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编版七上17课

2022-09-28

第一篇:历史部编版七上17课

历史2016部编版七上第十七课教案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的建立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正确认识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史实的能力;通过识读历史图片,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时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重点: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难点:西晋社会状况之下隐藏的统治危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时代大背景。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从东汉末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最后我们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并得出结论,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西晋。)对,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又是为什么呢?魏晋时期,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又做了什么?学了本课内容你们就知道了。

【内容探究】

一、西晋的建立

1.教师课件展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并请一位同学讲述这个故事。

[学生回答]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长久,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扑火,都劝他暂时忍耐。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2.教师引导: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8页第

一、二段的内容,并问:那么,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3.教师可引导学生画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三国建立:魏、蜀、吴→三国灭亡:蜀、魏、吴→西晋统一全国。时间:220—280年。) 4.教师引导: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西晋的统治却很短暂,西晋的统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只要研究一下西晋的社会风气,就能大概的了解到西晋的统治了。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第78页“相关史事”中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

5.教师讲解:西晋初年,国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长期分裂动荡后重归统一。根据天下分久必合的传

统理念,这次的统一和安定应该是长期的。因此晋国上自皇帝宰相,下至平民平姓,都天真地认为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已经到来,谁都相信明天会更好,谁也不去为未来担心。因为没有忧患意识,臣民对国家、民族和家庭的责任感日益淡漠,社会享乐主义滋长,朝野上下物欲横流,每个人都在花样翻新地找刺激寻开心。“石王斗富”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西晋的统治阶级追求享乐,糜烂腐化。

6.展示教材第79页的“材料研读”,提出问题: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唯钱是图”,统治阶层昏庸腐朽。) [教师过渡] 西晋初期的这种社会现状为“八王之乱”的发生和西晋的短命而亡做了铺垫。

二、八王之乱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79页“八王之乱”的相关内容,问:西晋初年,晋武帝怎样管理地方?(大封同姓诸侯王,后来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的制度?(西周。) 2.教师讲解:除了西周,在西汉初年,也分封过同姓诸侯王,最后是导致了“七国之乱”,所以才有后来的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以西周和西汉为鉴,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危害?(会导致诸侯势力壮大,最终王室衰微。) 3.教师引导:西周、汉初都实行分封诸王,一旦诸王势力强大,就会威胁中央的统治。同样,西晋初年分封诸侯,诸侯王既手握兵权,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壮大,最终导致“八王之乱”,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简述“八王之乱”?

教师找一个同学讲述“八王之乱”: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4.教师讲解:“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为什么西晋的统治如此短暂?

教师待学生小组讨论后,找几个小组的代表回答,最后由教师引导得出答案: (1)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晋惠帝)昏庸无能。

(2)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八王之乱”使西晋走向衰落。

(3)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乘机起兵反晋,西晋灭亡。

[教师过渡] “八王之乱”后,中原大乱,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教师课件展示草原图片,并引导学生看教材第80页的《敕勒川狩猎图》和《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以及第80页第一段文字,问:同学们知道北方游牧民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2.教师讲解: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的战乱之下,少数民族内迁形成高潮。那么,在这一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在教材80页上的《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上标出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3.教师讲解: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4.教师课件展示《十六国示意图》。问: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状况在什么时候结束?是谁结束了这种状况?(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皇帝苻坚采取哪些措施维护统治?(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课堂小结】

西晋短暂的统一,固然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结果,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原因。历史警示我们,应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西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过程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一、西晋的建立 1.西晋的建立 2.西晋的统治

二、八王之乱

1.原因 2.概况 3.影响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游牧民族的内迁 2.十六国政权 3.苻坚统一北方

教学至此,请使用学案同步训练部分

第二篇:2018部编版七上历史

2018部编版:七上历史《期中测试卷

(一)》

初中历史10月17日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七年级同学观看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其中可以看到的生活场景可能有( ) ①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②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③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成果④山顶洞人有审美意识,磨制一些染色的石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它们见证了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②他们主要使用青铜农具③他们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④他们已学会了制作舟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都已经进入到农耕文化的时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特征的是( ) A.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B.逐步推广牛耕技术 C.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D.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4.“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出自《山海经》,与该材料相关的事件是( ) A.涿鹿之战

