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虚拟化技术的计算机论文

2022-04-29

【摘要】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传媒生态的再一次深度变革,带来了对传媒关系的重构,重新定义媒体,扩大了传媒产业的理想与内涵,启发对人机传播与主客体关系重构的探讨,引起游戏式、沉浸式沟通模式的演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IDC虚拟化技术的计算机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IDC虚拟化技术的计算机论文 篇1:

VR技术在全景化新闻中的运用与发展

【摘 要】 全景化新闻在VR技术的支持下,可以让受众自由选择观看的视角和内容,使沉浸式信息的获取和消费成为可能。VR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全景化新闻发展的进程,两者相辅相成,但目前VR头显设备的普及有限,对全景化新闻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VR技术正处于加速发展期,它的运用将提升整个新闻传播模式的转型,强调“感知新闻”和提供多样性互动的全景化新闻,也必将成为新闻的主流业态。

【关 键 词】VR技术;全景化新闻;感知新闻

【作者单位】贺岭,陕西科技大学;谢雨,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新闻行业的变革和发展历来与科技分不开。无论是传播信息的载体还是传播信息的方式,都和新技术的运用有密切关系。如发明照相机后有了图片新闻,发明电视和摄像机后有了直播新闻,VR技术出现后有了全景化新闻。可以说,新闻行业的变革和发展史,也是新技术在新闻行业中运用的发展史。

全景化新闻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约翰·帕夫利克2005年在《新闻业与新媒介》中提出。他认为“全景化新闻(Contextualized Journalism)不仅融合了数字平台的多媒体技术,并且还有在线传播的互动性、超媒体、流式特点和寻址媒介的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的特点”[1]。但是当时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全景化新闻发展受限。随着VR技术的出现,全景化新闻得到大力发展,但目前学术界对其概念尚没有权威的说法,只能从技术实现的角度给予定义:“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三网融合时代,以图片和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利用虚拟现实的全景摄像技术,提供全视角影像,并体现一定新闻价值的新闻信息报道。”[2]全景化新闻在VR技术的支持下,可以轻松让受众自由选择观看的视角和内容,使沉浸式信息的获取和消费成为可能。

一、VR技术加速全景化新闻的发展进程

全景化新闻发展中,最早出现的是全景图片新闻。数字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介采用静态图片进行新闻播报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360度全景图片。360度全景图片是把照相机环拍360度所得到的一组照片通过无缝处理所拼接而成全景图片,再借助flash技术制作成swf图片[3]。借助智能客户终端用鼠标或者触屏的方式来实现三维立体、全方位观看图片,这一技术早期一般用于广告或者楼盘样板间的展示,随后逐渐普及新闻传播领域。

1.全景化新闻的第一阶段:全景图片新闻

全景化新闻的第一阶段主要采用全景图片新闻报道的方式来加以实现。在全景图片新闻报道中,受众对新闻内容了解的主动权进一步加大。传统媒体时期,新闻图片报道停留在记者拍摄什么画面,受众就观看什么画面,记者对画面有绝对的控制权,可以自由切割画面。在全景图片新闻报道中,由于图片采用360度全景拍摄,记者不能任意切割画面,只能将图片整体展现在受众眼前。受众借助智能接收终端,可自由选择对图片当中的任意一部分内容进行观看,甚至可以将图片自由缩放。全景图片新闻报道扩大了受众的新闻视野,让受众实现对某一新闻场景最直观的观察。

全景图片新闻采用全视角拍摄,后期不需要对图片进行任何处理,所以,其新闻的真实性相较于传统图片新闻可以得到更加客观的体现。全景图片新闻与传统图片新闻的最大差异在于,记者是信息的提供者而不是编辑者,受众可以从记者提供的图片中获取想知道的信息。

2.全景化新闻的第二阶段:全景视频新闻

随着VR技术的发展,全景视频新闻报道也随之出现。VR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受众戴上特制的设备就可以直接在这个三维空间中通过模拟的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体验,产生一种强烈的现场感,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如2014年12月,Vice News利用VR技术,对纽约发生的百万人抗议大游行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该新闻报道利用全视角摄像系统,以全景视频新闻的方式进行播报,受众戴上VR设备,就可以沉浸式的视角置身于游行人群中,感受当时的游行场景。

2016年,关于“两会”的报道就使用过全景视频新闻的形式,当时各主流媒体的网络客户端和一些视频网站,都通过VR设备诸如全景摄像机、VR眼镜等进行录制,并上传视频到客户終端,受众可以通过VR头显设备轻松观看现场氛围十足的“两会”报道。2017年,腾讯开辟了视频VR频道专门用于上传全景视频新闻,对“两会”进行报道。

全景视频新闻的出现是在全景图片新闻的基础上,对全景化新闻进行深度拓展。不过,全景视频新闻的传播和接收需要VR技术和VR可穿戴设备的支持,所以VR技术的使用和普及对全景化新闻来说至关重要。没有VR技术的支持和普及,全景化新闻就无法得以真正实现。全景化新闻从单一的全景图片新闻过渡到全景视频新闻,起催化作用的是VR技术。也可以说,VR技术的出现使全景化新闻的发展呈加速推进状态。

