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人文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关系着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从目前来看,医学院校对于人文教育认识不足,存在着课程设置随意、课时偏少、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陷入了困境之中。对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起来,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现代医学人文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现代医学人文教育论文 篇1:

现代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与重建

[摘要]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是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通过分析当今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认为要在医学教育中重建与提升人文教育,必须修正理念、强化意识、提高人文学科教育质量、密切人文与医学的结合。

[关键词]人文教育;医学;缺失;重建

[文献标识码]A

一、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现状

(一)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尴尬地位

自1995年原国家教委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来,人文教育就一直被列为各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医科院校也一样,学校的各级教育者在各种场合、各类表述中,无一不强调入文教育的重要性,并罗列人文教育的种种措施,人文教育在医科院校似乎已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并已蓬勃发展。然而,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大家都清楚,这些都是“虚”的。在医学教育体系小,人文教育的地位实际上远远没有达到它应有的高度,它在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中仍是有名无实:谁都认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似乎谁都没有真正在乎或者说不知如何在平它的重要性。这或许与当今世界科学、教育领域的某种“潮流”有关。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所谓科学技术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科学技术由于其显在的物质忭、功利性、直接效益性而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追捧。而人文教育,虽然无论是从教育内涵本身还是教育发展方向出发,教育者都明了它的重要性,但由于人文教育属于精神领域,况且是非功利、无直接效益的,因此被置于看似重要、实则被忽视的尴尬位置。这种状况在具有显著应用特征的医学教育中尤其突出。在医科院校,人文教育被医学科学强大的“专业性”排斥在外而成为“业余”,成为点缀。在医学教育者的理念中,人文教育是属于文科的、是非专业教育,而医学教育属于理科,是纯粹的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在这里既非“专业”也无资源优势,因此只能归于“业余”。医科院校能做的主要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至于能否达到人文教育目标,那就不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范畴了。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贫

1.人文知识残缺。文、史、哲、艺术等人文学科基础知识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人文知识。那么,当前医学生这些知识状况如何呢?2001年和2005年,笔者对广西医科大学及另两所医科院校的500余名本科生进行了两次文化素质状况调查,关于人文知识的部分结果如下(注:/前后的百分比分别为2001年、2005年调查数据):(1)文学:能全部写出《三国演义》、《围城》、《战争与和平》、《红与黑》等10余部中外文学名著作者的占48.0%/50.3%,能正确回答我国唐宋元明清各时期主要文学形式及代表作家(各两名) 的为66.8%(2005年新增题):(2)历史:能正确回答中国从秦至清历朝名称的36.4%/38.6%,正确回答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65.0%/66.6%,正确回答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73.1%/76.3%;(3)哲学:能全部写出《资本论》、《道德经》、《理想国》、《矛盾论》作者的27.5%/28.3%,写出三位古希腊哲学家名字者54.7%/55.0%,能正确回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为孟子名言的56.1%/55.3%;(4)艺术:能正确回答《中国国歌》、《梁祝》、《天鹅湖》、《蓝色多瑙河》曲作者的26.5%/27.7%,全部写出《蒙娜丽莎》、《向日葵》、《思想者》、《清明上河图》作者的5.3%/5.6%。两次调查相比,结果持平或略有提高,说明医学生的人文知识依然非常欠缺,而且这几年的人文教育没有取得明显效果。

2.人文精神薄弱。我们姑且不把“人文精神”诠释得那么深刻,只用一些简单、基本的词汇诸如爱心、责任、宽容、道义等来概括。这些“精神”也是“医者”最应该、最必须具备的。而今天的医学生、明天的“医者”真的拥有这些了吗?我们的调查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对于“竞争是残酷的,不能顾及良心道德”、“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些问题的问答,2001年和2005年选择“同意”的分别为23.2%/26.3%、32.7%/33.7%、47.0%/48.8%,与几年前相比,这些观念有更多的人认同。而对于“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党和国家利益”、“积极地奉献,正当地索取”,2001年、2005年分别有88.2%/86.4%、90.3%/87.7%选择“同意”,赞同者减少了。同时,对于2005年新增问题:“看见有人遇险,您会毫不犹豫挺身相救吗?”、“您会主动帮助老弱病残者吗?”、“您能无条件宽恕伤害您的人吗?”,选择肯定回答的分别为22.4%、66.1%、8.2%。虽然只是一些简单问题,但反映出的狭隘、自私、漠然却是令人震惊的。此外,平时也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学生缺乏“公德意识”,比如实验课时常见有学生将用过的纸币弃之台面,课后一些学生不关电脑、不摆好座椅就走人,等等。似乎都是一些小事,但如果连最基本的教养都缺乏,又何来“人文精神”?《围城》里,如方鸿渐之流的旧式知识分子因假文凭、无真才实学等劣行被人们所鄙视,但无论如何,他们表面上还保持或明白一个知识分子应当具有的基本教养。而时下一些大学生,虽然他们自认为“有文化、有知识”而自命清高、感觉良好,可实际上却斯文扫地、粗俗浅薄。