B.盘古开天辟地 C.尧舜禅让 D.大禹治水

5.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体现了我们先祖的创造力和智慧。根据神话传说,以下搭配错误的是( ) A.黄帝——发明算盘 B.仓颉——创造文字 C.嫘祖——养蚕缫丝 D.伶伦——制作音律

1 6.“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是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对殷墟的评价。殷曾是下列哪个朝代的都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7.如果诸侯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超越周王赋予他们的特权,周王可以削减或废除给他们的封地和爵禄,甚至消灭他们。以上解读源于(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8.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能为此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阅读小明同学绘制的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处应该是( )

A.夏朝 B.商朝 C.战国 D.东汉

10.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仿效。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春秋时( ) A.周王室衰微 B.经济得到发展 C.发生政治改革

D.青铜制作工艺进步

11.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订了以下研究主题,其中最合适的是( ) A.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B.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 C.道教产生: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 D.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

2 12.栗劲的《秦律通论》指出: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战果如下: 这种战局商鞅变法起着极大的作用。从材料看,其直接作用是( ) A.推动了秦朝经济发展 B.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C.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D.“尊王攘夷”口号统一了人心

13.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 ) A.“兼爱”“非攻” B.“仁政”治国 C.提倡法治 D.“无为而治”

14.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社会上有学问的人越来越多 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分封制的实行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15.“天下六合铸就大秦瑞气,巨星陨落化为一声叹息。你长袖一挥,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报怨。”材料诉说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者。这位统治者是( ) A.商纣王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唐太宗

16.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犹行秦法政。”“秦法政”不包括( )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17.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其中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有( ) ①统一文字②统一货币③统一度量衡④焚书坑儒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农民起义通常是指由农民阶层发动的武装反对统治阶级的运动。我国历史上开此先河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李自成起义

3

D.太平天国运动

19.汉武帝时,针对诸侯王势力强大,独霸一方的问题( ) A.实行盐铁官营

B.分封异姓诸侯王以牵制 C.推行郡县制 D.实施推恩令

20.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B.繁荣思想文化

C.扩大地方权力 D.强化大一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题12分,22题16分,23题18分,24题14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

材料二 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们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是谁?“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是对哪位水利专家的赞扬?(3分) (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说说这项工程的作用。(3分) (3)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3分) (4)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3分) 22.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 (1)请分别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东和最南的诸侯国的名称。(4分)

(2)据图及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4分)

(3)最后完成“扫六合”的是哪个诸侯国?这个诸侯国能够“扫六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6分)

(4)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还有十几个诸侯国,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材料二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三 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通过变法逐渐强大起来,争霸战争更加频繁,诸侯之间大规模的战争,引起了许多争论,这天,一群学者就当前局势发表自己的看法。

A说:“从春秋以来,战争就没有什么正义和非正义的,大家应反对一切战争,统治者应以‘仁政’治理天下。”

B说:“先生此言差矣,我们应互相关爱、反对战争,但也不能说所有的战争都是不对的,对那些正义的战争应该支持,而侵略战争则应该反对。” C说:“君主治理国家,不能空谈仁义,而应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管仲“相桓公”取得了什么结果?(2分)

(2)材料二中的“卫鞅”指谁?文中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这次变法对这个诸侯国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3)听了材料三中这些人的言论,请你判断他们分别代表了哪家学派的观点。其中哪家思想对我国的影响最深远?(6分)

(4)通过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从齐、秦两国的改革中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在全国设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材料二

5

材料三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四 西汉建立后,沿用和承袭了秦朝的政治体制。汉武帝时,西汉出现大一统局面。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内容中,除改革土地制度、鼓励耕织、严明法度之外,还有哪些措施?(写出三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6分)

(2)根据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指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4分)

(3)材料三所示是秦始皇为加强统治实行的什么制度?(2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6

(试卷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9分,第27题9分。共18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次变法的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一变法的内容吗(至少两条)?(4分)

(2)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当时的国君是谁?(2分)

(3)如何评价这次变法,这次变法有什么作用?(3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姓嬴名政,生于公元前259年,13岁时(公元前246年)即位为秦王。22岁亲政后,逐步进行统一全国的大业。经过十年的兼并战争,公元前221年,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全国后,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请回答:

7 (试卷一)参考答案:

1—5 CDCAA

6—10 BDACA 11—15 ACBDB

16—20 ABADD

21、

(1)A指大禹,B指李冰;李冰。(3分) (2)都江堰。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 量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至今仍造福于人民。 (3分) (3)依靠人民群众;采用堵和导相结合的办法。(3分) (4)克己奉公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3分)

22、

(1)东:齐国;南:楚国。(4分) (2)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各主要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等。(任答两点即可)(4分) (3)秦国。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6分) (4)由分裂走向统一等。(符合题意即可)(2分)

23、

(1)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2分) (2)商鞅。反映商鞅要变法改革的思想。影响: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8分) (3)A→儒家;B→墨家;C→法家。儒家思想影响最深远。(6分) (4)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分)

24、

(1)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6分)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4分) (3)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2分) (4)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1) 为了加强专制统治,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了哪三个主要官职?(3分)在地方推行的主要制度是什么?(2分)

(2) 为了加强思想上的控制,他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3)为了消除六国之间的差异,巩固统一,秦始皇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试卷二)参考答案

1-

10、 CBBBD BCCBB 11-20、BBCBC BAACA 21-

22、CA 23.(1)商鞅变法;确立县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等(至少两条)(4分)

(2)公元前356年,秦孝公(2分)

(3)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分) 24.(1)丞相、太尉、御史大夫(3分)郡县制(2分) (2)焚书坑儒(2分)

(3)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2分)

8 (试卷三)

2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1)材料一中的“封建”意为封邦建国,“藩”指的是诸侯国。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一说这一制度实行的目的和作用。诸侯国要承担哪些义务?(两项即可,6分)

(2)材料二中的“平王”在哪一年开创了哪一个朝代? “周室衰微”有何具体表现?(4分)

(3)材料二中的“齐、楚、晋”三个诸侯国分别出现了哪些著名的霸主?请你写出诸侯争霸中的一场著名战役。诸侯争霸有何影响?(6分)

(4)结合这两则材料的内容,说说材料一中“封建亲戚”的利与弊。(4分)

23.(18分)在历史上,有些人物,虽然不在同一个年代,虽然不在同一个地方,但是他们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结合下列人物,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改革说商鞅】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材料二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怎样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在哪一年开始进行变法?(6分)

(2)材料二涉及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除此之外,商鞅变法还有哪些措施?(8分)

【思想论韩非】

材料三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韩非

(3)材料三中的“法”指法制,“势”指君主的权势。结合材料总结韩非的思想主张。(4分)

24.(12分)某中学历史小组以“识古代帝王,话胜败兴衰”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 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史记·殷本纪》

材料三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史记·周本纪》 材料四 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9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桀和纣分别是哪个朝代的暴君?他们有哪些暴政?暴政的结果如何?(6分)

(2)材料三中的“王”是西周后期的周厉王,他的暴政导致发生了哪一事件?(2分)

(3)材料四是哪位帝王实行的暴政?请你再列举此帝王的暴政表现。(三例即可,4分)

(试卷三)参考答案: 1—5 CDDBC 6—10 AABAC 11—15 BAADA 16—20 BACBA

21、

(1)B。 (2)C。 (3)A。 (4)A。 (5)A。

22、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义务: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2)公元前770年,东周。表现:诸侯国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3)齐桓公、楚庄王、晋文公。城濮之战。影响: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4)在西周时期确实起到了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春秋时期,诸侯称霸一方,这项制度就严重威胁到了周天子的统治。(合理即可)

23、

(1)变法革新的思想。公元前356年。

(2)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其他措施: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3)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4、

(1)夏朝和商朝。夏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纣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结果导致了夏朝和商朝的灭亡。 (2)“国人暴动”。

(3)秦始皇。实行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

10

11

12

第三篇: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金色花》优质课评选说课稿

《金色花》优质课评选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金色花》。下面,我从以下六方面对其说课:一是说教材;二是说学生;三是说教学目标;四是说教学重点和难点;五是说教学方法;六是说教学步骤。

一、说教材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课,诗中所表达的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优美的语言足以感染每一个情感丰富的学生。学习本课,首先要达成本单元要求,即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学习朗读;其次,还要能感受母子情深,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熏陶作用。

二、说学生

初一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最适合对其进行情感熏陶和人文关怀。从实际情况看,我们的孩子总是忽略父母对他们的默默关怀和深深的爱,更不知道如何去关爱自己的父母。因此,学习本文能很好的开启他们爱的心门,使孩子们真切感受到母爱,懂得回报母亲。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书写感情、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说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把握散文诗的基调。

感悟思考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基本情感,深刻感悟母爱的真谛。

合作探究法:设计适当的问题为课文释疑,同时培养合作意识、探究问题的能力。

六、说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满文军的《懂你》,音乐结束后,老师简洁引入:“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我们去爱,母亲。今天,让我们走进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去感受那份纯洁的永恒的母爱吧!”

