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建设部述职报告

2022-08-09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发展建设部述职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发展建设部述职报告

党校发展建设情况的报告

近年来,党校(区行政学校)在XX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市委党校的关心指导下,一方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定发展不动摇,加快发展不松劲;一方面通过思想解放寻找加快发展的路径、创新加快发展的方法,以培养高素质党政领导干部为己任,以建设全省一流区县党校为目标,充分发挥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为提高XX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基本情况

党校建于1954年,现占地面积42亩,现存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超过50﹪。校内建筑主要有教学楼1100平方米,阶梯教室约550平方米、多媒体教室约350平方米、办公楼600平方米,另有食堂、餐厅500多平方米,平房宿舍、辅助用平房等1000多平方米。

二、工作情况

近年来,党校按照《党校工作条例》和省市党校工作会议精神要求,改革既有培训模式,拓宽办学途径,加快易地发展,确立了我校“三个中心”的目标定位,即:干部培训中心、理论宣传中心、工作研究中心。围绕这一目标定位,我们用“三位一体”的办学格局来打造干部培训中心(党政干部公务员培训轮训、党员干部学历素质教育、各类人员专业岗位业务技能培训);用“三个平台”的理论宣讲来打造理论宣传中心(党校系统理论培训、基层理论宣讲辅导、网络媒体教育宣传);用“三个层面”的课题研究来打造工作研究中心(教学研究

课题、区情调研课题、理论科研课题)。

1、拓宽主渠道,推动干部教育培训的大规模。

近年来,我校一直坚持解放思想,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理念,强化主体办学,巩固学历教育,拓展联合办学,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办学格局,实现了新一轮干部教育培训的分层次、分类别、分批次、全覆盖,每年的教育培训量达3万人次即:领导干部培训每年10期左右1000多人次;公务员培训3000多人次;党员干部学历素质教育三个层次(研究生、本科、大专)、三个专业(经管、法律、社区)、三个类型(党校函授、成人自考、网络教育),在籍学员1000余人,教育规模、教育层次、教育类型创历史之最;各类人员专业岗位业务技能培训每年1万多人次;理论教育宣传每年5000多人次;网络平台教育每年1万多人次,党校的主渠道地位充分体现。

2、筑牢主阵地,推动教学水平提升的大幅度

党校作为大规模教育培训干部的主阵地,我们针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结合区级党校的培训特点、地域优势、区情需要,分别围绕党校教育规律、干部成长规律和区域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多个层面提高党校的教学水平。具体采用三种方式:一是专题培训,即先后对从事经济工作的领导干部、城建工作的领导干部、农村工作的领导干部、分管教育、社保、医疗等社会事务的领导干部举办了招商引资、城市建设与管理、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社会事业等多期专题培训班。二是党性锻炼,即在各个培训班中开展旁听法庭庭审、辩论比赛、军事训练、拓展训练、重走朱毛挑粮小道等各项教学活动,提升学员党性修养。三是现场教学,即利用党校建立的“党性锻炼现场教学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活动。我校多名教师先后获得省市党校 “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教学先进个人”“课题调

研先进个人”称号。

3、造就主力军,推动党校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的保持,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大兴调研(科研)之风、大兴服务之风,造就一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用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工作实践的主力军,必须造就一支风气正、水平高、能力强的执政者之师队伍。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具体利用好三个平台:一是党校系统理论培训平台,每年我校组织教师赴省、市党校进行专题师资班学习10多人次,鼓励教师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组织教师聆听省市党校教授现场授课20多场。二是基层理论宣讲平台,先后对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创先争优等课题下发授课菜单,与社区联合举办先锋学堂,每年赴基层宣讲50多场听课人数5000多人次;在XX报开设理论视角,一年发表文章58篇;完成区级调研课题10多个,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10多篇。三是网络媒体教育宣传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党校网站和党员网大进行网络教育,每年的点击量超过10000人次。近三年来,党校教职工获得省、市、区以上表彰25人次,党校获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表彰;学校党建工作、作风建设工作等连续三年获得区委区政府和区级机关工委表彰。

三、意见与建议

1、党校工作的一体性要求中央、省市党校能对基层党校提供指导,各级党校都是各级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这一工作的共性要求上级党校能加强对基层党校的业务指导和工作帮助。建议上级党校一方面能加大对基层党校师资力量培养,多开展师资培训、教学研讨活动;另一方面,加强与区县党校的交流,基

层有大量调研的实践素材和经验,需要上级党校的理论指导来提炼和推广。

2、党校地位的特殊性需要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党校既是各级党委的重要部门又是事业单位。然而基层党校开展工作的经费地方党委政府长期投入不足,在函授办学期间,党校还可以通过学历教育获得资金补助,在学历教育结束后,正常的办公经费、调研经费、教学设备更新维护等各项开支都需要地方党委拨付资金。

3、党校工作人员的复杂性需要各级政府和上级党校的关心。党校工作人员中既有参照公务员管理的行政人员,又有教师身份的教学人员,尤其是基层党校的工作人员往往身兼行政和教学工作,《党校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党校教师享受国家规定的有关教师的各种待遇”在基层党委政府中也得不到落实,在公务员阳关工资,教师绩效工资后,基层党校教师身份的工作人员地位十分尴尬,同工不同酬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议中央党校能统一出台针对党校工作人员的身份、待遇文件,各级党委政府按文件执行。

4、党校教学的工作的主体性需要上级党校指导与关心。科研、调研、培训都离不开党校的教学工作者,建议能设立科研、调研、师资培训等专项资金帮助帮扶基层党校教师开展工作。

第二篇:特色产业发展建设调研报告

做活山水文章 打造特色产业

xxxx县xxxx乡位于xxxx中下游,是xxxx库区移民大乡,全乡9个行政村涉及移民6个村51个村民小组。作为xxxx县境内唯一的库区拦河养殖基地,拥有1.2万多亩的水域面积。近年来,该乡妥善安置移民,立足山地资源优势大力开发脐

