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言文走进学生生活

2023-02-13

第一篇:让文言文走进学生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领会。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努力地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的实践活动,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把课堂教学本身应该具有的创造空间和拓展世界还给学生。

一、 让“生活”走进课堂 教师要充分学习、理解和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通数学与生活的无形障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

1、教学导入生活化。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作为学生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从而能够引起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如在教学《

6、7的 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场景:马老师经常表扬我们一(2)班的小朋友打扫卫生能干,昨天赵老师给我们班的小朋友照了一张相,请小朋友们数一数照片中有几个人在打扫教室。 又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赵老师带来了很多种不同的物体,由于忙没来得及整理,请小朋友们根据不同的形状帮老师整理一下。只要 做个有心人,简简单单的生活场景就能把学生带入一节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整节课的学习热情始终是高涨的。

2、例题教学生活化。在这两个月下来,我发现当孩子察觉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就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反之,孩子对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不可能完全理解。这一点我觉得我还做得不够到位。例题也是教材的一部分,所以在以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该有个更深入的思考了。

3、练习设计生活化。教材中有些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贴近,但是有些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较远,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在有些练习环节中做了适当的改变,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以加深理解新知,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二、让课堂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但是生活能力低下,出现知识与能力脱节的现象。因此,我总是引导孩子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如:在教学《

6、7的认识》中,学生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用基数很容易的就能够表示出来;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先后顺序,把序数也一一表示出来。譬如:我们家有6口人;在上次单元测试中,周耿平小朋友是我们班第一名,而我是第七名等等。

2、 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果我们把孩子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或许孩子对模糊的知识会更直观化、系统化、形象化。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我让孩子自己找找生活中的这些立体图形,电冰箱是长方体的,篮球是球形的,钢笔墨水盒是正方体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孩子把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我们数学教师可以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把课堂教学本身应该具有的创造空间和拓展... 一单元的教学结束了,孩子们从数学课堂中走了出来,走入了社会,走向了大自然.

第二篇: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语文走向生活

宜宾市四中邬贵英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可开发利用的。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非常重视学生与生活的关系,他说“生活即教学”、“社会即学校”。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尝试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和资源。在实践中我主要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主要是依靠语言,要学好语文,必须到社会生活中去吸取营养。有人说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是语言的百科全书,而实际上他的语言很多也是来自民间,从他的传记中就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很注意到民间去搜集语言材料,甚至可以说任何一个语言大师都是从社会生活中吸取营养的典范。在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在与进行语言交流时注意正确使用文明语言,并留心倾听别人的语言,对其好的、美的语言加以吸收。每个人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那些语言丰富的人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经常和别人交流,有意识的学习别人的优点,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才能达到新课标口语交际的总体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二、在课外读写中学习语文

在新课标环境下老师不再是“教课本”,也就是说师生的阅读视野要有大的拓展,在课外读写的广阔天地中有所作为。在我的教学中,我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1.开展好读书读报活动。我根据新课标的推荐书目和语文教材的指定阅读书籍,要求学生或买或借,在每周的课余时间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还推荐学生订阅了《中学生阅读》、《语文报》,我自己也将平时读书读报时发现的好文章好语句摘抄给学生共享,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要求学生阅读要与积累相结合。“中学生必背古诗文”一定要做到能脱口而出、随手写出,此外还要背一些自选的“古代经典名句”。这样,学生高中毕业时,他们就能积累200多篇古诗文和200多则中外经典名句,使学生的语文功底不断加厚,语文能力逐步加强。

2.课前三分钟进行的语文活动。如读一首小诗,讲一个小故事,唱一支好歌,抄一条名言,记几个条成语,发布一条新闻(包括学校新闻和班级新闻),发表一篇演讲或时事评论,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觉得语文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而是一片广阔的田野。

