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2022-06-28

第一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问题学生"要用心转化,用爱感化

(佛山市三水中学 杨帮南)

[内容提要]:当今学校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先论述引起“问题学生”的内因和外因,从而进一步探讨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的一些方法和对策。

[关 键 词]:问题学生 内因外因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中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在教育实践中,大量的事实表明: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学习成绩差,品德行为也差的学生,这就是所谓的“问题学生”。问题学生存在有它的必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此,我们应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成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利用相应的对策进行转化,对症下药。实践证明,“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内在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

一、自卑心理影响

这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处于落后位置或曾犯过错误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不被认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他们在班里,家里总感到没有自己的位置,老是觉得不如别人,心里失去平衡、心态消极。在学习、处事方面不能放开,造成学习效率低,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认可和重视,积极性,兴趣受到挫伤,产生恶性循环。我们常常看到,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课堂上精神不振,神情呆滞,经常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没有兴趣,效率低。这时候他们就会出现上课睡觉、讲话、看课外书、不交作业、晚自修讲话,整天无所事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二、自我封闭和逆反心理的影响:

这些学生由于多次的失败,屡遭挫折,所以经常不被老师、家长、同学们认可;因此,有时做了好事,学习成绩有了进步,纪律也有了改进,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就感到老师不关心自己,认为同学故意的避开自己,久而久之,他们心里就会觉得自己在班里好像是多余的人。可是,一旦犯了错误,成绩下滑,这时又极其容易受到批语、训斥。他们感到表扬、奖励没有自己的份,只有挨批受罚才是自己唯一的专利。不管自己怎样努力和上进也是枉然。所以很多“问题学生”就把自己封闭起来,对老师和同学经常处于猜疑、讨厌的紧张状态,长期如往,他们和老师与同学之间就无形中多了一道鸿沟。有的教师在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味的靠说教,训斥、写检讨书,甚至体罚等,这样做不但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反而会造成学生的畏惧、恐慌和防卫等逆反心理的出现。

三、家庭、社会和学校环境的影响:

这些学生大多数家庭结构不正常,父母离异多,单亲家庭使他们经常性产生失落感。有的家庭气氛不和协,父母经常吵架,让他们时时感到焦虑不安。不少的父母,尤其是从事经商或个体企业等行业,终日忙于外头的工作,经常外出,孩子或独自在家,缺少亲情,时常感到孤独寂寞。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在学生的生存空间中,社会生活占了很大的一部分,“问题学生”因为活动量大,社会生活空间就更大,也必然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不良的人际关系、文化环境、高消费的生活方式等等。除此之外,学校个别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不科学,职业道德水准低,教学水平不高,这样使得一些学校向“问题学生”转化。

以上这些原因的影响,严重阻碍着“问题学生”的转化。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就要认真研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下面就来谈一下我的几点做法:

第一、把握第一手资料,有的放矢,用心感化

"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不能操之过急,我们要研究其中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在转化时,首先应当分析查明原因,分清类型,抓住不同的特点和规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

行转化,才能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在实现教育转化中,我首先认真把握"问题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对他们进行深入的调查。通过开座谈会、聊天等方式向班内的同学或“问题学生“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以前的情况,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归类,总结出原因。此外还通过电话家访或约见家长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从而挖掘"问题学生"出现问题的家庭原因,以便从他们产生问题的源头抓起。另外,我在教育过程中从不歧视他们,而是和他们结成朋友关系,关心他们,经常找他们谈话,和他们交流思想,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是否有困难,使学生能够从感情上接受教师的教育。

