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创造研究论文

2022-04-20

新课程从课程的结构、功能、内容、评价、管理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对教师的创新素养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研究教材和使用教材;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创造性地开展新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策略上能够随机应变,而且还要在教学行为上积极探究与创新,使其教学方式能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达到以学定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课程创造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课程创造研究论文 篇1: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研究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效果直接决定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塑造的效果。创造性阅读作为阅读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其在培养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增强学生创造性解读和构建意义的能力。

一、创造性阅读教学的内涵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阅读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接收过程,而是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个性化因素,结合文本所传达的情感,产生读者自己对作品的独到理解与认知的过程,是一种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是读者从感悟与情感上重新塑造作品的过程。因此从内涵上看,阅读包括四个层面,即字面理解、理解文本并发现潜在意义、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内涵则是发表超出读物之外的新思想,具有极强的探究性与创造性。创造性阅读教学是基于创造性阅读的一种教学过程,其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解读与构建意义的能力,并进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活动。创造性阅读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教师创建具有创造力的教学环境,使阅读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创造性阅读教学的特点与教学原则

(一)创造性阅读教学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与能力。正是基于此要求,创造性阅读教学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创造性阅读教学过程尊重阅读的主体性,打破传统阅读教学的接收阅读模式,正确定位教师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关系;二是注重阅读的体验型,突出新课程标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自主感悟与体验;三是弘扬阅读的个体性,包括创造性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教学个体性与学生学习个体性;四是强调阅读的创造性,利用文学作品给读者留下巨大的艺术想象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创造性地悟出新境界。

(二)创造性阅读教学的原则

在实施创造性阅读教学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够使创造性阅读发挥最大功效。首先创造性阅读教学应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将学生视为阅读过程的主体,使他们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要遵循倡导学生合作性原则,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而互相启发,进而拓宽思路,使自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更加丰满,这有利于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创造性理解与感悟;再次要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能动性,这是实现学生自主阅读的前提,创造性阅读教学要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热情,提高阅读兴趣,进而使学生整个阅读过程充满活力,这将有利于保障学生阅读的创造性;最后要重视教学的生成性,这是体现传统接受式阅读教学与创造性阅读教学区别的重要标志。

三、创造性阅读教学实施的有效方法

(一)质疑问难,探幽发微

创造性阅读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深化自己的感悟与体验,还要求学生产生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这是引发思维的导火索。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阅读文本情况、学生情况以及教学目标与要求,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模式,通过教师带动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达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创造性阅读中,质疑的类型一般包括理解性质疑、怀疑性质疑、实践性质疑三种,教师要根据阅读教学的实际目标而合理地选择问题情境的质疑类型。一般来说,质疑问难、探幽发微的方法主要从几个方面入手:质疑文本的主旨或观点、质疑教材或教参对文本的分析、质疑文本自身的语言表达、通过比较产生阅读质疑等。

(二)体验探究,反复品味

创造性阅读与接受式阅读的本质区别是创造性要求,而创造性是通过学生体验来产生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的个性体验,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来产生、创造新的体验与理解。在创造性阅读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实现: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反复推敲语言来悟出文本的新意,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二是运用诵读、吟诵等阅读方法,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悟,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反复体验文本语言、情感与形象,进而产生创造性的思想或问题;三是创造性阅读教学要结合实际的阅读教学需求,合理开展语文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与阅读文本进行对比,引发思考,创造性地感受文学作品。

(三)联想想象,填补空白

古今中外的大量文学作品给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不同的文学作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不一样的体验与感悟,进而激发出不同的创造性灵感,这对于培养学生个性与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文学作品中往往通过留白来展现更为宽广、深远的意蕴,这些空白相对于文本写实而言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因此教师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巧妙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这些空白。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操作:一是编写、续写阅读文本的情节空白,充分发挥想象力来填充文学作品的空白,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二是引导学生在创造性阅读中感悟意象空白,这是对情节空白的升华,在古典诗词中运用得更为显著。老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本的这一优势,科学合理地开展阅读文本空白想象教学,提高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三是充实题旨空白,这主要是因为不同个体的人生经历、知识积累、情感态度存在差异,因此在阅读中所产生的情感感悟亦不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文本出发,通过联想与想象形成多元解读。

参考文献:

[1]金婷婷.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研究(人教版)[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付永河.中学语文创造性阅读策略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3).

