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价交换下保险市场论文

2022-07-03

2020年是我国“十三五”的收官之年。这一年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这是彪炳史册的功绩。保险作为一种风险转嫁的手段,可以通过对贫困人口可能面临的自身无法应对的风险进行经济上的补偿,保证其生活质量维持在风险发生之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等价交换下保险市场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等价交换下保险市场论文 篇1:

开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意义

摘 要: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保障企业生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在普及过程中受到限制,同时由于高危行业对该保险的强烈需求,社会各方都希望能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工作过程中,政府应侧重“保障生产”,同时兼顾商业性与强制性。不断地完善相关法律,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并且强化监管,才能使试点工作成功完成。

关键词: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高危行业;保障生产

自2006年国家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试点开始,经过多年的探索,国内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发展水平得到稳步提升。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它是商业保险与生产管理的结合,是政府履行其社会管理职能的手段之一。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生产企业,一旦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并因此出现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就可以由保险公司对受害人以及企业进行保险赔偿,弥补企业在应对重大风险时的资金不足,企业在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同时,保险公司要为生产企业提供生产风险与事故的预防服务,这可以最大化地降低社会损失。

1 开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意义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的矛盾。尤其是在高危行业,减少劳动者的职业伤害,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仅是用人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政府必须优先考虑并解决的问题。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1季度,全国共发生10131起、死亡7196人生产安全事故,同比分别减少了715起、317人,分别下降26.3%和16.6%,所以我国开展安全生产保险恢复受害家庭的生活信心,对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开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对于高危行业或用人单位及劳动者能够增强安全生产意识,提高职业伤害风险的防范意识,从而达到减少职业伤害风险事故发生的目的。

(2)能够提高行业、用人单位和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因为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别是高危行业,会是对企业劳动者或者其他的公众的生命产生威胁,更为严重的会波及周围环境产生污染和危害,在进一步造成间接经济损失的同时,会对整个行业或者是企业的社会形象造成不堪设想的损害。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不仅能为因工作期间导致负伤、残疾的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生活、医疗补助以外,还能预防事故发生,减少职业危害、及时抢救治疗以及职业康复等工作,大大提高了行业在经济市场上的形象,同时用人单位和政府的在公众心目中能够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品质。

(3)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职业伤害事故的发生会给整个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导致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国每年因工伤事故造成约1500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国GDP的1%左右,而且在处理职业伤害风险事故所遗留下的问题时,所消耗的财富往往比直接经济损失要高很多,劳动者生命和身体因职业伤害风险事故受到损害,工作能力必然会下降,从而面临劳动者再就业能力的损害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能够更好的发挥社会“减震器”的作用,降低高危行业风险,提高社会经济效率,进而促进国家经济实力以及国际形象力的提高。

2 开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面临的问题

目前,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民众利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安全责任保险起步较晚,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安全责任保险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市场体系,导致在整个保险业中所占的比重不高。

(1)法律问题。近几年尽管我国的立法步伐加快,但是关于责人保险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特别是安全生产责任赔偿的规定缺乏力度,受害者相关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从最近十几年煤矿事故在内的各类恶性事故来看,政府部门在处理善后事故时,追究最多的是各级领导和当事人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而对于受害者所获得经济补偿却非常少,自身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严重情况会造成社会动荡,甚至会引发社会恐慌,这样会使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受到严重的损害。

(2)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推广困难。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均是高度强制的普及性险种,如马来西亚、乌拉圭、哥斯达黎加等国家对于某些高危性行业,企业必须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美国绝大部分州的法律也都规定劳工赔偿是强制性的,企业无论有无过失凡工作期间的员工受到伤害,企业必须赔偿。在我国直到2004年1月《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雇主责任保险才成为社会强制保险。但是从目前的工伤保险的发展情况来看,其成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也仅仅处于试点阶段。

(3)劳动者风险意识和维权意识较差,受到损害后不会索赔。我国目前高风险的就业人员大部分是农民工,他们的法律意识非常单薄,不懂得用这方面的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在维权的诉讼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法律主体不对等,取证困难,诉讼期久等方方面面的困难,筋疲力尽后还得不到赔偿,他们遭受的职业伤害最大,但是获得的收益却是最低。