橙等小水果,修水库、建渔坝,引导农民利用库汊发展水产养殖,赢得了“脐橙之乡”和“鱼水之乡”的美名。山地开发、水产养殖成为农民群众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特别是全家坪村小水果基地开发,xxxx库汊养鱼成为该乡的特色经济与支柱产业。按照未来几年xxxx“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发展战略,xxxx乡将把山水文化作为最响亮的文化品牌来打造,把山水资源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来开发、最为独特的竞争优势来彰显,着力打造湖光山色的生态文化品牌,做大做强xxxx小水果开发及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增加鱼农果农收入,造福人民群众。

一、全乡发展小水果、水产养殖业的有利条件

1.山水资源丰富。xxxx乡是典型的农业产业中心带。xxxx水库蓄水后,全乡山地面积约为16.8万亩,水域面积达1.2万亩。由于属亚热带气候,无论气候、环境、土壤等条件十分适合小水果开发,产出的各类小水果色泽鲜艳,果大甘甜;同时,xxxx库区水域无污染,水质优良,养殖的各种鱼类肉质肥嫩,味美可口,都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大力发展小水果及水产养殖不仅成本少,产出多,投入与产出较其他地方高,而且有利于绿化荒山,保持水面洁净。目前,全乡拥有2000亩的美国脐橙基地,其中仅全家坪村小水果种植面积有1200亩,年产量上万吨,产值约在300万元以上。库汊水上养殖面积有5400余亩,网箱养鱼7000余口,年产鱼量3000吨以上,产值上3300余万元。

2.品种繁多。全乡种植的优质水果类有:美国脐橙、甘溪沙田柚、香柚、蜜柚、碰柑、蜜桔等。养殖的优质鱼类有:美国汊尾鮰、丁鳜、青鱼、武昌鱼等10多个高档鱼种等。2005年,引进湖南益阳益发有限公司对全乡水产品进行统一收购、加工、销售。2009年,申请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养鱼专业合作社。同时引进水上网箱养殖,水下自然放养的立体养殖技术。全乡水域养殖面达到70%,网箱养殖在逐年增加。小水果开发逐年进行品改培植,以优、精、特为目的,大力发展小水果面积。

3.市场前景广阔。由于小水果类、鱼类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深受境内外消费者欢迎,近几年来xxxx每年所产鱼量和水果产量均在百吨以上。该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消费渠道向各大城市拓展。部分鱼类远销美国、韩国。水果远销四川、重庆、贵州等城市。

二、当前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1.管理水平不高。如小水果配置管理,除基地和部分大户所培植管理较为精细外,绝大多数农户管理还相当粗放。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有的甚至没有管理,处于失管状态,水果产量低,品质良莠不齐,数量低。产量收入大小年现象比较明显。品种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合理,鲜果供应期短,销售压力大。滞销现象时有发生,使农民看到的“钱”得不到手。水产养殖同时存在管理水平和技术方面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水产防病方面,自己没有专业技术人员,靠请人看“病”。如2012年上半年,大面积鱼苗死亡,凸显了技术人员匮乏。

2.销售压力大。随着周边县乡的普遍开发种植,给xxxx乡小水果及水产品销售带来一定的困难,抢占了xxxx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如:鱼类、水果类大部分靠一些散而小的客户商来购买,缺乏固定的批发市场和一大批专业营销大户。未形成统一的市场。市场份额浮动较大。严重影响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xxxx特色产业发展建设的对策

规划是山区经济发展建设的龙头。如果这个龙头没有抓住,不仅不能彰显一个地方的特色,还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那种山清水秀,傍水而居,山在水中,房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山水生态园、人文景观园”目标就难以实现。所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拓规模创特色。为了打造特色、彰显个性,xxxx乡要按照产业、结构、规模、适度集中,区位布局、环境优化、科学管理“三统一”的目标,下决心把山水规划做好。充分发挥xxxx得天独厚的优势,结合当前的生态发展时机,以产业多元化,生态景观化,品种多样化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xxxx水产养殖、水果开发的绿色生态园。一是在湖边周围栽种树木,搭建休闲垂钓点,打造生态休闲园。吸引外地客户观光垂钓,推动水产养殖及旅游观光产业的联动发展。具体方式可通过中介公司或项目合作投资,引入资产,也可采用民间投资相结合的方式来修建山水生态园。二是山地开发要成规模,产业、结构、规模、适度集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报告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贵阳市立足于城乡统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划为基础和龙头,以建立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保证,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工作持续推动,阶段性成效明显。

一、2007年全市推进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一)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全市一产增加值2005年为34.85亿元,2006年为38亿元,实际增长7.6%;2007年达到45.07亿元,实际增长8.2%。农村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为3135元,2006年为3442元,增长9.8%(实际增长8.8%);2007年达到4088元,增长18.77%,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05年的120元缩小到2007年的52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2005年比全省高出1258元,2007年高出1714元。

三是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蔬菜产量从2005年的93.26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25万吨,2年间的增幅分别是13.1%和18.8%;水果产量从2005年的6.86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8.65万吨,2年间的增幅分别是14.1%和10.45%;禽蛋产量从2005年的1.39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2.02万吨,2年间的增幅分别是8.3%和33.6%;肉类产量从2005年的18.06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20.54万吨,2年间的增幅分别是6.7%和6.6%;水产品产量从2005年的1.05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19万吨,2年间的增幅分别是8.9%和3.4%。 四是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2007年,蔬菜基地面积达45万亩,花卉苗木面积达2.1万亩,水果基地面积达24万亩,中药材核心基地达7.6万亩,建成养殖小区累计达726个。同时,坚持以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为重点,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到2007年,全市已发展龙头企业7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19家,市级龙头企业46家;扶持培育农业经济合作组织371个。

