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能训练论文

2022-05-10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专业技能训练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使研究生尽快熟悉和掌握其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目前在国内外各大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在培养计划的前1~2年一般都首先完成规定学分的课程学习,然后才进入实质性的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阶段。

第一篇:专业技能训练论文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微格教学训练模式研究

摘要:微格教学是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教学技能培训的有效途径,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反复训练,不断修正,可大幅度地提高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其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学前专业;微格教学;训练模式;专业发展

一、微格教学及其特点

(1)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可控制的实践系统,它将复杂的教学技能分解为许多容易掌握的单一技能,设定每一技能的具体训练目标,在短时间内反复训练,使受训者可以集中学习和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它是在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

(2)微格教学的特点。

①教学目标明确。微格教学培训幼教师资目标很明确,针对幼儿教育专业特点的需要展开相关单项技能培训再到综合运用,充分利用微格这一受控制的实践系统,使学生朝着明确的目标发展。②实践训练落实。微格教学一般分为5~8人一组进行教学技能训练,一次训练一单项,时间约5~10分钟。这样的小规模授课能确保学生反复训练、深入讨论与评价,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和掌握相关教学技能。

③反馈及时全面。微格教学借助现代视听设备真实记录各种细节,使受训者能及时获得自己教育行为的直接反馈,有利于反复观摩、讨论、自我分析和二次实践。

④评价科学合理。微格教学的评价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学生自评、互评结合指导教师的点评,使评价更科学合理,避免了传统评价方式的主观与片面。

⑤便于交流分享。微格教学训练模式准确而真实地记录下学生技能训练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回放观摩、讨论、分析、分享,真正实现合作学习与研究。

二、微格教学的价值与作用

(1)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结构。微格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合作研究方式,是有效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其始终围绕着学前专业学生作为未来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的提升而展开,改变了长期以来教法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结构方式。

(2)使职前专业研究成为可能。微格教学中的学生小组互动是出于自愿和协商的专业学习活动,凡参与者都能受益,从而营造了一种合作的学习文化。

(3)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微格教学面向未来、追求内在价值,在整个过程中师生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教学的专业问题,促使学生借助先进手段相互观摩,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模式

(1)微格示范技能。为了增强训练的有效性,向学生提供生动、形象、规范的教学示范,包括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和历届学生的微格教学视频等。通过直观感知,使学生形成感性的认识。同时,在观摩基础上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组讨论,分析示范教学的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2)微格课堂实践。首先,充分了解微格教学的概念和微格教学相关设备。其次,学习微格教学技能训练过程有关的技术操作。然后,进入微格教学技能训练过程的中心环节“角色扮演”。

(3)讨论和分享。教学活动结束后,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观看录像,看完录像后先由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检查是否达到训练目标,是否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评议,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点评。

(4)评价与改进。在自评、互评基础上重新进行修正后的角色扮演,完善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和微格教学教案,再次进行微格课堂实践。

总之,微格教学以客观、具体为特征的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有效应用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了对复杂教学活动变量和训练过程的系统控制,使基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达到了可操作的水平,对职前幼儿教师掌握教学基本功,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能力具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范建中.微格教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蔡冠群.微格教学与教师教学技能实训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郑丽霞

第二篇:研究生专业基础技能强化训练探讨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使研究生尽快熟悉和掌握其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目前在国内外各大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在培养计划的前1~2年一般都首先完成规定学分的课程学习,然后才进入实质性的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阶段。而对于文献检索与阅读技巧、专业软件使用方法等专业基础技能,大多高校并未将其纳入到研究生教学内容,仅通过少数专题讲座简单介绍,或由学生自行摸索实践,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强化训练。笔者认为,专业基础技能是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必备能力,在研究生教育环节中同样不可或缺。本文界定了研究生专业基础技能,分析了专业基础技能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给出了专业基础技能强化训练建议。