3 国内外经验

在工业化国家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非常发达,部分发展中国家也颇有市场,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商品经济发达,私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社会各界的保险意识强,加之人阶级的斗争。但是,由于各国的法律制度不同,其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具体实施方式、赔偿标准等均有差别。

(1)美国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在美国的劳工赔偿法律颁布之前,其各州都是实行普通法下的责任保险,企业因过失或疏忽造成劳动者伤害应承担赔偿责任。据统計,美国每年发生约有200万起职业伤害风险事故,每天平均产生劳工残疾9000个,劳工死于工伤16个,劳工死于与工作相关的疾病137个,因职业伤害和有关疾病使企业每年的花费达到1710亿美元。因此,美国除少数几个州外,绝大部分州的法律都规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是强制性的,劳动者凡是在工作中受到的伤害,企业无论有无过失都必须赔偿。

(2)日本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日本的相关保险实际上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以日本《劳工标准法》、《工伤补偿保险法》为依据,政府举办的安全责任保险,按照严格的责任原则进行强制性投保和经营;二是商业保险机构开办的保险,它承担着企业依据民法或雇佣合对劳动者应付的超过政府强制保险赔偿标准的那一部分赔偿责任。主要表现为强制与自愿相结合、基本保障与超额保障相结合等特点,政府开展的保险目的在于服务而不是盈利,带有社会保障的性质,而保险公司开办的商业保险必须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并依据保险合同中的赔偿下限额履行赔偿义务。

(3)中国香港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香港不仅制定而且多次修订了《雇员补偿条例》,且颁布和修订完善了《职业安全及健康条例》、《雇用条例》、《肺尘埃沉着病(补偿)条例》等多个与劳工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与法规为香港地区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提供了具体的依据。

香港地区的责任制度有別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责任保险制度,其保险的业务性质属于商业保险,按照等价交换、自愿成交的原则开展的商业保险业务,而且经办机构是香港注册的商业性质财产与责任保险公司;企业必须依法向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投保,若有违反这种规定则会受到制裁,但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却没有强制性,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各公司对这一特定保险市场的分割。

4 开展强制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在我国,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和善后工作基本面上都是由政府来出面解决,政府充当企业的角色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缺乏良好的安全事故处理的法律制度。国外的经验证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对于职业伤害风险事故处理是一种重要方式,能够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辅助手段,随着安全责任保险相关法律的不断完善,能够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提高政府处理责任事故风险的行政效率。

(2)从保险公司角度,实行统保承保方式。统保承保手续简便,投保人通过办理一次投保手续就可以将全部的生产责任转嫁给保险人,因此投保人和保险人都收益;可以降低保险费率,按照保险的大数法则,承保的产品越多,业务数量就越大,风险就越分散,所以保险费率才会不断下降;被保险人可以得到全面的保障,如果允许选择性投保就有可能出现逆向选择,高危行业对易发生事故的生产风险意识更加注重,承保的需求比较高,而不易发生的生产风险意识较为淡薄,为保障投保能够得到全面的保障,应该统一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随着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相关法律的日益健全,我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成为整个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遐桢.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废止论[J].法制与社会,2014,(06):104-106.

[2]乔卫兵.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3]杨晓雨.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J].企业导报,2011,(5):104.

[4]曹超.煤炭行业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作用及问题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5):157-161.

作者:任翔宇 乔慧淼

等价交换下保险市场论文 篇2:

解决保险营销问题发挥保险在防治返贫中的重要作用

2020年是我国“十三五”的收官之年。这一年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这是彪炳史册的功绩。保险作为一种风险转嫁的手段,可以通过对贫困人口可能面临的自身无法应对的风险进行经济上的补偿,保证其生活质量维持在风险发生之前。在“十四五”规划中,国家从宏观层面多次提及保险应当在养老、医疗、扶贫、教育等多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回归保险的本源,对保险给予“重任”,也注定了保险将在新时代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本次研究主要探究保险在对于防治返贫方面中存在的营销问题,并给出改善的意见。提高商业保险在贫困人口中的普及率,运用市场的手,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进一步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一、背景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实现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现在来看我国已完成最初的目标。那么在新时代下如何在国家宏观层面巩固好成果,即贫困人口在失去扶贫政策等外缓性因素下,如何避免返贫变成了一个值得全社会探讨的问题。作为金融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重要支柱之一——保险应当挺身而出发挥其关键作用。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4处15次提及“保险”,其中包含农业保险、大病保险、教育保险等。提出要优化保险供给,增加保险需求,回归保险本源发展。这些保险项目跟我们的生活相关,但对于处于贫困线边缘的群众来说,因为经济条件低,风险防范意识落后,保险却常常被他们拒之门外。所以在此背景下,我们探讨商业保险在防治返贫的问题及对策。

