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教师读后感

2022-10-06

第一篇:爱心与教育教师读后感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爱心与教育》

1.教育者的明智和机智,在于引导‚后进学生‛经常进行‚灵魂的搏斗‛,不但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P60 2.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但是,必须指出,‚后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相反,这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师因此斥责学生‚屡教不改‛、‚光说不做‛、‚本性难移‛等等,是极不公正的。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又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P61 3.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转化后进生‛,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设法唤起他向上的信心。P65 4.‚后进学生‛写‚每日九问‛。引导‚后进学生‛养成每天‚自省‛的习惯:一问今天影响同学学习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

课复习预习没有;五问今天做过什么不文明的事没有;六问今天说过脏话没有;七问今天战胜弱点没有;八问今天有进步没有;九问今天有什么遗憾没有。P66 5.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比方说,这个星期,你多次主动打扫教室,同学们就因你的存在感到了班集体的温暖;又比方说,你主动帮同学修理坏了的椅子,那位同学就因班上有了你而感到了幸福!李老师希望你永远做一个能让别人感到幸福的人!P69 6. ‚我给你找了两位老师,让这两位老师随时提醒你别违反纪律。一位就是你自己——每个人的上进心和意志都是自己最严厉的老师;另一位呢?是你的同学——我打算给你安排一位‘帮助人’,由这位同学随时注意你的表现并提醒你改正。之所以叫‘帮助人’,就是说,这位同学是出于对你的爱护而帮助你进步的。‛我(李老师)脑子里转了个弯:与其由我给他指定‚帮助人‛,不如让他自己给自己找‚帮助人‛,这样他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更强,效果可能会更好些。于是,我说: ‚这个‘帮助人’,由你自己在班上找。条件是:1.你最信任的人;2.他比你表现得好;3.他又坐在你附近。‛(李老师:我和万同的故事)P75 7.离开了对学生心灵的尊重,还有什么‚教育‛可言?P80 8.一个人要改正缺点,不光要看他口头上的承诺,更重要的

是言行一致。P88 9.童心可鉴,泪眼作证——有了一批又一批心心相印的学生,我便成了情感富翁和精神巨人;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者,还有比自己人格的丰碑铸在学生心目中更崇高的荣誉吗?P102 【是的,有着学生对老师的不舍,对老师浓浓的爱,我想这也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所在!】

10.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的要点有二: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识设臵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P104 11.引导‚优生‛树立志向(立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给他们推荐有关伟人名人的传记读物,使‚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P105 12.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魅力就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吸引力。当学生对教育者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甚至崇拜之情时,我们的教育已经露出希望的曙光。P138 13.教育离不开谈心,而让学生觉得‚够哥儿们‛的谈心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艺术有时就是谈心

的艺术。P140 14.学习上‚每天十问‛: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可以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唯有坚持,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P147 【这里,学习上的‚每天十问‛和前面所提到的‚后进学生‛的‚每天九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针对的对象不同而已。‚每天十问‛,问的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有助于学生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

15.真理总是朴素的。教育科学有时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教师的教育意图尽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再设法让学生坚持下去以形成习惯。(‚每天十问‛的好习惯)P149 16.把考试当练习,把练习当考试。P149 【把考试看淡一些,‚不就是一次练习吗‛,丢掉任何患得患失的思想包袱,可能反而考试时会发挥得好一些;而对平时的每一道练习,都要当成考场上的试题,一丝不苟,而且要有时间观念。这样,真的到了考场,也就不会紧张了。】

17.教师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P166 18.教师因自己传授的思想遭到学生反感而十分伤心,学生因自己关心的问题得不到老师的解答而万分苦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感到离不开对方,然而现在都失去了对方! 这正是德育的危机之一,也是德育的转机所在——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育者来说,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找回失去的对方,正是改革德育的一个突破口!P168

第二篇:《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终于读完了,花了两个晚上,良久无言。

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这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论文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

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 万同勾起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

