状态,甚至部分处于空白状态,对法律一知半解导致遇事无法做到细致、冷静分析并选择恰当的途径解决问题导致大学生面临多种违法风险。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刑事犯罪立案数和罪犯数都在大幅度增长,其上升幅度超过了高校扩招速度和在校大学生的增长幅度[2]。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基本途径。课程教学目标在于促使大学生实现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基本掌握基本法律知识体系,培养法律意识,形成学而知、懂而用,能够以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成为国家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而就目前形势看,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容乐观,依旧存在以下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基本法律知识教育割裂现象依旧严重

就整个社会而言,道德和法律本身即存在着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发挥调节各类社会关系的重要使命。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在遵循既存教育规律的同时,应当深入浅出、结合教育目标开展教育工作。教育本质的定位模糊导致教学目标不清、任务偏离,重道德教育轻法制教育,乃至忽视法制教育,追求基本完成教学任务,置教学效果于不顾。造成该困境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类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本身即是由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性知识前后两部分组合而成的,各版本教材内容编写本身就存在严重割裂主义倾向,前后衔接度不高,给授课体例安排及内容融合带来一定的难度。

2.学校及授课教师观念存在重大认识性不足,严重轻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开设了相关课程,进行考试测评即可实现上述教育目标。现实中,学生普遍呈现出“课上无心、课下无意”的状态,所谓考试也只是背背重点,姑且不挂科而已。

3.授课教师资质方面存在重大瑕疵。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历来被视为人文社科类通识性教育,高校忽视其内在专业性特征,认为一般人文类教师均可以完成上述教学任务,导致大量未经法学训练的教师讲授法律基础知识时照本宣科,轻重不分,难以抓住本质和精髓。此外,受学校课程课时安排大幅度缩水的影响,很多授课教师干脆避重就轻,针对普遍性思想道德知识老生常谈,无法做到与客观实际需要相一致,从而打消学生学习兴趣。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具有来源于社会归于社会的社会属性,高校在日常教育工作过程中应当遵循其基本属性和社会事物发展规律。而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普遍设立以来,高校普遍视该课程为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唯一途径。课程本身最初定位即出现偏差,足以见得其实际效果将会如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德和法律均是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必然要从实践过程中评判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水准。一方面,高校日常教学只注重课上教学,忽视大学生课下运用,长期存在“重道德人格教育,轻法制教育”的意识,法制教育片面理解为就是客观法律知识的讲授,力图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的传授给学生一个相对完整、适用性强的法律知识体系,忽视了立法内容繁多、课堂时间有限等因素,置法律条文背后的立法精神和道德精神如无物,导致课堂所讲授的东西无法直接为高校大学生灵活运用;另一方面,高校除课堂教学形式之外,基本上不存在其他具有实质性意义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的路径探索。即使存在某种意义上的法制宣传活动,往往局限于由学生社团组织派发传单、张贴宣传海报等形式,无法具体就法律知识的相关内涵进行有效传达。

种种因素综合作用,大学生一方面对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依旧不够重视,且思想道德越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另一方面对道德与法律的认识和实践相脱节,无法正确践行道德要求和运用法律知识。大学生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均体现出将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分离的特征,表明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并未走上最佳路径。

三、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路径分析

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之所以面临以上诸多原因,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高校错误地领悟了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缺乏对其背后精神层面或者价值层面内涵的探讨,致使未能充分认识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精神上的共性,致使二者未能实现有机结合。什么样的路径能够实现二者有机结合无从得知,高校要做的就是不断探索新的融合路径。笔者认为,高校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尝试。

(一)转变课堂教学体例和教学观念

许多专家学者愈发倾向于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当作一个有机整体,二者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渗透,形成一种道德教育法制化与法制教育道德化的系统化教育状态。这就需要高校转变现有课堂教学体例安排和教学观念。

一方面,高校应当重新制定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教学目标,再次进行课程教学定位,合理选任授课教师,严禁对道德精神和法律精神缺乏了解的人讲授该课程,并敦促授课教师大胆突破教材程序化、割裂式编排体例,改变传统说教式、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做到推陈出新,适度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做到与实际生活协调一致;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当摒弃考试中心主义,注重高校校园思想道德和法律文化建设,逐步打造和洽的校园环境。此外,学校教学任务安排时不应局限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应尽可能向类似课程延伸。

(二)注重非课堂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就高校大学生普遍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熟练运用所学指导自身解决实际问题[4]。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实践性决定高校在探索新路径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探索非课堂教育模式。笔者认为,高校应当考虑以下内容。

第一,进行法制教育时应当充分论证即将采取的方式的合理、恰当性,进行成本与效益的分析,摒弃形式主义思想,争取将法制宣传活动做到实处;第二,敦促课程教学教师课下积极进行相关辅导,尽可能帮助有需求的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第三,发动高年级优秀法学专业学生(特别是通过司法考试的学生)与有法律知识背景的教师一道组建“校园法制辅导员”团体,既满足了学生解答疑惑的客观需求,又能锻炼法学专业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第四,拓宽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时间维度,争取做到与整个校园生活一致[5]。

四、结语

中国法治化道路的建设离不开当代大学生的努力。高校是大学生法律精神形成重要阶段,肩负着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的艰巨历史使命。只有不断探索新路径,不断促进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实现有机融合,才能实现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水准出现质的飞越,为中国法治化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林樟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认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339.

[2]周振杰.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8).

[3]余玉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陈大文.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3):56.

[5]赵芸.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0(4):37.

作者:马振洲

上一篇:大学精神与生态环境论文下一篇:计算机网络实验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