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前4单元教案下

2022-10-02

教案是教育者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准备中要把教材中严肃的政治话语书写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把教材用语转化为教学用语,通过简单的修辞、轻松的语境唤起教育对象对教学内容的内心认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前4单元教案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三年级前4单元教案下

六年级下作文教案 第三单元

人教版 六年级下 作文教案

第三单元

六年级下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我的理想展开叙述,写清自己的理想及产生的原因,和为实现理想将做哪些努力等内容,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2.围绕理想这个话题表达,条理清楚,内容具体。

3.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抒发对理想的憧憬和自己为理想不断努力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我的理想展开叙述,写清自己的理想及产生的原因,和为实现理想将做哪些努力等内容,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二)创设情境,交代任务

1.导语:同学们一定都知道我们国家的第一任总理是谁吧?对,就是周恩来。他一生为新中国的事业呕心沥血,得到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敬仰。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这个故事至今被人们称道。 2.讲故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ppt)

3. 交代任务:同学们,一个有理想的人,如同在茫茫的大海上找到了航标灯,会指引自己走向成功。你的理想是什么?愿意用你的笔描绘你的理想吗?今天,就让我们做一次理想之旅吧。

(三)明确要求,理想起航 1.朗读写作要求。(ppt) 2. 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1)提问:什么是理想?结合自己收集理想的格言谈自己对理想的理解。(ppt)

(2)小结:每个人都有理想,没有理想的人是不存在的。也许你的很大,也许你的理想很小。不信你就静下心来好好想你想,问问自己,一定会有发现,你的理想是非常美妙的。

(四)围绕要求,畅谈理想 1. 确定写作的主要内容。

导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吗?(ppt) 指名说让学生充分说,鼓励他们说清楚。 2.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

教师提示:也许是缘于一个感人的故事;也许是受一个人的影响;也许是因为看了一本书;或许是因为一则新闻;甚至是一句话受到了启发„„

让学生在小组互相说,再指名说。详细叙述事情的经过,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尤其是心理活动描写、心理的变化。 3. 怎样实现我的理想

(五)理清条理,引出提纲(ppt)

明确习作要求说说自己对本次习作的理解,并列作文提纲

1、开头:自然地引出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人教版 六年级下 作文教案

第三单元

2、中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原因有几个,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途径有哪些。

3、结尾:怎么做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六)联系课文,学习方法

1.导语:写《我的理想》这篇习作,可以写成想象作文,而想象作文是一种内容较为新颖的思维训练。想象,简单地说就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想象作文是全文运用想象,或主要部分运用想象,如我们这次的习作,以及童话、寓言、科幻故事等。

2.练习写想象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在合理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

二、想象的中心要美好,要有意义,要给人以启发。 3.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体会作者的想象。(ppt) 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 提问: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几次写小女孩划燃火柴?想象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些想象都表达了小女孩内心的痛苦和对幸福的渴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ppt)

(七)课堂练笔,练习表达(ppt)

1.你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你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请你列出一个作文提纲,然后和大家交流,听听别的同学们围绕理想写些什么?再修改自己的提纲。 2.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写一写自己产生理想的原因?注意要把原因说清楚。 3.读读下面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选择一条谈谈你的理解,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

———苏霍姆林斯基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让理想与兴趣一起编织未来,人生必将精彩。

——黄俊闻

理想是前进的动力,是照亮道路的火炬,也许它在遥远而偏僻的一个角落,但是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找到,让我们向着理想前进! ——龚世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我的理想展开叙述,写清自己的理想及产生的原因,和为实现理想将做哪些努力等内容,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2.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在修改中提高习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

人教版 六年级下 作文教案

第三单元

引导学生围绕我的理想展开叙述,写清自己的理想及产生的原因,和为实现理想将做哪些努力等内容,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赏评题目

1.教师首先鼓励学生此次作文的优点,如: (1)学生是否写清自己的理想。 (2)是否写清产生的原因。

(3)是否写出为实现理想将做哪些努力,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2.出示题目,请题目的“小主人”站起来读读自己的作文题目,请其他学生说说题目好在哪里(ppt)

(二)阅读例文,明确标准 1.赏析优秀作文

(1)出示优秀作文

(一)

(二)

(三)

(四)(ppt)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这篇作文好在哪里? (3)学生阅读作文,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小结优秀作文的优点:

《我的理想——人民教师》表现了小作者的心声——长大后要做一名教师。通过描写教师的无私和伟大,使小作者不由被这份工作的意义所震撼。结尾提出目标: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得努力,要以丰富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更要以一颗爱心感染学生。

《我想当个美食家》小作者充分展现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理想为主线,在梦中心想事成。在大吃特吃的同时还不忘记让自己的祖国得第一。富有童真童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的理想》连“我”以后可能设计出来的衣服也描绘出来了,可见小作者对服装设计的喜爱。小作者的想象显得合情合理。写想象类的文章,最好能在对所想象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去发挥。这样才能使想象出来的内容有真实感。因此,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随时为自己的写作积累材料吧! 《我的理想是当舞蹈家》写清产生的原因——我与舞蹈的相交纯属一次偶然的机会,并写出为实现理想将做哪些努力,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首尾呼应,语言优美。 2.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明确好作文的标准。

