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模块应用文写作论文

2022-04-15

摘要:针对高职应用写作教学实效差的现状,应以模块、项目作为课程内容的基本单元,以实践、实训作为教学实施的主要形式,以动态、可选作为课程存在的重要条件。根据这个思路,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写作教研室以动态模块构建为核心的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专业模块应用文写作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专业模块应用文写作论文 篇1:

高职应用写作模块教学研究综述

[摘要]文章通过对模块教学的起源与内涵、特点与优势、应用与实施的国内研究现状综述,分析梳理了包括从教学、文体、文章结构、项目导向、语文能力培养五个方向应用写作模块教学的研究情况。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研究方向、界定研究内容、开展系统研究、多样研究方法等高职应用写作模块教学研究展望。

[关键词]高职模块教学应用写作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詹燕(1964- ),女,广东湛江人,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语文教学。(广东广州51066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东省体育局体育软科学课题研究项目“应用文写作模块教学在体育行业技能培训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T12009)

一、模块教学研究现状

模块教学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源于国外,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进并应用到教学模式中。模块教学最初作为一种职业技术培训模式应用于企业培训上,后逐渐运用到学校教学中。

1.模块教学的起源和内涵。学者们对于模块教学的起源和内涵作了积极探索,并形成了多种研究成果。刘桂芝指出,“模块”来源于英语中的module一词,原意为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标准砌块。赵有生认为,模块教学汲取了源于工业生产时代的模块化思想。丁芳林、肖小明、王洪生指出,“模块教学”是指由若干个不同但互相联系的功能部件组成的动态教学过程,是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采用相应的考核方式组织的教学。王洪生、童燕顺、余秀丰认为,模块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应包括模块教学计划、模块教学教材、模块教学的四字法则、模块教学教案、模块教学流程五部分的内容。刘登高和李海玲指出,模块教学法(MES)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罗邑生认为,模块式技能培训是当今国际上普遍使用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詹苏杭指出,模块教学以CBE和MES两种理论为代表,前者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教学模块,后者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能力为依据确定教学模块。

2.模块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关于模块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的研究,大部分研究者基于与传统培训模式的比较上。刘登高、罗邑生、于红、孙光中和瓮学清、梁万年、郭爱民认为,模块教学是以学员为中心、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学员自学为主、以现场教学为主,充分体现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无论在学制、专业设置上,还是在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便于培训的组织与实施;要求教师是既能教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受过培训的学员动手能力强,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较容易融入业界。职业标准模块化的发展,将有利于岗位培训、技能鉴定、规模培训等社会管理需求。王洪生、童燕顺、余秀丰和安燕则从学校教学的角度出发,在指出模块教学特点优势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模块教学和学分制管理能迅速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增加办学效益;改革职业教育陈旧的教学模式、推行模块教学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出路。

3.模块教学的应用和实施。模块教学应用于职业培训和高职教育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关注。罗邑生以农民工“维修电工”培训为例,把培训模块分为理论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和行业技能模块,进行了模块化教学展示。于红、孙光中以“安全管理”为例进行了模块式教学培训的展示:把安全管理视为一个大的一级模块,安全管理原理、安全管理方法及安全管理手段作为二级模块,以此划分开来,一级一级模块来讲解分析。刘登高介绍了将MES应用于神东公司的技术工人培训中取得的成效。瓮学清、梁万年、郭爱民等指出,在“中英城市社区卫生与贫困救助项目(UHPP)” 的培训项目中把培训的核心内容分为“一理论四技能”,即按五个模块组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研究普遍认为,在职业技能培训中,引入模块教学即以模块为教学单元、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特别是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效果。这种模块式培训缩短了培训与就业的距离,突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系统的培训模式,建立起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体系的培训新模式,使培训更加贴近生产、贴近实际。罗邑生从以下六个方面谈了如何实施模块教学:制订合理的培训模块;规定基本课时;编制适合的教材;教学组织实施;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考核评估要求。郑浩、陶虎、王晓辉以山东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的模块化教学改革为例,阐述了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提出模块化教学模式按教学内容划分为通用性模块(包括公共基础、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三个子模块)、个性化模块(包括学科公共选修课程和专业的选修课程两个子模块)和实践性模块(包括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三个子模块)的设计思路。杨俊峰强调,进行模块化课程设置必须处理好技师的职业能力与课程开发的关系,必须体现技师课程实施模块化设置的依据、关键点、教材开发、技术更新内容等四个要求,必须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加强职业能力的培训。卢莹根据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现状和课程特点,把教学内容整合出主题式、文体式和文史式三大模块;把课堂结构整合出理论讲解、能力培养和文学鉴赏三大模块。

