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获奖论文

2022-05-12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获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编者按:2020年我省各地教育部门申报的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项目共764项,评审委员会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经过学科评审委员会、综合评审委员会和定评委员会三級评委会认真评审,评出获奖项目200项,其中一等奖9项,二等奖35项,三等奖156项。东莞、中山、茂名市和肇庆市端州区教育局的联络员被评为优秀联络员。

第一篇:小学科学获奖论文

女儿的获奖证书

有了小孩以后,我自然特别关心小孩的教育问题。女儿还很小的时候,每次听到其他家长自豪地谈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获得什么绘画奖、体操奖,钢琴通过几级考试等等,心中便羡慕不已。想着自己的女儿长大了,要是能获什么奖,那该多好呀!

女儿从小就喜欢乱涂乱画。大概从半岁起,我就陆续给她铅笔、圆珠笔、水彩笔,家里的床单、墙壁、家具,无一不成了她的画纸。开始是随心所欲、乱涂乱画,大约2岁时,她的画开始初步成形了。一天晚上,她画了一张小鸡和鸡蛋的画,虽然画得很不像,但那纯真、质朴的童趣,让我们夫妻都感动不已。以后我们继续鼓励女儿画画,不管她画得像不像,我们都认可。

女儿3岁半去幼儿园,老师很快就发现她的绘画天赋。有时幼儿园放学后,老师会给她一幅示范画,要求家长在晚上指导临摹,第二天交给老师,园里统一寄去参赛。就这样,女儿的作品参加了国内外的少儿绘画作品比赛。上了1年半的幼儿园,女儿获得4个奖项,有国际的、国内的,其中最高奖是“双龙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竞赛”银奖。老师对她的绘画大加赞赏,朋友也开玩笑地对我说:“你女儿以后评职称不愁没成果。”

正当我为女儿的获奖证书而自豪时,却担忧地发现女儿的绘画兴趣一天淡似一天,更可怕的是画面的童趣不见了,画面方是方、圆是圆,非常规范,排列整齐、有序。女儿在家里,若不经提醒,再也不肯主动画画了。即使画,也只是幼儿园里教的花草、动物,而且画法都一样。看着女儿程式化、呆板的绘画作品,我非常痛心。女儿在幼儿园虽然获得了绘画的技法和证书,但丧失了对绘画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更不能把绘画和认识事物有机、生动地结合起来。

我不禁深思:这种获得和那种丧失,孰重孰轻?这种获得让许多家长、教师沾沾自喜,可有谁考虑这获得背后的丧失呢?我想到林语堂在谈论艺术、游戏的关系时说:“只有在许多一般的人民都欢喜以艺术为消遣,而不一定希望有不朽的成就时,真正艺术精神方能成为普遍而弥散于社会之中。”他谈到学校的艺术教育时认为“儿童或成人,也重在能创作一些事物以为消遣,而不必定求其能产生一个洛定(Rodin 19世纪法国雕刻家)。”由此看来,幼儿的艺术教育更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游戏。任何带有功利目的的艺术教育,都可能违背我们的初衷,甚至走向教育的反面。

作者:林安芹

第二篇:2020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编者按:2020年我省各地教育部门申报的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项目共764项,评审委员会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经过学科评审委员会、综合评审委员会和定评委员会三級评委会认真评审,评出获奖项目200项,其中一等奖9项,二等奖35项,三等奖156项。东莞、中山、茂名市和肇庆市端州区教育局的联络员被评为优秀联络员。

一等奖

情思教育二十年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 陈洪义 王蓓蓓 李 季 韦 霞 韩焰明 丁 薇

构建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以美的学校为例 王军平 张美如 李文杰 吕 晶 李超梅 林宇 陈红君

名师工作室“四维建构、六向革新”研修模式的实践探索 丁玉华 左全晟 郑保华 区锦超 黄境炎 陈志鸿

高中地理分层作业研究 王万里 黄凤金 曾 晓 李洪灵 郑燕英

机器人DIY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邓汉盘 林辉德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阮美好 陈利玉 吴夏梅 李银芳 白 琼 卢晓琳

基于深度学习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刘贤虎 何晓瑜 高艳丽 苏翠琼 李美玲 魏 晶

音乐律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刘 欢 邓剑云

馆校结合推科普创新共建储人才——基于馆校合作平台的生命科学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肖小亮 卢懿健 罗彩珍 徐佳苏敏娜杨 琼