(三)出示病文,明确问题

1.出示病文,请学生读一读,用上面的标准衡量,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问题。(ppt) 2.学生阅读后,思考讨论。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问题。

《我理想中的学校》小作者想象很丰富,表达了自己美好的愿望,但是文章表达上要注意内容的连贯,不能前后矛盾。如开头,可把它设置成一个清晨被闹钟惊醒匆忙上学的场景,这既为结尾的场景作了一个回环照应的处理,缓冲了“突然”之感,又为聪明的小朋友提供了一个暗示:这么神奇的学校两天之内就出现在面前,会不会是梦中的校园哪?再如,还可以把文中“还有,出太阳或下雨的时候,校园上空会升起一把大大的五颜六色的伞,既可以避雨,又可以防晒,这样不管刮风下雨,都不用担心上不了体育课了”,处理成这样:王琳在一旁笑着说:“你可别小瞧这操场哦,太阳过猛,或斜风细雨的时候,校园上空就会升起一把超级巨型五彩伞,既可以蔽雨,又可以防晒,这样永远不用担心上不了体育课了。”由好朋友介绍得知,至少要比原先的处理更符合情理,同时为了证明真实性,还可以把王琳妈妈的教师身份在前面交代清楚,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人教版 六年级下 作文教案

第三单元

《假如我是建筑设计师》,小作者将未来的屋子想像为昆虫一般,有毛毛虫式的,有螳螂式的,还有蝴蝶式的„„也只有孩子才会有这种匪夷所思的“设计”,因为他们的脑中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好奇之心。初读此文,我们不禁被小作者惊人的想像力而折服,但是再仔细一品,就发觉文中的想像颇多不合理之处,比如毛毛虫房吧,狭小曲折,如何能让胖子和缺少运动的人开展锻炼呢;再如蝴蝶房吧,若常有客人来的人家都住在蝴蝶房里了,那又何来易于辨认之说。小作者很会想像。但是想像作文也并不提倡过于离谱的胡思乱想,想像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可以是对现实生活提出的一些合理建议,也可以表达小作者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美好追求。总之,“假如”后面表达的仍是小作者的真情实感,这样文章就显得真实,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4.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内容,说说可以怎样修改。

5.出示修改后的作文,比较阅读,说说修改后的作文好在哪里?(ppt)

(四)多次修改,交流提高 1.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请学生多读几遍自己的作文。

对照标准找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

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 2.互换互评,再次修改

交换作文

⑴ 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⑵ 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

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五)作业: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总结: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希望理想的种子在我们萌动的心中生根发芽,早日变为现实。

第二篇: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教案

《敬畏自然》 所在单元: 三单元 授课学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理解并识记“敬畏、蓬蒿、精巧绝伦、不自量力、相形见绌、咫尺、深邃、混淆”等生字词;

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能力目标:

1、 抓住文章的重点、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 ,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2、 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3、 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一是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二是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教学手段与方法:

1、 边读边想

2、 自主探究

3、 合作研讨 教学准备: 风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写一写,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狼藉(jí ) 咫(zhǐ )尺 呐(nà )喊 相形见绌(chù ) 美味佳肴(yáo ) 沾沾( zhān)自喜

(二)根据意义写词语

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自不量力 ) 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相形见绌 ) 极其精致灵巧,无以伦比。 ( 精巧绝伦 ) 美味的饭菜。(美味佳肴 )

形容自以为好而得意的样子。(沾沾自喜 )

二、出示图片,从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导入新课。

三、课堂活动

1、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分别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并采用“把握关键语句法”,边读边画出关键性语句默。再读课文一遍,然后回答下边的问题。

①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文中谈论 人 与 自然 的关系,作者否定了“ 征服自然 ”的口号,提出了“ 敬畏自然 ”的观点。

②题目是《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在文中的意思是 敬重畏惧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

③作者为什么要提出“敬畏自然”?

答: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④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答:因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的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2、结构解读

引论 征服自然 不自量力(第 到第 自然段)

敬 比喻

畏 人类智慧不值得骄傲 (第 到第 自然段) 拟人

自 本论 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第 到第 自然段) 对比 然 宇宙生命 (第 到第 自然段) 反问 结论 敬畏自然 和平共处(第 到第 自然段)

3、句段品读。细读5~7自然段,回答下边问题。

(1)第5自然段中说道,“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这样说有什么依据? 答:①大自然使人体众多细胞分工合理并且相互协调;②大自然创造了人类有感情会思维的大脑;③大自然创造了人体难以形容的美。

(2)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这种“深意”应该怎样理解?

