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8条

2022-10-01

第一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8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总结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总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是: 马克思主义 .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是: 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必要性是:①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想信念的 理论基础,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论前提。③当代大学生必须确立马克思 主义的科学信仰。

2. 对理想的认识正确的是: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 理想的认识正确的是: 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 同时,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一定时期的人们的理想能够反映出相应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 文化状况等时代特征。 3.信念: 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

4. 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会议是: 十六届六中全会 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会议是: 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

5.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第一,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 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 本途径。第二,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地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6.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一,它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能够提高中华民族的 创新力,能够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第二,它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 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第三,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 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7.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特征的是:①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②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③针对性与指导性相结合合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灵魂。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的主题。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 撑。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 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要求的有机结合。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巩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9.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 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

10.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坚定: ①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③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为人类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举世公认 的重大贡献。 11.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是: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是: 坚定的信念 12.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是:勇于实践、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其主旨在于奋斗,其价值在于为事 业而奉献)

13. 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 有意义的。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第 一,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 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活生生的实践中。第二,当社会理想同个人理想有矛 盾冲突的时候,有志气、有抱负的人可以作出最大的自我牺牲,使个人的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14. 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 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15. 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爱国主义具有时代性.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涵。爱国主义的丰富 性和生命力,正是通过它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来表现的。爱国主义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在阶 级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消亡后,爱国主义就会失去存在的条件和意义。

16. 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正确的是: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正确指向。社会主义需要弘扬爱 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应该提高到社会主义的高度。第一,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大 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第二,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发展方向,爱国主义必须提高到社会主义的高度。第三,我们在强 调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同时,不能简单地将两者等同起来。

17.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政治、文化一体化的理解正确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它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 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推行政治、文化一体化是一 种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按照自己的国情来 选择和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坚决反对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的图谋。经济全球化绝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

18.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 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 是培养 . 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 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 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 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文化传统

19. 人心齐,泰山移” 抗震救灾伟大实践再次证明,凝聚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 爱国主义 .

20.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 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

21.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据着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地位的是: 爱国主义 22.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促使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常发展的最具实力的制约力量是: 国家

23. 那些令人崇敬的老一辈科学家放弃在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在新中国成立后想方设法辗转回国的科学事业辛勤工作,体现的爱国主义观念是: 的科学事业辛勤工作,体现的爱国主义观念是: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24. 对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要把弘扬民族精神 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 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5.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是: 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要把弘扬民族精神 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 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6.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核心是: 改革创新 . 时代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改革创新居于核心地位。改革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改革创新精神表现为一种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表现为一种不甘落后、奋 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一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 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改革创新充分体现和吸纳了时代要求,为实践 的发展注入了鲜活力量。

27. 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 科技创新

28.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的目的、意义、态度及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它的核心是: 人生目的 29.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价值最基本的内容是人生的: 社会价值 30. 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是: 劳动和贡献的尺度

31. 爱因斯坦说: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多。 该段 话体现的评价原则是: 话体现的评价原则是: 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2. 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是: 社会实践

33.人生价值的特殊性在于:人既作为主体、又作为客体,社会和他人既作为主体,又作为客体的价值关系 . 这种价值关系体现为两方面的意义:第一,价值主体和客体都是“自我”时的价值关系,作为价值客体的个人,满 足作为价值主体的自己的需要,从而创造主体自己生活的意义。这种价值关系称为人生的自我价值。第二,人与社会和 他人互为主客体时的价值关系,既包括个人作为客体,满足作为主体的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也包括社会和他人作为客体, 对作为主体的个人需要的尊重和满足。这种价值关系称为人生的社会价值。