3.重视积累。千方百计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知识的积累是有用的经典性、哲理性的文化精华。积累,一是记在本子上,二是记在脑子里。为此,我要求学生每人要有一个课外笔记本,记下自己的生活素材和知识素材。同时也重视训练学生的“背功”,以做到“下笔如有神”。这样做,使学生的说、写的内容显得比较丰富和充实。

4.既重视写的训练,又重视说的训练。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各种说的机会,如讨论、辩论、讲演等,以提高他们的口才。在高一第一单元讲了孔子和孟子的文章后,就两人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对立观点展开辩论,同学们争锋相对,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口才。

5.既重视写,又重视改。这里的改,指的是学生的自改。自改的方法有:集体批改示范,四人小组批改,二人互改,小组评改竞赛等。自改与互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与他人

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6.作文与练笔的命题,尽量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社会生活,让他们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像马家爵事件发生后,我就组织学生讨论,并以《心理素质与成材》为题写了一篇作文,结果涌现出很多佳作。

三、在各学科中学习语文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好其他学科又可以反过来促进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科教材措辞的严谨、内容的条理,都是大可值得学习借鉴的,几何证明题的逻辑性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在文言文翻译中我们就经常会涉及到一些历史知识,而语文功底也影响着政治历史的答题的质量。

四、在影视中学习语文

影视是学生喜爱且经常接触的。电视新闻的规范语言,电影、电视剧的剧情结构、语言风格、背景材料,等等,引导得法,都可以变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好教材。学生在看了喜欢的电视电影之后总有所感触,片中的情感、对白实际是都是学习语文的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联系大家熟悉的东西提高他们的兴趣,最近放了一部电影《天下无贼》,我将主人公胡黎的语言做了一个简单的记录,如“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等“滑稽模仿”中分析他是一个有很高语言修养的贼,同学们积极参与,饶有兴趣,在交流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五、在网络中学习语文

经调查,学生基本都有上网的经历,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是信息的海洋,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全新的交流媒介,合理的引导学生上网学习是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我给同学们推荐了一些好的网站,包括一些好的杂志报纸,像《中国青年》、《南方周末》,或者是一些综合性的网站,也有一些像《中国高中生网》、《高中语文在线》等专业网站,还有《榕树下》、《黄金书屋》等文学网站,也鼓励同学们到一些著名的bbs上去发表言论 。通过网络淘金,很多同学都有不小的收获。

六、在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学习语文

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语文:一个招牌、一条标语、一则广告„„小到请假条,大到法律文件,语文几乎无处不在。要让语文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前提就是要学好语文。在研究性性学习实践中,我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去搜集广告语、公司匾额、产品说明书、对联、报刊病句、荧屏错别字等,然后加以筛选、梳理,整理成册,还组织了一次活动汇报会,让大家都感受到语文实践的无限乐趣,学生自然也不再觉得学习语文是枯燥的了。

七、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学高于生活但又来源于生活。要增进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必须深入的开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更直接更真切地去获得独特的体验。无论教师多么精彩的讲解都比不上学生的亲身感受。笔者在讲授《就是那一只蟋蟀》时,许多学生朗读时不讲究节奏和音调,我就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将同学们熟悉的周杰伦的《东风破》中的“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这句歌词一字一句地唱了一遍,一个例子是把四川民歌《川江号子》中高亢的“开船罗——”用温柔低沉的声音唱了一遍,结果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在后面的朗读中同学们就很自觉的注意这个问题了。

总之,“语文学习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的领域拓宽之后,语文学习的资源更丰富了,我和我的学生们也深深感到语文课有了旺盛的生命力。语文教学也必须立足课堂,走向课外,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篇:让地理走进生活

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2016 年秋季学期初2019级地理学科课时训练 ____班 姓名

学号

月 日第 周

前言 让地理走进生活 命题人:邓雪彬

【学习目标】

1、感受地理与自己现实生活以及将来生活、工作的联系。

2、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体会到地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3、主动迎接地理,将地理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 【基础知识】