二等奖

以“校园—家园—乐园”为特色的寄宿制中学课程——“HOME”课程体系探究 周丽霞 黄翩篇 彭 菊 骆慧超 刘 彦 黄 凡 梁 粱

“共建·共研·共生”区域教研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中山初中数学教研共同体的五年探索 周 曙 邓 凯 孔 进 梁亮亮 张万梅 何晓华

文化自信理念下《西游记》与英语学习深度融合的跨学科研究 胡应生 诸丽芳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学科质量标准建设研究官山明 钟菊芬 孙智慧 孙 闯 李 丽 汪保源 李 国

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小学小幅油画教学的实践研究 秦 怡 曾灿基 邓永忠 王 莉 何白石

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刘建平 刘庆兵 刘贤虎 赵晓天 王 强 宁俊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的案例研究吴燕娜 朱道芸 许启进 林国清 林继仕 黄旻纯

构建小学数学“四步八环”学生讲题模式的实践研究 钟银鹰 陈艳梅 杨锦培 郑阗祉 龙瑞芳 陈丽花

十年探索:技术作文教学流派的创立与实践 张 华 郭跃辉 李金华 丘警通 梁天钧 苏彩月 龚瑞峰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长课程规划能力提升理论与应用研究 郑凤姚 王彩阁 简 艳 郑洁霞 宁云志 谭瑞香 彭伶俐

基于学校文化的小学生评价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梁晓虹 刘敏丽 陈建明 李 浩 王冠华

“知行合一”——体验式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王淑英 尹凤葵 刘统华 张杰君 王妙芳 黎金群

“求真、向善、明道、致公”理念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伦理研究刘道梁 杨万全 郭福生 方 淳 杨秋桂 刘 莎

构建小学体育“四高”教学模式 郑俊强 蔡远标 梁照恩 郑俊伟 杨思铭 何锦光

疫情背景下建立心理健康在线教育生态圈的实践探索——以中山市中小学疫情心理防护实践为例 梁剑玲 莫一男 陈晓新 李立标 张均华

协同教学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与研究 廖丽霞 何丽贞 邓鸿倩 关依倩 廖洁珊 吴卓莹

基于可视化学习的初中地理微课资源共建共享研究 任黎娜 赵 慧 黄 越 李美莲 吴金梅 黄文敏

高中生物问题驱动型课堂构建的研究 唐创强 黄晨曦 张朝煌 辛小兵 刘正旺 梁淑钿

幼儿园“食育”主题活动实践研究 刘家玉 陈惠娟 李 香 尹文静 邓静静 周甜娟

镇域推进艺术特色学校创建的实践研究 郭宏坤 陈学文 马 菲 刘 胜 林 珺 钟锦松

少年宫美术特色“新工作坊”创新实践研究 谢洪涛 何振环 赖朝阳 邹官民 邹 清 龙海根

STEM视角下的创客教育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素养的研究与实践刘伟善 程前进 吴进达 孔祥兴 李丽敏 区勇杰

推行小学低年段“阳光作业”,促农村小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实践研究 何妙婵 李淑敏 梁佩仪 李敏如 肖玉兰 李洁惠

融合学科素养的化学实验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以中学化学实验课程内容建构与教学的研究为例 张立云 张 嘉 刘国英 冯碧燕 陈培亮 周海珠

“品乡音 承国粹”——顺德乡土音乐教材的开发与运用 康 华 王育群 方少君 李成杰 石 锐 刘绍元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德育实践性作业设计与应用研究 邱兰萍 叶秀兴 姚苑兰 彭艳香 谢海虹 俞万欢

学校德育与社区文化整合的途径研究——以东城第二小学为例 黄 赞 赖雪清 胡桂芳 罗佩诗 钟权辉 许 彧

主题式的幼儿园乡土化建构游戏开发与教育策略实践研究 张亚林 王 维 陈思慧 刘伟佳 李 岚 林 瑛

以“童心银行”为载体,促进小学生评价机制的行动研究 蒋 莉 赖国亮 沈光元 陈 苑 古丽文 伍金凤 林 萍 黄静敏 曹家河

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实践研究 白辉兰

疫情大考 成长契机——疫情期间东莞市心理健康教育“线上线下”守护学子健康的创新实践 方兰芳 张润林 徐航航 杨 柳 何冬平 吴红玉

新时代大湾区中职学校乡渡文化的范式创新 何青好 丁声扬 陈苇宜 谭沛梧 刁 卓 梁惠连 魏联楼

悦读悦心悦未来——幼儿园“支架式”阅读课程创建的实践研究 周结华 吴燕飞 杜翠兴 高珊珊 何 珊 何雪滢

情商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实践与研究 李玉兰 曹 洪 陈献兰 郑东怡

小活动 大智慧——初中地理活动课程探究 肖金花

三等奖

初中化学有序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卢名远 张 华 邓兴文 赖思恒 傅思权 杜永保

