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2022-07-13

第一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教学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适合学生特点,使教与学生动有趣、易于接受。“任务驱动”的特点之一就是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因此任务的设计、编写非常重要,既要注重方法和知识体系,还要想到融进信息技术的文化性、综合性,渗透其他学科知识。本文将重点就“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谈几点看法。

一、精心设计任务

1.趣味性与成就感的统一

爱迪生曾说过“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任务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其出发点、主观愿望和最终目标是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会使课堂教学失败。

下面以讲解《信息技术》高中第二册的《优美动听的声音》一节为例。用cooledit软件进行一句话的录制,然后通过改变采样频率的方法得到不同的音质,通过不同的播放频率得到不同的声音(男声变女声)。首先使学生有较高的兴趣并产生探究的愿望,然后让学生自己看书理解“声音的数字化”小知识。最后让学生用“录音机”录制一段声音并试听,并通过改变录音音量和效果来试验,并将自己理想的作品保存下来,老师可以播放学生的作品以示鼓励,从而在有趣的试验中完成教学任务。

2.完全感与探究欲的结合

信息技术课的操作课时占总课时的70%,可以说操作课上好了,信息技术课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但由于学生操作时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操作中难免会出现误操作,对系统的损坏在所难免。教师要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实践,不怕失败,虽然会给维护教师增添工作量,但教师也不能因小失大。教师在强调尽量不出现误操作的情况下,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出现问题也不要一味地批评,应就问题的出现加以引导并给予鼓励,不要怕出现问题而责难学生,使学生失去探究的欲望,而减少创新能力锻炼的机会。因此操作任务的设计应多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操作问题,尽量在操作前给予提示,以节约学生对细小问题的探究时间,将主题集中在设计好的几个任务上,提高课堂的效率。

如在讲到MIDI知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同一段音乐用MIDI播放,然后用录音机进行线路录音成WAV格式,以对比的方法看两种声音的容量大小,以加深学生对MIDI音乐的印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有许多:如没有改变录音的音源,录不到声音,没有改变“录音机”缺省的60秒录音时间使时间不够长等问题。因此要预先给予提示,并指导操作,并可以通过Wingroov等软件让学生体会Midi音乐的多乐器特点,并给学生出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改编一首现存的Midi音乐成自己的乐曲。

3.灵活性与具体性的关系

任务的设计本身不可能考虑得十全十美,况且信息技术以操作为基础,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固化所有步骤,任务的完成是以结果为目标,中间过程应允许学生出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所以在设计任务时的操作不应作为重点,给予提示即可。但在关键的步骤上必须加以强调,特别是特定的操作、不可回避的步骤一定要给出,否则学生不能达到目的,往往会产生畏难的心理,对任务的完成产生负面影响。

二、合理组织课堂

根据任务设计合理组织课堂,是完成任务的关键。实施课堂教学,分五个步骤:

1.任务的提出:设定课题、提出要求、明确目标。 “任务”的展示千万不能泛泛而谈、含糊不清,应落到具体的某一点上。有的老师在设计任务时,认为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其实不然,任务应有它的可行性,操作性,且有大有小,有的任务可能只有一步,而有的任务可能要结合前面已经完成的任务进行,所以应避免流于形式,走传统授课的老路。

2.教师引导:进行重点、难点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引完成任务的途径。

任务设计中已经考虑过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所以上课操作前应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必要的分析,提供“暗箱”式的思路,给予达到的途径引导。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遇到任务往往有一个时间差,对任务的理解也有一个过程,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完成任务而少走弯路,进行必要的暗示还是需要的。但应以“暗箱”式给出,即只给出首尾而忽略中间,千万不可固化步骤,以禁固学生的思维。

3.学研结合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引导学生学、练、研相结合,探索知识规律和奥秘、寻求获取知识、掌握科学规律的方法。

没有必要的条件(比如学生需要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学生是没有办法完成任务的操作。如果学生有心进行的尝试性操作,教师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当时确实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给予鼓励,并在日后满足其条件。比如学生想自己看相关的讲解光盘时,我们不要替代讲解,可以通过虚拟光驱等形式在网络教室中给出,让学生随时可以找到“老师”。

4.检验与评价

任务的完成好坏也要在任务设计中予以考虑,这样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检验与评价时就不会出现自己预想不到的结果,以免仓促之间没法解释或离题太远。当然原则上检验与评价以鼓励为主,可以这样说,学生做的永远是对的,问题出在教师的引导上,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了。

