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

2022-08-19

第一篇: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与度假旅游经济

民宿不同于传统的饭店旅馆,也许没有高级奢华的设施,但它能让人体验当地风情、感受民宿主人的热情与服务,并体验有别于以往的生活,因此蔚为流行。(资料照片首席记者 李明 实习生 周艺云 李国元 摄)

兴致勃勃参加乡村游的市民在长安区魏寨街办油菜花海赏花。(资料照片首席记者 李明 实习生 周艺云 李国元 摄)原标题: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不是一个可以借鉴的行业,需要不断摸索。”1月15日,市委中心组举行学习报告会,邀请联众休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余学兵就乡村旅游作专题报告。会上,余学兵以《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为题,从乡村旅游概念、乡村旅游分析、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运营、乡村发展趋势六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报告。文化让乡村旅游“增值”西安具备发展民宿的好条件报告会上,余学兵开门见山阐述了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发展乡村旅游对社会发展有何意义呢?余学兵认为,乡村旅游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品质、更新农民思想观念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也是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问题、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城乡统筹等发展的重要途径。“过去我见过一个村子在发展乡村旅游前,村里人会随地吐痰,垃圾也会随手乱扔,但随着这个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游客的增多,整个村子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连村民的文明素养也得到了提升。”“乡村旅游始于农家乐,进而是民宿游。数以亿计的城里人都愿意且有条件到乡村来度过一段宁静的时光,这为发展奠定了必然性。”在余学兵看来,农村经济兴起,使农村里的空气、河流、田野、一草一木,农村的风俗民情、农耕文化、农副产品,都成为市场资源。中华文化是农耕文化,在这个广阔富饶的农村土地上,孕育了太多的故事、风俗、文化和传统,如何将中国广袤土地上的农村文化与现代技术、时尚风潮结合,成为一批行业新锐公司埋头研发、苦心打造的重点。“民宿的文化决定了这个民宿的品质,也决定了能不能卖出价的问题,文化让人喜欢民宿,并且愿意花钱去住。”余学兵说,西安就具备发展民宿非常好的条件,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如果能把传统村落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会发展得非常好。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是中国“大乡村旅游时代”的元年,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大、投资大、影响大,已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通过大数据推演预测,未来中国乡村旅游热还将持续10年以上,2025年达到近30亿人次。对此余学兵的看法是,乡村旅游具有规模大、市场大、影响大三个特点。“全国超过200万家的乡村旅游事业体,让乡村旅游不再是简单的‘农村旅游’和‘农业旅游’,而是成为与城市相对应的一个空间概念,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大产业,发展成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而中央、地方、企业和消费者广泛关注,成为旅游业、新型城镇化建设及扶贫事业的主题,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乡村旅游+民宿将成为一种必然业态报告会上,余学兵还对我国乡村旅游进行了分析。他总结了乡村旅游发展背后的五大推手,即政策引导、城镇化拉动、汽车普及、投资驱动和新消费革命,五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了这五大推手,还需要因地制宜,同时他举例说明了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几种类型。如:杭州梅家坞、龙井村、茅家埠,余杭径山等地依托城市的区位、市场等优势,发展环城市乡村旅游圈。西湖、莫干山、天目山等成熟景区巨大的地核吸引力为周边农村旅游发展带来资源和市场的契机。陕西袁家村、北京大兴月季小镇、丽水古堰画乡以及各类特色小镇,做大产业的同时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乌镇、丽江、黔东南、下南山,利用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差异化,和传统民俗文化与古村、古镇发展旅游。婺源整合全县10多家4A级以上景区抱团发展,形成景观带、产业带,发展全域旅游。“休闲放松、回归自然、康体养生、躲避烦恼、增长见识、增加友情等因素是游客出游的主要目的,满足游客的这些目的,也是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放松的方法。”而对于乡村旅游当下存在的问题,余学兵认为,主要表现在园区、项目设计简单重复、产业重复,缺乏特色,客源市场有限;形式老化、同质化、初级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管理者、投资者对乡村旅游认识不足,缺乏营销策略;景观类型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余学兵进一步做了如下分析:不同时期人们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不同,但目前大部分乡村旅游产品还处于早期阶段,没有跟上消费需求进行创新。一哄而上跟风开发,每个地方都有农家乐、采摘、垂钓、花海、民宿、农庄等,产品特色不明显,同质化严重,同质化也造成了无序竞争。乡村旅游产品的层次越高,满足的需求等级也越高,民宿在层次、品质上大大提高,就能促进消费者延长驻留时间。项目与产品不赚钱,投资与收入不成正比,过于依赖政府,靠政府项目补贴生存。对于这些问题该如何破解?余学兵说:“对于市场层面的乡村旅游人才缺失、管理服务能力不足、营销渠道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差、升级改造资金不足、产品创新基础缺乏、管理水平得不到提升等问题,破解的办法在于资源整合、规模化经营、推进产品创新、提高营销能力、精心规划、塑造品牌、人才培养。而对于制度层面的土地制度、规划滞后、金融市场、社会机制、资源分配、管理体制等问题,应该从政府激励、行业管理、公共服务、规划设计、金融服务、土地供给等方面着手进行破解。”“目前的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的最初业态已经满足不了年轻人的乡村生活需求,乡村旅游+民宿式发展成为一种必然业态,前景无限。”余学兵介绍,民宿是以原住民经营为主,并结合当地的农事体验和民俗风情进行拓展活动的一种原生态的乡村业态;是连接城乡的平台,可以把农村