(三)人文教育实践的虚空与偏差

虽然人文教育在医科院校已推行多年,但人文教育的具体实践在医学教育中却依然处于虚空、偏差状态。首先,由于医学教育者对人文教育认识的错位以及责任感的淡化,人文教育在这里成为了一种“物质化”的存在形式。教育者企图通过物化的、显在的教育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医科院校物质化人文教育资源却处于劣势,于是,与“文”相关的“两课”、校园文化活动甚至非自然科学选修课就成了重要的人文教育实践方式。而其他教育活动尤其是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似乎是无关的。但事实上,除少量人文学科理论(如哲学)外,“两课”主要承担政治意识形态教育:而校园文化主要是一些文艺活动,在人文教育中只是沧海一粟:众多的选修课包括“文”类在内,大多是一些技能性课程,主要用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强化应用技能等。基于这种理念和措施的人文教育无疑是肤浅、空泛的。其次,在医科院校,人文学科受到严重排挤和削弱,课程设置残缺

不全且多为选修课:教学方法如同专业教学一样“技术化”,人文知识以直观化、表面化的形式体现于教学内容之中,学生的学习是用“脑”去记忆、理解人文知识表达的含义,而不是用“心”去体悟也没有人引导他们用“心”去体悟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人文学科教学仅仅取得了“拓展人文知识”的简单效果,而没有达到其作为“人文精神养成重要来源”的最终目的,“人文情怀的教化”失落于教学之中。学生人文素质自然贫乏薄弱。

二、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重建与提升

(一)理念的修正与责任意识的强化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对于医科院校来说,修正人文教育认识中的偏差与错位,树立全新的人文教育理念,是建构人文教育体系最根本、最重要的前提。医学教育者尤其是决策者,首先必须超越自己“医学专家”或“专业教师”的角色,把自己转换成—-个“教育家”或“教育者”,从“教育”的立场而不是“专业”的立场去看待“人文教育”。在这种心态之下,教育者们就会清晰地看到,人文教育之于医学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它在医学教育中绝不是什么时髦的形式或点缀,它从来就是医学教育机体中血肉相连的组成部分;人文素质之于医学生就如同专业素质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受益终生的墓本素质。决策者应坚持不懈地强化教育者的人文教育意识,使其深入每个教育者的理念之中并用以指导人文教育的实践。

理念修正的另一方面是正确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医学教育者必须突破将人文教育等同于一般文科教育的认识局限,通过认真学习、研究,正确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以及自己的责任。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当充分认识到,文艺活动、选修课、人文学科教学等教育形式主要实现的是“拓展人文知识”,而人文教育的精髓是“人文精神建构”。人文精神并不等于人文知识,它是一种态度、眼光、意识、情怀,高尚的品格、宽容的胸襟、高度的责任感以及仁厚的爱心等等都是这种“精神”的真谛。对于肩负“拯救生命与维护健康”使命的医者而言,爱,无疑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无论是西方信条中包含所有诫命的“爱人如己”,还是东方文化理念小的“医者父母心”,都体现了作为医者人文情怀的最高境界。理解了这些,每一个医学教育者都能意识到,人文教育绝不仅仅与显性的人文学科教育和“文”类活动有关,它无所不在地渗透于各种学科、各类教育形式以及人们的生活、行为之中,它是每一个教育者都有责任承担并亲身践履的一种“普及教育”、“义务教育”。