5.扩展和细化

任务的完成不等于学习的结束,对于学生来说,求知欲的强弱与教师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学生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任务的设计是有弹性的,那么完成的好坏也是有差距的,所以“不能让学生吃得太饱,也不能让其饿着”,这就是教学过程结束前对任务的扩展和细化,即对完成得好的学生应提出扩展的意见,对有难度的学生应给出细化的要求。如在讲到多媒体录音一节时,完成既定的任务后可以加上一句话“会录音了的同学可以考虑将VCD上的声音录下来,还不太会的同学可以参考‘录音机’的使用学会给已录的声音配上更好的效果”。

三、课外任务的设计原则

信息技术课外不是没有作业,而是任务可能比任何学科都多,但不能以传统的形式给出。我们知道,素质教育以先进的现代技术和理念为基础,信息的获取与整理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被国家教育机构所重视。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课余也能用到信息技术的原理和手段来获取知识和能力本身就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延伸。在设计课外任务时的原则应以应用为主,通过应用来达到巩固和创新的目的。这里所说的应用不只是信息技术书本上的东西,而是比较全面、比较广阔的范围内对新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与实践。

总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除了具有辅导者、引导者的身份外,不具备其他任何权威。这一模式的远景将是非常美好的:即将来的教师可能完成其历史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学生将可能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取帮助、并随时成为“教师”,这种电子学习的方式已经为思科等国际性大公司所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应用到学生、应用到教室相信只是一个时间性的问题,它将完全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习者将学习当作一种终身享受。

第二篇: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是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简介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基本含义:“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 1 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2、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作用

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 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个性、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容易产生的误区 任务的提出

第一,教师要在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第二,在设计“任务”时,要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科学处理“双基”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传统的基础性学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培养,信息技术学科则需要在关注“双基”目标的基础上,向能力目标倾斜。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会背出多少概念的意义不大,而是看他们会做多少,比如 “窗口”、“模板”、“网络协议”等,不一定需要学生背出它们的确切定义,而在于学会怎样操作“窗口”。 “模板”,怎样遵循“网络协议”。尤其对于初、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常规性的知识和操作已经基本具备,更需要发展他们“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第三,设计“任务”时,自然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即使对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将学习目标分层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开放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容量、一定梯度的“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础目标对应的小任务,学有所思的学生接着完成下一个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发展目标对应的任务,学有所创的学生还应继续完成后面开放性的任务。 任务驱动的形式化和简单化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存在着将任务简单化的倾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对达成教学目标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把任务简化为以教学目标的问题的提出,就有犯形式主义错误之嫌了。比如,在高一“计算机网络”一节的示范课上,教学目标是:认识并了解计算机网络。作用。分类和组成,教师依此提出了四个问题①什么是计算机网络?②计算机网络的作用?③计算机网络的分类?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并认为这就是给学生 3 提出的四个任务,而后用大半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从教师做好的网络课件中,分别单击“计算机网络”“网络的作用” “网络的分类”“网络的组成”等超级链接,通过看到屏幕上呈现出的与书本上一致的概念性的答案,来完成“任务”。这种对“任务”与“问题”的理解未免过于肤浅,这里提出的四个“问题” 不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来建构知识框架,而只需要打开书本就可轻而易举地获取正确答案,它不是“任务”,不构成“任务驱动”的前提,自然也不属于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这位教师所做的课件自然也属于“课本搬家”。对高中学生尤其是城市的高中学生,这种照搬课本的信息技术课是不会受欢迎的,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们不需要“课本搬家”,他们渴望获得在教师引导下的。展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事物本质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驱动下的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

关注任务驱动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乏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对学生技术的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课程,它既含有丰富的科学性,又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知识,在教学目标上则体现为丰富的情感目标。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使教学环境情境化、问题化,教学过程则要求既源于具体情境而又能超越具体情境,达到融知识、技能、情感于一体的至高境界。有价值的任务驱动的设计除了能使学生达成一定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以外,还需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乃至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均产生积极影响。有这样一节小学信息技术课:以 “附件”中“录音机”的录音、效果等的学习为载体,使学生学会“窗口”、“菜单”等的操作。这本是一节任务驱动较为得当的好课,遗憾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自行录下一段声音并进行效果加工之前,未作任何关于音乐审美的说明和要求,致使一位学生在讲合演示时,将国歌用“加速”效果播放,既不悦耳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国歌的严肃性和庄严感,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一大败笔。