34. “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 „„除了快快发财 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 对拜金主义人生观的理解正确的是: ” 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 对拜金主义人生观的理解正确的是: 拜金主义人生观是一种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目的的人生观。①在人类历史上,有了金 钱就有了对金钱的崇拜,但拜金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却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的。拜金主义人生观将金钱神 秘化、神圣化,视金钱为圣物,以追逐和获取金钱作为人生的目的和生活的全部意义,金钱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 准。②用拜金主义指导生活实践,并由此确立人生目的,其危害显而易见: “神圣”的金钱成为人的存在和全部实践活动 的目的,个人生命的意义就会如人们所评价的那样, “可怜到只剩下钱了” ;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冷酷无 情的金钱交易,再没有其他的关系,人的尊严和情感被淹没在金钱的冰水之中。③拜金主义是引发钱权交易、行贿受贿、 贪赃枉法等丑恶现象的重要思想根源。拜金主义的产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经开始。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 的核心。 35. 以下原则中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的是: 诚信原则 平等待人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诚信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宽容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必不可少 的条件;互助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然要求。

36.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 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 .

37.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 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产劳动为中介,而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人类正是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结成了 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协调。脱离人与人的 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代世界出现的尖锐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38. 对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第一,从形式上看,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第二,从本质上看,两者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①竞争离不开合作, 竞争获得的胜利,通常总是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②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就缺 乏活力。竞争促进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正是这种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推动着人类社 会不断发展和进步。③要鼓励竞争、提倡竞争、保护竞争,同时又要提倡合作,提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39. 马克思认为,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是: 劳动 40. 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 调节功能

41. 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认识正确的是: 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认识正确的是: (1)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第一,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 步的一面。第二,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 (2)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第一,要坚 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第二,要按照是否有利 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 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第三,要通过分析、 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特别是那些反映普遍 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的积极内容。 (3)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 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它们都割裂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 的关系,因而是错误的。 42. 以下名言表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的是: 主张“仁者爱人” ,强调要“推己及人” ,关心他人。①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 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②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 。 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③荀子则强调“仁者自爱” 。④墨子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兼相 爱,交相利”的思想。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恪守诚信。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强调修养的重要性。

43.以下说法对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理解正确的是: 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类型的道德, 是对人类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并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44.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为人民服务

45.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 集体主义 .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建设的必然要求。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经济前提。第 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共产党为执政党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政体,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政治前提。第 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文化前提。第四,在社会主义 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使得集体主义应当而且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贯 彻实施。长期以来,集体主义已经成为调节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最重要的原则。 46.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 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 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 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47. 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 诚实守信

48. 个人品德的特点表现为: 实践性、综合性、稳定性

49. 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不良念头,并加以及时抑制和克服的方法是:省察 克治的方法 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 (1)学思并重的方法,即通过虚心学习,善于思索,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 德性。 (2)省察克治的方法,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不良念头,并加以及时抑制 和克服;省察克治的方法即自我教育法。 (3)慎独自律的方法,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 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恣意妄为。 (4)积善成德的方法,即通过积累善行或美德,使之巩固 强化,以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 (5)知行统一的方法,即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

50. 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是: 道德和法律

51. 下列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经济社 会的稳定和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第一,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 发挥,需要法律支撑。第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第三,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 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第四,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道德是 法律的补充。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关系全部纳入其调控的范围,因 而其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它能够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不仅深入到社 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且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个体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为法律的实施创造了条 件。 52. 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 社会公德

53.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其中,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 遵纪守法”

54. 下列关于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叙述正确的是: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其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继承性。千百 年来,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基本准则。这些准则凝结着人类的道德智慧, 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信守诺言,在公共场合注重礼貌、相互谦让等,无论在什么社 会条件下,都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第二,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每个 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具 备社会公德素养。第三,广泛性。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 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无论具有何种身份、职业和地位,都必须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第四,简明性。社会公德大 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如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等就是 基本的生活共识, “不随地吐痰”“不乱穿马路”等公德规范,更是简洁明了。 、

55.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与最高层次的要求分别是: 爱岗敬业与奉献社会

56. 法律的首要目的并不在于制裁违法行为,而是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的行为,合法地参与社会生活。因此,法律最 法律的首要目的并不在于制裁违法行为,而是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的行为,合法地参与社会生活。首要的作用是: 指引作用