二、VR技术在全景化新闻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总是随着新技术的变革不断变化,但依托VR技术出现的全景化新闻由于极度依赖VR装置和相应的设备支持,其大规模推广和传播尚需要时间。就如网络新闻的大规模传播需要借助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一样,只有VR装置普及,全景化新闻才能获得大规模发展。不过,作为新生事物,VR技术在全景化新闻的运用还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VR设备尚未完全普及,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全景化新闻的发展。由于全景化新闻从拍摄到制作都需要运用相应的VR设备,因而VR设备在受众中的普及程度直接关系到全景化新闻的制作和传播。虽然全景图片新闻和全景视频新闻可以直接通过智能接收终端观看,但是想要获得全景视频新闻带来的身临其境的体验,必须配备VR头显设备。据VentureBeat报道,市场研究公司IDC预测,未来VR头显出货量将快速增长,销量将由2017年的约800万台增长至2018年的1240万台,未来5年VR头显销量增速平均为52.5%,到2022年时设备总量将达6890万台[4]。根据这个数据来看,VR头显设备的普及率还不是很高,是目前制约全景化新闻发展的一个瓶颈。

第二,观看和接收全景化新闻的渠道尚不畅通,支持VR视频的网站有限,同时受到网速的限制和影响,全景化新闻的阅读感受不尽如人意。2016年“两会”期间,记者已经开始使用360度全景相机拍摄新闻图片,发布全景化新闻;2016年欧洲杯足球赛直播,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首次采用虚拟现实摄像技术;《超级女声》总决赛上,芒果TV开设VR專区。这表示全景化新闻逐渐成为当下媒体新闻制作的热点。但是,观看全景化新闻时需要高速、通畅的网络支持,否则会在观看新闻过程中频繁出现卡顿、沉浸式感受被打断、VR虚拟体验不完美等弊端。同时,目前开放支持VR技术制作的全景化新闻网站并不多,受众通过网站或者APP能够完美体验全景化新闻渠道不畅,阅读感受尚有瑕疵。

第三,缺乏全面掌握利用VR技术进行全景化新闻制作的人才。VR技术是全景化新闻的核心技术支持,传统媒体的记者和编辑难以胜任全景化新闻的采编与制作。媒体人需要在掌握传统新闻技能的基础上,熟悉VR技术并能熟练使用VR设备,才能完成全景化新闻的制作。目前,国内的媒体人中,能利用VR技术制作和传播全景化新闻的人才并不多,这也是全景化新闻发展的瓶颈之一。

第四,VR技术支持下的全景化新闻,需要受众养成使用VR设备阅读新闻的习惯。VR影像颠覆了传统的观看模式,受众接收影像的方式从被动变为主动,成为影像作品的主体,受众的视线可以随着自己的喜好自由移动,因此每个受众对VR影像的视觉体验和感受各不相同[5]。依托VR影像生产的全景化新闻,实际上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视角。在全景视频新闻中,受众可以自由选择观看新闻的视角,同时直接“参与”到新闻中,这在传统新闻阅读中是无法实现的。但是由于VR头显尚未普及,受众的阅读习惯也尚未养成,这需要在大力发展VR技术的同时,做好VR技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让受众逐渐接受使用VR设备阅读全景化新闻。

三、VR技术在全景化新闻运用中的前景

从目前新闻报道发展的趋势来看,借助新技术改进新闻制作和传播的方式已成为必然趋势,继纸媒、广播、电视、网络之后,全景化新闻必然成为新时期新闻传播的主流方式之一。随着VR头显设备的不断发展,以及受众对该设备的认可和接受程度的提高,VR头显的普及是必然趋势。所以,VR技术在全景化新闻中的运用还有巨大的潜力需要挖掘。

第一,全景化新闻的出现标志新闻传播业态从“提供事实”向“感知事实”转变,VR技术正是实现这一业态转型的关键因素。在传统新闻传播业态中,媒体依托传统媒介向受众传递信息,让受众了解相关的新闻事件,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中处于权威和垄断地位。但是随着网络和自媒体的出现,媒体信息发布、传播的权威和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增,受众对信息感知的要求也日益提升,仅仅提供事实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对信息的求知欲。媒体如果能够在提供事实的基础上,让受众去感知事实,则更能提升受众对媒体的关注。

全景化新闻的出现标志媒体从“提供事实”向“感知事实”转变,这也必将是未来媒体增加自身竞争力的一种手段。这种“感知”的实现,依然需要依托VR技术,两者相辅相成的局面将会长期存在,而且VR技术的不断提升和改进也将增强“感知”的效果,带给用户更好的感知体验。

第二,全景化新闻将更加注重受众新闻阅读和接收过程中的互动性,VR技术也是增强受众互动性的技术保证。全景化新闻中,受众自主掌握观看新闻事件的视角,自由度也较传统媒体时期更强,同时全景化新闻提供给受众的互动模式也更多。传统媒体时期,受众与媒体的互动只能依靠书信、电话或者直接到访等效率低下的方式;自媒体时期,论坛和贴吧以及新闻页面底部提供的评论区都成为受众实现与媒体交互的主流模式;全景化新闻的交互性则更复杂,它打破了传统媒体时期交互的单一性,呈现实时和多样的特性。

比如,全景化新闻的交互可以发生在受众阅读新闻的过程中,受众在阅读新闻的同时可实现对新闻事件场景的转换,这是在传统媒体和自媒体时期都无法实现的即时互动操作。同时,受众可以在阅读新闻或者参与场景体验时,借助头显和其他用户进行体验交流。如2016年,BBC在科技节目Click中就提供了该功能,受众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可以切换到互动版,通过头显和其他观众进行实时互动交流。这标志着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和媒体的互动行为从单一性走向多样性。

