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2022-07-13

第一篇: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

【导语】 “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 +导师训练” ,全国独创。教学方法 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 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 活动。通过这种活动, 教师有目的的、 有计划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 积极自觉地学习, 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促进学生 素质的全面提高, 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 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 它让每一个学生朝着更优 秀的方向发展, 每一个职业院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模式和提高教学质量 的方法, 在政策环境的支持下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去实践, 确保实施方 案效果的最优化。 贵州新华电脑学院为提高教学质量就研究和实践了 许多的教学策略,本文简单的介绍一下“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 +导 师训练” 。

“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 +导师训练” , 全国独创。 教学方法是教 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 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新华所执行的教学方法, 即“任务驱 动五步式教学法 +导师训练” ,是全国独创。

1997年,在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苏群教授带领下,新华电脑 教育在总结学院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 分

析学生学习心理和特点,经反复论证、实践后,在全国独创了电脑教 学的“五步教学法” 。中国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清华大学谭浩强教授 称“五步教学法”是“电脑教学的一次革命” ;北京师范大学李德芳 院长著名教育学家吴云教授以及原合肥工业大学校长王成福教授等 教育界、学术界的专家,也一致称赞“五步教学法”是“电脑教学最 有效的方法” 。

任务驱动五步教学法加导师训练是新华电脑教育在多年的教学 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被誉为中国人学电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五步教 学法的 “五步” 分别是理论讲解 (听 、 案例教学 (看 、 强化训练 (做 、 归纳总结(思 、实战应用(查 ,导师训练是学生在毕业前,采用高 效教学模式,由学院优秀导师集中指导,结合市场,全实战模拟,技 能 +专业 +市场,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五步教学法 +导师训练” 汇集新华二十多年电脑教育精髓, 确保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都有较高的质量。 “导师训练计划”是 新华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电脑教育模式, 结合中国高院研究生的培养模 式, 学生在新华最后一个学习阶段中, 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 好确定专业的主攻方向, 选择最优秀的、 最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 作为导师,带领学生以项目设计应用、实战演练等方式, 强化学生对 所学技术的融会贯通和实际应用能力, 全面提升进入工作岗位的竞争 力。

“导师训练”是“项目导师 +主讲 +辅讲 +班主任”四位一体的完 美结合, 全程掌控式的教学系统,因材施教,让学生更好更充分的消

化课堂所学。项目导师,模拟 IT 企业实境,立项操作,全程引导学 生们在专业上取得进步;主讲老师即国家权威认证讲师,专业治学, 精心教学; 辅讲老师手把手辅导同学们解决课程及实际操作中遇到的 各类问题; 班主任老师无微不至真心关怀每一名同学, 让学子体会家 一般的温暖与自由,同时,不仅在专业上关注同学们的每一次进步, 而且全程的辅导学生成为专业的 IT 高级技术人才。

“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和 “导师训练计划”有力的促使教师 的教学和科研有机地融合起来,师生之间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 这种融合及亲密关系的形成, 对学生及早进入学科前沿, 师生间的交 流、探讨和教学相长, 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教师的因材施教等都能够 产生良好的效果。 同时, 导师训练计划又可以使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开展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 力,帮助学生早日深入专业领域,更好的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在激 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篇: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是什么出版社的初中《信息技术》第*章第*节的内容。本教材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

本节所讲学的是**是**制作过程的重要内容,主要学习**的灵活应用,它不仅是对上一节课学习内容的深入,也为下一节***学习内容做铺垫,是知识储备的关键点,起到承前启下的作用。

教学对象分析:

心理方面:初一年级的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玩、好问、好奇,同时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可能有差距,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考虑适当的分层教学。

初二的学生对于***的兴趣比较浓厚,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模仿接受能力强,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是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多操作,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内容方面:第一节课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本节是上网学习的第一节课,学生基本没有***的知识储备。

第二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有了一定的经验),对于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规划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对于素村准备方面也能熟练完成,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了**编辑环境,掌握了**、**的操作,这节课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上手)。更可贵的是同学们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西部”这神秘的地方很感兴趣,这也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提供了一个前提。

