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快乐自由的写作

2023-02-13

第一篇:让学生快乐自由的写作

自由阅读让学生快乐成长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阅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语文老师的作用就是要让学生乐于读书,自愿读书,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养。

一、 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读书本身是一种享受,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可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语文课本作为阅读的主要内容。虽然课本上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优秀篇章,但毕竟是有限的,让学生天天读,天天背,他们对读书的兴趣定会逐渐地衰减。学生的阅读量长期被固定在这样的一个范围内,学生就会越来越提不起兴致。其实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大可在早读课上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本班每周五早读课就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如:童话、寓言、故事、古诗等。在课外读物的量上,至少做到学生人手一册,鼓励家境贫寒的学生到学校的图书室借书,课外的时候相互借阅。充分利用早读课的时间让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书,先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大量的阅读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智慧,增加学生的阅历与见识。一学期下来,我发现学生的课外知识大大地丰富了,而且己经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己经不局限于周五早读课阅读课外书,双休日及假期还会到书店去购买和阅读课外书籍。对于新鲜的事物与知识,学生总是有着无比浓厚的兴趣。在读的时候,他们也就自然而然读得十分用心了。

二、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一)常读常记。要求学生每个人建立一个阅读笔记本,对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不懂词句或是自己认为写得非常好的语句记录下来。对不懂的词句通过查字典、查阅有关资料或是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并在一旁加上注解,加强记忆;对于精辟的段落或句子,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悟或理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写作能力。

(二)展评笔记。每周利用一节阅读课的时间在课堂上开展阅读笔记展览,并评选出1-3名记笔记比较认真的学生适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激励全班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就会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三)体会交流。阅读课上,让每名学生选出自己在本周通过课外阅读记录的认为最好的段落,进行朗读并作出解释或谈一下自己对这段语句的感受,进行资源共享,以达到共同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

(四)解疑释惑。对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没有弄明白的词句,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然后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解决。仍未

解决的,我再进行启发诱导,学生一经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问题的也多起来了

二、 搭建阅读平台,让学生提升阅读。

为了促进学生阅读,我们可以举办各种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使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展,“好书推介”图书展评。要求每位学生在班级读书交流过程中,推荐一本以上自认为有特殊教育意义的图书,摆放在学校指定位置,参与全校性的图书展评,拓展学生图书接触面。

讲,“书香人生”百家讲坛。班班开展讲故事大赛活动,选拔3—5名优秀选手,参加学校的讲故事比赛活动,交流学习成果,展示个人风采。

诵,“经典回响”美文诵读。以诗词、散文等为主要内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配音诵读。每班在诵读活动中选拔3—5名优秀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诵读比赛。

演,“书与人生”课本剧表演。组织学生观看课本剧光碟,学习课本剧创作方法和表演艺术,并让学生自选故事改编课本剧,在班级进行表演,每班选送精品节目3—5个参加学校组织的课本剧表演大赛。

评,“读书博客”有感交流。要求学生坚持书写读书小评论,不定期在班级开展交流活动,建好学生交流档案,从中选拔3—5名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书评交流活动。

捐,“爱心书屋”捐书建站。倡导师生捐献图书,每生捐书2—3本,教师捐书数量不限,在每个班级都建设了图书角。学校组织评比,既评比书的数量、质量,又评比学生的阅读量。

奖,“读书成才”典型表彰。学校评委会根据评价标准,对个比赛环节进行认真评定,评选出先进集体和个人,对先进个人授予“演讲家”“朗诵家”“评论家”“表演家”等荣誉称号,并奖励一定数量的书籍。

自由阅读,还孩子一方快乐的天空,全面提高孩子的素养,让孩子们快乐的成长。

第二篇:让写作成为小学生快乐的事

[摘要]当今不少的小学生写作文憷头,提起笔来无话可说,上作文课唉声叹气。老是上作文课,也很挠头,讲得口干舌燥但收效甚微。对这种情况,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严峻的课题。本人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认为平时是积累,从身边的小事写起,不拘泥于形式,厚积薄发,抒发真情实感,适时地给予鼓励,是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的有力措施,常此坚持下去学生的作文将收到可喜的效果。