一、

二、三产业连接起来,可以把都市市场和农村市场连接在一起,可以把生产和市场连接在一起。“发展民宿实际上是活化乡村,通过民宿形成产业支撑,吸引年轻人回得来,活得下去,才能带动整个乡村活起来。”在他看来,以民宿为主导的乡村旅游将带动地方农业、手工业、美食以及上下游产业等发展,促进当地居民劳务收入。“乡村旅游发展将进入休闲度假时代,民宿就是个度假产品。”建设田园综合体发展“美丽”经济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模式。会上,余学兵提出,田园综合体是指综合化发展产业和跨越化利用农村资产,是当前乡村发展代表创新突破的思维模式。他认为,田园综合体的核心产业分为:景观吸引核(吸引人流,提升土地价值的关键)、社区配套网(城镇化支撑功能)、居住发展带(城镇化主要功能)、农业生产区(生产性主要功能)、休闲聚集区(休闲主体功能)。在田园综合体的综合产业体系构建中,核心产业又分为配套产业、支持产业、衍生产业。在配套产业方面,又细分为乡村地产、旅游度假、会议会展、餐饮住宿;支持产业包含农特产品、服务商贸、现代农业;衍生产业指文创产业和互联网。建设田园综合体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谈及美丽乡村建设,余学兵直言,美丽乡村的建设解决了村庄的美化,但没有转化为美丽经济,农民自发经营的农家乐、民宿缺乏规模效应,进入不了市场,需要依靠政府持续输血才能维持村庄的美丽。“要想在运营方面实现从输血模式到自我造血的转变,就要引入市场机制,让社会资本参与到村庄经营中来;统一管理运营机制的规范,避免经营无序带来的乱象;农房变客房,农民变股东,农村的一切生产资料均可以成为市场运作的资源。”余学兵以下南山为例,讲述该处从废弃古村到乡创平台的发展历程。据介绍,下南山开发前,村里只有40幢破旧农房,且大部分已经成为危房,村内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在改造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对房子外观、框架进行修缮,对基础设施进行配套;投资方负责室内装修,室外景观打造以及产业配套,如餐饮、酒吧、书吧、茶吧、会议室,还在村口设置以当地特产交易为主的商业街。经过改造发展后,现在下南山“一品一院”的设计理念让每幢老房子都充满生机,除了老房子经过修葺复原外,整个村子还在原生态的基础上按照3A级景区进行建设。在产业复兴方面,下南山以“酒店+众创”的模式吸引外出青年回乡创业,这些古朴的农民房成为民宿、手工艺空间、乡村创意工作室、美食等产业的乡愁寄托。“本土化是实现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说道乡村旅游发展趋势,余学兵认为,真正富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将沿着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而田园农业旅游是未来乡村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乡村旅游正在从采摘观光向休闲度假发展。报告会的最后,余学兵总结了乡村振兴的未来趋势。“我国乡村多年来的基础建设与政策引导,已经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与动力;高速、高铁等现代交通技术拉近了城乡的空间距离;科技与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农村传统生产方式和农产品流通方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等土地制度改革,促使城乡地位逐渐对等;美丽乡村不仅吸引城里人下乡,也吸引了农村外出青年回乡创业,乡村将成为未来30年中国最大的发展空间。”本版稿件除署名外记者 康乔娜 采写 转载自《西安日报》 2108.01.16 完

第二篇:*市振兴乡村文化助推农村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近年来,*市为促进农村发展,紧紧围绕“推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总目标,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文化惠民的方式,开展文艺汇演、全民健身等各类主题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积极发展。

就目前而言,*市在推进文化振兴助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农村的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当农村文化设施建立起来之后,提升使用效率的问题便摆在了大家面前。通过调查发现,有些村开展活动项目较单一,单一的活动项目降低了村民的兴趣度,使得村民不愿意前去参加,从而导致农村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没能有效发挥阵地作用。此外,一些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工作并不重视,存在能拖就拖、能应付就先应付的心态,时常忽略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导致很多文体条线上的工作很难开展,文化设施也就被闲置。

二是农村的文化品牌缺乏特色。*市在培育和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品牌中,依然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流于表面形式的问题,对农村自身的特点没有充分挖掘,在内容上没有形成深度思考,内容与农村的历史文化、人文环境契合度很低,偏离农村本土化特点,缺乏能够凝聚乡愁、乡音、乡情的乡土文化元素,没有创造性和地域性,就没有吸引力和影响力,无法体现出真正的社会价值。除此之外,对农村文化品牌的打造并未意识到宣传的重要性,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也较单一。

三是农村的文化人才队伍不健全。目前,农村还存在着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一方面,文化队伍中老龄化严重,总体年龄偏大,年轻人较少,中青年比例失调,人才队伍出现断层,文化事业发展后劲不足。另一方面,文化队伍从业人员大多不是科班出身,专业不对口,也没有经过系统的业务指导和培训,专业知识不扎实。大量的非文艺类人员进入了文化队伍,而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却招收不了,导致人才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