VR技术本身就非常注重交互性,将VR设备的交互性和全景化新闻的交互行为进行融合,则为提升受众的感知体验提供了新的渠道。新浪科技报道,苹果公司正在研发一款集AR与VR技术于一体的头戴式显示器,该头显将拥有两块8K显示屏,且不用通过线缆与电脑或手机连接,很有可能会在2020年公布[7]。AR的目标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AR与VR技术的融合也必将增强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交互性,越来越先进的VR头显也将给全景化新闻的互动行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全景化新闻是未来新闻传播方式的主流形态,这一形态离不开VR技术的支持。虽然目前VR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其在全景化新闻中的运用将日趋重要,两者必将紧密结合,为受众带来全新的新闻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帕夫利克. 新闻业与新媒介[M]. 张军芳,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刘涛,王宇明. 新媒体背景下全景化新闻报道探析[J]. 今传媒,2013(2).

[3]周晓鹏. 浸新闻——媒体如何玩转360°全景新闻[J]. 中国记者,2016(12).

[4]IT之家. IDC:未来5年 VR/AR头显销量增速为 52. 5%[EB/OL]. (2018-03-20)[2018-05-08]. http://baijiahao. baidu. com/s?id=1595413534261865839&wfr=spider&for=pc.

[5]朴美善. 基于HMD的VR影像特征及视觉体验研究[J]. 出版广角,2018(3).

[6]VR大帝. 2018年VR头显或将全面走入无线时代[EB/OL]. (2018-02-05)[2018-05-08]. http://baijiahao. baidu. com/s?id=1591546893899910905&wfr=spider&for=pc.

[7]新浪科技. 苹果研发AR/VR一体头显:8K显示屏无线连接[EB/OL]. (2018-05-02)[2018-05-08]. http://y

ouxi. youth. cn/yjxw/201805/t20180502_11610433. htm.

作者:贺岭 谢雨

IDC虚拟化技术的计算机论文 篇2:

智能物联时代传媒产业的业态创新、关系重构与发展路径

【摘要】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传媒生态的再一次深度变革,带来了对传媒关系的重构,重新定义媒体,扩大了传媒产业的理想与内涵,启发对人机传播与主客体关系重构的探讨,引起游戏式、沉浸式沟通模式的演变。面对变化了的现实,传媒产业应当与时俱进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从社会福祉的主旨出发,设计新型社交平台;转变内容生产思路,实现高质量需求解决整体方案的供给;勇于扩大和创新战略布局,探索万物皆媒现实下传统媒体连接能力强化的新出路。

【关键词】物联网;传媒产业;商业模式;传媒生态

自2009年“感知中国”提出以来,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已有10多个年头,但直到5G技术问世,物联网才正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并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技术的应用,开启了“AIoT智慧物联”这一物联网发展新时代。目前所说的“物联网”也更多地指向物联网技术与各类数字技术的技术集群。2021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多次提及“物联网”一词,体现出对物联网发展的高度重视。[1]物联网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获得巨大的发展势能。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国际数据公司)预计,到2024年全球物联网的联接量将接近650亿,约为手机联接量的11.4倍,[2]巨量增长的物联网智能通信设备将对传媒生态带来深度且系统性的影响。鉴于此,在技术整体发展方向的背景下厘清物联网智能技术对传媒生态的具体作用、系统表现和深层关系的变化,对探究智能物联时代传媒发展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智能物联催生传媒产业新业态

对物联网传媒生态图景的描绘,离不开对物联网智能通信技术系统性的把握和预测,参照凯文·凯利的技术进化三角法则(结构上的必然性、历史上的偶然性、有意识的开放设计),物联网通信技术结构、产业生态系统与社会意识偏好为分析和预测物联网传媒生态发展提供了研究向量。

(一)物联网智能通信技术结构推动媒体的智能化发展和产业规模膨胀

技术是传媒产业发展的原生动力。在5G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持下,物联网作为新的智能媒介技术,其独特的技术特征与技术逻辑推动着传媒产业内容生产分发、信息形态与价值逻辑的深度转型。技术特征上,物联网通信相比以往的通信技术,呈现出三维网络交互、信道扩容与边缘智能等新的结构特征。三维网络交互不仅意味着对象(object)的添加,更指向信息反馈中对时间、位置和对象集成反馈的信息传输机制[3],并催生出一些基于位置服务(LBS)的APP。信道扩容指向5G带宽的重大突破,流量费用进一步降低,支持VR等高带宽业务的大规模应用,推动信息展现方式的沉浸式发展。边缘智能指向物联网云、雾与边缘计算协同合作的计算服务模式,尤其是边缘计算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更多浅层内容由数据源的智能物体直接生成,形成传播内容程序化生产格局。这些通信技术体系的变化改变着传播形态的外化形式,而技术的底层思维,更是提供了传媒生态内在重构的根本依托。技术逻辑上,物联网将互联网“开源”的语境从内容生产的人类智慧集聚扩展到了对整个“场景”事物智慧的调度与应用,展现出万物智联互通的数字化生存蓝图。在全新的物联网世界中,用户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个性化的场景体验成为新的需求导向,对“场景”的经营与价值挖掘成为物联网时代产业发展的价值逻辑。以特定场景的全域赋能与生态联结的目标为导向,未来传媒产业生态规模将会在产业链延伸与业务跨界融合深化中剧烈膨胀,由此催生新的传媒生态联合形式与价值增值模式。

