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课程体系范文

2022-06-04

第一篇:药学课程体系范文

免费药学论文下载:药学服务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

免费药学论文范文下载:药学服务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 [摘 要]

目的:探讨药学服务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方法:通过信息需求的对象、需求的层次、信息的质量要求分析药学服务过程中的信息需求。通过信息源、药师素质、反馈体系3个层面说明药学服务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方法。结果:药学信息在药学服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是药学服务开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药学服务;信息保障;体系构建

随着药学服务的理念和工作模式正在我国广泛兴起,药学工作者在药学服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药学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是保证药学服务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药师在注重药品供应保障的同时已经自觉与不自觉地关注到了与之相对应的一个主题———“信息保障”。那么在药学服务过程中,信息保障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信息保障体系又如何来构建呢?本文从药学服务过程中信息的需求与保障这两个角度来讨论上述问题。

1 药学服务过程中的信息需求

药学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1],作为药学服务主体的药师,就是根据患者、医生、护士等人群的需求,利用其掌握的药学知识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服务,而信息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掌握的

,所以做好药学服务,必须要有各种药学信息的支持,只有准确、及时地获取各种药学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药学服务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需求伴随着药学服务过程的始末,信息保障的好坏决定着药学服务质量的高低。

1.1 药学服务信息需求的对象 随着药师职能的转变,药师成为药学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新的药物不断问世,新理论的不断推广,新的治疗方法不断的应用,药师的知识结构亦需随之不断更新,所以药师既是药学信息的提供者,同时也是药学信息的主要需求者之一。目前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医生是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主导者,护士是药物治疗的实施者,患者是药物治疗的接受者。临床医生和护士也在诊疗和护理活动中自觉和不自觉地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所以谈到对药学信息的需求,也就不仅仅局限于患者,医生、护士、患者及药师自身都存在着对药学信息的需求。

1.2 药学信息需求的层次 根据需求方对药学信息需求的复杂程度及提供者提供信息的难易程度可以将药学信息的需求分为2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性需求,即有关用药的最基本信息需求例如药品的用法用量、配伍禁忌、不良反应、药理作用、药品价格等。这一层次的需求大部分来自普通患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较容易地获得,例如通过药师、医

前各医院在门诊设立的咨询窗口所咨询的内容大部分属于此类[2]。第二层次是扩展性需求,即在基础性需求之外有关用药的更为复杂的信息需求,既包括对药物相互作用、并发症、特殊人群用药等方面信息,也包括为特定的对象提供个体化的药学服务信息,如与用药方案、血药浓度与用药方法及剂量关系、疑难病症的处理过程中与用药相关的各种信息等,此类信息一般通过咨询资深医生或药师获得。要提供此类信息医生或药师往往需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或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才能做到。

1.3 药学信息质量的要求

1.3.1 可靠性 药学服务的信息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有效,所以可靠性是对药学服务信息的第一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其来源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应得到充分保证。

1.3.2 完整性 提供给患者或医生的信息要是相对比较完整的,以便于其作出正确的决策。例如,面对“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某些感染的儿童能否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这样的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是说明书中提到的喹诺酮类抗生素禁用于儿童,还应提供此种情况下临床应用的资料,供患者或医生权衡利弊后做出取舍。

1.3.3 时效性 有2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所提供的药

,二是指所提供的药学信息自身的时效性,例如选择性的COX-2抑制剂昔布类解热镇痛药,刚上市时被认为是非常理想的治疗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药物,但是现在应用时就要充分考虑其可能存在的心血管风险。

2 信息保障在药学服务中的作用

在患者从就诊到治疗的各个环节中始终都伴随着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医生从患者处获得有关病情的相关信息,然后依据其自身的医学与药学专业知识为患者作出诊断与治疗方案,而护士和药师则是依据个人的专业知识为保证患者的药物治疗提供服务,因而,丰富、完整的药学信息是临床进行药物治疗决策的基础。缺乏准确、及时和足够的药学信息,无论是医生、护士还是药师,为患者提供的药学服务就失去了客观依据。所以,信息保障在药学服务全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信息保障有利于提高药学服务的效率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变得方便而快捷,因此,搞好信息保障,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药学服务的效率。例如医生想给高血压患者联合应用利尿药与β受体阻断剂,但不知这两类药是否存在着药物的相互作用,在过去,可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才能得到答案,而现在通过各种数据

2.2 信息保障有利于提高药学服务的可靠性 完善的信息保障体系、高质量的信息来源可以大大提高药学服务的可靠性,最大程度地减小因人为因素或信息缺乏而造成药学服务质量低下而导致的医疗失误。

2.3 信息保障促进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在不断加快,完善的信息保障体系有利于药学信息的及时传播,也使得为临床提供的药学信息服务的水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成为可能,从而使得药师在临床疑难问题的处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4 信息保障促使药师的知识储备不断增长 药学服务中我国正处于兴起阶段,良好的信息保障体系能够使我们从事药学服务的药师的知识储备得到不断地增长,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药学服务队伍。

3 药学服务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

药学服务过程中的信息保障体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既涉及基础性建设、信息源的建设,也包括药师的素质培养、反馈体系的建设等多方面的问题,所以只有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这个体系才能完整地构建。

3.1 基础建设 基础建设是构建信息保障体系的前提,它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是医疗机构应承担的基础建设,包括

是药学部门承担的基础建设,包括信息室的建设、办公设备、网络连接的完善等。

3.2 药学信息源的建设 在药学服务的信息保障体系中除了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人之外,药学服务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源的多少与优劣,那么,搞好药学服务,需要得到哪些信息源的支撑呢?广义来讲,各种媒体均可作为药学信息的来源如期刊、报刊甚至是广播、电视等,但在临床药学信息源主要来自以下几途径。

3.2.1 工具书 药学服务是以药学和医学为基础的,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使药物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最小化,即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与合理。因此,要达到这一目的,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必需具备足够的药学知识和一定的医学知识,那么在从事药学服务的药师的书架上就应该有相关的工具书。药学专业工具书、医学专业工具书,它是药学信息最主要的来源之一。