答:宇宙是通过人类来认识(欣赏)自己、表达自己的。

(3)第7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一个器官”这一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答:与上句的比喻“肌体”相呼应,增强文意的连贯性,突出强调了人类与宇宙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意思对即可)

(4)5~7自然段中作者最终要表达的观点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吧。

4、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把问题和讨论结果写在下面)

5、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仔细体会: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6、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7、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来为文章增色,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比较一下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作用: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思考,发人深省。

8、深入思考:

1、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敬畏和爱护我们自己。)

四、拓展探究:

请说说人与自然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并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五、课堂练习: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

2、为什么说“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也是大自然的“艺术品”?

(苍蝇蚊子固然讨厌,但是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十分奇妙,体现了大自然创造的精妙绝伦。

3、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比较了“相形见绌”? (1)、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2)、人类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

(3)、大自然“懂得”用美学原则创造各种事物以至人体。

4、词语积累:

深邃:深奥 殊不知:竟不知道 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 映照:照射 诚然:实在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原野 断言:很肯定地说 可人:可人意,使人满意

六、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七、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陈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等词的读音形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4、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情感与价值目标:

6、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难点:透视文章写作内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 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 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 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默读),整体感知 思考:

1、 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2、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 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什么?

4、 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过去:“绿洲”“仙湖” 现在:“沙漠”“神秘” 变化原因:“改道”“四盲” 同样的悲剧:“青海湖”“月牙泉”

深层原因: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罗布泊消失的痛惜之情。作者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

(二)字词掌握

萧瑟(xiāo sè):形容冷清、凄凉。 和煦(héxù):温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吞噬(shì):吞食;并吞。裸露(luǒlù):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戈(gē)壁滩 无垠 (yín ) 边缘(yuán)

(三)介绍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作者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叙述事实、列举数据都真实可靠。但是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即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注重形象的描绘,让人回到遥远的过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今日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的描绘,对罗布泊荒漠的描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

(四)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说话训练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四、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五、板书设计 仙湖 罗布泊 荒漠 青海湖 月牙泉

生态意识 环保意识 可持续发展意识 真实 形象 生动

六、作业布置:

课后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旅鼠之谜 陈霞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点。

(2)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2、技能目标:理解本文独特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学会生动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清楚明了的说明复杂事物,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善于观察生活,热爱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即说明文与记叙文的杂交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出旅鼠的图片,学生描绘一下旅鼠的样子。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上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旅鼠之谜》,去探索一下。

二、检查预习:

1、请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作家、作品。

位梦华, 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地质学家.1991年他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2年回国后撰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北极的各种情况。他的主要著作有 《神奇的北级》、《南极之梦》等 。

2、读一读,写一写: 徘徊 媲美 笃信 幼崽 啮齿 仓皇逃窜 饶有兴趣 神秘莫测

焦躁不安 东跑西颠 鼠目寸光 传宗接代 道听途说 若有所思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北极旅鼠有哪些奥秘,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三大奥秘

(1)繁殖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一对旅鼠,一年就有百万后代。

(2)旅鼠的繁殖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3)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 提问:你从课文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之后由各组选代表发言,共同交流。 学生可能有的答案有:

(1)、 大自然有许多奥秘人类还无法解释,有待继续研究 (2)、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

(3)、 在位梦华和丹尼斯身上我们看到了为科学的崇高献身精神 (4)、 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5)、 自然界本身就具有调节机制,一旦被破坏,就会向新的平衡转化

2、重点品味文末丹尼斯的话,他说的有道理吗?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讨论,鼓励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五、品读课文,体味文章独特的写作手法:

(1)、提问:本文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知识性很强,但读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想一想,文章的写法有什么独特之处?它是说明文还是记叙文?在课文中找出你的依据来。 学生思考、明确: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的笔调介绍科学知识。 记叙的框架、说明的内容、对话的方式

通篇寓知识于叙事之中,让人既长知识又有兴趣。 (2)、学生自主选例评析,品味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六、延伸拓展:

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 说说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

七、课堂小结:

《旅鼠之谜》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学小品。文章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新奇有趣,意味深长。自然是一位智慧老人,他用多种形式启发我们。从旅鼠的身上,我们如果反观人类自身,也许会领悟到很多…… 作业布置:

1、 抄写生字词。

2、 完成课课练。

3、 选择北极旅鼠三大奥秘中的任一一个奥秘,大胆而合理地猜测一下吧! 大雁归来 陈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

2、积累有关大雁的诗词句

3、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读课文,把握内容。

2、体会作者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3、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语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句子表达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延伸迁移法. 教学内容: 一 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对大雁,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古人也有“鸿雁传书”的说法,在古诗词当中也经常出现,你能否说出几句?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二、与文本对话,整体感知课文

1、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边读边思: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2、进行朗读擂台赛。

3、整体感知课文 出示问题: 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归纳: (1)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2)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3) 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4) 十一月的大雁一声不吭. (5)爱寻食玉米粒. (6)常六只或以六的倍数列队飞. (7)四月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多媒体显示:多姿大雁图

三、与作者对话,品读课文。

(一 )1 出示《辞海》中对大雁介绍的文字,分析在语言上与课文的区别.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

形状略像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千百成群。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 选自《辞海》

讨论,总结:《辞海》中的语言重说明,客观介绍科学知识. 课文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2、含英咀华:

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语段朗读,用你最喜爱的方式理解和体悟,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与同学们分享。

(二)与大雁对话,感受大雁形象

1、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大雁,将大雁人性化了,请具体说说作者笔下的大雁具有哪些人性化的行为和感情?