但是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我适当地采取分层教学,(任务设置方面有层级)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将放手让他们自学,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让他们在同学和老师的引导、示范讲解下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前面各章节内容的学习,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处理技术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掌握了一些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等方面实际处理能力,特别是通过对Internet相关知识的介绍及大量网站的浏览,对网页内容、结构、效果等设计的优劣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有了一定的分析、评判的能力,基本上完成了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学生学习EXCEL没多久,对于该软件的一些功能还不是很了解。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物质条件等方面比较欠缺,因而学习这节内容相对来说,有点困难。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 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使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动脑思考、交流与实践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 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根据“学着做”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

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表达的过程中的,掌握信息技术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分组协作设置有个性的动画效果,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程的学习,体验信息技术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等诸方面带来的影响,由此培养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陶冶信息素养,并在这个过程中会,培养他们多种能力、个性情感的和谐发展。

信息技术意识,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 大胆演示、展示作品,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通过对幻灯片动画效果的合理、灵活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信息素养。

通过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资源和手段:带多媒体系统的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任务,学生在思考、分析、完成的过程中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分层教学由于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如果每节课限定一样的学习内容,有些基础好的同学会对这节课不感兴趣,这时在教学设计要设计中要设计一些难度大的任务让他们去完成。

教学准备:预先分组,并确定组长

将相关的资料、素材存放在学生的D盘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旧知导入。教师以复习、提问等教学活动导入新课,温故是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目的。原有的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有困难,或者难以解决问题,所以,需要学习新知。

(2)设疑导入。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善导的教师常常在章节的开始,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发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会议、联想,并渗透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是如何实现的呢。

(3)事例、故事导入。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2、 任务驱动,层层深入(评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解决重难点)

任务一:(自主探究) 任务二:(协作学习) 任务三:(开放、体现创新性)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帮助者、指导者,注意观察学生,随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给学生以启发和思维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设想,完成任务。

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教学,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需要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本节课所遇到的问题,通过交流总结提出完整的、可行的解决方案。随着任务的完成,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3、 课堂练习,巩固创新

4、 归纳总结,促进迁移

将这节课的知识点串一下。

注意知识的总结。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操作中经常遇到,而书上没有讲的,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总结和讲解。对于知识点钟容易忽略的错误要反复强调。

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以富有真实性的任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好奇心,并且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信息“任务”情境下,开展协作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在教学工作中,任务驱动式教学能让学生思维“动”起来,乐于学习,进而创造性地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执行过程: (1) 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是学生在与相识情况基本一致的情况或者相类似的情境中学习,与当前的教学目标有关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情境,使得学习直观、形象化。

(2)分析、明确任务

在创设的情境下,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与当前学习目标相关的)的任务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学生面临一个具体的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任务。 (3)引导协作完成任务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知识帮助者、指导者,注意观察学生,随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给学生以启发和思维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设想,完成任务。

随着任务的完成,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4)总结和评价任务

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教学,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需要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本节课所遇到的问题,通过交流总结提出完整的、可行的解决方案。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为了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本身,更重要是要让学生看到实用价值和利用信息技术科学性地解决问题的方便之处。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进而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精神。 关键在于任务的设置。

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头脑中构思,在作品中体现,所以,老师应注意安排学生创造性地完成作品来达到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研究的一个热点。

任务的设计很重要,一般一节课有三个任务。任务贯穿学习的始终。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在这堂课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思考、分析、完成。在教师的演示操作过程中,也只是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操作空间。由学生被动听,而变为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

让学生根据“学着做”自主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作为导线,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将学生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让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解决问题。对于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自定义动画灵活、合理的运用,我通过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评析它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使学生在评价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为主要活动方式,在分组过程中强调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由于目前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完成本节的活动任务,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有意识地实行强弱结合的分组方式,帮助每一位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从而得到均衡的发展,这方面的操作技能不再成为今后学习和进步的障碍。

我将采取类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我之所以称之为类似任务驱动,是因为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完全放开由学生独立完成。而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的练习思考共同完成的,因为从现在学生的原由水平来说,独立完成新任务的能力比较薄弱,虽然也存在部分学生素质比较好,动手能力较强,但由于有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差,再加上物质环境的限制,学生的动手能力可想而知。因此教师的讲解及引导也占比较重要的地位。

〖学法〗:相互讨论,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一个个小任务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逐步完成,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具有很强操作实践性,其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以典型的“任务”(符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课时也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强化“实践出真知”的科学思想。在学生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时,我作为一个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学生,随时调控课堂气氛,不断的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课时中我采用了观察发现法,鼓励学生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