3.2.2 药学期刊 药学期刊可以较快地反映最新的药学进展,各种期刊上刊登的与药学服务联系比较密切的比如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经济学等方面的文章对于提高药学服务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子版的药学期刊也快速在各医疗单位普及,极大地方便了药师对信息

,例如国内比较著名的全文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国外的Elsevier Science全文数据库和John Wiley全文电子期刊等,其灵活的检索方式使得各种信息需求变得快速而精确。

3.2.3 光盘资料 曾经一段时间,光盘资料作为一种快捷有效的信息来源倍受重视,例如国际药学文摘(internationalpharmaceutical abstracts,IPA)光盘数据库、Medline光盘数据库、CA光盘数据库、中国生物文献光盘数据库等,但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光盘数据库由于其检索的复杂性、时效性、昂贵的价格、容量的限制等不足开始显现,有着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各大型光盘数据库也纷纷与网络相结合,提供网络检索服务,使得这种检索方式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因其覆盖广泛、来源权威,所以它仍然是一类丰富、可靠的药学信息源。

3.2.4 药学软件 药学软件是进行药学服务有力的助手, 人脑在逻辑思维,推理分析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在数据容量、准确性及处理速度方面还远不及电脑,通过对相关药学软件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药学服务的效率及准确性。例如PASS合理用药监测系统(prescription automatic screen-ing system,PASS)就是根据临床合理用药要求设计的一套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可用于药物信息查询和合理用药监测(医嘱审查),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有着非常好的帮助[3]。

3.2.5 药学网站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在线通过各种药学专业网站获得药学信息成为可能,也使药学信息的获取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因此,通过国内外的医药学网站可以快速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国外比较著名的医药学专业网站有:可基于互联网的文献检索系统的PubMed()以及可免费提供临床医学全文文献和继续医学教育资源的医景网Medscape()等等。国内一些药学综合性网站也可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专业信息资源,包括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药物治疗方案等资料,例如39健康网()、四月蒿药学在线()等,这些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无论在广度、深度及有效性上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为药学信息的搜集者获取系统、完整且有针对性的药学资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信息保障中药师的素质要求 国际药联将药学服务定位为药师的神圣职责,指出药师直接、负责地提供药物治疗与相关的药学服务,其目的是达到改善或维持患者生命质量的确定结果[4]。对于从事药学服务药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包括药品知识、临床知识、对信息的收集与判断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等。

3.3.1 扎实的专业素质 即FIP提到的药品知识和临床知识。这些知识既来自学校的学习,更来自实践工作中的积累,这是提供药学服务的基础。

3.3.2 良好的信息素质 主要体现在从事药学信息相关工作的药师应首先应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能认识到信息在药学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和拥有大量药学信息的意义。其次应具有熟练的信息获取能力,熟练各种药学信息资源的搜索方法。再次,应该具有良好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能够对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筛选,使其满足各类信息需求者的需要。

3.3.3 过硬的英语水平 通常所获得的与药学服务相关的信息特别是较新的信息资源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国外的文献和数据库,所以英语是必需掌握的工具之一。

3.3.4 较强的药学服务能力 即具有与患者、医生及护士沟通的技巧和能力,能够将自己所掌握的药学信息能够准

有效地传递给患者或医生、护士,对于突发性的事情备有预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3.4 药学信息的反馈体系的构建 所谓药学信息的反馈就是药师将所掌握的药学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给其需求者的过程,这些信息只有满足了不同的需求,才真正实现了其价值,所以建立快速、多层次的信息反馈系统是构建药学服务信息保障体系不可缺少的环节。

3.4.1 现场反馈 最常见的是各医疗机构开展的用药咨询服务,它是最直接的一种信息反馈方式,是一种“面对面”的传递,可以实时解答患者、各类医务人员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面对面咨询也会使药师获得更多的信息,药师与患者间有更多的互动,对于问题的解决有直接的帮助,但这要求从事咨询的药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药学功底和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这种方式容易受到时空的限制,所能享受这种服务的人群相对有限。

3.4.2 电话反馈 是在日常工作中常用的一种药学信息传递的方式,它具有成本低,反馈速度快,时空限制相对较少等特点,但对于一些较为疑难的问题,电话反馈的有效性会受到影响。

3.4.3 网络反馈 随着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拓展了信息的传播

,通过网络反馈的方式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目前互联网上各类医药网站开展的用药咨询、求医问药等栏目基本属于此类反馈方式,由于目前药学信息提供者自身的素质和信息的来源良莠不齐,此类方式反馈结果的权威性、可靠性还有待提高。另外,部分网站打着用药咨询之名,行药品推销之实的现象应引起注意。局域网可以在信息反馈中发挥独特的作用,通过建立具有较强交互功能的内部网站,可以使局域网成为一个高效的药学信息反馈平台。

4 讨论

药学服务的出现和发展势在必行,而信息保障则是其发展的基础,随着药学服务理念的深化、药学服务范围的扩大以及药学服务在实际工作中的推进,必将对药学服务信息保障的形式与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药师也将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搞好药学服务的信息保障不仅有利于促进临床的合理用药的开展和医药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可以使药师的地位得到显著的提升,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

参考文献: [1] Hepler

CD,Strand

LM.Opportunities care[J].Am

J

and Hosp responsibilities inpharmaceutical Pharm,1990,47(3):533-543.

郭海平,张新萍,周丽华.我院用药咨询情况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8,5(3):61-62. [3] 张鲜利,翟力.PASS软件在监测合理用药中的应用评论推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2):184-185. [4] 张宜,尹义清,易涛,等.网上处方药物手册Rxlist及其药学信息资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7):442-443.

