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2023-02-23

第一篇:生命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少先队体验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体验教育是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在总结50多年来少先队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施体验教育是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是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需要;是少先队发挥自身优势,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

体验教育的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寓教于乐。把抽象的目标变成少年儿童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具体要求,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一、少先队体验教育的组成元素

(一)体验教育的主体——少先队员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能动地、自主地去体察知识经验、认识事物,并获得自己的感悟,激发起自己的情感,并以自我的面目参与的时候,才真正是一个主体。在体验教育中,学生之所以必然是主体,是因为体验具有直接性,它无需任何中介,体验必然是自我的,他人完全无法替代。只有经过体验,获得感悟,才会有自我的建构,并确立起主体的观念和态度。

(二)体验教育的保障——教师

在体验教育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但教师的影响和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因为在体验教育中,队员们难免会出现情况、遇到麻烦,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及时引导和纠正。教师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可以在体验教育中帮助队员,因此教师在体验教育中,起着导航灯和指引牌的作用,他可以更好地调动队员们的积极性,为讲解正确的知识、正确的道德和情感观念。使体验教育真正起到引导、教育学生的作用。

(三)体验教育的场所——学校、社区、社会

以往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学生学习的场所主要是在课堂。但体验教育的提出,使得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队员们学习的视野、途径和领域有了质变。因此,以往单一的课堂小环境,向着社区、社会这样的大环境、大场所发展、延伸。社区和社会渐渐成为了当前思想道德教育新的教育、教学场所。

二、少先队开展的体验教育的形式

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实践、体验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把体验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载体和途径,是符合自然规律和现代教育要求的。由于体验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其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的优点就体现了出来。体验教育可以是激烈的对抗比赛,增强孩子们的拼搏精神;也可以是社区服务活动,增强他们为他人服务意识;还可以是社会调查,了解目前社会的百态;更可以是双休日校园活动,让孩子们模拟日常生活,了解父母的艰辛和劳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教育,让孩子们更了解校园、社区和社会,了解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身边的社会。

(一)主题活动与体验教育相结合

在“歌声与微笑”主题教育活动,向阳小学的校园里处处听得到歌声,时时听得到歌声。在进行班队会活动前,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跟队员们一起唱歌,唱好听的歌,唱队员们喜欢的歌,唱鼓舞人心的歌,唱有教育意义的歌。我们有5首歌是要求学生一定要唱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向阳小学校歌》、《红领巾之歌》、《同一首歌》,为了方便中队唱歌活动的开展,大队部也挑选了一些经典的儿童歌曲,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的田野》、《快乐的节日》、《萤火虫》等,把词谱都印发给大家。我校希望通过该活动正确引导、组织队员们歌声嘹亮,行为规范好;微笑待人,文明礼貌好。

在庆元旦活动中,全校42个中队以各种形式进行了“我的老师”中队主题活动汇报展示。中队辅导员把三尺讲台彻底开放给了队员,队员们自编、自导、自演,一个个短小精悍的小节目。通过小节目队员们发现了平时师长们不为注意的地方,感受到了师长们那无微不至的关怀,通过一张张笑容满面的小脸,一声声感人肺腑的话语,串联起了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浓浓的爱。让队员们在活动中、在体验教育中懂得尊敬师长、爱戴师长。

(二)社会实践考察与体验教育相结合

以我校举行的“打着队旗去考察”体验教育活动为例,各中队考察活动方案的确定过程,就充分发挥了队员们的主体作用。在考察活动的准备阶段,我校以少先队代表大会的形式向全体同学发起了征集社会考察活动方案的倡议,希望每一位少先队员、儿童团员人人都来设计一份考察方案。为了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少先队大队部还设立了集体奖项和个人奖项。在准备的4个星期里,学校利用班队会课的时间向大家介绍已设计好的优秀的活动方案;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在全体家长中宣传这一活动,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我们还及时公布已收集到的考察方案份数,在各中队比一比、赛一赛的氛围中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强势的宣传手段鼓足了队员们的劲头,人人都想来为考察活动出一份力。在准备阶段临近结束时,我们统计了队员们所交的活动方案,共收到的方案为1047份,其中优秀方案有148份。在此基础上,我们把这些优秀方案推荐给各中队辅导员,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中队的方案加以完善。正因为这些方案来自队员,所以队员们对活动的积极性就特别高。在接下来以中队形式开展的社会考察活动中,每一个队员的参与热情都无比高昂,对活动的体会就更深刻。