二、保险防治贫困的实现路徑

对于传统的扶贫和减贫手段,更多采取的是事后干预,具有滞后性。但是保险可以发挥的作用,是在于我们可以在事前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保障。通过市场化的行为进行事后补偿。国家统计局在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人,由此可以看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对于农村地区出现的风险大致可以分为疾病与意外风险,巨灾风险,粮食歉收,教育等方面的风险。这些都可以通过商业保险进行风险的转移,对于发生的事故,进行保险金的补偿,从而提高贫困人口应对风险的能力,防治贫困人口再度因各种损失返贫。

三、现行商业保险的营销问题

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末,我国保险业产值超过20万亿元,保费收入3.96万亿元。现在我国保险市场规模已经排至世界第二位,尽管基于我国人口红利下,我国的保险费收入总量大,但是我国的保险深度浅,密度低,仅为4.4%和2600元,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保险公司主要的业务来源仍然是靠保险中介进行业务拓展,因此第一次和顾客接触的应该是分布庞大的保险中介,其中最常见的还是保险代理人,尤其以个人保险代理人为主。但对于农村贫困地区人口来说,相关的金融知识欠缺,保险之类的金融机构似乎就更加遥远。因此如何让我们的保险更加惠及广大得贫困人口是我们本次思考的问题。

(一)乡镇农村农业保险营销覆盖率低

保险营销是为满足保户需求进行的活动。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的乡镇农村地区,保险公司面临着投入巨大,但是期望收益低,从经济学上来看,这不是保险主要业务的理性选择,加之农村贫困人口保险意识薄弱,这似乎变成一个保险公司不愿发展,农村贫困人口不愿投保的死循环。以在中国有一定市场基础农业保险为例,从中国参与农村保险市场竞争的主体来看,能够参与经营的保险公司较少,农业保险供给体非常缺少,还有很多是小公司,对于农村人口分布分散的特点,这些小公司无力布置网点、发展渠道,因此造成我们对于农村地区的保险标的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对以大数法则作为保险精算原则的保险企业,无疑又增加其运营的风险。除了保险供给主体少,我们对于农业保险的保险产品也是非常少,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拥有保险产品超过5600种,但是其中不到20%是针对农村市场的产品,并且品种较少,内容比较单一,和其他保险公司产品具有同质化严重的特点。所以,保险公司对于农村贫困地区的营销力度不够,覆盖率低是其问题之一。

(二)保险中介发展水平不均衡,保险代理人专业水平低

在经济市场中,人的有限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对任何产品都能够完全了解,尤其针对金融市场中相关金融产品,更具有其专业性。在此基础上,保险中介作为保险消费链上提供中介服务的专业化中间商,有利于投保人实现效用最大化,降低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自2013年到2019年,我国保险中介机构代理公司就由2013年底的1613家增长到截至2019年底的2652家。其中具有全国性的保险中介集团5家,保险专业代理公司1769家,保险经纪公司497家,而保险公估公司则达381家。由此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我国保险中介行业的市场发展主体机构,呈现不断扩大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发展极不均衡,存在一家独大,两方弱小的情况。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下,“保险+科技”成为一种趋势,在此趋势下,对我们的保险行业的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更大的需求,瑞士在保险经济研究与咨询部的数据显示,保险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上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迅猛发展也呈爆炸式增长。随着保险服务领域的延伸以及国民保险需求增加态势,保险机构的数量与质量均需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背后意味着需要相应的保险人才供应的增加。另外,我国目前每年高校保险及保险相关专业毕业生仅有2万人左右,保险专业人才供需存在严重失衡。同时在保险行业人才流动性也是不容忽视问题,这些均导致了目前保险行业人才供给不足。