(二)人文学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首先,医科院校的决策者们必须摆正人文学科的位置,将文、史、哲、艺术等基础人文学科从被排挤、削弱的边缘或底层拉升至与公共基础课齐平的行列。除哲学外,文学、史学、艺术都应设置代表性必修课,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人文学科基础知识。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医学史》,目前,医科院校基本上将其设为选修课,选修的学生也不多,结果,相当多的医学生学了几年医,医学史知识依然一片空白。这无疑是对医学科学莫大的嘲讽,也是医学教育莫大的悲哀!诚然,不学医学史也可以做医生,但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因为,《医学史》不仅记述了医学的发展历史,更重要的是它阐释了这种历史过程所积淀、凝聚的“医学精神”——无数先驱者为医学所付出的艰辛、追求、牺牲及奉献,这种“精神”是每一个医学生都应当学习的。因此,无论是归于哪一类,《医学史》都应成为一门必修课程。

其次,人文学科的教学方法必须彻底摒弃“技术化”的惯常模式,紧紧抓住人文教育是“精神建构”这一要旨,从“精神教化”的目标定位上进行改革与创新。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清楚,人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只是达到“精神建构”这一核心目标的形式或途径。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引领”学生通过人文知识所表达的含义,去体悟其中的美感、意蕴、象征、思想等“精神意义”。这种学习是一种让学生“自我心灵”投入的过程,是一种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升华,是—种从有形“知识载体”到无形“精神境界”的演化。经过这一过程,教师所教给学生的知识内化成了学生的心灵感受或精神体认。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的选择非常关键,那种通常从学生处或社科部找几名业余教师的做法显然是不妥的,无论是正式引进或是从其他学校聘请,人文学科教师都必须是专业的,必须是拥有真实人文“功力”的人文学者。如此,人文学科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实现其作为“人文精神重要来源”的价值。

(三)人文与医学的结合与渗透

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渗透是现代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医学学科具有显著的人文特性以及医学与人、生命及其生活世界的密切关联,因此,在医学教育中结合、渗透人文教育也是最必须、最适宜的。笔者以为,人文教育与医学的结合与渗透主要应注重以下方面。

第一,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医学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片面性,而人文思维则是抽象的、多维的,两者结合起来,方能相得益彰。医学教师应将人文思维方法引入专业教学中,启发学生以哲学的、历史的甚至艺术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理解医学问题,用联系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多维度认识人体结构、生命机理及疾病演化过程,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理性思维的秉性和能力。

第二,诠释人文情怀。医学的对象是人,如何待人,是医者人文情怀高低的直接体现。作为教师,一个重要职责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人,要让学生知道,无论是活着的、完整的人,还是逝去的、残缺的人或人体部件,都应当受到尊重。西方伦理视人体为“上帝最神圣的造物”,中国人谓人体乃“父母精血所化”,无论哪一种观点,都将人或人体奉为世间万物中最高贵的存在形式,尊重人、爱扩人是人类最高尚的美德。医学教师必须在医学教育中“教化”学生养成这样的人文情怀。

第三,解构人文问题。医学研究、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人文问题,比如安乐死、植物人、试管婴儿、器官移植等,这些“医学行为”所涉及的伦理、法律、道德以及医患关系等人文问题,作为医学生是必须了解和面对的。因此,专业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选取合适案例,以专题讨论、病例分析、邀请人文专家参与教学、与患者及家属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医学知识入手,深入人文问题情境之中,用自己的心灵和智慧去感悟、解构,并产生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追求并努力达到医学实践与人文教育的“一体化”。

[责任编辑:陈雪梅]

作者:余仙菊 韦长元

现代医学人文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医学人文教育中的困境及解决办法

摘要: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关系着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从目前来看,医学院校对于人文教育认识不足,存在着课程设置随意、课时偏少、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陷入了困境之中。对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起来,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本文结合医学人文教育的内涵和必要性,分析了当前医学人文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希望能够为医学人文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困境;解决办法

一直以来,在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都备受关注,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也被广泛认同。但是,什么是人文教育,如何做好医学人文教育,以及如何对医学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是需要医学院校重点研究的问题。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指出,在医疗实践中,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核心内容,与临床技能和医学知识一样,是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这些基本素质就是人文素质,需要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培养。