通过上述对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描述和问题的剖析,我建议:

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巩固文化阵地。*市应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它关系到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对此,*市要在已有基础上,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扎扎实实地办实事,带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此外,在确保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企业等社会资金捐赠,扩大投入渠道,进一步充实农村文化阵地经费,为农村文化设施良好运行提供经费保障。在确保农村文化活动能够正常开展的前提下,还要鼓励各村充分挖掘文化阵地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情况开展其相关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活动,进而引导广大群众积极主动走进文化阵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例如,今年**镇**村投资200万在三星级康居乡村**,创新打造了“**老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真正实现了将活动场所建在群众身边,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实践阵地,让群众从文明实践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自实践站(点)运行以来,**村将党员、身边好人、致富带头人、退休教师等吸纳进文明实践服务队伍,成立了“**玫瑰”、“**阳光”、“埭上**”等6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围绕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等五大平台,累计开展活动60余场,受惠村民约2000余人次。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特色农村文化品牌不仅能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更能利用自身的文化特性能带动经济发展,提高*市的整体竞争力。一方面,*市可组织文艺团队定期到农村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并指导各部门定期播放公益电影、举办群众文艺晚会等,培育农村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展示新时代**市民的良好精神面貌。例如**镇打造的“百姓群星大舞台·追梦新时代”、“**春晚”等文化品牌项目,不仅增加了文体工作特色亮点,也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依据*市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包括**景区、**岛、**寺、**湖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农村文旅载体,以此为依托,加大包装宣传力度,除利用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常规宣传之外,还可通过举办特色大型活动、拍摄专题宣传片、参加旅游促销等方式,发挥文化旅游商品的宣传作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带动农村发展。

三是建设人才队伍,强化学习培训。推动农村文化振兴,人才是丰富农村文化的关键。*市应针对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文化人才匮乏的问题,按照人尽其才的原则,多措并举,挖掘和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乡村本土文化人才。在文化人才招聘方面,*市应建立文化人才制度,统筹面向社会招贤纳才,把具有专业特长、热爱乡村文化事业、业务素质高、甘于奉献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文化战线上来,从而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文化工作管理队伍。在实施文化人才培训过程中,*市要健全完善农村文化人才培训机制,加大对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力度。对农村基层文化骨干、农村文化工作人员要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本土文化传承人的培训,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篇: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为乡村振兴作更

大贡献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根本路径。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既要对接党的十九大部署的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战,同时也要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到乡村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首先,促进乡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使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时指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在工作部署中将乡村振兴战略列为七大战略之一。

在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工作中,乡村旅游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旅游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乡村旅游发展不仅能给农民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来源,而且能够促进农业发展在市场、组织等多方面的现代化,能够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从而有利于一揽子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中具有独特优势。正如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的,旅游扶贫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扶贫,是造血式扶贫,是广泛受益的扶贫,是物质和精神“双扶贫”,是富有尊严的扶贫,是促进和谐的扶贫,是促进国际交流的扶贫。自旅游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许多“老少边穷”地区靠发展旅游业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乡村旅游发展态势好、潜力大,但与乡村旅游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乡村旅游在旅游发展大盘子中占的份额比较小,乡村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为12%。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乡村旅游将处于快速发展期,在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可有大作为。

其次,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要以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旅游既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体现,同时人民对旅游的需要也在不断朝着更美好的方向提升。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的主线,就是要以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要对接大众化需求,将乡村旅游推向旅游发展的核心。乡村旅游在发展早期,主要是辅助性、配套性的旅游业态,乡村旅游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多是景区周边和交通节点,其功能是为游客到目的地或景区旅游提供补充性的食宿服务或中途停留的配套服务。大众旅游兴起之后,乡村地区由于亲近自然、生态环境较好,保留了很多传统文化和有趣的生产生活方式,加上空间广阔、资源多样、开发潜力大,完全可以独立发展成为旅游目的地。二要对接品质化需求,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乡村旅游不仅需要量的扩张,也需要质的提升。过去人们旅游是把观光作为主要目的,乡村旅游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态,主要是解决基本的食宿问题。随着收入的增加以及出游机会的增多,人们不仅追求“去了哪里”,而且追求“玩了些什么”“玩得怎么样”,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舒适,农家乐也就必须提升品质,如更新住宿设施、提高餐饮质量、丰富娱乐活动、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等等。三是对接休闲化需求,优化乡村休闲度假环境。休闲化是品质化的表现之一。对于乡村旅游发展而言,休闲化的需求不仅要求经营者提高设施的档次,丰富休闲娱乐活动,而且要创造一个良好的休闲度假环境。和城市相比,乡村最大的优势是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要发展,更高的要求是提升人文氛围。如民宿和传统的农家乐相比,不只是设施更高端,而且往往附加了很多审美和文化上的情趣,因此更受旅游者欢迎。四是对接多样化需求,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多样化也是大众化和休闲化的伴生物。早期的乡村旅游多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后来增加了采摘、民俗文化体验等内容,近几年则是遍地发展民宿,总体说来乡村旅游产品的丰度还是比较欠缺。其实,乡村旅游可以发展的业态非常多,除了依托乡村风貌和文化发展的业态之外,现代休闲度假的一切业态几乎都可以在乡村地区发展。只要认真分析、用心创意,通过产业融合、资源整合等手段,必能推出更多更新的业态。