五是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自2003年以来,我市坚持实施“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十字方针,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共解决了32.69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修建乡村公路2550公里,村寨串户路2958.9公里;完成植树造林等农村环境建设工程72.41万亩;修建小水池4.14万个;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1404户,户均面积达81.2平方米;完成沼气池建设106750口;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5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电时;实现固定电话、移动座机、移动电话等通讯方式对农村的多层次覆盖。

六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重大进步。从2005年起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不断加大推行力度,2007年农民参合率达92.63%;从2006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实行“两免一补”,全市农村在面杂费、免书本费、补助生活费、补助农村学校公用经费这四个项目中受惠的学生数量从2006年的46.9万人提高到2007年的57.6万人。对8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行义务教育补贴,完成32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二)贵阳市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亮点纷呈

2007年,全市新增新农村建设市、区(市、县)共建点21个,新增区(市、县)自建点83个。全市各级试点示范村寨总数达212个,其中省级点12个,市、区(市、县)共建点31个(注:2006年的11个共建点中,含金山村1个省级点),区(市、县)自建点169个(注:2006年的97个自建点中,含水塘、磊庄、立碑、水尾、中哨、折溪、右

二、杉树、刘育、龙广、黑石头等11个省级点)。通过建设,试点村寨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亮点纷呈。

一是村寨面貌成亮点。修建进村公路317公里,其中省级点35公里,共建点56公里,自建点226公 1

里;修建串户路456公里,其中省级点66公里,共建点106公里,自建点284公里;实施“四改一气”10118套,其中省级点555套,共建点722套,自建点8841套;建设综合楼21栋,其中省级点3栋,共建点3栋,自建点15栋;完成危房改造1269户,其中省级点72户,共建点200户,自建点997户;实施庭院改造1371户,其中省级点332户,共建点696户,自建点343户;修花池1280个,其中省级点190个,共建点446个,自建点644个;建设和配置垃圾池(桶)895个,其中省级点73个,共建点216个,自建点606个;实施通广播电视工程9559户,其中省级点911户,共建点2951户,自建点5697户。通过建设和整治,试点村寨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支撑产业成亮点。发展蔬菜169139亩,其中省级点9350亩,共建点15094亩,自建点144695亩;完成果树种植24466亩,其中省级点4800亩,共建点3903亩,自建点15763亩;建成花卉基地3180亩,其中省级点110亩,共建点1348亩,自建点1722亩;建成中药材基地5970亩,其中省级点200亩,共建点600亩,自建点5170亩;种植葵花30000亩,其中省级点130亩,共建点218亩,自建点29652亩;种植烤烟4424亩,其中共建点2058亩,自建点2366亩。新增商品猪16360头,其中省级点3029头,共建点7457头,自建点5874头;养殖肉牛13352头,其中省级点1500头,共建点990头,自建点10862头;养殖肉鸡1697076羽,其中省级点540000羽,共建点357315羽,自建点799761羽;养兔57540只,其中省级点8500只,共建点19040只,自建点30000只。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为农民稳定、快速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农民增收成亮点。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强化减免和财政补贴等多种措施,促进了农民增收。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88元,增长18.7%,增幅首次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其中,清镇市达3628.43元,增长15%;修文县达元,增长21.62%;开阳县达3601元,增长18.9%;息烽县达3120元,增长20.1%;花溪区达4082元,增长16.6%;白云区达5020元,增长15.8%;乌当区达4258.6元,增长12%;小河区达5136元,增长29.3%。

四是文明新风成亮点。各试点村寨都修建了文化综合楼、农家书屋,少数民族村寨还建起了歌舞表演场所,为农民群众开展读书和文艺活动搭建了平台。在全市组织开展了首届“百村农民篮球赛”,共举办800多场比赛,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和观看,丰富了农村业余文化体育生活。组织开展以《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培养村民尊老爱幼、邻里友善的新风尚。实施强素质工程,对试点村15万多农民进行了实用科技和技能培训,提高了科学生产和非农就业的能力。把文化活动与打造农产品品牌结合,开展了系列“农产品大王”评比活动,既活跃了农村文化,又推介了农产品品牌。通过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创新文化活动载体,文明新风吹进万家。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基本做法

1、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培育发展新产业。一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培植特色主导产业。在坚持区域化布局和规范化生产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选准有优势的蔬菜、花卉、畜禽、水果、中药材等作为主导产业,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养殖小区,建设了一批特色新、规模大、档次高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养殖小区。二是以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对龙头企业的原料基地建设、技术改造、质量认证、市场开拓等方面予以扶持,培育壮大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同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形成龙头企业带基地、农民合作组织建基地的专业化生产格局。三是推进农产品市场和“农家店”改造和建设,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产品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继续抓好“农改超”试点建设,推进“名店下乡”工程,加快发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完成改造村级农家店、乡级超市和农村集贸市场。健全和完善“绿色通道”机制,保障农产品畅通。四是挖掘农业新功能,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加强“吃、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的软硬环境建设,加快“农家乐”发展。

2、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突破口,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一是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建立城乡一体规划的管理新体制。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城乡一体发展的各项规划。二是突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寨规划,体现特色。根据村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风俗特

点,按照风格各异、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搞好村寨建设规划,防止千村一面。2006年全市选择了108个村寨进行规划建设,2007年又选择了104个村寨进行规划建设。三是重点倾斜,加快试点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字方针”,加大投入力度。每年安排小城镇建设资金、村寨道路建设资金等不少于上年。四是建立激励机制,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制定了《贵阳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寨村庄整治以奖代补试行办法》,对符合条件的试点村寨的串寨路、串户路、排水沟、集中垃圾池、沼气池建设和绿化美化、农房建设、房屋立面整治等进行奖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开展人均环境整治的积极性。通过规划建设,试点村寨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3、以培养新型农民为抓手,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一是推进农民素质工程建设。200

