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设计赏析教学教案

2022-10-14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它包含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要做好准备按照教案进行有序、有质量的教学,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标志设计赏析教学教案》,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标志设计赏析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语言赏析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中考语文复习之语言赏析

绛县城关初中 付薇 教学目标:

1.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找出语言赏析类的试题,并归类。 2.找准语言的赏析角度,学会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3.帮助学生梳理赏析语言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并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初步鉴 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一、激情导入:

这些美景真养眼啊,那么,既养眼,又养心的是什么呢?对,是美文!许多文学大师,用生花的妙笔把现实拉回到了书面上,从此,这些美文便定格到了读者的心里,因为在那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诗意的人生,更有如诗如画,令我们百品不厌的语言。语言是文章的锦衣,是成就至美华章的血肉,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就是这个道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品味这些精美的语言。

语言赏析类试题已经成为一种热门题型,甚至跻身于中考的必考行列,而这类试题恰恰是同学们最头疼的问题,所以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同学们已经进行了课前准备,搜集了一些中考试题中关于语言赏析类的试题,请同学们说说,哪些问题属于语言赏析类试题?

考点梳理:

老师把这些试题简单做了归类,请同学们来看。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2015山西)

2.结合语境,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016海南)

- 1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哈默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散学了,——你们走吧。”

——都德《最后一课》

3.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 赏析示例:

1.本句中“扫”、“露”、“支”、“撒”、“系”、“牵”、“拉”、“罩”等动词,生动准确地描绘出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也表现出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

2.这几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逼真传神地写出了哈默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痛心情,充分体现了哈默尔先生的爱国精神。 3.“争”和“啄”两个动词,生动准确传神地描绘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同学们赏析的非常到位,下面我们就来总结语言赏析的方法,寻规律,找技巧,为即将到来的中考未雨绸缪吧! ◆归纳语言赏析的方法

- 3杏树、梨树争先恐后开花的情态及花朵之多,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把桃花的颜色比作火,杏花的颜色比作霞,梨花的颜色比作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朵颜色之艳,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③从感官上看,作者从视觉、味觉和听觉方面来表现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从视觉方面来写,“花里带着甜味”是从味觉方面来写,“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是从听觉方面来写。 ④作者按照由上到下的描写层次来表现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如先写树上的桃花、杏花、梨花,再写花下的“蜜蜂”“蝴蝶”,最后写遍地的“野花”。

⑤整段文字短句的运用很富有特点。整段文字没有使用长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平易好懂,写出了花的多、艳、甜的特点,这样的句式更能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⑥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是虚写,其它句子是实写,突出表现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 ⑦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如“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句,通过写“蜜蜂”“蝴蝶”从侧面来表现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

⑧另外还可以品析文段中几个富有特点的词语,如“赶趟儿”表现花朵多;“闹”写出了蜜蜂在花朵上欢快起舞飞翔的情景,渲染了春意盎然的效果;“散”字形象生动写出了野花繁多的特点。

◆ 多角度赏析《背影》中“望父买橘”的片段

1. 本段文字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年纪老迈、体态

- 5确,表述流畅,格式完整。

◆ 下面请同学们看这样一段话,抽生读: ◆ 更上一层楼

朱自清先生的《春》充满了叙不完的诗情,看不尽的画意。他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水乳交融在一起,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不必说文中运用修辞的“颜料”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那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也不必说调动各种感官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单是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就让人感到朱先生笔下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看到春华,想到秋实——满树的“桃儿、杏儿、李儿”着实让人过足了喜获丰收之瘾,这样的想象不仅拓宽了描绘的视野,更从另一个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鲜明地表现出田园牧歌式的清新格调和欢快情绪。

它是一曲赞歌,唱出春的美妙旋律;它是一首热情的诗,抒发了对春的企盼与眷恋;它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展示出春的生机与魅力!

这段话总结了同学们刚才对语段的赏析,老师整理成了一篇文章的阅读心得,可以说是一个升级版的语言赏析,这种形式正好可以回答哪类问题呢?

对,2016年的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小题——选文语言带给你哪些有益影响?