1、地理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好地理要求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巩固】

一、选择题

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和风土人情。观察下面的图,回答第

1、2题。

1.这是哪个民族的服装( )。

A.蒙古族 B.回族 C.维吾尔族 D.藏族 2.这种服装适应的环境是( )。

A.沙漠环境 B.水乡环境 C.日温差大的环境 D.年温差大的环境 3.下列叙述中,叙说天气的是( )。

A.武汉冬冷夏热 B.北京风和日丽 C.昆明四季如春 D.新加坡终年高温多雨 4.四川省的简称是(

)。

A.滇或黔 B.川或滇 C.川或蜀 D.黔或川 5.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人种是(

)。

A.白色人种

B.黑色人种 C.黄色人种

D.混血人种

6、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

)

A.西南多、东北少

B.东北多、西南少

C.东南多、西北少

D.西北多、东南少 7.人们在海边总是最先看见进港船只的( )。 A.船头 B.桅杆 C.船身 D.船尾 8.第一个环球旅行的人是( )

A.哥伦布 B.伽利略 D.麦哲伦 D.迪亚士 9.1957年,( )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苏联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10. 地形地图或地形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形态,它用( )表示水,用( )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用( )表示冰川,用( )表示山地沙漠。 A.黄色 B.绿色 C.蓝色 D.白色

11.家住山东烟台的玲玲和爸爸准备寒假去东北旅游。下面是妈妈的嘱咐,你认为妈妈说的不对的是( )

A.“当地有著名特产东北ˋ三宝ˊ,别忘了给爷爷奶奶带一点回来” B. “当地天气很冷,要注意保暖”

C. “当地经常会刮台风,游玩时要注意安全” D. “当地冰雕很漂亮,多拍些照片回来”

12. 2010年冬奥会,中国的滑冰项目共获得5块金牌,其中金牌得主申雪、赵宏博、王蒙、孙琳琳、张会均为黑龙江人。黑龙江省冬季严寒,这说明( ) A.气候不同,农业生产活动有差异 B.地形不同,人们的文体娱乐项目有差异 C.气候不同,人们的文体娱乐项目有差异 D.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体育大国。 13.下列河流是中俄两国的界河是 ( )

A.嫩江 B.图们江 C.黑龙江 D.松花江 14.下列能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一组是。

(

)

A.太阳能、石油、电能 B.海洋能、核能、氢能 C.煤、石油、天然气 D.核能、地热能、煤

二、综合题

15.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6.南方房屋屋檐坡度大,是由于南方________多,有利于________。北方屋檐平坦,是由于北方

________少,有利于________。

17.人类的服饰的差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________为主,南方以种植________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__________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_______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__________ 里;__________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

18.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莽莽沙海里,__________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__________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__________在江河上穿梭往来。

第四篇:让作文走进生活

燕中心小学 成丽

何谓作文?简单地说,作文就是将自己平日生活中的见闻真实地写下来,并将自己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过程。

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对作文总是敬而远之,他们总以为,作文就像一尊佛像高高地占据在神坛之上;重视写作技巧的训练,强调作文格式、套路,使作文远离了孩子,远离了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所以,作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起步阶段的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孩子们热爱生活、留心生活、感悟生活、在与生活接触中捕捉写作素材,为孩子们打开丰富多彩的生活天地,让作文变得新鲜有趣,使孩子想写、乐写、并渐渐成为他们精彩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热爱生活

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一草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春日的万紫千红,夏日的朝气蓬勃,秋日的硕果累累,冬日的银装素裹„„父母的呵护、老师的关爱、同学的互助„„生活是美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究根到底是因为缺少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教给孩子们健康的审美观念,养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让其和生活融合,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成长,懂得我爱生活,生活才会更加爱我的道理,明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才变成美好的人间。只有这样我们孩子的作文中才会更加富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才会爱意流淌,才会表达出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也才会打动我们的心弦,进而爱上作文„„