再次,坚持“五个统一”,促进新时代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指出,“既要鼓励发展乡村农家乐,也要对乡村旅游作分析和预测,提前制定措施,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认真研究市场需求的变化之外,还应该遵循如下一些原则:一是坚持乡村旅游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统一。要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保护优先,“倍加珍爱、精心呵护”绿水青山和生态环境,并通过旅游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为生态环境保护和优化提供资金,从而让我们的山更青、水更绿。二是坚持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统一。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与乡村旅游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很多美丽乡村同时也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地。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统一,要更加重视规划的作用,加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三是坚持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四化”相统一。乡村旅游发展只有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新四化”相结合,才能开阔视野、整合更多的资源,同时发挥带动作用、取得更充分的效益。也就是要用全域旅游的理念发展乡村旅游。四是坚持乡村旅游文化传承和创新相统一。传统乡村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乡村旅游发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些地方为了吸引游客甚至刻意展示当地的贫穷和愚昧,这更是不可取的。对待传统乡村文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总书记曾经强调的“坚持创新与继承相统一,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求新、求变、求精,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五是坚持乡村旅游扶贫“输血”和“造血”相统一。有些外来资本到乡村地区投资开发的旅游项目非常高端,当地居民虽能从土地租赁等中获得一定利益,但很难真正参与到规划建设和运营服务当中。按照党的十九大“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要求,乡村旅游发展应把提高当地居民的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作为重要目标,把握好外来资源注入和本地发展能力提升的平衡,实现乡村旅游和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与开发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传统的乡村休闲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休闲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休闲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休闲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休闲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休闲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现代乡村休闲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休闲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休闲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休闲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乡村休闲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休闲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休闲旅游与现代乡村休闲旅游的区别。目前我们谈论的乡村休闲旅游是指现代乡村休闲旅游。

乡村休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地摆脱了职业、家庭以及社会责任的限制,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非功利为目的参与旅游地的社会互动,尽情发挥自我意志的旅游活动,是休闲方式的一种。旅游发展过程中,不论是游历、游学还是修行,虽然形式不同,享受的内容不同,但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达到内心精神的升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作为乡村休闲旅游更好可以满足游客的关于休闲的要求

旅游业首先是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基本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开始。所以,当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旅游业的时候,首先是造宾馆、买巴士,以满足基本观光诉求为主要目标。乡村休闲旅游给以游客住进村民家中,这样可以很好的解决这样问题。

乡村休闲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休闲旅游包括了乡

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休闲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乡村休闲旅游开发是运用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对乡村的自然旅游资源、社会文化旅游资源、公共投资、技术与人力资源、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旅游产业要素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使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者可以利用的旅游吸引物,并因此产生经济价值及其它多种价值,或对已被部分利用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加强,从而提高旅游资源综合价值的过程。乡村休闲旅游开发是在特定的农村环境中进行的,开发过程及开发后的经营都将对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都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因而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始终要与农村居民最直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要使当地农民在旅游开发中受益。

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的类型有:①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休闲旅游。②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休闲旅游。③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④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休闲旅游

在开发乡村休闲旅游必须要注意:

一,增强乡村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在乡村休闲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休闲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对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休闲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休闲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休闲旅游的魅力。

三,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目前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乡村休闲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给予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国家要对乡村休闲旅游业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许多研究表明一般乡村休闲旅游很难带来高收益,因此国家除给乡村休闲旅游开发长期的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外,还要制定对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倾向性的政策,并将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

七,加强社区参与和对农民的培训引导。乡村休闲旅游开发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社区重要的产业。在乡村休闲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把乡村休闲旅游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社区参与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努力开拓乡村休闲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休闲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休闲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第五篇: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以浙江省武义县为例

摘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快、规模大。浙江省武义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近年来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结合共同发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分析武义乡村旅游现状、特征,深入揭示了武义目前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武义旅游开发、规划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农家乐;武义县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Research

——Take Wuyi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Gaoyuan Luo

(Zhe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erce, Hangzhou, 310053)

Abstract: Rural tourism began to take shape in China relatively late, but develops fast on a large scale. Wuyi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rich in resources for rural tourism. Especially, the combination of eco-tourism and rural tourism has brought great economic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tourism in Wuyi and then thoroughly reveal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rural tourism in Wuyi County. Moreover, the author put forth many suggestions to the exploring and planning of Wuyi tourism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agritourism; rural grand time; Wuyi County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它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

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及农事活动等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区欣赏不到的大自然的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十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 ,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1]

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2]

从以上的概念可知,乡村旅游包括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契合点就是“农家乐”,即城市居民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到农村庭院或田园去欣赏、体验民族风情和民俗农事,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并通过一系列感官刺激心灵感受获得精神的成长的活动。其实质是在地域的跨越中,在与自己习惯的城市文化和环境存在差异的农村文化和环境的体验中,寻求审美和愉悦等精神享受的活动。它是旅游主体以城市游客为主与客体以“三农”为主角色互动的产物。[3]