◆ 下面也请同学们也来练习一个升级版的语言赏析:

请同学们听读小小说——《桥》,在听读的过程中画出你喜欢或觉得精彩的词语、句子、片段,听完后选择一种或多种角度进行语言赏析,然后整理成一篇阅读心得。

- 7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了他和那小伙子。

小伙子竟来推他:“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练习要求:

快速研读本文,任选自己觉得精彩的语句或片段选择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赏析,然后整理成一篇阅读心得。

(生进行写作) 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这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一句话,告诉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每个字都不应该忽略,每句话都要认真领悟其含义。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相信以后面对语言赏析类试题,同学们一定会胸有成竹,用我们今天掌握的方法从容应对,以不变应万变,从而让自己的语文成绩更上一层楼!

最后,祝同学们中考成功!

- 9 -

第二篇:《燕子》片断赏析-教学教案

众生:认识,您是宋老师。

师:在马路上能认识老师吗?(生点头)那么你们是怎么从这么多人之中认出老师的?

生:因为我看过您,您和别人长的不一样,我记住了您的样子。

师:对,因为你们平时观察过老师,并记住了我外貌特点所以不会认错了。我们平时观察周围的事物,最重要的是抓特点。你们会抓特点观察事物吗?(生点头)我来来试试你们的眼力。老师带来一幅画,猜猜是什么季节,看谁最先抢先说出来。(师出示一幅描绘春天的图画)

众生:(抢答)春天。

师:好眼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这幅画上画了刚刚发芽的柳树,所以我看出是春天。

生:另外,画上还有正盛开的桃花,草是谈绿色的,通过这些特点我们也看出是春天。

师:观察事物一方面要抓特点。另外还好要按一定顺序观察,这样才能看得细,品出其中美的神韵。这回同学们在仔细地按照一定顺序看一看,品品画中的美景。

(生观察讨论)

师:你看到了什么?按你刚才看的顺序说一说。

生:春天到了,庄稼长出了小芽,小草变绿了,小溪里的水哗哗地流着。柳树的枝条变绿了,桃树的枝头开满了红色的小花。蓝天上飘着雪白的云朵。

生:春天来了!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大地更美了。桃花红了,柳树绿了;清清的河水泛起了波纹;小草也探出了绿色的头,田野里的庄稼发出了嫩芽,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你们看得真细,说得也好。同学们会观察欣赏美的事物,那么怎样把你感受的美与别人共享,也就是表达出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看这幅图学习一篇课文。

(师板书小燕子)

师:看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发现或疑惑?

生:我们今天看图学文是“燕子”可老师拿的画中没有燕子。

生;我也有同样的疑问,画上没有燕子,燕子到底什么样?

生:看了课题和图画我在想春天和燕子有什么关系?

(生质疑,教师归纳板书)

师:老师给同学们拿来的是一幅未完成的画。老师觉得燕子太可爱、太有灵性了,怎么也画不好,一会你们参照课文内容和提供的图片帮老师画只小燕子好吗?我选几只最漂亮的帖在画上。

众生:(兴奋地)好!

师:刚才老师把同学们的想法归纳成四个问题,我们把要解决的问题排排序。

(生议论教师在提出问题上标上序号)

师:问题出来了,大家读课文先自己试着解决好吗?如果你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如果小组都不明白可以派代表写在黑板上,请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决。

(生小组自学、讨论、质疑)

„„

师:最漂亮的小燕子我们选出来了,可是他们应该在画中哪呢?按照书中的语句给他们找位置。

(生读书中语句,老师帖画:天空中、稻田上、柳树下、湖面上、电线上)

师:现在看看这幅画完美吗?

生:老师,我觉得现在这幅画是完整的的画了。

师:画是美的,可我觉得他是一幅没有生命的画,而文章写的是活生生的小燕子,我们也让画动起来好吗?

