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论文范文

2022-05-09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诉讼法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当前研究法律文献检索策略、方法的文章和著述颇丰,但专门针对诉讼法学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分类者不多。目前正值三大诉讼法修改之际,作为诉讼法学研究基地的资料管理者,为诉讼法学研究提供各种信息检索渠道至关重要,从诉讼法学的原始资源、二次资源以及两种资源的检索工具入手,分类总结诉讼法律文献资源的利用可为诉讼法学者的文献检索工作提供帮助。

第一篇:诉讼法论文范文

论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关系

摘要:随着我国法律环境的日益完善,社会更加稳定和谐。在以往的法律研究内容不难发现,我国有关职能部门对于诉讼法与实体法之间关系的讨论较为深刻,二者似乎存在一种动态的平衡。直至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密,二者间的诸多内容都是互相作用与影响的。另外,在未来人们会更加依赖诉讼法,相对于实体法而言,诉讼法对广大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逐渐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较以往有所提高,国家的法律环境将呈现良性的发展态势,诉讼法的生存空间将更为广阔,并且促进社会整体信用体系的构建。本文就诉讼法与实体法之间的关系做以论述,并将诉讼法的在社会发展变革中的独特价值呈现出来。

关键词:诉讼法;实体法;关系;价值

作者简介:张弛(1992-),女,辽宁本溪人,渤海大学经法学院法学专业,研究方向:诉讼法。

我国的诉讼法和实体法都是用于规范公民行为活动的正式法律条文,二者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影响。诉讼法是较为典型的程序法,而实体法则是规定了具体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从法律实践过程来看,二者间的关系较其微妙,但都用于维护我国法律制度的权威性,以及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诉讼法的价值凸显出来。诉讼法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消费者权益不受到非法侵犯,还能重新理顺较为复杂的诉讼关系,维系社会各群体组织间的和谐相处。

一、诉讼法与实体法之间关系概述

长久以来,诉讼法与实体法间关系是国内外法学理论界热讨的议题,二者具有独特价值的同时其间又存在着较为和谐统一的关联,相互依存,互相影响。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的直接影响是立法分工的日益细化,立法体系从诸法合体向诸法并立演变是法律环境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诉讼法与实体法之间关系的变革也证实了这一趋势的存在。而且,只有通过这个变革过程,不同法律部门自身的独立性才得以凸显,为社会的稳定和谐贡献其独有的价值。就目前我国法律环境状况来看,诉讼法与实体法之间关系仍在不断磨合之中,并且二者之间的渗透性作用越发明显,致使各项法律的界限日益模糊,以便于构建出崭新的法律体系。

(一)诉讼法内容概要

诉讼法是一种程序法,从其职能上来看,诉讼法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我国的诉讼法是规范公民诉讼活动的法律,包括有《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主体内容[1]。简单来说,诉讼法是矛盾各方需要对薄公堂时所需遵循的行为规范。相对于实体法而言,诉讼法并没有具体的主体内容,它仅作为一种法律程序独立存在于法律体系之中,对实体法的实施过程起到了一定的强制性作用。可见,诉讼法在一段使其内的发展要与实体法相互对应。

(二)实体法内容概要

从对法律体系框架的研究内容中可以看到,实体法的内容较多,且每项法律之间的关联性较弱,可以说是互相独立的内容,但从整体来看,实体法的内容又互相渗透。从狭义概念上讲,实体法指的是规定具体权利与义务内容的法律,它也可以被称为是法律保护的具体情况,诸如民法、婚姻法、公司法等主体内容都是我国实体法的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看,实体法是相对于程序法而言的,实体法更为具体,且能够处理某一个实际问题,解决实质性的争议或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团结,为公民的合法权益做有力的辩驳。总的来说,实体法的主要功能是界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确保各自的利益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三)简要阐述诉讼法与实体法间关系

纵观全球的法律体系,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将法律体系分为两部分内容,即主法与助法。其中,该法系认定实体法是当前社会体制中的主法,起到了一定的主导作用,而诉讼法作为一种近似工具的法律成为助法,起到了一种督促与强制规范的作用。当然,构建这种法律格局有一项极为关键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国家的实体法律较为完整,不存在任何领域的法律疏漏,这样才能使得诉讼法得以发挥作用,激发出诉讼法的强制性职能,对具体的结果实施合理判决即可。由此看来,法律体系中的实体法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从实践过程中发现,实体法并不能够起到主导诉讼法的作用,而且,诉讼法的执行力度要强于实体法。可见,实体法与诉讼法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人们以往构想中的主法与助法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关系,并且,在社会的发展变革进程中,二者之间所做出的每一项细微调整都使得法律环境更加完善[2]。

1.有关诉讼法与实体法之间的关系的辩驳

通过对比我国民事实体法和民事诉讼法研究现状的内容,可以清楚的得出以下基本论断,即我国民事实体立法越来越贴近民生,每一项独体的法律条款内容都呈现出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的特点,实体法立足于我国每个阶段下的客观状况,而且,越来越多的民间事、民商事惯例被纳入实体立法中。相对而言,我国诉讼法研究的内容则更侧重于引入西方司法程序的理念。通过学习外国先进的程序设置,将法律主体内容中的精髓与我国现阶段法律主体进行互相融合,才能使先进经验发挥其能效,扩充到我国实际法律体系之中。总之,吸收国外传统的法律文化,并且使其融入中国现实的实体法内容之中,可以促进我国法律环境的健康发展。