(三)校园活动与体验教育相结合

在“双休日大世界”体验教育活动中,队员们纷纷拿出自己的玩具和生活、学习用品,组成一个学生们自己的“跳蚤市场”。在大家各自摆摊和“寻宝”过程中,孩子们意识到自己平时在使用零花钱方面过于“大方”。同时在物品交换和拍卖中,大家头一次体会到“碰壁”的滋味,感受到了工作的艰辛,从而意识到应该学会规划和使用好父母给的每一分零花钱;“网上学购物”使队员们认识到,网络的普及为我们带来了便捷的生活;“包馄饨”比赛,培养了队员们的劳动技能,引导他们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向阳小学亲子活动”中的“金鸡独立”、“两人三脚”、“蒙眼猜人”、“家庭才艺大挑战”等一系列活动,使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更深厚。

(四)自我实践和体验教育相结合

我校的队员们除了在课堂上、在校园内进行实践体验外,还自发的在生活中、在假期里开展自我实践、体验活动。队员们自发组织的“小鬼当家”活动中,自己做一天家务,买菜、炒饭、打扫卫生„„。通过活动队员们了解了生活中许多的琐碎事,体会到了家长们的辛苦。“我眼中的世界”活动,队员们把自己平时所见所闻以相片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身边的人、事、物的拍摄,队员们体会到了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和祖国的繁荣。“小小营业员”、“我是小交警”等活动,都让队员们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和劳动的光荣!这些队员们在假期自发组织的活动,充分体现了体验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对队员们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少先队开展体验教育的效果

首先,体验教育是队员们发挥自我的桥梁,在活动中让队员们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以此培养队员们的自信和自尊;体验教育是队员们感情发育的基地,在各类比赛中,有胜利就肯定有失败,胜利必定会高兴,失败一定会悲伤。怎样从失败中奋起,从而取得胜利,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是情感发育的一个成熟过程;体验教育是队员们道德培养的摇篮,遵守游戏规则是培养遵守道德标准的一个初级形态。只有通过队员们的亲身体验才能养成遵守道德和情感的意识和习惯。

其次,体验教育有利于培养和发挥队员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的主题性特征。在活动过程中,队员们对活动课题、活动手段和方式的选择,对活动目的、步骤和计划的确定,对活动诸环节,对活动过程的控制,无不需要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参与。在这种过程中,上述特征自然也得到了相应得培养和发挥。

最后,通过体验教育,不仅可以培养队员们的心灵、道德、人格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老师们可以从队员们的玩耍中,更清楚地认识到现在他们的性格特征和道德理念。面对当前学生们出现的普遍问题,老师们能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纠正学生们的不足之处,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让体验教育和应试教育互为补充,互为帮助,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教学体系。

第二篇:语文创新教育的实践和思考[范文模版]

语文创新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南京市竹山中学李照东

内容摘要:

语文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有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

创新教育实践思考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 而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本文就语文创新教育的实践和思考略陈浅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语文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教学目标的公开化。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教学效益的最终体现。清晰的教学目标,宛如路标,为教学指明了方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往往藏于教师心底,而学生心中无数,这给达标带来了很大困难。重视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就会为其积极主动构建新知创造条件,点燃创新意识的火花。学生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获取创新成果。

目标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展示目标,有利于学生激活思维,引发创新意识;达标训练,有利于学生启动感官,激发创新思维;目标反馈,有利于学生及时矫正,发展创新能力;测试目标,有利于学生自我对照,检验创新成果。目标的显示,应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切不可千篇一律。