生:(兴奋地)我们来扮演燕子让他们动起来,我先扮演一只。

师:(示范)我是一只成熟勇敢、骄傲的老燕子。我渴望自由,我向往蓝天和白云,看我的翅膀用力一拍,身子轻轻一斜,便飞得无影无踪。你们能学着老燕子的样子,也能表演一下吗?自己先试一试。

生:我是一只聪明活泼的小燕子。看,我一会儿掠过天空,一会儿飞过稻田,一会儿轻轻擦过湖面,观赏湖中嬉戏的小鱼。

生:我是一只漂亮的小燕子。看我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一样的尾巴多么讨人喜欢。我有时飞累了便落在电线上梳梳羽毛,理理头发。

评析:

1、教师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再到组织学生自读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平等参与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2、教师巧妙地引发了学生提出问题,但不是就问题而解决问题,而是通过讨论、整理、归纳问题,使问题有价值,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自主解决。

3、注重了阅读的实践。通过角色的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体现了课程的人文精神。

第三篇:22《雨中》片断赏析-教学教案

(生自读课文、圈画词语)

师:谁说说你是画的哪三个近义词。

生:我画的三个词语是“说”、“叫道”、“喊”。

(生自读思考)

师:三个词语能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能互换位置。因为从听话的距离看,姑娘在身边,只要说就能听到,小朋友们在周围,要大声叫才能听得到,而小伙子在远处汽车的驾驶室里,只有大声喊才能听到。

师:好,你从听话者的距离分析,有道理。

生:我认为从说话的目的看也不能调换顺序。第一句说话的目的是安慰,声音要轻,所以用“说”:第二句说话的目的是号召,声音要大些,所以用“叫道”;第三句说话的目的是警戒,所以声音要更大,所以

用“大声喊”。

师:这一节该怎么读,才能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呢?请大家自己读读,反复体会。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互读评议。

(生自读体会、互读评议)

师:谁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并抓住“说”、“叫道”、“大声喊”引导)

师:是谁叫他们这样做的呢?如果你在场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略)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写其他人的内容,想一想写了那些人?你认为这些词用得好吗?为什么?思考好了同桌互相讨论。

师:谁告诉大家,这一节分别写了哪些人?各用什么词来写的?

生:写了小伙于、老爷爷和过路的人,写小伙子用“笑了、跳下、捡”,写老爷爷用“走下、捡”,写其他人用“来、捡”。

师:找到近义词了吗?能不能对调位置呢?为什么?

生:近义词是“跳下”、“走下”、“来”,位置不能对调。写小伙子用“跳下”,从年龄看,一个是小伙子,—个是老爷爷:从汽车看,一个在卡车驾驶室里下车必须跳,而小伙子年轻,也能够跳,一个是小轿车,要下车只需走,而老爷爷年纪大也必须走。而行人较多,他们各有各的走法,一个“来”字都能包含进去。

师:说得太好了。可见,我们读文章要抓住重点词语反复品味,写文章要注意精心选用词语。

案例解读

讲究衣着的人,不但注意到布料的品质,而且特别注意到花纹和色彩的适宜与和谐。如果在指导阅读和表达时每遇一词,每用一词,就引导联系与之相近的一串词,并辩别它们语音的强弱。范围广狭,程度的深浅,色彩的浓淡,从语言的微妙变化中体察情思的微妙变化,由语言的细微变化,由意义的细微差异区分意义的细微差异,由情思的微妙变化推敲语言的细微变化,由意义的细微差异区别词语的细微差异。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而让学生充分感知汉语言独特的魅力。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而这种魅力只能让学生去感受,去体味。灌输不行,讲解不行。只有把汉语言的内部规律以有效的方法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感悟,去发现。在这方面,上述案例给了我们有益的提示。

在阅读教学中巧用比较,可有效地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而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实际也就是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敏锐。有了对语言的敏锐,就有了对生活的敏锐。而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也就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敏感。一旦学生有了对语言的教感,他们就能在社会生活中去更敏锐地观察生活,洞察生活。理解生活,从生活的表面现象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理解生活的深刻底蕴,从生活的变化发现生活的诸多因素,进而改造生活,创造生活。可见,比较在语言感悟中作用是奇妙的。◆

第四篇:《古诗四首》片断赏析-教学教案

《古诗四首》片断赏析之一 慈溪市周巷镇第二小学 许金苗

【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古人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诗中的景物背后隐藏的就是诗人的感情。请同学们反复读诗,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景物进行扩充,联系自己进行想象,体会一下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

生a:乌鸦在树上呱呱地叫着,十分凄凉、恐怖。诗人孤零零地睡在舟中是多么孤独、哀愁啊!