二、体验生活

学会热爱生活还不够,作为生活的一个组成元素,我们还必须融入其中,走进生活。

我们的“生活”完整地说应该包括两个部分:社会与自然。谈起生活,我们的 孩子往往一脸茫然。因为,他们的“生活”实在不像是生活!——学习、还是学习,占据了他们的所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孩子们与生活完全脱节——不论是自然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即使有一些闲暇时间,也被电视、电脑“霸占”了,仿佛他们是天外飞仙,生活在他们的眼中,仅仅成为一个遥远的名词而已!乡下孩子不再“乡下”,这是我对当今孩子的感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孩子们带出课堂,到社会这个“大课堂”去观察、去触摸、去聆听、去感受。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曾经带了几个孩子出去野营,可是孩子们对自然美景熟视无睹,只顾看着各种卡通漫画,于是三毛不禁惊叹:孩子们被商业美术俘虏,抛弃大自然了„„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芳草萋萋、鸟语花香,和风细雨、雪花纷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展现她那令人心醉的美。可是,我们的孩子却被老师、父母圈禁在教室里、题海里、看似“精彩”的卡通动画前,他们被俘虏了,对自然渐渐失去了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生活,我们的写作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了。我们要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投身到广阔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去欣赏红花绿草,去领略湖光山色,去聆听流水潺潺„„

春天到了,我们可以开展“我与春天的约定”摄影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手中的相机拍下自己心中最美的春天;端午节到了,我们可以开展“端午知识知多少”活动,孩子们通过阅读、查找、寻访,搜集到许许多多的相关知识,既锻炼了自己又丰富了知识;为了感知童年的幸福,我们可以开展“我与爷爷奶奶比童年”的活动,通过对比,既了解了老人们辛酸的童年生活,又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

三、思考生活

对于生活,我们不仅仅是欣赏者,更是参与者。我们应积极动员我们的孩子参加到社会的各项活动中去,去感知去体验。

生活是什么?每个人的见解各不相同,因为他们对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的孩子虽然留心观察了生活,却往往难以写出很精彩的文章,不在于观察不仔细,而在于缺少思考,缺少感悟生活,因而他们的作文往往空洞、流于形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水账”。

一个善于思考生活的孩子,他往往能够从小草的执着中感受到坚强,能够从太阳的升起与落山中感受到时间的飞逝,能够从老师眼里的目光中读懂老师的关爱,能够从钓鱼岛事件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语文新课标》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解,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学习课文后、带领孩子观察自然之后,可以让孩子进行一番不同角度的思考。他们凭借自己的理解,再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进一步感受思考,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让生活在脑中得以升华,只有如此,才会写出灵动、个性张扬的佳作来。

总而言之,作文最重要的不是高超的技巧,而是真切的生活体验。如果我们缺乏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就难以积累写作的生活素材,也就无从谈起真情实感,写作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生活处处有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才能够发芽开花结果,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带领孩子走进生活,让作文走进生活。

第五篇:让读书走进生活

让读书走进生活 让阅读成为习惯 让学生享受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0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在智育有关的章节中,他也多次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其实不只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倡读书,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的许多历史名人都积极的推崇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无不在鼓励人们多读书,读好书。

人是在不断的发展的,这里当然也有人的精神生长,朱永新教授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实施者,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因为教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我们说人不是天生就不喜欢阅读,这主要是靠教师的引导,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引导我们的孩子对读书有了兴趣,让读书走进学生生活,让阅读成为每个孩子的一种习惯,那我们的整个教育也就有了希望。

一、让读书走进学生生活

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我觉得读书应该融入到生活中,让读书像人们喝水、吃饭一样,固定为一种习惯。人们不能不去吃饭喝水、同样,经典著作,承载着人类文化的精华思想,作为我们要继承传统,跨越时间之桥,品读经典与大师对话,我们要把这样的对话当作一种经常的必然。