[3]袁华莉,余胜泉.网络环境下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7).

作者:曹兴国

新课程创造研究论文 篇2:

如何培养创新型教师

新课程从课程的结构、功能、内容、评价、管理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对教师的创新素养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研究教材和使用教材;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创造性地开展新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策略上能够随机应变,而且还要在教学行为上积极探究与创新,使其教学方式能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达到以学定教。因此,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证,也是摆在校长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创新型教师呢?

帮助教师构建创新教育的理念

一种新理念的构建通常是人们受某个事件、案例的启发,或者是从理论学习、经验总结中获得理性认识,然后去指导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再认识而逐步建立的。构建创新教育理念也不例外,一种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让教师首先通过学习创新教育的理论、聆听专家的讲座、与同伴之间相互探讨有关创新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等,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创新教育知识和相对系统的创新教育理论框架。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创新需求,在教育实践中主动地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形成自己的理念。我校从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学习先进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活动,给教师配发学习资料、邀请高校创新教育著名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召开专题讨论会、举办教师论坛等,使教师在活动中掌握了丰厚的创新教育的基础理论。

创新教育理念的构建需要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正如创新教育专家文新华教授说“民主是创造的摇篮,和谐是创新的基础”。因此,要不断地鼓励教师在各种场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允许教师在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有自主权;鼓励教师不要墨守成规,要走出封闭,走向开放,张扬个性,努力地上好“自己的课”。对于那些思想活跃,敢于突破常规,敢于开拓创新的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当然,理论学习只能解决“输入”的问题,解决不了理论的进一步内化和提升。如果不经过实践的验证、优化和反复强化,那种认识是不会上升到理念层次的,所以只学习理论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新课程实践中给教师以具体的指导与系统的帮助。如经常与教师一起备课、听课、评课、交流、共同讨论、共同研究课题。帮助教师在实践中上水平,在认识上上层次,逐步提炼出具有个性特征的创新教育的体会与创新教育的经验,使之与新课程理念达到交互融合和优化的境界。我校采用定期举办研讨会,组织教师在专家指导下撰写论文、分析案例,为新理念的构建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基础性工作,然后逐渐拓宽,逐步加深,循序提高。

教师的创新教育理念一旦构建起来,并且能够得到这些必备的条件与有利的环境,定会发掘出他们的潜能,在课程改革中自觉地创造出许多令人瞩目的业绩来。近两年,我校申报的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量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公开发表的论文量走到了全省的前列,在全国优质课大赛中各科获得一、二等奖的数量上了一个大台阶,仅新课程实验实施三个月以来便获得数学、历史两学科全国教学比赛一等奖。

鼓励和维护教师的个性观念

发展学生个性,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以教师个性为基础。教师没有个性,工作中很难有创造性,也就难以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来。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在教学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与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有个性的教师绝不会人云亦云,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独特的人格特征,这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必不可少的。比如自信心、想象力、挑战精神等都是教师个性的重要特征。

自信心是创新型教师个性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它能激起教师的自尊,自爱,自强而终有所为。自信心是推动教师不断发展的动力,其重要性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在新课程实验中要从细微处捕捉教师工作的“亮点”,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鼓励他们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中领略成功的体验,以增强自信,激发出更大的热情与激情,积极进取,努力追求更大的成功。

想象力是创造的先导,是教育创新的动力。凡是创新型教师都会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设置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去想象、去构思,这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掌握这样的艺术,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想象力。笔者曾听过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上的《树叶的联想》一课,听后这种感受尤深。她在上课时给学生分发了几种类型的树叶子,然后花了大段的时间引导学生看着树叶展开联想,并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表达了怎样的立意。教师在引导学生的时候用自己的想象力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富有想象的空间,学生思路大开,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引入课文后学生就“作者为什么要描写三片树叶”展开分析、讨论甚至争论,教学过程伴随着想象与激情。这同传统意义上的主题思想的把握、表现手法的归纳不同,学生通过联想、思考、探究,对课文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教学效果自然很好。所以,要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极力展开想象的翅膀,创设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个创新型的教师要想自己的教法不落后别人,还必须具备挑战精神。这样才会不盲从、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平庸的教师之所以平庸就在于缺少挑战精神,因而也失去了批判精神和进取心。现在中学教师的学历在不断提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也在不断地增加,但创新型的教师却不多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安于现状,不敢挑战新的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可以开展多种竞赛活动给教师营造挑战氛围,激发教师的潜能,鼓励教师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在竞争中不断磨砺,提升自我。