(二)物联网巨型生态结构促发“生态联合”与“数据深耕”的产业经营新模式

物联网将个体的联结扩大到了整个物质世界的范围,极大地拓展了媒介形态与产业边界,塑造出传媒业巨型生态系统[4],使传媒产业经营呈现新模式。

对海量、碎片化、离散化物联网媒介端口的整合管理超越了传统传媒产业经营的能力范畴。大型互联网公司,如腾讯、阿里等在生态竞争的过程中皆通过联合具备相关能力的硬件厂商、模组厂商等,打造物联网产业生态体。物联网时代传媒产业将从“产品”竞争转向“生态”竞争。以往未被数字化物品的接网大大延长了传媒产业链条,未来信息生产系统会迎来诸多新“成员”,不论是传统生产链条的上下游相关产业,还是新型内容生产方、信息服务方等,都将被纳入传媒产业版图。物联网时代传媒产业的生态式发展向上需要融入相关技术服务平台,向下需要切入信息公共服务范畴,搭建全链路赋能、跨界协同的产业生态网,共创传媒生态品牌。在物联网价值链中,数据仍然是估值最高的部分,也是网络时代传媒垄断合力的基础。未来泛在化的传感器将攫取更多更深的用户信息,使未来传媒产业经营能够通过深度信息、生活信息的挖掘实现用户深耕,精准预判用户内容需求并制订智能内容分发打包方案。

(三)用户偏向催生“传感交流”沟通样态与“传感内容生产”的兴起

人类的选择决定了物联网传播架构的设计偏向。人们理想的沟通模式代表着交流的自由与交流信息无损传达的努力。而人類沟通的核心介质——语言,是一种损失(lossy)的介质。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略特所言,语言的沟通表达是一次次的冒险,是向无法言述的事物发起的冲锋。[5]为了弥补语言表达的局限,网络社交沟通模式的演进注重从表达的层次上对语言进行弥补,譬如表情包的流行、短视频社交软件的流行等。

人类对于准确一致性交流的追求,在语言中似乎永远无法满足,然而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机器人之间、物与物之间数字代码交流,却能轻易实现信息编码与解码的一致性。随着生理深度信息触网、人类赛博化加深,未来传媒图景展示了一条新的“无损”交流努力的路径,即数据对语言的部分转化。在物联网传媒生态中,传媒所需要的人与期望的用户正在脱离文字敲击的桎梏,转而通过传感来参与信息的生产。[6]使用传感器对“无法言述”的事物进行表达,成为一条理想的沟通路径。譬如,普罗透斯公司(Proteus)研发出了一种可吸收的传感器,用来监测体内健康。这种传感器通过嵌入片剂,经过胃液激活并获得动力,然后将信号透过身体发送到一个配对的皮肤绷带上,实现将患者的生理信息向医生准确的传输和表达,物联网传播在健康传播领域将获得非常可观的发展应用。[7]而在生理信息传感发展路径上,更具颠覆性的前景是情绪变成可跟踪、可计算的数据,进而在一定层面上实现最难以言说的事物——个体复杂情感的传感交流,如果未来可以释放情感信息的交流,或许会带来真正的沉浸式体验。沉浸的最高发展是情感的沉浸和共情,情感内容生产或将成为未来媒介传播生产的重要范式。

二、物联网智能媒介生态诱发对传媒关系的深层重构

(一)媒介定义的延伸扩大了传媒产业的内涵与目标,着眼“栖居”的生存空间经营

万物皆媒的现实,最先带来的就是对于媒介本身的思考。媒介是什么?这一原初问题再次被摆上思考的桌面。媒介(medium),从词源追溯,其本就有“环境”(milieu)和“位于中间(medium)位置的载体”之意,但19世纪以来,媒介大多被锁定在符号学层面,指向特定的人类信号和意义的传播中介。[8]然而物联网时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连接特质将媒介的“环境”内涵重新挖掘出来。彼得斯对“媒介是什么”问题的回答体现出对万物互联时代媒介变化的敏锐洞察,“媒介是我们‘存有’的基础设施,是我们行动和存有的栖居之地和凭借之物”[9]。我们接触媒介,我们使用媒介,并不一定是为了传递特定的信息,而是我们生存的状态;媒介并非是为了表意而存在,它本身便是我们生存空间的一部分,构成了我们的栖居之地。媒介定义的拓展,首先意味着传媒产业内涵的延伸,传媒从有组织的传播机构和内容生产商扩展为数字化智能化生活空间的塑造者和多功能交流服务平台。物联网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媒介转型,需要加入到新基建的链条中去,融入信息公共服务生态。由此,物联网传媒产业发展的目标,不仅是内容生产与分发的合集,而是经营到人们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的层面。物联网传媒发展规划需要秉承更宏大的传媒理想,搭乘“新基建”的战略快车,探究更加丰富的交流模式,增强关系型内容生产的能力,打造多功能智慧信息服务和社交服务星系。从“栖居”的层面考虑,是对传统传媒产业转型发展的又一次颠覆性挑战。

(二)主体关系重构引发伙伴式协作的内容生产新规范,推动智媒的社会化转型

在未来传播生态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就是人机关系。人机关系很大一部分是指向传播主体的确认,近年来,人类中心主义随着智能媒体的发展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诸如彼得斯与基特勒都致力于将人类推出传播的中心,即改变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本冷冰冰的物体成为人类意识的另一种显现方式,甚至能进行思维、判断、倾听和感知。[10]这些被赋予智能和媒介职能的物品成为生态社会的一分子,成为具有社会智能的社会化对象(social object)。[11]在此背景下,物品与人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原来的工具跃升为人类的伙伴,这些伙伴能够通过自主的沟通交互构造独特的关联网络,并成为社会建构的参与者、内容生产的新主体。2018年融合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的“媒体大脑”上岗全国“两会”报道,极大提升了媒体脑力,机器人记者与真人记者互为助力、协同合作,呈现了非常精彩的新闻内容。[12]智能物联网的发展将推动传媒内容生产从以人为绝对主体,以机器为客体的思维转向多元动态的后现代主体观,树立人机同构共生、互为“合伙人”的新理念。[13]