一、研究生专业基础技能界定

关于“技能”(skill),《教育词典》给出的定义为:通过学习重复和反省而习得的体能、心能和社会能力,个体对这种能力的提高也许是无止境的。其特点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后天习得并且与知识密不可分。而基础技能(或基本技能)是作为发展更深度技能的必要技能,如读写能力、计算能力。研究生培养是从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到论文撰写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复杂工程,是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呈现的迭代过程。研究生专业基础技能将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有助于这一工程和过程的快速和完美实现。尽管各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与性质存在差异,但均设有一定的“门槛”,需要研究生通过不断练习突破其障碍。因此,综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众多学科人才培养要求,笔者认为,研究生专业基础技能主要包括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信息检索与阅读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与软件使用能力,它是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将直接影响其科研工作的层次和科研结果的展现。

二、强化专业基础技能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须保证研究生在正式进入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前,强化本专业、本领域的基础技能。然而,目前大多高校并未专门开设专业基础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新入学的研究生只能通过导师传授、同学交流和自行摸索等途径熟悉和掌握上述专业基础技能,在掌握程度和学习效率上不是十分理想。笔者通过对本校近几年研究生在课题研究阶段中遇到的问题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阅读和撰写外文文献、文献检索及文献阅读等方面存在问题和困惑,而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课题研究进度和完成质量。

因此,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应重视专业基础技能,尤其对新入学的研究生,应在课题研究阶段开始之前,从理论和实践层次上进行系统科学的指导和训练,为今后从事课题研究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强化专业基础技能训练的建议

专业基础技能是研究生在低年级时除了完成规定课程学习之外必须锻炼和提高的一项能力。笔者学校在跟踪近几年新生第一学期课程学习及科学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的基础上,特别征求了学校各学科导师及优秀毕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意见建议,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课程实践等方式,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普世性专业基础技能:

(一)英语应用技能

研究生必须阅读外文文献,才可能追踪到课题最新的研究进展,必须能使用英语无障碍交流,才可能参加世界顶级的学术交流,因此,专业英语是接触研究前沿、发表高质量论文、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以及去世界知名大学深造的决定性因素。尽管专业英语仍以通用英语为基础,但已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系统结构和发展体系,具有与通用英语不同的语言词汇、文体特征、篇章体裁和表达方式。

针对此情况,学校在新训期间统一安排了50学时的专业英语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的内容将区别于后期的正常英语课程,主要突出专业英语读、写应用能力锻炼,英语语音学习和纠正,注重帮助学生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

(二)信息检索技能

研究生需要随时跟踪和了解相关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动态,合理高效地搜索能帮助发现最新的科研动态,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因此,信息检索技能是研究生必备技能之一。为了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搜索和获取代表最前沿技术动态的相关文献,研究生应对当前国内外著名的科技文献收录数据库如IEEE、Springer、Elsevier、中国知网和万方等,以及检索数据库如Web of Science、Engineering Index等具有较全面的了解,并能够熟练使用和查询。

建议组织形式:根据学科专业特点,邀请此方面能力突出的教员或高年级研究生进行专题讲座,配合实践操作练习。

(三)文献阅读和科技论文写作技能

通过检索找到了相关高水平文献,还必须能够提纲挈领地找到文献的精华,因此文献阅读的技能也至关重要。文献阅读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由点到面。建立自己的知识树体系,通过一个点逐渐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枝繁叶茂,可以用思维导图软件,如SciPlore MindMapping软件等。第二,由杂到精。建立完知识树后,在大量泛读文献的基础上可以有选择地精读一些重要的文献。第三,由读到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文献过程中遇到好的句子、思想火花等都应该记下来,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研究生阶段学习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形式为学术论文,而学术论文的写作与本科及以前阶段的其他写作有很大区别,因此,熟悉和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特点、构成要素、写作技巧等也非常必要。