生b:诗人心中充满哀愁,却没有人可以让他倾诉心中的哀愁。他望着渔船里的灯火,心想渔民今天夜里捕鱼大丰收,多高兴啊,自己什么也没有,就更愁了。

生c:漫天寒霜多么冷,诗人的心跟这寒霜一般冷。

„„

师:诗人彻夜难眠,他为什么而愁呢?

生a:诗人可能因为做生意亏本了,欠了一屁股债,怕债主逼债而愁。

生b:我查过资料,诗人因为赶考没考中而愁。

生c:诗人可能为觉得辜负了父母的希望而愁。]

师:想象一下,诗人临行前,母亲会为他做些什么?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a:母亲会为他收拾好行李。

生b:母亲会嘱咐他早日回来。

„„

师:这让人想起孟郊的一首诗——

生:(会意,背《游子吟》)

„„

片段二:

师:从《山行》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来看,杜牧的心境跟张继一样吗?

生:一样,也是悲秋。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a:我是从“寒山”上看出来的。“寒山”是树木叶子落了,光秃秃的山,看了让人觉得哀愁。

生b:我从“石径斜”中看出“愁”来的。石径弯弯曲曲,路一定很难走,怎么会不愁呢?

师:你们讲得有点道理。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一路的红叶?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啊?我们来欣赏一下。

(欣赏红叶图)

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说感受,诵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二月春花是怎样的,回忆一下以前课文中描写春花的句子。

生:(背《燕子》一文中的句子:“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师:(背《春》一文的句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你觉得这二月春花怎么样?

生a:五彩缤纷。

生b:生机勃勃。

师:可是这霜叶却比“二月春花”更红、更美!那杜牧的心境跟张继一样吗?

生a:有点不一样。开始他是愁的,后来看到了这么美的枫叶,就不愁了。

生b:枫叶不经受寒霜就不会这么红,人不经历困难也不会成熟。杜牧明白了一个道理,就不再忧愁了。

„„

片段三:

师:让我们来个异想天开,假如让杜牧遇到张继,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a:张兄,你不要太在意了。人生难免会有挫折。其实,挫折有什么不好呢?它可以使你变得成熟。古话说得好:“失败乃成功之母。”你要坚信它,不要再伤心了,快从逆境中爬起来吧!乐观点,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记住,只有经历风风雨雨的打击,千锤百炼的磨练,人生才能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

生b:兄台,你落榜了,可未必是件坏事。俗话道,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多一份挫折就多一份稳重。人生道路如果没有坎坷,而一帆风顺的话,摘到的果子未必甜哦。让我们重新开始,快乐地面对每一天。落榜没事,我们还可以去考,不相信每一次都考不中。

生c:兄台,我俩相遇便是有缘。我也劝你一句:遇到伤心事不要悲观,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失败,问题在哪里。做事不要太鲁莽,否则后果难预料;也不要太伤心,命运不相信眼泪。

„„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教学古诗总是侧重于诗句的疏解,思想的分析,较少涉及诗歌意境的感悟,认为意境感悟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艰深的。因而,意境感受一度在诗歌教学中缺席。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诗歌意境教学渐渐被重视,而且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课例,如王自文的《古诗二首》、郑雪琴的《江雪》等。这一变化十分可喜,因为只有意境才能使诗歌发挥陶冶心灵的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那颗幼小的心灵深入到那优美而又深邃的诗歌意境中去呢?我以为对话就是一道通向诗意的桥梁。如何展开对话?以上课例使我深受启发。