比如,我班有个"问题学生",他是转校过来复读的,家离学校很远,父亲在本地工厂打工,平时很少有时间和他在一起。他学习成绩较好,但由于刚到一个新的环境,很多方面还不是很适应,特别是很想家,所以几次说要转学回原来学校。我多次找他谈话,谈话中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该生在谈话时,态度非常端正,虚心接受,但几次下来效果不明显。后来,我从其他学生那里知道了他家境不是很好,还有一弟弟在读初中,母亲又是下岗职工,全家生活靠父亲二千多元的工资,另外老家里还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由于家庭的特殊性,他有很强的自卑心理。我找到了产生问题的源头,我就和他促膝谈心,告诉他人穷志不穷,正因为家庭的特殊性就更应该认真学习,父亲用心良苦花那么多钱不就是为了将来你可以有出息吗。同时,我又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人穷不能志短,这样无形中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另外,我通过电话联系了他的家长,和他们反映了真实的情况,并要求他们多关心自己的孩子。从此以后,我就经常地关心他,问寒问暖,以朋友的身份和他聊天、谈心事,并不断地和他交流我自己以前的经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慢慢地改变了,平时话也多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也经常会和同学们一起打打球等等,"问题学生"就开始少问题了。

所以,面对“问题学生”我们千万不要放弃,要捧出我们的爱心。细心观察他们,掌握他们出现问题的根源,然后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同时还要多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密切配合、团结协助,使学生生活在希望之中,变自责为自信,变自卑为自尊,变自我否定为自我肯定,启发他们长善救失、积极进步、勇敢地面对人生。

第二、科学转化,抓住“闪光点”,从一而终

美国著名女企业家玛丽凯说过:“赞美是鼓励下属的最佳方式,应将批评像三明治似地隐藏在两个大大的赞美之间。”如果教师能拨开消极因素的迷雾,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点燃他们心灵中的星星之火,星火燎原之势将不是空话,这样必然会让他们看到自己前进的希望和动力。对于"问题学生"的了解中,我发现这些学生本质并不坏,有的是由于家庭变故,父母离异,没人管教;有的由于家庭较差,自己总是认为处处比别人差,所以讨厌学习;有的是由于父母过分宠爱,形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使他们目无一切;有的是由于交友不慎,产生厌学;还有的由于教师和同学的不漠不关心,使他们一天一天消沉等等。因此,要教育转化这些"问题学生"必须要静下心来,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半途而废,要不断加强教育,反复教育,从一而终。 我们班上有另外一位“问题学生”,经常上课睡觉、迟到、甚至缺席,还有一些的违纪行为。面对他,我首先找出了其中的原因。他的家境很好,又是独生子,所以在家里他就是“中心”,他的父母都是个体户,天天忙里忙外的,所以这位同学在家里很少人管束。找到了原因之后,我就开始找他进行耐心的教育,这个学生一开始情绪不够稳定,很不配合我的工作。我就告诉他:“老师发现你其实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你乐于助人、思维也比较活跃,还有体育方面的特长,关键是学习不够认真,讨厌读书。如果你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你的成绩一定会有所进步,你也会成为一名好学生的。”他听了以后,从他的眼神中流露了惊奇和高兴。接着我就进一步对他说:“你的家庭情况我都知道了,你的父母整天在外,很少关心你,所以你觉得很孤独,你也很需要有人关心你、理解你,对吧?"这位学生听后很感动,他向我保证以后一定好好学习。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几天依然如故。于是,我又去找他谈话,继续加强教育,并且主动和科任老师取得联系,请他们多关心他的学习。另外,我组织了几个成绩较好的班干部成立帮教小组,对他进行全面的教

育。经过我多次耐心地教育,加上他自身的努力,他终于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在这里,榜样的力量树立“问题学生”的自信心,创造宽松和谐的班级体,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使学生的不安、烦恼、孤独等情感得到淡化或抑制。

所以,对于“问题学生”我们不能一味的抛弃、批评和训斥,而应该贯彻“多表扬少批语,多赞许少指责”的原则,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于他们小小的进步,一点点的成功,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总结、思考,不断巩固取得的效果,做好“反复抓、抓反复”从一而终。这样,“问题学生”就会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问题就自然不存在了。

