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社会的旁观者作文

2022-10-14

第一篇:不做社会的旁观者作文

旁观者作文

(一)

雨,又开始下了,但却已激不起半点涟漪,正如我的生活在平静里淌过。

带着一颗湿的冷的心走向街头,步入那间我些许还能感到点喜怒哀乐的书店。漫无目的的拿起一本翻阅,随着故事走进那个只属于主人公的世界,我却只是一位旁观者,不过我庆幸我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我不会如书中人一般为什么事而心喜若狂,因为毕竟那只是书中的故事,在现实中太过迁强。我会为书中人的悲惨命运而伤感,但不会很久,只因为我不是局内人。

有时,只想活在书中。

现实的世界我不只怎样去面对。学生,我不是个好学生,好孩子,我算不上。

在家里似乎一切都与我格格不入。我不是个乖巧的孩子,平静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极度反叛的心。父母说东,我偏爱往西。一个在学校没停过嘴的女生在家里却沉默的如一件摆设,似乎只要我不开口,我的存在也就所谓隐形。或许就是这样,我与爸妈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妈妈总是说她很了解我,说我在想什么她都懂。可是我认为他一点都不知道她的女儿究竟想干什么。我做的事在她的眼里,好象没有对过。爸爸看似很慈爱,但是脾气却很暴躁,动不动就会指责我。所以我坚信了,多做多错,多说多错,于是干脆就沉默了吧。从此我和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远的有了些许陌生。我不是个好孩子。

在学校,我的同学说我是个开朗,幽默,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的女生。我也不知道我是否真如他们说的那样。可我觉的不然。我好象在用我的笑去特意掩饰些什么,是什么?我也不清楚。他们说有时我又很霸道,是的,这我不否认,我总是爱欺负我的新同桌,总是认为我是对的,总是一副很有理的样子,我会想方设法的去整他们,直到他们对我无语,我却只是幸灾乐祸。总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们的痛苦之上。我不是个好同学。

在朋友中,我一直不认为我会有知心朋友,我也不相信会有什么天长地久的友谊。因为曾经在小学是相信过这些,但以后的日子我却发现那只是在书中才有的故事。于是我开始变,变的只有朋友,没有知心。在我眼中,他们都是我的朋友,当时间的消逝,他们就会如春风带着我们仅有的美好的回忆而远去。而我只会把手挥,说再见。但不会去挽留,我已习惯了陌生,甚至渴望陌生。但我却有害怕孤独,所以我不断的忘记老朋友,结识新朋友。我不注重朋友情,我不是个好朋友。

我也不知道我究竟还有什么地方是好的。

所以,我渴望活在书中。在书中快乐也罢,伤心也好,我只是一个故事中的一节,我不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当翻开故事中有我的这一页,我也就如盛开在黑夜的烟花,无所谓枯萎与调谢,便又在黑夜里消失,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旁观者作文

(二)

这一路的旅途风光明媚还是绝路都是昨天笑忘书。

浮过云烟的日子或许过得仓促,又有谁用那空余的时间去回忆小时候那段纯真的童年。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生活在小小的圈子中,哪怕一行简短的文字,都能触起往年的回忆,哪怕一次无意的提起,都能勾起那逝往的童年痕迹。不是我不愿想起,只是在匆忙的工作或学习中,让繁重的功课;侵占了我的全部时间。试着闭上眼睛,让黑暗的漆黑从眼皮闪过,让心灵深处的童真再次苏醒。

稚气的笑脸,纯真的幻想。带着孩子气的你,嚷着要吃棒棒糖。拉着妈妈的衣角,期盼着她带你去公园荡秋千,嘟着嘴巴,赌气地在那溪边扔石子。涤荡起的涟漪,圈圈圆圆,圆圆圈圈,一个圈,一个圆。书写着稚气,天真,纯洁,单纯的你。

淡然四季就这样懵然而走过,鞭炮的响鸣意味着一年才刚刚到来,去年的痕迹早已不复存在,夏夜的繁星点缀着幸福的生活,深秋的落叶,缱眷着回忆的片落思念。回忆的轨迹早已丢失在起点的瞬间。寻觅不回只是过去的你。