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我读书喜欢反观自身,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你的学生,你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镇西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劝慰自己,会理直气壮地让万同清除出班级,而自己没有半点良心上的不安,因为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正是万同,勾出了我的记忆,那是两个被我或者因而我除名的学生。

侯伟,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他是从西安转回来读书的。好动,爱说话,成绩比较差。一开始自习说话,我批评了他,他从来不顶撞我,每一次都“低头认罪”,但过后一如故我。后来,我想了个办法,封他为副班长,他非常高兴,一下子安静了好几周,工作也比较卖力,但几周以后,他又开始说话了,虽然从来不犯大错,但是也影响了周围同学的学生,有几个同学意见很大。我又找他谈话,写保证,但也没有多大的成效。不但如此,侯伟还经常不上操,有时候甚至旷自习旷课,座位已经被我安排到最好一排,似乎也无所谓。说实在的,当时我觉得自己对侯伟已经仁至义尽了,是他自己不争气,所以也不大管了,只是让班干部准时登记他到底旷了多少早操多少自习。

直到有一天,在上英语课的时候,坐在最后一排的侯伟开玩笑,在听录音的时候用书去砸隔座的另一个同学,英语老师气急,让他滚出去,他昂着头,摔门而去。当时我恰好在学校门口,侯伟经过我身边连头都没有偏一下,我大怒,到下课后问清情况,马上叫来班干部,整理侯伟的材料并送到政教处,没多久,侯伟就被开除了。

后来细想,想开除侯伟的念头仿佛已经很久了,而在那段时间对于侯伟的旷操行为,我近乎放任自流,潜意识里甚至希望他多旷几节,尽快达到开除的标准,而侯伟在英语课上的表现正好给了我一个机会。前几天在讲《齐桓晋文之事》时,提到“网民”,我就想到了侯伟,而自己暗中搜集的作法,难道不是典型的设网行为?而将侯伟与万同相比,侯伟无疑要好得多啊!但自己与镇西师相比,相差实在不能以道里计!

另一个学生叫严亮,是今年毕业的我的学生。严亮其实是个非常善良的学生,也很有正义感,在同学中颇有人缘。但是严亮学习成绩不如人意,喜欢踢球和上网。高三伊始,我就在班上批评经常上网的现象,后来特别点出了严亮。有一天,严亮给我写了一封信,告诉我他很难控制自己,但又想搞好学习,所以把他用来聊天的QQ号密码给了我,要求我代为保管监督,他不再上网了!

我很感动,而此后严亮的表现一直不错。要过春节了,我想把QQ号先还给严亮,让他在春节期间使用,但是严亮到补课的最后一天居然旷课了,没有来。我非常生气。而在春节期间,发生了一件我更生气的事情,严亮居然利用找回密码功能从我手中夺走了他让我代为保管的QQ!

开学了,严亮如期返校,但是万万没有料到的是,他在第一天晚自习就缺席了。我马上回到房间,打开QQ,果然看到严亮在网上。我给严亮发了一个讯息,让他尽快地离开网吧,返回学校,但严亮在我发出警告后十分钟才离开了网吧。(事后得知,严亮有一个要好的同学在上大学,上学期旷一了天课是因为他回来了,这次是因为他要走了,严亮是来送行的,顺便和他在网吧里玩了一会儿,严亮是一个非常重视义气的人。)

第二天,我立刻将此事报告给了领导,要求给严亮一个处分,然而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开学典礼的时候,等候严亮的处分竟然是开除!在宣读处分的前十分钟我得知了消息,在开学典礼正在进行的时候冲上了主席台,要求暂不要处分,但遭到了拒绝,严亮被迫离开了学校,去其他地方读书,而这件事情,也成了我永久的痛!