班级:教育技术111班

组员:王永贞 徐志柏

张艳丽 李燕红

屈俊花 王立昕

第三篇:任务驱动教学法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清华中学 张亚琴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在广大中学信息技术课中使用。实践表明这是在信息技术这门课中是相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案例描述

(一)

在七年级有一课是教学生如何申请免费邮箱,并通过自己申请的邮箱发邮件到指定的邮箱。我下午一共是两节课,分别是157班158班的。第一节是157班。在给157班上课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也是就说,我叫同学们打开某个网站,然后点击那个链接,我讲一步学生操作一步。跟着我的思路走。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比如“此用户名已存在”等小问题。但我还是要下去给每个同学解释。最终把自己搞的很累,自己累点能出成果那也可喜。但一堂课下来效果并不好,到课后只有二十来位同学成功的申请了邮箱并发送了邮件。

接下去的一节课是158班的。因为上节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我在接下去的一堂课中想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所以在给158班上课的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情境:因为都是新来的学生,因此同学们可能会对我有一些建议和意见。同学们可能当面不好讲,因此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实现。在这么一个真实的情境下,我要求同学们自己参考旁边的同学自己在网上申请一个免费邮箱并给指定的邮箱发送邮件。看谁最早完成。接下去学生就自己开始上机操作。当有某位同学成功发送邮件后我就不止一遍的大声讲我已经收到了某某的邮件了,然后这样我不断的刺激下面还没有发送成功的学生,“驱使”他们去通过各种方法来完成这个“任务”。最后,一节课下来全班基本上都能成功的发送电子邮件。

案例描述

(二):

因为在158班因为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效果比较好。所以我在159班汉字输入这堂课中也采用了任务驱动。我先讲一种汉字输入方式——音型混合输入法。然后我抛出“任务”叫学生把书翻的第x页把第几段话输入电脑。但是当我去下面去转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在玩游戏和聊天,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反思分析 现在反思起来这两个案例可以说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两组织对比实验。第一个案例是采用任务驱动和不采用任务驱动的对比实验,结果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效果较好。第二个案例是在采用“任务驱动”法但没有营造良好的情境与案例一营造良好的情境形成一组对比,结果营造良好情境的“任务驱动”课取得成功。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最深刻的体会到两点:

(一)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创造真实,良好的情境。

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我在上课的导入时,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此外还要在驱动的过程中不断的给学生刺激。

(二)在采用“任务驱动”发的时候要设计好任务 我认为任务的设计要具备以下四点:

1、 教育性,任务的教育性体现在任务的实施与完成过程中,传授或渗透给学生的思想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等内容,做到寓德于教。

2、 科学性,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由浅入深、合理安排。

3、 实用性,任务的实用性指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计算机的一些简单任务(如电脑绘画、文字处理、电子报刊等)。

4、开放性,设计任务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发挥创造能力的机 会。

第四篇: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编辑本段简介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基本含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编辑本段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编辑本段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2、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编辑本段作用

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 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编辑本段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编辑本段容易产生的误区 任务的提出

第一,教师要在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第二,在设计"任务"时,要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科学处理"双基"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传统的基础性学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培养,信息技术学科则需要在关注"双基"目标的基础上,向能力目标倾斜。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会背出多少概念的意义不大,而是看他们会做多少,比如 "窗口"、"模板"、"网络协议"等,不一定需要学生背出它们的确切定义,而在于学会怎样操作"窗口"。 "模板",怎样遵循"网络协议"。尤其对于初、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常规性的知识和操作已经基本具备,更需要发展他们"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第三,设计"任务"时,自然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即使对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将学习目标分层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开放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容量、一定梯度的"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础目标对应的小任务,学有所思的学生接着完成下一个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发展目标对应的任务,学有所创的学生还应继续完成后面开放性的任务。