再结束本课时的内容特点:操作技能性的知识点比较多,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做”中感受和同伴们一起学会操作的成就感。本节课的性质是操作活动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时间的分配:45分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活动时间为占70%以上;教师主导者,占用时间不得超出30%。

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结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根据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知识。任务的完成就标志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

小组协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是其他组或全班同学。

学生在协作学习活动过程中,有益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

协作学习模式包括:合作学习。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协作者之间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任务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观点不完全一样,各个观点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从而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程导入

《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说课稿—89页

首先,我播放了前几年前的奥运会录像片段,同学们看到赛场上运动员飒爽的英姿,场下啦啦队摇旗呐喊的情景,一定会无比激动,此时,问道:“多么精彩的场景,同学们想不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运动会,让更多的人受到运动会顽强拼搏精神的鼓舞呢?那么,今天我想请大家当一回设计师,用我们所学的WORD软件为运动会设计一份宣传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体育活动的魅力!好不好?”同学们的激情一下了被调动起来,使新知识的学习成了学生内心的需要,从而使这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查找资源——浏览“资源管理器”说课—95页

用多媒体进行情景设计,生动、直观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想学。例如;在本课教学一开始展示生动、有趣、好看的图片、动画、好听的音乐。存放在某一个盘符下,(放在隐蔽的地方)让学生想办法去找到,去打开。学生非常感兴趣,但又找不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特别想学“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方法——导入本课的主题。

教师活动:同学们平时经常去图书馆,现在如果你去担任管理人员,你是如何整理图书来方便同学们借阅?

学生活动:学生写出整理的分类方案,并互相交流和弥补方案的不足。

教师总结:演示一个学生分类方案,指出分类的好处。那么我们计算机中有成千上万个文件,我们为了使用方便,也必须对文件进行分类存放,今天就来学习----------如何建立素材资料库。

为日记做个封面—在文档中插入艺术字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首先我拿出两张设计好的黑板报挂图让学生做比较,一张是用普通的字体做出来的,另一张是插入了艺术字和图片后做出来的,然后让学生比较两张图片的效果。借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利用课件展示两幅漂亮的封面,让同学们获得感知,紧接着教导学生,只要认真学好这一课,你也可以设计出这样精美的版面,成为小设计师,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层的使用》说课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我采用《美丽的神话》这首音乐动画作为导入,同时指出画面中那翩翩飞舞的蝴蝶,它的运动与前面所制作的物体运动有所不同,是沿任意路径运动的,从而引出课题——引导层的使用。 《运筹帷幄》说课稿

假设,你是学校的校长。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是踏青的好时间。你准备让你们学校的学生出去春游。为了节省学校的开支,只能去一个地方。作为校长的你,想尽可能的让大家自己作主人,去自己最想去的地方春游。你会怎么做?假设,你是一位教育家,你想了解一下我们学校的同学在网络世界里在做些什么?你又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创设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

(重点:使用公式和函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难点:通过对统计信息的分析,得出结论并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

局域网技术

教师展示一组秦始皇兵马俑的精美图片,学生产生很浓烈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有了浓烈的兴趣后,教师马上提出“大家不离开座位可不可以欣赏教师机上的图片呢?”,从而顺理成章地让同学们结识“网上邻居”。

导入都以问题结束,开始新的学习内容。 原有的方法无法解决,所以,学习新知。

生活中,***(这节课学习内容的成品)很美,是如何实现的。

不要浪费太长时间,虽然是创作性的内容,要让收益最大化。

教学过程

《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

最后,我会说:“今天已经成功地为此次奥运会设计了宣传单,但还不够完美,如艺术字的使用,背景的设置等,这些知识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学习。”给学生造成学习的期待心理,激发他们下阶段的学习热情。

《第6课图表的生成、修饰及调整》

有评价的环节

第三篇: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设计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内容新、实用性强、发展讯速的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由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是教学的第一目标。对于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而言应依据这一目标,一要构造良好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发现问题和规律;二要构造层次丰富的任务,组织对任务的讨论分析,分析任务实现过程中的现象,使学生建构自己的能力。笔者在教学和研究总结中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而“任务”的设计是“任务”成功与否的关键。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掌握、熟练应用三个层次。“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初步感知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简单问题;“熟练应用”指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仅可以较熟练地操作已学会的软件,还可以操作相类似的软件。为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则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一般需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信息技术课上用“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法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教师讲,看教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例如:讲汉字处理软件,应当给学生布置写作

