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16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篇1:

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比较研究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被学术界广泛关注的一大热点,在我国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我国就业难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以及对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分析,旨在提出加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同时,由于国际贸易方面的全球竞争正在加剧,涉及全世界公司的经济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竞争加剧。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业精神成为个体就业与创新以及社会经济增长的一种驱动器,社会成员的创造力和创业能力的整体提高逐渐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责和未来发展趋势。据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创业教育的探索。美国作为最早开展创业教育的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和丰富的经验。本文旨在通过对发达国家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比较研究,得出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借鉴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中国分类号:G4

一、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947年,美国百森学院在全球首次开设创业课程,开创世界创业教育之先河,此后,各国纷纷在高校开展創业教育。创业教育被人们认为是未来人应该掌握的证明一个人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第三本教育护照,是一种培养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教育。美国创业教育协会认为创业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创业是一项终身的学习过程。创业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就业,而是一项终身教育。美国创业教育课程已涵盖到从普通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层次的正规学历教育,覆盖面相当广,美国高校已形成一个适合高校自己情况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美国创业教育注重案例研究,将案例研究作为创业教育的一种重要的主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创业成功和失败实例的解剖,培养学生对创业问题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同时,美国创业教育还广泛使用基于问题、基于行动、基于权变、基于体验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基本问题的解决训练创业行为的培养反思能力与创业体悟的培养。

随着美国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英国也开始着手进行创业教育。英国创业教育初期秉承一种功利性价值的理念,通过鼓励大学生创业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随着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英国创业教育理念逐渐从功利性转向非功利性,其主要目的不再是促进就业,而是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承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个性品质和创业能力。英国政府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创建企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以适应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

在创业教育的理念目标上,发达国家始终认为创业是一项终身学习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就业教育,而是属于终身教育范畴,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就业,更重要的是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生活与工作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是一种素质教育,不追求眼前的功利,而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人生理想的实现。

同时,发达国家都给予创业教育便利的创业政策,使创业的种子有一个良好的发芽土壤文化环境,发达国家也给予了创业教育大量的经费支持,经费来源既有政府部门的,也有来自经济企业界的,还有来自民间捐赠的。可以说,发达国家的创业政策与创业资金为他们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支持性系统,极大地推动了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02年4月教育部开始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试点。当前,我国许多高校虽以创业竞赛、创业实践课程设计、创业论坛等各种不同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实践,但其的创业教育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英国等高校创业教育实践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在模式构建、师资储备、课程设计、活动安排等诸多方面处在一定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的要求,迫切需要创业教育相关理论的指导和借鉴国外创业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

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够成熟、课程设计不合理、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创业教育配套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够成熟

目前我国大学生对创业仍处于“高热情低实践”的状态,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仅为5%,与发达国家(20%-30%)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而就在这5%的创业中,全国大学生创业平均成功率只占3%。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11”高校中开设相关课程的学校不足一半,即使是已经开设的高校,也存在授课和考查流于形式的问题,经常发生学生在汇报学习成果之前临时抱佛脚,随意应付教师,而教师不加检验即允许学生汇报通过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缺乏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而导致的。

(二)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不合理

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教育形式,课程则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通过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的分析,创业教育课程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 课程形式单一。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沿用“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创业实训、实战模拟、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教育在创业课程中的比重较低,很多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还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模式,辅以其他一些活动。这些课程缺乏学生主动参与和创业实践的机会,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从而影响创业教育实效。

2. 课程数量有限。据统计,我国107所211高校中仅有41所高校开设了创业相关的课程,而美国有1600所以上的大学提供了2200门以上的创业课程。相比之下,我国很多高校提供的创业课程数量大多都非常有限,甚至仅仅局限于一门《创业管理》或《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很难满足大学生创业理论学习和创业技能训练的需要。

3. 课程细分不够。我国创业教育先行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门成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面向本科生提供创业管理入门、商务沟通与交流、创业实务三门必修课,并提供团队训练、拓展训练、创业市场调查、公司法与合同法、创业财务基础等五门选修课。但与美国斯坦福大学(21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3门)等高校相比,这些课程设置仍存在课程细分不够,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培养支撑不足等问题。

(三)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

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讲授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在创业教育师资建设方面,我国各高校都面临着巨大的需求缺口。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创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瓶颈。

1. 教师总体数量有限。作为新兴学科和课程,多数高校近年来的创业管理的教学师资培养还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尤其是缺乏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