一个曾经很好的朋友。她现在走了。

每个人都有一份礼物就是为另外一个人付出。没经历过挥之不去的痛苦是不懂珍惜手中的礼物。

她曾经说过不喜欢我呆呆地望着天空,说看久了会变傻。()或许我真的傻了,傻得乱七八糟,不懂得珍惜一直在我身边的她,不懂疼爱一直关心我的她。一直,一直。

想要跟她说的话,好多,好多。只是每当说出口时,觉得好做作。给埋没在愧疚的心里,我只能小心翼翼,只能在心中死记。要让她幸福,要让她成为全天下最快乐的人。但是我无法承担起那永久的承诺。

搁浅在指尖的眼泪,划破了时间缝隙的缺口,前沿的等待,只能算是暂时敷衍你的借口。

潜伏在夜里的伤口,不时地风蚀过我的心头。低落地曲调,奏鸣着悲伤。简言的几行字语,埋藏着淡淡忧伤,速写末语的殇。想找一处?浅的绿草地,舒舒服服地躺在上面,闻吸着嫩清的草香,缕丝的清香。淡淡的清爽,找不到一丝忧愁的存在,也许{逍遥曳听风,寂寞夜徘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默默苦守更多等来的是寒风吹袭,哪怕只有一个的天空,湛蓝无际,浅蓝无边。孤单的影子依旧在风口处被解剖,站在风里的孩子,只懂得寂寞与孤独。起身卸掉身上少许沾染的尘埃,或许这里的一切早已和我无关,不想在留下关于我的任何一点痕迹,一丝瓜葛。只想让自己成为陌生人,没有人认识的地方,没有人知道的地方。在那,慢慢回想起关于我们的故事。

回忆,有时很痛很伤。每个人都只能静静的做记忆的旁观者。但是,明天的太阳依旧会升起来。

旁观者作文

(三)

自己做自己的旁观者,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使自己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明察秋毫。

一般来说,人都能够很容易的发现别人的不足,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看到的只是自己的长处,那么你要想使自己更清楚的看清你自己,除了多听别人的意见外,还要做自己的旁观者,这很重要,因为别人有时候也不一定给你说真话。这倒不是说,都不肯给你说真话,有些时候真话是不能够说的,特别是好朋友,说了有时候误会会更深,不但起不了好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甚至后果不堪设想。

假如你的爱人或者什么亲人在外面对其他的人有什么暧昧表现,能够对你说吗?不能吧!因为这种事别人不好说,就是你的最亲近的亲人也不能够说的啊!这时候需要你自己去发现,平时多体谅对方,多关心对方,即时批评自己,找自己的不足,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了,这样也就会把即将发生的错误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再说,你如果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别人的意见你也不会听,知道你是这样的人,他们也不好说,说了怕你给他们下不了台,如果你的脾气不好的话,特别是男士,你们不打起来才怪呢!做自己的旁观者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你平时就要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遇事要用脑子从不同的角度多考虑,不论什么事都有它的因果,多替别人想想,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二位,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与人相处就要先看到别人的优点,你会说,现在的人不是你说的那样,他们会看不起你的,觉得你这人怎么怎么的,让他们去说啊!嘴长在人家的脸上,不让说可能啊!看到别人的优点你是快乐的,看到自己的缺点你更是快乐的,因为你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才能够去努力,这样你不是有了提高的机会啊!再说了,你做这样的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就会有更多的人了解你,当你有了缺点你自己没发现时,他们就会给你指出,你无形中就比别人多了一次进步提高的机会,难道这样不好吗?做自己的旁观者,让自己在漫长的岁月里精心打造自己,赢得了自己的的同时也赢得了众人的相助,与人与己都有益,何乐而不为呢!永远做个快乐的自己,做个给人带来快乐的人。

第二篇:乐观者.悲观者作文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快乐的时候多,还是不快乐的时候多呢?没人做过这方面的统计,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快乐不快乐。不过,快乐的机会不是人人都能每时每刻都能遇到的,不快乐却能随时随刻来到。面对着如此多的不快乐,另人感到痛苦不堪,那还不如乐观地面对他。

一个人所说的话会使更多的人感到快乐和不快了。既然一个人所留下来的是影响着这么多人,那不如克制自己,让自己变得乐观,让许多人都感到快乐`乐观,这不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吗?把自己的不快乐,乐观地去面对,使自己少一件不快乐留在脑中。 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最经典的两个例子是:面对同样的半杯水,乐观的人会说“太好了,还有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说“唉,怎么只剩下半杯水了。”面对有个豁口的瓷碗,乐观的人会说“虽然这碗有个口,可还是很漂亮。”悲观的人会说“这碗很漂亮,可惜有个豁口。”面对半杯水,美中不足的瓷碗,乐观的人是对现实的满足,是对事物的欣赏,而悲观的人看到的是不足,是缺憾。