七步法构建德育体系,提升德育实效的研究 黄善厚 邓带琼 尹丽霞 陈月娴

“互联网+”背景下运用流行元素创新班级管理的行动研究 孙玮洁 阮小兰 郑兰孙 赵立宇 曾利红 赵淑珍

微课辅助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实践研究 方 勇 谢榕平 孙要强 陈红霞 叶夏宝 吴水梅

传承本土菊花文化,突显艺术教育特色 黄 彬 何桂雄 李志平 袁有民

在高中政治课中培养高中生文化自信的策略研究 谷保庆 冯春柳 汤逸山 冯文池

小学生家庭教育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 潘秀群 钟应珊 蔡 樱 张文君 杨云开 邓丽君

开展讲好中国故事活动,培育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刘彩云 黎瑞和 冼添欢 朱小霞 叶慧君 李转弟 陈满哲

中职“朋輩”心理辅导员培育体系研究 曾兵成 袁凤娇 王 雅 徐倩影 王一冕 区丽宜

小学生家庭研学旅行活动指导与实践研究 梁晓虹 刘敏丽 李浩 陈建明 王冠华 曾望婷 梁凤英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探究性体验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黄志煊 王雅琪 郑嘉泳 简淑怡 邓剑冰 郭靖雅

以就业为导向,中职英语教学与考核优化的研究 盘蔼然 朱慧锋 黎丽华 廖绍华

初中英语多模态歌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徐秀媚 郭曦 莫洁文 毛婷婷 袁颖莹 徐 甜

“语言·思维·文化”三位一体的高中英语阅读资源库的开发与应用 莫炎芬 袁丹纯 黎 静 谯 丽 钟伶娜 郑 岚

小学“生活创意科幻画”校本教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廖志文 梁二柱 赖淑慧 于英豪 邵洪波 陈厚琳

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的实践研究 张 华 卢名远 刘雁明 邓兴文 孙俊辉 钟伟潮

幼儿园项目式主题教学课程建设探究 李 岚 刘 学 伍泳珊 梁乐敏 陈珑梅 王 维

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培养的研究 郝利君 谢雄英 李晓莹 邱爱婷 李 霞 梁燕莹

基于慕课的中职计算机混合式教学研究 高雄英 毛玉荣 黄利书 张宝升 邓爱玲

基于e+背景下寄宿制初中家校互动创新实践研究 王丽霞 谢昭丰 邓兴文 陈 景 蒋宁辉 曾维贵

追求当卓越而幸福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 冯春柳 谷保庆 汤逸山 黄艳銮 石 俊 李翠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德法融合”的实践研究 胡嵘苹 李树君 刘亦文 卢翠萍 胡颖琳 练愉莉

基于中山地方特色文化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开发与实施 徐雪华 李余仙 王 淼 袁 洵 周诗莹 王 美 钟展艳

基于小学校园“儿童诗教”特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程建龙 陈少芳 刘云涛 凌晓芳 毛小红 刘思佳

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课程新模式 雷伟泽 罗慧玲 易丽红 梁惠丹 陈荣莉 万瑜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实践研究 林彩莲 李惠雅 王庆瑜 梁创标 张美丽 吴剑英

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罗丽华 廖运洪 万旭坚 戴一欣 张隆家 张 洙 叶容弟

3-6岁幼儿数学课程内容适宜性的研究 林培淼 连育红 毕华丽 妥 盼 李妙婷 吴海琼 梁美伦

幼儿足球游戏化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温碧燕 何红英 苏淑英 陈杏源

在幼儿园开展“角色体验式”家庭教育的研究 江 辉 车小妍 吴木琴 陈丽雅 吴艺红 黄欢欢

网络学习空间GERI多模态构建及实证研究 魏国营 庄可香 阮允良 钟 芳

依托“团队教研”,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校本研究 彭伶俐 赵淑珍 王建国 赵立宇 曾艳华 孙玮洁 阮小兰

传承瑶族传统文化艺术,促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研究盘金生 马良忠 盘春风 房水妹 李忠明 陈耿辉 房比六