从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对模块教学的起源和内涵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并且是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另外,从文献梳理中也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对模块教学的理论研究较少,较多的研究则是借鉴模块教学运用于职业岗位培训中,特别集中在具体学院教学或学科教学的具体开发与应用中。

二、应用写作模块教学研究现状

现有对应用写作模块教学的研究并不多见,而此方面的研究中,大部分是把应用写作作为大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的一个模块来谈,又或是从文章结构的四个部分去谈(严格意义上说,这只能是一种作文的方法,并不是一种写作教学的方法)。真正把应用写作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并应用模块教学于其中的研究目前甚至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1.从教学体系的角度谈模块。龙溪虎、金鑫、周行从模块化教学体系的角度谈及语文课程由三大模块构成:普通话模块构建;应用文写作模块构建;审美鉴赏模块构建。

2.从文体的角度谈模块。龙溪虎、金鑫、周行在应用文写作模块构建中,提出了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把应用文分为财经应用文、行政公文、日常事务类文体三大块教学。张立莉、张倩从“何为模块教学”“如何实施模块教学”“何以尽善尽美”三个方面介绍了模块教学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更多地考虑到高职教学中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培养要求,将整个应用写作教学的内容分成了七大模块,分别为应用写作概述、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社交礼仪文书、司法文书、经济文书、学业文书。

3.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谈模块。艾美华就应用文发展现状,针对应用文体使用广泛、频率高且趋向标准化的趋势提出了提高写作技能、快速行文的方法,即模块组合作文法。将文章的写作结构分成四个“框”,即标题、开头、主体 、结尾四个模块。

4.从项目导向的角度谈模块。傅云辉认为可以通过引入模块式教学理论来改革应用文写作教学,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注重“模块化”,打破应用文课程固有的知识体系,以项目为导向,重组课程内容,做到“基础知识模块、通用技能模块、具体岗位所需技能模块”三者有机结合。

5.从语文能力培养的角度谈模块。詹苏杭认为高职语文的模块可以从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衍生出来。而高职语文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面向职场的语文应用能力,因此这三大模块又可以衍变为沟通能力训练模块、阅读能力训练模块、写作能力训练模块。

现有对应用写作模块教学的研究较分散和零乱,更多的是局限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划分,缺乏系统和深入。

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现有对模块教学的研究大多是借鉴其模式用于工业、农业等行业的培训,用于高职应用写作课程的屈指可数,而对应用写作模块教学在职业技能培训中应用的系统研究还未见。其研究具有“几多几少”的特点:介绍国内模块教学的较多,国外的相对较少;模块教学用于技能培训中的较多,用于课程教学中的相对较少;用于工科教学中的较多,用于文科教学中的相对较少,用于应用写作课程中的则更少。综上,国内关于应用写作模块教学的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应用写作模块教学研究展望

1.明确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发挥其服务社会的功能,使其课程安排和教授方法都能符合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并被学生接受。应用文写作课内容实用但是文种繁多,我们应运用新的分析视角,通过借鉴模块教学方式来进行应用文写作职业技能培训,并进一步寻求与高职课程教学的对接,完成应用文写作教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这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2.界定研究内容。针对应用写作教学模块的含义没有具体界定的情况,为更好研究模块教学对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的作用,首先必须对应用写作教学中的模块进行界定,更加确切地说是就教学内容而言,应如何划分模块。高职应用文教学模块应把教材模块与行业需求结合来设置,最好是以行业、企业各岗位所需的应用写作能力进行界定和划分。

3.开展系统研究。目前关于应用写作模块教学的研究,一般集中在教学模块的界定和划分上,缺少对模块教学中教学设计等其他方面的研究。张立莉从高职学生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组织教学资源、教学策略的选用及教学评价的设计五个方面对应用写作模块教学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初步探究。在后续研究中,可在初步探究的基础上,对模块教学的教学设计涉及的五个方面的内容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

4.多样研究方法。实验法是目前关于应用写作模块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方法,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比较法等,一是寻得理论的支撑;二是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行业、企业的应用文写作岗位能力需求;三是加强与高职其他学科的模块教学之间的横向比较,从而对应用写作模块教学进行综合研究。

[参考文献]

[1]丁芳林,肖小明.高职院校“模块课研讨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2]李海玲.高职数学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3]刘登高.模块教学模式在神东公司技术工人培训中的实践[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4]刘桂芝.岗位培训中“模块教学法”的应用[J].成人教育,2001(10).