积极开展校本研究,倡导教师即是研究者

没有研究就没有创新。如何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关键就在于教育研究。校本研究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学校在这一研究平台上,采取措施,不断地去激发和唤醒教师的创新欲望,树立和增强教师从事教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让每位教师把日常的教学行为与自身的专业成长结合起来,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与积极投身课程改革结合起来,达到以研促教,以研促新的目的。多年来,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不是教师能否从事教科研,而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科研的意识,认为搞科研只能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做的事,是高深莫测的,不是普通教师做得了的工作,把科研神秘化了;有些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有些人则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等。这就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因此,必须要通过宣传教科研的重要性,使教师在观念上有所转变,从而树立起教师即是研究者的观念,立足教学第一线,从研究教育对象入手,发挥躬亲实践的优势。同时还要提供必要的教科研条件,向教师介绍科研和教研信息,传播先进的教育理论,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和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搞讲座和指导教师科研,加强团队合作,责任到人,人人有事做,树典型,激励教师搞科研,使学校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对于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以制度化的形式给予精神上的表彰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于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协助有关部门广泛宣传,大力推广,让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还与教师的职务评聘、评优、晋升、获得科研资助挂起钩来,这样做能让教师体味到科研成功的喜悦,进而调动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

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价,建立和完善创新制度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习惯用学科的价值标准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用统一的要求来规范教师行为,重结果,轻过程;重共性,轻个性。而新课程提倡创新教育和个性发展,其结果往往带有非预见性。所以,对教师的评价要改变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绝不能鼓励那些加班加点、进行大面积补课和题海战术的做法。应把目光放在教师是否用先进的理念,恰当的方法,最少的时间,教出高质量的学生;把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艺术和教学技能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标准,将教师的积极性引导到创新工作上来。同时,鼓励教师自觉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不断地拓展知识面,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新本领,形成创新的强烈内驱力与积极性,在新课程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这一切都需要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制度体系来保证。好的创新制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力,并整合群体的凝聚力。因此,校长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制定并不断地完善创新的、有活力的制度体系,包括教师的学习制度、课程制度、教学制度、评价制度、教研制度、奖励制度、评优评先制度、青年教师进修制度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帮助教师不断创新,走向成功,彻底改变过去的那种一套制度沿用多年的状况,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师创新的精神家园。

加强人性化管理,注重教师的心理需求

教师队伍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在学校管理中,要尽量满足教师的各种正常心理需求,从而激发和促进他们产生创造愿望,并进一步形成创造力。比如,民主能够激发教师的参与意识——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各项工作目标的设计与实施。许多经验证明管理的民主化程度越高也就越有利于开发教师的创造力。再如,创新需要宽松的环境。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限制和规定,有利于教师开阔教学思路,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来。当然,在满足教师个体需求的同时,学校还要创设竞争与合作的氛围,处理好个体创造与群体创造的关系,在极大地调动教师个体心理能量和增强个体创新意识的前提下,增强集体内部的合作,极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创造力,从而建设一支具有整合效应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需要有一个创新型的管理层,特别是创新型的校长来领导。创新型的校长,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能凭着高度的热情和主动的工作精神,不受常规所限,善于发现学校管理和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创造性地给予解决。这样的校长会采用创新型的领导方式,喜欢听取新见解、新想法、新建议。组织和安排工作时,往往更多地强调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不限制具体方法与步骤,会给教师开展创造性的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这样的校长才能组织和领导教师创新,才能呵护和激励每一个教师的创造性,才能制造出积极愉快的气氛以感染和带动他人,共同投入到创新教育工作中去。

(作者单位:安徽淮南第二中学)