面对新的双主体发展趋势,尤其是智能媒介技术对人的摆置,不免引发新的思考,在物联网的传播生态中,人机是谁在领导谁?以算法为例,作为新的媒介,算法很多时候影响和规制了人的传播生产行为,个人与组织所生产的内容信息的价值,也被挪移到了符合算法推荐规律的价值层面,在算法的媒介文化中,娱乐化和低俗化的市场要大于精英式阅读风格的市场。如以机器为尺度,传媒产业可能会在智能算法下沦为娱乐和低价值的媒体技术附庸。因此,不论技术发展多么颠覆,人机关系中人的主体性地位永远是核心,人是万物的尺度,自然是媒介技术的尺度。智能媒介成为传播世界的新主体,就要接受社会化,即认识和学习社会规范、社会价值的社会过程,它们必须是有道德的媒体,需要人类价值观对技术系统的衡量与制约。物联网时代,成为“栖居”之地与凭借之物的媒介,对人思维的塑造正如大音希声般沉默而有力,传媒产业更需要坚守自己的社会使命和价值尺度,不为附庸,不失专业性。

(三)社交模式的转变需求“连接核心”的用户服务,开辟沉浸式连接布局的新赛道

哈罗德·伊尼斯曾说:“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14]物联网的万物相连和永久在线、永久连接的特点,在提供人们每日所能够吸纳的信息的限度之外,将带来更多的关系维系式沟通模式的增加。随着数字化生存的深入发展,“年轻技术用户的世界正在融为一体,在他们的生活领域里划定边界是没有用的”,在青少年的社交模式中,数字化的聚所(hangout)和连接如同真实的在场(present)社交,是他们锻造亲密关系的重要方式。[15]“青少年社交关系正在一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間内重新开启,社交模式也开始经历从距离、场景到连接的多维度转变。”[16]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连麦睡觉”成为当下青少年组成亲密关系的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在睡眠的过程中连麦,并没有信息的发出,但是却表示了“连接”本身的关系意义,不需要具体的信息交换,就可以实现关系建构。对新生代而言,连接即社交,连接即内容。

物联网时代,传媒转型发展必然要针对“连接”设计相应的服务,提供更加符合新生代需求的关系维系空间。在物联网数字环境中,个体的行为与生理信息都被捕捉在网络空间中,社会沟通的内容超出语言的桎梏,将以更加丰满的交互和连接形式实现沟通目的。譬如近年来,Facebook启动VR社交平台Horizon项目研发,打造新的社交元宇宙,跳出图片、语音的局限,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社交连接体验。2021年4月,腾讯游戏工作室天美工作室负责人姚晓光兼任PCG社交平台业务负责人,以“探索游戏领域所积累的计算机图形技术和能力应用于社交和视频领域的想象空间”,布局虚拟游戏世界社交平台的研发。[17]带有传感连接的,容纳行为、地点、情感与语言的沉浸式、游戏型的社交平台将成为未来重要的社交场域。

三、未来传媒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一)创新顶层设计理念:围绕主观幸福感(SWB)的设计导向,研发物联网媒介融合新平台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数字通信公共产品的创新和增长,越发基于促进社会福祉的愿望。[18]物联网通信与社交平台设计研发的灵感与目标应是基于人们现实生活需求,从增强幸福感与创造美好生活的目标出发。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虚拟与现实的多维交互与在线连接成为深度嵌入生活的自然化行为[19],人变成了赛博人。在当今与技术无可剥离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下,人们只有在连接交互中寻找更加感性与更加接近自然交互的“乐园”。因此,面对终端自治的物联网技术,用户十分乐于将琐碎的脑力消耗转移到智能物联机器之中,并诉求物品提供更加智能贴心的伙伴式服务和沟通,以此来增强自身的存在感与幸福感。物联网智能传播网络便是要围绕着提高生活质量、拉近心理距离、创造愉悦产品体验的目標对传播样态和沟通方式做出调整。2019年,腾讯推出物联网APP“腾讯连连”,解决不同品牌物联网智能家居产品间的“孤岛现象”,为用户提供美好的智能物联网产品使用体验。[20]以需求挖掘和增强幸福入手探索未来传媒平台设计方向,是传媒产业转型的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二)升级产品形态与服务:从信息内容产品生产到信息需求解决方案的供给,满足受众需求,增强媒介职能

传媒发展对于内容生产的理念需要超越简单的信息产品生产的认识,进化到对于用户信息需求解决方案的供给。一方面这是基于对物联网时代媒介自身发展的认识——媒介即栖居,即在万物智联的背景下,媒体正在从舆论引导和信息传播机构转变为全员参与的公共空间和提供生活服务的多功能平台。从产品生产到信息需求解决整体方案供给,这一视角融入了平台化、生态式发展理念,是对物联网时代传媒关系重构下传媒产业内涵扩张与多功能建设目标的路径诠释。当下所强调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也正是超越了“报道”生产的目标,更多的是建立一个信息需求解决模式和相应的社会系统工程,来承担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多重功能的实现。[21]物联网传媒产业向多功能服务平台的升级需要吸纳技术公司与传媒资本的力量,构建传媒生态联盟。通过深化在融媒发展、社会治理数字化和内容创新等领域的合作,合力赋能传媒产业发展,建设生态互益的产业形态。