第二篇:药学课程设置与课程说明

课程设置及课程说明

(一)课程设置

本专业教学计划设有统设必修课、省开课(包括限选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

必修课开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人体解剖生理学、无机化学、英语I(1)(2)、有机化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用分析化学、药剂学(

1、2)、药事管理学等14门,计66.5学分,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

省开课共4门,计23学分。由省电大统一课程名称,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提供教材和考试服务,教学管理工作由省电大负责。所开设的课程为“药物治疗学”、“专业英语(药学)”、“医药商业营销学”、“生药学(含植化)”和“素质与思想品德教育”。

选修课开设3门,计8.5学分,由教学点负责教学及管理工作。课程为“公共关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

所有统设课程的教学主要根据中央电大的统一要求组织实施;省开课程的教学由省校制定要求,组织实施;自开课程的教学由各教学点自行组织实施。

集中实践环节由省校依据中央电大的原则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包括毕业作业和毕业实习2部分。毕业作业的题材主要包括单篇论文、调查报告、文献综述等形式;毕业实习包括社会药房、医院药房、制药厂和药检所等4个部分,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或就业需要在允许的范围内自行调节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 2部分实践共计18学分,本环节学员不得免修。各教学点依据省电大的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实施意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组织本教学点的实践教学。

(二)课程说明

1. 无机化学

本课程3.5学分,课内学时63,其中电视课20学时,实验9学时,开设一学期。

无机化学课程是药学类药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本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 课打下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溶液、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化学键、分子结构、晶体、配位 化合物、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及试验。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药物分析化学、药物化学等。

2. 有机化学

本课程5.5学分,课内学时99,其中电视课36学时,实验27学时,开设一学期。

有机化学课程是药学类药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基本反应、简单的结构理论及基本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 础。课程的主要内容:烷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脂环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 、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胺、杂环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糖,类脂和萜类 、医药用高分子化合物的命名、结构、性质、重要代表物在医药中的应用等,以及立体化学 基础、红外光谱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药用分析化学等。 3. 人体解剖生理学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其中电视课36学时,实验27学时, 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药学类药学专业重要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正常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一般生理活动规律,建立起人体是结构和功能高度统一体的观念,从而为学习药学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组织的分类、结构特点及功能,人体各主要系统的解剖,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人体的主要生理活动(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体 温、泌尿、神经、感官、内分泌、生殖)。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药理学等。 4. 医学生物化学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其中电视课36学时,实验18学时, 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药学类药学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基本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细胞,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与分离纯化,糖类,脂类,核酸,酶,维生素,新陈代谢总论,生物氧化,糖代谢,脂类代谢 ,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核酸代谢,蛋白质生物合成,代谢调控,生化药物的制备原则 。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机化学、人体解剖学等。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微生物与免疫、药理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等。 5. 医学免疫与微生物学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其中电视课18学时,实验18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医学科药学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本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医学免疫学,第二部分为微生物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和 专业术语;了解和掌握系统的微生物学的知识。为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和后续临床课程提供 必要的免疫学及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也为临床预防、分析、诊断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课程的主要内容:

医学免疫学主要教学内容:免疫系统、免疫球蛋白、抗原抗体的概念、补体系统及变态反应。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教学内容: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生长繁殖与代谢、遗传与变异;致病性与抗细菌感染免疫;消毒灭菌及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察原则,特异防治及药物防治原则等 基础知识;病源性与条件致病性细菌的生物学性状介绍,致病性与免疫型,防治原则;病毒 的基本性状、分类,病毒的感染、免疫及实验室检测原则、防治原则,临床常见病毒的致病 性与免疫性,检查及防治原则;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治病性 与免疫性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基础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等。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药理学、临床各学科课程。 6. 病理学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电视课模块化设计,开设一学期。

病理学是中央电大医药类各专业一门必修课。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它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以及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机能、代谢、形态结构 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的科学,为进一步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及 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新的病理学课程依据基础医学课程优化组合的原则,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以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为基础,以新的课程结构的形式重新组合,将疾病时机体各器官、 系统的机能和形态学改变有机联系在一起,强调人的整体概念,注重病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 理论,特别是基本病理过程和重大疾病的基础知识的介绍。

课程的主要内容: 疾病学概论;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血液循环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炎症;肿瘤;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 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 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

本课程的后续课为:诊断学及临床各学科课程。 7. 药理学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其中电视课36学时,实验27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医、药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系统的药理学知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镇静催眠药;抗癫痫和抗惊厥药;抗神经失常药;抗震颤麻痹药;麻醉性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药;中枢兴奋药 ;传出神经系统药;拟胆碱药;M胆碱受体阻断药;N胆碱受体阻断药;拟肾上腺素药;抗肾 上腺素药;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物;抗心律失常药;抗心绞痛药物和钙拮抗剂;抗高血压药 ;利尿药和脱水药;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药;镇咳、祛痰及平喘药;组胺与抗组胺药;肾 上腺皮质激素药;甲状腺素与抗甲状腺药;降血糖药;抗生素;磺胺类及其他人工合成抗菌 素;抗结核药等。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药类各学科专业课程。

8. 药物化学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其中电视课36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药学类药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常用基本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关系,掌握化学结构与稳定性药效有关的共性变化规律和特殊个性,为合理有效地调制、保管、使用化学药 物准备必要理论基础;理解常用基本化学药物的结构形成和制备原理,为质量控制和检验准 备必要的理论知识;了解新药发展的去向,初步掌握由结构命名查找资料的方法。

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化学药物的分类结构类型和命名,基本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关系,主要结构类型的药物与稳定性药效有关的共性变化规律及典型药的特殊个性,如 何合理有效地调制、保管、使用化学药物;典型药物的合成和结构修饰;基本化学药物的典 型反应和鉴别方法;主要类型药物的发现和发展以及典型药物的创制经验。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机化学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药物分析、药剂学等。

9. 药用分析化学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其中电视课27学时,实验45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有关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的主要结构与性能,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同时使学 生具有明确的全面控制药物质量的观念,掌握常用药物鉴别,杂质检查与含量测定的基本原 理与方法,能够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药物分析的测定 ,了解中药制剂分析,生化药物分析和 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 风。