(三)市场经济下保险市场交易中存在着信任危机,提高交易成本

商业保险的运行是在商业的框架内进行的,市场最先形成的基础就是信任。保险商品具有天然的特殊性,它不是我们传统的商品,作为一种无形的商品,保险是一种纯粹独立形态的保障性商品,它具有射幸性。所以对于很多金融知识匮乏的人来说,他们会觉得违反了等价交换原则,不愿意进行购买。在这方面保险公司需要进行更大的投入去打破偏见,投保人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理解信任保险人,这对于双方都造成了经济和时间成本的扩大。加上保险合同中的存在最大诚信原则,大多数的贫困群众缺少相应的金融知识,对于合同条款不重视,如果在投保时违反最大诚信原则,当保险事故发生时,没有办法得到理赔,甚至保险金也没有办法退回。这也会导致我们对商业保险无法进行一个持久的购买力,造成恶性循环。以银行代理销售的分红险为例。社会舆论一直有“存单变保单”的说法,银行工作人员从自身利益出发对缴费期限、退保费用、保单的现金价值、犹豫期、客户本人签字等重大事项不明确告知消费者,夸大或变相夸大保险合同利益并且未对消费者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盲目推荐分红产品,给消费者带来了不舒适的消费体验。同时消费者缺少保险知识,也导致其对银行保险产生“偏见”。在此基础上无论是对于保险公司还是消费者,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完成一场保险交易。保险市场中存在这种信任危机会造成交易成本变得更高,不利于保险交易的开展。

(四)保险公司急功近利,缺乏社会责任感

传统保险工具扶贫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是客户对保险的抵触心理,而造成保险抵触的主要原因是在于保险贫困农户的资源禀赋缺陷。主观上,农户的风险和金融意識淡薄,且缺乏对保险产品的了解。客观上来说,农业发展具有极大的风险性,且农村市场基础不完善,导致保险费用较高,而农户支付能力不够,难以获取相关的保险服务。加之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针对性,特惠性的保险产品,这造成传统的保险机制无法有效地满足农户风险管理需求。这也意味着我们保险公司在前期将要投入巨大的成本,这对于我们将原保费,赔付能力作为排名指标的保险公司是不利的。同时我们近期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惠民保险,同样因为保险期限短,缺乏后续的支撑,导致投保比例不断下降。

四、解决营销问题的对策

(一)发展农村普惠保险,瞄准农村潜在市场

普惠保险所具有的公平性、保障性、政策性、和市场性原则克服农村贫困人口对于商业保险的排斥心理。相关研究表明,普惠保险不仅可以直接降低农村家庭贫困性,和可以于其他金融业的普惠性共同发挥积极作用。一是保险业在风险保障及损失补偿方面具有其他金融业不能替代的专业优势,能够为广大农村家庭建立全面的风险保障体系和提供及时的损失补偿,进而发挥“止血”作用,有效缓解因病致贫和因灾致贫的问题。银行等其他金融行业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和支付便利,可以促进农村家庭进行生产生活与扩大再生产,进而在反贫困问题中发挥“造血”作用。所以说发挥我们农村普惠保险对于农村贫困人口是一道重要的保障。但以往保险公司将原保费收入,赔付率指标做为衡量保险公司排名的指标,对于像普惠性的防治返贫的保险,保费收入低,赔付概率高的产品,并不愿意进行大规模的开展,同时也缺乏对于此类的保费续保的服务。保险公司应该将目光瞄准广大的农村潜在市场,切合时代的需求,发挥保险公司的担当,承担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校企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西南财经大学研究表明,2015年我国仅保险核保人才需求就达1.3万名,保险高级管理人才需求超过5.8万名,然而2015年高等院校的专业保险人才供给不到2万名,到2020年,中国保险从业人员则达到1200万人。对于保险中介来说,需要的是市场营销+保险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于保险行业人才的不匹配,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应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培养复合型知识的人才,开展协作教育。其可以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并提高其对职业的忠诚度。保险公司及保险中介机构在内部更应注重对于人才的管理于培养,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完善人才晋升通道,延长保险人才培养链条,打通好人才由“学校”到“市场”的道路。