2、作者在《沙乡年鉴》的序言中提到在大雁身上找到可“失去的东西”,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找到了哪些我们人类正在“失去的东西”?如果你在场的话,你会感受到什么?

可以选用下列句式:

①读 句(段),我发现这是一种 的大雁。 ②在大雁身上,作者找到了 让我感受到

(三)质疑解惑:对于文中的语句还有没有存在疑惑的地方,先在小组范围内讨论解决,小组内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师生一起研讨。

四、 与自我对话,聆听心灵的声音

由于岁月的变迁,环境的恶化,更是由于人类的残忍,我们可爱的动物朋友正慢慢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从地球上消失. (一) 资料链接

展示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的图片、资料; 穿山甲:,蜂猴,豚鹿等

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提供的资料表明,远古时代

500年才有一种兽类灭绝。但20世纪以来,4年就有一种哺乳动物灭绝,是正常灭绝速率的125倍,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剧。科学家们统计,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中,有5025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边缘,其中我国已达390多种.

(二)心灵驿站:

以前大雁是传信的使者,今天老师化身为一名邮递员,为你传信,你会把信写给谁?会写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封短信,并读给大家听。

五、我的收获:

学习完本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吗?说一说,与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分享。.

六、作业布置

1、积累诗词句。

2、写一封保护动物的倡议书

喂——出来 陈霞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 准确掌握并识记“哂笑、牟取、众目睽睽、棘手、铆钉、贪婪、履行”等生字词;

2、 .简要了解微型小说和科幻小说的有关文学常识以及本文作者的基本情况; 能力目标:

1、 垃圾的现实情况,理解文章的主题,探讨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相统一的方法;

2、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锻炼想象能力 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常识,树立环保意识,做环保小卫士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难点:

1.想象奇特的艺术美。

2.文章中两处照应题目的“喂――出来”的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延伸迁移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en3)笑 牟(mou2)取 众目睽(kui2)睽 棘(ji2)手 铆(mao3钉 贪婪(lan2) 履行(lǚ)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二、导入

1、导语

同学们,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科学发展到今天,让人类很有成就感。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却又渐渐远离了自然,人类不断地征服自然,而大自然有时又无情地报复了人类。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未来社会,看一看哪儿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有一天,一位正在悠闲休息的人听到了一声奇怪的呼唤“喂——出来”,这声音从何而来,又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共同走进日本作家星新一创作的科幻小说《喂——出来》,去联想,去想象,也许小说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愉悦,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

2.作者简介: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被尊称为“日本微型小说之父”。

3.文体介绍:

科幻小说,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1797—1851)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我国高士其等也写过不少优秀科幻小说。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说说文章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互相交流看法。

四、学习课文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故事真否? (否。不会有此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 2.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环境保护问题。) 3.洞是真的无底吗?’ (表面上是无底的,正像我们的世界,表面上是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 4.为什么题目用“喂——出来!”

(既可以首尾呼应,又表现了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拥挤。) 5.洞是比喻什么? (人类生存的土地。) 6.文章中写了几种人?各有什么表现?和生活中的这些人是不是相像? (为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7.这几种人你最赞同的是哪个?最想否定的是哪个? (不统一答案。) 8.作者要说的道理是什么? (作类比自下而上的世界是有限的,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

五、探究活动 1.讨论文章主题。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同意第(3)种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2.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习展开想像,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续写结尾。

六、小结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子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将重新倾泻回人间。显然小说采用了夸张和想像的形式,但现实中我们何尝不是凭着侥幸心理,依赖着这样那样的“无底洞”?

科学幻想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想像,因此在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到现实中寻找故事的影子,让他们自己探究作品有什么寓意,又有什么现实的针对性。另外,本文的情节特别是结尾很有特点,是一个循环式的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阅读文章要注意把握。

七、布置作业

第三篇:三年级下学期语文复习教案【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复习掌握第二单元的生字生词、多音字、反义词。

2、重点了解背诵情况,按要求背诵第五课指定篇幅,并能默写古诗。

3、加强阅读理解,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4、能把句子补充完整,能修改病句。

复习内容:

一、听写词语。

1、听写词语:

2、同桌互批

3、提出易错字,师生共同修改,加深印象。

4、齐读。

二、复习多音字

在课文中找出多音字 佛、挑、露、挣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组词。

2、集体更正。

3、齐读。

三、复习反义词

1、朗读园地二“读读认认”。

2、用对歌的形式进行复习。

四、复习课文。

1、采用齐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复习两单元的内容。

2、指名背诵课文。

3、默写。

4、同桌互批,各自订正。

五、阅读分析。

1、课内练习。

2、结合复习册进行课外阅读练习。

六、课本主要内容

七、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chân shān líng lïng sì yǎng ( ) ( ) ( )

fǎng fú yú kuài zhēng zhá

( ) ( ) ( ) xùn sù câ liáng xiù huā

( ) ( ) ( ) 2.形近词词语

锐( ) 渔( ) 埋( ) 斩(

悦( ) 鱼( ) 理( ) 折( 3.多音字词语

佛fú( ) 挣zhēng( ) 露lù(

佛fï( ) 挣zhâng( ) 露lîu(

挑tiǎo( )

挑tiāo ( )

4.一字多义

顶:A、量词 B、特别 C、迎着 D、最高处

1、他穿上西服,顶好看。( )

2、再爬一楼,就到顶了。( )

3、他戴了一顶草帽。( )

4、老师顶着大雨送我上医院。( )

5.找反义词

)))

)

1、西红柿生的熟的都可以吃。

( )—( )

2、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他都坚持锻炼。

( )—( )

3、山路是陡峭的,不像公路那么平坦。

( )—( )

4、过马路时要注意安全,不然会有危险。

( )—( )

第四篇:人教版 三年级下 作文教案第四单元

三年级下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挑选学习本领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最有趣的情境再现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引导学生把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课前布置有条件的学生拍摄自己学习拿手的本领的照片或录像,打开记忆的闸门。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提问:我们回忆一下《绝招》这篇课文中,三个孩子各自的绝招是什么?(ppt)

学生回答。

2.导语:我想同学们在佩服他人的同时,心里肯定会想:我还有我的绝招和本领呢!学生介绍,以照片的形式展示。(ppt)

3.交代任务:你想不想把自己的绝招或本领介绍给大家呢?让看到文章的人都为你具有这样的本领而为你喝彩。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

(三)明确要求,打开思路

1.明确写作要求。(ppt)

2.内容的选择很广泛。(ppt)

在日常生活中学到的本领,如:包饺子、收拾房间、做菜„„

在日常学习中学到的本领,如:电脑打字、上网查资料、查字典„„

在日常活动中学到的本领,如:踢毽子、游泳、滑冰、骑车、学跳皮筋、学钢琴、学照相„„

本次作文不要仅局限于以上方面,视角还可以广一些,可以从思想、待人接物等各个方

面来考虑。

(四)联系课文,学习方法。

1.选取最深感触

一提起学本领,很多同学也许都会想到“学洗衣服”“学刷碗”“学做饭”,实际上这些

活大家天天干,你一说题目,人家就基本上知道大致的内容了。那应该如何从众多学过的本领中挑选出吸引人的事情呢?这就涉及到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选材。那应该如何选择写作材料呢?(ppt)

(1)选择真实的材料。不能编造作假,无中生有,更不能改头换面,移花接木。

(2)选择新鲜的材料。选择别人没有写过的内容,即使是老题材,最好也应换一个角度写。

(3)选择内容曲折的材料。学本领有时是一帆风顺的,一学就会,但更多情况是一波三折的,在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会遭受失败。我们在选择材料时要选择内容曲折的,这样就容易写具体。

2. 明确文章结构

(1)提问: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作文?回忆写事作文的结构?

(2)教师讲授:这篇文章除具有一般写事文章的结构外,还具有自身的结构特点。因为学

本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而且,无论你学习哪样本领都不是一天两天、一次两次就能学会的,它是一步接着一步的艰苦而漫长的过程。

(3)推荐常见的写作结构顺序有:

 学习的时间、地点、起因→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怎样解决的→之后的反复练习→感受或

收获

 不会某种本领的情景→学习的时间、地点、起因→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怎样解决的→之

后的反复练习→掌握了本领的情景

(4)出示课文片段,请学生体会结构。

片段一《绝招》第4——12自然段(ppt)

教师小结:这篇文章首先写第一次比赛中小柱子失败时尴尬的处境,用一句话既写出了小柱子当时的心理,又写出了他当时的神态、动作,他之所以明白了苦练就能成功的道理就在于他和奶奶之间的对话,从奶奶的话语中他明白了“想拿出绝招,只有练。”经过一天天的苦练,在第二次比赛中,小柱子终于取得了胜利。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

3.体现“学”的过程

(1)把“经过”分成几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想一想:这件事的“经过”部分大体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主要又都做了什么。然后,再按照这几个“阶段”的先后顺序,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地写。

(2)写清“经过”中的重要情节、场面。

片段二《检阅》第4——6自然段(ppt)

教师小结:《检阅》写出了具体困难是什么,当时学生的表现,特别是大家的心理活动描写,用了几个疑问“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说呢?”把大家的为难与关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3)把自己的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