任务驱动的形式化和简单化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存在着将任务简单化的倾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对达成教学目标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把任务简化为以教学目标的问题的提出,就有犯形式主义错误之嫌了。比如,在高一"计算机网络"一节的示范课上,教学目标是:认识并了解计算机网络。作用。分类和组成,教师依此提出了四个问题①什么是计算机网络?②计算机网络的作用?③计算机网络的分类?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并认为这就是给学生提出的四个任务,而后用大半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从教师做好的网络课件中,分别单击"计算机网络"""网络的作用" "网络的分类""网络的组成"等超级链接,通过看到屏幕上呈现出的与书本上一致的概念性的答案,来完成"任务"。这种对"任务"与"问题"的理解未免过于肤浅,这里提出的四个"问题" 不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来建构知识框架,而只需要打开书本就可轻而易举地获取正确答案,它不是"任务",不构成"任务驱动"的前提,自然也不属于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这位教师所做的课件自然也属于"课本搬家"。对高中学生尤其是城市的高中学生,这种照搬课本的信息技术课是不会受欢迎的,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们不需要"课本搬家",他们渴望获得在教师引导下的。展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事物本质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驱动下的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

关注任务驱动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乏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对学生技术的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课程,它既含有丰富的科学性,又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知识,在教学目标上则体现为丰富的情感目标。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使教学环境情境化、问题化,教学过程则要求既源于具体情境而又能超越具体情境,达到融知识、技能、情感于一体的至高境界。有价值的任务驱动的设计除了能使学生达成一定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以外,还需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乃至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均产生积极影响。有这样一节小学信息技术课:以 "附件"中"录音机"的录音、效果等的学习为载体,使学生学会"窗口"、"菜单"等的操作。这本是一节任务驱动较为得当的好课,遗憾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自行录下一段声音并进行效果加工之前,未作任何关于音乐审美的说明和要求,致使一位学生在讲合演示时,将国歌用"加速"效果播放,既不悦耳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国歌的严肃性和庄严感,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一大败笔。

(二)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被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熟知与接受。但究竟什么是“任务驱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应如何设计等,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

在教育部拟定2000年11月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过程中,曾提出一个修改稿,其中指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材的内容应以从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务‟着手,通过讲解或操作实践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什么是任务驱动?为什么要用任务驱动?必须弄清楚。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

首先弄清什么是“任务”。按一般的定义,任务就是需要通过某种活动完成的某件事。在信息技术课中,“任务”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完成的一些事。例如,任务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幅图形、一张表格、一个数据库等,也可以是一个调查报告,一个信息展示作品,还可以是一个网站。

二、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特点

在传统教学中,背课文、解数学题,都可以说是“任务”,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有其特殊的含义,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真实性

任务应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不是虚构的、生造的。如数学题目中“两个水管灌水”的问题没有实际意义。有些信息技术教材中,把一首四言诗,四句分别设臵为不同字体和不同字号,这是生造的,因为任何书都不会这样排版,这样的例子就不能叫做任务。有些教材中的数据库部分把几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全放在同一个库中,其中有些数据纯粹是为了讲这种类型数据而设臵的,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必要的,这样的例子也不能叫任务。

当然实际情况有时是很复杂的,为了教学需要可以对实际的例子作一些简化,但这种简化必须是在可允许范围内的。例如一个班学生成绩,在举例中可能只用了10个人等。科目也可能是4~5科。

只有真实性,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探求的欲望。真实性本身也是一种知识,即培养学生道德的内容。

2.整体性

任务一般不要太小,太琐碎,一般要能分成几个子任务。如用字处理软件完成一张板报。完成一首诗的输入,排版,设臵格式等任务。因为只有这样的任务才能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探索和创新的空间。

当然有时为了讲解一个较难的知识或操作,有时专举一个小例子,这是可以的,有时也是必要的。但这只能叫做例子,不能叫做任务。

3.开放性

任务一般涵盖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但完成任务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最后的产品可以是多姿多彩的。任务应该是开放性的,要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只有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千篇一律就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4.可操作性和适当性

可操作性指的是任务是具体的,学生可以按任务的要求实现。例如“把文章排版”不是任务,因它不具体,哪篇文章?怎样排版?这只能叫做要求。如果改为“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荷塘月色‟文档”,就可操作了。如果再加上“题目居中,三号字,作者名靠右……”等,就更具体了。

适当性指的是任务难易程度适当,太易和太难都会影响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如一个含有新知识的子任务,新知识点一般不要超过7个。虽然每一个操作都不难,但在很短时间内要同时掌握这么多的新知识,是不可能的。