读罢万同的故事,说真的,我如坐针毡!为自己的鲁莽,为自己犯下的不可原谅的错误,万同的故事唤醒了我沉痛的记忆,让我明白做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有多难,而自己离合格还有多远的距离! 这两天我一直在想,要是早一些读到万同的故事,或许这两个学生的人生就是另一个样子。

二 宁小燕:永远的遗产

如果说万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远的自责与痛,那么宁小燕,则给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

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

读完李老师的报告,这两天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惨剧?

毫不隐晦地说,我的身上,也曾经有过宁小燕的影子,我也曾经如宁小燕一样追求过绝对的纯洁或者说高洁,也经历过宁小燕式的幻灭,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是阅读,是更为艰苦卓绝的思考使我避免了走两条路,要么毁灭,要么堕落!是阅读提升了我,让我幸运地看清了生活的部分本质,在崎岖的路上依然没有丢掉理想的火把。

在我眼里,宁小燕是一把刀子,划开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伪善”面孔!宁小燕以伪为真,活在一个虚幻的纯净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注定要破灭的,这是宁小燕的悲剧,更是对教育的控诉。

我们的教育,从来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独缺少的是一份真!

从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活动月,到各种各样的诸如“拒绝网吧”一类的签名,从十八岁的成人仪式,到充满宏大叙事的演讲会,我们的教育是浮躁的,写满了虚伪,而学生在某种意义上是被我们当成工具,要么是考试工具,要么是灌输工具。我们制作好了各种精美的塑料模子,装进了学生的思想,而他们的灵魂却游离在外,飘荡在街头,网吧里,台球案边,武侠小说中,唯独不在学校。

我们的德育自成体系,然而却像一个影子,不,无数忙碌的影子,消耗着时间,金钱,教育资源,却并不真实,或者压根就不存在,只是一个黑色幽默。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

而在今天,宁小燕们越来越少了!因为一个孩子,当他小学的时候,他可能就不会轻易相信什么了。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悲剧,比宁小燕更让人感觉到悲哀。

那挥向乞丐的拳头是挥向教育的,那升旗时的嘘声是对着教育的,那校园里冷漠的围观是围向教育的,那弃落水的同伴于不顾而订立攻守同盟四散奔逃的学生是逃离教育的。我在一篇文章《最后一课》中记叙了为了争夺优质生源,我怎么告诉学生他是工具而不是人的!而一方面,党票成了某些学校吸引学生的诱饵,另一方面,在我所在的学校里,就在今年,最优秀的几个学生集体拒绝入党,理由很简单,怕影响他们出国!

当正直被嘲笑,当美好毁灭,当真诚被欺骗,当高洁死亡,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武汉大学生卖淫案,艺校学生夜总会实习事件,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伪善的教育,如何导致道德的大规模塌方!

读镇西师的文章,让人震撼也让人忧虑!教育,不仅仅要从善开始,更要从真开始!

三 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

曾经想写一篇文章,《爱心与教育》批判,那是因为我不满于许多网友对这本书的“吹捧”。我不相信神话,不相信奇迹。但读过《爱心与教育》之后,我也不自觉地加入了“吹捧”的行列。 读镇西师的书,有许多言论是直接从肺腑中流出来的!镇西师有足够的水平将自己包装起来,像某类大师一样供奉于庙堂之上,“安享祭祀”。镇西师也有足够的智慧来抹平自己身上那些细小的绒毛,但镇西师却依然如他在教育在线的头像一样,自然而舞,裸体朝天,从不讳言自己的“幼稚”。(相比之下,我们是多么的“成熟”啊!) 镇西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镇西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镇西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镇西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镇西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所以在整本书中,镇西师并没有流露出一种功成名就的感觉,没有流露出对学生施过恩德的那种隐隐的得意,(这是在公开发表的文章是经常能够感受到的。)而是不断地感谢,感谢学生,感谢编辑,感谢同事,感谢同学,感谢一切帮助过他的人,正是这一份做人的态度,才提升了镇西师的生命,并且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然而,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一点,镇西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镇西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镇西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德育观念十大碰撞》就是这一思考的产物。我相信,正是因为有了诸如《爱心与教育》这样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考,才会有后来的《民主教育论》,那是镇西师真正成熟的教育理论!