第三、以身作则,爱字当头,真诚相待

班主任对学生的作用,不仅仅有显著的言教,还有隐性的身教。以身作则,身正为范是转化“问题学生”的必备条件和基本方法。作为班主任,自身的道德修养、心理品质、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教育水平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认为,班主任对待“问题学生”要有“八心”,即“爱心”、“真心”、“责任心”、“细心”、“信任心”、“宽容心”、“耐心”、“恒心”。教育的关键是爱字当头,“爱心”就是要把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爱是一种巨大的改造力量,教师只有爱字当头,对学生以诚相待,彼此尊重、相互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问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一定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探索"问题学生"教育转化规律时,我发现缺少爱是"问题学生"产生失落的普遍原因之一,帮助他们找回失去的爱是实现教育转化的重要前提,如果我们让他找回曾经失去的爱,给予他们爱,这些学生就会重新树立起自信,他们也就不会有问题。

我班上有这样一个学生,父母在她还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她跟母亲生活,母亲很少和她交流。从此,他失去了父爱和应有的母爱。她开始不喜欢回家,喜欢一个人独自沉思,终于有一天她认识了一个比她大十多岁的男子,慢慢的出现了“早恋”的倾向,她开始非常讨厌她妈妈。我发现这个问题以后,马上找她谈话,我没有当场训斥她,也没有批评她这样做是错的,我首先说她这种现象很正常。然后我问了她几个问题:“你认为这是一种爱吗,还是其它?”、“他给了你什么,到底值不值得你这样对他?”、“你能主动坐下来和你妈妈聊聊吗?”等等,经过几次诚心诚意的聊天,她开始明白,对那男子的感情不是爱,而是一种寄托,一种依赖。针对她从小缺少爱的情况,我请她到我家作客,还让全班同学为她过生日,我还亲自送她一份生日礼物,希望她感受到身边的爱,重新找回自我。后来我也主动找她妈妈反映了情况,要求她妈妈多点时间关心她,多和她聊聊天。正是靠着这种真挚的爱,靠这种爱的教育,架起一座感情沟通的桥梁,让“问题学生”的问题在无尽的爱中消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要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懂得而且体会到,不具备教育科学知识,就无法做好孩子的工作。”所以,我们对待"问题学生"不要害怕,只要我们倾注真情,认真研究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用恒心去引导他们,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们树立信心、改变自我,使自己从此不再有问题,我相信付出的劳动必定会有收获的!

参考书目:

1、 班华、王正勇《高中班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2月版;

2、 李健民《班主任工作心理学》,学苑出版社 2002年6月版;

3、 广东省教学教材研究室《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2年10月版;

4、 沈菊芳、金国忠“心理效应给德育工作的启示”《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年第3期。

第二篇:说服: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1.解决矛盾需说服

矛盾普遍存在,社交场合也无例外。解决矛盾,一般都通过说服,只有经过长期说服无效,矛盾性质又日益激化,才采取非社交的强制手段,但那仍然需要以说服作为辅助手段。说服不限于思想教育工作,传播知识、治疗疾病、经济谈判等等,都离不开说服。即使志同道合的挚友之间,也不可能永远事事认识、见解完全一致

;若要取得一致,就要通过说服。说服工作处处有,经常有,它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说服人家动摇、改变、放弃己见或信服、同意、采纳你的主张,实质上是一场从精神上征服人心的战斗,但又不能使对方有丝毫被迫接受的感觉。一个人几十年形成的思想观点,一个民族千百年形成的风俗习惯、思维定势,你休想通过三五次苦口婆心的说服,就轻易改变。一种崭新的学说、理论、观点、方法,即使已通过一定的实践证明其正确性、科学性、合理性,但要深入人心,仍需经过长期、反复的宣传和说服。说服需要耐心、韧性,打持久战。但遇有特殊情况,也需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速战速决。有的说服,三言两语,就说到了对方的心坎上,疙瘩迎刃而解;有的说服,越说对方越不服,结果不欢而散。这说明说服有一定的规律,是一门交谈、对话的艺术。教师、医师、律师、推销员、宣传员、外交官等,天天在做说服工作,一生以不断说服人为己任,更有必要探讨、研究说服的规律,掌握说服的艺术。