6、2007年共计完成新一轮农民技术培训82万人次,绿色证书培训20409人,颁证17340人,完成农业科技培训25万人;完成非农技能培训13万人,有序转移10万人。全市有5000多农民专门从事农产品运销,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经纪人。二是切实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真正让农民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三是走群众路线,在示范点的选择上,要求必须有90%以上群众同意才能确定,使示范点建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规划上,既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体现群众要求,又广泛征求专家意见,使规划科学合理。四是立足于实惠、实效,坚持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举债建设,不搞形象工程,真正让农民群众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对新农村建设充满信心。

4、以突破城乡二元体制为着力点,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定》,明确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我市破解“三农”问题、构建“和谐贵阳”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配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针对我市城乡二元体制的现状,为构建城乡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制定出台了24个配套政策文件,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启动区划调整,完成三桥马王庙片区整体划归云岩区管辖,其他区划调整正在按程序进行,将“一市三县”改区的工作已列上议事日程。三是成立了贵阳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城乡一体化相关规划已经启动。四是户籍制度改革迈出实质步伐,实现了首批农民身份整体向市民身份转变。

5、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为目标,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一是突出以解决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看电视难”等民生问题为重点,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实行“两免一补”,实施新一轮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二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和农民书屋工程,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活动。三是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不住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健全保障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长效机制。

二、2008年推进新农村建设展望

(一)坚定不移的推进城乡一体化

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是统筹城乡发展。要以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突破城乡二元体制,构建平等的新型城乡关系,建立城乡开放互通、互补互促的机制,整合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推动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加快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农民与市民的差别。

(二)科学制定规划

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统揽,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抓手,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于各项规划中。在抓紧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完成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体化等规划。完成以县城、重点乡镇、中心村为载体的规划。在加快城镇化步伐的同时,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促进农村就地城市化,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三)夯实农业农村基础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配套浇灌设施,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善配套渠系,推进农田水利化。继续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工程、生态林建设工程、

“四改一气”配套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和庭院绿化,不断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四)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积极引进、扶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努力建设一批符合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要求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实施菜、果、烟、花、药、茶、蚕、猪、牛、禽十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工程,推行标准化生产,打造一批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推广“猪-沼-果”、“粮-猪-沼-菜”、“稻-鱼-菜”等循环农业模式,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逐步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开发乡村旅游,充分挖掘民居民俗和民族风情文化,依托自然山水,利用森林、果园、菜园等,发展观光休闲旅游和“农家乐”,延伸农业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五)提升新农村试点村寨建设水平

继续加大对12个省级点、38个市、区(市、县)共建点(其中移民新村示范点7个)的投入,把规划建设的重点向“两点一线”倾斜。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以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村寨为目标,进一步加强试点村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强化产业支撑,把试点村寨建设成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示范、农民增收致富的示范、农民和谐幸福的示范、农村文明新风的示范。

(六)加大农民向城镇转移力度

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面落实和完善统筹城乡就业、城乡社会保障的政策,建立健全农民工的利益保障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

二、三产业转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县城和建制镇要率先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变,逐步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从2008年开始,全市力争5年内每年引导5万以上有条件的农民工举家迁入城镇居住。

(七)切实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突出以解决农村上学难、就医难、文化生活贫乏等民生问题为重点,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同等享有公用义务教育经费。切实加强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继续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农业人口参合率达95%以上。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加强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建设,扶持“农家书屋”发展,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文敏村镇、文明户创评活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八)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贯彻和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策措施,建立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实现公共财政、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发展。建立健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进一步把城市经营的理念和有效办法向县城和优先发展重点镇推广,筹集更多的项目、资金加快城镇化步伐和新农村建设。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争取信贷支持。积极引导、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稳妥推进机构改革,调整部门机构设置和部门内设机构,加快乡镇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管理体制。

第四篇:市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报告

今年以来,全市产业园区按照建设“创新型”园区的总体要求,加快平台拓展,增强功能保障,狠抓项目建设,培育产业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再掀新高潮。

一、主要成效

1-6月,全市产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554.8亿元,同比增长35%。新增建成面积15.2平方公里,累计建成区面积达90平方公里。新入驻企业77户,全市园区入驻企业达617户。累计完成投资139.4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基础设施投入33.5亿元,完成标准厂房建设108.8万平方米。XX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邻水经济开发区分别进入全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1000亿培育园区和500亿培育园区。

(一)规划建设迈上新台阶。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的建设理念,按照“大投入、大建设、大配套”的发展思路,不断提高园区的要素集聚和产业承载能力。XX经开区临港大道B、C段、广前路景观改造一期、新桥管理中心等项目顺利完工,103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已启动,完成了奎阁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并通过市规委会评审。邻水经开区完成了经开区规划环评和渝广共建机电产业园可研及产业规划,完成了城南机电园1300亩A、B、D线2公里道路黑化,园区供水管网完成了升级改造。前锋园区全线贯通了连接前锋片区与新桥片区的24米主干道,轻纺园区横八路建成通车。武胜经开区已完成翡翠大道道路主体、管网建设及路灯安装,正进行道路绿化。华蓥工业发展区全面完成了广华工业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机电四期整体平场、铜堡三期安置房基础平场全面完成。岳池回乡创业园大力提升园区形象,安装园区企业指路牌,实施九环线、科创路、兴园路及园区大道等人行道修建2.5公里,绿化面积达1.5万平方米。各产业园区启动安置房建设4800余套,建筑面积达43余万平方米。