1、以互文构建广阔的“对话场”。

有人说,“诗不是锁在文句之内,而是进出历史、空间里的一种交谈”。这话指出,想要与诗交谈必须先得做到能够“进出历史、空间”。学生相应的知识、经验的储备成为他们能否与诗对话,走进诗歌意境的关键。现代解构主义互文读解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这些他文本有助于此文本的读解。因而,教师应该根据古诗文本,去唤起或开掘学生隐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经验文本,构建广阔的“对话场”,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诗意的理解。

以互文构建“对话场”,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策略:补充,如,课前秋词、秋诗的交流,“愁”字的分析,意在渲染一种气氛,与新授古诗构成一个“意境圈”,使诗意感受显得丰满;联系,如通过联系《燕子》一文中有关春色的句子以及《春》一文中有关春花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二月春花的美艳,从而体会到霜叶的绚丽,作者对它爱得深沉;整合,如将《山行》与《枫桥夜泊》这两首情感截然不同的诗歌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意境更加立体。

2、以想象催动心灵的对话。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主要元素,体悟诗意绝对不能回避意象。意象就是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色彩的形象,透过这些形象营造的情境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就是由“象”而得“意”的过程,这一切必须借助想象。想象是学生与诗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联系经验,寻言明象。语言背后形象的唤起,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催化。在读诗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扩展,想象连缀成画面,便能获得深刻的形象感染。如在品味愁思时,让学生对景物进行扩展,然后切己体察,从而感悟诗人的情感:有的从“江枫”生发,扩展为隐隐约约的江枫,像妖魔鬼怪似的江枫,从中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忧愁;有的从“霜满天”入手,扩展为寒冷的霜,弥漫江天的霜,想到诗人冷得发抖,想到诗人心冷,从中悟到诗人的愁。

(2)创设情境,连类万象。所谓情境实质上就是一个富有形象感,充满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了,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了丰富的形象,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使静态的阅读注入了动态的生成,使隐含的诗歌意境逐渐显现,逐渐展示出它的美丽与动人。如展示红叶图片,唤起了学生心中“红叶似火”,“红叶像天边的火烧云那样鲜艳,那样壮观”,“红叶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娇艳”等等形象,充分领略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景致,体验到了诗人对秋天热烈的歌颂与深沉的爱恋之情。

第五篇:《景物描写顺序的赏析》教学设计

《景色描写指导》教学设计

东莞中学 吕晓珍

教学目标:

1、学习诗词的景物“描写”的鉴赏方法,侧重描写顺序的赏析。 教学设想:

2、以必修2《沁园春•长沙》为例,集中分析上片“湘江秋景图”中的描写特点,归纳赏析方法。

教学方法:案例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语

诗词都已写景抒情为主,因而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四中表达方式中,尤其要关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描写它包括“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其中分析“描写顺序”也是鉴赏诗词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学习《沁园春•长沙》上片

1、“湘江秋景图”中主要描写了什么?

描写对象主要有“山”“林”“江”“舸”“鹰”、“鱼”。

2、如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这些景物的?

(1)橘子洲头是最重要的观察点。“看”字统领了下文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课件)

(2)站在这个橘子洲头观察点上,视角不断变化,表现出远景近景交替,俯仰变化,动静结合的特点。

这首词中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大自然的壮美和绚丽多姿,更重要的是通过远近、俯仰等空间顺序的描写,描绘出了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湘江秋景图。如此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令词人思绪万端,鲜明生动地暗喻了当时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

三、举例学习

1、欧阳修《醉翁亭记》第一段

空间顺序:按照由远及近,由全景到局部的顺序。 内容:山、水、亭。

特点:从大处落笔,层层递进,排遣被贬后的抑郁心情,为下文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作铺垫。

2、老舍《济南的冬天》

三、四段

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城里、城外。 内容:济南冬天的水,山来描写。

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喜爱、赞美。

四、总结

景物描写顺序很多样,有的先写全貌,再写部分;有的从远及近或者从近及远;有的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有的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有的从内到外或从外到内。

描写景色,主要是向读者描绘一幅独具特色的风景画。描写景物离不开细致的观察,既要观察景物的整体,又要观察景物的局部。因此,鉴赏诗词描写顺序的时候,关键在于找到观察点,如此就能准确地把握诗词内容和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