(二)教学过程的参与化。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动脑、动口、动手,体现主体作用,展示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敢于“放”。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给予学生参与的时机。这样,才能唤醒他们沉睡的主体意识,激发参与意识,使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展。二是要鼓励“讲”。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燃烧起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允许走上讲台,发表见解;提倡七嘴八舌,各抒己见;鼓励标新立异,有所创新。这样,才能突出主体的能动作用,实现生动、活泼的创造性发展。三是要引导“质疑问难”。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问题,有疑点,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造。首先要创设好质疑的氛围。要破除迷信,欢迎质疑。要告诉学生:专家、老师、书本中的言语并非金科玉律,完全正确。要敢于向教材、老师唱“反调”。其次,要结合教材内容,启发他们质疑,并诱导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钻研,讨论,发表创新见解,寻求解决的方法,切不把学生的思想轨迹强行纳入自己设计的轨道,用自己的思维成果和教科书上的结论来束缚学生的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熄灭学生的思维火花。作为教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多为学生提供自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素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三)教学内容的迁移化。

从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一般来说,多数教师往往局限于“单篇式”的讲析,或采用“单元组合式”的“讲”、“练”、“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时就课文讲课文的现象还比较突出。这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反三”能力。因此,强化迁移训练,抓好知识渗透十分重要。所谓迁移,就是结合教材有关内容,选讲或选练与之相关的内容,并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对照、比较,或求同,或求异,提高分析鉴别能力。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课文的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将学生的思维迁移内化为语文的能力,使其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成为会创新的人。所谓渗透,就是在教学中,注意有此及彼,做好衔接;突出“大文板块”知识的综合训练,逐步构

建“大语文”的知识体系。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动用。

(四)教学方法的转型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表现为“他教型”,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训。由“他教型”向“自学型”转变,就要以学生为载体,诱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索 ,自己思考,自己评论,在实践中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就作文教学而言,可作以下训练:

1、自办小报。围绕一个主题,或选取一个侧面来办。如“校园剪影”、“假日见闻”、“生活感悟”等等。学生自己组稿,自己绘画,自己设计,既当“记者”,又当“编辑”。从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自命文题。结合年级写作目标,随兴所至,自己命题,自己修改,自写评语,激发主动创作的兴趣。

3、变换角度。如有这样一道作文训练题:看名画写出一篇评论。要求变换评价角度,不准少于三点。由此定格,便可针对性的展开评论。或评画的意蕴、主题;或评画的结构布局;或评画的色彩、线条处理;或评画的人物特征。有时,还可安排一题多体的写作。这样,不仅突破固有的、僵化的写作模式,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且又能锻炼其写作多种文体的能力。

4、自辟蹊径。教者可根据写作要求,巧石兴波,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异想天开”,当堂进行立意构思训练,并且作交流、评比,发现典型,大力提倡,以激励创新精神。

5、自写书评。学期伊始,可向学生推荐

二、三本文艺作品(以适合中学生阅读为宜),要求学生择其一本,在

一、二周内通读一遍,并作好笔记,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或书评,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当读者,又当“批评者”,从中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更新教学手段,是适应信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功能去认识和理解事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将多媒体引入课堂,使课堂的教学内容由静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使学生扩大了想象创作的空间,激发了兴趣,启迪了思维。便于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发现、发展,任意驰骋,

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此外,实物展示,投影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电教媒体将会陆续进入课堂。课堂教学会出现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格局。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想象力,而且也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科技含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语文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解除应试教育的羁绊。

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是素质教育的羁绊。其典型特征表现在阅卷和入选的弊端上。所谓“填鸭式”的标准答案,象金科玉律,说一不二;所谓道道“门坎线”,似无形围墙,又将众多学子拒于校门之外。它严重制约了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在这种机制下,上级对学校的评价是“只要应试好,其它没什么大不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是“一张卷子,一张表格,一个名次”。而学生则是整天“读死书”、“死读书”,竭尽全力,争上“独木桥”。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个性也难以张扬,正逐渐失去创新意识和能力。今天,应试教育的锁链已到了非砸烂不可的时候了。如果仅仅写在文件上,说在口头上,那么,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我们民族的希望就有被淹没的危险。所以,推进以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必须坚决果断地解除应试教育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创新的过程中,革除弊端,“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学有创新”,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要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如果教师依然墨守应试教育的阵地,亦步亦趋,抢占时间,沉迷题海,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教师应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吸取新的教育教学成果,做到观念更新,方法创新,内容见新,教学手段出新。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点燃学生创新的智慧“火花”,因势利导地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这样,才能比较好的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有研究结果显示,创新精神较强的教师比创新精神较差的教师能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灵活,更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因而培养出的学生相对来说,创新能力较强。