行为心理学在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周 斌 陈峰 陈 彦 周登云 王 珊 陈彦杏

基于职业素养的中职主题班会教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段珑玉 廖振德 谭秀媚 裴昌龙 刘振伟 廖兴锋

全人教育理念下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模式实践研究 方书岳 陈楚琴 何育燕 孙小萍 林旭钦 卢佳敏

基于人文价值的小学英语词汇趣味教学的实践研究 毛晓婷 梁玲玲 黎智敏 温伟聪 陈佩贞 萧雪雯

智慧·艺术·多元——幼儿园开放式早期阅读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罗润娣 李军英 陈少莹 黄衬嫦 韩 英 李仙丽

以电影课辅助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研究 杨雯雯 钟宋天 赖小芬 叶敏聪 王丽妮 巫丽仪

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研究 廖 萍 李敏君 张任坤 韩敏慧 陈永香 杜妙婵

基于启蒙教育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智美乐爱”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李万宜 董荣芳 禹蓉春 黄华文 骆倩彤 李嘉裕 刘春燕

基于产教融合的“双对接,四合作,八共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巫 云欧阳元东 张佑青 赖慧豪 孙 腾 师文静 陈燕华

三水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路仕容 禤敏丽 吴文琪 黄 鋆 冯丹蕾 吴丽兰

体验式教学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陈进威 李慧英 莫转弟 韦丽湘 袁均凤 刘玉葵

高中语文学困生有效教学策略实证研究 杨志刚 凌 玲 徐伙珍 李昌桉 梁日成 许 琴

开发文本读写资源,发展学生读写能力的研究 凌毅华 邹振锋 黄思敏 裴 凤 刘小娟 邱 楚

《初二创意物理实验》校本课程探究 黄妙琼 林晨云 谢 丹 吴清周 林金铃

思维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张小燕 吴洁滢 张嫦安 邹佳妮 贾继红 李 清

基于知识可视化理论的高中历史图示教学法研究付昭权 李玉梅 梁 艳 陈剑瑜 张光洋 杨建平

3-6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李丽云 黄宇昆 苏友苗 甘 斌 罗小英 李 珍

基于Ittools平台的初中信息技术智慧课堂构建策略实践研究陈昌林 王志沈 黄维杰 冯 柯 万 俊 余 彬

小课题研究视角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张超金 苏 焕 叶秋玲 徐常艳 常伟丽 肖相桥 朱伟兰

传统文化视域下洪拳体育课程校本化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郑合元 陈碧红 汤恒绥 何敏添

青少年校外“四模”科技教育活动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研究 田德真 高星原 杨 华 林 玉 尹伟锋 叶文钊

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小學“幸福教育”课程的开发研究 帅圣蕊 刘路通 叶钜明 谭宇杰

“趣味百草园”中草药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梁燕霞 黎康华 余金梅 余钊发 廖顺华 杨彩均

基于英语等级考试(第一级)中口语考试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祁淑娴 余倩伶 陈苗苗 江丽军 李勇战 邱俊标 钟玉娟

走进英语戏剧之——小武松与小老虎 罗 羽 叶滢珏 叶晓敏

衍纸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作实践研究 沈玉燕 罗维强 刘珍蓉 刘远丰 蔡贤娜 吴善荣

核心素养下区域教研助力高中地理教师PCK提升的实践研究郑少花 钟晓贤 陈映珊 赵英霞 解波 李晓芬

“竹文化”特色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研究 袁瑞如 刘禧 周锐明 唐 娟 邓春燕 陈水燕

主题背景下区域材料的投放与教师指导有效性的研究 邝美轩 黎淑红 曾若萌 黎家欣 李 睿 林丹媛 黎欢仪

利用场地开展户外设障式循环体育锻炼的开发实践研究 杨 倩 罗明珍 梁林明 王燕妮 吕梅灿 谢 舒

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视域下的东莞市幼儿教师专业能力调查研究 刘美琴 崔 梅 王丹丹 杨 柳 马淑琴 黎晓莉

体能游戏课程对幼儿体能发展的影响研究 郑静妮 曹浪华 郑艳 吴泽桃 李宇翔 黄楚权

基于全人教育的线上教学创新应用实践研究 袁怀敏 罗永学 胡 飞 陈爱伦 陈建平 尹晓琪

体验式教育在台商子弟学校的创新构建与实施——以东莞台商子弟学校生命力学习营地为例 许育彰 甘叶勇 韦乃康 袁丽湘 李伟祥 陈俊杰

基于项目式学习财经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 汤逸山 冯春柳 黄艳銮 李翠兰 李雪芬 叶文达