即使如此,对《爱心与教育》,我在感动乃至于震撼之余,还是有几丝隐忧。 我听到一种说法,李镇西不可学!

不可学之一,李镇西每天工作多长时间?细细一想,这个问题并不可笑。这笔帐并不难算,还不包括物质上的付出。有很多时候,节假日甚至春节,镇西师是和学生在一起的,那么,镇西师算不算一个合格的丈夫,合格的父亲?

不可学之二,教育是万能的吗?一个调皮的学生,需要教师调动多大的精力?而在世风日下的今天,在讲求效率的当下,教育者能与世俗对抗多久,对抗到什么程度? 不可学之三,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校给李镇西们究竟留下了多大的空间?学生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重视分数以外的东西?当整个教育体制并不特别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时候,一个普通教师如何能够与整个制度对抗,从而一步步地落实自己的理想?

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伟大,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人格魅力!

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第三篇:《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作者:金汇幼儿园泰日分部 包玲娟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当我合~时,我深深地懂得,做一个教师,爱心比起其他的任何东西都要来的重要。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

《爱心与教育》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我由衷地佩服~,尊敬~,因为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想着,看着,愧疚之心不自觉地油然而生,诚然,我也是爱孩子的。我会为孩子生病而忧心忡忡,我会为孩子的退步而发愁,我会为孩子的一点进步而感到欣慰万分……但,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发火,~却能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颗颗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无颖深深地震憾了我,是的,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颖会使学生接近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

我们班有一位幼儿叫周张恒,性格及其内向,生活习惯也比较薄弱,他从不愿意和老师交流甚至是打招呼,从不愿意在幼儿园中吃饭,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一个学期过去了,虽然我们两位老师都尽了力但是他的进步还是微乎其微。还是《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了我启示,对啊我们要用心去对待他,要主动和他聊天,要积极鼓励他。一天他早上来园时又突然不愿意和我们说早上好了,而且还躲在奶奶后面不愿意出来。他奶奶有点生气了刚想训斥她我就马上阻止了他说:“周张恒不是不愿意跟老师打招呼,是已经在心里打过招呼了,对吗?”他看了看我点了点头。第二天,他又躲在了奶奶后面,但是轻轻地说了声“老师早”。我马上走过去笑着对他说:“嗯,你说得真响!明天还要再响一点,让小朋友也听到,好吗?”他没有回答我,但是我知道他已经在心里默许了。果然在这之后,他每天都愿意用响亮的声音和我们打招呼了。

老师啊,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第四篇:爱心与教育 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一书。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他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曾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一个真正的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更多的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

李老师对后进生的教育是很富启发性的,在对后进生的教育方面,李老师的观念及一个个成功的案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在工作中,最令人头痛的莫过于对后进生的教育。在办公室时常听到老师们诉苦:“为什么我苦口婆心地、三番两次地教育他,他却不领情呢?”我也曾经是这样的老师,为这些事情苦恼着,却不懂得去反思。可是,自从学习了《爱心与教育》之后,我明白了后进生犯错的频繁性,以及进步过程中的反复性的特点,懂得了对后进生教育长期性和艰难性,懂得了对他们的教育不能只用一种方法,而且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理解之心和宽容之心,需要有足够的智慧,而爱和尊重则是成功地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前提。

“后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相反,这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教育者期望通过一次谈心、家访、班会或听英模报告,便使“后进学生”从此成为一名优秀生,无疑是把教育想得太简单了。“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师因此斥责学生“屡教不改”、“光说不做”、“本性难移”等等,是极不公正的。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又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