[关键词] 兴趣 积累 快乐 激励 成功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古人有“谈虎色变”者,如今的不少小学生也有“谈写作文色变”的。也许这句话说得有些夸张,但是作文难确实是很多师生的共同心声。教师怕作文,劳神费时,学生怕作文,生编硬造,走过场应付。那么,如何改革作文教学,让作文成为学生钟爱的学习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甜蜜素 ”,是每个语文教师值得认真探讨实践的课题。

笔者觉得,作文应改变过去应付考试而写作的目的,改变传统的一题写多年的老套路,放飞学生思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启思想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使写作成为自由快乐的事。本文将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

一.积累素材

(一)直接感受

一提起作文, 不少学生就不同程度地产生畏惧、厌倦和失望的心理。造成如此心理障碍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 但究其原因主要是觉得 1 没有东西可写,无话可说。 这种现象的产生跟习作素材的积累有关, 积累少, 写作时必然思路闭塞, 捉襟见肘, 举一而不能反三。经验丰富的作家告诉我们,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学语文新课标也指出:指导学生作文, 要从内容入手, 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 成天在课堂讲怎样写作文, 学生还是无事可写, 要写, 也是胡编乱造, 缺乏真实感。作为语文教师要抛弃那些组织学生搞活动会浪费时间, 耽误学习, 影响考试成绩的片面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多层次、多渠道积累习作素材, 为学生习作成功奠定基础。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光看别人表演是不满足的,要让他们自己参与活动,自己动手操作。如制作小书签、贺年卡,洗衣服、钉纽扣,浇花、种树,喂小鸡小兔,开展科学小实验,小发明等活动。老师提出要求,教给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在课堂上说自己操作的经过,老师加以点播,使之言之有序,说完再写下来。这样写时就有话可说, 有情可抒, 从而使写作兴趣初步得到培养。

(二)间接感悟

作文是客观世界在学生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认识人类社会, 通过观察、认识、体验, 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 在平淡中寻找新奇, 开拓视野, 增长见识。积累习作素材, 光靠直接感知现实生活即直接观察是不够的, 还需要学生通过电影、电视、图书、刊物等间接了解, 即间接观察, 积累各种知识, 开阔视野。这些间接观察具有时代性、广泛性、自主性, 学生可以随自己的喜爱任意学习吸收, 引发联想或想象。小学生的知识主要是通过阅读获得。阅读可以使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 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以丰富自己的词汇。因此, 首先要指导学生读好教科书, 从中获得读书的方法, 然后再去指导他们课外阅读, 让学生多读书, 读各种书, 2 并把读书思考、小练笔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书本中获得的知识, 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以丰富学生习作素材。例如:学习《窃读记》这篇课文时,文中对小女孩在图书馆找书的动作描写极为生动具体传神,学完课文后,组织学生进行动作描写的小练笔,学生经过细心观察后,有写老师进教室的瞬间、有写操场活动的、有写做卫生的„„由于学生有方法可循,有内容可写,所以这次练笔比较成功。

二.因材施教

一部分学生怕作文是我们忽视了写作能力上的差异, 一贯地用整齐划一的训练内容、方式, 要求参差不齐的学生齐步走, 结果优等生发展受到限制, 中下学生无法承受。因此, 要让学生习作获得成功就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起点, 因材施教。按学生的不同程度提出不同要求。新课标的作文教学提倡: 不拘形式, 自由表达; 用我手写我心,表达真情实感; 自主拟题, 少写命题作文⋯⋯

(一)循序渐进

诚然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的过程。有人说“要想学会游泳,教练讲完要领之后要把学生推下水,让学生在水中亲身体验,别管是什么姿势上来的都应说是游上来的。”我觉得这个例子和写好作文的道理是相通的。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人的差异,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不一样,学生写好的作文程度也会不一样。例如:学校举行了拔河比赛,赛完之后,老师布置写《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在学生动笔之前,课上老师先让学生说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怎么做的,当时神态如何,心里怎么想的„„小学生争强好胜,发言特别踊跃。说完再写,这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写好作文之后,但同是一题作文由于水平不同,有的同学写得好,有的同学写的差一些。就拿写抓住绳子这一细节描写时,有的学生写道:同学们身子后 3 倾紧紧抓住绳子;有的学生写道:同学们表情严肃,咬住牙,身子后倾,手像钳子一样紧紧抓住绳子。虽然前者不如后者写的形象吸引人,但这些同学尽力了,教师都应给予好评。其次作文是有个性化的。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形成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从而“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既要使他们善于描写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又要让他们勇于正视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让作文主题远离轻浅甜腻, 抛弃虚浮华丽, 激活创新思维, 我们的个性化作文教学就会充满生命力。