2.道理、情感、利害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衡之以利,是最常采用的说服方法。

晓之以理,就是讲道理。简单的事情,小道理,一两个典型事例,再加上简明、扼要的分析,道理就可以讲清楚。复杂的事情,大道理,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触动一点就牵动全局,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一系列的说服工作,从多方面展开心理攻势,并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如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这个结论不宜由自己单方面推断出来交给对方,最好以征询意见的口气引导对方同你一起来推理,共同探讨得出结论。让他把你的意见、主张,当作自己寻求的答案,自愿接受,自动就范。这样的说服更高明。因为对于经过自己头脑思考发现的真理,人们更坚信不疑。晓之以理,要满怀信心,争取主动,先取攻势。当对方已明确、坚决地表示“不行”、“不干”、“不同意”等等之后,再说服他,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当然,争取主动仍要运用委婉、商榷的语气,切忌盛气凌人、以势压人。如对方因此而产生逆反心理,再说服他,同样也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晓之以理,还要结合动之以情,通情才能达理。牧师布道宣传的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但因以情动人,往往能在催人泪下的同时,不露痕迹地对听众施加思想影响,使人不知不觉地接受其教义。这就是情感的力量。对于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的青少年儿童,对于多数平日没有深刻的理论思维习惯的人,以事比事,将心比心,运用其自身或熟人的经验教训,再加上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去进行绘声绘色地诉说,易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为接受道理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

所谓“衡之以利”就是权衡利弊得失,讲清利害关系。那些实惠观念很强的人,理难服他,情难动他,唯有“衡之以利”是切实有效的一招。且不论对国家、对社会的利害如何,就是只从个人实实在在的得失考虑,他也应趋利避害、以接受你的说服为上策。那些明事理、重情义的人,并不过分讲究实惠。但你仍应设身处地充分考虑对方的切身利害、实际困难。在此基础上进行说服,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通情达理,也更令人心说诚服。人生在世,要求得以生存与发展,必然有各种各样的正常需要,如果丝毫不考虑对方的合理需要,双方交谈就没有共同的语言,说服就无从谈起了。如果看准了对方的需求,说服就能有的放矢,确有成效。

3.说服与批评的异同

说服与批评之间,既有相似相通之处,又有相异相悖之处。这是两个有部分外延交叉重叠的概念。

说服与批评,都有对人施加思想影响,从心理上征服人的意图。批评常辅以说服,批评离不开说服;说服有时也带有批评,但说服不一定都带批评。如推销产品时,一般都是向对方大讲好话,极少有批评顾客、买方的。被批评者,一般都有缺点、错误。批评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对方改正。说服人接受你的主张,总要或多或少能给对方带来一定的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好处。说服的过程,就是宣传这种好处,令对方信服。被说服者不一定有什么缺点、错误,他放弃的主张与接受你宣传的主张,不一定有正误之分,也可能只有全面、完美的程度之别。

批评的态度较严肃或严厉,说话的语气也较重、较强硬;说服的态度较温和,说话的语气较轻、较委婉。批评的话语,贬义词多于褒义词,否定词多于肯定词。说服的话语,褒贬皆可。根据说服的对象与内容的不同,有时褒多于贬,有时贬多于褒。如果进一步仔细分类,说服还可以再分为批评性说服与赞美性说服两类。

第三篇:思想道德教育中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思想道德教育中要做到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摘要: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日常的教育中必须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关键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日常的教育中必须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一、晓之以理。

首先,在德育中要对学生“晓之以理”,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入手,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这是对学生德育的主要任务。对学生讲清道理,提高道德认识,逐步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和提高识别好坏、美丑、是非的能力,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的道德认识,往往有许多错误的概念和糊涂观念,如向老师反映班中存在的问题就会被认为“打小报告”、“出卖朋友”等。对于这些错误的认识,要从一些具体、形象、生动的实际事例中,提高学生识别好坏、是非能力。要从学生的认识能力出发,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多角度的反复教育。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发生的言行和事情进行分析,弄清行为的后果,帮助他们正确的理解道德概念,逐步培养学生辨别行为好坏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道德认识,去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好坏。