2. 教师讲授技能不足。我国高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从事教育工作,许多教师在接受相关知识培训后就为学生授课,讲授的内容多为理论讲解,将创业教育课程学术化,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3. 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弱。为了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大多数高校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或创业人士担任客座教师,尽管这种安排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有限的几次讲座缺乏系统性,加之外请的部分创业者或企业家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有时不尽如人意。

(四)创业教育配套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创业教育逐渐升温,但是很多高校关注的只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一些高校更愿意做短期内能够收到成效的功利性探索,希望通过创业达到短期、快速缓解就业压力的效果。这就导致了创业教育配套机制,如资金配套机制、孵化机制、政策保障机制等跟不上,阻碍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

1. 创业实践扶持资金短缺。资金是高校进行创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解决学生创业实践的资金主要有政府设立的创業基金、民营企业家设立的投资风险基金以及学校设立的创业基金,但大多数创业基金的可运作资金都非常有限。先行创业教育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基金为300万,复旦大学的创业基金为1000万,即便如此,其示范作用仍是十分有限的。毕竟学校不同于盈利机构,在校友捐赠等模式尚未成熟的条件下,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很难拿出大笔资金来扶持学生创业实践。

2. 创业孵化场地配套不到位。孵化场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创业实践教学发展瓶颈。创业孵化的场地可以是能够模拟创业环节的商业实践场地,也可以是简易的实验室场地,是学生走向市场,从事商务活动、科技创新、成果转让及商业化活动,实现自主创办、经营企业的重要场所。但这些都需要学校能够在用房、用地以及硬件配套设施上给予支持,然而由于受到资金、条件以及重视程度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学校未能提供孵化场地或者场地非常有限,从而阻碍了部分学生创业实践的实现。

3. 创业实践政策保障不完善。高校创业教育相关配套政策的保障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另一瓶颈。十年来,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如提出允许大学生休学保留学籍创业,对大学生创业贷款放宽标准,对大学生创业减免税收等诸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对创业教育实效的影响却很有限。一方面,这些政策多数属于鼓励大学生离开校园参与创业的政策,未能给予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支持;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未能制定具体的保障措施或实施细则给予配套支持,从而影响了实施效果。

三、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明确创业教育目标,转变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的目标不只是提高就业率,而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与创业精神,让学生能够像企业家一样思考。要摆脱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等同于培养企业家教育的状况,就必须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转变创业教育的理念,“创业”是一种行为模式,是一种应该被鼓励的态度,创业行为和精神是可以通过教育而习得的。欧洲委员会认为,“只有少数人生来就是创业家,但教育却可以激发年轻人的创业理想。创业不应仅仅看作是自己开公司,事实上,创业是每个公民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取得成功所应具备的一种普遍素质”。因而,我国要树立创业教育是面向每个人的教育理念,确保创业教育紧紧围绕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为主来开展,真正发挥创业教育的本体功能,即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与创业精神的人。

2.完善创业课程体系,改革创业教学方法。创业教育课程应该在传统专业教育课程基础上突出创业,要把创业常识创业心理和创业技能市场经济公关和交往法律和税收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纳入到高校课程体系中。创业课程无论从课程结构安排还是教材编写体系,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这些都影响了创业体系的完善和模式的有效生成。应该重视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力度,探求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与双向融合方式,探索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方法,形成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活动等诸方面全面融合的新方法体系 研究创业教育中的经典案例,积极推进案例教学法在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探讨基于问题、基于体验、基于情景的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在创业教育中开展研究性探索性教学,通过讨论模拟实训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3. 提升创业教师能力,走创业教师专业化之路。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应该加强高校创业教师的培养力度,逐渐提升创业教师的专业性。一是可以在知名高校的商学院加大创业学的研究力度,并基于创业学科的建设培养大量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二;是将现有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根据各个教师的实际情况送往商学院与大型创业企业学习与培训,逐渐提高现有创业教师的素质;三是聘请国外接受过正规创业教育的人士与知名企业界成功人士承担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四是加快来源多元化的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建设及其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创业教师专业化进程。

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浓郁创业环境氛围。高校创业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政策的完备是分不开的。政策的完备可以促进创业环境的改善,而创业环境的优越又可以促进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发展。由于经验不足,我国的创业政策操作性不强,应该逐步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使制定出的政策能够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现有的创业教育政策,良好环境的形成不仅是政府的责任,还需要社会企业高校等多方面的努力。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筹建“大学生创业启动基金”,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体制,地方政府要切实落实“银行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对从事微利项目的贷款利息由财政承担50%”等国家政策规定。

【参考文献】

[1] 刘帆.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模式及其趋势[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 (4)

[2] 尚秀丽. 英国创业教育的成功可鉴之处[J].人才开发, 2011(5) :40~43.