父亲欲对一对孪生兄弟作"性格改造",因为其中一个过分乐观,而另一个则过分悲观。一天,他买了许多色泽鲜艳的新玩具给悲观孩子,又把乐观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车房里。

第二天清晨,父亲看到悲观孩子正泣不成声,便问:"为什么不玩那些玩具呢?" "玩了就会坏的。"孩子仍在哭泣。

父亲叹了口气,走进车房,却发现那乐观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着什么。

"告诉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亲宣称,"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还藏着一匹小马呢!" 温馨提示:乐观者与悲观者之间,其差别是很有趣的:乐观者看到的是油炸圈饼,悲观者看到的是一个窟窿。 我想如果有一个人问你:“你愿做乐观者还是悲观者?”我想大多的都说愿做一个乐观者。那既然我们是愿意做一个乐观的人,为什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信心的悲观者呢?为什么我们不去尝试改变自己呢? 乐观这是个多么好的词语。乐观的人,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对生活充满渴望,积极的态度。不因一次依次失败,一次挫折,而放弃,遭塌自己。 如果你不想成为一个对一切都失去信心快乐的人,那请你去勇敢地追求快乐乐观的态度。要活得快乐,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态度。我想,这就是快乐的真谛。忧愁、顾虑和悲观,可以使人得病;积极、 愉快和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情绪,可以战胜疾病,更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 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能磨炼。

第三篇:小学作文:悲观者和乐观者

悲观者和乐观者

一天,小王和小刚并肩走在一起。突然,“扑通”一声,他们俩同时掉进了猎人为猎物设计的陷井。

小王和小刚,忽然觉得脚下一空,好似掉进了地狱,小王小刚同时往四周一看,全部是白色的墙,悲观者小王不禁哇哇大哭,一边大哭还一边埋怨:“我的命怎么那么苦呀!在路上你让我扛最重的树干,而你扛着树枝,还哼着歌,现在又掉进了猎人设计的大坑里,这可叫我怎么办呀!”

乐观者小刚安慰他说:“兄弟,也许还有办法,总之,我们一定会出去的,出去以后,上帝会给我们安排的好好的!”乐观者叫悲观者爬到他的背上,叫他爬出去,因为小王说自己命苦,所以他哪还有什么力气爬呀!

小刚抬头一看,正好发现有几根木头,短木头,还有一个锯子。你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吗?猎人设计的陷井,要用木头支撑,他们一掉下来,木头也掉下来了,长木头是他们砍伐的。他们的伐木工人,身上随时都带着锯子。他转念一想:可以锯个梯子嘛!不一会儿,梯子造好了,他一咕噜爬上去,对着陷井喊:“兄弟,我已经把梯子造好了,你爬上来吧!”小王爬了上来,心里还是不高兴,因为这个主意不是他想的,怕他回家后会讲出实情,自己会丢脸,而小刚呵着,想:我以后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采取一个改变命运的实际行动,比一千个苦恼一万个牢骚都管用。

第四篇:旁观者的旁观者

——记《旁观者》读书笔记

工商(1)龙季桃 18359103974

《旁观者》的作者是彼得〃德鲁克。他出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祖籍为荷兰人,其家族在十七世纪时从事书籍出版工作。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产生了一个“大师中的大师”,他还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已超过30篇,著作多达50余本,传播及130多个国家,甚至在前苏联、波兰、南斯拉夫、捷克等国也极为畅销。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他的原则概念及发明,包括:“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是管理哲学、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满足顾客、企业的基本功能是行销与创新、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策略中的角色、成效比效率更重要、分权化、民营化……等。然而,这本书虽不是他重要的著作,但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书。