例如,有的教材在讲Excel时,第一个任务是制作一张工作表,短短两页就涉及了20多个新名词,这样的例子就不适合做教学中的任务。

有人把“任务驱动”中的任务与案例、实例等同起来。这是错误的,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以上4点就是这两者的重要区别。

三、什么是“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例如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可通过输入一首诗,编辑一篇文章、一个通知、一个板报等任务,来学习文字处理的有关操作,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例如,在文字处理模块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5个任务来完成有关的教学。

(1)输入和保存古诗“春晓”。

涉及的知识点:汉字输入、标点、修改、换行、保存、文字的格式化、修饰。

(2)编辑图文并茂的“春晓”文稿。

涉及的知识点:文字的修饰、图片插入和编辑、声音插入。 (3)编辑“我和我的祖国”文稿。

涉及的知识点:自动换行、选定、复制、粘贴、查找与替换。 (4)编写和打印一个通知。

涉及的知识点:排版、分栏、页面设臵、打印。 (5)制作“学生成绩表”。

涉及的知识点:插入和编辑表格。 (6)综合任务──制作电子班刊。

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不仅可以学到文字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可以培养能力。

这里应注意一点,在传统教学中,案例和实例是次要的东西,知识是重要的,是为完成知识传授服务的。而在新型教学模式中,知识和任务是同样重要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任务的完成(特别是综合性的任务)过程是更重要的内容。把完成任务中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甚至主要位臵。根本目标是知识还是能力是判别“实例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标志之一。

四、任务驱动的必要性和优点 1.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对学生就是一个兴趣、一种“催化剂”,促进他们积极学习,通过完成任务,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学习。

2.培养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很好方式

能力和性格是个性特征,在心理学中定义为“在活动中反映出的个性倾向”,也就是说只有在活动中能力才能表现出来,才能获得提高,获得培养。怎样组织活动?提出具体任务,学生在解决任务的活动中来学习,培养能力。

要培养实践能力,就必须使学生接触实践,任务是真实的,通过任务的完成,也就进行了实践活动。

要创新能力,就必须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由于任务的开放性,提供了学生创造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性。

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问题就不能是简单的。任务的整体性,就给学生一个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空间。

3.学习应用软件的特殊性 符合28规律。在计算机中有一个“28规律“,即CPU的指令中80%的时间,只用到其中的20%。同样,80%的操作者只用应用软件20%的功能。因此只要学习软件20%的功能就可以了。如何选择这20%?通过任务是一个好途径。例如,在文字处理模块中,我们选择了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遇到的6个实例作为任务,既然这些任务是工作中最经常遇到的,那么这些任务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文字处理模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即那20%的知识。

4.有利于贯彻教材的基础性和稳定性原则

当软件改变了,以制式或功能为主的教材就要作很大的改变。而任务驱动的教材,只改变个别的操作步骤和插图即可。

5.符合现代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学习有初级知识的学习、高级知识的学习和专家知识的学习三种不同的阶段。学生学习主要分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两种,初级学习是学习的低级阶段,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在测验中只要求他们将所学的东西按原样再生出来,这里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结构良好领域。而高级学习则不同,它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情境中,这时,概念的复杂性以及实例间的差异性都显而易见,因而大量涉及到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

乔纳生(D.H.Jonasen,1991)认为,三者比较如下表: 传统教学混淆了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之间的界限,把初级学习阶段的教学策略不适当地推广到高级学习的阶段中,使教学过于简单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①相加性倾向;将事物从复杂的背景中隔离出来进行学习,误认为对事物的孤立认识可以推及到更大的背景中,忽视具体条件的限制。

②离散化倾向。即将本来连续化的过程,过于简单化地当成一个个的阶段处理。

③将整体分割为部分,忽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过于简单化使得学生的理解过于片面,这正是妨碍学习在具体情况中广泛而灵活迁移的主要原因。

以功能为线索的教学法正是犯了上述的过于简单化的错误,而“任务驱动”正是符合高级学习的各种原则的好方法,好途径。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在教学之初先讲解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的习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过程,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应用是两个过程,必须先学了,先知道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

建构主义者则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教师可以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但这都不应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配合、促进他们的探索过程。在问题解决中,学习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并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而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一般应用软件的知识,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因此可以把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结合起来。不需要与数学、物理等课一样,分成两个阶段学习,先进行初级阶段学习,学习一些概念、原理和基本技能,然后再进行解决问题模式的高级学习。

