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与理想信念教育

2022-08-10

第一篇:法治与理想信念教育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再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源于自己对工作的倦怠,感觉自己每天在做着重复的事情,似乎进入了工作的倦怠期,热情淡去,烦恼倍增。感觉像是撑船,沿着同一条水道,从这个渡口到那个渡口,只是所载的人不同而已。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如一剂良药,为我的教育导航,给予我工作的动力。

该书的作者为肖川博士,作为教育学领域的青年学者,肖川博士在他的研究领域内建树颇多,他的文章朴实、优美、新锐、独到。这本书收入了他近十年所写的教育随笔50余篇。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著”……那一个个直抵人心的话题,说出了我们的心理话。书中许多经典的表述,让人感到思想力量的强大。

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读书的过程是与读者对话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质朴与豪放、灵性与率真、睿智与宽厚集与一身的学者风范,还有他那颗对教育事业无限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诗意教育,也渴望着自己去发现、去体味教育中那如诗如画的意境。

我相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依据书中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会发现,其实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会随着阅读、交流与沟通迎刃而解,进而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

“三生教育”的概念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关心他人和集体”;“生态教育”,强调“珍惜生态,关心社会和自然”。以“三生教育”为学校德育的抓手,以“三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将学校的德育工作涵盖在“三生教育”之中,将学生的教育,师德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统筹在“三生教育”概念中,有针对性、有效地开展德育活动,打造出学校的德育品牌。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总之,“三生教育”,有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有利于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只有通过“三生”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第二篇: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各位老师:

大家好!利用上个假期的时间,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感触颇深。

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无论是 “教育即解放“,还是“真诚的言说”,均在一个个看似轻松的话题中高扬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书中每一篇文章都给我启发,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育就是服务!这短短六个字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当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之时,是否洞察到了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教育并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递,人的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以自身的真实展现来感染身边的学生。你要学生有爱,教师先得爱学生;你要学生有容人之量,教师先得对学生宽容;你让学生懂得帮助他人,教师就得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当孩子从你的身上感受到温暖、真诚、仁慈、宽容的时候,他的心中也开始对人性的光明有所了解和感悟。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教育思考的深刻性,从他的言论中透露着对教育的人性化追求。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但我们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这一点。知识的灌输往往过重地成了主角,而缺少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正如书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 1

关爱生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引导者。遇到一位好的老师往往会使这位学生终身受益。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何等重要,这就对我们广大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书中提到了教师需要做到的“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虽只有少少的二十四个字作为概括,但却包含了对教师耐心、宽容、责任、为人、处事等素质的众多要求,这也成为了我们衡量自己的专业成长是否成熟的标尺。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质朴与豪放、灵性与率真、睿智与宽厚集与一身的学者风范,还有他那颗对教育事业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

教育是一个人文的世界,书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我认为两者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前者的教育目标更长远,看重的是学生今后的成长的道路;后者也许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只为了学生的成绩好一点。这样只求眼前分数的教学是永远也不会是最有效的教学。许多的教育工作者学者都指出教育的真谛在于爱,教育的目标是在于人的发展。我想,这本书中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让我们在工作之余对自己的实践作一点点思考,我想只有有了思考,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收获!

第三篇:教育的理想与信念(3)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

1、 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的含义。

“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教育需要思想,需要有思想的学者去解释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真谛,预见教育的未来;需要有教育思想的行政领导,去制定教育政策,用思想推动教育改革,需要有思想的校长,用思想凝聚人心、管理学校,取创生新的教学模式。 教育作为一种关涉人的精神世界的活动,因而思想便有了双重含义: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

2、 与经典为友的含义。

教育的智慧大多是古老的智慧,经典比时尚更为真实。因此,我们在思考教育问题时,要多一点历史意识,少一点理智的虚妄,在改革中不急于求成,通过点点滴滴的浸染、涵养,经年累月的尝试、摸索、积累、深化,将古老的智慧转化成教师的信念、行为,只有这样,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才会更细致、深入。

3、 教育即解放的含义。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提出了“教育即解放”的口号。教育即解放,是指教育要拒绝灌输,因为灌输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

教育的真正使命是:把人从互相敌视、互相防范中解放出来,从心灵永无宁日的战争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功利和世俗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依附、盲从和定势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习俗、传统、群体压力以及本能欲望中解放出来。其侧重点是致力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 教育的力量之含义。

没有任何一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是贫穷的,也没有任何一国愚昧无知的人民是不贫穷 的。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国库的殷实、城堡的坚固、公共设施的华丽,而是取决于公民的素养,即人民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

(1)教育是国民经济的增长点;

(2)教育对于个人的价值至关重要;

(3)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良好的教育能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嫰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5、良好的教育的含义。

(1)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受到良好的教育。个人的自由,群体的和谐,社会的公正、人类的幸福与尊严,全系于良好的教育。