作者:解玉嘉

新课程创造研究论文 篇3: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摘要:伴随着新课改的普及,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改变教学模式,不能简单的给学生传授文化专业知识,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而地理学科在对培养学生创造力这方面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地理学科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把锋利剑。所以本文将以湘教版高中地理为例子,简单的浅析一下关于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研究学习;创造力培养研究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一)学生的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放进地社会是一个发展迅猛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更是严格的,而研究性的学习能够衡量一个人才的指标,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地理的相关知识,还引入了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看图、实图的能力,让学生在图画中学会欣赏世界,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老师的引导下研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

(二)地理老师的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我国教育方式属于灌输式教育和应试教育,加上中考的影响,地理学科都引起了全校师生的重视。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我国地理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没有提升,仍然停留在停滞不前的阶段,没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给初中的地理课程带来希望,促进初中地理学习的进步和发展。研究性学习能够让老师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完善教学计划和标准,提高了教学的速率。

二、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优越性

(一)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学科的优越性

地理这一学科特点很复杂,其中又涉及了很多学科的综合内容,是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交叉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培养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正是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的多样性,综合性,实用性,交叉性和复杂性,地理老师可以换成现代的教学模式,从多个方向,多个思路,多个视野,多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地理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比如说当今世界人口的问题,环境的问题,天象的问题,居住的问题,地理位置的问题,资源的问题,粮食的问题,河流的问题,山体的问题和自然环境的问题……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很多很复杂,老师适当的引导,可以让学生不断地去采取新的方法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在研究和学习好地理知识的同时,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简直是无声胜有声啊。

(二)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思维的优越性

地理学科除了跟其他学科具有共性的特点外,还具备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越性。即整体的观念和发展的观念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地理教学中除了文字知识,给同学们展现出来的都是各种地图。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了这些地图和文字知识相结合,利用了地图的整体性和文字知识的直观性,培养了学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轻松的把握住知识要点,掌握住知识难点,对培养综合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比如,初中地理中在学习山谷的时候,会给学生呈现出来各种图,每种图都不一样,这时候就要求学生掌握山谷所处的地理位置,形成这种谷峰的原因等等,让学生用发展性的观念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图文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的思路打开,遇到疑问敢于去探索、去质疑求解,充分的提高了学生的主观学习的意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在初中地理性研究学习当中实施了创造力的培养

(一)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中老师创造力的发挥

从古至今,多少次历史大事件的改革、变动和发展,都离不开创造力,好的创造力能够改变历史,可想而知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在初中地理性研究学习当中,地理老师充分的理解了创造力的重要影响,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不单单的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知识技能的实践。老师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时候,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将死记硬背取而代之,利用学生的空白点,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填充,留下疑问和难点就给老师讲解,激发了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热情。比如说,在学习宇宙这一章节的时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会拿着相应的教学工具,让学生好像处于其中,身临其境的学习,可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初中年龄段的学生正是不怕虎的青春期,他们敢于求真知、敢于探索新知识、敢于思考问题、敢于将问题付诸于实践。这种独立探索和思考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情,让学生养成了主动学习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意识,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

(二)初中地理性研究学习中老师思维能力的发挥

老师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老师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用创新性的思维引领学生学习,在学习中能够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说,初中地理课本中有一个单元活动:辨别地理方向,老师在书本上有限的知识外,还联系了生活以及历史,跳转性的思维,让学生感悟更多,对知识充满了热情。用创新性的方式传授学生知识,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对地理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正是老师讲课的灵活性开启了学生心智的发展。以涣散性和逆向性的思维去培养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敢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对学习充满了热情。变换性的思维,使得静态的课本变成灵活的教法,给予学生鼓舞,让学生充满自信心。

四、结语

在21世纪的今天,传统教育的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现今的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性的人才,而是具有创造力,富有想象力和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初中地理是研究地理、人文、生活和环境的复杂的一门学科,对学生创造力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初中地理行学习对学生创造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谭云伟,有关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25).

[2]魏彬彬.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探讨[J].新课程(中学版),2013(15).

[3]李建辉,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成才之路,2012(02).

作者:李闯

上一篇:音乐课堂舞蹈教学论文下一篇:高新企业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