如果仔细体会了这些话,我们教育后进生的时候就不会再意气用事,不会再因为学生“屡教不改”而对他失望或任意体罚。我们就会想方设法寻找规律和方

法了。

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方面,很多老师由于出于盲目性,出于对教育理论的无知,经常不自觉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了学生的心灵。这所造成的后果是多么的严重啊。可悲的是很多教师在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后还不知其所以然。李老师从教育专家的高度论述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重要性。以下是李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方面的论述,很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①教师想尽量直截了当地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把他的缺点公之于众,以使其他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不犯类似的错误,这种方法是最不成功的,因为这无异于开“批判会”,把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自尊心、个人尊严、自豪感统统暴露于外,并使之受到伤害,这种教育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无法弥补的。②不管我们平时对学生有如何深厚的感情储备,不管我们过去在学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们以前对学生进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们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也许是一记耳光,也许是一句辱骂,甚至也许只是一个鄙视的眼神——那么,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③教育成功的诀窍之一,就是永远不让学生对他自己感到绝望。但我也曾多次在激愤中说出一些让学生感到绝望的话:“我永远不会相信你了!”“看来你是教不好的了!”“这是最后一次原谅你了!下次再犯,你就别来上学了!”“我没有你这个学生!”„„当学生本来是非常尊敬老师并认为老师是在真诚地帮助他的时候,这些话无疑会击碎他内心深处“想做好学生”的美好愿望。一个学生真正的堕落,有时候恰恰是从我们教育者的“绝情”开始的。

我们也会经常想到保护自尊心的问题,但是,由于我们的疏忽,却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着学生的自尊心,而学生自尊心的受伤害,可能就是他自暴自弃的开始,就是学生与老师相抵触的开始,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学生与老师的处处作对,这对教师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极为不利的。所以,一线的教师应该多读教育著作,多向名师学习,以尽量避免教育过程中的盲目性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在李老师的眼里,所有的孩子都是可爱的、可教育的。就像那个经常违反学校纪律,有时还桀骜不驯的万同,对待这样有个性的,令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在最初的时候也找不到有显著效果的教育对策,但他没有放弃这个孩子,而是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摸索探究,深刻地剖析这个孩子的独特性,努力去发现他的

闪光点。用李老师的话说,“即使在他最混蛋的时候,他让我感动的时候也不止一回”。李老师就充分利用这样的教育契机,激励万同进步,最终在情感上征服他。面对这样的老师与这样的学生,我的良心有些不安,不禁自问:我能做到吗?我为什么不能做到?我缺的又是什么?

以前看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他说带孩子们去做这个干那个,孩子们真正地敞开自己,与他融为一体。现在看来,那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现在的我们,好像都是在做样子,因为看上去不能太冷漠,就和孩子们聊几次天,偶尔玩一下,而真正地深入,太少,内心里,还是排斥他们的,眼不见为净思想根深蒂固。学生们整日埋在作业堆里,不见天日,除了几名极优秀的学生,大多数都是被教师忽略了的,谁有什么特别之处,谁的某一方面潜能待开发,也一并被忽略了。这一切都源于我们没有深入到儿童的内心去。平时我们找了很多借口不贴近孩子,真正的原因不是忙,不是没时间,而是不想,不愿意,甚至不重视,无所谓。所以从现在开始,去尝试走进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和他们心心相印!

第五篇:《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镇西老师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也收获着学生的爱。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工作越来越没劲?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执著,对爱的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职业。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老师对待万同同学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带多个班,周课时也多,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读后感《《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李镇西老师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是我们教育者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他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哥儿们"!学生曾有肺腑之言:"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却永远相通!"可见师生间的情感有多深!由于他赢得了学生的心,也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他实实在在地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实在可喜可贺!记得我在学生时代,非常讨厌老师偏心,不能一视同仁。我在平时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对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爱这一点却没做到。学生时代哪一位老师谈吐幽默,学识渊博,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就会对他产生好感,进而喜爱其所教的学科,自然学习上也学得轻松愉快,成绩很好。这在我们当今,教育也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教育,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但是,教育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这一点,李镇西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上一篇:保安公司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安学校全教育宣传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