建议组织形式:根据学科专业特点,邀请此方面能力突出的教员或高年级研究生进行专题讲座,配合实践操作练习。

(四)工程实践和专业软件使用技能

工科类的研究生对于所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或算法,通常都会进行实验仿真和验证,通过编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这就需要借助计算机程序设计开发平台或分析工具如Visual Studio.net、C++、Java、Matlab、WinDbg或IDA等进行实现。因此,对于相关研究方向所涉及的程序设计开发平台或分析工具,应提前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同时,熟练使用常用的文档处理和管理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Latex、Adobe Acrobat和EndNote等,对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和将来工作中所涉及的文档查阅、处理和管理等,也将提供极大的便利。因此,在入学之前,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其运行环境进行深入理解,熟练使用常用文档处理和管理软件,将有助于研究生更方便地进行相关方向的研究和学习。

建议组织形式:根据学科专业特点,邀请此方面能力突出的教员或高年级研究生进行专题讲座,提供互联网上相关教学视频和学习站点,配合实践操作练习。

(五)语言表达能力

研究生在学习和课题研究阶段,将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课堂讨论、课题研讨、实验总结、学术论坛等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快速有效地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用简练的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将会极大提高研究生的信息交互能力,帮助研究生无障碍地置身于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中,通过不同思想方法和学术流派的分析比较,耳闻目睹知识的日新月异,有利于增强创新意识,使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成为可能。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必不可少。

建议组织形式:通过组织模拟学术论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活动进行练习提高。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作者:韩冬 赵涛 刘振

第三篇: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技能训练模式研究

摘要:以湖南城市学院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实践教学为例,通过分析其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GIS专业技能训练的主要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校企合作、全程导师制、竞赛驱动、项目驱动等技能训练模式改革。

关键词:GIS;技能训练;校企合作;导师制

作者简介:吴德华(1976-),男,湖南岳阳人,湖南城市学院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讲师;杨冰(1981-),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城市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湖南 益阳 41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城市学院教改课题(课题编号:湘城院发〔2011〕46号序号17)、湖南城市学院教改课题(课题编号:湘城院发〔2013〕44号序号1)的研究成果。

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是一个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随着地理信息系统产业的发展,急需掌握GIS 技术、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充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目前,社会对GIS人才的需求旺盛,虽然每年大约有1万各种层次的GIS专业毕业生,但仍有10万人的GIS专业人才缺口。一方面,GIS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GIS专业人才,特别是适合高端岗位的GIS人才缺乏;另一方面,GIS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使找到了也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1]据调查,GIS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的占6.30% ,认为与实际工作需求有较大差距的占62.60%。[2]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现行教育机制和市场对GIS人才需求的脱离,学校教授的知识市场不需要,市场需要的知识技能在学校没有教,高校普遍重理论传授而轻应用能力培养。因此,加大对湖南城市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技能训练是当务之急。

一、GIS专业学生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高校GIS是以地理、测绘等为背景、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的一门学科,既要懂地理及测绘知识又要求毕业生计算机水平较高,仅依靠培养方案中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很难满足企业对GIS人才的要求。[3-4]目前,虽然将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在对学生的技能训练中仍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GIS专业师资不足

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只有6名专业教师,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师,除了要承担本专业的授课任务,还要承担测绘、城市管理、城市规划等其他专业的课程。由于教师授课压力大,直接导致了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技能训练的局面。另外,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就直接走上教学岗位,没有在GIS行业的从业经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往往照本宣科,缺少生动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教学案例辅助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实践教学模式缺乏吸引力

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学生更多地依靠实验、实习指导书和教师的指导,依葫芦画瓢得出设定的实验、实习结果,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GIS 教学仪器设备落后

GIS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新的GIS技术和软硬件设备层出不穷,推动了GIS产业的快速发展,而高校实验室的GIS软硬件设备更新相对滞后,如实验室安装的摄影测量软件适普的VirtuoZo,因更新缓慢,直接影响到摄影测量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GIS实验室要承担GIS原理、GIS二次开发等多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因此实验室的计算机中要安装VS、SQL Server、ArcGIS、MapGIS、ENVI等多个软件,而这些计算机还是8年前购置的,已经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

4.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GIS行业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技术引领GIS的发展方向,如近几年涌现的服务式GIS、云GIS、移动GIS。在高校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内容通常是几年前就确定下来了,往往连续多年不会改变,社会需要的技术在学校没有学,在学校学到的是社会过时的技术,造成了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5.实践教学安排不合理