57. 法律的预测作用: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 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对特定行为的法律后果进行预测, 从而自觉、自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更加符合法律的规定。这样就可以减少和化解一些矛盾和纠纷,减少违法犯罪 行为的发生。法律的预测作用有助于全社会确立正常的法律意识,自觉服从法律,严格依法办事。同时,法律的预测作 用对于法的适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法律的教育作用普遍存在于法律作用中,可以通过多个方面和多种形式得 以实现和体现;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指的是法 律的指引作用。

58. 法律的评价作用: 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法律的评价客体是人们的行为。这里所 说的人们,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法律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行为评价标准有法律、道德、 纪律等,它们是可以同时适用的。但应该注意的是,既不能用法律评价取代道德评价、纪律评价,也不能用道德评价、 纪律评价代替法律评价。 59. 属于《环境保护法》所规定的环境的是: 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城市和乡村等

60. 《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政府依法保障原则、权利义务一致原则、和平进行原则 61. 《劳动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它适用于: 工厂工人《劳动法》的适用范围是除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业劳动者、现 役军人等以外的所有劳动者。

62.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是:第一,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第二,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第三, 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第四,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63. 《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权利的是: 第一,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第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第三,休息休假的权利。第四,获得劳动安全卫 生保护的权利。第五,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第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第七,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第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这些其他权利主要包括:①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②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③参加社会义务劳动的权利;④ 开展劳动竞赛的权利;⑤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权利;⑥从事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的权利;⑦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的权利;⑧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拒绝执行的权利;⑨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批 评、举报和控告的权利;⑩对违反《劳动法》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利等。 64. 我国第一部关于干部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重要法律是:《公务员法》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原则;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分类管理和效能原则。 65. 恋爱中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 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66. 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是: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67. 家庭关系的核心是: 夫妻关系

68. 《婚姻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老人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夫妻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69. 处理离婚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保障离婚自由、反对轻率离婚

70. 结婚的法定必备条件包括: 男女双方完全自愿、达到法定婚龄、符合一夫一妻制

71. 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制定,即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二是认可,即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7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73.《民族区域自治法》属于:宪法相关法 74.《劳动法》属于: 社会法

75. 立法、守法、执法与司法是法律运行过程的重要环节。其中作为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是: 法律制定 立法、守法、执法与司法是法律运行过程的重要环节。

76. 立法程序包括的四个环节是: 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 77. 根据我国《宪法》《立法法》等的规定,行使国家立法权的部门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78.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 法律遵守(守法)、法律遵守 、法律 、 执行(执法) 法律适用(司法)等环节。其中,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是: 、法律适用 执行(执法) 法律适用(司法)等环节。 79.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要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加快推进: 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加快推进: 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 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80. 执法公正是法律公正得以实现的重要形式。执法公正包括多方面的要求: 第一,坚持合法合理原则,保证一切执法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符合社会的公理。第二,坚持及时高效的原则,保 证所有案件能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第三,坚持程序公正的原则,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正,使裁判或决定的过 程变为人们感受民主、客观、公平的过程。

81. 一般来说,证据就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法律上的证据不同于一般 一般来说,证据就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证据具有: 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

82. 目前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服务

83. 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就要认清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是: 政治安全与国防安全。新的国家安全观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 共安全等。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没有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就根本不可能有国家安全。经济 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84.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宪法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具体表现在: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宪法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具体表现在: 第一,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第二,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第三,在制 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85. 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 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

86. 我国《宪法》通过确认广大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 把人民当家作主贯彻于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这充分体现了《宪法》基本原则中的: 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把人民当家作主贯彻于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这充分体现了《宪法》基本原则中的: 人民主 权原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公民权利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等。我国《宪 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强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原则在宪法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宪法通过确认我国人 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通过确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经济基础;通过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组织保 障;通过确认广大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 利,把人民当家作主贯彻于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87. 公民具体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实际享受其他权利的前提与保持和发展公民个性的必要条件是: 人身自由权

88. 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基础是: 社会经济权

89. 具有行使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关领导人权力的国家机构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90.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毁损的四种性质的案件,其诉讼时效期间为: 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毁损的四种性质的案件,其诉讼时效期间为:1 年 财物被丢失或者毁损的四种性质的案件