[5]卢莹.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9(3).

[6]罗邑生.模块化教学在农民工技能培训中的应用——以维修电工培训为例[J].广西教育,2011(10).

[7]瓮学清,梁万年,郭爱民等.以需求为导向的全科医师师资培训方法探索——模块教学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4(12).

[8]杨俊峰.试论技师培训的模块化课程设置[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7(1).

[9]于红,孙光中.模块式教学在煤矿安全培训中的应用[J].职业与培训,2011(3).

[10]詹苏杭.高职语文的模块化教学[J].安徽语文,2012(9).

[11]赵有生.高职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3(4).

[12]郑浩,陶虎,王晓辉.高校模块化教学模式及其效果评价方法[J].科技信息,2010(25).

作者:詹燕

专业模块应用文写作论文 篇2:

高职应用写作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摘要:针对高职应用写作教学实效差的现状,应以模块、项目作为课程内容的基本单元,以实践、实训作为教学实施的主要形式,以动态、可选作为课程存在的重要条件。根据这个思路,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写作教研室以动态模块构建为核心的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高职;应用写作;动态模块;课程体系

应用文写作能力是现代人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是现代企事业单位对专业人才的普遍要求。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应用写作能力是高职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之一。

当前,高职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其实施过程与效果均不能尽如人意,未能着眼于学生的职业需求和个人发展,课程类型单一、分布不合理、设置随意、教学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师资专业化水平较差等问题突出,导致学生兴趣不浓,教学效率低下。

如何遵循高职教育规律,适应社会与行业的需求,合理定位与设计高职应用写作课程,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问题。鉴于此,我院开展了系统课程改革,范围逐步扩大,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的改革应充分考虑教育目标、学习者及学习对象(内容)。我院将高职应用写作看做一个课程系统,而不是单一的课程,按不同层次、类型构建了一个较为丰富的动态子课程菜单,旨在探索培养高职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模块、项目作为课程内容的基本单元即以模块化方式组织子课程,以项目化方式组织子课程的教学内容。我院在高职应用写作教学中引入了模块化理念,针对行业需求,重新进行课程设计,将传统的一门课程拆分为多个子课程(模块),课程的灵活性与针对性大大提高,对增强教学实效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应用写作的文种可以理解为项目或任务,应用写作教学十分适合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展开,这种能力目标的分解方法与实施方案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和针对性。

以实践、实训作为教学实施的主要形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操作技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实训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已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应用写作课程由于其项目(文种)的相对独立性和工作情境性,具备实训教学的条件。

以动态、可选作为课程存在的重要条件由于专业、年级、层次及就业趋向的不同,学生对应用写作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所以应提供教学内容的多种组合方式。市场对应用写作能力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课程不可能一成不变。当行业需求发生变化时,必然引起培养目标、规格的变化,进而引起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相应变化。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的

操作实践

以能力培养为取向,科学制定课程目标能力指的是“综合职业能力”。应用写作教学应满足学生职业需求和人格发展的需要。对非文秘专业的大多数学生而言,应用写作更多地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及促进职业生涯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养成获取与利用信息等方法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广义的课程观,高职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与行业(或企业)为实现特定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训练内容及安排的总和。学校应根据学生实际与行业需求,确定各专业、各岗位的人才定位和对应用写作能力的具体需求,融入综合能力培养理念,制定各专业的课程目标。

以模块菜单为要素,系统化构建子课程根据应用写作的各类文种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特点以及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可将写作课程分解成多个模块(子课程)。这些模块又由项目单元(即文种)构成。除专业必修课程相对稳定外,其余模块对各专业及学生个体都具有较大的选择的灵活性。主要有以下划分方式:

1.从内容上,分为通用模块与专业模块。多数高职院校是将各专业适用的文种(通用模块)与具有专业特色的文种(专业模块)合在一起讲授,其缺点是授课周期长,针对性较差。我院按照项目内容对相关文种进行了初步划分(见表1),提供菜单式选择,各专业根据需要可将两类文种加以组合,可组合成10个左右项目单元,基本完成本专业的应用写作课程设计。专业模块始终是动态变化的,取决于岗位需求与各专业的要求。

2.从层次上,分为基础模块与强化模块。课程大致分两段进行。第一学年(学期)开设40课时左右。内容覆盖面较宽,使学生了解一般知识和基本写法,为专业应用文的学习打下基础,称为基础模块。第四或第五学期,根据学生就业需要,按照职业要求,设置学时不定的强化课程,对职场常用应用文进行项目式强化训练,称为强化模块。

3.从场所上,分为课堂模块与课外模块。除课内教学外,拓展课外训练途径,以讲座、模拟、强化等形式引导学生强化应用文的学习。课外模块一方面由教研室主动发布,公开举办,面向全体或部分学生开设讲座,集中训练;另一方面由各专业根据需要,请应用写作教研室提供项目,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如教研室每年要举办多次毕业设计讲座或提供强化模块训练。

4.从管理上,分为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除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程外,可针对高年级学生的需要,开设专业性较强、与市场结合紧密的选修课程,如《多媒体文本写作》、《广告文案设计》等,既可提高学生兴趣,又可以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

当然,各模块之间有重叠情况。如第一学期开设的《应用写作》课是基础和必修模块,同时又是通用模块、课堂模块(见表2)。

以项目实践为手段,提高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实效课程的教学实施完全按照项目实训方式进行。每个项目基本按照“情境引入——病文分析——分步训练——综合模拟”的流程展开教学,突出脑、口、手并用,通过思考、口述、写作等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较为轻松地掌握写作项目的方法,可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传统课堂枯燥、沉闷的气氛,有效提高教学实效。

以学分核算为保障,保证课程模块的有序实施灵活的课程体系需要以学分制管理作为保障。教务处负责学分核算,各教学系、部负责学生管理,应用写作教研室负责提供课程菜单及配套师资等。多数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占2~4个学分。课程改革后,可以对以班级为建制的课程进行积分,以不超过4分为宜。

以实践渗透为补充,将应用写作教学实践贯穿于专业教育全程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显著特色,实践、实训、实习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依托专业活动,将有关项目的实践教学适度渗透到学生的专业认识、行业调研、专周实训及实习锻炼中,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能得到极大发挥,项目方案、实习报告、调查报告、毕业设计、自荐书等的实践学习均可融入其中。

加强师资与教材建设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模块划分对教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应编写出适应需求、针对性强、操作方便、突出训练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要注重精选教材,必要时要编写讲义,时机成熟后再编写教材、例文选等。应用写作课教师要树立为专业服务的思想,积极参与行业调研,不断探讨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应鼓励专业教师兼任少量的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尤其是专业应用写作教学,并应参与教学研究。由于写作类模块较多,教研室教师可以按模块进行一定的划分,分别对一定的主讲课程(模块或项目)负责,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实践的成效

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我院的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促进了公共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应用写作教研室按照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的思想,以行业岗位需求为指导,积极参与专业调研,充分吸纳专业组的意见,设计课程内容,选择教材,增删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菜单式的内容提供,充分满足了专业需求,受到了各系专业教研室的认可。

强化了动手能力培养,提高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模块化设计和项目教学的内容更具针对性,特别是强化模块与选修模块,在教学中注重实训操作,以模拟项目贯穿教学全过程,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可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写作技能。

改善了课程固化、单一的问题实现了具有较大自主权的课程设计,且能够适时更新,改革了静态单科课程,实现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动态的模块课程。

促进了师资、教材等的建设通过课程改革,教师的专业视野更开阔,对行业的理解更深入,业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同时,编写了不少专题讲义和自编教材,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5-102.

[2]施新.21世纪高职应用写作教学刍议[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3]伍海霞.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的现状及几点思考[J].教育论坛,2006,(15).

[4]张志浩.谈谈模块教学[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5,(10).

[5]刘中和.论高职应用写作教材的改革[J].职教论坛,2006,(4).

[6]张建.高职应用写作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上).

[7]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8]唐菀.基于关键能力的高职人文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9).