2.诉讼法与实体法之间的区别辨析

从法律所规范的主体内容来看,实体法是规定具体法律责任的法律,且实体法的执行依赖于诉讼法的强制性。而诉讼法作为一种程序法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现阶段,该法在我国社会体制环境下已经能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保障我国公民的生存环境的健康发展。举一个例子来看,实体法与诉讼法之间的关系,例如:《刑法》是一项实体法,无论诉讼程序的进展如何,只要人们的行为违反了《刑法》的某些具体法律规范,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再比如,《民事诉讼法》本身就是一项诉讼法,其中规定了在使用《刑法》等实体法过程中所要遵照执行的具体法律程序。

二、我国讼程序在以往运行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发展瓶颈

以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为例,对诉讼程序的有效运行做以阐述。从以往实践来看,法律界的专家学者对于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关系的论题并未形成明确的结论。从二者间关系的发展形态来看,我们既要摒弃程序工具论,发现诉讼法的价值,又要防止片面强调程序价值而人为割裂两者的天然联系,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极为不利。总之,它们的关系并非谁是主、谁是辅助,也并非谁是目的、谁是手段,而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一)诉讼法与实体法的立场出现分歧

从长远来看,诉讼法与实体法都是以体现民众的基本意志为立足点,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共同目标,二者的发展方向是极为统一的。另外,诉讼为集中表现方式,它与实体法之间的关系是穿插关系,二者互相衔接、互相影响、互相作用[3]。从法律结构的角度来看,它们独立而非分立,依赖却不依附,共同支撑我国法律体系的整体架构,维系社会群体环境和谐稳定。

(二)诉讼程序遭遇到发展桎梏

从我国目前的法律环境来看,即便我国法律界人士借鉴诸多国外法律理论来完善国内的诉讼程序,使得诉讼法的发展较为快速,但诉讼主体内容一直得不到有效落实。究其原因在于,实体法的内容不够完整,仍存在诸多不完善的条款内容,以及法律漏洞。以下仍以《民事诉讼法》的主体内容对诉讼程序发展的阻碍进行具体阐述,并能够正视这些发展中的瓶颈,进而将诉讼法在我国社会环境中的地位扭转过来,使诉讼法与主体法平衡发展。

1.一般管辖原则的出现阻碍了诉讼程序执行

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一般管辖原则,在发生消费者权益问题的争议时,作为原告的消费者必须到被告所在地进行诉讼,才能称其为走正当的司法程序。可见,一般管辖原则的出现是消费者通过诉讼维权、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第一道门槛。

2.诉讼程序对原告的资格有明确的界定

在实践过程中,诉讼程序的执行关卡接二连三。民事诉讼法对原告资格的限制,使消费者权益保护团体、有关国家机关不能成为适格原告,大大削弱了消费者维权群体的力量。

3.诉讼的门槛过高

我国现行的代表人诉讼难以满足对众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要求。在现实诉讼程序的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法人同时被多原告实施诉讼的情况,这与诉讼难、程序繁、门槛高不无关联。另外,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费用也过高,致使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三、从诉讼法与实体法间关系窥见诉讼法的实际价值

一般情况下,如若诉讼法当中的诉讼程序遭到违背,那么即便是实体法的判定结果是正确的,也依然不会受到法律的支持。所以,只有将诉讼法与实体法之间的区别认识清楚,将二者间的关系重新理清,才能在具体的环境下,给出正确的法律结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诉讼法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国目前实体法的某些疏漏,将实体法的内容做出有效补充,以免给非法分子以可趁之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我国法律体系发展过程中所可能发生的问题。总之,诉讼法在我国法律体系的构建进程中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价值。

(一)保护消费者权益

消费者权益的维护是诉讼法执行过程中的最为重要的价值体现。从概念上来看,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在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共同作用下,诉讼法发挥着其应有功能——将静态的法律形式转化为动态的法律形式,并且,将纸面上的公民权利转变为现实中的公民权利。

(二)理顺医患关系

在当今社会,医患之间出现纠纷已经屡见不鲜,这是新型社会医疗体制下所必然出来的结果。一方面,老百姓享受看病的权利,一方面,符合资质的医生又具有对患者进行处置的义务。但在现实生活中,医患关系并不十分融洽。随着诉讼法在我国社会整个法律体系的不断融合,就可以通过诉讼法来理顺医患关系,填补了以往这部分法律的空白,维系社会环境更加稳定和谐。

(三)增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力度

在我国,对于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力量正在逐渐增强,并且借助社会媒体舆论来稳固其重要地位。由此可见,通过诉讼这条纽带,无论是刑事诉讼法与刑事实体法还是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的各项联系将更为紧密——实体法进行第一次权利义务分配,而诉讼法则规定在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议时如何解决纠纷、如何处理问题。实体法为诉讼提供了裁判基准,诉讼法则为实体法提供了强制性的行为规则,使其按照既定程序来执行。

四、结语

从国内外的诸多法律主体内容变革发展中可以看到,有关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间关系的辩驳一直存在。在实践中发现,二者在诉讼中能够彼此渗透、彼此影响,并且,二者能够构建出一种较为和谐的关系,共同维护法律主体的权威性。近年来,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来看,诉讼法的格局越发大气,并且为社会的稳定贡献其内涵价值,即通过保护消费者权益、理顺医患关系与平衡社会各项医疗体制及增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力度等内容来凸显其独特价值,并以此来维护我国法制环境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现代社会整体信用体系的建立,用法律来治理社会环境、保障民生。

[ 参 考 文 献 ]

[1]彭江.刑事诉讼法与刑法关系的再思考——以“价值分析”为视角[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02):105-106.