(二)多种尝试

新课标强调“能不拘形式, 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 这是写作的最佳状态。要自主写作, 必须有积蓄, 厚积才能薄发。平时积蓄是多方面的, 生活的积蓄, 知识的积蓄, 思想的积蓄等。广泛阅读, 输送精神佳粮。引导学生灵活尝试速读、竞读、顺读、逆读、精读、略读, 以讨论等形式开展阅读。社会是写作的巨型宝库, 教师要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如关心了解邻里的新鲜事, 生活环境的变化, 骄阳下的交通警察; 通过书报、电视、电脑等耳闻目睹各方面信息; 利用课余或节假日看电影, 参观展览等。真实表达, 放飞作文个性化心灵——“文章不是无情物”,“唯有真实才是最美的”。“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强调的就是作文要讲究“真实”( 即真知与实情) , 写出自己的生活, 写出自己, 作文才有生命力。

三.快乐写作

(一)兴趣入手

作文要多写多练, 但形式单一, 老是老师出题, 学生照题写也 4 会厌倦乏味。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 设计各种愉快活泼、新颖有趣的训练形式, 使学生感到作文不仅是一种练习作业, 还是一种有趣的活动。把活动与作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 为班上同学进行肖像描写、性格描写, 然后进行有奖竞猜。谁写的人物被别人猜得又快又对, 谁就获奖。又如, 用录音机把事先录好的各种声音放给同学听, 让学生分辨是什么声音, 用词句摹写, 并进行想象推断, 巧妙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写成一篇文章等。

(二)乐于表达

快乐写作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罗素说过: 并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光。学生之所以没有东西可写, 是因为没有用心观察、用心体验、用心感悟生活中平凡的事、平凡的人、平凡的物。通过拓展写作资源渠道, 让学生逐渐懂得写作素材就在我们身边, 会从身边的普通的人、普通的事、普通的现象中发现其不普通,从重复的生活现象中发现其不重复的地方。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 激发学生的写作和表达的欲望。教学中一次练笔的题目是《乐于助人的同学》,题目很老套,但有的同学以班上为同学打饭的刘程为例,写出了他不怕累不怕麻烦热心助人的好品质。这不就是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事的很好例子吗? 语文教学不能仅以传授知识为首要任务, 而应利用教育内容本身的知识价值, 作为引发学生内部学习的原因, 注重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使学生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产生质的飞跃, 使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学习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学生在写作资源的拓展过程中, 受到道德情感的陶冶, 加强了自身的修养, 提高了自身的品位, 从而也提高了欣赏美的水平。如一次校园活动, 5 在活动中感到愉悦、感到挫折, 然后奋发, 留下了心灵中一段难以忘怀的人生旅程; 一次文本或网络的素材的感悟, 激起探究的欲望, 借鉴的动机, 创新的动力, 也就提高了欣赏美的水平, 又提高了写作水平。“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大拓展渠道, 让学生快乐地写作儿童作文, 就要回归儿童, 以童心写童真, 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只有这样, 儿童才会写出真情实感, 而且也会写出自己的想象。二者结合的文章才是有个性化的、有生命的。

四.宽容理解

(一)作文修改

作文教学中,评改问题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作文批改中, 有的教师看见一些差的作文心中就厌烦, 随意给一个低分, 连评语也不写, 或者气呼呼地写上一些批评、挖苦、斥责的话, 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长此以往, 学生不仅不会改正缺点, 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由怕作文到厌烦作文。因此, 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有一颗爱心, 满腔热情。评语要用鼓励性语言, 既要肯定点滴优点,又要诚恳地指出缺点和不足, 还要介绍一些修改的具体方法。要用谈心式、讨论式的语气, 让学生从教师评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老师的殷切期望和一片爱心。记得有一次小练笔,内容是描写同学的肖像,有同学写道“XX的眼睛又大又圆,像两盏明亮的灯泡”谁读了这句话之后都会哑言失笑。这时如果老师对待学生的作文大肆讽刺一番,可能要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是这样提出修改意见:你发现同学的眼睛大,说明你很细心,但眼睛比作灯泡不好看,可以写像明珠、像宝石、像玛瑙等。果然学生看了老师的批语之后很乐于接受,愉快地对原文进行了修改。