[9]刘晓保.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J].教育与职业,2007,(6中).

[10]姜金鑫.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构建[DB/OL].http://www.tech.net.cn/page/2008082400010.html.

作者简介:

王建永(1974—),男,四川成都人,硕士,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应用写作、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王建永

专业模块应用文写作论文 篇3:

广播电视编导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探讨

摘要:新形势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亟须开拓一种新型写作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培养文字写手或格式化的应用文写作者,而是通过一体两翼的课程设置和四大模块的课程展开,从激发学生的人生感悟和文学体验入手,将文学创意思维的技巧和技能培训与学生的人文关怀的精神、独立人格的意识和创造取向的思维结合起来,延伸写作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应用性,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得到新维度的开发和提升,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和实现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一体两翼;脑力激荡;专项技能;系统写作;文类训练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写作课程改革的原因

自1998年国家教委为了适应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变化,在本科生专业目录的艺术类中增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来,我国高校在广播电视编导类人才教育和教学领域进行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在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知识视野的开阔和艺术文化修养的提高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报考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人数每年迅猛增长,各高校录取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在火爆的招生面前,就业难题日益突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中国的传媒产业早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的粗放型发展朝着集约型、品牌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要提高人才竞争力,必须在精品课程建设上下功夫,对精品课程重点培养、着重强调,通过专业的技能训练和实践性创意,从事和提升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切实突破专业发展瓶颈,推动专业发展。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而言,基础写作技能无疑是最重要的学位课程与核心课程。

1.在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大趋势下,文化产业呼吁培养大量的新型广播电视写作人才。从目前来看,中国的文化产业分为传统和新兴两大类型,如出版、广播电视电影产业、音乐产业属于传统类型,而会展、游戏与新媒体等属于新兴类型。随着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各产业门类对新型写作人才的需求也是如饥似渴。例如,影视广告传播业需要固定的编创团队进行分工和合作;报刊和图书出版业需要大量的编辑写手;会展和企业策划需要大量的创作人才;各类网站、游戏等新媒体,需要创作团队来撰写文案。由此可见,写作技能处于整个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始发端,为整个产业发展提供最基础的主题、文案、脚本或策划资源,正是写作者的灵感和技能承担整个文化产业的需要。

相比较于文化产业对专门写作人才的如饥似渴,我们的教学现实却是简单粗暴。传统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写作课程一般分为基础写作和剧作两大类型。前者的设置往往偏向于理论的学术研究,注重基础写作知识的讲解,学生缺乏系统具体的实作,对创意类写作文本没有形成直观具体的了解;后者的设置往往偏于制作的实践过程,成为摄制课程的简单铺垫,学生因为缺乏对写作过程的感性体验和写作实践无法深入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中。如此背景之下,绝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不高,不仅不能写出有创意的文学作品,连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字也很难完成,供求严重错位的现象出现,影视编导创意写作人才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中创意人才的稀缺资源。中国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态势向高校的写作教育提出新的使命,培养大量的新型广播电视写作人才和创意人才迫在眉睫。

2.培養新型创意写作人才,体现广播电视编导学科人专业特色。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而言,传统基础写作类课程,理论性太强,不能从知识教育、理论教育拓展到专业性技能教育、实践性创意教育方面,显得枯燥单调,无法激励学生的创作意识,无法实现创意写作过程。相比较而言,影视摄影与制作等实践性课程应用性强,容易迎合市场,备受学生重视。然而,专门的摄影与制作专业已然存在,势必对广播电视编导学生就业造成压力。在一个日益专业化的市场下,最没有专业特色的学生自然是找不到工作的。

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急切需要摆脱旧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培养新型广播电视编导创意写作人才,即具有从事口头的或书面的文学创意表征能力和技巧的文字工作者。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写作课程体系的创新建构

与此前的写作模式相比较,这种新型写作教学模式并不是简单培养文字写手或格式化的应用文写作者,而是从激发学生的人生感悟和文学体验入手,将文学创意思维的技巧和技能培训与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独立人格意识和创造取向思维结合起来。新型写作人才和创意人才更多的是迎合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特性,又源自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成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职业人,这是对广播电视编导学科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因此,整个课程在体系设置上,主要凸显“一体两翼”的特色。