[2]童伟华,武良军.由疏离、割裂走向融合、依赖——着力构建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合理关系[J].理论探索,2014,1(02):152-153.

[3]张文显.司法文明新的里程碑——2012刑事诉讼法的文明价值[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10(10):189-191.

作者:张弛

第二篇:诉讼法文献资源的分类与利用

摘 要 当前研究法律文献检索策略、方法的文章和著述颇丰,但专门针对诉讼法学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分类者不多。目前正值三大诉讼法修改之际,作为诉讼法学研究基地的资料管理者,为诉讼法学研究提供各种信息检索渠道至关重要,从诉讼法学的原始资源、二次资源以及两种资源的检索工具入手,分类总结诉讼法律文献资源的利用可为诉讼法学者的文献检索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 文献检索 文献资源 诉讼法学

诉讼法学是法学的分支学科,属程序法学,其中包括: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和司法制度等,诉讼法的研究不仅可以构建公正合理的程序制度,实践程序正义,而且有益于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实现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正值三大诉讼法修改之际,《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和《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已经形成,对修改稿的研究和讨论如火如荼,怎样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完善诉讼机制、保障程序正义成为当前诉讼法研究的热点问题。为此,有必要就诉讼法专业文献资料查询渠道进行专门总结,方便诉讼法研究者和学习者检索信息。

对法律资源的定义和分类在法律界并未形成共识,美国法律学者按照法律渊源或约束力的标准将法律资源分为“原始资源”和“二次资源”两大部分,另外将不属于此两类的法律资源称为法律信息检索工具。实际上,原始资源和二次资源即可基本囊括狭义的法律资源,法律资源检索工具只是获取以上两种资源的渠道而已,但无论如何,在法律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均可对此三者予以利用,因此,本文从这三个方面概括总结与诉讼法相关之法律信息资源,以为诉讼法学习者、研究者提供便利,节省资料收集时间,提高检索效率。

一、原始诉讼法文献资源

原始法律资源,也称“规范性法律资源”,通常具有法律效力,与法律渊源密切相关,故此不同法系的国家原始法律资源也不相同,主要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判决等规范性文献资源。我国的法律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国际条约、司法解释等,原始法律资源也主要是涉及以上几个方面。但由于程序制度、司法制度属于国家的基本制度,适用范围较广,且涉及基本人权保障,多为强制性规定,因此,诉讼法律制度属于基本法律层面,即使存在相关的实施细则,也均为较高位阶的司法解释。

(一)民事诉讼法

我国1991年4月9日通过了《民事诉讼法》,并于2007年10月28日做了修改,同时也制定了一些与民事审判相关的司法解释:1992年7月14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93年6月15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3年11月16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第一审经济纠纷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开庭审理的若干规定》,1993年11月16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经济纠纷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开庭审理的若干规定》,1994年12月22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经济审判工作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若干规定》,1998年6月11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1998年6月19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1998年7月14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1年12月6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03年7月4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2004年8月18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此外,仲裁是民事纠纷解决的一种方式,仲裁法属于民事诉讼法研究的范畴,因此1994年8月3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以及2005年12月26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均为民事诉讼法的原始资源。

(二)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的原始法律资源主要包括:1979年7月1日通过的《刑事诉讼法》;1996年3月17日修正。1998年1月19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1998年4月20日公布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1998年6月29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1999年1月18日公布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三)行政诉讼法

与行政诉讼相关的原始法律资源主要有:1989年4月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1999年11月24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另外最高院的司法解释第97条还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可参照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可见,民事诉讼的相关规定亦可对行政诉讼程序产生规范性的影响。

(四)司法制度

司法制度包括侦查制度、检察制度、审判制度、监狱制度、司法行政管理制度、人民调解制度、律师制度、公证制度、国家赔偿制度等。涉及的主要法律包括1979年7月1日通过的、经1983年和2006年两次修订的《人民法院组织法》;1979年7月1日通过的,经1983年修改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1994年12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1996年5月15日通过的,经2001年和2007年两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1994年5月12日通过的,经2010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等。

(五)国际条约

中国目前加入的国际条约主要有《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和处罚公约》;《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此外,还有已经签署但尚待批准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二、二次诉讼法文献资源

二次法律资源主要指所有解释、研究、探讨和评论法律的文献和信息。各国之法律渊源决定了二次法律资源的范围,在我国,法学专著、教材、论文、判例等均属于二次法律资源。

(一)著述

诉讼法的著述非常丰富,包括教材和专著研究,主要散见于各高校图书馆以及科研单位图书馆,甚至公共图书馆中。由于著述的检索使用取决于不同的研究需求,所以详细列举诉讼法学著述较为困难,一般可通过各图书馆提供的计算机检索工具或者手工检索工具进行查询,主要包括以下图书馆:第一,高校的图书馆: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http://gate.cupl.edu.cn/tsg)、北京大学法学院图书馆(www.law.pku.edu.cn)、清华大学法学院图书馆(www.law.tsinghua.edu.cn)、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www.cnlawschool.com)、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www.tsg.ecupl.edu.cn/Index.html)、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http://lib.swupl.edu.cn/open/index.htm)、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www.nwupl.edu.cn)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http://lib.znufe.edu.cn/)、武汉大学法学院图书馆(http://fxylib.whu.edu.cn/)、吉林大学法学院图书馆(http://law.jlu.edu.cn/)、复旦大学法学院图书馆(www.library.fudan.edu.cn/)、厦门大学法学院图书馆(http://law.xmu.edu.cn/)、山东大学法学院图书馆(www.law.sdu.edu.cn);第二,科研单位的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www.lib.cass.org.cn);第三,公共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www.nlc.gov.cn)等。