在书中,作者不是以主人翁的角度写作,而这正好映衬了书名《旁观者》。这本书以人为主题,共47个章节,其中分别写了作者不同时期所遇到的“传奇人物”。

德鲁克在叙述隆斯的专业风采这一个人物故事时,足足用了十六个章节的篇幅。书中介绍的隆斯是当时通用公司的最高执行主管,为通用的建设鞠躬尽瘁,而且爱憎分明,做起事来专心致志,兴趣广泛,热衷政治,党性很高,是共和党的忠实成员。隆斯曾在麻省理工学院以前所未有的高分光荣毕业。《我在通用的日子》(又名为《我领导下的通用》)是隆斯的著作,然而在书中极少出现关及“个人”兴趣的事物,因为在他认为,“个人”兴趣,与专业无关,“专业人才”因该不能透露自己的兴趣、信念和私人生活,得把这些和工作分开,除非涉及或影响到通用……在《旁观者》书中的对隆斯的语言描写也是非常具有个性,充分的体现出这位大师在管理界的权威性以及他对企业管理的独特见解。这是一种怎样的性格,怎样的一种心境,怎样的一种态度呢?我已经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这样一个“古怪”的人!

当我在看到关于怀恩师的章节时,不禁地回忆着我的恩师们。他

们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德鲁克在怀恩师中些许多他遇到的和他所知的赋有个性的恩师们。于是,在这些各不相同的恩师们寻找着所谓的真正的老师。然而,在多年的教学观摩中却发现:老师没有一定的种类,也没有完全正确的教学法。教学就像一种天赋像贝多芬、卢本斯和爱因斯坦等那些与生俱来的奇才,教学是个人特质,和技巧、联系无关。在这之后,他发现了另一种老师,即凭借这一种方法来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老师。前者为天赋型的,而后者则为方法型的。在“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德鲁克则用了柏拉图式的爱来阐述。他还指出了这两种老师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非常负责。对与他的讲述,我个人是持赞同观点的,然而我无法来评论什么,因为我还是个“学生”。

看完了《旁观者》,虽然不能完完全全理解书中的内涵,但至少我旁观者(德鲁克)的旁观者的身份得知《旁观者》里有负责的老师;有年轻时因反犹太的情结而痛苦万分,晚年又因希特勒入侵而流亡国外的奥国医学史上最早得到学术界正式认可的弗洛伊德医生;有因爱坚持而又为爱所困的伯爵和女伶;有将“个人”兴趣与工作完全分离且特立独行的隆斯;有长期与病魔斗争却意外胜利之后,难以停止交换的银行家弗里德伯格;还有深受中国传统政治(具体指制造党派斗争,在位高权重的人士间挑拨)的耐人寻味的鲁斯。在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中,感受到尽管是用文字来叙述或表达一些看是微不足道的事物,却能过让旁观者们收益到无穷尽的财富与快乐!

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啊!

第五篇:一个旁观者的浅见美文

今夏,闻我外甥考入美国一名校,又听一外国朋友说起孩子毕业之事。(椐说他孩子目前只想打几年工,然后再上学做打算)我一教友之子明年也行将毕业,问起今后计划,简单明了,寻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先安身立足,然后全力传教,事奉上帝。东西文化的差别,导至人生轨迹的不同。惊叹之余,感慨万千。写下寥寥数笔,与众人分享。中国大-同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框架,使得子女与家长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连体,把他们的命运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孩子的诞生之日,就是他们自己的再生之始,带給了他们二次生命的重造机遇,延续了家族绵绵不断的血脉。为了能让孩子圆了自己未圆的梦,了了自己未了的事,把他们培育成为出类拔萃的栋梁之材是必需的。因为他们的出色可以弥补自己的平凡。他们的成功可以挽回自己失败的命运。家长们会倾其所有,迅速

例如我外甥,从三岁起,各类名目繁多的学课就填满了他每天日程。夏天游泳课足球课。冬天滑冰滑雪课。平时钢琴冰球训练。读书之余,还要参加学校的竞选竞赛,抽一部分时间做义工等等,为今后的简历添色增分。期末,还得为父母呈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在”决不让自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鼓惑下,小小的年纪还是玩耍的岁数就成为了父母手下疲於奔命的机器,撑持起了与自己年龄不相吻的重担与高压。“这对你将来有好处”。这是家长们惯用的说辞。不知这所谓的好处是指可以为将来的事业添砖加瓦,还是能給今后的生活开启一閂幸福之门。或者兼而有之。本来中国人的事业和生活界线始终是模糊不清的。他们惯有的逻辑是:获得一份体面而又令人羡慕的工作。才能上升到一个更高更远的空间来成就一凡惊心动魄的事业。一旦功成名就了,美好的爱情,圓滿的家庭自然会随之而来。而好的工作,不是每个人都能垂手可得的,要想在找工作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势,就必需经过名校的熏陶,名师的的锤练。大公司名单位的门才有可能向你打开,这是中国父母所深信不疑的。子女们虽然并没有悟到进好学校为他们自己所带来的真正的深层次的意义,这并不妨碍他们要千方百计拼命地挤向名校。似乎这一进的瞬间便能完成了丑小鸭与美公主间的突变。为了得到和报答父母的钟爱你要进。为了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你要进,为了成为万众瞩目,光彩照人的巨星你要进,为了光宗耀祖的使命你要进……你有太多的理由要进,恰恰把最根本的理由忽略了。