事实证明, 以情育人, 表扬比斥责批评效果更好。要正确认识小 6 学生作文的性质和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作文是习作, 是一项练笔活动, 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训练, 而并不是艺术, 不是文学创作, 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行。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 更不能用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我们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力求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意, 绝不能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文知识都很有限, 有的孩子在作文中, 难免有些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 但那是无关紧要的,随着他们语文知识的增长, 孩子们自然会知道怎样把他们想说的话说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师对他们的作文要求过高过严只会适得其反, 很容易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 使他们产生畏惧写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师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 只要学生写的是真话, 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表达的是真情实感, 只要“其意义不谬误”, “字句已通顺”, 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 也不必大删大改, 把学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为我们批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文章, 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 让他们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特别指出, 对中下学生的宽容和理解, 耐心和有效的指导也是十分重要的, 要努力做到宽而有度, 严而有格。教学中, 可对他们超前指导,预先告知习作题目。只要学生能达到要求,无论质量如何,都给予承认,或加以肯定,以后逐次要求提高。从心理角度看,在这个过程中,肯定、鼓励、表扬是树立信心的最有效的方法。用这些方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另一方面, 在教学时应将修改的重点放到作文选材好、有能力、有希望修改成好作文的学生身上。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 尽管整篇文章难以达到优秀, 但是部分片断, 甚至 7 几个词句用得好的情况, 还是可发现的, 把进步快的习作, 整篇或者片断抄写出来并加以肯定和表扬, 让他们同样获得成功的感受,以此增强习作的信心。。小学生写作只是初学阶段, 他们的作文多半是半成品, 缺点自然很多, 这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用文学标准去要求学生, 学生每次作文之后, 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 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具有催化作用, 所以作文评语要多加鼓励, 批改要善于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 让每个学生见了评语后都有成功感。

(二)作文评分

作文评分中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是评分太紧, 总觉得作文不像数学那样, 很难打高分, 更难打满分, 这就使一部分习作困难大的学生失去了信心。因为有些学生读了好几年书, 写了几十篇作文, 从来没有得到一个理想的分数, 可谓是习作中的“贫困户”, 这样的学生能对作文树立信心吗? 作文经常得低分, 这是影响学生作文积极性的原因之一。经常低分, 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感, 失去自信心, 最终引起回避和退缩的反应, 失去作文兴趣, 形成畏难消极的心理。是不是学生作文实际水平只能评个低分? 我们不能否认有一部分学生作文确实很差, 但对多数学生来说, 之所以低分, 主要还是教师批改作文时, 把握标准存在误区( 如把学生的作文当文学作品看待; 用成人文章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等) , 从而导致在教师心中形成学生的作文差且粗糙的定式心理。因此, 教师应抛弃这种片面认识, 正确把握小学生作文的评分标准, 认识到小学生作文只是一种练习作业, 一种学习过程。要根据课标中对不同年级的不同作文要求, 按照小学生作文有个逐步提高、逐渐达标过程的规律来确定标准考虑评分。只要达到了本年 8 级作文的基本要求, 就是好作文, 就要给较高的分, 以帮助学生增强写好作文的自信心, 提高其积极性。

五.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学习的情绪力量。”新课标也提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 激励学生写好作文。反之,如果一个人办事总是感受不到一丁点儿成功的体验, 再坚强的人也难免丧失信心, 何况是小学生。教师要想办法积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 设计作文园地, 让每个学生都有作文入选, 都能品尝一下“发表”作品的喜悦; 按作文能力分组进行竞赛, 让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 搞一些单项或片断的作文练习, 让较差的学生也有更多的可能获得成功⋯⋯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表扬强化的重要作用, 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优点和微小进步, 哪怕是一段话,一两个好句子, 一个用得合适的词语, 一项新鲜的材料,只要是有“独到之处”就应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鼓励继续发扬。哪怕是作文讲评中,老师饱含深情地朗读学生的作品,也是对学生极大的鼓舞。老师在学生作文本上激励性的评价,无非是在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加上老师精当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水平会逐步提高,写作动力会逐步强化,以形成良好循环的最佳状态。