(二)法学论文

诉讼法学的论文基本均发表于各法学类期刊与社科类期刊中,当然也有相关的专门收录诉讼法学研究成果的期刊或者论丛,例如,陈光中、江伟主编的《诉讼法论丛》;陈光中主编的《刑事司法论坛》;卞建林主编的《诉讼法学研究》、《中国诉讼法判解》;张卫平、齐树洁主编的《司法改革论评》等连续出版物。此外,诉讼法专业硕士和博士论文可通过中国期刊网(www.edu.cnki.net)的博硕士学位论文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库中的学位论文数据库(www.wanfangdata.com.cn)、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收藏中心(www.nlc.gov.cn/newlw/)、CALIS高校学位论文库(www.calis.edu.cn)、中国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进行查询。另外,国外期刊主要通过各种国外的数据库进行查询。

(三)案例资料

单个案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制度而且对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很有帮助。国外的案例研究主要通过国外的数据库进行查询,往往国外的案例均有较为权威的案例公布网站。国内的案例不仅有纯粹的案例汇编,例如,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著的《人民法院案例选》、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案例指导》编辑委员会编的《中国案例指导》等,还有关于案例分析的相关著述,例如,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诉讼法判解》、余静尧主编的《诉讼证据案例与学理研究》、国家法官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合编的《中国审判案例要览》、王利明主编的《判解研究》、最高人民法院政研室编写的《典型疑难案例评析》等。

三、诉讼法文献资源检索工具

(一)原始诉讼法文献资源的检索工具

1.法律法规的网络检索工具

提供中国法律及司法解释的网站主要有:中国中央政府网站(www.gov.cn),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国信中国法律(www.ceilaw.com.cn),北大法律信息网(www.chinalawinfo.com),中国法律信息网(www.chinalawnet.com),法律法规联机检索(www.szaudit.org.cn/login.html),北大法意网(www.lawyee.net),新法规速递网(www.law-lib.com/law/),当然其中有些网站不仅提供中国的法律法规资料而且提供国外或地区的法律、案例资料等,以下也会提到。此外,港澳台法律数据库主要包括香港双语法律资料系统(http://translate.legislation.gov.hk/gb/www.legislation.gov.hk/chi/index.htm),澳门法律网(http://www.macaolaw.gov.mo/cn/display2.asp?inputkey=law.asp),台湾月旦法学知识库(www.lawdata.com.tw)。

2.法律法规的手工检索工具

手工检索工具包括我国公布法律与司法解释的各种公报,例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公报》、《国务院公报》、《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等,但是手工检索工具主要指系统汇集有关法律知识、信息,按便于检索的方法编排而成的法律文献。例如,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书》,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全书》,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解释全书》。除此之外,另外还有专题性的司法解释汇编,例如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诉讼法律规章司法解释全书》。

(二)二次诉讼法文献资源的检索工具

1.图书资源的检索工具

图书馆资源的检索虽可使用各图书馆提供的电子信息检索系统,但是熟悉图书馆关于法律文献的的分类方法,可略去无关信息,节省检索时间。目前,我国各图书馆使用的图书分类方法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采用数字代表类目,法律用数字“6”代表,其中与诉讼法学研究相关的代码为“610.2诉讼法,610.1司法制度,611法规汇编”;《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分类法》以两位数为编排基础,其中“34”、“35”为法律、法学的代码,35.1属于法学各部门的综合性内容,35.2为中国法律,其中35.17为诉讼法,35.171为民事诉讼法,35.173为刑事诉讼法,35.18为司法制度,35.27中国诉讼法,35.28中国司法制度;《中国图书馆分类法》采用字母和数字混合的分类方式,其中“D9”和“DF”为法律类,涉及诉讼法的主要有:D915诉讼法,D916司法制度,D925诉讼法,D925.1民事诉讼法,D925.2刑事诉讼法,D925.3行政诉讼法,D925.7仲裁法,D926司法制度,DF7诉讼法,DF71诉讼制度,DF72民事诉讼法,DF73刑事诉讼法,DF74行政诉讼法,DF75仲裁法。由于不同图书馆采用的图书分类代号不同,各法律类代码又按照学科不同进一步划分,所以利用图书馆进行图书检索时,首先应了解所在图书馆的图书代码,方便查询。

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书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读者亦可通过电子书网站查询下载需要的图书,主要的电子书网站包括:超星数字图书网(www.ssreader.com),方正电子图书馆(www.apabi.com)以及书生之家等。

2.期刊资源的检索工具

一方面,作为社会科学之一的诉讼法学文章可借助一般的期刊资源检索平台,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www.edu.cnki.net),北大法律信息网(www.chinalawinfo.com),万方数据库(www.wanfangdata.com.cn)等均提供了论文的查询和下载功能;另一方面,还有专门针对诉讼法学的资料数据库,例如,“诉讼法文献索引及全文数据库”,其是西南政法大学常怡教授组织编选的诉讼法文献资料数据库,由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刑事诉讼、仲裁、公证、律师等六部分组成,内含诉讼法学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源,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还有“民事诉讼法学参考资料数据库”收录了民事程序和实体法的参考资料,包括著作和文章,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这两个数据库与人大复印资料报刊全文数据库(网络版)共用一个检索平台,即天宇全文检索系统,并由北京博利电子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制作成光盘。