而要进人名校的唯一的Passport就是一份无以伦比的学习成绩单。所以说,孩子的成绩好坏,在校的表现,已不再是他们纯粹的学习行为,而是被富予更深更沉更厚的社会含意。牵动着多少父母的心。我们可以注意到,中国人聚会游玩的谈话,茶后饭前的话茬都离不开各自’儿女’这个主题。“xxx孩子考了多少分”。“xxx进了xxx大学”。这些,可以让父母在众朋好友前昂首挺胸,也可以让他们在亲戚朋友间颜面丧尽,刺激着全家为着共同的目标而竭力拼搏着。为了使孩子得到父母自认为最佳的教育(让孩子进最好的学校,給他们找最好的老师买最昂贵的电脑钢琴),父母可以省吃简用,不看电视,不外出旅游。可以打几份工,加班加点干活也不显累。子女作为父母的一个符号,生命的延续,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栽培孩子的事更比天大,对于投资在孩儿身上的一切,他们毫无吝惜,也不奢望得到回报的。这真是中国父母的伟大可爱之处。

家长与子女互为一体的另一面还表现在他们间的沟通

交流上。既然自己与孩子已不分你我,没听说过有什么事情你需要同自己商讨的。更很少看到你为了取悦自己而煞费苦心。这就不难理解中国父母为什么不习惯于在儿女面前表露情感,也不屑于同他们交流感情,嫌麻烦浪费没必要。比如:他们就很少会面对面地夸孩子,更不曾想过要对孩子说一些感激的话。长此以往他们心里虽深藏着孩子,却不知如何用情感化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关爱。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事无巨细地对待孩子的每件事,细心照顾和安排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都是他们传递爱意的途徑。为了报答父母的这份关切,孩子没日没夜地苦读着,也弄不清是为自己,还是为父母而学。稚嫩而又弱小的年轻的心,本该充满着对世界的好奇,对知识的向往,对学习的渴望,却被这重重沉沉的责任感,感恩情压得支离破碎,面目皆非。既便残存了一些,最后也被中国人所固有的功利性,适用性及目的性抹杀得荡然无存。

例如:美妙的琴声让你听得如痴如醉,你不禁会对自己说:“什么时侯我也能弹出这么美的声音该有多好!”多么单纯而又美好的愿望!所以,父母要求你学琴,你欣然答应了。渐渐地,你发现父母及周围的亲戚朋友对你的琴声根本不关心,他们更在乎的是你考了几级。有了这个硬性指数为比较,孩子孰强孰弱便能一目了然。悦耳的琴声只偶尔在party上为父母长脸派上了用场。学琴的更大的意义在于铸造自己与父母的社会形象罢了。自己学琴的初衷是有多么幼稚可笑。感叹的同时,你那刚刚滋生起的一些对学琴的兴趣也不觉地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剩下的,你是为了完成一项使命而学,为了让父母高兴而学,为了让家长以自己为荣而学……你单单不是为了你的心而学。或许,你能够掌握一些精湛的琴技,但你永远成为不了一个琴师。

父母与孩子间的疏导不顺畅还体现在家长总是以主宰者的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他们从来都是用‘让’或‘要’,而很少用‘想’或‘愿’等字眼来使唤孩子去做他们认为必须做的事。容不得有丝毫的商量余地。他们从未想过,也不愿去问问孩子是否愿意顺着他们画出的道道走下去。他们心安理得地迫使子女去做有违自己心愿的事,想当然地认为:小一辈的心思与自己是相通的。他们或早或晚都会认可接纳自己的想法,并能明白自己的一番苦心。“儿女们将来会知道的”。这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最好的令辞。孩子早以习惯了父母的这种强势。他们的心情是五味杂陈。一方面对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感激不尽,不忍心因为自己而使父母伤心失望。但又不甘心做父母手下的木偶任他们隨意摆布。更无奈于由于自己经济上的不独立,思想上的不成熟而必需依附于家长的状况。在同父母与自己的抗争和妥协中找到一些平衡点以应付错中复杂的矛盾。这是他们的过人之处,智慧所在。