(二)项目推进成为新亮点。深入实施重大项目攻坚行动,加大项目协调服务力度,扎实推进项目建设。1-6月,全市产业园区完成工业投资105.9亿元,同比增长58%。竣工项目25个,新开工项目91个。XX经开区玖源化工设备已基本安装到位,预计于9月底投入试生产;鼎恒锂电池项目办公楼和钢结构厂房主体工程已完工,预计于9月底试生产;铜铝型材已安装完成部分生产线并试产;岳池回乡创业园科创产业园项目,正加快硬化厂区内道路及预埋雨污管网建设;五星金方药业已完成围墙、施工便道、厂区内雨污管网建设和2栋厂房地基圈梁浇筑;武胜经开区鸿岱科技已完成施工图设计审查和工程队伍招标,正加紧进行厂房基桩开挖和板房建设;英明、千贻达已完成厂房主体及附属工程建设,预计9月初进行试生产。前锋园区耀业机械、国美汽配等7个机械加工项目快速建设。华蓥工业发展区万豪三期办公楼建设完成至三层;国雅二期完成宿舍楼建设,已启动办公楼主体建设;邻水经开区集中开工项目15个,总投资达76.2亿元。

(三)产业招商实现新突破。XX经开区成功引进正威聚酰亚胺新材料、玖源聚苯硫醚、城市综合体、精密机械制造、华油二期、印刷包装6个产业项目,协议引进资金273亿元。重庆河北商会投资50亿元的河北工业园项目在邻水高滩川渝合作示范园正式签约。武胜县引进投资50亿元的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整体入驻。西部牛仔产业园协议引进项目18个。1-6月,全市产业园区共引进项目79个,协议总投资428.7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7个。

(四)功能配套有了新提升。积极规划布局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商业、学校、医院、污水处理、质量检测等项目,园区配套服务功能快速提升。邻水经开区建设省级汽摩零部件质量检测中心和电镀园先后通过省上批复,已启动建设;华蓥工业发展区加速推进中小企业孵化中心和综合配套服务区建设进展顺利,企业员工教育培训平台建设已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武胜经开区公共服务中心、银刚广场等项目即将投入建设,城市综合体和生态长廊项目已启动前期设计工作;岳池回乡创业园污水处理厂项目已确定BOT建设模式,正在编写设计方案;XX经开区积极跟踪华润集团希望小镇、北大教育城等项目,大力完善城市功能。

总体来看,园区建设发展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园区配套不够完善,污水处理、垃圾中转、商贸、金融、物流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园区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还有差距,个别产业园区还没有真正形成主导产业和产业特色。

二、下步要求

下半年,全市产业园区要按照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和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力争完成工业产值500亿元,拓展面积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120亿元。

(一)立足扩容升级,做好规划修编。按照布局优化、特色突出、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于承接转移,做好新一轮产业园区修编扩容,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要突出园区产业特色,明确每个园区2-3个主导产业定位,实施差别化发展,在园区供地、招商、优惠政策的兑现、运行要素的保障方面,给予调控。规划既要考虑切实可行,又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更要注重土地利用率和投资产出率。

(二)加快项目建设,尽早达产增效。强化协调服务,全方位保障项目加快建设,促进签约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加快建设,早日竣工投产。要着重抓好15万吨铜杆、杂卤石钾盐矿风险勘探、4个总部基地等一批项目的开工建设;抓好群力汽配、渝腾锻造、英明、千贻达、超强连杆、贝德罗家具等一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加快推进玖源化工、锂离子电池、电积钴、五星金方药业、鹏扬食品包材、捷能新能源等项目建设进度。

(三)发展生产性服务,提升配套功能。紧紧围绕改善园区发展环境,提升园区服务水平,加快物流、商务、金融、居住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要素资源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能力。着力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资源配置中心、金融网点及综合性市场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的新型园区。

(四)创新融资手段,切实加大投入。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资思路。争取金融部门支持,用好用足省市出台的各项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园区项目立项争取力度,争取国家相关产业项目资金。继续探索国家廉租保障性住房建设配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融资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

(五)破解用地瓶颈,保障发展用地。建立完善联动工作机制,积极对上衔接,争取更多用地优惠政策。严把招商引资项目土地关,对土地投资强度、亩均税收贡献、容积率作出硬性规定,力促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加大土地开垦整理和清理力度,积极争取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城乡土地增减挂钩优惠政策,严厉打击违法违纪用地行为,积极盘活存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第五篇:小学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自评报告

一.学校概况和基础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位于长江口畔,创办于光绪二十九年,前身是XX县学堂,新中国成立后,又改名为XX中心国民学校、XX小学等,1993年命名为XX市XX区实验小学,XX年与原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小拆二建一成立新实验小学,分为东、西部两个校区,成为目前区内办学规模较大的素质教育窗口学校之一。

XX区实验小学的今天,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呈现“老树春深更著花”的崭新面貌。近年来,学校在“文化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理念的引领下,以两校合并为契机,确立了全新的文化战略和人才战略,启动“XX教师行动工程”,铸造共同愿景,创建学习共同体,构建现代学校文化。“十一五”期间,学校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全体教职员工团结进取、开拓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学校先后获得全国EPD项目试验校、全国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委员会实验基地、全国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及师训基地、全国“以校为本”校本研修实验基地、教育部“新校长”培训基地,XX市文明单位、XX市素质教育实验校、XX市名师名校长实验基地、XX市行为规范示范校、XX市“三八”红旗集体、XX市雏鹰大队、XX市安全文明校园、XX市科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区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区语言文字先进单位、区科技特色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拥有一支具有较高学历和能力起点的师资队伍,虽规模较大,但团结协作凝聚力强,虽成熟教师多,但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114人,其中在岗教师107人,50岁以上10人,占教师总人数的X%,五年内新教师6人,占教师总人数的X%,30岁至49岁的中青年成熟教师94人,占教师总人数的X%(其中31人是近五年内从外区、外校调入本校的原各级骨干教师,占目前中青年教师总人数的X%),显而易见,学校中青年成熟教师占了很大的比例。学校目前拥有各级骨干40人次(其中XX市特级校长1人、市名师后备人选3人、区学科带头人3人,区教学能手3人、校级骨干31人),占教师队伍总人数的X%,教师研究生学历、研究生班结业(含在读)8人,本科学历66人,大专学历(含本科在读)33人,分别占教师总数X%、X%、X%;教师中高级职称4人,小高职称78人、小一职称25人,分别占教师总人数的X%、X%、X%。