课程的主要内容:定量分析中的误差、滴定分析法概论、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定量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 电位分析法、色谱法;药物中的杂质及纯度,药物中杂质的来源和规定杂质限度的科学根据 ,药物中一般杂质和特殊杂质检查的原理、方法、操作要点及杂质限量计算方法;中国药典 中收载的典型药物的基本结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之间的关系以及鉴别、法定含量测定方 法的原理及操作要点;制剂的分析特点和拟定分析方法的思路,常用剂型中干扰物质的种类 及排除方法,中药制剂和生化药物分析特点和方法,医院药房快速检验方法;体内药物分析 的特点和方法以及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我国现行的各级药品质量标准,药品质量标准制定 原则和内容。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药剂学、生药学等。

10. 药事管理学

本课程3.5学分,课内学时63,其中电视课9学时,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药品管理方面的有关专业法律法规,熟悉和了解药事管理的基本知识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的管理要点,树立依法从业的观念,初步 具备运用药事管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办法;特殊药品管理办法,药事管理体制,药品质量监督管理;新药研制、审批管理;药品广告管理;药品专利产权保护等。

11. 药剂学

本课程7学分,课内学时126,其中电视课36学时,实验54学时,开设二学期。

本课程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药物剂型与制剂、制备和生产、质量控制、合理应用与正确评价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剂型的制备与开发,临床合理用药和提供安全、有效、 经济、使用方便的药品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各种剂型的定义、特点、质量要求和进展;主要剂型设计、基本处方分析 、制备过程及质量控制;常用制剂设备的基本原理、性能、使用及安全;剂型制备中主要 辅料的性能、特点、用途和常用量;新剂型的特点、应用和发展趋势;制剂配伍变化的原理 及一般处理原则;药物体内过程及药物动力学。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用分析化学等。

12. 生药学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开设一学期。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植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培养基本技能;掌握生药的来源、生产及加工,化学成分的真伪鉴别,品质评价,药效药理与临床用途。掌握天然药产物中主 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鉴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 从事天然产物开发利用,药物制剂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课程主要内容:

总论:生药学的定义,生药分类方法与生药拉丁名的命名原则,生药鉴定的任务与常用方法 ,影响生药品质优良度的主要因素。中药炮制的目的、主要方法与基本原理。

各论:植物的形态解剖、基本类群、各类生药的形状与显微识别特点、重点生药的来源、加 工;药理作用与功效;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理化性质和分离提取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天然药用化学、药理学。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药剂学 13. 英语Ⅰ(1) (2)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开设一学年。

本课程为公共英语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1600左右的常用词汇(包括入 学时要求掌握的600词)和若干相关的常用词组及基础语法知识;能够听懂发音清楚、语速较 慢的教学用语和日常生活用语,并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谈;能够读懂所学词汇和语法 范围内的故事、短文及通知、便条等;能够写出简短的私人信函,或用便条转达具体信息。

第三篇:河北医科大学药学专业所学课程:

大一:药学导论、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无机化学、大学英语

(一)

生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人体解剖学、

数理统计、医用物理学、有机化学

(一)、大学英语

(二)

大二:中国近代史纲要、有机化学

(二)、分析化学

(一)、大学英语

(三)、生物化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子生物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

(二)、

大学英语

(四)、药用植物

大三:波谱分析、中医药学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

(一)、药学英语

(一)、免疫与微生物、药事管理、生药学、职业道德、药理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药学英语

(二)、药物分析、药物化学、体内药物分析

大四:药剂学、生物药剂与药代动力学、天然药物化学、医学文献信息检索 注:大一大二时还要上体育课,其余课程学习的时间可能会有一些调整,但基

本上是目前河北医科大学本部药学专业所学必修课程。还有很多其他的选 修课程。

第四篇:现代中药学进展课程论文

目:综述中药GAP、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及整体药理的主要研究进展、热点、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作者姓名:陈鹏 学号:MZ11732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研究越来越受到科学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主要对中药GAP、中药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及整体药理学的现代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词:中药;GAP;化学成分;质量控制;整体药理学;进展。

1. 中药GAP GAP全称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中文译作“良好的农业规范”,是欧洲零售商农产品工作组(EUREP) 1997 年提出来的,用以保证初级农产品生产安全的一套规范体系。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就是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出发,控制影响药材生产质量各种因子,规范各个生产环节乃至生产全过程,以达到中药材的“真实、优质、稳定、可控”的目的。 [1]1.1研究进展 1998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海口市召开GAP第一次研讨会,会上学习了《欧共体GAP》及日本厚生省药务局《药用植物栽培及质量评价》并研究如何制定我国的GAP[2]。经过5年努力,于2002年3月18日颁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其内容有10章57条,并规定自2002年6月1日起施行。2003年9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标准共有104项,其中关键项19项,一般项95项。同时公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自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GAP认证。截止2009年底,全国已有49家中药材企业、63个基地、47品种中药材通过中药材GAP 认证。

[4]

[3]1.2 热点

在中药材GAP认证中,具体包括以下8个方面:①中药材产地生态环境方面的要求;②种质和繁殖材料的要求;③栽培和饲养管理要求;④采收的要求;⑤包装、运输和贮藏要求;⑥质量管理要求;⑦人员及设备要求;⑧文件管理要求[5]。

近年来,中药产业集中度不断增高,大型中药企业纷纷建立GAP基地,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品牌文化。如天士力集团的主打产品“复方丹参滴丸”连续保持4年领跑国内中药单品种市场销售记录,年均销售额突破10亿元。

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累计资助了182种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

国家发改委、计委、经贸委、中医药管理局也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其相关研究,各省区科技厅、教育厅、农业厅、经委等部门也大力资助GAP研究。如四川省政府拨专款设立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基地办公室,专门组织引导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