依据:以音乐导入,一是可以缓解一下课前紧张的气氛;二是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一种温情,使他们迅速进入诗歌角色中。

媒体设计思路:利用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幻灯片,简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依据:新课标指出:要了解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媒体设计思路:将大量的语文信息利用简单的幻灯片的形式在极短的时间里展示给学生,节约了上课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投影:与课文配音协调一致的动态画面)

依据: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的能力。本诗感情真挚、语言优美,非常适合感情朗读,播放课文录音,容易使学生把握课文内容,领悟诗歌主题和思想感情,也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朗读。动态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优美画面,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媒体设计思路:课文泛读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在听读中感知情节,感悟思想。动态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优美画面,进一步领悟思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

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诗歌所写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依据: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

4、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依据: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能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

5、(投影:当妈妈......的时候,我......)

提问:孩子变成了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请用“当妈妈......的时候,我......”说一说。

依据:朗读应有层次性,对文本的了解也应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这一环节,有利于使学生深入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歌的思想感情。

6、感知人物

(投影: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的孩子,我读出了一位______的妈妈)

回答:孩子

(活泼

可爱

机灵

顽皮等等)

妈妈

(慈爱

温柔

美丽

勤劳等等)

依据:这一环节是由上一个环节自然过渡来的。新课标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7、一名学生配乐朗读(教师可以作指导)

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的感悟,对人物的理解。

媒体设计思路:朗读配乐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难

(用幻灯片出示讨论的问题)

A、“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的小小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

B、孩子为妈妈做了不少事,为什么却不告诉妈妈?

C、孩子回来了,妈妈为什么还说他“你这坏孩子”?

媒体设计思路:以幻灯片展示问题,可以节省授课时间,将问题直观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及时讨论。

1、学生讨论(六人一组)

依据: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学生谈朗读体会

依据:新课标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一环节可以完成本课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3、教师小结:母子情深

4、一名学生配乐朗读(教师鼓励朗读水平应有所提升)

在正确、流利、有节奏朗读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达成了本首诗歌教学的能力目标。

媒体设计思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知情节、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诗歌思想的理解。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本诗歌的教学重点学生将顺利掌握。

(四)、相关联想,扩展内涵

1、“我国的一位著名诗人,也以母爱的热情讴歌而著称,她就是冰心奶奶,她的《繁星

春水》就是一部对母爱、童真和自然的颂歌。让我们走进《繁星

春水》,感受冰心对母爱的情思。”

(出示幻灯片,展示部分诗句,师生共享)

A、母亲阿!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B、倘如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C、母亲阿!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D、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她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么?

依据: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设计这一环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语感。

媒体设计思路:利用网络信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五)、交流感悟,想象创作

1、真情倾诉

找到与母亲相处时或温馨或快乐或感动的瞬间,讲给大家听。

(投影:我与妈妈_______

的时刻)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

依据: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其进行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

媒体设计思路: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动情讲述故事,增强了学生语言表达的饿能力,培养了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想象创作

《金色花》这首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金色花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方法,以“假如我变成了......“开头,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表现对母亲的爱。(投影:假如我变成了……)

依据: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前几个环节的基础上完成这一环节应该说是降低了难度,正常情况下是可以突破本诗歌的教学难点的。

媒体设计思路:用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以动听的音乐感染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流畅表达,真挚抒情。在轻松愉悦的气氛当中突破了教学难点。

3、学生自由想象创作并交流。

(六)、课堂小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依依小草怎回报得了春日阳光的恩泽?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尽管如此,我们仍要用小草的芳馨、用溪流的欢歌来努力回报我们的母亲。

(播放歌曲《懂你》)

媒体设计思路:让学生在动情的音乐声中深一层理解诗歌,提高审美体验,同时,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到余味无穷,意犹未尽。