[3] 朱小娟. 高校创业教育中的误区分析及对策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8,(10)

[4] 周淑琴.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J]. 科技创业月刊, 2011(12):23-25

[5] 尚秀丽. 英国创业教育的成功可鉴之处[J].人才开发, 2011(5) :40~43.

作者:张大权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篇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矛盾困境、体系优化及创新举措

[摘要]文章首先指出了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存在的四个矛盾困境,接着分析了产生矛盾困境的具体原因,然后以ISM理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梳理和优化,在此基础上从生源与起点、“教”“学”、结果价值四个维度提出了基于标准的“合规性”质量评价、基于回应的“适应性”质量评价、基于跟踪的“过程性”质量评价、基于未来引领的“创新性”质量评价的创新举措,以促进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长期发展,保障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质量评价 矛盾困境 体系优化 创新举措

[作者简介]王兴立(1986- ),男,海南海口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广东 深圳 518055)

與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截至2000年,美国已有超过1500所大学有创新创业课程,并成立研发中心,而我国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在2003年才正式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只有大约8.4%的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并且在众多的大学生创业者中,创业成功率只有2%~3%。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还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如何评价和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接下来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矛盾困境

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未形成科学规范的质量评价体系之间的矛盾。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萌芽发展时期。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次年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出重要部署,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至今三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大大促进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许多高校开始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开发了“创新思维”“创新训练与商机选择”“创业领导力”“创业沙盘”等课程,招收大学二年级学生作为学员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时成立了创新创业的研究团队,提供专项经费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快速发展呼唤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有些高校直接沿用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或者简单地以学校毕业生创业比例作为重要评价指标,这阻碍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期发展。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相对滞后性与质量评价周期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特性,其中成效相对滞后性是其显著特性之一。所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相对滞后性是指,相对于专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大学生毕业后短期内是体现不出来的。这源于创新创业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无论是创新成果、申请专利,还是创办公司,都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且呈现效果的。一般的教育质量评价周期为4~5年,即从大学生入校当年至其毕业后1年,有些高校会跟踪调查大学生毕业3年后的发展质量,其教育评价周期会延长至7~8年,但即使是大学生毕业5年后,其创新创业的成效都未必能够呈现。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相对滞后性与质量评价周期之间存在着矛盾。

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化与以学生反馈为主的评价方法之间的矛盾。良好的生源质量、学员具有高的创业期待和认知以及较好的家庭支撑不仅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具有很大的正向作用,而且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创新成果研究和创业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除了生源质量,学员成长过程、课程满意度、教师满意度、师资力量以及毕业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等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有些因素可以采用学生反馈的方式进行评价,如课程满意度、教师满意度、创业期待等,而有些因素则不适合采用学生反馈的方式进行评价,如生源质量、教学组织运行的保障、社会声誉、行业和地区的贡献、创新成果评价等。显然,以学生反馈为主的评价方法不能科学、完整地评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化需要有多层级、多指标、多维度的质量评价体系。

4.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当前的质量观与其中长期发展的教育价值之间的矛盾。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观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原有的高校教育质量观,即长期关注教育的结果和重视“教”的评价。例如,把应届毕业生的毕业率、就业率、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等就业数据作为评价高校教育质量的指标,把应届毕业生中创业学生的比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把大学生对每学期课程的评价作为评价教师队伍质量的关键指标等。这种质量观是随着我国高校发展形成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指导作用,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观应更加注重对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教育价值。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种教育价值是指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内容,将教育从“量”向“质”转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这就要求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评价不能局限于以就业画像为指标的结果评价和以“教”为主线的师资评价,而必须建立过程性评价、“学”的评价以及中长期发展的评价等科学的评价体系。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产生矛盾困境的原因