1.3 存在问题

GAP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还处在试点阶段。中药种植的具体情况相当复杂,经过了近5年的试点认证之后发现,目前的认证办法和操作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1.3.1缺乏各类专业人员 人员培训必须先行,包括对员工的培训及雇佣工或签约农民的培训。培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分层次、分对象地进行。对农民的培训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对不识字的农民派人在田间操作现场指导;针对员工的培训可以送到先进企业去参观,送到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进修,质检人员可以送到药检所学习等。培训必须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教材,必须有培训记录,培训后必须有考核等。只有人员准备好了,才能真正将GAP启动并实施起来。 1.3.2监管力度不足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目前非GAP基地的药材同样能步入制药企业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车间,进入符合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医院、药店的仓库或摆上GPP(《优良药房工作规范》)柜台,这与医药行业的强制标准GMP、GSP是自相矛盾的。加之GAP基地药材的包装外观没有统一专识标志,销售价格和税免上没有相应的保护性、支持性政策,导致基地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不能保证,企业、农户积极性深受打击,甚至近两年GAP研究也陷入低迷状态[6]。 1.3.3企业实施GAP积极性不高 各中药制药企业和新兴企业紧跟国家政策,从期盼中药材GAP的光明前景着眼,纷纷上马实施中药材GAP,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立GAP基地生产出高质量的、符合GAP要求的、但也是高成本的中药材,但在市场上与同品种中药材在市场售价上没有什么区别,用它生产出的中成药与用非GAP药材生产的中成药市场价位也一样。这时,实施中药材GAP的企业,只感受到成本的升高和竞争力的减弱,这必然要挫伤企业实施和认证中药材GAP的积极性[7]。

1.3.4相关法规、政策不到位 按照现行《中药材GAP认证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中药材GAP认证一次5年有效。但中药材生产受自然环境和气候影响较大,同一品种不同区域、同一地域不同生产周期,其产量、质量均收到不同程度影响,不肯能更在5年内都保证药材质量稳定均一。部分品种的一个生产周期就超过5年,无法减毒其影响质量的每个该关键环节[8]。

1.4 展望

保证中药材质量稳定性、均一性的唯一选择就是实施GAP,按SOP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可以说没有中药材的GAP,就没有中成药的GMP,就没有新药研制开发的GLP和GCP,当然也就没有药品经营的GSP。所以推动中药的现代化发展,规范化和规模化的中药材种植,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中药材GAP的实施就是遵循高科技、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建设优质、无公害的中药材GAP生产基地,这既符合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的需求,还可恢复和建设生态环境,以达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中药材GAP有广阔的。

2. 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2.1进展

在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面,近年来有超临界萃取法,超声波法,半仿生提取法,酶工程技术,膜分离技术是,树脂吸附法,分子蒸馏法,双水相萃取技术。许多研究报道表明,这些新的提取技术在中药提取方面主要是针对中药材中的有效部位或某些有效成份提取效率高、成分损失少、周期短等优点,这些优点显示出它们在中药有效成分工艺研究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查阅近10年的文献,中药中化合物的鉴别方法有显微鉴别法、色谱法(TLC、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裂解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光谱法(红外分光光度法、示波极谱鉴别法、一阶导数光谱法、X-射线图谱法、热分析法)、质谱法(ESI-MS)、分子生物学方法。结构鉴定方法有UV、IR、MS、NMR等。

2.2热点

近几年,中药化学成分中化合物的鉴别一般采用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是快速分离和

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也用于跟踪反应进程,它可以同时分离多个样品,分析成本低,对样品预处理要求低,对固相、展开剂的选择自由度大,适用于含有不易从分离介质脱附或含有悬浮微粒或需要色谱后衍生化处理的样品分析。TLC法是一种快速、灵敏、高效地分离微量物质的方法,是最简单的色谱技术之一,具有操作方便,设备简单,分离效率高,专属性好,分析速度快,色谱参数易调整等特点,在药物分析中应用较为广泛[9]。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一般采用NMR。化合物分子中同种核由于与其相连接的原子或原子团的不同,所处的化学环境就不同,也就是说被测核的核外电子的状态与电子云的密度是不同的。因此导致对外加磁场产生的屏蔽作用也不同,也就是说这些核实际所受的磁场强度是不同的,分裂的磁能级间隔不同。由于这个原因它们将在稍微不同的频率处出现共振吸收。这种共振吸收频率相对于人为规定的基准核共振频率之差与基准核频率基准之比,即这个吸收峰的相对位移,称为化学位移。根据不同基团中核的化学位移在各自特定的区域内出现的特点可以确定化合物分子中官能团的种类。邻近基团之间有相互作用会导致谱峰有更精细的裂分,利用这种裂分裂距的大小与形状可进一步确定分子内部相邻的基团的连接关系,最后便可推断分子的化学结构。

2.3存在问题

中药作用的多样性给活性成分的研究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困难。中医特别强调中药及方剂对人体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对身体功能的多项平衡调节作用来实现,即作用于多个靶点。因此在追踪分离活性成分过程中,像西方那样,只用单一活性筛选体系追踪分离得到的活性物质很难合理说明中药的真正作用物质基础。中药,特别是复方研究,提倡采用多指标活性筛选体系进行活性成分的追踪分离,但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十分困难。功能基因芯片的出现及应用有可能为此提供一种简易、可行的初筛方法。

2.4展望

①以阐明药用生物有效成分,获得具有新结构的化合物或具有生物活性的单体为目的,进行提取分离条件、结构鉴定、一般活性研究;②以解决自然资源有限的活性化合物或其前体的来源为目的,进行半合成及生物转化研究;③以获得高效低毒的创新药为目的,以天然活性化合物为先导物,合成一系列结构类似物进行构效关系研究。由此可见,天然药物研究已经从最初对天然来源活性化合物被动全盘地接受到积极主动地改进,研究在不断深入。

3. 质量控制

中药质量控制是依据一系列质量标准规范,对中药形成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质量监测、评价与控制,质量标准规范的制定是基于中药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包括2方面内容:提供中药质量评价的方法;提供中药质量控制的指标,其目的是确保中药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保证中药质量均一性和疗效稳定性[10]。