(三)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只片面强调传授和培养适应考试、生活和工作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对语文教学的文化渗透性和社会实践性,这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创造性的意识、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智慧是不利的。因此,只有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才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观,激活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转变观念,突破固有,有所创新,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将学生教育的“小学校”与学生未来生活的社会“大学校”结合起来;将学生语文学习的“小课堂”与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结合起来;将学生在校学习的“小课本”与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大课本”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小学校”学知识,是为以后在“大学校”再学习奠定基础;在“小课堂”打基础是为步入“大课堂”提供技能;学习“小课本”是为了未来能读懂社会“大课堂”在作准备。这就是大语文教学观的外延和内涵。为此,作为教者,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上,在活动开展,测试评价等一系列问题上,都应通盘考虑,处理得当。一切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弘扬个性为归宿。这也是实施大语文战略的目的所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为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略的做法和思考,不足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第三篇:“增强生命感和责任感”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

总结

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有了更高需求,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特别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2011年继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的“规范办学行为”,我校开展了以“增强生命感和责任感”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实践活动,这是继2007年全县师德师风大教育活动后又一次重要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校在造就一支师德优、师心慈、师身端、师风正、师志坚、师学勤、师业精、师纪严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小结于后。

一、成立了领导小组

为确保全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顺利开展,我校成立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人员名单如下:

组长:张林

副组长:罗旭

成员:唐映开、付兴材、胡先鹏、曾昌友、符平富。

建设组织协调工作

二、学习动员

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安排部署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活动目标、任务和具体方法步骤。提高了全体教师在师德建设和发展教育事业中的紧迫性、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切实增强了师德 1

师风建设的自觉性。

三、学习培训。

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全体教职工进一步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期师德精神的颂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中小学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毕节地区教育局关于规范全区教师从教行为的规定》、等内容,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组织教职工观看《师表风范》、《师德启思录》、《绝路》、《忏悔录》、《碰不得的高压线——治理教育乱收费警示片》等电教片,组织学习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开展警示教育和师德示范教育活动。活动采取集中学习、分析研究、交流讨论、个人自学、座谈会、学习心得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提高了教育效果。并作好学习教育记录,收集整理好学习培训资料,每位教职工都有2000字以上的学习心得1篇以上。

四、广泛宣传。

充分利用会议、简报、专栏、板报等,大力宣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了浓厚氛围,使每一位教师都提高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要求,增强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五、结合实际,在师生中开展以“增强生命感和责任感”为主题的作文竞赛和演讲比赛,优秀主题班会观摩活动,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等,形成学校重视师德,教师注重师表,学生尊重教师,家长配合教育的良好氛围。

总之在这一年中全体教职工在重视师德,注重师表方面有了很大的进不

步。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下年还要明确方向,加强学习,使我校师德师风教育更上一层楼。

第四篇:加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形势的影响,回迁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党员(以下简称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人数不断增多。他们的组织关系一般集中在城市人才交流中心党组织或者原籍地的村(居委会、社区)党组织,但由于人员流动性强、就业不稳定、活动范围大等因素影响,造成了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情况。如何加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今年以来,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对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召开党务干部、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代表等不同层面座谈会,深入农村实地走访,利用党建网站对305名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进行问卷调查等办法,研究分析这一党员群体的教育管理现状,并在高虹镇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探索建立加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

一、背景和困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属于农村(城镇)外出务工党员群体范畴,是流动党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目前临安市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总数为1100余人, 1

其中在本市工作和生活的518人,占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总数的43.3%;在临安市外流动的679人,占56.7%。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群体普遍年龄比较轻,由于没有家庭和孩子的牵绊,他们一年之中在外流动的时间要比普通流动党员更长。因此,随着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其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组织管理难。根据问卷调查,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中一年内在家(镇)少于3个月的占63.6 %,在家(镇)半年以上的仅占22.6%。一直以来,我市对待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迁回原籍地的村级党组织,另一种是由市人才交流中心管理。据统计,目前全市在村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已经超过800名,占全市农村党员人数的4.4%,平均每个村3名。由于村党组织开展活动一般不会特意安排在节假日期间,而是“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开”,因此给这些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参加学习和组织生活带来了一定难度。同时,村党组织在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村务决策和换届选举等活动时,由于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不能正常参加,影响到会率,也给村党组织带来管理上的难题和困惑。另外,据统计,目前市人才交流中心党支部党员人数已经超过300人。由于党员人数庞大、流动性强,要严格按照党内组织 2