1.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不平衡。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不仅可以给予区域内大学足够的经济支持,使得相关政策得到快速落地,如成立创客中心、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配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等,而且区域内大中型企业较多,能够为高校创新创业学员提供许多社会实践的机会和岗位。而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创新创业相关政策难以落实到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缺乏、创业实践机会较少等原因,导致区域内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王秋梅教授的研究论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对全国排名前35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有4所,地区分布为深圳和南京各2所,均为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建设科学规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过高过细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高校,过低过松的评价体系则无法激励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相对领先的高校。

2.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识误区。第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创办公司和企业完全对等。在教育过程中,大量加入“企业管理”“营销策略”等经济管理类课程,引导和激发学生开办公司和企业,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教授学生创办公司,对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第二,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第二课程教育完全对接。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高校第二课程来开展,将一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直接移接到第二课程的教育中,对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独立的、系统的内容和形式的认识存在偏差。第三,将创新创业实践与大学生课后社会实践混淆。大学生课后社会实践可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一种形式,但部分高校并未有针对性地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进行设计和规划,简单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嫁接在大学生课后社会实践上,以学生干部作为主要组织者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其中有些实践活动甚至连活动内容都没有变,只是将实践活动的名字加上“创新创业”,混淆了创新创业实践与大学生课后社会实践的不同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存在偏差。

3.高校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發展得好,就必须认清它的特殊性。第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适合创业,也不是每个大学生都适合创新型研究。适合创新创业的大学生除了自己要有高的创业期待和认知以及具备一定的家庭支撑外,其所在地域还要能够提供创业机会和具有较高的创业容积率。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必须是通过一套严格标准筛选出来的特殊群体。第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呈现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第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具有特殊性。每个学员的兴趣点和未来创新创业发展方向不同,传统的大班或整班上课的形式不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必须符合学员的个性化发展和兴趣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因为每一次兴趣点的尝试,很有可能是下一个创新的诞生。多元而个性化强的教育形式更加符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其中创新创业实践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而且应该占有较大比重。许多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忽视了其特殊性,常以全铺开、全覆盖的模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产生困境。

三、基于ISM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优化

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因素有很多,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简称ISM)可以很好地处理这些影响因素的关系,从而建立科学规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首先,通过ISM专家小组讨论,结合相关文献,筛选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七个核心因素,分别为生源质量、学员成长过程、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应届毕业学员创新创业质量、毕业学员中长期创新创业发展质量、学员创新成果与创业评价。然后,进行矩阵分析、区域分解和层级分析,厘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核心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强弱关系、区域关系、层级关系,这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构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解释结构模型。该模型优化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结构和功能,科学划分了四个质量评价维度,分别为基础质量评价、核心质量评价、过程质量评价、结果质量评价。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解释结构模型,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如下图所示)。该体系共有三级指标,形成一个3×4网状结构的质量评价体系。一级指标有4个,分别为基础质量评价、核心质量评价、过程质量评价、结果质量评价;二级指标有7个,分别为生源质量、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学员成长过程、应届毕业学员创新创业质量、毕业学员中长期创新创业发展质量、学员创新成果与创业评价;三级指标包括家庭背景与地域、教学质量与评教评学、教师满意度与敬业度、学员适应与学习投入、社会声誉、创新创业画像、创业特征等26个质量观测点。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创新举措

1.生源与起点维度——基于标准的“合规性”质量评价。“标准”是指招收创新创业学员和聘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质量评价标准,“合规性”是指招生生源和聘用教师应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与社会需求。从形式上看,基于标准的“合规性”质量评价是起点设计,即从教育的起点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从内容上看,基于标准的“合规性”质量评价能够明晰教育内容、设计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划分教育教学任务、合理分配教师与教育资源等,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依据。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规律的生源质量和合理配备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评价教育质量的两个起点。根据客观条件与主观意愿建立生源质量评价标准,根据教师行为与教学参与建立师资队伍质量评价标准。从学员家庭背景、创业预期和意愿、招生力度等方面对招生生源质量进行评价,维持高质量生源为后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厚实基础;同时,从教师的教学投入和课程满意度等方面对师资质量进行评价,为后续进行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提供基础保障。

2.“教”的维度——基于回应的“适应性”质量评价。“回应”是指学员对创新创业教育最直接的反馈,“适应性”是指创新创业教育与学员学习之间的契合度和融合度。基于回应的“适应性”质量评价是整个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以学员反馈作为主要的质量评价手段,通过教师教学、核心课程、教师满意度和敬业度、教学组织满意度等方面对创新创业“教”的质量进行评价;同时,配套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淘汰机制,对评价低或满意度低的教师进行再培训,督促教师对与学员“不适应”的课程进行教改,从而提升教师的敬业程度和教学投入,完善课程体系,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运行和高质量完成。