此外,也可通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进行查询,其收录了各种社会科学类论文全文,分为5大类,而法律类下有诉讼法学和司法制度这一小类,方便进行分类查询,有利于模糊搜索。

3.案例资源的检索工具

案例资源的检索可通过专业的法律数据库完成,例如,北大法律信息网中的司法案例库(www.chinalawinfo.com),其收录了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以及其他的裁判文书和疑难案例之分析,可分类查询或通过关键词检索,亦可通过相关法条的链接进行查找。另外还有北大法意网的法院案例数据库(www.lawyee.net),中国法院网中的案例库(www.chinacourt.org),最高人民法院网(www.court.gov.cn),北京法院网(http://bjgy.chinacourt.org)。

4.相关诉讼法学研究类网站

中国诉讼法律网(www.procedurallaw.cn),是由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中心创办的,其包含诉讼法学界最新研究动向和成果以及与诉讼法学相关的法律法规、港澳台法、外国法以及相关的图书资料;中国仲裁网(www.china-arbitration.com)集中了与仲裁相关的案例、期刊以及仲裁研究等;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网站(www.cietac.org)包括仲裁规则、仲裁法律法规(外国的与中国的)以及理论研究方面的论文等;中国公证网(www.chinanotary.org),可查询与公证相关的法律规章、公证案例。

(三)国外的数据库

国外的法学研究较为成熟,其法学专业数据库的建设亦起步较早,收录范围广泛而且权威,同时具备强大的检索功能,技术更为规范和成熟。虽然各高校均引入了相关的国外法律数据库,但是与国内数据库相比,并未得到有效使用,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以美国判例文献、法律法规为主的文献使用率相对较低。因此,为诉讼法研究人员介绍国外的法律数据库及其各自的搜索特点至关重要,其中最为主要的法律专业数据库包括以下几种:Westlaw(http://international.westlaw.com),主要涵盖了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法(case law)和欧盟的主要法律资料以及全球1200种法律期刊 LexisNexis(www.lexisnexis.com),主要收录了美国的法律和判例以及各种法案,还包括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和750多种法律评论与期刊。HeinOnline(www.heinonline.org) ,是美国著名的法律期刊全文数据库,涵盖全球最具权威性期刊。

(四)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资料室

除以上各种较为普遍的诉讼法资料检索渠道外,还有专门的诉讼法资料室,其中较为权威的是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基地的资料室,其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立于2000年10月26日,以诉讼法学科为重心,下设刑事诉讼法研究所、民事诉讼法研究所、行政诉讼法研究所和证据法学研究所、专业资料室、电子阅览室等机构,其中专业资料室主要专门提供各种较为先进的诉讼法学研究用文献资料,且依据2001年发布2006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特别应收集必要的外文书刊资料,还应注意最新书刊资料和非出版物的收藏”的规定。以诉讼法专业外文书刊资料为主,同时涵盖了各种权威与核心期刊,并坚持及时更新,与综合性的高校法律图书馆相互补充,共同满足读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于丽英.《法律文献检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第37页

[2]参考刘莉,袁曦临主编:《法学信息检索》,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20页.参考于丽英:《法律文献检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第38页

[3]于丽英.《法律文献检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第38页

[4]赵媛.“法律信息检索工具研究”.载《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1998(1).第5页

[5]参考渠涛主编:《中文法律文献资源及其利用》.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3页

[6]苏建华、邹育理:“国内外法学数据库的比较研究”.载《现代情报》.2008(5).第80页

[7]范静怡:“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应用分析与对策——以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法律数据库为例”.《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8(4).第24页

[8]参考:刘莉,袁曦临主编:《法学信息检索》.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36-155页

[9]卞建林、罗海敏:“风雨兼程 春花秋实”.载张卫平、齐树洁主编:《司法改革论评》.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作者:何锋

第三篇:新诉讼法的实施带给法务会计的影响

【摘 要】 文章基于新诉讼法实施以来我国法务会计法律环境发生的新变化,归纳总结了新诉讼法与我国司法会计鉴定制度相关的六大亮点,分析了新诉讼法的实施给我国法务会计及法务会计人员带来的一系列机遇与挑战,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务会计法律环境,促进法务会计在我国的健康发展提出了设想与建议。源于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务会计之所以能够进入我国并在我国得到发展是有着深刻法律环境因素的;新诉讼法的颁布实施对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带来重大影响与变化;这样的变化为我国的法务会计司法鉴定以及法务会计司法鉴定人员带来一系列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同时也为法务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关键词】 诉讼法; 司法鉴定; 法务会计; 司法会计

我国新的《刑事诉讼法》与新的《民事诉讼法》已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新诉讼法)。研读两部新的诉讼法,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两部新的诉讼法对我国诉讼的规则和程序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与借鉴了当事人主义诉讼结构的诸多积极因素,诉讼双方的主体地位和在庭审中平等对抗的程度进一步被提升,体现了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相融合的诉讼制度发展的新趋势,亮点颇多。

笔者注意到此次两大诉讼法的修订涉及到诸多与司法鉴定制度相关的条款,这些条款的修订采纳了学界就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诸多有益建议,为我国法务会计司法鉴定制度的完善与法务会计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本文归纳总结了此次修法与司法鉴定相关的六个值得关注的亮点,分析了新的诉讼法实施以后给法务会计及法务会计人员带来的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务会计法律环境,促进法务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新诉讼法的颁布与实施进一步改善了法务会计的法律环境

众所周知,源于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务会计从20世纪末进入我国,尽管各方面对法务会计的质疑与争议不断,但是可以发现法务会计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形成了目前法务会计与传统司法会计并存的局面。法务会计在我国的兴起与我国的法律环境以及诉讼制度的变化与改革密切相关。