制度进行管理,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

其二,培养考察难。在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由于长期在外,造成了表现情况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的现象。从调查的情况看,一般高校鼓励新生在大学一年级提交入党申请书,大二大三分批安排进入党校进行学习并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一般大四考虑分批择优发展。这样毕业回乡的党员群体中,预备党员人数很多。据统计,2009年转入我市的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中有71名是预备党员。这些预备党员,由于长期在外,很少参加村里的组织活动,村党组织和党员对他们缺乏联系和了解,因此造成了预备党员表现情况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的现象。

其三,思想教育难。村党组织因受教育资源、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载体、方法都比较单一。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党的政治理论、涉及农业农村的政策法规以及本地党组织的重大决策等。而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普遍对这些内容不感兴趣,他们更关心涉及自身就业创业的一些政策规定和知识技能。学习的形式一般采用读报纸、念文件、上党课的模式,学习方式不够灵活,感染力和渗透力不强。而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相对农村党员来说,眼界更开阔,知识面更广,接触的新事物更多,对这种灌输式的学习模式普 3

遍比较抵触,很难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参加学习教育活动。据调查,分别有32.5%和30.7%的党员认为参观学习和开展志愿者活动是比较好的教育形式,仅有20.6%的党员认为集中开会过组织生活是比较好的教育形式。

其四,作用发挥难。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普遍素质较高,大多数党员在学校里就是青年志愿者甚至党员志愿者。据调查,38.2%的党员表示非常愿意作为党员志愿者,61.8%的党员表示只要时间允许愿意作为党员志愿者,为村、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但是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他们的文化素质水平较高,但是普遍缺少社会阅历,加上对本村情况不了解,在面对一些村里的重大事务时,不能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由于年龄上的差距和文化水平的不同,与支部内其他党员的交流互动不多,在开展活动或过组织生活时就不能很好的融入到党员集体当中。

二、思路与举措

为破解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难题,今年以来,临安市在前期高虹镇试点的基础上,自下而上总结经验、自上而下全面推广,在各个乡镇(街道)依托党员服务中心建立了回乡高校毕业生党支部。通过管理服务集中化、教育联络网络化、作用发挥制度化等创新举措,着力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搭建一个教育、管理、服务的新平台,逐步建立起全面覆 4

盖的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管理体系。主要做法如下:

1、创新组织设置,解决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管理难问题。科学的基层党组织设臵方式是抓好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按照简便易行的原则,临安市结合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实际,大胆打破按照地域、单位设臵基层党组织的传统模式,积极探索符合新形势要求的组织设臵方式。一是建立回乡高校毕业生党支部。各乡镇(街道)在建立本辖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信息库的基础上,依托乡镇(街道)党员服务中心的硬件设施和人员力量,按照基层党组织设臵的基本原则,单独组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组织,名称统一确定为乡镇(街道)回乡高校毕业生党支部。党组织负责人一般由年纪较轻、能力较强的乡镇(街道)工作人员或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会干部的大学生村官担任。同时重点关注社区、大学生创业园、工业聚集区等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相对集中的区域,对于符合条件的单独或挂靠党员服务中心建立支部。二是规范组织关系转接。以各乡镇(街道)为主体,对今年毕业、有意将组织关系转入户籍所在地村(社区)党组织的高校毕业生党员,统一由高校毕业生党支部接收。对于组织关系在村(社区)的历届高校毕业生党员,原则上要求其统一将组织关系转接至回乡高校毕业生支部进行管理。对于就业稳定、工作单位党组织健全的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由支部工作人员及时掌握动态, 5

鼓励其迁往工作单位党组织,营造回乡高校毕业生党组织可进可出的灵活管理模式。三是明确支部职能定位。明确回乡高校毕业生党支部是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从高校到社会的“中转站”、联络站,承担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预备党员考察和转正、组织关系转接服务等职能,不发展党员。