3.“学”的维度——基于跟踪的“过程性”质量评价。采用跟踪调查的方式,按培养计划或者定期(一学期)对学员成长进行质量评估和检测,对创新创业“学”的质量进行阶段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结果可用于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动态调节。学员成长过程的质量评价观测点包括学员创新创业的能力素养、成熟度和认知度、培养目标的完成等。评价标准不仅是质量观测点的数值回应,更重要的是质量评价观测点随着学习深入(时间)的变化程度,对在一个评价周期(如一学期)中没有变化或者变化程度低于某个临界值的学员给予针对性的教学和辅导,帮助其加速成长,若在下一个评价周期(如一学期)中,该学员成长质量评价仍达不到要求,则依据该学员的具体情况给予留级或淘汰处置,进而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进度和质量。

4.结果价值的维度——基于未来引领的“创新性”质量评价。前三个阶段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从而能够在未来产生创新性成果,创新性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质量评价观测点。对学员创新成果和创业公司进行创新创业画像,包括成果转化、孵化、社会价值、行业贡献、创业公司规模、发展前景等方面。以应届毕业学员创新创业质量作为基础数据,定期(每3年或5年)对学员发展质量进行跟踪调查,对比基础数据,结合校友评价和社会影响力的反馈结果,不断地反思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形成良性循环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式,培养引领未来的创新成果和创业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改革的创新举措,也是实现我国中长期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不仅要着眼于当下的创新创业教学质量,而且要着重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中长期发展;不仅要着眼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程效果,而且要着重关注大学生成长过程和“学”的变化;不仅要关注创新创业的结果,而且要着重把握生源质量和起点。

[参考文献]

[1]饶莹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原因及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7(14).

[2]王秋梅,张晓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20).

[3]曹威威.基于ISM的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

[4]梁海霞,张锦,严中华.基于数据包分析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14).

[5]蒋德勤.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

作者:王兴立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篇3: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摘 要:简要分析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的理论基础以及融合原则,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的创新策略主要包含转变融合理念、明确融入目标、完善融入机制以及加大投入力度四个方面。通过分析研究,旨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及技能型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以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技能为主要方向,并且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及提升。与此同时,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毕业学生数量正在逐年增加,学生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理论构思

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关系

创业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当代青年学生企业家精神、创业精神,其中包含的内容以及能力较为广泛全面,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专业教育是指通过具有专业性的方式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其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各级各类的专业人才以及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公布的专业目录进行培养。新时期社会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机制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并相互作用,其中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载体,而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机制的主要发展趋势[1]。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引导以及调控专业教育的开展及发展,而在专业教育活动中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能够实现专业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发展,并且切实提高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及有效性。基于生产背景分析专业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是新时期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基于价值取向维度分析,专业性教育机制主要以工具主义以及实用主义为主要理念,而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人本主义及实用主义为主。因此,专业教育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2.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研究,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教育创新的内在要求。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是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专业教育活动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环节,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知识以及技能是进行创新及创业的资本,其专业知识的掌握及专业技能的水平将决定其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有助于地区经济的进步发展,并改善教育结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将使教育專业离开学科本位思想,实现教育育人的素质教育。“专业+创新创业”模式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相关知识的有机结合运用,促进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及技能内化吸收。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是培养学生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最后,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当代青年大学生将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及发展形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有效缓解就业困难问题的重要方式及渠道,其根本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3.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目标定位

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发展的宏观环境以及微观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专业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的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其中不仅包含专业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皆为现阶段市场发展的客观需求。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中,应通过改善区内域的发展环境以及提高福利待遇,来吸引人才,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之中,将学科结合以及专业融合作为主要的发展手段。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的目标设定中,应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的环境及目标相适应,继而实现教育与经济之间的互利共生[2]。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是现阶段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发展方向,传统的专业教育活动中更为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向社会发展及企业输送发展所需的人才。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活动结合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制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最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的目标定位应以培养经济内生驱动力为主,通过培养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经济内生发展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的原则