一、武义及其旅游概况

(一)武义概况

武义县隶属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金衢盆地东南,“长三角”经济圈南缘面积,总面积1577.2km2。总人口约33万人。其中城区10万人。武义县境包括历史上的武义县和1958年5月从撤销建制的宣平县划入的16个乡镇。金丽温高速公路、330国道、44省道穿境而过;县内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武义县自然地理环境呈“八山半水半分田”格局,地形属浙中丘陵盆地和浙中南山区交叉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境内三面环山,峰峦连绵,中部丘陵蜿蜒起伏,形成武义和宣平两个河谷盆地。县内最高处为西部西联乡牛头山,海拔1560米;最低处为北部履坦镇范村,海拔57m。

武义县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9℃。年降水量1445.7mm。年日照时数1963.7小时。年辐射总量108.3千卡/cm2,无霜期214至242天。县境中部高丘、低山隆起,以大殿岭至樊岭为界,形成北部钱塘江与南部瓯江两大水系和武义、宣平两个盆地。钱塘江水系的主要河流为武义江及其支流——永康江、麻阳港、熟溪、清溪等,瓯江水系的主要河流有东溪与西溪,以及两溪汇流后的午溪(宣平溪)。武义还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县城南郊的溪里温泉,出水量大,水质优良,堪称华东第一,因此武义享有“温泉之城”的美誉。

武义另有“萤石之乡”的美称。武义萤石贮量高达400万吨,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已开发了萤石工艺品。武义温泉堪称“浙江第

一、华东一流”,日出水量6000吨左右,水温42℃至45℃,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2002年温泉度假区首期工程清水湾温泉度假村开发成功并对外开放。

武义无污染的“绿色”农业,效益农业发展成效明显。全县已经形成了茶叶、蔬菜、花卉苗木、食用菌等12条特色产业带,粮经比例为56:44,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初显成效。有机茶园颁证面积达万余亩,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有机茶之乡”。

武义县委县政府努力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在经济发展上,努力破解要素制约,全县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7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00美元;财政总收入12亿元,增长34.8%。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0亿元,工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完成限额以上工业投资25.4亿元,投放工业用地2719亩,园区基础设施投入9481万元。制定和完善了农业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了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2亿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播种面积2375km2,粮食总产量8.9万吨。加强旅游配套建设,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促进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全县上下正全力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按照产业“接轨永康,市场接轨义乌,城市接轨金华”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力争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全省中等发达县市行列。

(二)武义旅游概况

武义素来具有浓厚的文化古韵和农耕风情,常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如画如诗的自然生态和丹霞胜景,令人惊奇万分。根据有关专家对武义大大小小196个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定量评价,得出五级有1个,四级有9个,三级有32个,二级有55个,一级有99个。其中评为五级的是武义温泉,四级的有郭洞古生态村、俞源太极生态村、武义丹霞景区(包含大红岩、刘秀垄、清风寨、寿仙谷)、横山拇指峰、皮子源景区等。196个景点构建了武义丰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体系。

其中温泉、古文化和山水风景构成了武义基本的旅游资源,温泉是武义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旅游资源,古文化和山水风景则为武义温泉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武义的旅游产业从开始发展到现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0年到1997年,为探索阶段。这个阶段中,武义开启了温泉开发利用的序幕,武义决定把温泉旅游业作为发展武义经济的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和培育。虽然在龙潭和十井里进行的风景区试开发未能成功,但为以后的景区开发作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经验。第二阶段是从1998年到2000年,为启动阶段。在这个阶段,武义政府正式确立了旅游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地位,实施政府主导的产业战略。以“景点造势”为策略,先后成功开发了郭洞、俞源两个景区,并在短短两年内相继开放了寿仙谷、清风寨、刘秀垄、石鹅岩、十鹅湖、大湾湖、台山、小黄山等风景旅游景点,初步形成了武义

一、二日游线路,并提高了武义旅游的知名度。第三阶段是2001年之后,为提高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解决在全面启动阶段中所出现和产生的诸如景区建设规模小、品味低、科学性和规划性不强以及生态遭到破坏等矛盾和问题,整合旅游资源,规划核心景区,提出“以生态旅游为理念,以温泉度假为特色,把武义建设成全国知名旅游区”的目标。同时,清水湾度假村和温泉浴场正式建成开放。吃、住、行、购等构成旅游的要素业获得了新的发展。[4]

如今,武义“温泉生态休闲旅游”的特色品牌已经初步形成,其知名度从武义县以及周边扩展到上海、杭州以及浙江其他市区,而且还向苏南城市扩展。游客数量持续上升,旅游经营的能力、效益也不断提高。武县将大力实施“旅游富县”战略,着力打造温泉名城,力争2010年旅游经济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目前旅游总收入在全县生产总值从开始的1.28%上升到2006年上半年的7%,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武要产业。2007年全年接待游客118.6万人次,旅游收入8.9亿元,分别增长25.1%和26.2%。武义正从躬耕垄亩的乡村向休闲旅游的城市迈进。[5]武义县境内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二、武义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现状和特征