中国教育的另一个奇特现象是:尽管父母的背景阶层迥然不同,但他们管束孩子的理念是何其相似!只要顺乎潮流,应和需求,都被认为是利己利家利国的事,让孩子去学去做总不至于边缘化,是万无一失的正确选择。(尽管他们并没有悟出这其中的道道,也没考虑到孩子的自身条件,顾及到他们的喜好和感受)。有一段是“大学热”,高考班复习资料纷纷而至。有一阵是“出国热”,‘英语角’,托福班随处可见。有一时是IT热,化学博士转学计算计也不足为奇。现如今是“经商热”,大大小小的公司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步调何等的一致,让人叹为观止。这股思潮袭卷而来,得利得弊,各有人在。对于我来说,应该说是这追潮流的最大的受害者。

我从小酷爱写作,自认为在这方面也有几分天赋。若施予培植,是有所发展的。虽成不了名垂千史的大作家,至少可以以写字为生。随我所好而度日,岂不乐哉?可父母却让我去学我最不善长的数理化。因为那是一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写东西这玩意是很虚很空的,既抓不到利,又摸不着钱,更成不了名。甚至是一个“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职业,远不如考个大学,求得一份稳定而又高收的工作来得实在。我是纽不过爸妈的意愿。到头来,我的数理化没整明白,自己的作家梦也早就丢到了爪洼岛。

与中国父母和子女的命运息息相关,共为一体的情形不同,西方的家长至始至终把孩子看着是外来的,独立与自己的自由的个体,是上帝赐与他们的礼物。为他们的生活增色加彩。takecare这天外之物,使他们免遭伤害,并能幸福健康的成长发育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职,子女未成年之前,他们有义务训练孩子的基本生存技能。以便将来成形之后可立足于世。他们把十多岁的孩子送到有着严密组织结构的MacDonald打工,让他们在高强度及紧凑有序的工作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他们还鼓励自己小孩参与Door-to-doorFundraising活动。增长他们与社会频繁接触的机会,提高他们待人接物的技巧。

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个人性格素质的塑造,道德修养的扶持也极为重视。并在此做出了巨大努力。

有一件事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在我曾经去过的-个中国教堂,有一位长老,在这个会众服务了将近十多年。有一天,他突然宣布要转人英文会众去了,令众人瞠目结舌。探究其因,完全是为了那个既将成为teenage的儿子。他虽然从小就因为父母的关系,几十年如一日,同中国人一起学圣经,做礼拜。但始终未能溶入到这个群体中去。中国人在他眼里仍陌生如初。没有朋友的日子煎熬着他,加之学中文的艰难留下的恐惧症,使他开始厌恶教会的一切,逐渐失去了对bible的兴趣。心急如焚的父母,为了让他重新捡起对宗教事务的衷热,不惜舍弃了多年苦心经营的中国会众,来到了一个让孩子非常comfortable的,如鱼得水的英文会众,以拴住孩子心中的信仰。这一片苦心天地可见,着实让人感慨不已。这不由地使我想起了孟子母亲为孟子三度搬迁住所的故事。多么惊人的相象!让我对西方的父母寡目相看了。

最后要指出的是,让儿女懂得如何enjoylife更是西方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孩子们deserve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自由自在的少年时代,尽情尽兴享受世上一草一木,轻轻快快认识人间一山一水,学习本身是一件既轻松又愉快并有趣的事。它唯一的目的就是让你更好地生活。一旦变得枯燥乏味,成了沉重的包袱,使人痛苦不堪就失去了它自身的意义。何必再学下去呢?学生随时随地会终断学业去做工,打厌了工又重返学校续读在西方是非常普遍的。着实让中国人看不懂。在中国人眼里,似乎西方的家长只顾自己享乐,对孩子学习的事不管不闻。上什么学校?找什么老师?学什么东西?完全由孩子自行定夺。自己到落得个轻闲自在。他们只关心孩子在学校是否快乐?是否喜欢老师的讲课?是否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至于他们成绩如何?表现如何?这就要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了。读书总归是孩子自己的事。对儿女的未来别无他求,能尊纪守法,开开心心就足了。父母们也不会因为孩子而少看一场电影,少度一次假。当小孩有某方面兴趣和才华,他们也会送孩子学这学那。但要在不影想自己生活质量的前题下,于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归根结底,子女的教育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永远成为不了他们的全部。父母的这一番身教如影随形地影响了孩子的一生,让他们意识到了快快乐乐比什么都重要。