91. 我国的商法是民商法律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公司、证券、票据、保险等法律制度。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证券交易是指已发行的证券在证券市场上买卖或转让的活动。证券交易具有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第一。 票据是指出票人约定自己或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指定的日期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并可流通转让 的有价证券,包括汇票、本票和支票。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 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 的商业保险行为。

92. 下列关于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税收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始终是国家。税法是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法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征税主体、纳税主体、征税客体税种及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 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等

93. 故意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即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据此, 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据此, 按照《刑法》的规定,第一,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逐犯从轻、 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二,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 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三,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 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第四,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故 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94. 作为整个仲裁制度的基石的是: 仲裁协议

第二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教育法

●依法执教的含义与特点:含义:依法执教,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特点:执教主体的特定性;执教依据的专门性;执教性质的特殊性;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

●当代教师依法执教的必要性:1.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2。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3。教师法律素质的亟待提高;4。教师以德执教的必然要求;以德执教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是: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5。教师依法维权的迫切需要。

●教育法的特点:1。教育法是一种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2。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3。教育法是统治阶级在教育方面意志的体现;4。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5。教育法是教育客观规律法定化了的行为规范。

●教育法的本质:教育法是统治阶级在教育方面的整体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教育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统治阶级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2。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3.保障教育的公共性原则;4.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原则;5.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原则。 ●教育的民主性原则体现在哪几方面?

1.教育的民主性原则首先表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受教育机会方面一律平等;教育机会平等一般包括起点上(即入学上)的平等,过程上(即就学过程)的平等和终点上(即学业成就上)的平等三个基本环节。2.其次,教育的民主性原则表现在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3.再次,教育的民主性原则表现在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并扶持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教育法的社会作用:1.保障教育政策的正确贯彻实施;2。保障教育的正确方向,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4。维护其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 ●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启示:教育和法律两种社会现象职能的交互作用是推动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教育权的社会化,国家化是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科技的发展是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动因;现代教育普及化和大众化,现代国家法治化等也是影响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因素。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简称教育教学权。这是教师的最基本的权利。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简称科学研究权。这是教师作业专业技术人员所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德和学业成绩。简称管理学生权。这是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一项基本权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简称获取报酬待遇权。这是教师的基本物质保障权利。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简称民主管理权。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简称进修培训权。这是教师享有的继续教育的权利,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

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可见,教师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基于教育活动而产生,由教育法律规范所设定,是一种特定职业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作为教师,既是权利的享有者,又是义务的承担者,因此,应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严格履行自己的义务。

●教师资格条件:必须是中国公民;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的身体状况也应当符合有关规定

●教师聘任制的含义与特征:含义:教师聘任制,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工作岗位,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分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衽教师聘任制度。特征:第一,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第二,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第三,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教师聘任制实施的意义:实施教师聘任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教师管理和作用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其意义在于,一方面,有得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依法全面加强和规范中小学校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促进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以更好的适应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增强教师聘任双方主体的法制观念,强化权利和义务意识,自觉实施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教,从而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或助学金;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 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基本原则与规范自觉地转化为个人内心的要求诉讼。法律,法规规定 的其他权利。(这是指学和坚定的信念,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生还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权利。这里的法成为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受社会欢迎的优秀教律,法规以及依据其他法律,法规制定的有关教师。 育的规章,还包括非教育法律,法规中有关学生●怎样树立远大的职业道德理想。要从事这一光权利的规定。) 荣的事业,就必须确立崇高的职业道德理想。为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此,一是要把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二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是要正确处理教师职业选择与教育才能的关系;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三是要正确看待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四是要在学校的管理制度。 正确看待教师工作的苦与乐。只有这样,才能树 立崇高的职业道德理想,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建立和完善教育法律救济制度的意义 有利于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 确保和实现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诉讼和受救济权;有利于切实维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监督和促进依法行政;有利于加强和完善教育法制建设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一讲 教师职业道德需要高尚的道德 ●教师职业劳动特点 教师职业劳动任务的二重性 教师职业劳动过程的艺术创造性 教师职业劳动作用的特殊性 教师职业劳动的实质是爱心奉献 ●为什么说教师职业劳动的实质是爱心奉献 爱学生与爱教育事业是一致的 教师的爱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和情感基础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爱心”的支持 ●适应时代需要,怎样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1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2必须以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师德的核心,这也是师德要求的时代体现。3必须对教师职业道德做出新的规定和新的阐释。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发生哪些积极的变化? 义利统一观念 艰苦奋斗观念 教育竞争观念 教育民主观念 教育时间观念 ●为什么时代呼唤高尚的职业道德?/如何认识时代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新要求? 1.社会进步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2.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3.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4.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6.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7. 8.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影响教师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教师职业道德是受社会经济关系制约的。社会精神文化因素对教师职业道德具有重大影响。 ●为什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决定了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怎样做到献身教育?要有强烈的事业心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要有公而忘私的高尚品格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教师职业道德适用的针对性;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典范性;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 第