1 和排版任务;讲程序设计时,一个联系实际的编程题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任务。

2、具有亲和力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教学手段上要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同时根据学生个性的不同和“任务”的难易,可以组织他们进行个别学习、小组学习或者群体学习。在设计“任务”时,始终从学生角度考虑,“以兴趣为导线,以实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目的”。

例如,信息技术第一节课不直接讲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原理,而是向学生展示用计算机播放音乐、电影等媒体,随后解释播放音乐、电影需要的播放器,可用Windows自带的媒体播放器,也可用《超级解霸》进行播放,通过以上的引导,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对计算机信息课极大的兴趣。另外,计算机教育领域存在着一个“二八规律”:软件中20%的功能足够80%的人使用,针对学生要“以应用为中心”,从实际需求出发,不贪大求全。

3、增强学生能力

比乐.盖茨在《未来时速》一书中写道:“„„未来社会属于那些具有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学校的计算机等设备无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很难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就会过时。因此,信息技术课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这便要求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结合实际需要,以应用为着眼点,“任务”的完成要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能力。

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例如:在网页中插入Flash动画,用FrontPage比较麻烦,而用Dreamweaver便容易得多。同时,“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例如,在制作多媒体作品

2 时,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多媒体素材,然后再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如Word、PowerPoint、VB等)制作出具有个性特色的多媒体作品。

4、良好教学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情绪高昂,则思路敏捷;情绪低落,则反应迟缓。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对整个课堂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视频、声音、文字、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艺术化的情境中,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中,首先把事先收集的全国中小学获奖的课件及网上下载的优秀动画在大屏幕上播放出来,一下子便激发了学生创作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5、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必须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才能创造出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学习氛围。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直接融于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中去。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兴趣为主线”,统筹兼顾,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方法,并学以致用,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同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培养其它各方面的能力。

第四篇:高职院校秘书专业“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职院校秘书专业“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秘书专业实施“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其教学特性决定的。它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等内容。在具体的实施中要有师资队伍培养、教材的开发、考核体系、教学方法改革作为支撑。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秘书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更准确地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使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任务驱动人才培养模式 秘书专业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秘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以传统学科体系课程体系为基础的纯知识型的秘书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秘书人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社会要求。二是近期出现的以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职业培训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又阻碍了高职院校秘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要从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现代秘书需具备的技能结构进行剖析,根据学生受教育的基础及企业用工的需求,建构全新的高职院校秘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任务驱动式”模式。

一、高职院校的秘书专业采用“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其教学特性决定的。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构建科学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秘书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秘书人才的关键。独具特色的“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独特的内涵,对其进行探索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将会使秘书专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从而保障高职院校秘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良好的办学效果。

“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指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科学设计和选择任务,以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教学方案,按照一个完整的任务的操作流程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施“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高职秘书专业教学的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职业性和实践性。因而,高职秘书专业人才培养要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是真实的问题,要求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的是真实的工作情境,执行的是完整的作业流程。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学习任务的主要完成者,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和掌握方法,从而促进个性全面健康的发展。学习任务是完成有一定难度的行动任务,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情境与实际工作情境一致,要求学生用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独立完成任务中发现学习,在社会交往中合作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秘书职业关键能力。

二、高职院校的秘书专业 “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在“任务驱动式”培养模式中除有一套完整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外,

根据“懂专业、高素质”的应用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还要确立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实践实训体系,用于培养高职院校秘书专业人才。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总规,它反映了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也折射了专业的办学特色。秘书专业要建立了以企业、行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针对企业和市场需求,从社会、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群职责任务分析入手,按照“毕业就能上岗”的要求,进行社会调研、开展研讨、不断论证,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建立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确定了人才的培养规格。制订定位准确、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的秘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任务驱动式”课程体系的建构

在高职院校秘书专业“任务驱动式” 课程体系的建构中,我们要从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知识技术实用、够用为原则”将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重新建构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宝塔型课程模式——任务驱动课程体系。