总体分析,我校教师在专业发展和提升上具有较好的基础和较高的起点。教师队伍成熟稳定,具有优秀的师德素养,敬业爱岗、乐于奉献,近年来社会、家长对师德的满意度为100%,学校是XX市行为规范示范校、XX区德育先进集体,多名教师获得市、区园丁奖、金爱心奖、优秀德育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学校也每年评选“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袁希涛金爱心教师进行表彰。在专业素养和能力上看,我校教师知识结构完备,专业经验丰富,部分骨干教师已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上100%的教师能达到一专多能,同时胜任基础课、拓展课、探究课的教学;X%的教师教学实践课能对外省市区县兄弟学校开放、展示;学校在接受全国、市、区级教育教学展示、督导活动中,教学课均受好评或优质课达标,学校教学质量在区内保持前列。十一五期间,我校数学大组、语文大组、音乐组先后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体育、自然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水平居于区领先水平。学校对教师的培养实施研(科研)训(师训)一体,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学校连续两届获区科研先进单位,现学校教师承担区级及以上级别立项课题11项,校级课题15项,形成了一张横向有广度纵向有深度的教科研网。

二.教师培养目标和举措

近年来,我们将校本师训工作作为实施学校文化战略和人才战略的整合点,通过有效地师训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核心价值,不断探索建设研修团队的生长点,促进现代学校文化的建设。培训中我校在目标定位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以下举措。

(一)目标定向,内在驱动,促进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核心价值。

、修订规划,启动“XX教师行动工程”。

教师的研修培训是一项前瞻性极强的工作,培训中,目标定向和内在驱动是取得实效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我校在培养教师方面始终有着前瞻、清晰、具体的培养规划。早在“十五”末期,我校制定的“教师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近年,随着原XX实小和进修附小的合并,我们又根据实际情况修订了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构建共同愿景,联合联动加强校本师训基地建设,促进内驱实现教师专业素养持续提升”的具体目标。

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内在动力是关键。为解决这个问题,08年初,我校在特级校长余慧斌的引领下,在长期研究现代学生人格培养的基础上,拓展到现代教师人格塑造的研究。并富有创意地提出了“XX教师行动工程”的设想。经过半年的酝酿完善,08年9月,我校正式启动了XX教师行动工程。结合“世博600天”活动,在XX工程的行动规划中,我们提出以培养现代化都市所需要的现代型教师为目标,学校和全体教师制定出二年发展规划。经过三次教代会的集中研讨,在学校制定的XX行动规划中,我们提出了在今后2年中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1)静心教书育人。

(2)铸新愿景谋新发展。

(3)打造实小新的教师文化。

XX行动规划还对教师基本素养的培养及各层次教师(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科研型教师)教学行动制定了一系列具体要求。而教师们则能结合学校的要求和自身实际,在师德修养、文化学历、专业素质、学科技能、教学风格、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等方面作出一个二年内的总体目标定位。如此上下联动,在实践中,学校、组队和教师个人就形成一张横向有广度、纵向有深度的相互联结的网络,从而有效地推进XX行动计划的落实。

2、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打造学习型组织。

我校的师训及校本教研工作,在目标定向、制度保障的基础上,还始终把教研、科研、师训三者合一作为构建学校文化的切入口,让教师们在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中实现专业核心价值,从而以更大的热情自主地投入到行动研究中去。

(1)营造教师学习环境,鼓励教师自我研修。

学校努力营造学习氛围,创造各种机会让教师学习。例如:教师节,学校总与新华书店联系,在校内设摊让教师买书,为了鼓励教师学习,学校也投入了一部分资金给教师买书;工会活动组织教师去XX博物馆、XX图书馆等让教师开阔眼界;组织教师“走出去”——到外省市学校参观学习交流及支教送教。又如:在08年学校的暑期培训中,我们组织教师论坛,就他们感兴趣的教育问题,邀请了兄弟学校:静安区教师进修学院附校、区三中心的骨干教师来校与我校教师共同展开研讨,我校X%的教师参与论坛发言,100%的教师参加专题讨论;每年九月举办“我心中的好老师”“袁希涛优秀教师”评选表彰研讨,让教师学习身边的好老师,鼓励教师自我超越成为师德优秀、业务精良的教师。学校力求创办成学习型组织,鼓励教师在学习中工作,在研究中工作。我校中青年教师100%双休日都在读书、进修。以上工作的开展,提升了教师的文化品位,形成了教师良好的学习文化。为此,十一五期间,学校被光荣的评为XX市文明单位,教师培养的有关经验总结发表于《XX教育》、《XX教育》等刊物。