另一方面,生产理念的转型也是出于对物联网时代用户信息需求变化的认识。在信息过载的现实语境下,用户更加需求全面高质量的内容供给,简化实现满足信息需求的搜集与筛选工作。百亿级别的设备接网,将使物联网时代数据量呈现指数级增长。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每周人均上网时长已达30.8个小时。[22]信息爆炸增长与可支配时间有限的矛盾必然需要更高质量的信息解决方案。高质量的问题解析式内容与富媒体信息形式为物联网时代传统传媒产业发展提供机遇,对于汇聚专业传播人才的传媒机构而言,如何生产更高质量与更具可信度的信息需求解决方案,是其在未来继续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的重要依托。

(三)扩大产业战略布局:与环境、“非人”物体构建交互生态,强化连接,创新获客路径

物联网时代传媒产业的转型发展必然要面对万物皆媒的环境现实,传媒行业对于增强“连接”的平台设计要跳脱单纯与人连接的思维,扩展到与环境、“非人”物体构建交互生态的范畴,这一新的发展需求,将给传媒产业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其挑战在于,智能物联网赋予物体以感知的能力吸引人类的注意,注意力市场的进一步分化要求传媒产业考虑如何在被智能交互物体分化的注意力上做文章。面对用户注意力与连接渠道的迁移,传媒产业必然要继续加强媒介融合,转变传统的获客思路,联合互联网企业与科技公司打造传媒生态联盟,尽早进驻场景流量经营市场。

其机遇在于,与环境、非人物体构建交互生态的发展思路,昭示的另一层含义是媒体对可辐射地区资源的深度开发,是物联网时代传媒产业在地性资源价值变现的路径之一。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府曾借助物联网技术创建了“城市森林视觉”项目,为本市77000多棵树分配个人身份号码和电子邮件地址,以便居民观察和报告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这一项目得到了本地市民与其他区域用户的积极响应,自项目实施以来,这些树木收到了众多用户的“情书”,人们通过与连接的树木“聊天”建立了特定的感情。Soledad Altrudi(2021)等人通过对该项目的研究发现,物联网媒体能够在用户与非人物体的对话中传达自己的价值观,构筑新的充满价值的镜头与文化传播的场域,实现特定的媒介功能。[23]物联网时代传媒的转型升级可从环境、物体交互生态建构的思维入手,扩大战略布局,充分利用在地性资源,实现对特定场景下用户的获取与传媒生态的建设。

四、结语

“智能物联”为人们展开了一幅与万物互联沟通的蓝图,开辟了信息和文化传播的新视野,它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沟通方式和思想文化内容,为传媒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物联网将媒介定义回归到“栖居”的层面,扩大了传媒的功能意涵,进而提高了整个行业的重要性。未来传媒产业将围绕着生存空间与生活场景打造新的社交宇宙,以沉浸式、游戏式的在线沟通模式实现用户深度卷入;以生态竞争思维,联合各界资本与技术力量,构建物联网传媒生态联盟,在全链路赋能过程中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依照社会福祉与万物互联的需求,创新连接样态,优化产业战略布局。面对高速发展的物联网技术,“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越来越多地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了解新技术引领我们的方向,了解我们的选择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与社会合作”。[24]正如美国科幻作者威廉·吉布森所说: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

[本文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专项基金项目“智能媒体与传播科学研究”(项目编号:3011450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关乎90%物联网应用是否能落地!未来物联网企业发展何去何从?[EB/OL].https://mp.weixin.qq.com/s/cYznQgwEVPV3Imn_e0gboA.

[2]IDC.IDC:预测2021年全球物联网联接量接近650亿是手机联接量的11.4倍[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1181673.html.

[3]Zhang Q,Xiang Z.Improvement of culture media efficiency in Internet of Things based on global numerical ant colony algorithm[J].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2020(3):347-361.

[4]郭全中.5G时代传媒业的可能蓝图[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7):1-6.

[5]T.S.艾略特.荒原[M].赵萝蕤,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178.

[6]蒂姆·奥莱利.未来地图:技术、商业和我们的选择[M].杨晨曦,戴茗玥,蔡敏瑜,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50.

[7]中国信息产业网.“数字医疗”产业正在兴起[EB/OL].https://ww

w.sohu.com/a/85397362_160281.

[8]约翰·杜海姆·彼得斯.奇云:媒介即存有[M].邓建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54-57.

[9]约翰·杜海姆·彼得斯.奇云:媒介即存有[M].邓建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17.

[10]王晓飞.智慧边缘计算:万物互联到万物赋能的桥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9):6-17+77.

[11]弭宝瞳,梁循,张树森.社交物联网研究综述[J].计算机学报,2018(7):1448-1475.

[12]商艳青.“媒体大脑”首次上岗全国两会 MGC新闻提升媒体脑力[J].传媒,2018(7):24-26.

[13]王一楠.智能媒体时代内容创作者对算法的使用立场研究[J].中国编辑,2021(3):27-32.

[14]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8.

[15]玛丽·吉科.超连接:互联网、数字媒体和技术——社会生活[M].黄雅兰,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51-62.