(三)政府转变扶贫理念并且与保险公司进行深度合作,提高保险产品信任度

政府部门应该改变扶贫理念,在市场经济下,我们必须学会用市场的手进行工作,建设服务型政府,因此应将扶贫工作外化到市场内进行,政府在背后扮演监管服务的角色,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保证在去除外源性政策支持的背景,扶贫工作仍然能够长效顺利的开展。其次在扶贫工作方面,我们可以探索“政府+企业+贫困户”的新模式。保险企业与当地政府进行合作,进行政策宣传,防灾防损的知识普及,同时针对不同行业,设置专业的保险代理,核保队伍,进行下基层活动。同时通过保险产品由政府背书,增加保险产品在贫困人口中的信任程度,增强贫困人口的投保意愿,提高农户的防灾防损意识,减少赔付率,进而将保费降低,提高贫困人口的保险意识,增强保险需求。此举也是一项互利共赢的举措。贫困地区遭遇风险冲击会影响保险赔付率,而在保险赔付过程中实地的勘察与评估环节大大增加了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进而转化为保险费率的提高。我们要减少在保险产品设立的成本支出就需要对于地区进行一个数据库的构建,由政府提供相关准确的贫困户的信息,降低我们的工作成本,将更多的核赔,理赔程序转换为线上,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保险公司的收益,弱化保险资产侵蚀效应。更可以针对特定区域合理的搭配保险产品,保证对于贫困户全方面的保险保障。

(四)精准保障,梯度收费,承担社会责任,展现国企担当

国家现在有各项的扶贫优惠政策向贫困人口倾斜,政府应当将政策落在实处,同时运用市场性行为帮助贫困家庭自立更生。对于已经摆脱贫困的脱贫人口,我们应当提高贫困识别的精准度,根据其家庭资产划分成为一类,二类和三类。其中,一类脱贫人口应该为刚刚脱贫,返贫风险仍然存在,对于像保险类防范风险的市场产品,支付能力敏感,其保费支出会影响家庭生活质量;二类则是家庭资产比前者稍多,遭遇风险应对能力稍强,但支付能力较敏感,保费支出会对家庭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家庭返贫风险仍然存在但是概率较小;三类家庭稳定脱贫,有对风险的抵御能力,有能力全额缴纳保费,且生活质量不下降。我们进入新的脱贫阶段,即对我们已有成果进行巩固,我们不能再采取大水漫灌的形式,而是要进行区别对待,针对不同情况的家庭,进行梯度收费,政府梯度补贴,总体上让贫困人口支付较少的保险费享受到商业保障。未来利用好市场的手去进行防治贫困是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的努力方向。

作者:邓陈欢 靳玉玲 陈龙 吴冰

等价交换下保险市场论文 篇3:

浅谈中国乡镇商业保险发展现状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保险已经成为社会保险不可缺少的补充,而乡镇商业保险在整个商业保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乡镇商业保险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本文主要就乡镇商业保险,尤其是乡镇化背景下的乡镇商业保险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商业保险;乡镇化;社会保障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风险意识越来越高,伴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和福利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居民的消费结构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在乡镇居民生活上主要表现为生存必要支出的下降和非商品消费的增加。商业保险作为非商品消费的主要形式,虽然以盈利为目的,但以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商业保险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尤其是乡镇商业保险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其中不乏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商业保险体系健康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商业保险的内涵

我国《保险法》中对保险概念的界定是投保人向被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按照合同中的规定,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所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承担保险金赔偿责任。保险是一种以概率统计学为基础,建立在社会互助原则下,集众人之资解一人之难的经济补偿制度。社会保险是社会成员缴纳保险费,在其年老、疾病、伤残等丧失劳动能力时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保障制度,而商业保险指的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保险形式。

二、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区别

1、商业保险是一种经营行为,保险经营者以营利为目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而社会保险属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形成社保基金,为特殊人群提供生活保障,盈亏以国家财政为支撑。

2、商业保险是按照自愿原则由投保人选择投保或选择不投保,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发生的是一种商业行为;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由国家立法规定,复合条件的公民都应当缴纳保险费并接受保障。社会保险强调投保人对社会的义务,而商业保险强调“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的等价交换准则。

3、商业保险自主经营,是独立的经济体,其经营管理由公司管理者决定,属金融体制;社会保险由政府(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领导,属行政范畴。