三、四讲 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 ●依法执教的基本道德要求 1教师要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教师要坚决拥护和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3教师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4教师要知法、懂法、守法,自觉增强法律意识。 ●团结协作规范确立的依据 1团结协作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上的具体体现。2团结协作是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3团结协作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客观条件。4团结协作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爱岗敬业的基本道德要求 热爱教育、热爱学校。2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3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4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和言论。 ●热爱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搞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2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3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为人师表的基本道德要求1教师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讲礼貌。2严于律己,作风正派。 3以身作则,注意身教。 ●锐意创新规范确立的依据 1锐意创新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迫切需要。2锐意创新是由教与学过程中的矛盾所决定的。 ●锐意创新的基本道德要求(在新的时代怎样才能做到锐意创新?)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精神。2努力丰富自己的创造力。3积极研究和探索前沿科学。4博采兼纳相关知识。

三、论述题 ●严谨治学的基本道德要求。树立优良的学风,不断学习新知识。2刻苦钻研业务。3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第五讲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及其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作用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规定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指向。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影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总之,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作用,可归结为一句话:鼓励和提倡符合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谴责和抵制背离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帮助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目的。通过职业活动的认识和实践,培养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使每个教师结合自己的职业特点,把职业道德的1

第三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时间:2012. 地点: 主讲人:

第一讲 职业的含义与特征

1、职业是社会中人的劳动角色定位

职业是一种社会劳动岗位,是人们所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一般性表现,也是一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职责。

2、职业特征

社会性——职业的首要特征。所谓职业的社会特性,是指职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并且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发挥着其特有的社会功能。

专业性——职业的内在需求。所谓职业的专业特性,是指不同的职业在劳动内容、劳动方式、劳动手段等方面具有自身特点。 经济性——职业的基本保障。所谓职业的经济特性,是指人们通过从事职业活动可以获得经济收入及报酬。

技术性——职业的必备条件。所谓职业的技术特性,是指每一种职业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或技术要求。

第二讲 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产生的。因为职业的产生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所以,社会分工的发展必然决定和制约着职业的发展变化。职业是在不断分化和演变的。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而不断地推陈出新。职业的发展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把握影响职业变化的因素就可以把握其变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职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反应,但职业不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形成所产生的,而是社会劳动分工必然结果,并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深化而发展变化。

第三讲 职业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1、职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职业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三个作用:一是维持生存,即通过职业劳动取得生活来源;二是参与社会劳动,承担社会义务,即通过职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承担社会义务,为他人提供服务;三是发展个性,在职业劳动岗位上发挥才能,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2、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从社会整体来看,职业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总体系中的行业。

第四讲 教师职业的历史地位

1、职业是社会中人的劳动角色定位

历史发展到现代社会,各种职业丰富多彩。其中,教师职业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是历史悠久而又永远充满生命活力的职业。

教师职业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它是一种影响人的心灵的职业,是以育人为核心的职业,是最具生命性的事业

第五讲 教师职业的崇高和神圣

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分工以后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范畴。

1、教师职业的本职就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价值的人。

2、教师的劳动目的和任务是塑造人的灵魂。

3、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人。

4、教师劳动手段取决于人的素质。

5、教师的劳动过程涉及众多人际关系。

6、教师劳动的产品也是人。

第六讲 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

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劳动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贡献巨大。