总之,打开学生的写作源泉,让学生进入到“理想”写作的境界,使写作成为小学生快乐的事,是我们语文教师锲而不舍、努力探索的课题。让我们去努力吧,开辟出自己作文改革的一条新路。

9 北辰区教育学会第一届“北极星杯”论文年会

让写作成为小学生快乐的事

张永梅 东堤头小学

第三篇:如何让小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快乐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那些愉快的事情印象深,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记忆深刻,难以忘记。既然情绪对人的影响这样大,我们是否可以借助它的力量帮助学生学会写作呢?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确是一种适宜学生需要的好方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深的体会到兴趣对学生写作的重要性,下面笔者就如何让小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快乐这一问题谈几点看法。

1积极诱导引起学生写作兴趣

新课标降低了学生写作的要求,明确指出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其实做到这点并不是什么难事,要求教师在刚刚开始进行写作训练时帮助学生打消思想顾虑,告诉他们学习写话作文很容易,就是要学会用笔来说话,平时自己怎样想就怎样说,怎样说就可以怎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单幅或多幅画面来说一说自己看到、想到的有趣情节;或者让学生讲述自己一天中看到、听到、感到最有意思的事情,并说清为什么有意思。学生们一一说过后,教师指导他们将自己所说的内容正确记录在一个专门的本上,并明确告诉他们通过手中的笔把自己刚才说的那些话记录在本上的过程就是写作,本上的内容就是作文。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感到写作很容易,于是不知不觉地产生写作的兴趣。

2愉悦心情促使学生细心观察

如何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呢?最直接的办法时就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正如文章前面所说那样:当一个人心情愉快时,他对任何事都会很感兴趣,这时让他做一件自己平时不愿意做或没有做过的事情也会表现得十分认真、出色。小学生容易受个人情绪的影响,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将注意力全部放在被关注事物上。他们会产生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的念头,并会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细心观察,如:看、听、闻、尝、摸、想……从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时教师最应该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他们产生愉悦的心情,以实现学生通过细心观察写出有特色的作文的教学目的。

如在组织学生完成习作《可爱的校园》时,在布置观察作业前,我问学生:“你喜欢咱们学校的校园吗?你认为校园的哪一点最吸引你?”因为学生与自己所在的学校朝夕相处,所以很容易激起他们热爱学校、热爱校园的情感,于是教师可以利用一节语文课,给学生们充分观察校园的时间,然后以集体讨论的形式汇报自己的发现。这次观察的结果可以说是内容丰富,出人意料。有的学生认为学校古老的六年级办公室最吸引人,因为在那里辛勤工作的老师将一批批合格毕业生送入中学,而且有些历史的青瓦红柱建筑在充满勃勃生机的校园里显得特别庄重;有的学生认为操场上的参天青松最感动人,不管春夏秋冬,不管严寒酷暑,它们总是挺直胸膛,体现出刚强不屈的顽强作风;有的学生发现校园中的紫藤架最美丽,尤其是到了初夏时节,在满眼浓浓的绿色中挂着一串串类似于紫葡萄的花,好似一幅色彩艳丽的水粉画……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在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时几乎说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景物。望着满满一黑板的汇报内容,不仅是老师,甚至连学生自己也难以相信他们眼中的校园居然这么美。这无疑是学生们的愉快心情促使他们产生兴趣,进行细致观察的结果。

3适当鼓励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需要教师教会学生细心的观察,更需要教师在他们学习写作的道路上予以积极、适当的鼓励。因为积极、适时的鼓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并且反过来再次促进学生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让他们在生活中、在自己的身边发现许多有意义、有意思的内容可写。正是因为有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学生笔下的文字就如同源源不断的涌泉一样,将一位位慈母的感人事迹记录下来。那位讲述雪地里一对母女脚印故事的学生最后用诗歌的形式抒情并赞美了自己母亲的坚强与无私。得到一把新提琴的那位学生,不仅饱含激情地写下一篇名为《羊胎素与大提琴》的作文,更令人感动的是他知道自己还小,没有能力为妈妈买来让她年轻漂亮的美容霜,就用妈妈为自己买的新提琴深情地拉一曲她最爱听的乐曲。此时此刻,流露于笔下纸端的文字是最美、最能打动人心的,因为它饱含着妈妈和孩子之间那浓浓的亲情。使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也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4恰当评改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为了实现帮助学生在一次次的作文练习中积累写作经验,逐渐自己悟出写作窍门的教学目的,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可以采取“精心批注,给学生留有余地,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修改”的方法。“精心批注”的“精”,不应该是面面俱到般的精细,而是对内容、语句的批改精确、到位、强调重点。这里讲的重点应该包括本次作文的重点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两个方面,批改时要有针对性,避免类似“语句通顺”、“层次清楚”、“描写欠生动”等一系列让学生难以把握的空洞评语,更不能因为要鼓励学生的创作欲望就夸大其词,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一味地强调其优点。由此可见,适当的评价才能帮助学生积累自己的写作经验。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利用情绪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的推动作用,抓住他们的好奇、好胜心理,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在愉快中学习写作、学会写作,这体现了当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是很好地完成作文教学目的的一条有效途径。