法务会计之所以能够进入我国并在我国得到发展与我国的诉讼制度自20世纪末开始从传统的职权主义向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相互融合的转变密不可分。这种转变的显著例证表现在我国刑诉法1996年修订后所体现的“无罪推定精神”和“疑罪从无原则”以及随后进行的一系列司法鉴定体制的改革和“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确立。①

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我国新《刑事诉讼法》更是较大程度地体现了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相融合的特点。这次刑事诉讼法修改最为重要的亮点是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明确写入了总则。这一亮点在此次修法中主要体现在律师制度、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侦查措施、审判程序、执行程序、严禁刑讯逼供机制的构建等方面,充分体现了英美法系国家一贯倡导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此外,新的刑诉法所体现的“不得自证其罪”原则、“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作证制度”等无一不是来自英美法系的当事人主义的诉讼原则与诉讼制度,体现了我国诉讼制度改革的新趋势与新方向。

我国诉讼法律制度的上述变革为法务会计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为法务会计服务拓展了广阔的市场,为法务会计理论研究者深入研究法务会计理论及实务展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得源于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务会计在中国“如鱼得水”,获得了蓬勃发展的新动力。

二、新诉讼法中涉及司法鉴定制度的条款以及值得关注的六大亮点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涉及司法鉴定制度的条款包括:第四十八条(法定证据形式);第六十二条(对鉴定人的保护措施);第一百八十七条(鉴定人出庭);第 一百四十四条和第一百八十九条(鉴定人参与法庭质证);第一百九十二条(专家证人出庭)。

我国新《民事诉讼法》涉及司法鉴定制度的条款包括:第六十三条(法定证据形式);第七十六条(司法鉴定的启动模式);第七十八条(鉴定人出庭);第七十九条(专家证人出庭);第一百一十一条(对鉴定人的保护措施)。

通过对上述条款的研读,可以归纳出以下涉及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亮点:

(一)两部诉讼法都将法定证据形式由原先的“鉴定结论”改为“鉴定意见”②

这样的改动彰显了立法者证据理念的重大转变,为克服司法实践中对“鉴定结论”的盲从,为构建司法鉴定人出庭制度奠定了重要的概念基础。所谓“结论”是指“对人或事物所下的最后的论断”。③采用“鉴定结论”的称谓会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即通过鉴定所得的最后论断是科学证据,是准确无误、不容置疑的,是值得信赖的。正是在这种印象下,人们会认为鉴定人出庭就鉴定结论接受质证是可有可无的,鉴定人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出庭接受质证。而将“结论”改为“意见”,看似简单的二字改动,其实质内涵颇为深刻。所谓“意见”,是指“对事情的一定的看法或想法”。④“意见”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或想法,当属于一家之言,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妥当与否,真伪之分。“鉴定意见”是鉴定人的个人看法,并非最后的“结论”,其真实性、可靠性、合法性、关联性与公正性需要在法庭上接受质证,经过进一步查证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二)民事诉讼活动中的司法鉴定启动模式发生变革,法律赋予当事人启动司法鉴定的权利,形成了当事人和法院均可启动司法鉴定的混合模式

《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六条如是规定:“当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实的专门性问题向人民法院申请鉴定。当事人申请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具备资格的鉴定人;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当事人未申请鉴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委托具备资格的鉴定人进行鉴定。”这样的变革标志着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在考虑到我国诉讼惯例的情况下,采纳了英美法系国家诉讼制度的惯常做法,将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诉讼双方当事人的权利落到实处,维护了诉讼程序的正义性。

(三)强化了我国司法鉴定人的出庭制度

两部诉讼法都明确规定了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的两种情形,即: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以及法院认为有必要。⑤除此以外,法律还对鉴定人如果不出庭应承担的责任给出了明确的规定:鉴定意见不得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支付鉴定费用的当事人可以要求返还鉴定费用。相比修订前的诉讼法,新诉讼法改变了原先对鉴定人出庭含混与自相矛盾的规定,改变了原先鉴定人仅有出庭的义务,而没有出庭责任的制度设计,用法律的强制力保证了鉴定人履行出庭义务,明确了鉴定人如果不出庭作证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四)进一步明确了鉴定人在法庭上就鉴定意见接受质证的法定义务

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对证人、鉴定人发问。审判人员可以询问证人、鉴定人。”按照上述条款的规定,鉴定人应与其他诉讼参与人一样出庭作证并接受双方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以及法官、检察官的交叉询问。其作用一方面通过对鉴定人进行询问,帮助法官认识并解决专门性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当事人明白鉴定意见的形成过程,使其他诉讼参与人对鉴定意见产生信任感。

(五)通过设置保护性条款对出庭的鉴定人提供保护性措施,解除了鉴定人出庭的后顾之忧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就鉴定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时提供了诸如不公开个人信息;不暴露外貌、真实声音;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对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等多项保护措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如果对鉴定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在高阶位法律层面首次提出了“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概念,并赋予“有专门知识的人”可以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自己意见的权利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适用鉴定人的有关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或者专业问题提出意见”。两部诉讼法均赋予“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参与诉讼程序的权利,并可以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笔者认为,“有专门知识的人”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这样的“专家”实际上扮演了英美法系国家的专家证人的角色,他们既可以受聘从事司法鉴定(参见《刑事诉讼法第》第一百四十四条),也可以由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尽管法律并没有对“有专门知识的人”的诉讼地位、选任资格、权利义务等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可以明显感到立法者已经为在我国实行专家证人制度留下了法律空间,其寓意深刻,意义非同一般。