(2)教师是人类知识的积极开发者,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进步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教师是一代新人的精心培育者,对提高新一代及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2、教师的劳动对社会物质文明建设起着间接而巨大的作用。

3、教师的劳动对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时间:2012. 地点: 主讲人:

第七讲 人类面临的挑战

首先,信息化社会将导致新的教育技术革命。 其次,国际化社会将产生新的国际理解教育景观。 再次,成熟化社会将构筑终身教育的新体系。 最后,科技化社会将呼唤“学会关心”的主题教育。

总之,21世纪的发展为教育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第八讲 新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

首先,它要面对的是一场即将到来的知识革命。 其次,要确立它还将面临一场学习的革命。

不仅如此,教育和个体发展的关系在当下也要面临着新的变革。

另外,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同样面临着挑战。

教育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就要确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教育理念。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其次,要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再次,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第九讲 新世纪教师面临的挑战

要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教师,必须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

第一,现代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

新世纪教师必须在“以人为本”的根本教育观指导下确立以下观念:

确立新的教育功能观。 确立生活教育观。 确立生命教育观。

第二,现代教师要树立新的知识观。

首先,要求教师不再墨守传统的知识观,将知识仅仅看成不变的、结构化的东西。

其次,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要努力把传递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发展的过程。

再次,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教会学生学习。

最后,教师还要有科学精神,理解知识所负载的价值及意义。 第三,现代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 首先,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教师要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根据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再次,教师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第十讲 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社会主义道德通过不断调整社会整体和个人的关系,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完善、和谐。

第十一讲 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活中道德关系的反映

职业道德与人们的职业生活精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是从职业活动中隐身出来的。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它是调整职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普遍遵循的行为善恶准则或标准。

职业道德的特点有一下几方面:

一是范围上的有限性。二是内容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三是形式上的多样性。

第十二讲 职业道德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是职业道德发展的最高成果

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是社会的分工和生产的分工。它随着分工的出现而逐步形成,随着分工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职业道德在原始社会萌芽。 职业道德在奴隶社会形成。 职业道德在封建社会发展。 职业道德在资本主义社会大大发展。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在批判继承历史上优秀职业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伴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时间二产生形成和发展。

时间:2012. 地点: 主讲人:

第十三讲 师德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职业是社会中人的劳动角色定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

“师德”是教师道德的简称,主要是指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基于调节教育劳动中的利益关系,保证教育劳动顺利进行这一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形成的。

第十四讲 师德蕴含着无尽的价值

师德是教师心中精神的太阳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第一,师德纯化社会风气。

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能,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

第二,师德影响、塑造人的心灵。

教师道德对一个人文明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个性、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师德影响人的终身。

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具有深远性,因为教师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学生人格的塑造,影响学生一生的做人品质,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前途和未来。

师德就是教师心中精神的太阳,是教师精神生活的核心。良好的师德能够促进教师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神圣与崇高性的不断理解,引导和推动教师不断追求个体职业人生的完善,使教师职业人生不断焕发出道德的魅力。

第十五讲 教师职业理想

教师职业责任

职业理想就是指人们对于未来工作类别的选择以及在工作上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职业理想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崇高的职业理想才能产生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行为。

教师职业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必须自觉地做到对学生负责。 第二,对学生家长负责。 第三,对教师集体负责。 第四,对社会负责。

第十六讲 教师职业态度

教师职业纪律

教师职业态度,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劳动的看法和采取的行为,就是指教育劳动态度或教师劳动态度,说到底,体现为对学生、对工作队教育事业的态度。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模范遵守职业纪律呢? 第一,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 第二,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 第三,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 第四,从一点一滴做起。

第五,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 第六,有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决心。

第十七讲 教师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应当具备的技术和能力,它是从事职业工作的重要条件,是职业工作者实现职业理想,追求高尚职业道德的具体行动内容。

教师怎样做才能够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呢? 第一,刻苦钻研业余,不断更新知识。 第二,懂教育规律。 第三,具备一定的管理意识。 第四,勇于实践,不断创新。