第四篇:让“行走的快乐”的写作快乐起来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让“行走的快乐”的写作快乐起来

作者:梁国祥

来源:《新高考·高一语文》2012年第02期

本次作文是限时作文,要求在70分钟内当堂完成作文。但事实是,全班45位同学只有13人按时完成作文。“行走的快乐”这道作文题为什么让学生这么为难、这么难为?我们先来看道作文题的审题和立意。

题目中的“行走”既可实指,即人在地上走;也可虚化,即人有目的的行动;当然也可以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比如,人的一生本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或者说,行走是生命的一种姿态。总体上看,“行走”写实相对容易,但难免立意不高而导致文章低幼化;写虚可以将立意提得很高,但如果找不到跟“快乐”相融合的切入点,缺乏充分有力的论证,便很容易导致文章内容空洞。所以,本次作文最好写虚实兼具的“行走”。此外,“行走”的主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但从作文的角度看,写个体的“行走”容易上手,也容易写透。

“快乐”是在行走的过程中生成的,亦即是内生的,切不可将快乐生硬地当标签贴。

对高中同学而言,审题要清,立意要高,已不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共识。就这次作文而言,除个别同学外,绝大多数同学的审题是清楚的。比如,他们都能看到题目中“行走”的虚义、实义。这次作文的主要问题不在审题,而在切题、扣题——不少同学的作文旁逸斜出,话题散杂不集中。同样,这次作文的主要问题也不在立意,或立意有多高,而是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有没有“立”起来,能不能让读者接受。

其实,就“行走的快乐”这一题目而言,即使老师提前做审题、立意方面的辅导,学生也不一定能写好这篇作文。因为“行走的快乐”跟我们很多人的生活经验并不一致,甚至完全相悖。也就是说,我们的“行走”往往是不快乐的,尤其是在当下。比如,从实义的行走看,虽然现在的学校大多建得气派而漂亮,但学生在校园内每天都在班级、食堂、宿舍间三点一线般奔命,很难体验到行走的快乐;从虚义的行走看,学生正行走在求知的路上,本来路上有辛苦也有快乐,但残酷的竞争、过重的负担使学生难以体验到“行走的快乐”。所以,本次作文最大的困难是——在学生行走不快乐的时候,却要他们写“行走的快乐”的文章,可谓少年不识“乐”滋味,为了分数强说“乐”。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写好作文,对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我们如果确实无法写“行走的快乐”,那就用逆向的、批判性的思维写行走的“不快乐”——列举行走“不快乐”的现状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进而提出如何才能让“行走”快乐起来。作文中有这样的思维很重要。2011年6月25日,《新华日报》刊登了几篇《拒绝平庸》的高考优秀作文,其中一半以上的作文都属反思类文章。比如一篇王亚正同学的作文,作者列举周国平、杨丽萍两位当代文化名人迫于“市场”的威力而与世俗妥协,接受平庸的例子,就是一个“反弹琵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值得注意的是,反思类的文章必须有辩证的精神,切忌一“反”到底,开头最好要“正说”,比如,行走是快乐的或本应是快乐的,行走的快乐对人生是极有意义的;然后再转折到反思上去;结尾时要记住再说回来,比如,“正因为……所以,我们更应该……”