2、创新教育管理,解决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培养考察难问题。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是加强回乡高校毕业生支部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根据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流动性强、学历比较高的特点,临安市积极探索创新教育和管理的新载体、新方法、新机制,力求教育上水平、管理出实效。一是建立远程联系平台。利用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熟悉网络的特点,构建支部和党员的远程联系平台,建立“专人+电话(手机)+网络”服务体系,即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开通热线电话,依托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建立短信平台,建立党支部工作QQ群,同时在条件具备的乡镇(街道)建立学习交流网页(论坛),切实加强支部与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沟通联系。二是规范组织生活制度。按照党的组织生活相关规定,结合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实际,支部采取“属地+虚拟”的组织生活制度。属地组织生活是指由支部组织召开的活动或会议,要求每年组织全体党员会议不少于两次,具体时间可视多数党员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一般安排在“七一”、国庆、春节等节假日期间,会务工 6

作由党员服务中心负责落实。虚拟组织生活是指利用党员QQ群、网上党校、网络支部等虚拟化平台,把“三会一课”移到网上进行,方便党员联系沟通、学习讨论和思想交流。同时利用寄送学习资料、发送“红色”短信、举办网络主题论坛等形式,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实行结对帮带制度。认真履行党支部对预备党员的培养考察职能,针对回乡高校毕业生党支部预备党员较多的情况,全面实行预备党员培养考察结对帮带制度。指定本支部党龄较长、有党务工作经验的党员与预备党员结对帮带,担任其培养考察联系人,做好高校毕业生预备党员在校培养与毕业后的考察情况交接,依托远程联系平台定期听取培养考察对象思想工作情况汇报,并利用支部工作QQ群,进行预备党员转正公示,保证程序执行到位,确保发展党员质量。四是完善支部考评机制。建立支部及党员的考核评优制度,严格按照党内有关规定进行考核和评优,将日常思想汇报材料、网上支部会议出勤率等均纳入考核和评优依据,并将党内双评工作纳入年底党员大会议程。乡镇(街道)党(工)委将在评先评优、乡镇党代表选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名额分配,定期评选表彰,宣传先进典型。

3、创新活动载体,解决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作用发挥难问题。贴近实际、富有实效的活动载体是充分发挥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作用的有力抓手。临安市结合回乡高校毕业生党支部 7

和党员的特点,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发挥作用搭建了广阔平台。一是搭建志愿服务平台。要求回乡高校毕业生党支部在了解掌握党员特点、长处以及地域分布等情况的基础上,将党员划分为若干党小组,分别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载体,通过参与法律援助、政策咨询、人才培养、义务劳动等方式,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在年底评议时,根据实际情况设臵“党员志愿者服务标兵”等称号进行表彰奖励。二是搭建就业创业平台。通过整合资源、出台政策,鼓励引导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自主创业,积极参加村、社区干部和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招考。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重点的党员教育平台,深化远程教育专家服务、惠民政策直播、“村村都有好青年”计划等活动,注重为高校毕业生党员提供实用技术培训以及就业岗位、市场信息等服务,同时发挥乡镇(街道)党员服务中心的作用和优势,为创业大学生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措施。三是搭建参政议政平台。充分发挥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的特点,定期在网上支部大会时由镇领导主持进行网上政情通报,开展互动讨论,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组织广大党员参观乡镇(街道)重点工程项目,激发党员参与家乡建设的创业热情。在年底评议时,根据实际情况设臵“服务 8

家乡建设标兵”等称号进行表彰奖励。

三、启示与体会

加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既是强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载体,也是夯实基层组织建设的创新举措。在近一年的探索实践过程中,我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和体会。

1、强化责任落实,是加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当前,对于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不论是流出地还是流入地的党组织都比较重视。但是作为流动党员重要组成部分的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在教育管理上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覆盖有空白的现象。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加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坚持简便易行的原则,按照有利于管理教育、有利于发挥作用的要求,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党委负责,人才人事、劳动保障、户籍管理等部门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教育管理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定期考评奖惩,确保责任落实。