任务驱动课程模式是以职业活动的开展为主线,以岗位职业标准为主要依据,校企双方要紧紧围绕企业的实际对人才的需求,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专业进行职业岗位工作分析,确定课程结构。将为完成某一职业领域的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诸多学科知识、技术、能力和态度的集合,将知识和技术的整合、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和职业水平的提高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秘书实务综合实训中心为平台,融经济、营销、管理于一体的课程体系。从开设的课程体系中挑选与学生将来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课程,如秘书实务、档案管理实务、秘书应用文写作等,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推行课证结合。同时辅以整合后的通用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职业个性课程,按照从必备的基础知识到专业技能再到个性发展方向的顺序对课程进行排序,构成一个宝塔型结构,建构了全新的任务驱动课程模式。

3、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秘书专业教学中,要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就要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导向组织教学,突出实践环节。综合技能的培养应由行业相关企业制定计划并进行培训与指导,把专业知积、技能、应用串为一体,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技能和职业素质。

秘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培养适应中小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主线,以面向的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为目标来确定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优化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强化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以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

在实践教学体系计划制定过程中,校企双方要根据细分的职业能力、素质结构的分析来制定。确定实践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中小企业中从事前台接待、办公室文员、经理助理等领域实际工作的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内教学——企业实训(或校内仿真实训)等实践性活动,加大实际演练、真实实践、操作的比重,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实际工作领域,从事具体岗位的工作,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拓展,管理技能得到提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通过“工学结合”参加企业的秘书工作,掌握整个秘书工作的全过程,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企业文化及企业工作流程,学会沟通,妥善处理

人际关系。从而缩小了高职院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实践机会。

三、高职院校秘书专业“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一系列的配套工程,包括师资队伍的建设、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改革等。这一工程的具体实施是高职秘书专业“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实的基本保障。

1.建设一支校企双方合作的具有“双师型”素质的专兼职教学团队。

任务驱动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有比较全面的知识和综合能力,这与他们习惯的工作要求差距较大。因此,培养能担任通用基础课程的通用型教师、由担任传统专业课程转型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非常关键。同时要不断促进学校与企业在各个层次上的沟通与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和行动协同的团队工作模式,调整并优化学校教师的合理结构。

一是聘请企业、行业人员或外校相关专业教师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或为学生举办学术讲座。企业、行业人员的工作实践、经历、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对职业教育学生来说是都是最新鲜、最实用、最有价值,也是最渴望学到的东西。 二是在实习、实训的教学环节上,实行双导师制,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行业导师为主导,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习、实训计划。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实训,通过实施项目的驱动,企业行业导师的精心指导,工作经验、经历的传帮带,使学生获得各项技能。在企业现场的实训,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感受了企业的环境与文化,了解了企业,为今后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企业行业的实习、实训,也使企业了解了学生,为企业招收毕业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是毕业实习报告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学生到企业、行业开展实习活动,深入社会了解企业、行业特点,写作毕业实习报告。学校聘请专业人员作为学生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与校内的指导老师一道,全程参与毕业实习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指导学生到相应的企业、行业调查研究,收集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参与毕业实习报告的评阅与答辩工作等。

2.灵活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课程模式倡导以技能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因此要大力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教学“任务”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掌握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其中,任务意识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任务驱动来推进教学过程。所谓任务驱动具有两层含义:(1)每个任务之间是有联系的。为了达成教学目标, 将其分解为多个单项技能 ( 或多个任务) 来讲练, 他们或是并列关系, 或是递进关系, 最后一个任务应该是各项技能的综合运用——学生能够做成一件事。(2)分解成的每个任务又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任务结束前,教师要作考量,确保每个学生或绝大多数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后才能进入下一个任务的讲练,直至综合应用能力任务的完成。既然冠名为“任务”, 就是暗示你要“完成”, 否则你设计的“任务1、任务2”与传统教学中的“步骤1、步骤2”就没有什么区别。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出发点,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

互作用,灵活地运用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独立钻研和集思广益,合作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材编写要跟进

在任务驱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材的编写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在专业教材建设上,除了采用获得广泛认可的优秀的高职高专教材外,还要积极与企业合作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教材或讲义,特别是专业实训教材,如《现代办公应用技术实训》、《秘书实务模拟实战》等教材,使教学内容能反映时代特征,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教材的编写,一要体现以任务为中心的课程思想,以知识技术实用、够用为原则,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二要体现适应不同层面学生的不同个性发展,以最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为目的;三要体现可根据市场人才供需变化及时增减、调整内容,有利于弹性选课的推行。