[16]陶荣婷,翟光勇.“一起打游戏”:城市青少年网络空间新型社交模式探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1(3):52.

[17]晚点LatePost.腾讯PCG深度变革:腾讯视频与微视共组新事业部IEG核心高管兼任QQ负责人[EB/OL].https://mp.weixin.qq.com/s/IjLaVP_la-E-0Kpc7LnjOw.

[18]Nicolescu R,Huth M,Radanliev P,De Roure D. Mapping the Values of IoT[J].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8(33):345-360.

[19]周葆华.永久在线、永久连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J].新闻大学,2020(3):84-106+120.

[20]中国新闻网.腾讯云发布“腾讯连连”以小程序为载体助力万物互联[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3432659832188710

&wfr=spider&for=pc.

[21]宋建武,乔羽.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功能、结构与技术支撑[J].传媒,2020(21):16-18.

[22]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EB/OL].http://www.cac.gov.cn/2020-04/27/c_1589535470378587.htm.

[23]Altrudi,S.,Dunbar-Hester,C.,&Miltner,K.“Chinese Elm 1030595.(or can I call you Dale??)”:Communic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mediated encounters with nonhuman others[J].New Media & Society,2021(2):1-20.

[24]Arnoldo José de Hoyos Guevara,José Luiz Alves daSilva.Internet of Things(IoT)opportunities and impacts of well-being on citizens and society[J].Journal on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RISUS,2019,10(3):15.

(李華君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凯悦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硕士生)

编校:董方晓

作者:李华君 王凯悦

IDC虚拟化技术的计算机论文 篇3:

关于云计算技术的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计算技术已广泛出现在日常的生产及生活之中。本文首先从云计算的结构及特点两方面,阐述了云计算的相关内容。并针对云计算的结构及特点,从个人级、企业级等方面,论述了云计算技术在实际中的典型应用。本文旨在强化云计算技术的认识,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应用发展

近年来,云技术发展迅速,云计算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对于云计算的本质而言,云计算并非技术创新,而只是对于服务模式的创新。这种服务模式的创新,促使传统的IT服务更加的便捷、简单,很大程度上促使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云计算技术有着显著的功能结构及特点,这也就决定其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当前,云计算技术在个人级、企业级的应用广泛,并在该些领域带来了改革式的风暴,不仅对传统服务模式进行了优化,而且便捷了用户端,对于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转变。本文针对云计算技术及相关应用,做了如下阐述。

1 云计算结构及特点分析

1.1 云计算结构

从其功能结构而言,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存储层、应用接口层、访问层及基础管理层。对于相关具体内容,已作如下阐述:

(1)存储层。在云计算中,其最为基础的部分就是存储层。存储层主要承载于各类存储设备,如IP存储设备、FC光纤通道存储设备及DAS存储设备。对于这些存储设备,其主要分布在不同区域的网络,并在统一管理系统的作用下,实现相关的状态监控、故障维修等操作。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传统物理机的限制,实现了逻辑化的空间存储。

(2)基础管理层。云计算的核心部分中,基础层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包括网格计算、集群等技术,以协同存储设备的工作。同时,基础管理层可以保障服务质量,尤其是多设备的一对服务,提高了服务质量。在基础管理,需要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1)对于不同的用户,要确保其间的数据授权安全;2)对于存储的数据本身,也需要确保安全可靠。

(3)应用接口层。作为云计算最为灵敏部分的应用接口层,其主要承担对基础层的开发与API。例如,IPTV服务平台,就是极好的例子。

(4)访问层。访问层是云计算结构的重要部分,承担用户请求的响应层。在访问层,授权用户可通过应用接口登录云,随后云系统接受请求,针对用户的请求进行资源的分配。

从云计算的结构分析来看,云存储系统作为一种集合体,强调多设备、多服务、多应用的协同工作,是融合多样化技术的发展产物。所以,云计算的功能结构,强调了其广泛的实用性及使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模式。

1.2 云计算特点

云计算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尤其是云计算的虚拟化、通用性、可靠性强等特点,决定了云计算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1)虚拟化。虚拟化是云计算的最大特点之一,其主要是支持用户端的应用服务。在服务终端,其可以使手机、笔记本,也可以是PDA。也就是说,在网络环境下,为终端提供IT资源的一切所需服务。

(2)通用性。云计算的通用性强调了其使用的广泛性。云计算的应用不是针对的、特定的,也就是说,在云系统“云”的支持下,其所形成的应用是变化的。且同一个“云”,其所支持的应用可以是不同的。

(3)可靠性。云计算的可靠性强,基于多种保障措施,以确保服务的安全可靠。例如“云”使用计算节点同构互换措施,确保云计算的可靠性。

(4)按需服务。云系统作为一个庞大的资源体,其可以做到按需服务,强化了服务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用户端。

2 云计算技术的典型应用

近年来,云计算技术不断发展,并已开始应用于商业领域。目前,主要的云计算类型有三种:平台即服务、基础架构即服务、软件即服务。云存储所提供的对外服务因用户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个人级和企业级两种典型应用。

2.1 个人级云存储

(1)网络磁盘。云系统有庞大的资源调度能力,可将不同区域的物理服务器构成存储空间池,这就便于用户针对自身需求合理地调度空间池的储存资源。在网络磁盘的使用中,使用者可通过Web的方式进行访问,对资源进行上传及下载,以对个人的重要数据进行网络化储存和备份。其实,对于云计算技术的这种应用服务,更像是在银行中存款之后,可以按照自身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存取。网络磁盘作为一种在线储存设备,实现对所有应用文件的储存,且云中的虚拟磁盘与实际的业务应用无关,只是虚拟磁盘的构筑。