6.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改革纲要》)。该文件中提出了6条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臵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臵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完全符合这些改革的目标。 7.任务驱动与知识系统性

有人指责用“任务驱动”方式教学,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对于这种看法,我认为:

学科和教学可以有多种系统,“任务驱动”也是一种系统,它是以人们学习应用和技能为主的内容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的系统,是不同于以知识理论为线索的另一种系统。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以应用软件为主的教学中,所谓“软件系统”是“人为”的系统,例如同一个软件,不同版本就有不同系统,了解软件中一些“规律”,只是为便于记忆而学习的,它与自然科学中的规律有原则的区别,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系统。

但应用软件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有一定的知识系统。“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弱点,是需要注意的。这可以从两方面来弥补:

一是加强小结,例如在每一单元教学后有一个知识性的小结。把有关的知识点作一个归纳性的小结。

二是从总体上来设计任务,即每一模块,甚至全学期(全书)统筹考虑,使涉及到的知识点形成一定的系统性。

但绝不能因为有这个弱点而否定“任务驱动”的优越性。

五、结束语

“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不是最近才有,2000年前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倡“学以致用”……在新世纪的新形势下,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驱动已赋予了新的内含和更深刻的意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计算机教程Windows版》在前言中写道: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编排教学内容……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做”上,以写一篇文章、画一幅图、制作一张统计表为任务,按完成任务所需的次序介绍有关的思路和方法,暂时用不到的内容放到后面用到时再讲,不用或可以不用的内容则不作介绍。这样做便于学生边读书边上机,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

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仍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有志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教师们,让我们一起共同把这项极其有意义的工作继续下去,让它发扬光大。

继续追问: 来自手机问问 你可以只说精华吗?就我问的那个,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及它的特点?好吗?

补充回答: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例如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可通过输入一首诗,编辑一篇文章、一个通知、一个板报等任务,来学习文字处理的有关操作,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真实性 2.整体性 3.开放性

4.可操作性和适当性

第五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框架构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建筑企业岗位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中职学校毕业生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掌握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独立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建筑企业工作人员的市场调研,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实现教师从“ 知识型“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的转变,实现“教师主角式课堂”向“学生主角式课堂”转变。所以我校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一、基本要素的建立

(一)教师应该怎么教

1.教师必须在熟悉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要熟悉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尽可能丰富的专业实践。注重企业实践锻炼。

2.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短处(不懂学科体系,不善于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数值计算、理解表达,不断的失败严重打击了自信心等)的同时,更要找出学生的长处(喜欢做的事、喜欢的运动,喜欢成果展示、竞赛、游戏等参与形式),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发挥学生潜能来研究设计课堂教学。

3.要教“课”不要教“书”。“课”的目标是根据毕业生职业岗位要求制定的,“书”的内容是按照知识体系或叙述体系设计的。课程教学必须以课程目标为准,授课的内容和顺序不能仅仅以课本为准。

4.要设计,不要照本宣科。对于课程教学而言,没有一本书是可以照本宣科的。因为写书的逻辑与讲课的逻辑是不同的。

5.要应用,不要单纯的知识。职业教育要求打破单纯传授知识,盲目积累知识的教学方式。突出能力目标就是要让知识为做事服务。知识不只是一个“理论体系”,职业教育的出现,要求我们要为“知识的应用”建立自己的体系―――知识的“应用体”系。

6.要能力,不要单纯的理论。做事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这是高效学习的必由之路。盲目积累知识,以为“有了知识就有能力”的想法、做法都是不现实的。职业教育的目标要紧紧盯在“能力”上。

7.教师要及时改变自己的观念,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敢于面对,勇于担当,不误人子弟。要有承认客观效果的科学精神,要有容纳不同观点的开放态度。

(二)学生应该怎么学 要很好地适应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学生必须要具备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的能力。

1、自主学习: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实际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反思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辅导,善于发现问题,对基础较差的同学提供手把手的帮助,也可以采用“小教师”协助教师辅导;对基础较好的同学遇到的困难及时点拨;对较普遍性的问题要及时控制课堂,对知识点进行演示或讲解。教师起到辅导和帮助的作用。

2、协作学习:学生可以按座位、或通过计算机网络按兴趣、能力等分成小组,小组通过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合作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任务。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二、怎样确定任务链