第十八讲 教师职业良心

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社会、学校、职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

教师职业良心在教师职业道德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首先,人民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良心的重要地位。

其次,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师建功立业的精神支柱。

第十九讲 教师职业作风

教师职业作风就是教师在自身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

人民教师应该树立那些优良职业作风呢? 第一,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第二,工作积极,认真负责。 第三,忠诚坦白,平等待人。 第四,发扬民主,团结互助。

教师要保持优良的作风,必须做到以下“十诫”:

1.头重脚轻,满足一知半解;2.华而不实,耽于夸夸其谈;3.唯书唯上,缺乏独立思考;4.哗众取宠,追求轰动效应;5.好大喜功,不愿踏实积累;6.脱离实际,乐于坐而论道;7.沽名钓誉,个人主义膨胀;8.吹拍拉扯,市侩作风横行;9.敷衍应付,整日得过且过;10.弄虚作假,热衷歪门邪道。

第二十讲 教师职业荣誉

教师应该有职业荣誉。所谓教师职业荣誉,就是教师履行职业义务后,社会所给予的赞扬和肯定,以及教师个人所产生的尊严与自豪感。

教师荣誉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是推动教师更好地履行职业义务,为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尽职尽责;二是教育和鼓励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尊师重道,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荣誉观,正确荣誉观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一,教师既要关心、维护国家和民族的荣誉,也要关心、维护教师集体、学校的荣誉,教师的个体荣誉要服从于集体荣誉。 第二,荣誉的取得,必须凭借自己的实力,凭借自己的成绩和贡献,绝不允许弄虚作假,沽名钓誉。

第三,珍惜荣誉。

第四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校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高校教师的对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而影响。

所谓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即教师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的按照教师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修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教师道德境界。可见,教师在行为实践中,不断加强、完善职业道德,并将职业道德内化为自身行为,即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形成的过程。教师的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人们教育活动的发展直接相联系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道德规范的升华。

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品德方面,要具有以身作则、甘为人梯的精神;二是专业知识方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为专业发展及教育服务;三是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方面,教书育人,严谨的科研态度致力于专业科研。

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对社会环境、人文环境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尤其是处于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的高校中,学生更是对新鲜社会事物、环境有着先天的敏感性和接纳性。因此,对大学生有着重要影响的高校教师,更应当在这种大环境中,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素养,对大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

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1、高校教师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对高效教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社会主义理想,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从而不断指导自身职业道德素养的发展。

所谓道德教育,既是通过道德理论和模范事迹的学习,不断加强道德教育。通过学习,将正确的道德观点和理念内化于心。从而延展到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将外显的观念不断内化,指导自身素养的形成。

2、加强专业学习,并将理论指导实践教学

高校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面对社会的迅猛发展,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特别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技发展,各方面专业知识也在有着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无论是在专业知识的基础性和延展性上,高效教师都要进行良好的把握,才能在实践教学中授予学生适应时代需求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指导学生更好的运用于实践。

可见,加强专业学习,是对学生的负责,是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负责,更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提高的表现;加强专业学习,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是教师提高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3、加强科研能力,促进学科专业研究

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出色的科研能力,更是高校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以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落实与专业理论研究中。高校是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教师职业本身的内涵、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以及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从事科研活动。因此,科研是高效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之外的第二大任务。当今高校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的科研素养可以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对大学生有重要影响的职业素养。可以说,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水平,决定着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

加强科研素养,既是在高校教师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4、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教师对职业的热爱直接体现于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忱。教育教学能力,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在对教学的工作的投入上,热爱学生,热爱教学工作,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及极大地工作热忱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高校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寻找幸福感,努力将教育教学工作内化为自身职业素养的一部分,逐渐体会到教师工作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教书育人,诲人不倦。

三、小结

由此可见,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只体现在思想的完善上,更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外化的过程。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但要懂得职业道德的范畴,更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实践工作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内化于心;用职业道德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并按照师德的要求,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并在实践中发现不足,不断完善提高自己。