好读书的人也常说:“一生当中如果有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那就可以说已经品尝到了生活中幸福的滋味,如果有好几本这样的书,那此生就真的了无遗憾了。”读书在我国历来是件美好的事,先贤们好读书,正所谓“三日不读,则觉面目可憎”,时至今日,我们的学生爱读书吗?为此,就对我校六年级156名学生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在假日课外自主活动中,在家自主读书的占4.4%,去书店或朋友家读书的占3.3%,在家看电视的高达78%。电视、网络等信息传媒,以其优美的伴音,精美的画面抓住了孩子的心,我们并不反对儿童收看电视、学习上网,但像调查中所显示的,农村的孩子在假日自主时间内已痴迷于电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处于成长期的少年儿童,远离了阅读,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孩子们从小不去接触她、感悟她,不经过扎实的基础训练,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从何谈起?

阅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没有阅读,学习就无从谈起。但是,现在的孩子在家长教师的督促下整日与课本、练习册、优秀作文集打交道,课业负担沉重,很少有孩子自主开展课外阅读。即使阅读课外书,往往因缺少引导和交流,众多孩子只是看热闹、图好玩、一目十行、走马观花,以至于众多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内,整日以看电视、看录像、玩游戏作为主要的休闲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孩子经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后,他顶多只是一名成绩优秀而思想肤浅,头脑简单的“三好学生”罢了。

我们的家长深知文化知识储量将决定孩子的发展,他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投入,可惜的是,可亲可敬的家长总以为孩子只要将教科书读好就行,像优秀作文选、每课一练等教学辅助用书,在农村的书店里总是十分畅销的,家长为孩子大量购买,还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题目,读他们不愿意读的书。殊不知,这样一来,给天性好学习的孩子们带来了多大的痛,又给多少稚嫩纯真的心烙设下了一道道可怕的阅读障碍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必须面对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在帮助孩子应付考试的同时,更要注意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喜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孩子来说,是父母给他的最大的财富。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孙幼军说:“我小时候喜欢读课外书,这跟我的爸爸妈妈很有关系。我爸爸的俄语非常好,日语和英语也不错,所以在中文的幼儿读物寻找不到的情况下,搞了一些俄文和日文、英文的幼儿读物给我看。爸爸讲给我听的时候,妈妈也在一旁听。等到我讲不出的时候,妈妈就能提示我。很快地,我把那些书背得滚瓜烂熟……”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先生在全美发起了“挑战阅读”运动,以联邦政府补贴的形式鼓励和号召全美的成人,包括家长、教师、大学生以及各种职业的志愿者走进家庭陪伴孩子阅读。这些活生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将读书看作是日常的必须时,当阅读走进孩子的生活时,那么,书就能净化孩子的灵魂,升华孩子的人格,阅读也会使孩子的人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二、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课外阅读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丰富语言素材,具有多重功能,但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地完成课外阅读量为基础,这又得依赖于教师和家长在这方面的正确引导与有心培养。回顾自己的阅读经历,我深有体会,记得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带着一种要做好教师的激情,也曾认真地阅读过几本教育方面的书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教育教学成为每天必须面对的内容时,读书的热情也随之而消退。最近几年来,在学校环境的影响下,在校长的带动下,我开始了新的阅读里程,从学校推荐的图书开始,慢慢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喜欢上了读书。从《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到《谁动了我的奶酪?》再到《新教育之梦》和《爱心与教育》。我被书所带给我的视野的开阔,认识的提高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再后来,我不断的接受新的知识,随着认识的提高,我又以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我开始看了《女儿的故事》、《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等儿童文学作品,并且在网上创建了自己的网页,把每次阅读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与网友们相互交流。在网上,我收获了成长的快乐,读书也自然地成为我每天的必修课。因此,阅读慢慢成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行为,如果每天不读上几页,就觉得放心不下。