(2)在教育中,用心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是良好教育的保障。

(3)让年轻一代在人性的光辉里,拥有一个关怀的人生,是良好教育达成扥目的。

(4)对活动保持持久的投入,拓展心灵疆域,培养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是良好教育的重要因素。

6、如何理解“关注师生校园生活质量”的含义。

师生校园生活质量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衡量:身心愉悦的程度;内心充实的程度;成就感。 学生校园生活的核心内容就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因而影响学生校园生活质量的因素有:师生关系、课业负担、成就感、自由度、受到关注与重视的程度、教育活动的吸引力等。 提高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主要是通过提高课堂生活质量来实现,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

力。

7、教育情境的特征。

(1)教育情境作为影响学生的一种现实力量,必须充满对人的价值的理解和尊崇。

(2)用心呵护和极力弘扬批判性的思考力是教育情境的灵魂。

(3)内在于教育情境的教师和学生都应是诗意的存在者。

8、负担过重何以导致肤浅。

(1)负担过重,会导致一个人忙忙碌碌,疲于应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深化、细化所获得的知识;

(2)负担过重不利于儿童情感的发展。游戏是儿童与世界打交道的最佳方式,负担过重会淡化、扭曲,甚至剥夺儿童以游戏的精神理解和把握世界。

(3)闲暇是一个人自由发展的空间。没有闲暇,就没有自由发展,没有自由发展,就没有对世界深刻、独到的感悟、体认、理解和把握。

(4)负担过重会导致学生智慧潜能的过早、过度的开发,使智慧潜能得不到应有的滋养、生发,而导致平庸、肤浅,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9、教育的灵魂是什么?

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换句话说,就是处变不惊、清醒从容、有所执着、敢于担待的道德人格,就是教育的灵魂。

10、谈谈对“教育就是服务”的理解。

(1)教育要在制度、目标、措施和方法层面上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真正做到“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能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将“教育就是服务”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和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欢乐与自豪。

(3)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最具服务精神的教育。

11、简析创新教育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前提条件,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创新教育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在精神实质上是潜相交通、互为因果的。创新教育只有以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为依凭、为底蕴,才能防止将创新教育窄化、浅化和庸俗化。

12、“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的含义。

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都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真正的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所有的思都是诗”。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阅读中会一次又一次地感动,在感动之后深切地洞悉生活的真谛,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

13、教师的专业成熟及其途径。

教师的专业成熟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专业眼光---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整体、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性活动;

(2)专业品质----基于教育理想与信念,体现与日常的细微的行为之中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3)专业技能----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方面的技能。

教师专业成熟的途径:

(1)教师学历的提升。文化素养、教育追求、教育智慧三大素养同步发展。

(2)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

(3)校本培训。

(4)参与教育实验。

以上四方面的途径都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自主发展。

14、教师的“六个学会“的含义。

学会等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从容的心态对待工作;

学会分享---学会倾听、欣赏别人

学会宽容----胸襟开阔、气度恢宏

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学会合作-----学会与校长、、同事、家长、学生合作

学会创新----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

15、教学要达到怎样的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

(2)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

(3)帮助学生建构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

(4)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

16、对完美的教学的理解。

完美的教学条件有二:深刻与真诚。

深刻,意味着能给学生匠心独运,别有洞天之感,能唤起学生的惊异感知和想象力,能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真诚,意味着师生之间坦诚率直,无矫揉造作、故作姿态之感,有着自然、真切与和谐之美。

深刻与真诚体现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之中,体现于教学氛围的营造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之中,让学生有喜出望外的感觉。

17、关于闲暇教育的理解。

“人唯独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闲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亚里斯多德)。

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开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届的敞亮,也需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留一份闲适给自己,享受生命的从容与韵律;留一份闲适给自己,聆听心灵的悸动和低语。闲暇是一个人自由发展的空间。

创造力的生发需要闲适与自由作为土壤。没有闲暇,就没有自由发展,没有自由发展,就没有对世界深刻、独到的感悟、体认、理解和把握。

第四篇: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心得

王少莹

最先吸引我去读肖川先生的书是偶然在杂志上看过他的“六个学会”,他说:“广大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细细品味他的文章,里面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而是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他告诉了我们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该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读到这里,我有种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英语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他告诉我们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读这段时,我心里有一阵揪心但又力不从心的感觉,中学阶段虽说是基础教育,但由于受客观环境影响,似乎狭隘成了应试教育的基础教育。有时,我们只看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不是让学生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书里写到一个让人心疼却又觉得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我不由地想,我在之前的学生生涯中,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深刻的兴趣与爱好,再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有种莫名的恐惧。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三、他告诉我们要与经典为友