(2)组织各种学术活动,鼓励教师自我研修。

学习和研究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取向上的动力,形成一种文化的氛围。为此,学校组织各种活动促进教师学习。例如:在XX年学校特地举行了“XX区实验小学师训科研年会”,在年会上,有教师交流她们近几年如何默默地在实践中探寻的经历,有教师交流她们的科研成果,也有科研室向大家发布最新教育教学理念、学校正在进行全国、市级课题信息发布等,多种声音汇成一种研究的氛围,汇成一种推动力,促进教师研究,促进教师成长。又如:在XX年第一学期教代会上,学校提出了“持续推进校本研修,打造现代型学习组织”的主题,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讨论及实践,获得理论与实践上的提升。在实小的文化,校本研修的基本形态是:立足于课堂,立足于新课程理念与校本研修接轨,而这载体必定是行动研究、应用研究,解决教学过程及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校本研修是基于课题研究之中的,为此,学校确定了每周五下午1:45-2:45作为校本研修沙龙时间,在这时间里关注教学,关注研究,关注专业引领,引发教师共鸣,引发教师行动。学校还对每位教师提出每日一思,每周一评,每课一思,每月一例的要求,使教师成长成为学校发展最重要的部分,使教育文化成为实验小学生生不息,长久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3)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形成骨干团队。

素质培养素质,人格塑造人格。我校从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抓好骨干队伍,落实教师分层分类发展培养的目标。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健全教师发展分层管理制度。学校建立了由校长室、党支部、教导处、科研室、教工委共同参与的教师发展管理框架。校长室党支部负责制定教师培养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及对策、措施,进行统筹管理;师训处做好教师发展培养工作、管理过程;学校各处室负责日常具体工作管理。

完善骨干教师选拔机制。按照校级及以上骨干教师不同层级的具体要求,建立定期选拔制度,跟踪培养,动态管理,适时调整。其中区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根据区教育局有关要求进行选拔与推荐,每三年一届;校级骨干教师由校骨干选拔考评领导小组组织选拔,每年一届。

组建骨干教师学科教学沙龙。在师训处牵头下,组织校级及以上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校学科教学沙龙,建立学科教学中心组,聚焦课堂,研究、解决课改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让骨干教师在本校、本学区、本学科范围内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接轨XX区、XX市、国家级的骨干教师(校长)培养工作。校骨干教师培养工作要求与区教育系统骨干教师(校长)培养工作要求、XX市“双名工程”、“优青工程”等工作接轨,积极选派优秀的骨干教师(后备干部)参加区级、市级、国家级培训与培养,鼓励骨干教师参加高层次学术活动。

加大青年教师、新教师培养力度。关注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的青年教师、新教师发展,充分发挥团队组室作用,设计符合青年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与培养项目,组织骨干导师团,采用益友制、师徒结对等形式“传、帮、带、比”,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促进稳步发展。

发挥骨干教师引领示范作用。建立上一级骨干带教下一级骨干或青年教师的制度,发挥骨干教师的带教作用;建立校学术委员会专家组,邀请部分区级以上层面名师、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担任智囊团成员;组织骨干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举办骨干教师公开教学活动,承担或主持课题;鼓励骨干教师参与干部教师培训,开发自培课程;分层面、分学科、分组室定期开展研讨活动。

加强教师发展考核评价。完善师训考核办法与指标体系,明确各层面教师得职责、任务与要求,建立分层考核;建立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成长手册,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注重考核结果的应用,将结果与激励奖惩挂钩;严格骨干教师管理,对违反师德要求一票否决、未履行职责的实行动态调整,取消相应称号。

提供教师学习发展经费支持。实施骨干教师津贴制度,按照基本津贴、考核津贴、工作津贴三个类别,分月考核后进行发放;总结推广教师教育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经验,落实学科沙龙研讨经费,根据工作任务与带教工作情况,核拨专项经费。

(二)、构建现代型教研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教研活动应该是教师之间经常研究探讨教学方法,经常交流协作教学课题,实现团结互惠的教研方式。把教研组建设为一个协作共进的团队,骨干教师在其中起到中心引导人作用,普通教师则能互助分享,每一位教师都能更好的发挥个体的作用,实现教师之间的“多赢”。这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融洽彼此感情,形成和谐的教研文化。为此,十一五期间,我校进行以下尝试:

、开展教学案例研讨,构建行动型教学研究。

我们倡导行动研究,倡导两案(教案和个案)的反思与积累。我们认为教学案例不仅是对自己教学的反思与思考,更应该以教研组活动的形式,通过研讨教学案例,促进每个教师分享别人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学的行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在行动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在教研活动中,采用由组长创设案例情景,组织教师根据案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学习、研讨、反思、感悟、借鉴;或由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取鲜活的、典型性的教学案例,和大家一起研讨、解决,以达到资源的共享、教师间的互动。以课例为载体的研究深入教师人心,大家协力行动,合作研究,共享成果。她们对教科研热情与投入引发学校科研室对这种“研训一体”科研形式的思考,

2、开展“变问题为课题”主题活动,构建科研型教学研究。

学校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科研主体性,鼓励教师们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把遇到的难点问题、棘手的问题作为教学研究的课题在团队研修中提出,进行探讨,激活组内每一位教师的思想资源和探索动力,为解决问题寻找理论,提出实验设想,着手撰写课题方案,进行课题研究。

3.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创生型教学研究。

校本课程是因校而定,因生而定。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就是一个师与师之间、师与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与文本之间互动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生成的过程。例如:祁利国老师带领体育组的青年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着手编写各年级段的篮球校本课程,边编边实践,于今年完成论文《学校体育篮球特色校本化课程的探索与思考》,获XX年区教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又如: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教师们依据学生的年龄、思维等特点,遵循数学要生活化、实践化、趣味化、操作化的教学理念,对教材进行了深化的编排,数学组成员共同商讨1至5年级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与设想,并以一个内容为载体,协商教学框架、编排形式、学生需要、学生能力培养,确定了教学环节要分三大板块:一是“寻宝”,主要是复习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为后续学生探究知识作铺垫。二是“探密”,运用已学的教学方法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三是“摘明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教师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让相应的教师承担相关内容的开发工作,各自完成后,再在大组教研活动中进行反复讨论、修改,确定了课程内容是否既有知识传递、操作、创造,又有多种能力的培养的效果,这种分工又合作的办法,使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行,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完成了1~5年级校本课程的编制工作。在数学教研组中,教师们合作互利、发挥潜能、双赢共进,形成一种团队氛围、一种团队精神,为此,数学组被光荣地评为XX区优秀教研组。