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就需要写清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具体表现,如自己在当时情况下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表情怎么样,心里怎么想的。把自己的表现具体写出来,事情的“经过”部分也就具体而且生动、形象了。

出示片段三,请学生细读体会。(ppt)

村东头,大树下,几个孩子在比绝招。

三胖子挺着大肚子,说:“咱们看谁一口气憋的时间最长!”结果一个个先后都撒了气,唯独他,鼓着腮帮子,瞪着眼珠子,憋的时间比别人长两倍。

„„

暖屋里,炕头上,几个小伙伴又在比绝招了。„„轮到小柱子了,他蹲在炕上,说:“只要你们说出两个不过百的数,让我做乘法,我能立刻说出得数,保准不错!”

三胖早把嘴瞥到下巴颏了。„„——《绝招》

教师小结:值得学习:A:语言简洁。如介绍第一次绝招比赛前,写到“村东头,大树下,几个孩子在比绝招”,有地点,也有时间;第二次绝招比赛前,写到“暖屋里,炕头上,几个小伙伴又在比绝招了”,有地点,也有时间。B:符合人物身份。写的是几个农村孩子的事情,像“一个个先后都撒了气” “鼓着腮帮子,瞪着眼珠子”“把嘴瞥到下巴颏了”这些语言都是平时我们儿童在生活中常说的,尤其是“把嘴瞥到下巴颏了”更是农村孩子经常用来形容看不起人的语言。

4.总结:写“我学会了 ”要做到:

(1)选择自己付出最多,或者最感到骄傲的本领来写。

(2)把学习过程中自己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仔细描述出来。

(3)将自己在做事中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以及自己心中想到的描述出来。

(五)课堂练笔,练习表达(ppt)

1.用简单的语句写一写学某项本领的时间、地点,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结果怎样。

2.详细写一写在学某项本领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是怎样做的?

3.详细写一写学会某项本领后你的心情(感受)。

(六)作业:完成习作草稿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把学本领的事情写清楚、完整,重点把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具体。

2.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在修改中提高习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

在修改中能够体会把“学”的过程写清楚、完整、具体。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肯定优点

1.教师首先鼓励学生此次作文的优点,如:

(1)选材是否广泛。

(2)是否把学本领的过程写清楚。

(3)是否有真情实感。

2.出示题目,请题目的“小主人”站起来读读自己的作文题目,请其他学生说说题目好在哪里(ppt)

(二)阅读例文,明确标准

1.赏析优秀作文(选材、结构、语言等具有特色的)

(1)出示优秀作文

(一)

(二)

(三)(ppt)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这篇作文好在哪里?

(3)学生阅读作文,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小结优秀作文的优点:

一般同学在写这篇作文时都选择“我学会了做饭”“我学会了打篮球”„„ 《我学会了认真》的小作者却从学习、做事的态度写出了自己的进步与收获。视角非常新颖,选材新颖。

《我学会了擦玻璃》先写我学擦玻璃的原因是为了让父母多休息休息,接着写了擦玻璃的过程,做好打水、拿毛巾、搬椅子这些准备工作后便开始擦了,当发现把玻璃擦成了大花脸后,想办法用干毛巾擦,用纸擦,直到擦干净为止;文章的最后写了我的感受。整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

《我学会了拉小提琴》小作者以向往“要是有一天,我也像老师那样,身着黑白相间的燕尾服,站在夜深人静的小树林中,轻轻地拉上一曲小夜曲,那是多么令人心满意足呀!”作为自己学习的起因,然后选取练习夹琴来描述自己练琴的艰苦,如“脖子也酸了,头也麻了,汗也下来了”“脖子开始抽筋”。随后以练琴时出汗、流血来表现学习过程中自己的努力。这样,“学会”的过程既生动又可信。

2. 评点进步作文

(1)出示进步作文

(一)

(二)(ppt)

(2)请小作者读一读,其他学生想这篇作文哪儿值得我学习?

(3)教师分别评点进步作文的优点,鼓励学生:

《我学会了包饺子》这篇作文把“我”由不会到会,由包不好到包好的这个过程写得非常具体。第一次馅放多了,弄了自己一手的馅,包了个圆球;第二次包了个“瘦干”;当“我”泄气时妈妈教育了“我”,最后经过“我”一次次地练习,终于包出了“乖娃娃”!