肖川先生说过: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该优先于‘成材’,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等。教育的道理,之所以都是些大道理,就因为教育是关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由此我想到,我们平时对学生日日提醒、教导的,正是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的道理,想到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笔者强调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在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多一点历史的意识,少一点理智的虚妄,这样我们就会对教育的理解当会更细致、更深入。古老的智慧需要反复的咀嚼,需要不断的切已体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由此,想到我们对学生的日日提醒,也要自己先不断咀嚼其真意,并且联系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并且带着发展的眼光和辨正的态度去教导学生。

四、他告诉了我们教育的意蕴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我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五、他告诉我们教育的期待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对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肖川先生的文章真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乐也,无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也许是平时所养成的一种职业习惯,我们已经看惯了也写惯了那类扳起脸来说教的文章。读完整本书,让我感受到,对待教育,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情怀,教学生去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学生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在这个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该时刻提醒自己的,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始终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爱弥儿》读后感

久仰法国大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这本著作,皆因自认文化功底不足而久久没有拜读,当年上学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忏悔录》让我费了好大的力气也未能完全理解大师的思想境界。

时至今日,身为教育工作者,再也找不到借口不看这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下面是我的一些肤浅的读后感,不对之处还请见谅。

《爱弥儿》果然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纵使人性本善的理论是高尚的,但是从时代的立场来看,从进化的发展史来讲,也是不科学的。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创造了我们,但是并没有教我们怎么样的去做,我们也不是有意的去让人性善的东西变坏,也不愿意去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更不愿意让自然的生物变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没有教我们如何走捷径,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们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爱弥儿》认为我们生来软弱,生来愚昧,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这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育不同而互相冲突的话,那么对他的教育就不好;如果三种教育都趋向于同一个目的的话,那么他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爱弥儿》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

对于这一点我是举双手赞同的。现代的社会给我们这些在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太大的压力,把培养人的功与过全都规因到老师的身上,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教育工作者不单只是我们这些在校的教师,还包括家庭里的父母亲长辈等。纵使我们学校的老师要负起全部的教育责任,我们也只是卢梭所说的三种教师当中的一种教师,而不可能做到是三合一的全能教师。社会应当重视家庭教育像重视学校教育一样来对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从心理上放弃,有些家长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希望老师帮他们把子女培养成龙成凤。其实当一个孩子从父母的手上交到老师的手里的时候,这个孩子基本已经成型。打个比方说,当我们见到一个还没有接触学校教育的孩子时,从他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基本判断出这个孩子是什么性格的人;当老师的工作只是对他进行改造,好的保留鼓励发展,不好的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剔除,我觉得教师的工作就是一个补救的再生产的工作,原材料已经定了,教师唯有呕心沥血地通过一些艺术工作让这个材料变得更加的完美。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责任,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教师,当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会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教师,我们的教师确实是一个很伟大的人,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我们虽然愿意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承担起全部的责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请支持我们的学校教育,一起来当园丁,共同携手创造更美好的园地!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在“6+1读书活动“的序幕拉开之始,就听说肖川老师的文章是美文,到底有多么美,怎样的美法,是在头脑中最先提出的问题。找到这本之书后,觉得这本教育随笔真的就像一个端庄、随和的教者,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向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真的感到了美,一种自然清新的美!

如果说读后的感受,我觉得更多的还是感动。做教师已有15年的时间,从未真正总结过我应该怎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当读到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我才发现这么多年原来只用24个字就可以概括: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这就是肖老师的六个学会。真的不知如何写“感”,因为他说出了许多我想说而有不知如何描绘的、积压在心底多年的心声,那就摘录下一些我感动的美丽之处和大家分享。

(一)学会等待

学会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其实,从我们个人生命历程来说,99%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而正是这貌似徒劳的努力,使我们拥有9%接近成功的机会,而正是这9%的接近成功的机会,最终使得我们有1%的取得成功的可能。学会了等待的教师,一定永远不会对孩子说“你不行”。教育是最能体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领域,只要我们付出真诚的努力,就会取得成效,尽管更多的时候不是那么直接,那么迅速。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

(二)学会分享

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共同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是战士,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学会分享,首先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儿童的心灵,学会从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高高在上的教师,怎能听到学生真情的呼唤?自以为是的学生,又如何听得进教师的肺腑之言?重要的是将心比心,彼此倾听。

再次,学会分享,意味着努力创设一种新的分享方式和新的表达方式,因为分享方式和表达方式本身就蕴涵教育的因素;意味着对于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倾向的自觉防范。

最后,学会分享是和学会欣赏别人高度相关的:欣赏别人其实就是真诚地去分享对方的闪光之处,它会给我们非常单纯的满足、愉悦和快乐。有人讲,我们不见得喜欢我们所欣赏的人,但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对别人表现出真诚的赞扬和欣赏,会使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的阳光、温馨和美丽。而当一个人在成长历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爱和欣赏时,一旦他拥有了权力,就更容易表现出自我中心、专制与独裁。