(一)现状分析

武义的农业用地面积也占武义总体面积的80%,农村人口依然占人口总数的近70%,即使是城里人也有着浓厚的农村情结。所以,我市的乡村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旅游者的一切旅游活动均发生在“乡村”这一特定的区域环境内。比如“农家乐”或是原生态的山水景观,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均具有比较浓厚的地方特色、乡村特色、民族特色。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都是以未经过培训的土生土长的农民为主。

据统计武义196个旅游资源都在农村,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旅游资源都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所有乡村旅游发展均在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经过10年的发展,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涉及到农、林、牧、渔等各个行业,出现了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民风民俗村等各种类型的观光休闲项目,已基本形成传统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共同发展的格局。浙江省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在市场需求的有力拉动下,适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县级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积极参与“以旅促农”等新农村及和谐社会建设,以科学的发展观引导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

武义县县委、县政府早在2001年提出了“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并且在2008彻底深入实施“旅游富县”战略,加强了区域大合作,努力构建浙中旅游新格局。并且树立了良好旅游目的地形象,加大了旅游宣传力度如在义乌举办武义温泉旅游推介会,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启动了建设浙中“三城”(义乌小商品城、武义温泉城、横店影视城)旅游发展战略,与义乌12家旅行社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组织全县景区、旅行社、酒店宾馆负责人,到义乌、永康等周边县市开展旅游巡展宣传,充分调动旅游企业积极性,提升了武义旅游知名度,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1至10月,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6.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9%和26.4%。下步将进一步强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深化旅游资源整合,注重旅游项目推进,以“活动搭台,经济唱戏”来提升武义旅游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健康发展。[6]

1.布局

(1)宣平地区 主要集中了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小黄山畲族风情村、延福寺、台山、十里荷花等景区

武义是浙江省畲族主要分布地区之一,有畲民万人,畲族风情别具一格。武义畲乡是华东地区离大城市最近的少数民族地区,小黄山畲族风情村已对外开放。延福寺,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为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年代最早者,不愧为古代寺庙建筑之精品。始建于东晋的明招寺,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南宋东南文化中心,成为当时名扬全国的最高学府之一。十里荷花景区,位于武义南部柳城畲族镇,离县城40公里。这里依山旁水,山青水秀,荷花盛开,芬香娇艳,千姿百态,更有“双塔”辉映,风景如画,素有“十里荷花”之美称。是游客观荷、采莲、品莲、摄影的休闲好去处。荷花物种园景是游客观赏荷花的又一道亮丽景点。它集宣莲之精品,园内面积50余亩,生态养殖场6亩,引进了优质籽莲、观赏莲、睡莲等320多个荷花品种,形成了“小小方块集天下名莲,株株荷花为游客所赏”的美丽景观。

(2)王宅地区刘秀垄、清风寨风景区、俞源太极星象村、寿仙谷等。有着“十里画廊”之称的刘秀垄、清风寨风景区奇石象形,景点众多,每一处都有神秘色彩。俞源由于与明初国师刘伯温的关系,弥漫着一种奇异文化的气息,以太极星象而著名,其古村落布局与天体星象相吻合,构连成片的明清古建筑群。两个古村落非常重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典范。寿仙谷景区重岩叠嶂,清溪趣石点缀,雄伟中透出秀丽,吓纱崖、凌空石井则是巍峨惊险、天然而设,令人称绝。

(3)县城周边地区 县城周边以温泉度假村和农家乐居多。温泉度假村以塔山温泉、溪里温泉,建成“唐风”、“清水湾”、“明招”、“阳光”等温泉沐浴场所为代表。另外还有郭洞的古村、石鹅岩风景区也位于县城周边,郭洞的古村、古祠、古巷等,展示出了秦汉古韵的风景线。武义农家乐以位于武义县著名的郭洞古生态村附近的抱陇湖休闲山庄为代表。目前,武义县有农家乐特色村4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1个、县级1个;农家乐经营户120余家,其中省级农家乐特色点1个,市级农家乐特色点1个,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人。2001年之后提出“以生态旅游为理念,以温泉度假为特色,把武义建设成全国知名旅游区”作为旅游发展目标,进入了新的旅游发展阶段。

2.规模与收入

武义旅游业开发发展的几年来,对武义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效益。旅游业作为一项富民产业,它每直接收入1元,会给相关产业增加7至8元的收入;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就会带动社会就业4至5人。旅游业的发展和外来游客量的大幅增长,迅速带动了武义吃、住、行、购、娱等行业发展。全县吃 “旅游饭”的人越来越多。明招国际大酒店、弗朗德假日酒店、君乐大酒店、北岭山庄等一批星级旅游饭店应运而生,入住率很高,在“五一”、“十一” 等黄金周通常爆满。老黄牛庄、水口饭店、回龙饭店、青山居、寿仙谷山庄、石鹅山庄、农家休闲饭庄等一大批农家乐饭店生意兴隆;宣莲、有机茶、萤石工艺品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也获得发展良机,品种日渐丰富,拉长了旅游产业链。根据旅游局的统计数据(如表2—1所示),近些年来武义的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应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

表1

武义历年旅游业发展情况

项目

景区接待年游客

(万人)同比(%) 景区门票金额(万元)同比(%)