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课程实习、GIS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几个部分组成,实验和课程实习往往只针对某一门专业课程,GIS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学生技能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而GIS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通常是在大四开设,这段时间学生面临着考研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GIS专业技能训练的主要目标

面对多层次、多元化GIS人才需求的特点,李满春、胡华科、柳林[5-7]等对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多层次的GIS专业人才培养层次金字塔模型,如图1所示。在此基础上,结合湖南城市学院以培养为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特色,将GIS专业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GIS数据采集与获取能力

GIS数据采集与获取能力培养学生获取测绘、遥感、GPS等基础地理数据的能力,学会使用全站仪、GPS等数据采集仪器。

2.GIS软件操作与应用能力

GIS软件操作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应用GIS软件(如ArcGIS、SuperMap)、遥感软件(如ENVI)、摄影测量软件(VirtuoZo)、数据库软件(SQL server)等处理数据、管理数据的能力,学会应用这些软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GIS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

GIS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学生GIS底层开发及二次开发能力,具有一定的数据库设计能力,并且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

4.GIS综合能力培养

GIS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综合应用能力,能自主利用GIS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GIS专业技能训练模式改革

1.校企合作模式

为了使GIS专业的毕业生能够真正适合用人单位的需求,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充足的实训机会,通过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参与实际生产项目或在校内以生产项目的标准指导学生实习,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测绘院、国土局等单位拥有大量的空间数据处理、入库项目,这类项目的技术含量不是很高,但是需要大量的人力,GIS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在前期只要单位派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生产培训,教师对工程质量进行过程监控就可以保证项目按质按量完成。通过校企合作不仅为单位节省了生产成本,而且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2.全程导师制模式

大学四年期间,指导教师不仅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并且全面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首先老师向学生说明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老师,如选择某老师的学生数超过了规定人数,则由该老师择优选择学生,然后由教研室统一协调,这样能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教育公平两个方面。导师制采用召开交流研讨会的形式进行实施,通过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总结学习与研发中遇到的问题,经讨论确定解决方案,形成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良好学习氛围。

3.竞赛驱动模式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GIS开发大赛等学科竞赛,将课堂教学、学生作业与竞赛相结合,实现“以教促赛、以赛促学”的良性循环。以竞赛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作为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竞赛的要求完成作业,改变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项目驱动模式

项目驱动模式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8]借助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平台和教师的纵横向课题,将不同年级的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小组由组长和组员组成,组长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组员各司其责,教师负责整个过程的指导和监督,保证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在大学学习期间,项目由易到难,完成一个项目后再做另一个项目,通过多个项目的实践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四、总结

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面向社会实际需求,以市场导向为指导,在开展GIS软件应用的同时强化GIS 应用系统和应用功能模块开发与应用系统维护实践,加强多学科交叉、应用等方面的实践锻炼,强调学生工程意识、自主设计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具有利用GIS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综合问题的自学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适应GIS专业不断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及能在测量、交通、房产、土地、城镇建设、区域规划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多种模式的专业技能训练对提高学生考研、就业和GIS专业办学水平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边馥苓.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人才现状与存在问题[J].地理信息世界,2009,(5):29-34.

[2]毋丽红.中国GIS 人才生存状况调查报告[J].GIS 开发者,2005,(6):4-8.

[3]胡华科,郑春燕,熊永柱.产学研合作与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28(8):75-78.

[4]杨树文,闫浩文,孙建国.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J].测绘科学,2011,36(1):226-228.

[5]李满春,戴葳巍,赵勇.GIS专业人才的素质特征、知识结构与培养方案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2):26-29.

[6]胡华科,郑春燕,熊永柱.产学研合作与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82(8):75-78.

[7]柳林,卢秀山,李万武.面向社会需求的GIS 专业人才立体培养模式探讨[J].高教论坛,2016,(6):58-60.

[8]钟增胜,许江.项目驱动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26(5):159-160.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吴德华?杨冰?熊立伟

上一篇:大学英语专业论文下一篇:跳舞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