西方父母与子女间的交流渠道也是畅通无阻的。家长并不因为自己在经济上握有生杀大权,阅历和知识又高过于子女而凌驾于他们子上。相反,他们会尊重孩子的任何看法和决定。站在同一高度与孩子对话。既便孩子有不妥的行为需要纠正,自己的合理化的建议也很想让他们采纳,家长也会以自己所特有的方式循循善诱的引导着孩子向着他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或来一番开诚布公的面谈,或以自己的行动来表白鲜明的态度,或寻找出-把能敲开孩子兴趣之门的钥匙等等。总而言之,使晚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命运自己作主。

西方父母也教会了孩子情感的表露。他们用最直接,最感性的方式传送着对子女的那份疼爱。他们可能不会给孩子一分多余的零花钱,不愿为孩子买一件价格不菲的东西,更无暇管孩子的闲事,却能慷慨地,时不时地给孩子送上一些温暖的拥抱,亲切的抚摸。节日生日之际,也会用心准备礼物,奉上他们真诚的祝福。这就是西方的父母!

外国学生涌跃报考名校的也大有人在,所不同的是:他们是揣着各自的梦想跨入名校的,目的纯一不杂,一目了然,就是为了圆梦。调查显示,让你在名校与专业二者间选一。多数中国学生会挑使自己风光的前者,而大半西方学生则取利于抱负实现的后者。各得所好,皆大欢喜。

待孩子羽翼丰满之际,西方的家长会对他们说:“孩子,你该走了。海阔天空,任你自由遨翔。飞到天崖海角也别忘了回来看看。飞累了,跌倒了,迷路了,记住回家的路。这儿永远是你的家!”。孩儿一旦走出这家门,这家长的的职位就此自动解除。父母也完成了上帝赋与他们的神圣使命。护送孩子上路,独自闯荡人世。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迷惑。虽然不乏有头脑清晰,深知自己之要之需之人,凭着他们的执著与才智,走近了自己所思所想之地,目睹了父母不曾看到的世象。开劈一片属于自己的,比前辈更广更深的天地。但对大多数人来说,纷乱而又充满诱惑了的世界使得他们个个都成为了迷失的羔羊。他们换了无数个工作,拿了众多的学位,跑遍了整个地球,同自己纠结交真了大半辈子,到头来也弄不清自己要什么。

在寻寻觅觅中,消耗殆尽了他们整个人生。弥留之际,连一寸栖息安憩之地也未能获到。

而中国父母的可敬之处就在于:他们对已长大成人的孩子仍不弃不离。为他们既将的旅行把关掌舵,保驾护航。孩子们迎着长辈们为他们悉心设计的行程路线行驶,虽注定绕不出那片由祖辈们开垦出来的袖珍之地,进不了自己亲手筑起的理想王国,但可确保他们不迷失方向,把时间荒费在这没完没了的探路之上。借此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踏踏实实耕耘播种。相信总能等来或大或小的收获的。

两种文化引发了两类教育带来了两拨人才。西方培养的是创造性的奇才,东方栽培的则是建设性的精英。二者缺一不可。就象一个房子的建造首先需要的是一个设计师。他的别具一格的创意来之于丰富的想象力,开阔的视野,满怀的激情及理念的突破。当然,光纸上谈屋是不行的,要把图纸变成实实在在的房子,需要有知识渊博技术精通经验丰富的总工程师来统筹全局更要有各类高级别技工,用他们各自的特殊技能来具体实施设计的理念。

好的idea引领着社会前进的方向。但最终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来源于深入扎实的研究,勤勤垦垦的实践。循行渐进地开发。

迥异的生长环境,哺育出千姿百态的万世万物。造就了一个无彩缤纷的地球。每事每物都各进其才,各行其职,为改进地球的面貌而发光发热。世界就这么奇妙!造物主就这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