总之,新诉讼法的颁布实施对我国的司法会计鉴定制度带来的影响重大而深刻。作为法定证据形式之一的“鉴定结论”被改成“鉴定意见”,貌似字面上的简单改动,却折射出我国证据理念的重大转变,为完善我国司法鉴定人出庭制度奠定了统一的概念基础;赋予当事人司法鉴定启动权,司法鉴定启动模式由过去单纯由司法机关启动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当事人和司法机关均可启动的混合模式,这样的转变会带来司法鉴定人员的服务对象由过去的单纯为司法机关服务转变为为当事人和司法机关服务;法律明确了司法鉴定人出庭就其出具的鉴定意见参与质证的法定义务及其相应的法律责任;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制度;搭建了专家证人制度在我国运行发展的法律框架。

三、新诉讼法的实施给我国法务会计司法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新诉讼法的颁布实施给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带来重大影响与变化。这样的变化对我国的法务会计司法鉴定机构及鉴定人而言无疑会带来一系列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第一,我国新的民事诉讼法将司法鉴定的启动权赋予民事诉讼案中的当事人,当事人双方有权自主聘请具备资格的司法鉴定人,打破了以往单纯由法院指定鉴定人的做法。这样的改变无疑会显著增加当事人自行委托司法鉴定人的情况,给司法会计鉴定人员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与机遇。司法会计鉴定机构以往靠法官的青睐,靠跑关系走门子才能揽到活计的局面会得到改变。这就要求司法会计鉴定人要练好内功,靠严谨科学的鉴定技能与公平竞争赢得当事人的信赖,靠高质量的经得起法庭质证的鉴定意见赢得市场,恪守行业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并接受国家、社会和当事人的监督。此外,司法会计鉴定机构的服务对象由过去主要为法庭服务转换为为当事人服务,这就要求司法会计鉴定人员转变服务理念,以勤勉尽责精神完成当事人托付的司法会计鉴定事务,在保证鉴定意见客观真实、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竭力为当事人做好服务。要防止一些鉴定机构和人员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曲意迎合办案人员和某些当事人的不正当要求,扭曲鉴定意见的本意,丧失公正客观的立场。

第二,新诉讼法将法定证据形式之一的“鉴定结论”改为“鉴定意见”对司法会计鉴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鉴定人自身需要转变对鉴定结论的认识。鉴定人员要摆正自己及其所作出的“鉴定意见”在诉讼活动中的位置,放下自己的身段,摆正心态。要认识到鉴定人仅仅是诉讼参与人,其鉴定意见只是鉴定人个人的认识和判断,表达的也只是鉴定人的个人意见,并非最终的结论。由于鉴定人的学识水平、送检材料的质量、鉴定环境等主客观方面的影响,鉴定意见可能会发生某些偏差和错误,所以只有对鉴定意见进行审查判断后,才能决定能否作为诉讼证据。其次,司法会计鉴定人员要逐步习惯与适应其出具的鉴定意见在法庭上受到来自各方面质疑的情形。新诉讼法实施以后,司法会计鉴定意见在法庭上受到各诉讼参与人的强烈质疑将成为常态,各诉讼参与人对鉴定意见质证的力度会大大加强,人们对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书的质量会有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司法会计鉴定人员更要练好内功,除了在鉴定意见的文书格式、标题、落款等形式要件上符合规范以外,鉴定意见的分析说明应有严密而清晰的逻辑推理与论证过程,要能够充分地展现鉴定意见产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鉴定人必须对检材来源的合法性和检材的真实有效性进行判断,最终形成的鉴定意见应该是建立在对检材进行充分检验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之上。最后,要杜绝“查账式”或“审计式”的司法会计鉴定。长期以来,我国的司法会计鉴定人习惯于沿用审计查账的方法进行司法会计鉴定,其显著特征就是鉴定资料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由委托方提供书面保证,鉴定人不承担对鉴定资料来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真实有效的审查与判断责任;在检验过程中只注重对专门性问题产生的过程和所发现专门性问题结果的叙述,忽略了在检验过程与结论之间逻辑分析与论证的过程,其形成的鉴定文书无法展现鉴定意见产生的全部过程。⑥

第三,新诉讼法实施以后,司法会计鉴定人就所出具的鉴定意见出庭接受质证与交叉询问已经成为法定义务,这对于极少出庭且缺乏出庭经验的司法会计鉴定人或注册会计师而言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司法会计鉴定人员需要学习、掌握出庭作证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以取得良好的出庭效果。此外,司法会计鉴定人除了要接受来自双方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以及法官、检察官的交叉询问之外,还有可能要接受来自会计专业领域“有专门知识的人”的质证,这无疑又加大了鉴定人出庭作证的难度。这就要求司法会计鉴定人要强化内功,以充分的庭前准备和经严密科学论证得出的高质量的鉴定意见为基础,增强出庭的自信;通过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表述准确的语言表达赢得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尊重与信赖。

第四,新诉讼法实施以后,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以“有专门知识的人”的身份出庭就司法会计鉴定人出具的鉴定意见提出自己意见的频率必然会增多。这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但是对于常年从事审计业务,远离法庭与诉讼活动的注册会计师而言也是一项新的挑战与全新的课题。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学习与熟悉我国的诉讼制度与证据规则,学习和掌握对司法会计鉴定意见审查与评价的相关理论与技术方法,了解专家出庭的基本程序与自身的权利与义务,掌握在法庭上提问质证与回应其他诉讼参与人发问的技巧。