“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小学学段微课解读的开发与应用 唐梅 朱 冕 胡慧芬 刘苗苗 黎焕平 李 珺

基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发现身边的历史”探究活动实践研究魏红丽 梁文静 梁丽霞 陈兰仪 林欣欣 朱红叶

绘本游学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实践研究邓梦婷 伍壁妤 段梦霞 钟明倩 闻 梅 凌晓云

“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创客特色幼儿园建设 陈 果 张 倩 龙丽霞 周小斐

复合型人力资源走入儿童教育队伍——基于儿童社会性项目课程中人力资源整合利用的实践研究 杨丽萍 庞杏君 郭露珍 吴延聪 王静琪 余婷婷

微课在职业教育中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王统增 冯 琦

具身认知的心理机制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廖惠祥 陈国红 刘学勇 朱克雄 黄金梅 徐文科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开展社团阅读活动研究 练玉葵 王彩阁 张琦 黄梅 肖雪 林杰微

基于布鲁姆认知过程理论的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陈文标 吴洁滢 周惠兰 黄永光 吴婷婷 周 旋

基于微课的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尹彩仪

基于高中英语语篇教学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 刘艺妃 谭景红 黄月澜 邓海燕

小学音乐欣赏“二四七”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范少夫 张 京 蔡 云 胡 颖 陈晓东 叶晓菲

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实施的策略研究 方巧云 王瑞红 李玉燕 林佩珊 李桂伦

在体验中成才——幼儿园生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黎占兄 丘晓娟 李凤清 陆彩群 周 琼 赖绮玲 叶葵好

幼儿数理逻辑能力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 高红芳 胡艳萍 苏兴丽 陈妙霞 詹春弟

基于“互联网+”构建小学语文阅读生态圈的实践研究 黄 钦 吴正兵 莫凤怡 罗剑宠 邓沃明 孙 度

初中班主任专业化成长路径研究 陈洁纯 黄 强 李炳祥 叶锡坤 梁宇晶 赖容花

书法教育在学校立德树人的作用探究 邓志芬 张洪森 甘惠君 梁超文 郭正亚 吴素娴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景剧研究 陈丽芬 马 丽 刘轶霞 何有群 尤 琳 任卫星

以“微课”研究活动为载体,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模式 冯静绮 吴丽娟 王春义 秦 燕 李良宾 李俊文

新时代初级中学创新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梁文豪 萧木森 吴常新 陈 林 邬 健 李 玲

以绘本为载体,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写作水平的实践研究邓佩珊 孙 娟 邢璐倩 陈锦颜 邓妙珊 胡文英

基于“班级习作周报”的小学“慧习作”教学模式的研究 黄秀玲 朱淑珍 郭红兰 彭冬静 黎婉娇 黄信轩

以项目式学习推动非物质文化在小学语文综合课的开展 袁喜娥 欧阳润连 彭 宁 于 乐 黄 梅

高中物理合作学习任务设计 袁 勇 麦建华 谭海兰 冼景连 付 民 裴姗姗

微视频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实践研究杨惠玲 曾素文 罗育梅 黄瑜菊 姚胜雄 庄秋蚕

基于想象力培养的线描教学实践研究 陈秋婵 吴月珠 黄敏 凌鹤玲 魏银波

基于思维模型构建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研究 刘汉国 黄晗晖 罗欢绵 丁效平

基于云教学系统的地理翻转课堂构建与实践 李 想 欧艺妃 蔡仲春 刘劲伦 黄雪霞 邱丽云

基于师生互动的历史核心目标达成的策略研究 曹军辉 罗少华 张 骏 陈莲花 黄续梅 明方炜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音乐教学策略研究王鹏飞 黎长学 管佩鸿 朱 江 张 彬 呼延丽霖

以“百日行动”志愿项目推进家庭教育指导的行动研究 周敏军 林健荣 刘佩君 陈香君 陈慧清

粤东地区农村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发展潜能激发的行动研究 李永亮 林武忠 陈旭坤 倪志鹏 黄文希 许界平

基于核心素养引领的“走读系列”社会实践课程的探索 周丽霞 黄 凡 陈诗韵 骆慧超 黄丽玲 刘 彦 彭 菊

小学三四年级亲子团体心理辅导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苏伶娴 熊海敏 黄文灿 杨明立 杨秀娟 陈玫婷