1医学人文教育的相关概念

人文教育也可以称为通识教育或者通才教育,主要是以文史哲为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是关系人之为人的教育。从其基本性质来看,人文教育是以育人为目的的教育,包括了个人身心修养以及公共关怀两个方面的内容,主张全面和谐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人格。医学人文教育则是人文教育在医学领域的一种特殊应用,因此,其无法脱离人文教育的本质内涵而独立存在,而与此同时,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人文教育在医学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与其他领域相比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通常认为,医学人文教育主要是立足于一般的人文教育基础,对医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进行培养,实现人文精神与医学领域的相互结合,其核心在于尊重一切与医疗有关的人的价值。实质上,医学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充分尊重医疗行为双方的人格、价值及利益的基础上,对社会利益和人类健康利益的维护。

2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现代医学主要是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基础上,给予人的心理以及社会要素以足够的关注,包含了人文精神的相关内容,如心理查诊、社会保障等。为了能够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院校需要对现有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注重医学人文教育。不仅如此,医学人文教育之所以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受到了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2.1教育领域人文素养的缺乏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医学院校的学生缺乏相应的自学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也没有形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多数学生对于基本的文书格式不清楚,不仅不会写求职信和毕业论文,在临床病例的书写中也缺乏条理性、科学性和逻辑性。一直以来,在传统医学教育观念的束缚下,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偏低,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是学生对于人文、艺术等基础知识缺乏兴趣,二是医学院校的教育模式给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困难,三是教师自身人文教育意识薄弱,人文素质偏低。

2.2服务领域人文素养的缺失

医生的个人经验始终是有限的,要想充分了解患者,单纯依靠自身经验和医学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医学人文教育能够培养医生对人性和情感的认知,使得其主动去倾听患者的陈述,自觉维护患者的人格与尊严,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从而改善医患关系,赢得患者的信任。

因此,在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理念,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能够将人文社會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可以从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专业素质,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3医学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存在认知层面的偏差

在传统医学教育中,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没有关注人文教育,导致部分医护人员在临床医疗过程中,由于人文素质缺乏,无法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服务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医患关系紧张。虽然在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后,人文教育逐渐渗透到传统的医学教育过程中,但是由于现代医学的基础是生物科学,使得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过分依赖高科技,忽视了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也忽视了诊疗过程中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很容易诱发医患纠纷。

3.2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的边缘化。传统医学教育包括了基础医学知识、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两大部分内容,想要在五年的时间内对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消化吸收,学生所面临的负担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院校都将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导致了课程的边缘化;二是学时比例低。在一些发达国家,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占据了总学时的20~25%,较少的也有10~15%,而我国则仅有8%左右,而且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医学人文教育的效果难以充分体现;三是课程设置随意性大。由于缺乏对医学人文教育的明确定位,开设课程的指导思想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课程的设置随意性大。当前,教育部规定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只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三种,而且许多院校还没有全部开设。同时,这些课程往往都自成体系,与医学知识的教学缺乏关联性,没有取得相对显著的效果。

3.3师资力量匮乏

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培养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兼备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目前来看,在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中,师资配备多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其自身的知识结构比较偏重人文,缺乏相应的医学背景知识,而专业医学教师虽然具备医学背景知识,但是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影响了医学人文教育的成效。

4医学人文教育的强化策略

4.1增强医学人文教育意识

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应该认识到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将人文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从目前来看,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使得医学院校开始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医学中丰富的人文色彩是由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决定的,要求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因此,医学院校及相关教师应该立足课程教学内容,深入挖掘相应的人文素材,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以科学的思维模式为依托,将医学知识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在对应用型医学人才进行培养的同时,改变传统的临床教育模式,实现“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对学生的责任感和道德感进行培养。

4.2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学科建设

医学院校应该充分重视人文教育学科的建设,鼓励教师在人文教育领域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医疗卫生改革为契机,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在对教材的选择上,应该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形成医学知识与人文教育并举,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教育道路,建立起非医学专业教师听取医学专业课的听课制度,对人文教育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更新,确保医学人文教育的顺利开展。在对医学人文课程进行设置时,应该坚持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综合性原则,即应该构建医学人文综合课程,将不同的医学人文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从整体上对医学人文知识进行介绍,引导学生对医学人文的概念和方法进行学习,促进其人文素养的提高;二是持续性原则,即应该将医学人文课程看做是一项长期持续的教育,从学生入校开始,一直持续到学生毕业,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确保医学人文教育的分段式不间断教学;三是实用性原则,在人文教育中,应该以病人为中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形成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4.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现代医学教育中,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人文教育能够取得怎样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因此,医学院校应该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对于教师的培训。教师应该加强自身人文知识的学习,对知识内容进行更新,对知识结构进行完善。一方面,应该具备丰富的医学人文知识以及良好的沟通引导能力,能够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将人文与医学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将相应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还应该充分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道德情操,坚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发挥出良好的示范作用。

5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创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呼声日趋高涨,医学人文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强对于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引导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已经成为医学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对此,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将其与医学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蔡志剛.我国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13):160-162.