全县接待游客量(万人)同比(%) 旅游总收入金额

(万元)同比(%)

2000 13

44.4 75

60 23.3

45.6 5948.5

32.9

2001 19.9

53.8 145.4

93.9 30.7

31.8 8467.1

42.3

2002 24.5

23.1 175

20 34

10.7 23341

175.7

2003 21.4

-12.2 237.5

92.9 32.2

-5.3 22601.2

-3.2

2004 31.4

46 544.5

61.3 50.7

57.5 35540.7

78.9

2005 41.06

30.77

750

37.87 57.54

13.4 40335.54

13.4

2006 52.8

28.6

1003.2

33.76 70.3

22.2 25880.92

118.81

2007 69.2

31.6

1453.2

44.86 86.4

22.9 65682

153.78

2008 95

37.28 2114.6

44.5 118.6

37.4 89000

35.5

*本表部分材料来源: 《我县呈现“旅游富民”态势》,《今日武义》 ,2006年8月2日。

从表1可知,2008年接待游客首次突破100万人次大关,达到118.6万人次,旅游收入8.9亿元,分别增长37.4%和35.5%。据统计,到2007年,不包括正在加紧施工的“温泉假日酒店”,该县已有星级旅游饭店7家,达到星级标准的客房1200多间。此外,有“农家乐”200多家。经营较好的“农家乐”年净收入可达数十万元,一般的年净收入也有3—5万元。同时,旅游业的就业乘数高达1:8,即旅游业的直接就业人数每增加1人,相关行业的间接就业机会将增加8人。到2007年县旅游服务业从业人员已达5000多人。[7]武县县将大力实施“旅游富县”战略,着力打造温泉名城,力争2010年旅游经济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

以村的情况来看,郭下村开发旅游之前的1997年,村民人均收入仅1986元,吃了8年“旅游饭”,到2005年,村民人均收入提高到5614元,村集体收入也从3.5万元增加到70万元。另外,全县紧邻景区形成的“农家乐”已发展到150余家,有些经营者年收入达到数十万元。由此可见,武义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凸现出了“旅游富民”态势。到了2006年的上半 ,武义的旅游业更有厚积薄发的“井喷”之势:门票收入同比增长221.8% ,旅游人数达54.41万人,同比增长84.5%,旅游总收入达3.81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7%左右。旅游业已经成为武义经济社会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产业。

(二)特征

1.浓郁的乡村气息和农家风情

这是吸引市民的魅力所在。由于城里人饱受“城累”,一旦有条件,就迫切希望能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放松心情。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市民的这种需求。

2.收费公道,价格低廉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吸引对象主要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有钱,但钱不多。“农家乐”低廉的收费,让市民乐于接受。

3.出游便利,次数多,方式灵活,可采取分时度假

城里人有闲,但闲不连续。从1995年开始,我国推出了“双休日”制度;2000年开始实现了“黄金周”制度。目前,我国全年的法定假日已达114天,约为全年的1/3。但这种休假是不连续的。随着“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休闲”的理念的不断深人人心,随着假期的增多和延长,随着带薪休假、奖励旅游的兴起,方便灵活、可分时度假的旅游形式下定会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农家乐”因多处城乡结合部,恰恰能弥补这一需要。

4.以自住房进行经营,可根据营业需要进行改建或整修

武义的“农家乐 ”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大型的公司化经营的模式,大多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营业面积和内容等比较方便灵活。如添加人造景观与娱乐设施等。

5.经营者以农村家庭为主,夫妻或母女等均可操持,进人门槛低,方便灵活

由于政府支持,行业引导,加上进人门槛低,“农家乐”在全国城乡遍地开花,凸现了市场经济沟通城乡社会的神奇力量,打破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的攀篱,提供了全新的注解。

6.较强 由于季节和农时的变化,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如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8]

三、武义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面存在的问题

(一) 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设施较差

从目前已开展乡村旅游的几个乡镇来看,由于资金问题旅游基础设施还较差。突出表现在与农家乐旅游发展息息相关的交通、电力、通讯、医疗卫生等方面,比如游客苦于交通上的不便利放弃出游,清新秀丽的乡野风光和恶劣的住宿条件带给游客心理上的巨大反差。同时,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乡村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服务业不发达,服务人员总体素质较低。一些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由于缺乏必要培训,服务程序不规范。小农思想严重,缺乏全局和长远观念,整体旅游形象意识不强,对外来游客肆意漫天要价,拉客宰客现象时有出现。现有的这些旅游基础设施制约了隆阳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使旅游整体吸引力较低,旅游容量有限,不利于这些区域乡村旅游质量的进一步提高。[9]目前,武义县有农家乐特色村4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1个、县级1个;农家乐经营户120余家,其中省级农家乐特色点1个,市级农家乐特色点1个,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人。但大部分农家乐发展主体为单个农户,规模小,分布散,进一步发展有困难。

(二)跟风模仿、弃土从洋

由于缺乏规划,各地“农家乐”发展往往表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从而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让游客觉得“农味淡了”的感觉。而实际上,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要注重“农家乐”的特色开发,突出“农味”,反映当地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农家生活,避免恶性竞争。