在特色班集体的创建中提升班主任核心素养的研究 梁凤英 刘敏丽 李伟民 李 琼 刘伟琪 梁晓虹 陈建明 陈晓婷

教育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融合的生态课堂模式探究 骆 霞 曾 燕 陈素兰 邓燕燕 李辉云 李婉健 赵超平

构架三梯,促进“构段”与”谋篇”有效衔接的实践研究 萧锦红 雷建华 严俊辉 林惠平 张梅映

初中电脑绘画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研究 赵文生 黄映雯 陈丽伶 张冬冬 李丽梅 赖容花

应用于初中部编本“材料研读”的“四环四步”教学模式探究 莫焜丽 李颖妍 廖剑文 刘 军 严小彬 朱淑映

思维方略在幼儿园体育区域管理中的实践研究 谭舒医 陈显 赖丽志 谭俭兴 郑宜婷

以陶艺为载体,促进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融合杨福军 谷信茹 黄治勇 刘丽妍 郑雅婷 陈 璐

早期阅读对幼儿创造性口语表达能力影响的研究 刘敏谊 谢敏霞 何倩俜 黎志娴 何丽坤 严凯欣

智行小主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邵锦灿 赖玲莉 潘东城 游秀萍 张巧玲 叶容弟

“一枚被遗弃的鸡蛋引发的思考”项目式学习案例研究 罗敏 陈金群 陈丽诗 姜秀丽罗玲燕 黎晓荣

线上教育助推中小学思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杨月容 姚志稳 朱腾东 赵清凤 邓志芬 罗 洁

小学语文低年段素读经典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 秦冬花

项目学习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王 玫 周建欢 钟作雄 张 扬 陈志文 陆 丽

初中物理实验创新及教具设计和课程应用研究林培浩 朱荣双 王俊巍 危光明 陈圣曜 胡美娟

慕课环境下绘本融入小学中年级英语对话课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杨翠茹 梁敏如 王巧嫦 叶瑞清 方旺珠 尹玉云

中山优秀文化融入高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行动研究 帅飞飞 潘泽辉 边慧琼 王化琴 喻 庆 刘雅琴 蔡剑媚 李良高

小学美术“创意手工”特色课程的实践研究 黄洛霞 罗 娜 黄子珑 戴佩瑶 谭伟军 聂晓雄 郑 湖

传统扎染工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吴连娟 黄国盛 庄惠茜

幼儿园家长义工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 陈艳芳 谭凤嫦 陈涛 周爱仪 叶瑞琼 袁雪萍

以“墨香文化”为引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教学研究 梁沛洪 黄建东 钟鹤洲 赖锦和 杨容芳

“灵动教育”特色办学的行动研究 麦作南 陈志平 秦静宜 郭秋红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现象教学”的构建和实践研究 莫春荣 简玲珊 姚菊容 梁炯钊 石建军 胡杰慧 周淑仪

初中积分入学的新生学校适应的心理干预研究 邹丽琼 郑超明 周 玲 俞小荣 孙 莹 李 莉

小学中年级“剪影式”轮流日记习作的实践与研究 吴敏娥 张暖华 袁凤仪 叶慧英

初中英语“O2O”式动态分层阅读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余 椅 曹红霞 何承城 陈乐怡 魏 华 马晓丹

创建资源库,有效提高小学英语听力水平的研究 张春艳 邓小玲 李桂玉 黄 茜 莫晓珊 黄福兴

创设旅游情境,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 莫建娣 何汉兴 许燕玲 尹肖锋

自编操在培智学校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唐 波 申芸芝 冯燕婷 杨 轲 杨执潮 李岱蔚

山区中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李汝娜 黎志红 王 政 刘导明 杜素平 刘胜军

幼儿园足球活动实践研究 张军平 姜美夫 陈思慧 孙 涛

小学数学“三段三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肖伟平刘锦荣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徐莉红 李海燕 赵晓卫 吴 颖 张梅英 黄春梅

乡镇初中数学过程性评价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李义仁 梁欢 麦壬子

幼儿园自然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冯琼秀 罗 阳 陈丽娟 洪 莉 陈雅瑜 陈松琳 李金凤

边远学校“五方协同”美育建设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林 勇 欧剑锋 岑坤明 陈瑞娟 陈鲁飞 梁俊美

将构建“十九大精神”融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 马立华 钟 浩 黄志刚 李兴旺 傅洁枝 皮益辉