(投影:回报母亲,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教学反思:

本堂课,教学重点顺利解决,教学难点在前面几个具有坡度的环节铺垫下,也顺利突破。借助多媒体课件,活跃了课堂气氛,优化了课堂环节,节省了上课时间,丰富了课堂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实现了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自然、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情操。整堂课,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图:

导入新课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文学常识

听读诗歌

自读诗歌

整体感知

深层把握

感知人物

配乐朗读)

合作探究,释疑解难

(合作交流

小组展示

谈朗读体会

教师小结

配乐朗读)

相关联想,扩展内涵

交流感悟,想象创作

(真情倾诉

想象创作)

课堂小结

第四篇:2018部编版:七上历史《简答题专练》(1—12课)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 人类从何而来?人类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 2.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3. 我国境内的最早的古人类是什么人?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位于长江流域。 4. 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特征:已经知道制造工具,会使用火。 5.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6. 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地点、发现时间、体质特征?

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于1921年,体质上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位于黄河流域。

7. 北京人的生活生产特征:①工具:使用打制石器,②生活:过着群体生活,共同劳动,③会用火,会保存火种。 8. 北京人遗址的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9. 意义: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10. 火对原始人类有什么用途和意义?

用途: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改善生存条件

意义: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11.什么是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处于什么时代?

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就是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就处于旧石器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早期。 12.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13.特征:距今约3万年、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有了审美观念、已会人工取火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1. 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2. 半坡人:距今时间约6000年,生活在黄河流域;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生活在长江流域。 3. 半坡人的生活生产特征:①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②工具:使用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

③食物:种植粟,饲养家畜,食物来源多样化,④制作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 ⑤乐器:陶埙,⑥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4. 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特征:①房屋:干栏式房屋,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②水井,迄今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③工具,使用磨制石器,骨耜最为典型,

④食物,种植水稻,饲养家畜,

⑤制作陶器玉器,乐器骨哨,⑥掌握雕刻技术,使用天然漆,有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

5.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居住的房屋不同,半坡人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 种植的农作物和食物不同,半坡人是粟,河姆渡人是水稻

原因是生活的地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半坡人在黄河流域,河姆渡人在长江流域。 6. 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旧石器时代是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是磨制石器 7. 原始农业兴起的地域:黄河,淮河和长江流域。

8.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和聚落(定居生活),以及磨制工具的发展。 9. 原始农业发展的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1 / 6

1.华夏族是由什么形成的? 华夏族由炎黄联盟形成的 2.人文始祖是指:炎帝、黄帝

3.我们为什么自称“炎黄子孙”?因为炎帝和黄帝是我们的祖先。 4.阪泉之战:炎黄之间。 涿鹿之战:炎黄与蚩尤之间

5.传说中炎帝的贡献: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具有最早的天文历法知识。

6.传说中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缫丝纺织。

7.远古传说的意义:这些远古传说,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并通过考古发现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8. 从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传说有没有科学依据? 反映了当时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以及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9.禅让制的含义:通过民主推举将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即原始的民主) 10.禅让的顺序:尧 舜 禹

11.说说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传说?

区别:远古传说是人们对远古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载,包含有神话成分。历史则是对事实的如实记载; 联系:远古传说来源于历史事实,包含着一些可靠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从传说中找出合理的成分,来证明历史。

我们不能把传说当成历史,也不能用历史来衡量传说

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

1. 夏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地点阳城,建立者禹。

2. 夏朝概况:在阳城修建城池,社会逐渐产生阶级分化,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称为夏历。 中心地区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3. 夏朝灭亡:最后一个王桀,被商所灭。灭亡原因:统治残暴。

4. 二里头遗址的意义: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5. 夏朝建立的意义?

① 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③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6. 世袭制的确立: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7. 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家天下的“家”呢?