在一些平常的小事都蕴含着育人的内容,蕴藏着育人的契机,如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训练、奖惩制度、文明评比活动等,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德育无小事,要锲而不舍地抓下去,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动之以情。

感情是信任的基础,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好恶的内心体验形式。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性质和特点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马克思的名言“用爱来交换爱”,就很好地对动之以情作出了阐释。

学生虽然年少,但也有自己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对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事物作出肯定或否定、满意或不满意的表露。当学生对自己老师有情感时,在他们的行为中往往表现为尊敬、乐意听从老师的教导,如果发生师生情感上的冲突,那么老师的话,学生就不爱听,甚至做出反对老师的行为来。所以说“通情”才能“达理”。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一定要富有真情实感,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要以情激情,情理交融,激发学生与正确认识一致的情感。对学生要树立平等的观念,在情感上接近学生,缩短师生双方心理上的距离。做到以爱施爱,以情动情,真挚的关爱、细心的关怀无疑象涓涓细水流入学生的心田,如春风化雨迎刃而解。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同时,要善于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的故事、事例等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树立道德榜样。在日常的生活中有许多具体的感人的故事,如一些烈士的英雄事迹,往往能激发起学生情绪上共鸣,形成巨大的感染力。因此可根据这些,在道德教育中讲讲如白求恩、邱少云的故事,观看一些电影,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激发学生各方面良好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区分善恶的道德观念。所以,学生的德育必须基于情感教育的上。

三、导之以行。

导之以行,就是建立明确的行为目标,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小学生的道德动机往往是不成熟的,很多受眼事物所制约;其次是非观念淡薄,对一些不良现象无动于衷;再次是道德意志比较弱,初期多是在成人的监督和鼓励下实现的,一离开,就无法自我约束。因此,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更需要在具体的行为事件中给以强化。比如,当学生好心帮助做某件事时,由于不小心,把事办砸了,这时,不能一味的去埋怨和批评,而是要帮助他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教导他正确的办事方法,以培养他良好的正确的行为方式。平常中可结合一些“爱父母、敬师长、学雷锋”的活动,对一些涌现的先进人物、事迹可大造声势进行表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明确前进的方向,培养自信心。 又如,教育学生爱护公物不公要讲清道理,同时要经常表扬爱护公物做的好的学生,并能具体指导,帮助学生明白如何爱护公物,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就会使学生把爱护公物变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导之以行,就是要在道德行为的训练上下功夫,要严格地培养学生道德行为形成牢固的道德习惯

四、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就是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要不间断进行,在反复的行为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使之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成的。

首先,要经常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作出肯定和好评,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以便进一步巩固和发扬。其次,要正确引导学生,对他们正确行为及时肯定。对出现不好的行为,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第三要对学生的心理和意志进行正确引导和培养,培养他们自控自重的品格,加强道德意志的锻炼。

小学生的意志还不是很坚定,还比较薄弱,自制能力差,在一些行为中会反复出现好和坏的表现,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正确认识,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抓反复、反复抓,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同时要做到社会、家庭、学校共同重视,想到配合、支持。

“知、情、行、意”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要多管齐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道德标准的合格人才。

第四篇:导之以趣启之以思议之以群动之以情-----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四策略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就是看学生经过学习之后是否有变化,即新的知识是否理解,新的技能是否形成,方法是否掌握,过程是否经历,情感是否体验,如果这些方面学生都有长足的发展,这节课就是有效的课。如何才能达到这样有效的课堂呢?下面结合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找规律》一课教学谈谈我的实践:

一、导之以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此不疲的活动。为此,老师在新课开始时,就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形式。如本课教学中,我创设了学生所喜爱的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示有规律图案的墙面、地面、排列有规律的小动物、水果等,学生学习注意力立即被吸引过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为后面的学习起了一个很好的开端。达到了课伊始,趣乃生的效果。