幼儿园儿童戏剧活动游戏化的实践研究 赵晓卫 邝雪平 李海燕 王 珊 李 婷 刘海帆

儿童文学阅读提升流动儿童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 谢云娥 邹波 陈依宁 邹 婷 黄会麟 郭燕婵

学校德育创新工作研究 朱方伦 龙 华 李兴云 张海波 李翁辉 陈玉怡

基于“慧读+绘写”模式的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 何有群 邹悦斌 罗慧玲 黄锡莲 苏焕琪 冯淑仪

运用“图书漂流”,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研究 李运逸 卢锦平 梁 梅 卢翠萍 沈 攀 李换仪

“互联网+”环境下小学古诗文诵读积累与评价的研究 李满娇 袁春燕 莫润超 李淦成 熊靖芬 刘艳斌 郭锡钊

创建学习共同体,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 彭华燕 颜湄 曾发声 周 生 曾洁翎 肖秋清 黄 霞

基于師徒制下的提高小学数学新教师专业能力实践研究 钟圆照 黎转仪 梁漂连 杨静梅 李晓瑜 梁锐昌

创设“脱口说”英语生态环境的实践研究 罗飞燕 黄剑琴 万靖香 何映雪 詹美仪 严福如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高年级英语GSPT活动教学的实践研究朱叶连 陈凤葵 袁军城

微课教学对高中英语语法成绩影响的研究岑转娣 江 锋 曾翠英 罗爱勤 张健娣 何桂花

高中地理“诱导”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杜志忠 卢声达 陈思敏 陈炯光 姚欣洁 马伶燕

“小组互助”下培养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实践研究 姚维凤 曲雪静 许昌梦 洪珊珊 关淑文 范佳妹

校园音乐、舞蹈艺术氛围营造的实践与研究——以虎门镇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合唱、器乐、舞蹈比例为例 谢门才

幼儿园个案跟踪教育策略的研究 谭润芳 陈少容 杜少眉 莫婉银 何瑞霞 周雪珍

基于信息环境下思维导图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邱爱军 叶建明 王转科 刘利霞 袁换仪 林沛芳

以校本活动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胡福机 张金莲 陈美玉 方秀丽 何美婵 杨 柳

责任编辑 罗 峰

第三篇:莫言获奖演说与企业危机管理

莫言在瑞典学院的诺贝尔文学奖(以下简称诺奖)领奖演说是以一个悲剧故事结尾的,联系企业危机管理来看,这一故事有着相当深刻的人生寓意,值得我们在反复咀嚼中获得启示,并自我反省。

莫言诺奖演说最后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个人说道:“我们八个人中,必定有一人干过伤天害理之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促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破庙轰然坍塌。

从做人的伦理角度看,该故事可说是以传统文化因果报应的形式揭露出人性的自私、丑陋和愚蠢,这反映在:

不愿反省,不肯认错,不敢担责。在象征正义审判的暴风雨和雷电来临之际,众人都害怕遭到上天的惩罚,但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忏悔自己曾做过的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坏事,其原因有多种:或是胆小怕事;或是从来没有认错忏悔的习惯;或是希望别人能出头揽过;或是想到有人做的坏事比我还多,为何我要出头替他们受罚呢……

只求自保,不顾他人,找替罪羊。在无人认罪的情况下,就采用“抛草帽”的方法来给他人“定罪”,让其接受上天的惩罚,也不考量是否冤枉了好人,只要能确保自身平安就万事大吉了。

弄虚作假,嫁祸于人,欺瞒上天。以“抛草帽”的规则来决定谁是罪人,就像法官通过抓阄来判定嫌犯是否有罪一样,毫无科学性、公正性可言。而且抛草帽的过程也有漏洞可钻,如:真有前科者,他会真心把草帽用力向庙外抛吗?即便是无罪者,也可能因为害怕惩罚而不会用力抛。而那个真正用力把草帽抛出去的人,则很可能是一个遵守规则、诚实的上当者。