《我学会了种水仙》这篇作文用上“先、接着、最后”这样的词语来表达顺序,很有条理。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来描写,突出了感受。

3.教师根据优秀作文的优点,引导学生认识明确好作文的标准。(ppt)

(三)出示病文,明确问题

1.出示病文,请学生读一读,思考这篇文章有什么问题。(ppt)

2.学生阅读后,思考讨论。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明确问题。

这篇作文只讲到按老师的要求去练就学会游泳了。至于在练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却没有写。应该把学游泳过程中的困难以及自己是如何克服的(或苦练的)详细地写出来。

4.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内容,说说可以怎样修改。

5.出示修改后的作文,比较阅读,说说修改后的作文好在哪里?(ppt)

(四)多次修改,交流提高

1.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请学生多读几遍自己的作文,对照标准找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自己修改不满意的地方。

2.请人批评,再次修改

和同学交流,互相提出意见修改。

(五)作业:继续修改习作

第五篇: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水和空气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教学设计 第一课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

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

5、生实践

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7、引导学生将袋中所装的物质进行分类,交流汇报自己的理由。

8、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告诉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同时让生生进行交流,人们这样进行分类的理由是什么。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哪些。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1. 水 无色、无味、透明洗衣、饮用、浇花

冰、水蒸气、淡水、海水植物、动物、人类——离不开

【水一课】教学反思:猜测袋中物品的活动中学生的表现非常好,这一活动设计很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好奇心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在小组学生的出谋划策中他们很容易的分辨出了石头、木块、树叶、空气,而对于水、醋和牛奶的辨认有一些学生一开始坚持认为用手就能做到,可通过活动才发现不行。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还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了液体的相同点,为后面学习做了铺垫。 第二课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 给每个学生准备: 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1、导入:水是一种液体,你们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

这些液体是否都一样呢?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进行研究。

2、学生观察:提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提示: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用尝的方法)

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师板书展示。

二、滴液比较

1、师:水和食用油除了我们刚才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外,还有不同之处吗?比如,我们分别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蜡纸、玻璃片和报纸上,它们的状态一样吗?

2、生猜测,并讨论: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师适当提示:每一次将液滴滴在不同的物体上时,为了实验的可靠,需同时多滴几滴;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简单演示;要注意观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体上后形成的形状是否一样)

3、生实践,将观察到的液滴状态画下来,并注明液滴是在什么物体上。

4、展示学生的记录,并交流讨论。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1、师: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种物质更重?我们有什么办法比较?

2、生交流方法,并讨论、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判断水重还是食用油重。(这一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演示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并尝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5、请学生将观察所得的结果补充到维恩图中,师补充到板书中。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1、师演示,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一些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请学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生交流、小结。将两者的相同点补充到维恩图中

五、总结提升

1、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重点讨论它们的相同之处其他液体也具有吗?这些相同点,固体具有吗?

2、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水是怎样的一种液体,你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3. 谁流得更快一些

水食用油洗洁精我的猜测实验结果

【谁流得更快一些】一课教学反思: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保持除变量之外其他条件相同,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在课前游戏中就渗透了公平竞赛的思想,所以这堂课在讨论实验公平性的时候,通过学生小组的讨论,师生共同的互动,很轻松地就达到了目标。但是在本节课上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在学生滴液滴时,没有注重指导方法,学生把握不好,出现了比赛的不公平,导致实验出现误差。其次,在问题的设计上还有欠缺。当学生在讨论设计实验时,我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比赛更公平、公正?其实这个地方还可以加个问题上去,问学生:比赛中需要哪些材料?然后再让学生去讨论。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学生的讨论会更有目地些。 第三课谁流得更快一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3个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张实验记录表。

给每个学生的材料:一张维恩图。 【教学过程】

一、设计流动比赛

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主要科学概念: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展示上节课的维恩图)

水会流动,油会流动,它们流动的快慢一样吗?

2、其他液体也会流动。比如洗洁精,这也是一种液体。(师出示三种液体)这三种液体流动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们推测,谁会流得更快一些?

3、有什么办法证明?

师引导:如果要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最好进行一场公平的液体流动的比赛。

4、设计“流动比赛”的方案,小组内成员交流:怎样做才能保证流动比赛是公平的?哪个方法最好,为什么?讨论后确定一个比赛方法。

5、全班交流比赛方法,围绕“保证比赛的公平、可行”进行讨论,鼓励生生质疑,完善比赛规则。

二、实验、思考

1、请小组成员根据自己选择确定的方案进行流动比赛,并记录。(师要提示学生重复做几次实验)

2、全班交流,汇报,包括:一共进行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每次实验的结果都相同吗,大概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一致等。

3、思考:液体的流动快慢跟什么有关?

三、液体、固体比较

1、师让学生关注以板书的水和食用油的维恩图记录,明确水和油具有的共同特点,并思考洗洁精是否同样具有这些特点。

2、小结:三种液体的相同点,固体具有吗?固体和它们相比,有哪些不同?师生讨论交流,完成固体和液体比较的维恩图记录。

3、讨论交流,对于“水是怎样一种液体”,我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学习科学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是学生自己学与做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的。在探究过程中,探究问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途径和手段的选择,实践研究并取得研究结果,也都由小组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等方面的支持而已。 第四课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

1、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2、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3、交流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选择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4、生实践操作后汇报结果。(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二、比较水多多少

1、师:现在我们已知2号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

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

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 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师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如果想知道得更精确,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生实践:自制的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 测量的结果相同吗?