两者意思相同,即世袭制 8. 商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汤,都城亳,后盘庚时迁到殷

9. 商朝发展概况:汤任用贤才,很快强大起来。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长期对外征战,控制范围不断拓展。

10. 商朝的灭亡:最后一个王纣,统治残暴,被周武王所灭。

11. 西周的建立: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经过牧野之战,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12. 灭亡:①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发生国人暴动,厉王逃亡,西周衰落。

②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在位,西周被犬戎所灭。

13. 分封制:

⑴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⑵内容:①标准和对象: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②权力: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诸侯有较大独立性,可在自己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2 / 6

③义务: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⑶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14. 西周社会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15. 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统治者的暴政。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的出现时间:原始社会后期. 繁荣时期:商朝以后。具体表现: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时期:商周时期,

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已准确掌握了铜、铅、锡的比例。 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

代表作:商朝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 3. 甲骨文: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发现者: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记载内容: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造字特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4. 甲骨文的特点: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5. 甲骨文的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6. 甲骨文的影响: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明确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7. 夏商西周三代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夏商西周的奴隶制文明也被称为青铜文明。

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 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春秋》而得名。

3. 春秋农业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表现在金属货币更多的被使用。 4. 王室衰微:

原因:①春秋时期社会动荡,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③分封制瓦解。

具体表现:①周王室控制力大减,②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势力衰弱,③地方诸侯崛起。 影响:王室地位衰弱,大的诸侯势力崛起,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5. 诸侯争霸:

⑴原因:①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周王室控制力和实力衰弱; ⑵口号:尊王攘夷;

⑶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 ⑷影响:有利于局部地区统一,促进民族交融;但也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和动荡。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因《战国策》得名。 2. 田氏代齐:战国时期,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三家分晋: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 战国战争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大、持续时间长。

3 / 6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结果:兼并战争越来越激烈,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4. 春秋时期战争性质为诸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战争性质为诸侯兼并战争。中国历史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逐渐走向统一。

5.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

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②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变法的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 影响: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 6. 商鞅变法时间及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7. 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严禁私斗。

经济: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8. 商鞅变法的地位:在各国变法中成效最大。

意义: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军队战斗力增强,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9. 都江堰: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修建,岷江。

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组成,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部分。 作用: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

意义:建成之后,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地位:2200多年以来,都江堰一直都在发挥着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第八课:百家争鸣

1. 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 老子的思想:哲学: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3. 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论语》。

4. 孔子的思想: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即有同情心和爱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5. 孔子的教育成就: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重视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6. 百家争鸣:

⑴背景: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⑵含义:战国时期,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既展开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⑶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称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 / 6

第九课:秦统一中国

1、秦灭六国的背景:

①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生活; 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③秦王嬴政为灭六国做了充分准备。

2. 秦朝:时间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 秦朝建立的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 秦朝建立后巩固统治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有何作用?

①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制度),

②统一文字,

③统一货币,

④统一度量衡, ⑤统一车辆和道路,

⑥巩固边疆,北修长城,南开灵渠。 作用:巩固了统治和国家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5. 中央集权制度: 内容:①皇帝至高无上,总览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③地方建立郡县制(这是秦朝影响最为深远的制度)。

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影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6. 巩固统一的措施:

目的: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措施:

⑴统一文字,将小篆作为全国的通行文字。作用: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⑵统一货币,将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作用: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⑶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作用: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⑷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

⑸巩固边疆:开凿灵渠,便利南北水运;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7. 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8. 文字的发展历史: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1. 秦的暴政:①沉重的赋税,②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③残酷的法律,④焚书坑儒。

2.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⑵直接原因:戍边误期,按律要被处死。 3. 起义概况:公元前209年,大泽乡,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建立张楚政权,后失败。 4. 起义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5. 起义的意义:虽然起义失败,但在陈胜吴广等人的革命首创精神的鼓舞下,反秦浪潮继续高涨。陈胜吴广起义为秦的灭亡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秦朝的灭亡)。 6. 项羽刘邦在秦朝灭亡中的作用:

5 / 6

项羽: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刘邦:公元前207年,攻入咸阳,灭亡秦朝。引发楚汉之争。

7. 楚汉之争:项羽—西楚霸王,刘邦-汉王,争的是帝位,垓下之战项羽失败。双方的战争性质已由农民起义转变为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战争。

胜败的原因:①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

②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

第十一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汉初的社会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处是荒凉残破的景象; 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3.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采取的措施:休养生息政策。 4.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①汉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到处是荒凉残破的景象, ②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③吸取秦亡教训。

5.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①让士兵还乡务农,②释放奴婢,增加劳动力,③鼓励耕织,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6. 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为接下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7. 文景之治的措施: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①注重农业生产,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③重视以德化民,