但在慧眼如炬、洞若观火的上天面前,上述行径又岂能蒙混过关?不仅是有错不知反省,而且又犯下了欺下瞒上、陷害他人的新罪过。因此,上天给予了庙塌人埋的惩罚,以示不知悔过、反而变本加厉的恶人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从企业管理角度看,上述故事也有着深刻寓意,因为做人与做企业在道理上是相通的。其实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个企业事件来理解,其中:八个泥瓦匠可看做一个企业团队,暴风雨可理解为企业正在遭受信誉危机,空中的雷声、火球、龙叫等可视为来自社会大众和舆论的谴责及声讨,而作为导致破庙倒塌的审判者和惩罚者的上天,则是代表社会正义和良心的国家法律制度。如此来看,上述故事实际上是描述了一个处理失败的危机管理事件,暗示一些企业如果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做人的基本道德,那么在信誉危机来临时,必然会出乖露丑,难逃灭顶之灾。

而前文所述的故事反映出人性的自私、丑陋和愚蠢的一面,在现实的企业危机管理中也同样存在。事实上,在信誉危机出现时,一些企业不是去承认事实、坦诚认错、公开道歉、主动担责、积极补偿,而是去歪曲事实、混淆视听、推卸责任、欺瞒公众,以求瞒天过海、逃避法律制裁,其结局自然是事与愿违。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2001年9月在央视揭露了其用“陈馅做月饼”的事实后,当地媒体与公众予以暴风雨般的批评,但作为一个有着88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南京冠生园却选择了一种自作聪明的做法:它不是主动认错、表示道歉,而是否认指控,公开指责央视报道歪曲事实、毁其声誉;视消费者为弱智,说陈年馅月饼的做法不违反有关规定,并表示“生产日期对老百姓来说只是看看而已”;公司老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声称是遭到了“知情的同行暗算”,“使用陈陷做月饼是行业普遍的做法”,甚至提及一些厂家的名字。如此抹杀事实、嫁祸他人的做法,在本应视为上帝的消费者、同行和媒体面前,无异是欲盖弥彰,自然招致四面楚歌般的谴责、控告和愤慨,企业信誉因此一落千丈,产品纷纷被退回,企业在巨大亏损中迅速走向破产。

像南京冠生园那样面对危机出乖露丑的极端例子或许并不多见,但程度不同的否认事实、狡辩抵赖、推卸责任,仍是一些企业在面临危机时的惯常表现。对有的企业来说,除非造假黑幕曝光,否则绝不主动认错,更不用说道歉赔偿了;只要能渡过难关,哪怕是天价公关甚至重金行贿,也在所不惜;即便要承担责任,也要拉同行下水……然而,背离社会责任的危机处理,不论高招如何,其结局就像以上案例那样,难逃可悲的下场。

从危机管理角度看,莫言所讲的泥瓦匠故事无疑有着深刻的启示,这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做经营必须先学做人。企业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就像一个“人”一样,正如松下所说“企业即人”,因而做人构成做好经营管理的基础。学习做人,就是要学习如何与人做好沟通、善解人意、尊重有礼、关心帮助,就要具备诚信敬业、尽职尽责、顾客至上、有仁有义等基本美德,能够坚守道德底线,这是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无形资产。不会做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唯利是图、不顾他人感受,就不可能真正服务好顾客,不可能令消费者及利益相关者满意。

企业必须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这是企业体现人性的核心理念,是企业在社会上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宗旨所在。缺乏人性、不会做人的企业,其实早已处在潜在的危机中了,将来信誉受损、走上穷途末路,可谓意料中的事。缺乏或丧失了社会责任的企业,血管里流淌的是损人利己的黑血,将来迟早会因造假售假等恶行遭受灭顶之灾,而且更可怕的是,其嫁祸于人的行径会冤枉同行,其丑闻劣迹会严重毁掉该行业的信誉,如三鹿集团的毒奶粉事件,不仅葬送了一个有50多年历史的中国顶尖企业,而且彻底毁掉了国产奶粉产业的信誉,导致大陆奶粉市场为国外品牌高价垄断,国产奶粉至今都走不出低谷。

企业要常做反省,及时改过。要防范危机,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企业都应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要像西方人拥有“原罪”意识那样经常对企业的社会影响进行反省。要防微杜渐,善于发现隐患并及时清除,不要等到危机发生了才发现问题所在,那样为弥补过错所付出的代价未免过高,处理不当甚至会错上加错。

在危机来临时一定要诚信、尽责。要态度诚恳,实事求是,主动表态,迅速反应,把消费者利益放在第一位,并真诚利用各种公关手段尽显同情心和责任心,让危机成为展现企业社会责任感和品牌形象的契机,在危机中发现并克服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隐患、弊病和不妥之处,从而赢得广大顾客和社会舆论的信任、同情和支持,为企业下一步腾飞做好准备。

作者:毛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