(2)在线文档编辑。相比较于网络硬盘,在线文档编辑的应用完全由云端提供,也就是说,在线文档编辑的应用程序的运行,如程序所需的CPU资源、内存“云”端化。在庞大的云系统中,分布于不同内存与CPU可以进行逻辑组合,这样就实现了统一调度,便于用户端使用的效果。对于在线编辑的方式,没有繁杂的文档软件,只需打开在线文档网页,进行相应的文档编辑及修改,之后储存在空间之中。所以,在线文档无论客户在何时何地,只要登录系统,便可使用储存在系统中的文档资料。当然,对储存系统的管理权限进行设置,可实现对文档的共享。

对于上述的个人级应用,更加强调用户使用效率的提高,并逐渐地在弱化应用对终端的要求。同时,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其面向个人的应用将更加的多样化,这给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带了较大转变。

2.2 企业级云存储

(1)企业空间租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企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加快。企业传统的发展模式下,在硬件设备、维护成本等方面的投入较大。而在云储存系统中,通过其高性能、大容量的特点,可以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加便捷的空间租赁服务。与此同时,在专业人员的日常管理及维护下,为企业信息安全提供了保障,确保云储存系统中的数据不丢失。

(2)企业远程数据备份。在网络信息时代,企业数据的安全储存非常重要。在庞大的云系统中,可通过大容量、高性能的云储存系统提供远程服务。这样一来,在企业的远程数据备份及容灭中,远程数据备份软件、云储存系统都可为企业提供安全的远程服务,确保相关信息的处理工作切实到位。

对于上述的两种企业级应用,主要体现于IT基础资源的云端化实现。相比于个人级应用,企业级的应用的特点明显,强化了对资源冗余的储存管理,更强调云计算技术的实用性。

2.3 运营商级的云计算

(1)云主机。相比于个人、企业级的应用,运营商级的应用更强调不同业务间的资源配置以及业务流的优化。在提供虚拟主机业务方面,IDC运营商所需的服务器较多,其主要的提供方式呈现出以下特点:1)“以一虚多”,也就是通过一台机实现多台主机的虚拟,并通过对相关资源管理软件的运行,以提高运行效率;2)对于虚拟的主机空间,其所形成的空间是固定的,且需要占用一定的物理空间。这种传统的提供方式与现代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偏差:无法实现大范围内的资源调度及分配;对于客户的业务选择,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指向于需求量大的业务。这样,网站不仅缺乏访问,而且造成资源分配与调度的不合理。

而云计算系统可以实现资源的统一调度,并针对不同的信息资源形成互补。例如,对于内存资源消耗比较大的游戏,其服务器可与硬盘资源消耗多的视频配置到同一物理机;为提高服务器的利用效率,可以将白天的Web浏览与夜间的BT下载相配置,这样可以有效地拓展使用量。

(2)互联网内容聚合系统。互联网已成为现代人生产、生活的重要部分,其丰富的内容,特别是网络高清视频,已成为当前的主流。当前运行比较良好的网站有:优酷、迅雷、土豆、新浪、快播、搜狐高清频道等。视频网站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的部署情况,网络部署快,其所形成的用户网质量就越高。从传统视角而言,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投放大量的服务器,并在过镜像系统的作用下,将相关内容引入到网站之中。该方法在操作上需要加大的投入,且所需的部署周期长,不利于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而在云系统下,可以对相关的热点内容进行及时部署。在下图1中,所示了互联网内容云计算的引入。

从图1我们可以知道,内容提供商的内容源镜像可通过云系统储存在云空间,以定向地服务用户。从该种方式的本质而言,不仅减少了运营商在服务器方面的投入,而且便捷了用户的使用,视频观看的效果更加好。

从上述的两点而言,其在运营商级的应用非常广泛,远非这些。云计算技术庞大的运算功能,在很大程度是为业务流的分析提供了基础与条件。同时,在信息安全环境的保障上,运营商可实现对相关信息的追踪甚至是定位。

2.4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特点

对于上述的应用,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特点:1)云系统基于计算资源的集约化、云端化,实现对传统的复杂应用,尤其是对于计算过程的复杂应用;2)应用的安全系数高,为数据信息的安全提供了保障。在云系统中,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单设备运行所带来的故障风险。并能够面向目标对象,避免网络攻击所带来的安全问题;3)所提供的服务更加指向于市场的需求。并能够对数据型进行再造,这就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其实际应用。

3 结束语

在网路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理念发生了较大转变,如何在转变中迎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是云计算机发展并广泛使用的关键。云计算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创新了传统的服务模式,不仅实现了应用的通用性、可靠性,而且便捷了用户端,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所以,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计算机的应用也将更加具有时效性、广泛性,以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王鹏.云计算技术及产业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0,12:66-67.

[2]吕淑丽.数字化背景下图书馆的云计算技术应用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3:36-38.

[3]周毅.浅谈广电的云计算技术[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0,10:69-71.

[4]张万潮.云计算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网络与信息,2012,6;25-28.

[5]赵广才,张雪萍.云计算技术分析及其展望[J].电子设计过程,2011,22:13-16.

作者简介:李哲青(1985.2-),女,河南洛阳人,研究生,助理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高性能计算。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 471003

作者:李哲青

上一篇:经济波动周期性商品房地产论文下一篇:世界贸易组织对经济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