二、启之以思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没有思维的课堂不是数学课堂。要让学生能积极地思考,就要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教学不要全盘授予,而是相机引导,教师要为学生深入的思考提供思考的方向、思考的时间,以及在思考中的及时引导与帮助,真正起到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如本课教学中,在出示了丰富多样的有规律的图案和事物之后,我提出:同学们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规律?请你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如果让你按你发现的规律,你能想后面的事物的排列吗?学生因了前面的观察,又有思考的方向,便积极思考起来。学生经过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了他们发现的规律,学生的思维量很足,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有效的拓展,在练习的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图一,如下图:图一 苹果梨香蕉葡萄葡萄苹果梨香蕉香蕉葡萄苹果梨梨香蕉葡萄苹果 这个图的规律是课本上学习的规律是一样的:都是将最后一个物体搬到最前面,其它物体整体向后移动一格。为让学生思维不致于局限于一处,形成不良的思维定势我设计

第五篇:动之以情

温柔的征服

五桂山学校:谢鹏飞

成功教育的基础在于用真情感染学生。情感是导向师生心灵和谐境界的桥梁;情感是学生心田渴望的雨露;情感是学生心中期盼的春风。

廖嘉琪是个热爱班集体,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她读四年级时,由于家住学校附近,午餐自己回家吃。她每天中午放学十二点到家,下午一点四十左右又回到学校,一路上从不贪玩。在所有回家吃饭的学生中,她是最让我放心的一个。

可是,有一天中午十二点半左右,我突然接到廖嘉琪妈妈的电话,她说,廖嘉琪还没回家。接到电话后,我非常焦急,立刻打电话找附近的学生询问,可没人知道她去了哪里。整个中午,我都忐忑不安,放心不下,因为学校周围池塘、沟渠还真不少,她虽然是个懂事的孩子,路上不贪玩,但万

一、、、、、、我不敢想了。

下午上课前,有学生跑来告诉我,廖嘉琪中午去了她表姐家,今天是她表姐生日,现在回到学校了。我一听,她终于出现了,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但同时,我很生气,真想立刻把她找来,大骂一顿。自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以来,我就像消防队员,一刻也没消停过。尽管我全神戒备,但学生还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不管我是苦口婆心,还是怒发冲冠,可学生却“依然如故”、“涛声依旧”。现在,连廖嘉琪这样的优生也给我添乱。

预备铃响了,同学们都在唱歌。我拿起书,怒气冲冲地走进教室,目光如剑,直刺廖嘉琪,只见她低着头,怯生生的样子,好像知道自己做错了。看到她那害怕的样子,我犹豫了,是否真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她一顿。透过她那羞怯的眼神,我依稀看到了我当年的影子。我不禁回想起我读小学二年级时的事情。那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我顶风冒雪,跌跌撞撞地往学校赶去。学校在两里开外的镇上,尽管我走得很快,可还是迟到了。教室门关得紧紧的,里面传出老师威严的讲课声。犹豫再三,我还是硬着头皮敲了敲门,做好挨批的准备。门开了,没想到,老师摸摸我的头,温和地说,“快进来,别冻着了,很冷吧!”短短的几句话,让我疑虑顿消,手脚也不冷了,觉得身上暖洋洋的。也因为这几句话,我对那位老师充满了感激,永远都不能忘怀!想到此,我恍然大悟,是呀,孩子们需要的是爱心,是温情,是温柔的征服,狂风暴雨只会摧残他们幼小的心灵。于是我放下书本,走到廖嘉琪身边,一字一顿地轻轻地对她说,“以后外出一定记得告诉家里人。接到你妈妈的电话,我都急死了!”她红着脸,看着我,使劲地点了点头。

后来语文老师拿给我一篇作文,是廖嘉琪的。题目是:我最佩服的一位老师。作文写得很长,其中就重点写了这件事,令她十分感动。

是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是优生,也会偶尔犯错。面对学生的过错,老师应当有容人之度,循循善诱,把教师的教育、期望、关心化为一缕春风,化作一丝丝细雨,融入学生的心田,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使他们健康成长。以善感的情怀感动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呵护学生:我们的孩子需要的,是温柔的征服。

上一篇:地质灾害防范制度下一篇:蟋蟀的住宅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