三、乡镇商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我国商业保险恢复已经近30年。目前,股份制、合资制、国有独资等商业性保险公司数量已有数十家。但是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乡镇商业保险的普及率不及城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乡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乡镇化良性互动、乡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乡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由此可见,推进乡镇化建设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条主线。而商业保险保障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乡镇生活方式,其发展水平与乡镇化进程密切相关,乡镇化的发展速度对商业保险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大力推进乡镇化的背景下,乡镇商业保险的发展更加瞩目。

1、乡镇经济下市场主体较少

我国商业保险体系虽然经过多年发展,但是由于乡镇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商业保险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市场体系。而且现阶段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偏低,在物价指数的连续上涨和房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乡镇居民收入大多储蓄起来以满足生活需要,保险业在国民经济和乡镇居民生活中除了必要项目(比如的车险)之外,尚未占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相对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来说,乡镇的商业性保险公司的数量仍然相对较少。

2、业务结构不平衡

我国乡镇环境下,商业保险的投保水平呈现总体水平较低的现象。并且保险众多险种之间的投保差异也很大。主要表现是财产性保险占的比重较大,而且在财产性保险中,机动车保险的业务量居第一位。相较于财产性保险,乡镇居民对人寿保险和非车财产险的投保较少,短期保险多,长期保险少的情况难以改变。并且由于我国乡镇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的差异,乡镇商业保险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城市商业保险的发展,并且现阶段由于相关政策的频频出台,乡镇商业保险发展业务还呈现了停滞现象。除此之外,各保险公司险种雷同,缺乏特色,对民众缺乏吸引力,也是制约乡镇保险业务发展的一大因素。

3、人才匮乏

市场经济的结果是优胜劣汰,我国众多保险公司的业务靠的是狂轰滥炸式的电话销售和上门推荐甚至熟人介绍,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更缺乏专业的保险设计人员。在乡镇经济环境下,保险查勘、理赔等高水平技术人员的需求十分短缺。并且我国保险业务曾经出现的20年停办造成的人才断层短时间内难以弥补,给发展乡镇保险的发展造成难以跨越的沟壑。

四、如何促进我国乡镇商业保险的发展

1、深化改革,为商业保险营造健康自由的市场环境以适应乡镇商业保险的发展。我国保险业存在着诸多和银行业类似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国家相关部门和既得利益者握权不放,背离了市场经济,造成乡镇商業保险行业发展缓慢。同时国家应对乡镇保险进行适当的政策扶持,帮助其走出困难局面,并且完善经纪人制度,努力健全丰富市场主体,去适应乡镇商业保险的发展。

2、丰富险种,提供多样化的保险产品,更能满足乡镇商业保险的需求。客户对商业保险产品的选择最终是由其自身需求决定的,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各保险公司在推出销售策略的同时,应该着重进行产品开发战略,提供符合乡镇客户急需的产品,塑造附合乡镇需求的特色,在丰富乡镇市场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竞争力,避免险种单一,不符合乡镇实际的现象。

3、引进人才,提高资金利用率,大力补充乡镇保险资金的不足。

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一方面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要活化资金运用,采取合理的措施将保险业资金支援到乡镇经济中,这样既能完成保险资金的增值,保证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利益,又能充分发展乡镇保险业务。再则在保险公司具体业务层面,要有意识引进和培养适应乡镇保险业务的人才,为乡镇保险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总结

乡镇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和国家稳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商业保险事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相关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在我国大力推进乡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商业保险的健康发展和未来进行详细规划,以符合乡镇对商业保险的需求。

(作者单位: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中国人保财险富区支公司)

参考文献:

[1] 赵博晗. 浅谈我国商业保险市场的发展与其社会职能[J]. 经营管理者,2009,(10).

[2] 龚万芳. 浅析我国商业保险的现状与改革之路[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1).

[3] 刘芳芳. 浅析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对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作用[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03(7):38-43. DOI:10.3969/j.issn.1674-2982.2010.07.007.

[4] 黄皓. 京城暴雨中的工伤法律问题[J]. 上海安全生产,2012,(9):53-55.

作者:侯瑞

上一篇:课堂教学下中学语文论文下一篇:名著阅读的中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