3.1 研究进展

早期的中药质量控制自中药鉴别开始,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3个阶段

[11]

。(1)从中药形成至19世纪前、后为古代中药质量控制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药质量控制的特点是以药材的图形、形状、大小、颜色、气味、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等特征鉴别药材的真伪。(2)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为近代中药质量控制发展阶段。吗啡从阿片中的提出标志着生药有效成分研究的开始。显微镜的发明为中药鉴别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并出现了4大鉴别法:基原鉴别、显微鉴别、性状鉴别及初期的理化鉴别[12]。(3)20世纪50年代至今,随着各种现代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13]、核磁共振、扫描电子显微镜[14]、X 衍射、各种电泳技术、差热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15]、薄层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各种色谱技术均被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中。同时,人们也不断尝试利用数学方法挖掘大量化学测试数据中深层次的信息,增加对化学成分整体系统的认识。

3.2 热点

目前,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化学指纹图谱技术的研究。中药指纹图谱是借助于色谱和波谱等技术获得的中药化学成分的色谱(或光谱)图,是一种综合的鉴别手 段。指纹图谱在一定程度上较全面地反应了中药疗效的物质基础,体现了中医用药理论,并在药物配合、君臣佐使用药、药物性味等方面均有所反映。 GC指纹图谱是研究含挥发性组分的药材和制剂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全二维气相色谱法(GC×GC)对具有挥发成分的中药的鉴定尤为适宜。HPLC指纹图谱目前已成为开展指纹图谱应用较多的方法,也是定量指纹图谱中较常用的方法。徐柏颐

[16]

等建立体现黄蜀葵花特征及质量的HPLC指纹图谱,建立了具有17个共有峰的具有能区别黄蜀葵花花冠和花萼

特征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对深入研究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的定量评价功能及中药谱效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CE指纹图谱已经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中药生药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别和含量测定,成为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中药指纹图谱研究方法之一。对中药注射液或水提取物而言,其CE指纹图谱的特征性远超过HPLC指纹图谱。

3.3 存在问题与展望

中药质量的不可确定性一直是其走向世界的瓶颈,因此,中药走向现代化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是解决中药的质量可控。中药为多成分的复杂体系,测定少数几种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不足以保证其质量。中药指纹图谱具有整体性、特征性及可量化等特点,可用于鉴别中药真伪、评价药材的道地性以及产品的一致性与稳定性,是一种有效的质量控制模式。目前,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已从化学指纹图谱研究转向“谱效关系”研究,但中药谱效关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众多问题急需解决,如中药化学指纹图谱的整体性评价方法及化学成分表征,药效模型的选择,以及能准确反映中药谱效间规律的数学模型等问题都是今后“谱效关系”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指纹图谱研究的不断深入,最终将解决中药质量评价的关键技术问题,建立成熟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

4.中药的整体药理学研究

药理实验方法主要分为在体试验和体外试验两大类。两者互相补充,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研究中药新药药效。两种方法各有所长。体外试验包括离体器官、组织、细胞、酶、受体、细胞内信息及基因等实验。其可以按要求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具有重复性好,用药量少、节省动物等优点,且可排出体内神经体液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干扰,可进行直接观察,获得准确结果,所得结果较易分析。例如在试管内抗菌作用较强的中药,常常在体内不一定表现出强大的抗菌作用;某些中药含有大量钾离子、钙离子,其粗制剂在麦氏浴槽中表现出对离体平滑肌、心肌有明显的药理活性,但口服后不一定产生相应作用。 体内试验也称在体试验,其比较接近于临床状态,适于综合性研究,所得结果较为可信,可以直接反映临床疗效。中医药学以整体思想体系为基础,重视宏观调控。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整体试验能较全面的反映药物的作用。特别是中药新药2类药材、6类复方制剂大多属粗制剂,更应强调以体内试验为主。要证实新药具有某种药理作用必须通过体内

试验证明有效。体外试验仅起辅助作用。

4.1研究进展

研究药物的作用仅仅在正常动物身上进行还不够,还需要制备各种动物病理模型,因为病理模型模拟疾病状态,比正常机体更接近病人的机能状态,有些药理作用在正常动物身上观察不到。因此,病理模型在新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病理模型的选择应首选符合中医临床证或病的动物模型。应根据各种试验的具体要求,合理选择实验动物,对其种属、品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态、饲养条件及动物来源,合格证号,均应按试验要求严格选择,宜选用2—3种动物进行药效试验,动物模型与临床有区别,特别是中医证的模型与临床差异更大,因此“动物点头”临床不一定疗效就好。人与动物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如在不同种属动物身上均作出与临床疗效相似的结果,可信度就大。故在进行药效研究时不要只选用一种动物,用2—3种动物的实验结果可信度更大。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 因为中药新药复方制剂有效成份含量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不易作出量效关系。根据技术要求各类新药主要药效试验至少应设三个剂量组。犬与猴等大动物可设2个剂量组,但每组动物数不少于6只,纯度比较高的

1、

5、7类中药新药应尽量作出量—效和时—效关系。剂量设计:合理的剂量设计在药效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材料合格,模型和方法可靠的前提下,试验结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剂量设计是否合理。

4.2热点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用此含有药物成分的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技术,是为了研究中药复方药物离体实验而诞生的学科,具有直接、快速、敏感、准确等作用特点。它是一种离体实验方法,也是适合中药特点的、更为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不但能反映中药及其代谢产物的药理作用,而且能反映可能由药物诱导机体内源性成分所产生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排除中药制剂直接进行离体实验所特有的、难以确定因素的干扰,客观地模拟药物在体内环境中产生药理效应的过程,实验条件更接近于药物在体内产生效应的内环境,使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大为提高[17]。 近年来,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如以神经元病变为主的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以急性脑出血为主的急性脑血管病变等的发病率都在逐年增高,使得中药及其复方对于神经系统保护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日益兴起,脑脊液药理学