[2]叶德明.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1):58-60.

[3]刘冬梅,雷红艳,范菲菲,侯艳.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795-796.

[4]李凯文,崔荣军,胡江平.新形势下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3,26(3):89-90,94.

[5]马宏伟,杨月明,易娟,赵仁峰.我国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2,34(2):94-96.

基金项目:2014河南省医学教育改革项目(项目编号:WJLX2014046)。

作者:赵晓媛

现代医学人文教育论文 篇3:

刍议在医学院校人文课程中融入医患关系教育的作用

摘 要: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缺失,致使在临床实践中常常导致医患关系疏远、医疗纠纷发生等现象。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在医学院校课程中融入医患关系教育内容,寻求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创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新路子。

关键词: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医患关系

由于社会发展,人们对医院的医疗、服务、卫生、安全等要求也越来越细、越来越高。而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较为缺失,使医学生在实践工作中容易颠倒医患关系位置、忽视医患关系作用,极意产生医疗纠纷,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将人文课程融入医患关系的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增强人文医学教育,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一)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

1.人文教育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人文医学教育在学院课程中往往被忽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逐渐被医学界所重视。但在人文教学、教育管理上,还处于浅表状态、较低层次。

2.医学生严重缺乏对医患关系的认知。现有的医学人文教育涉及的医患关系教育内容很少(包括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现实中医学生对搞好医患关系不感兴趣,对如何处理医患关系不太了解;对医患沟通思想更是一片空白。所以,当前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远不能满足医学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3.教学资源有限。人文教育在医学院校中是边缘学科,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设备不足,教育的内在需求得不到满足,实践效果不好。

(二)加强人文教育改善医患关系

1.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现在的医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倾向较为严重,缺乏爱心与同情心。所以,培养和引导医学生认知医患关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迫在眉睫。一是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与人文精神相通融。医学院校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将人文精神教育融汇于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有效地促进人文精神的培育。二是在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使他们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唤起人文精神。

2.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人文教育的结果。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配合、较为融洽的医患关系。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人情味的一项职业。鉴于医学的特殊性,医学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人文思想、人文行为和人文关怀,它体现在对生命和健康的关注上,医患关系的和谐需要医务人员既掌握医疗技术又掌握沟通技巧。因此,加强临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对减少医患纠纷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文课程融入医患关系教育的几点建议

1.增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考核评价。在教育理念上,认同人文科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生培养目标上,按照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建立符合医学教育发展规律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及其综合素质。在人文课程上增加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行为学等相关课程。要建立有效、合理的人文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把人文教育考核评价内容纳入学籍管理,并与医学生的奖惩、毕业、学位相挂钩。

2.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注重增强五种能力。一是增强对医学科学的认知能力,二是增强医患沟通交流能力,三是增强医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能力,四是增强医学生的防范能力,五是增强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3.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一是要在诊疗过程中学会倾听。无论对患者还是家属,要充分了解他们的要求、治疗目的,要通过有效的倾听感受对方的心灵,安抚对方情绪。二是要学会医患间的语言沟通。若医生语言生硬,缺乏艺术性,文字表达能力不强,患者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在沟通上医学生应学会用友好、柔和的语言与患者交流,要让患者感到舒服。三是避免使用刺激患者情绪的语气、语调问话,要站在患者角度去想,才能得到信任。

总之,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肩负着医疗卫生工作的使命,因此,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呼唤人文回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医患关系。实践表明,将人文教育课程融入医患关系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人文教育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徐国斌.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现状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6).

[2]李德玲.卢景国.医患关系的关怀性及其对医学教育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03).

[3]何小文.在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J].青海教育,2009,(3).

作者:蔡杨

上一篇:产品创新服装设计论文下一篇:源投公司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