1.将社会发展趋势与学科专业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机制的结合过程中,应坚持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趋势与学科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原则。高等教育活动中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培养具有社会价值及经济效益的人才,继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并非传统的通识教育或是素质教育,其中教育内容应更加具有针对性及实效性。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之中,将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学科教育内容相结合,能够使得接受教育的人才掌握解决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专业学科教育相结合应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保证教育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的结合,保证学生不仅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及志向,并且应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后的教学模式并非放弃传统的知识传授以及理论知识讲解,而是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训练以及学科内涵的领悟,构建实践式及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可以组织企业的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并促进创新创业资源的共享发展[3]。

2.将实践创新与思维创新相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并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应掌握观察、领悟、探索以及行动的能力,并通过学习及训练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强化积累。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中将实践创新与思维创新相结合,其中实践性的创新活动更多的是技术层面,而思维创新更多的是理念层面。在教学活动中实践创新离不开思维创新的指引,而思维创新活动需要通过实践创新活动进行检验。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结合中,实现实践创新与思维创新的结合发展。我国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开设了社会实践与学科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继而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专业化及系统化运转发展。

3.将创新创业与课程教育相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应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育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是帮助当代青年大学生掌握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的基本途径,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结合至专业的课程之中是原则性要求。首先,可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结合至通识教育之中,借助通识课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继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技能,以及积极的创新意识和习惯,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日后创新创业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学生的能力提升过程中,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在基础能力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将创新创业与课程教育相结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系统性以及专业性,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以及技能提升的过程中应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保证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碰撞中建立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创新创业思维更加系统化地发展。最后,基于创新及创业教学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思思维及创业能力,在教学环节中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创新创业的问题,并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科教学的专业特点,保证学生能够获得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策略

1.转变融合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的发展过程中,教育理念及教育目标是先导,真正推动创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活动的融合发展,需要充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活动对于社会发展、教学活动以及学生成长的积极且重要作用。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在与专业教学活动进行融合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发展问题,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教育工作者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的认识不足,因此转变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教育理念成为必然的发展要求。首先,基于区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培养人才是最为有效且长效的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拓展精神、合作意识等皆为主要的考查内容。其次,基于政府职能的发挥,政府在高等教育环节中扮演者拉动者与调控者的角色,其将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以及政策的实施影响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4]。政府提升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政策制定、政策实施以及监督管理等方式影响其他教育主体的观念及行动。最后,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中,高校的教育管理理念将直接影响两种教育活动的融合效果。高校的教育应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再是单纯以技术为主,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业创新精神的培养。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因此应积极地扩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范围,将教师的教学效果及积极性纳入对教师的评价活动中。

2.明确融入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发展之中,应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发展目标。首先,传统的高等教育活动中缺少明确的发展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培养人才的目标是需要人才的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政府教育职能部门而言,明确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及培养标准,应加大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力度,继而有效地调整创业创新教育活动与实践发展之间的差距。基于高等教育维度进行分析,应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活动之间的结合目标,其中主要为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高本地的就业率,有效组织人才的向外流动。第二,提高人才的能力,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第三,将文化内容结合至教育活动中,继而发挥文化积极的經济效益。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教学过程之中,课程作为教学的基础形式以及核心内容,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转变发展的重要方式及手段。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结合中应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实现方式主要有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为具有完整性的课程体系,以及在实践环节中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3.完善融入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发展之中,应不断完善融入的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首先,高等院校应构建专业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继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有效融合发展。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活动中缺少专门的管理部门及管理机制,在综合管理、信息处理、教师培训及创业管理等方面困难重重。因此,高校应在政府、企业的支持及帮助下,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保障,继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活动的有效结合。其次,高校应完善教育评价考核机制,通过教育评价考核机制的完善,帮助教师及学生树立积极的工作态度,继而增强教育活动的效果。

4.加大投入力度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中部分院校的师资力量及教训设备建设不够完善,并且缺少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人员及企业任职经历的教育者。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环节中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教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主要组织者及引导者,提高师资队伍的数量以及质量应从学校和教师两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院校方面应更多地与社会企业进行合作,继而为教师以及学生提供更多企业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内部进行锻炼,继而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及效率。其次,高校应更多地组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培训工作,为教师的培训工作争取更多资金,促进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

结束语

创业创新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具体的融合中包含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实训活动等环节,并且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的发展还将受政府政策及企业需求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及技能型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能够有效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是促进国家现代化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作者:王伟

上一篇:农村中学德育论文下一篇:语文逻辑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