[18]这一概念随之被提出。

4.3存在问题及展望

中药药理学方法是在以前体外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的,即以含药血清代替中药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它不仅具有体外实验的优点:如条件可控性强,可在细胞、亚细胞水平进行超微、生化、受体、基因等方面的研究,揭示药物作用机理较为深入,重复性好,使用材料少等,而且有其更适合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研究的独特之处:中药尤其是复方制剂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经过体外的煎煮或其他制备过程,再经口服以后在体内发生一系列变化,有的是药物本身物质发挥作用,有的是经过肝脏代谢的产物发挥作用,有的是肠道细菌代谢产物发挥作用,因此,以中药的粗提物的体外实验结果来评价药物的体内效应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确切的,而以含药血清代替中药粗提物进行实验更接近药物在体内环境中产生药效的真实过程[19]。

参考文献

[1] 周荣汉.中药材GAP实施与SOP制定[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0,9(2) :6. [2] 郭吉刚.中药材GAP的研究与发展[J].中国新医药,2004,3(9) :84. [3] 魏建合,陈士林,郭巧生.中国实施GAP现状及发展探[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6 (9):4.

[4] 王化东,黄俊勇,卫莹芳.我国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现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1,25(4). [5] 王洪彪.中药材实施GAP认证工作的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59.

[6] 费曜,王刚,朱丹平.《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现况及问题解析[J].中国药房,2009,20(36):2801. [7] 张翼,郭红军,曾凤英.中药材GAP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8,9(6):55.

[8] 肖江宜,王文全.我国中药材GAP实施分析与探讨[J].中药材,2009,32(12):1795. [9] 冯雅斌.薄层色谱在药物应用中的应用及研究发展[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1,5(1):60 [10] 魏萍.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B):157-158. [11] 张汉明,许铁峰,秦路平.中药鉴别研究的发展和现代鉴别技术介绍[J].中成药,2000,22(1):101—110. [12] 乔传卓,张汉明,宓鹤鸣.生药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13] 孙文基,沙振方,严智慧.荧光光谱法鉴别中药材[J].中国中药杂志,1991,16(6):326—328.

[14] 张淑华,李连怀,刘振通等.几种易混种子类中药的扫描电镜鉴别[J].中草药,1995,26(8):427—429.

[15] 黄璐琦.展望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药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1):643. [16] 徐柏颐,谈献和,朱华云,池玉梅.黄蜀葵花HPLC指纹图谱研究[J].中药材,2011,34(6):888. [17] 牛国庆,武果桃.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进展[J]. 中兽医医药杂志,2011,1:73. [18] 梅建勋,张伯礼,陆融.中药脑脊液药理学研究方法的初建;对中药影响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营养作用的观察[J].中草药,2000,31:523-526. [19] 徐祥,朱建华.中药脑脊液药理学方法研究的概况[J].科教前沿,2011,1:462—463.

第五篇: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药学)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药学本科)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2012年3月

目 录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 20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医学生物化学 所属专业:药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5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医学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学科。通过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代谢、营养、酶功能、遗传信息传递、生物膜、细胞结构及分子病等阐明生命现象。

医学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影像、检验、麻醉等五年制专业和药学四年制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其目标是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医学生物化学的任务主要是了解人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有机化学等。生物化学是在有机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其关系密不可分。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许多奥秘,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跃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童坦军 李刚. 生物化学(第2版).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主要参考书:

1. 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 生物化学(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 17. 蛋白质的分类。

8. 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Anfinsen实验,分子病。 9. 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构象改变和疾病。

10.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胶体性质,蛋白质变性与复性、沉淀,紫外吸收和呈色反应。

11. 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透析及超滤法,丙酮沉淀、盐析及免疫沉淀,电泳,层析,超速离心。

12. 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序列分析:Edman降解法。 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掌握】:

蛋白质多肽链组成;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了解】: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原理。 【难点】:

模体,结构域,蛋白质的高级结构;蛋白质各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 第三节

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R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五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六节

核酸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5学时

- 3第三章

第一节

生物催化剂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酶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

酶促反应的特点 第四节

酶促反应的机制 第五节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 第六节

调节酶 第七节

酶活性的测定 第八节

酶的命名与分类

第九节

其他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分子 第十节

酶与医学的关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5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酶的分子组成:单纯酶,结合酶,酶蛋白,全酶,金属酶,辅酶,辅基,维生素与辅酶,维生素的分类及其与辅酶的关系,常见辅酶的结构与功能,辅酶的作用,金属离子的作用。

2. 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 3. 酶促反应的特点:高效性,高度特异性,可调节性。

4. 酶促反应机制:活化能,诱导契合假说,邻近效应、定向排列、多元催化、表面效应。

5. 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米-曼氏方程,Km、Vmax测定法。 6. 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7. 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温度。 8. 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pH。

9. 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种类、区别及动力学特点。

- 5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糖的生理功能。

2. 糖的消化吸收:特定载体转运的、主动耗能的过程。 3. 糖代谢的概况。

4. 糖酵解的概念,反应过程及能量生成,糖酵解的调节和生理意义。

5. 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有氧氧化的调节,巴斯德效应。

6. 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调节和生理意义。

7.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的合成代谢,UDPG是活性葡萄糖供体以及合成过程;糖原的分解代谢过程;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磷酸化酶、糖原合酶的共价修饰调节,重点是它们各自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后的活性改变)。

8. 糖异生途径:概念及糖异生的四个关键酶,糖异生的调节和生理意义。 9. 乳酸循环:循环过程及生理意义。 10.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1. 血糖水平的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各自对血糖的影响。

12. 血糖水平异常:高血糖及糖尿症,低血糖。 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途径及催化所需的酶,特别是关键酶和主要的调节因素以及各通路的生理意义。 【掌握】:

肝糖原合成、分解的途径及关键酶;糖异生的途径及关键酶;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乳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血糖的来源、去路。 【了解】:

糖的吸收方式是通过主动转运过程。 【难点】:

三羧酸循环流速的调控;各糖代谢途径的调节。

第五章

脂类代谢

第一节

概述

- 7磷脂酶A

1、A

2、B

1、B

2、C、D分别作用。

11. 鞘磷脂的代谢:1)鞘脂的化学组成及结构;2)鞘磷脂的代谢。 12. 胆固醇的结构、分布及生理功能。

13. 胆固醇的合成:1)合成部位。2)合成原料:乙酰CoA、能量及供氢物质。3)合成基本过程: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合成的基本过程、甲羟戊酸、鲨烯等重要中间产物。4)胆固醇合成的调节:饥饿和饱食、胆固醇及激素分别的调节。 14. 胆固醇的转化:1)转化成胆汁酸;2)转化为类固醇激素;3)转化为7-脱氢胆固醇。 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脂肪酸分解与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关键酶及β氧化的全过程;酮体的概念、生成过程、生理意义及关键酶;胆固醇合成的部位,合成原料及合成的关键步骤、关键酶;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生成部位及功能。 【掌握】:

三酰甘油的合成过程;甘油磷脂的种类。 【了解】: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血浆脂蛋白的代谢;脂肪酸的分类与命名;不饱和脂酸以及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衍生物;脂肪酸的其它氧化方式和脂肪酸碳链的增长方式;胆固醇合成的过程、调节、分布、生理功能,以及胆固醇的转化;甘油磷脂的代谢。 【难点】:

脂肪酸的合成代谢;磷脂的代谢;各种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线粒体的氧化体系 第三节

ATP的生成、利用和储存 第四节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 9第三节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第四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第五节

氨的代谢

第六节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5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氮平衡;

2. 蛋白质的需要量及营养价值; 3. 氨基酸的生理功能和来源; 4. 氨基酸的代谢概况;

5. 蛋白质在胃肠的消化与氨基酸的吸收; 6.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7. 体内蛋白质的分解; 8.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9. α-酮酸的代谢; 10. 体内氨的来源与转运; 11. 氨的代谢途径与尿素的生成; 12. 个别氨基酸代谢与一碳单位的代谢。 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包括转氨基和脱氨基作用及体内尿素的生成。 【掌握】:

蛋白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途径;氨基酸的代谢概况。 【了解】:

体内氨的来源和氨的转运;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一般了解】: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作用;α-酮酸的代谢。

- 11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调节 第三节

代谢调节障碍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物质代谢的特点; 2.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3. 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 4. 激素的调节与生长因子; 5. 物质代谢的整体调节; 6. 代谢调节障碍。 基本要求: 【掌握】:

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包括细胞内酶的隔离分布、变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 【了解】:

糖、脂、蛋白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能量代谢;酶量调节、激素调节、整体调节。 【一般了解】:

物质代谢的特点与相互联系。 【难点】:

酶水平的代谢调节。

第十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DNA的复制 第二节

DNA的修复合成 第三节

逆转录作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 13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转录体系 第二节

转录过程

第三节

转录后的加工过程 第四节

RNA的复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模板与酶:大肠杆菌与真核生物RNA聚合酶与不对称转录。

2. 转录的过程(RNA合成的三阶段):起始阶段及启动子,链的延长,链的终止及终止因子。

3. 真核生物的转录后修饰:

(1)信使RNA的加工:不均一核RNA(hnRNA),剪接酶,小核RNA(snRNA); (2)转运RNA加工; (3)核蛋白体RNA的加工。 4. RNA病毒的遗传物质复制。 基本要求: 【掌握】:

不对称转录、模板链和编码链;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及其亚基组成;转录的主要步骤;转录后加工过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转录过程的异同。 【了解】:

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RNA病毒遗传信息的复制特点;RNA合成的抑制剂。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蛋白质合成体系

- 15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概念、合成体系;遗传密码的特点;翻译后的加工;蛋白质合成与医学的关系(分子病的概念,抗生素与蛋白质生物合成)。 【掌握】:

遗传密码表的用法;翻译的起始、肽链的延长、肽链的终止过程。 【了解】:

原核、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异同。

第十八掌

血液的生物化学

第一节

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 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

第三节

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血液的化学成分,非蛋白氮和血清尿素氮的概念及意义,血液的基本功能。

2. 血浆蛋白质: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特性,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3. 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红细胞的代谢特点,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 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功能;红细胞的代谢特点。 【掌握】:

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 【了解】:

- 17【难点】: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第二十章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第一节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第四节

必需微量元素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2. 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3.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

1、维生素B

2、维生素PP、维生素B

6、泛酸、叶酸、维生素B

12、生物素、硫辛酸和维生素C。

4. 必需微量元素:铁、碘、铜、锌、钴、锰、硒、氟、铬、钼。 基本要求: 【掌握】:

维生素的功能与生物学作用,即与酶的关系。 【了解】:

维生素的概念、分类。 【一般了解】:

微量元素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 19实验一

分光光度法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制作标准曲线 2. 计算未知液的浓度 基本要求:

在掌握分光光度法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定量测定熟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实验二

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盐析

2. 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 3. 生物碱试剂沉淀蛋白质 4. 加热沉淀蛋白质 5. 酒精沉淀蛋白质 基本要求:

加深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实验三

蛋白质的两性性质及等电点测定

- 21学时分配:8-1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一)DNA的提取

(二)DNA含量的测定 1. 标准曲线的制定 2. 样品的测定 3. DNA含量的计算 基本要求:

了解并具体掌握动物肝脏DNA提取及二苯胺显色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六

碱性磷酸酶Km值的测定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磷酸苯二钠在碱性磷酸酶作用下的酶促反应 2. 终止反应 3. 比色测定 4. 计算该酶的Km值 基本要求:

1. 了解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 了解米孟方程、Km值的物理意义及双倒数作图求Km值的方法。

实验七

血清蛋白质的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 23

上一篇:业务工作规划范文下一篇:英雄故事事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