所谓的“一体”,是以文类写作为主体,设计思路主要面向文学消费、创意文化产业两个编导类学生就业方向,使学生掌握欣赏类阅读文本写作、生产类创意文本写作两大文类。在欣赏类阅读文本写作中,重点训练学生二度创作能力以及纸质媒体向影视文本转换的能力。而生产类创意文本训练,重在文案写作和活动策划方向。当学生掌握此文类特点,能进行熟练写作后,无疑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拓展就业空间,同时为今后的剧作类课程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基础写作课程成为融会贯通大学四年写作课程的平台,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持续、均衡的发展。

所谓“两翼”,是指以学生思维开拓和写作技能培养为手段,通过脑力激荡、专项技能与系统写作三大模块的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很大,除了文学消费和创意文化产业外,也能从事一般事务性工作。当然,前提是必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能够完成工具类功能文本的写作。新型教学模式,以思维开拓和写作技能培养为两翼,既使学生建构起体系鲜明、层次清晰的写作思维体系,从理论和思维层面提升他们的写作修养,同时通过对写作技能的体会和领悟、实践与创新,最终使他们的写作兴趣得到激发,写作能力得到提升,能够全面适应社会要求,为就业拓展空间和渠道。

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扩大编导类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艺术文化修养,同时从素质教育、知识教育拓展到专业性技能教育、实践性创意教育方面来,真正实现通过专业的技能训练和实践性创意,来从事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写作课程内容的创新设计

传统基础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提高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和今后的发展夯实“会写”的基础。在课程设置上,更看重学生对基础写作理论和主体素养知识的了解程度,掌握文学文体、理论文体和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理论性强,实践性差,针对性极弱。新型广播电视编导创意写作课程系统,着力改变这种将基础写作等同于写作理论的倾向。新型广播电视编导创意写作课程体系,是在原有基础写作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遵循写作学普遍原理,通过模块化专项创新写作训练,开展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的创作过程。课程更尊重学生写作经历、能力、禀赋和个人兴趣爱好,有利于形成个人风格和可持续写作的培训方案,通过创意写作课程模块体系的建立,使学生了解写作行为过程体系,熟化各阶段技能,用机制来保护创意人才,培育创意作品,为创意写作人才提供特殊通道和平台。

课程分为四大内容板块:

A.脑力激荡。在原有基础写作课程写作原理的基础上,开发出脑力激荡阶段。此模块,重在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的培养。通过脑力激荡、感知联移、想象移情等训练方式的使用,结合户外采风、参观考察、人物采访、沉思神游等手段,激活学生大脑和感官,为写作素材的收集和学生认知的开阔打下基础。

B.专项技能。在原有基础写作课程写作技法知识的基础上,针对创意写作的特点,开发专项技能写作阶段。此模块,重在对学生写作技巧的基础性培养。通过创意阅读、视角转换、文体转换、拼贴训练等方式的使用,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写作状态,锻炼专项技能。

C.系统写作。经历专项技能基础性培养后,创意写作进入系统写作训练阶段。学生通过收集、选择写作素材,开列提纲,提炼主题,培育意象,确立故事发展动力与阻力,设置故事情节、场景描写、人物刻画、对话描写等具体内容,完成作品。通過修改、润色和提高,完善作品。此阶段,教师将帮助学生引入投稿、申请出版资助、出售作品版权等活动,使创意写作课程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使教学活动实现从人才培养到作品孵化的转换。

D.文类训练:在原有基础写作课程写作文体知识的基础上,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点以及市场就业形势,开发出文类训练模块。此阶段,主要面向文学消费、创意文化产业两个就业方向,向学生介绍欣赏类阅读文本写作、生产类创意文本写作两大文类。在欣赏类阅读文本写作中,重点训练学生二度创作能力以及纸质媒体向影视文本转换的能力;生产类创意文本训练,重在文案写作和活动策划方向。

通过四大课程板块的开展,延伸写作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应用性,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得到新维度的开发和提升,符合社会变迁的大趋势,顺应时代文化的发展。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而且可以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和实现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新业.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状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5).

[2]王春枝.影视合流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素质教育探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3]马莉莎.新就业形势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改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4]董立娟,李法玲.广播电视编导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5]张海欣,陈娟.综合类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初探[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作者:周晶

上一篇:混凝土裂缝原因研究论文下一篇:国际私法财产管辖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