道德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与完善的过程。高校教师应该对自身职业道德状况有一个较为正确全面的理解,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找准方向,寻找不足,从而不断完善与提高。同时,还应与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相匹配,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自身道德修养体系,以优良的师风影响学生,为教育事业发展做贡献。

第五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案

第一讲 教师职业的产生于发展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决定着一名教师对待神圣的教育事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约着一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精神支柱与实践动力。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到国家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永恒话题。

一、职业的含义与特征

1、职业是社会中人的劳动角色定位

职业是一种社会劳动岗位,是人们所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 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一般性表现,也是一 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职责。

2、职业特征

社会性——职业的首要特征。所谓职业的社会特性,是指职业 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并且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发 挥着其特有的社会功能。专业性——职业的内在需求。所谓职业的专业特性,是指不同的职业在劳动内容、劳动方式、劳动手段等方面具有自身特点。

经济性——职业的基本保障。所谓职业的经济特性,是指人们 通过从事职业活动可以获得经济收入及报酬。

技术性——职业的必备条件。所谓职业的技术特性,是指每一 种职业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或技术要求。

二、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伴随着社会分工

1 的出现而产生的。因为职业的产生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所以,社 会分工的发展必然决定和制约着职业的发展变化。职业是在不断分 化和演变的。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而不断地推陈出新。职业的 发展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把握影响职业变化的因素就可以把握 其变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职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反 应,但职业不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形成所产生的,而是社会劳动分工 必然结果,并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深化而发展变化。

三、职业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1、职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职业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三个作用:一是维持生存,即通过职 业劳动取得生活来源;二是参与社会劳动,承担社会义务,即通过 职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承担社会义务,为他人提供服务;三是 发展个性,在职业劳动岗位上发挥才能,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2、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从社会整体来看,职业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总体系中的行业。

四、教师职业的历史地位

1、职业是社会中人的劳动角色定位历史发展到现代社会,各种职业丰富多彩。其中,教师职业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是历史悠久而又永远充满生命活力的职业。

教师职业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它是一种影响人的心灵的职业,是以育人为核心的职业,是最具生命性的事业

五、教师职业的崇高和神圣

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分工以后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人类 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范畴。

2

1、教师职业的本职就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培养人的创 造能力,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价值的人。

2、教师的劳动目的和任务是塑造人的灵魂。

3、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人

4、教师劳动手段取决于人的素质。

5、教师的劳动过程涉及众多人际关系

6、教师劳动的产品也是人。

六、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 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劳动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贡献巨大

(2)教师是人类只能的积极开发者,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进步 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教师是一代新人的精心培育者,对提高新一代及全体社会 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2、教师的劳动对社会物质文明建设起着间接而巨大的作用。

3、教师的劳动对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七、人类面临的挑战

首先,信息化社会将导致新的教育技术革命 其次,国际化社会将产生新的国际理解教育景观。 再次,成熟化社会将构筑终身教育的新体系 最后,科技化社会将呼唤“学会关心”的主题教育。

总之,21世纪的发展为教育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前所未有 的机遇。

3

八、新世纪教育面临的挑

首先,它要面对的是一场即将到来的知识革命。

其次,要确立它还将面临一场学习的革命。不仅如此,教育和个体发展的关系在当下也要面临着新的变革。

另外,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同样面临着挑战。

教育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就要确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教育 理念。

首先,要树立一人为本的理念。 其次,要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再次,要树立可秩序发展理念。

九、新世纪教师面临的挑战

要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教师,必须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 新思想、新观念。

第一,现代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新世纪教师必须在“以人为本”的根本教育观指导下确立以下观念:

确立新的教育功能观。 确立生活教育观。 确立生命教育观。

第二,现代教师要树立新的知识观。

首先,要求教师不再墨守传统的知识观,将知识仅仅看成不变 的、结构化的东西。

其次,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要努力把传递知识的过程变成 学生发展的过程。

再次,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教会学生学习。

最后,教师还要有科学精神,理解知识所负载的价值及意义。

4 第三,现代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 首先,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教师要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根据不同年龄学生身 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再次,教师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5

上一篇:教师节老师发言稿下一篇:公文写作练习题2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