四、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务会计司法鉴定法律环境,促进法务会计发展的思考

我国新诉讼法的颁布实施在完善我国法务会计以及司法会计鉴定制度方面迈出了值得称道的一大步。但是许多相关方面的规定还缺乏配套措施与实施细则的跟进。鉴于此,笔者就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务会计的法律环境,促进法务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司法鉴定人出庭的法定义务

我国新诉讼法在鉴定人出庭这一问题上已经有了实质性规定,遗憾的是在法条的字里行间没有看到“鉴定人必须出庭作证”的类似表述。因此,还需要把这一原则性规定进一步做实。可以用单独的一条规定:“鉴定人除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形外,必须出庭接受质证,如果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该义务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这就可以用法律的强制力保证鉴定人履行出庭义务。还可以增加类似这样的条款:“出庭询问不可以用宣读鉴定意见或者书面证言代替。经法庭传唤,拒不到庭,则认定鉴定人是拒绝出庭的行为。法院可依照不出庭质证对判案的影响进行相应的处罚。”

(二)进一步搭建好“专家证人”制度的法律框架

两部新诉讼法都提出了“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概念,并规定了“有专门知识的人”可以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尽管寥寥数语、尽管犹抱琵琶半遮面,没有直截了当地给出“专家证人”的提法,但是明显看到立法者已经在法律层面为我国的“专家证人”制度搭起了框架,其意义非同一般。接下来需要做的工作是对“有专门知识的人”的诉讼地位、权利义务、选任资格与选聘程序等相关问题作出明确规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中国特色的专家证人制度。可以预言:中国的专家证人制度建立与完善之日,就是法务会计在中国得到全面认可,获得大发展之时。

(三)修订《注册会计师法》,为注册会计师参与诉讼活动提供法律支持与业务指南

我国注册会计师所能够从事的业务范围是由《注册会计师法》加以规范的。现行的《注册会计师法》规定注册会计师只能提供审计业务,具体包括: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的报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⑦。该法并没有对注册会计师参与诉讼活动予以明确规定。事实上,西方国家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法务会计业务、注册会计师参与诉讼活动早已成为惯例⑧,注册会计师已经成为法务会计服务的最主要提供者。鉴于此,笔者建议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法》应该允许注册会计师在以下六个方面参与诉讼活动:(1)评估诉讼风险,制定诉讼策略;(2)咨询谈判;(3)审查、鉴定和收集会计证据;(4)认定会计与审计准则遵守情况;(5)损失计量;(6)出具专家意见或司法会计鉴定报告并出庭作证。此外,《注册会计师法》还应就法务会计人员参与诉讼活动时的权利与义务、法务会计人员与司法会计鉴定人的分工与职责划分、法务会计人员出庭作证的程序等问题作出规定。⑨

(四)在资深的注册会计师团队中创设我国自己的法务会计职业队伍

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着手设立法务会计师专业资格认证,在从业10年以上的资深注册会计师队伍中或资深的司法会计鉴定人队伍中通过专业培训与考核,选聘注册法务会计师,并授予其中国注册法务会计师(CPA-CFA)资格。注册法务会计师的执业范围可以包括以下方面:(1)司法会计鉴定;(2)会计专家辅助人(专家证人);(3)舞弊调查与检查;(4)舞弊风险管理;(5)经济损失损害计量;(6)破产清算及破产管理人员。

(五)着手制定我国的《法务会计准则》

我国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规范性文件对法务会计人员的执业活动作出规范,给我国法务会计业务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建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司法部、最高检等相关部门组织有关力量制定一套法务会计准则,对法务会计人员的执业资格和执业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这套准则应该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实务公告、执业规范指南三个层次。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法务会计基本准则;(2)法务会计司法鉴定业务准则;(3)法务会计调查取证准则;(4)法务会计专家证人资格认定与审核准则;(5)法务会计专家证人出庭作证程序准则;(6)法务会计损失计量准则;(7)法务会计专家报告准则;(8)法务会计专家证人道德规范准则。

(六)将法务(司法)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列入会计领军人才培养规划

我国的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项目在财政部倡导与组织实施下于2005年启动。近10年来,该项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全国各地和各行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会计领军人才。笔者建议财政部及相关部门在考虑制定新的会计领军人才培养规划时,应将法务会计人才暨司法会计鉴定人才的培养纳入其中,用3—5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中培养一批具有会计与法学复合知识结构的高级法务会计人才,满足我国诉讼制度发展变革环境下对高水平法务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建议在财政部统一规划与领导下,由中注协牵头会同三个国家会计学院以及其他相关政法类高校开发法务会计系列课程与人才培养项目,探索协同创新培养高级法务会计人才的新机制。

五、结语

法务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与其所处的法律环境密不可分。我们不能抛开当今变革的时代背景去看待法务会计在我国的出现与发展,而要清楚地看到世界各国诉讼制度的变革以及两大法系相互融合的大趋势,不能将大陆法系的职权主义与英美法系的当事人主义以及与之相伴形成的司法会计制度与法务会计制度割裂开来看待,更不能将法务会计在我国的出现与兴起视为大逆不道和洪水猛兽。

新诉讼法的颁布实施为法务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为法务会计在我国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有理由预计,伴随着我国诉讼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我国的法务会计所面临的法律与执业环境会进一步改善,我国的法务会计工作者在维护市场经济法秩序、反舞弊、反腐败、反经济犯罪的斗争中一定会大有作为。法务会计的前途是光明的。

作者:张苏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