4.构建对知识、能力、素质全面进行评价的考核体系。

毕业前夕,可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参加,成立考核评价工作小组,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验收。具体方法是:以每学期期末学生校内课程和实训实习成绩为主要依据,结合在校期间表现和企业实习表现进行综合评定。为此,应制定详尽的考核细则,确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可采取以能力素质为主要内容、以“多证”制为主要形式的考评体系,实行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考评小组一要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从事秘书职业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二要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从事秘书工作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三要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从事秘书工作的实际操作技能,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测试和评价。

目前关于高职院校秘书专业“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还只停留在理论探索的时期,要真正把它落到实处,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做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章振周 唐成棉. 职业教育任务驱动课程模式的建构. [J].教育论坛 2007年4月下

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突破[J].职教论坛,2004.8下.

张伟玲,尹印栓. 项目教学式课程体系及其构建.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2月

杨群欢.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高职文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商场现代化》2005年11月(中)总第449期

作者简介:

廖梦云: 女,1973年生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高职院校秘书专业建设研究。

崔艳霞: 女,1966年生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院校秘书专业建设和商务礼仪研究。

第五篇: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是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简介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基本含义:“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 1 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2、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作用

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 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个性、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容易产生的误区 任务的提出

第一,教师要在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第二,在设计“任务”时,要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科学处理“双基”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传统的基础性学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培养,信息技术学科则需要在关注“双基”目标的基础上,向能力目标倾斜。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会背出多少概念的意义不大,而是看他们会做多少,比如 “窗口”、“模板”、“网络协议”等,不一定需要学生背出它们的确切定义,而在于学会怎样操作“窗口”。 “模板”,怎样遵循“网络协议”。尤其对于初、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常规性的知识和操作已经基本具备,更需要发展他们“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第三,设计“任务”时,自然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即使对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将学习目标分层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开放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容量、一定梯度的“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础目标对应的小任务,学有所思的学生接着完成下一个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发展目标对应的任务,学有所创的学生还应继续完成后面开放性的任务。 任务驱动的形式化和简单化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存在着将任务简单化的倾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对达成教学目标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把任务简化为以教学目标的问题的提出,就有犯形式主义错误之嫌了。比如,在高一“计算机网络”一节的示范课上,教学目标是:认识并了解计算机网络。作用。分类和组成,教师依此提出了四个问题①什么是计算机网络?②计算机网络的作用?③计算机网络的分类?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并认为这就是给学生 3 提出的四个任务,而后用大半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从教师做好的网络课件中,分别单击“计算机网络”“网络的作用” “网络的分类”“网络的组成”等超级链接,通过看到屏幕上呈现出的与书本上一致的概念性的答案,来完成“任务”。这种对“任务”与“问题”的理解未免过于肤浅,这里提出的四个“问题” 不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来建构知识框架,而只需要打开书本就可轻而易举地获取正确答案,它不是“任务”,不构成“任务驱动”的前提,自然也不属于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这位教师所做的课件自然也属于“课本搬家”。对高中学生尤其是城市的高中学生,这种照搬课本的信息技术课是不会受欢迎的,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们不需要“课本搬家”,他们渴望获得在教师引导下的。展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事物本质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驱动下的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

关注任务驱动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乏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对学生技术的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课程,它既含有丰富的科学性,又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知识,在教学目标上则体现为丰富的情感目标。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使教学环境情境化、问题化,教学过程则要求既源于具体情境而又能超越具体情境,达到融知识、技能、情感于一体的至高境界。有价值的任务驱动的设计除了能使学生达成一定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以外,还需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乃至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均产生积极影响。有这样一节小学信息技术课:以 “附件”中“录音机”的录音、效果等的学习为载体,使学生学会“窗口”、“菜单”等的操作。这本是一节任务驱动较为得当的好课,遗憾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自行录下一段声音并进行效果加工之前,未作任何关于音乐审美的说明和要求,致使一位学生在讲合演示时,将国歌用“加速”效果播放,既不悦耳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国歌的严肃性和庄严感,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一大败笔。

班级:教育技术111班

组员:王永贞 徐志柏

张艳丽 李燕红

屈俊花 王立昕

上一篇:让学生快乐地阅读下一篇:日语入门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