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 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认识并使用量筒

1、师介绍量筒,并提示“测量要求”,问:

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们自制的刻度比较,有哪些区别? 为什么量筒要平放?

为什么视线要与液面保持水平?

2、请学生用量筒测量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量筒,或上课时间不够,可采用教师演示方式进行)

3、师:你们知道这样一瓶矿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吗?(出示食物或照片)这个数值就表示了一瓶矿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体积了。

4、师: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5.我们周围的空气 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

【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教学反思:这一课从“谈谈你认识的空气”开始,到“空气存在吗”并观察空气,再到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整节课环环相扣,有条不紊。这节课学习地非常轻松!有了前面对水的认识,通过比较,同学能够轻松的建立对空气的认识。这节课的几个活动设计虽然很简单,但同学兴趣极高。在讲解空气会流动时往往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有的同学会问:既然空气是摸不着的,那为什么在吹电扇的时候能感觉到风,既然感觉到了风也应该是能感觉到空气,也就能摸到空气。这里就需要跟同学们特别讲明:空气不能直接触摸到,但是可以间接感受到。 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1、师: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是怎么知道空气在哪的?

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泡图中。

3、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二、空气的存在

1、空气真的存在吗?

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

2、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

三、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出示关于水的维恩图,请学生回顾所知道的关于水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

2、有什么办法证明水和空气的不同?比如:空气和水,谁轻谁重?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

3、讨论证实的方法,重点对“空气会流动吗?”进行展开。

4、比较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点,并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到维恩图中,全班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5.我们周围的空气 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

【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教学反思:这一课从“谈谈你认识的空气”开始,到“空气存在吗”并观察空气,再到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整节课环环相扣,有条不紊。这节课学习地非常轻松!有了前面对水的认识,通过比较,同学能够轻松的建立对空气的认识。这节课的几个活动设计虽然很简单,但同学兴趣极高。在讲解空气会流动时往往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有的同学会问:既然空气是摸不着的,那为什么在吹电扇的时候能感觉到风,既然感觉到了风也应该是能感觉到空气,也就能摸到空气。这里就需要跟同学们特别讲明:空气不能直接触摸到,但是可以间接感受到。 第六课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实验

3、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6.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能占据空间

空气占据的空间会变化(可以被压缩或扩张)

【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教学反思:在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胆探索,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深入探究,张扬个性;让学生运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延伸探究,解决实际问题。整节课,教学层次比较清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比较轻松而和活跃。 第七课空气有重量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

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但很轻;通过对石头、水、空气的三者比较,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体系。

【教学难点】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演示实验材料: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给每个学生准备:石头、水、空气的比较表格。 【教学过程】

一、空气有重量吗

1、师: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有重量吗?有什么办法证明?

2、生讨论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来证实空气是否有重量。并讨论自制小天平的方法。

3、指导学生自制小天平。(建议:天平上的图钉教师可在课前帮学生固定好。)

4、小天平调平。(先将气球挂上,另一端挂上重物,想办法使小天平平衡)

5、给气球充气,观察并记录小天平的变化。(分组实验)

6、全班交流小天平的变化情况,思考: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一致吗?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实验结果不同?有什么办法改进实验,使效果更明显,结果更精确?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讨论交流改进小天平测量的方法

方法1: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再将其中一个气球的气放掉,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方法2: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在天平的一端再挂上一个或几个充足气的气球,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2、生选择方法进行实践,并讨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师:为了让我们的实验结果更精确,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天平称来进行研究。

2、师演示:将一只充满气但未充足气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出重量(让学生来看),然后用气筒给皮球充足气,(需提醒学生注意充足气后,皮球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要保持皮球的大小一致)

3、师演示测量充足气的皮球的重量,请学生帮助观察重量是否增加,增加了多少?思考:说明了什么?

4、请学生观察对比,托盘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区别。(托盘天平不仅可以测出空气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较准确地测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四、单元小结

1、请学生将之前记录的维恩图等记录表取出,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石头、水、空气对比表。请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情况和记录表完成对比表。

2、根据对比表分析: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出示更多物质的图片,把这些物质分为液体、气体、固体三类,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4、出示之前填写的关于水和空气的气泡图,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可以补充,原有内容中哪些是不正确的,需要改正。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空气是否有重量?这对学生来说是个挑战。本课就是要让他们经历人们用实验验证空气有重量的这个科学发展过程。小天平的实验比较难,在器材上要为孩子们准备大气球、笔帽、橡皮泥、长木条、图钉、线、铁架台、打所筒、长尾夹等材料。但是,提供了材料,学生在操作中还是碰到了很多困难,如:调整“天平”的平衡、线打结了等,操作难度大。所以让他们用自制小天平来验证实验是有困难的。在这个基础上,我引入“天平和皮球称重”的实验,来证明空气确实有重量,由于种种原因,这次活动的实验改为了演示实验。

上一篇:前台领班工作总结4篇下一篇:s版小学语文教学初探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