(三)恶性竞争、无序发展

,

由于“农家乐”发展历史较短,业内统一规范尚未完全形成,多数从业人员“半路出家”,不少“农家乐”“土法上马”,热情过头,强行拉客,吃住安全得不到保障,降价恶性竞争或抬价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四)竭泽而渔、不顾后果

“农家乐”是富民产业,由于现在还处, 于发展阶段。不少业主或政府部门只把眼睛盯在收人或税收上,不但不注意“蓄水养鱼”,而往往不顾后果,竭泽而渔,有使“农家乐”旅游被扼杀在摇蓝的危险。[10]

四、武义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一)挖掘民俗和农耕文化

要保持观光休闲农业长期繁荣兴盛。就应该在丰富观光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上下功夫。深入挖掘农村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资源,提升观光休闲农业的文化品位,实现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有机结合。如传统农居、家具,传统作坊、器具。民间演艺、游戏,民间楹联、匾牌,民间歌赋、传说,名人胜地、古迹,农家土菜、饮品,农耕谚语、农具等,都是观光休闲农业景观规划、项目策划和单体设计中可以开发利用的重要民间文化和农耕文化资源。开发产品抓特色。“农家乐”要善于取长补短、见缝插针,要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开发具有浓郁地方农家风情的特色旅游产品。[11]

(二)加强宣传抓引导

“酒香也怕巷子深”。各级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农家乐”的旅游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广纳客源可将农家乐”制成名信片,刻录成光盘,拍摄成专题片,在新闻媒体上作广泛宣传。

(三)重视培训抓教育

由于“农家乐”从业人员多为农民阶层,且又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更没有专业管理水平,基本属于“土法上马”。旅游管理部门一定要结合实际组织定期培训,守法经营。要让游客“住的舒心、吃的放心、行的开心”。

(四)规范管理抓环保

旅游、环保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既要保证旅游区的整洁,又要作好旅游过程的环境教育。让城里人“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

(五)开发特色产品

抓特色“农家乐”要善于取长补短、见缝插针,要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开发具有浓郁地方农家风情的特色旅游产品。如农副土特产品 ,草帽、草鞋、扇子等。完整产品组合,重视提高整个乡村社区的吸引力,而不是仅仅开发个别吸引物。可以开发利用旅游节庆等形式丰富的产品;利用分区管理,满足游客的不同需要;也可以由政府推动或主办乡村美化等活动。[12]

(六)配套设施抓儿童

“农家乐”多为家庭游,加上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由于学习紧张,整天呆在“水泥森林”里,几乎与外界隔绝。“农家乐”应善于捕捉这种现象,抓住机遇,在郊区因地制宜地开发适合青少年、儿童等活动的配套设施。[13]

(七)多元开发抓联动

由于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多数“单打独斗”、势单力薄 ,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为深人挖掘乡村元素的旅游价值,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催生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必须引人多元的开发模式,加强产品营销策划,设计独特卖点。

(八)加强旅游产业开发和营销的信息技术支持

乡村社区一般雇不起专家和职业作家来传播当地的旅游信息,所以要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得信息技术支持和援助。社区大学、会展和旅游者办公署等组织在这方面应充分发挥作用。[14]

四、结

乡村旅游是个十分复杂的现象,涉及到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随着乡村旅游规模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还会引发更多经济社会的问题,因此这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从武义目前的情况来看,必须突出强调乡村旅游对农村发展积极作用的发挥。旅游的发展是有条件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考虑其本身资源和市场条件,也要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乡村旅游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根据市场的需求而进行积极的创意,控制同质化现象的蔓延。乡村旅游发展必须要保障农民的利益,尤其保证他们的长远利益,改善乡村面貌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健康的城市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 ,2006 ,26(5):854-856.

[2] 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 ,2006 ,26(5):854-856.

[3] 骆高远,刘旭.浙江省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集体经济〔J〕,2007,25(27),65-70.

[4] 金中梁,朱连法.新沸点 武义旅游业发展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P21-41.

[5] 林敏霞.温泉旅游论[J ].百色学院学报,2007,21(4):37-42.

[6] 朱谢旻.加强区域大合作构建浙中旅游新格局.http://,2008-11-06.

[7] 朱谢旻.加强区域大合作构建浙中旅游新格局.http://,2008-11-06.

[8] 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J].旅游学刊,

2005,20(3):63-68.

[9] 包广静,李春燕.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 保山师专学报,2008,29(1):92-96.

[10] 王国锋,应建勇.“农家乐”怎样乐得久[N] .浙江日报 ,2005-11-16.

[11] 柯立,余德贵. 观光休闲农业策划的思路和方法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16(15):288-289.

[12] Briedenhann J,Wickens E. Tourism routes as a tool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vibrant hope or impossible dream .Tourism Management, 2004,25 (1):71-79.

[13] 骆高远,刘旭.浙江省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集体经济〔J〕,2007,25(27),65-70.

[14] Rogers,Susan Carol. Which Heritage Nature,Cul-ture,and Identity in French Rural

Tourism .French Historical Studies, 2002,51 (3) :475-503.

作者简介:

骆高远(1964 ~ ),男,汉族,浙江义乌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博士、教授,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硕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规划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

上一篇:六一儿童节游戏大全下一篇:六一节活动开场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