④提倡勤俭治国。

8. 名词解释:文景之治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增强。这一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治世,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的物质基础,为西汉鼎盛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第十二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⑴政治上,①实施推恩令,②削夺诸侯爵位,③建立刺史制度; ⑵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⑶经济上:盐铁专卖,将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掌握国家经济,巩固统治。 意义: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推恩令实施的原因: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一是诸侯王势力,二是地方地主豪强势力。因而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

3.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一是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二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影响中央统治。 内容: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称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措施:在长安兴办太学,将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目的: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影响:从此以后,儒家学说称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盐铁专卖的原因:一是私人铸币权没有完全禁绝,二是富商控制了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

措施: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意义: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第一个鼎盛局面。

6 / 6

第五篇:部编版七上语文教学计划88

七上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要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力争夯实基础。对于七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识字写字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为六大单元。 第一单元的几篇写景诗文,均出自名家之手,文笔优美,构思精巧,富有诗情画意。品读课文,会激发我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本单元学习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口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第二单元的作品围绕“亲情”这一主题,选编了古今中外的名文,既有散文又有诗歌,既有现代文又有文言文。这几篇文章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抒写的是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表达的是对亲情的理解和珍视,很容易让我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口味。

第三单元的课文围绕“童年学习生活”这一主题,选编了四篇古今中外的名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我们好好体会、领悟。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

第四单元的文章选编了四篇古今中外的名文,既有对人物品行的礼赞,也有对生活哲理的探求与思考,令我们感动的是那理想的光辉和人物精神、人格的魅力。

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第五单元的文章围绕“人与动物”这一主题,选取了古今中外的四篇名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有的表现了对动物命运的关注,也有的表现了与动物的矛盾冲突。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做摘录。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六单元的课文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描绘了一个个亦真亦幻的世界,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令人惊叹。本单元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还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没有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大部分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相信通过努力会有所改变。

四、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

㈠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1.掌握七年级下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义。

2.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打下基础。

3.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

4.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㈡德育教育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㈢人文素质目标: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够较完整的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把课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活用到生活当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

五、教学重、难点

⒈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⒉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⒊能够掌握每课的重点字词的书写以及释义。

⒋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⒌能够结合实际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品味生活 ,养成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能够与同学合作探究分享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⒍作文方面做到三点: ⑴在学生原有写作的基础上继续提高、锻炼写作的基础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基本写作要求。

⑵能层次分明地、有条理地写出自己所熟悉的人和事,在作文中写出有个性的东西,作文要创新,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完全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进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⑶继续加强记叙文的写作,多看多积累多悟多写。

六、教学策略

通过对本学期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了解,预设以下教学方式、策略、方法与手段:

㈠阅读:

⒈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于课外阅读积累。 ⒉课内阅读:对于重点篇目要精讲,并要进行配套的训练。要重在以教材为载体教会学生语文阅读的方法。

⒊课外阅读: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如推荐佳作、摘抄佳作、写读书笔记、阅读检测等。要通过专题阅读训练,各个突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⒋学生每周必须要有5000字以上的课外阅读量,每周要完成1000字以上文字笔记,每月必须读一本文学名著,并完成一篇读书笔记。

⒌指导和训练重点:课内文言文。

文言文是学生新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认真踏实,还要肯花时间。而文言文的教学和训练又要贯穿整个学年,因此要由浅入深加大训练难度,扩大训练量,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精讲课后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切实帮助学生从一开始就学好文言文。

㈡写作:

⒈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摘录本、周记本,分别用于阅读、随笔和作文写作。

⒉进行分类训练:

⑴阅读、随笔(周记) ⑵作文训练:

本学期,重点是要掌握一般记叙文的写作:其基本要求如下: 懂得记叙要紧扣事件的发展,掌握几种常见的突出主题的写法。懂得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并能在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⑶作文的训练要求: 除阅读、随笔外,平时的作文指导与训练总共安排8次,并将考纲要求及各项训练点穿插到这8次指导与训练中,这样可以使作文指导更具有操作性、实效性,让学生在每次的训练中强化认识,提高能力。

㈢其它:

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为后阶段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⒈诗词名句的积累。

⒉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积累。 ⒊成语、熟语的积累。

⒋佳作精彩片断的积累。充分利用摘抄本。

七、教学进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