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法的核心环节,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任务设计要涵盖关键知识和关键技能。通过完成任务,使学生掌握关键知识,并培养关键能力。

2、任务之间要具有关联性。之所以称之为任务链,就是因为任务之间要具有关联性和先后次序,前一个任务是后一个任务的基础,让学生既可以通过单一任务掌握部分知识点,又可以通过任务链掌握课程的所有关键知识点。

3、任务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来激发兴趣,可以通过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目标来达到这个目的;另一方面可以选择学生生活中的事件来设计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进行任务分析。确定任务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任务的分值、任务所包含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任务的实施方式(小组/个人、讨论课上/课下、信息搜集/分析、方案设计/理论探讨、实地训练/学习报告、角色扮演等等)、任务的考核方式。

三、具体过程实施

本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市场调研:针对了解建筑企业对三年制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及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等情况(图片、报道、岗位环境、案例等),对岗位发展状况展开调查,主要调查对象为建筑企业现场技术人员

2.工作任务分析:根据建筑企业施工现场对建筑施工专业毕业生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从而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进行讲授。

3.典型工作任务选取:在相应的学科中,结合施工现场典型工作,按施工流程、工作顺序等选取适当的工作任务。 4.学习情境设计:主要利用图片、岗位环境、案例等符合实际工作的情景进行设计,任务情境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因此它要遵循一定的原理,结合任务进行设计,情境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之间要形成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要合情入理。合情即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入理即符合科学的教学原理。脱离学生实情,违背教学规律的任务情境创设对教学而言是画蛇添足。 5.教学内容组织实施:任何课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内在逻辑,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遵循课程本身的规律。在组织教学内容上,我认为选择的是课程的逻辑,而不是课程的知识。我们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更多的关注课程的内部逻辑,而不是具体的知识点。

6.教学过程设计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在任务探究过程中学会知识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实施中首先按照岗位流程、工作过程、活动过程、问题解决过程等,设计学生能力训练过程;其次根据能力训练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设计知识学习过程。

7.教学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评价;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四、推进安排

为满足示范校课改要求,紧密依附优质课执行安排,计划2013年上半年开始试点运行,在本教研室选出2-3名教师参与执行,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参加优质课评选,在实施过程中总结经验,寻找不足,并在下半年逐步推广,预计在2014年全面实行。

五、案例(有待加工)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各章节任务总汇 单元一 砌体结构的构造

课题1 掌握墙体的设计要求并观察教室及周围建筑的墙体有何特点。

课题2 掌握细部构造中门窗过梁、墙脚及墙身加固的砌筑要求。

运用砖墙构造知识,识读建筑施工图纸。 课题3 掌握砌块墙的砌筑设计要求。

课题4能根据砌块墙的细部构造进行施工指导。 单元二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图的识读

课题1 能够运用建筑施工图的基本知识,识读建筑施工图纸。

课题2 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根据图纸掌握建筑的结构特点及构造形式。

课题3 运用结构施工图的有关规定,识读基础等结构施工图纸。

课题4 掌握平、立、剖面及建筑详图的识读。 单元三 砌体结构施工

课题1 掌握砌筑施工常用施工机械及工具的最基本使用方法。

课题2 掌握砌筑脚手架搭建的基本要求。

课题3 能够根据不同比例进行砌筑砂浆及其他建筑材料的配制。 课题4 掌握砖墙及砌块墙的砌筑工艺和施工要求。 单元四 砌体结构施工方案

课题1 根据不同的工程情况选择合理的施工机械。 课题2 能够指导砌体结构工程进行施工。

课题3 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检查砌体结构的质量及安全保障是否符合要求。

课题4 掌握施工方案的组成及要求。 单元五 砌体结构质量标准及检验 课题1 能够对砖砌体进行质量检验。 课题2 能够对砌块砌体进行质量检验。 单元六 砌体结构施工的安全技术

课题1 能够在进行指导施工的过程中进行脚手架安全措施的防护。

课题2 能够在进行砌体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进行安全施工的指导。

单元七 砌体结构季节性施工

课题1 掌握砌体结构冬期施工的要求与具体做法。 课题2 掌握砌体结构雨期施工的要求与具体做法。 课题3 掌握砌体结构夏期施工的要求与具体做法。

上一篇:人生与教育的问题下一篇:人事组织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