(三)、塑造教师现代人格,打造开放真实有效有生命力的课堂。

教师的核心价值体现在课堂,教师的行为塑造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益。我们校长提出:我们不光要培养教师,更要培养名师;不光要为教师培养提供机会,更要为教师发展筑建平台。正是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把教师培养的主阵地落在课堂实践中。

、开发课程,促进专业成长。

我们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一个途径,因为介入课程开发以后,教师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课程开发过程实质是一种变革过程,因为课程帮助教师在课堂上重建他们的知识观及他们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帮助教师在与学生协作阐述知识的方式不断重组,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再思考。为此学校成立了学校课程开发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我们特别注重运用身边的教育资源,编写了校本课程。十一五期间,我校已经编写了om(头脑奥林匹克)校本教材,正在编写EPD(环境教育)教材《地球村》。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一批批骨干教师茁壮成长。正如校长所说:“课程的变革与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与方法,而且是变革人,促进人。”

2、聚焦课堂教学,建立现代教学理念。

我们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建立现代教学理念。这里包括课堂教学最高目标是人格发展,知识、能力和人格的统一。要帮助老师树立大课程大课堂的观念,着重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两对关系:一对是学与教,要把教尽可能转化为学,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实现师生的互动互学。我们明确提出教是为了学,教要转化为学;另一对是师与生的关系。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和倡导教学民主。教师就要热爱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生命、活力与创造。

为了学习和体现新课程理念,我校努力改革课堂教学环节,明确要求把备课改为现代教学设计,体现在现代教学(学科)理念指导下教学要素(过程)的整合与优化。我们提出了五要素与三板块的整合。五要素是学生学的行为、教师教的行为、教育技术、教学策略和教学反思。三板块是学与教、技术与策略、教学反思。光这一件事我们整整做了一年半,开了两次教代会,完成了实验小学教学设计基本要求,微机化个性化备课等一系列配套文件。我们认为,每一教学课时的完成不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结束,而是课堂教学新的创造的开始。因此,我们特别强调教学反思,强调教师个性化、创造性的案例和教后随笔。

3、实现全面开放,注重生命体验。

我们以为,现代型的课堂必须是“开放、真实、有效和有生命力”的,只有“开放、真实、有效和有生命力”的课堂,才能承载知识,辅弼人生,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摇篮,精神的家园,才经得起社会对教育的多维的评价和检验。这是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的要求。仅07学年一学年,我校就接待外省市来参观学习的教师60人以上;希望小学教师500名;全国各级级各类教育代表团10多个,经受多次相关督导。而在历次的活动中,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始终得到好评,这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师训工作的问题与思考

通过这次回顾自查,我们总体感觉以往在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具备了申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基础条件,但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任重道远,对照市、区相关要求,我们还有值得继续努力改进和探索的方面,在此提出与各位领导、专家商榷,也恳望您们的指点和帮助。

(一)区级及以上级别的骨干教师人数及职称评定的比例不能与学校规模和教师实际专业能力相适应。

成因分析:学校目前拥有全国骨干校长1人(余XX中高职称)、区学科带头人3人(祁XX体育学科中高;李XX音乐学科小高;许XX数学学科小高),区教学能手3人(罗XX品社学科中高;张XX语文学科小高;曹XX语文学科小高),以上区级及以上骨干仅占教师队伍总人数的X%。而我校目前有中高教师4名,占教师队伍总人数的X%。以上这个比例显然与我校目前的规模和教师实际的专业水平不相符合的,主要原因是我校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两校合并,引进大量外校优秀教师,这些引进的教师在原来学校大都是骨干、名师,然而进入实小后,因为上级部门对各校骨干名额的限制而变成普通教师,这与实际上他们的专业素质能力及在全区学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是不相匹配的。另一方面,由于上级部门对各校职称评定的比例有规定,两校合并后,小高教师的比例骤增,这样无疑限制了部分优秀的青年教师评小高的几率。造成我校在全国教学比赛中拿一等奖的优秀青年教师也评不上小高职称的状况。

认识及建议: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学科骨干的引领。教师的成长发展除了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搭设平台,给予一定的支持鼓励,因此我们在有序推出名师、品牌教师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队伍的整体推进,更好地为教师发展创设条件,从工作中、心理上予以教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也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根据各校实际情况酌情进行相关名额的调配。

(二)学校在结对、支教活动方面的资料积累有待完善。

成因分析:对照教师发展学校评比相关指标,我校在结对、支教及培养外省市区县学校的骨干教师及师范生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完成得也很出色。例如:我校多年来与福建邵武市实验小学结对,每年派教师送教、展示,并异地带徒。但由于这只是两校自发结对,支教工作并没有上级部门的相关认证文件证书,资料保存也不够完善。又如:每年我校要接待外省市来校观摩、学习的干部、教师不下十几批,然而大多数组织部门并不发放带教、培训证明,造成资料积累难的问题。

认识及措施:作为一所窗口学校,理应为兄弟学校的发展起到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做到优秀教育资源的拓展和共享,帮助周边薄弱学校,为中西部贫困农村学校培训干部、教师,今后我们会将支教、结对工作做得更细致到位,资料积累落实到具体人员,明确职责,经验总结,使这项工作更上一层楼。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课题,我们在这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任重道远,还需负笈潜行、不断攀登,才能再创新高。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执着,没有终点……

XX市XX区实验小学

XX年3月

上一篇:服装销售情景剧剧本下一篇:服装设计申请作品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