举例论证是学生写好议论文常用甚至必用的论证方法。古人讲究“一字立骨”,就现在的学生作文而言,说“一„例‟立骨”并不为过。作文中援引的例子要起到“立骨”之效,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真实可信,合情合理,最好不要虚设例子。有位同学写《行走的快乐》时,在文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位失去丈夫的妇女,她对丈夫的离去感到痛不欲生,于是,一怒之下,她报名参加了一场马拉松比赛……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最后还是带着无比自信的笑容跑到了终点。”在这个例子中,“行走”是有了,“快乐”似乎也有了,但就是没有常识、常情、常理。写作当然可以虚构,但不能违背生活自身的逻辑,更不能悖逆人性、人情。

第二,选例恰当并对所选例子(紧扣论题)做精要的分析。本次作文中有些同学援用孔子“行走”的例子,但由于缺少分析,读者只是看出孔子“行走”是有意义的,但看不出孔子“行走”是“快乐”的。而有位同学在援用孔子“行走”的例子时,这样写道:“快乐是需要自己内心极大的动力方可萌生及不断维持的感觉。不可否认,在孔子十多年背井离乡的生涯中,曾经有许多人劝他放弃,但他不曾却步,他每到一个诸侯国都满怀希望——一种“仁”满天下的憧憬,而此份行走的快乐唯己可悟。”从扣题的角度讲,这样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位同学在文中穿插引用三个例子,既精当又虚实兼具:“暴走妈妈”“每天快步行走20公里”是实,感天动地的母爱行动是虚;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青年散文作家李娟“常常到家附近的河边散步”是实,在文学中遨游徜徉是虚;史铁生残疾后“无法行走”是实,用文字行走在每一个读者心里是虚——无论行走是虚是实,但快乐都是实实在在的。

写好“行走的快乐”这样的作文,审题立意固然重要,但基于逻辑的反思、辩证的思维则更重要。

第五篇:让学生自由真实的成长

——读《尼尔与夏山学校》有感 读了《中国教师报》2010年3月3日刊登的《尼尔与夏山学校》一文后受益匪浅,由衷佩服尼尔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尤其是他的“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对我国的现实教育事业具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我们很多学校都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当某些有威望的班主任在学校时,他所带的“优秀班级”学生表现很乖,很优秀。可是一旦他离开学校后,这些班级就会“翻天”,不复往日的“优秀”。

靠“监控”与“圈养”管理学生,已经成为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管理、教育学生的主要手段。而这样做的后果,只是造就了学生表面的驯服。“优秀班级”表面上看似“优秀”,实际上却问题成堆,且随时都可能爆发。这样“让学生适应学校”的教育,最终扭曲学生的天性,变得表里不一,因为接受教育而极度厌烦教育,成为了教育的牺牲品。

也许我们对上述现象都已司空见惯,认为教育就应该如此吧,这更是教育的悲哀。如果教育一直“让学生适应学校”的话,教育最终会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绊脚石。不要光盯着那些所谓的极少数“成功学生”,要多想想那被教育层层淘汰的“失败学生”。

所以,教育要想真正发挥传承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就应该勇敢地“让学校适应学生”。誉满全球的英国教育家尼尔就是秉承这一理念,创办了现代教育史上的典范之作——夏山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上课完全自由。孩子们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他们可以一年到头不上课……”这听来匪夷所思的情景却是夏山学校的真实写照。

当然,这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哗众取宠。夏山学校创始

人尼尔用了60年的时间,努力做到“让学校适应学生”,证明了“自由发展”的教育是行得通并值得做的。“自由发展”的教育,主张“不干预孩子成长和不给孩子压力”,这样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因为是在自由中长大的,因此能尽可能地发展本性中的“善”,在心理方面都不受外来权威的管束和压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避免成长中的“虚假的礼貌”,活出“绝对的真诚”。

因为主张“不干涉”式教育,夏山学校提出了“让孩子做他自己”的育人目标。“让孩子做他自己”,这是多么富有人性的目标呀。由于现代教育对孩子过多的干涉,孩子的成长承担着家长的期望、老师的追求,也承受着社会的压力,唯独他本身的理想不可产生,即使产生也不能追求。这样的孩子要想长成“真人”——内外如一,是多么困难呀。所以,尼尔指出:“文明的进步表现在推翻世界上的许多虚伪和欺骗。我们应该给孩子自由,让他们超越今日的虚伪文明。”这样的追求,比起口号式追求又是多么的宏大与振奋人心。

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吧,努力去办“自由发展的教育”,让孩子自由的、真实的成长,教育的未来因此会无限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