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使人终身受益。一个人一旦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就可以自我完善“终身教育”,就可以不断学习新知识,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让书成为学生每天的精神粮食,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是的,书籍承载了人类的文明智慧,记录了历史的变革,引领我们进入21世纪,在个人的成长与社会进步共同要求之下,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提出让每一个孩子走进书籍的海洋,让每一个孩子从小就从文学典范中汲取营养,让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与古今中外的文学巨匠们展开心灵的对话。

三、让学生享受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当一个人在把自己的整个的心灵浸染到书的海洋中的时候,那种沁人心脾的感觉是无法形容的。读书时慢慢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于是读书就不是一种苦和累,而是一种精神的旅行,这种感觉也像是《一杯清茶轻轻抚慰》中那样“喝着手中滚烫的香茗,心凝神爽,妙语如珠;或是推心置腹,一吐为快。”让阅读如一杯清茶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田。读书不仅能感受到了乐趣,也引领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思考的只言片语写下来,看着自己笔下那些自己思索后的痕迹,看到读书已经转化为写作的两者互动的动力,也会令自己感到由衷地的高兴。有人说知识改变命运,那么让我说,读书可以改变生活,改变人的心情。我们可以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得以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自己人生的坐标。

1.组建读书会,激发读的兴趣。

①建立一个集图书阅览、电子阅览和读书实践活动为一体的读书会。利用校图书馆,选择适合学生的书籍,进行整理、归类。同时购买一批更利于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并为读书会设计打造书柜和课桌椅及多媒体教室。从环境上激起学生读书欲望。

②实施读书会会员考级制度。级别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特级会员,分别授予等级证书。考级评定由课题组统一审核。鼓励每个孩子争当“小书虫”。也让读书会成为他们阅读和交流的天堂。

③对读书会的基本模式开始研究

A、倡导侧重于分享阅读的“说来听听”的阅读方式。人人带上所读的书,一一登台向大家介绍本周所读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爱护书籍,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品质。也可以先让几个孩子为一组在小范围共读一本书;然后,在大组交流汇报,小组内同学一人重点汇报,其他孩子补充;接着就是组际间进行交流,互动,相互提问,质疑解答;最后重新选择,分享阅读成果。

B、推广“大声读给孩子听”的班级读书会模式。由各实验教师读给孩子听,让孩子们用耳朵倾听经典。课题组将对实验的开展进行交流总结。

2.以课文为范例,大量阅读课外书

高年级许多课文是名人名篇,有的是从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章,讲课时把这些片断的前后内容给学生作个简要介绍,激发起学生欲了解整个故事的兴趣,再把这本书介绍给学生,加之老师要求每天阅读半小时课外书的任务,学生能够配合课堂教学读完这些书。

3.结合电视读名著

名著均已拍成电视上演过。看完了画面美丽的电视,再来欣赏优美的文字,更易懂,更有趣。四大名著有连环画,有儿童版本,还有白话文,读什么版本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一学期能读一部名著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有时候利用班会时间讲这类故事,激发读的兴趣,是很有成效的。特别是电视的精彩片段在学生面前重现时,他们那种心灵与经典的碰撞,相互间擦亮了情感的火花是永不磨灭的。

4.认真阅读《小学生课外阅读文选》 与语文书配套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文选》上的内容,和课文所学内容紧密结合,是对课内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许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很有必要认真阅读。结合语文教学,每周开设两节课组织阅读。

5.周周背诵古诗,积累语言,陶冶情操

古诗是祖国古文化的精髓。小学生记忆力强,利用这一时期经常背诵这些经典,不仅可以吸收祖国优秀的古典文化,丰富语言积累,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抽一定时间互相检查。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看谁上台背得最多。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或许会失去钱财,会失去机遇,但永远不会失去书——让阅读成为我们永远的陪伴。让我们一起遨游书籍的海洋,共同享受读书的快乐。

上一篇: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范围下一篇:如何从销冠走向管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