2、突出党员主体,是加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是一个特殊群体,充满朝气和活力。要结合这一群体的特点和优势,运用激励的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创业干事的热情,让他 9

们参与到推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中来。要切实加强教育引导,根据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实际情况,积极创设有效活动载体,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教育引导,帮助党员提高党性修养,激发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要遵循“坚持标准、立足教育、区别对待、结合治理”的方针,区别不同情况严肃处臵不合格党员,保持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3、坚持因人制宜,是加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方法。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流动性强,思想比较复杂,如果不注重有针对性的教育,就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在教育内容上,要按照“重在实效”的要求,注意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提供就业创业服务融为一体,力求做到切合实际、学以致用。在活动内容上,要更贴近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思想、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适应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增强活动吸引力,走灵活、分散、小型、业余的路子。在方式方法上,要充分发挥网络虚拟平台作用,同时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做到日常虚拟教育和集中组织活动互促互补。

4、配强党务干部,是加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力保证。优秀的党务干部是回乡高校毕业生党支部不可或缺的核心骨干。要配齐配强支部班子,选派思想观念、文化水平、年龄层次和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相近,具有一定党务工作经验的乡镇(街道)机关党员或者大学生“村官”党员担 10

任党支部书记,负责支部全面工作。要加强教育培养,通过学习培训,使党务干部特别是党支部书记系统了解和掌握党员教育管理、群团组织建设等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知识,提高党务干部的党建理论水平、政策水平、领导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回乡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第五篇:黑塘小学开展以“以增强生命感和责任感”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实践活动总结

黑塘小学开展以“以增强生命感和责任感”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实践活动总结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师德建设工作,提高全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根据《毕节地区教育局关于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以“增强生命感和责任感”为主题师德师风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毕地教发[2010]2号)和《纳雍县教育局开展以“增强生命感和责任感”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我校从自身实际出发,自3月份以来,开展了以“增强生命感和责任感”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实践活动,现将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教师在群众中满意度。 在本次师德师风教育实践活动中,我校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以“增强生命感和责任感”为主题,健全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创新师德建设载体,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砺练职业能力,力行师德规范,不断提高师德建设水平,促进教育行风建设,提升了我校教师队伍在人民群众中的满意度。

二、 领导重视、开展有序。

此项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成立了以郭遥校长为组长,德育主任、教务主任为副组长,教研组长、工会主席财务管理人员等为成员的师德师风工作领导小组。拟定了师德师风活动方案,做到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注重实效,学校加大了活动的过程管理,让全校教师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各项活动按照计划推行,使活动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 加强教师师德师风理论学习,提升教师师德修养。 在3月份和4月份我校开展了师德理论学习活动,以丰富教师师德理论水平来促进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深入学习领会《毕节地区教育局关于在全区教育系统深化 “增强生命感和责任感”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纳雍县教育局2012年师德师风教育实践活动方案》和《毕节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局长)中小学校 中小学校长 中小学教师“十个不”承诺》等文件精神。加强了教师对《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让全校教师认真做到了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不体罚学生,不以教谋私,不斥责家长、不言谈粗俗、不搞违规家教,从很大程度上规范了教师行为,提高了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让广大教职工能坚守高尚情操,发挥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我校组织教师学习了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政治理论,让广大教师的党性修养得以提升,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平等地关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染和引导学生。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教育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教师的“生命感和责任感”。

1、实施“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力”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2、开展校园安全防治工作、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3、开展学法、普法活动,提升教师的法律意识。我校以“十二五”普法验收为契机,在全校师生中大力开展学法、用法活动。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案例的讲解,让学生懂得了《未成年人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常识。

4、开展师德师风讨论活动,通过办专题板报、撰写论文或心得体会等加深教师对“生命感和责任感”基本内涵的理解,让教从自身道德修养、依照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等实际行动践行“生命感和责任感”。

师德修养并非一日之功,良好的师德行为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磨练。尽管在此次师德师风教育实践活动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教师,但我们也要正视个别教师的不良行为和继续保持师德优秀教师先进性的艰巨性。总的来说要抓好全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

黑塘小学

2012年5月7日

上一篇:什么是银行的大堂经理下一篇:三年级教科版科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