(三)学会宽容

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势恢弘,就是心智不那么闭锁、头脑不那么固执、思想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诊视个性,尽可能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尽可能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四)学会合作

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也必定是一个崇尚合作的时代。因为一方面,个性使得合作成为必要与可能;另一方面,个性也只有在人与人的合作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学会合作就意味着对于不同、对于差异、对于另类,甚至是对于异端的尊重与接纳;意味着我们学会了“求大同,存小异”,学会了必要的妥协、退让、隐忍和放弃。作为教师,需要很好地和领导合作,和同事合作,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合作需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需要有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 (五)学会选择 当成功与失败并存、机遇与陷阱同在时,正确的选择就成为走向成功、抓住机遇的十分重要的第一步。所以,我们可以用“注重选择”来概括这一时代精神。它意味着人类将通过选择来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途径,划一的、同步的、简单服从计划安排的发展模式不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了。

教师不是一个被动的被选择的对象,而是一个引领学生进行积极选择的向导。因此,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积累,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如此才能有不俗的选择能力。

(六)学会创新

学会创新,意味着教师能够不断地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教学风格,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情作出新的解释,能够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物抱以重新的审视,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

以上摘录了“六个学会“的精髓,以鞭策自己,这是优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新世纪对教师的厚望,也是衡量教师转移成熟于否的标尺。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只要同时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过程。我要做一名教育的探索者,学习、学习,在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燥;从用“六个学会”指导自己,在教师这条路上越走越宽!

第五篇: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报告大全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读书报告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由岳麓书社出版于2002年6月,作者肖川,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英国教育哲学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校课程中心“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特邀作者。出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20多部 著作,在全国各地讲学1000余场,受到广泛的好评,是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二、作品简介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作者历时10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5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整本书除了序言和后记,分为: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真诚的言说十个部分。并且在书的封面上还有专家的评论。

书的序分别由劳凯生教授、张文质先生和作者本人来做。劳凯声在序中写道,我觉得他的文章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乐也,或似淡雅的香茗,或似陈年的烈酒,无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在当前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教育能否建起一道无形的篱笆,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这并不是简单地通过说教可以实现的。因此,关心“人”的成长应该是教育的一种情怀。张文质作为一名资深教育编辑,经手发表了多篇肖川的文章,他在序中也转述了这样一段话:“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此外在作者的自序中谈到了“随笔”。何为“随笔”?他认为,随笔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只求遣一己之意趣,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随笔是亲切的,却并不随便。在轻盈、轻巧中,透着一种内在的严肃与庄重。它不仅是一种写作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

三、主要内容

(一)教育的分析

1. 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该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肖川先生的书读到这里,我有着被激醒的感觉,我觉得教师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容、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课程及其文化、对课程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书中还讲到了教育就是服务,书中写到牢固确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在制度、目标、措施与方法层面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真正做到“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能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2. 教育的意蕴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现在我们的教育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所以教师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3. 教育的期待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教师也该对学生多一份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4.教育给了我们什么

“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是什么呢?我想不外是积淀于我们的气质、性格、处世方式与行为习惯中的那些东西。

小学阶段虽说是基础教育,但由于受客观环境影响,似乎狭隘成了应试教育的基础教育。有时,我们只看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不是让学生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书里写到一个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早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二)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作者在书的第六部分《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有六篇文章谈论这个话题,其中的一篇《教师的专业成熟及其途径》,肖川教授认为,教师的专业成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眼光——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性活动;专业品质——建基于教育理想与信念、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行为之中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专业技能——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等方面的技能。成熟就是自主地、理智地热爱,成熟意味着心智的和谐发展、有效的自我表达以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师的专业成熟,其途径有学历提升、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参与教育实验这四种途径,同时这四种途径最终都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自主发展的能力,因为教师自身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接下来就专门论述了教师的“六个学会”,作者认为,要成长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六个学会”是优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新世纪对教师的厚望,也是衡量教师专业成熟与否的标尺。 作者非常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认为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的自主判别和认真审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检视和反省;否则,教师的专业成熟,教师的不断超越自我和发展自我,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包括教师内在精神修养的提高,作者在第一部分中就讲到“以经典为友”,在经典中获取古代的智慧即教育的智慧。然而,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功利,喜欢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对于学习,作者指出,任何知识,都存在于一定的精神生态之中,要使它具有价值就需要有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没有把别人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改造、扬弃、整合升华的为自己的精神修养的学习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其他任何职业,都应“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即以一种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尽管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往往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都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情性等价值。

(三)完美的教学

作者认为,“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的、维持或促进的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的学习需要;二是与学生就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达成共识;三是规划学生领域和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包括提示或展示学生所需要学的内容;四是采用便于学生理解、最能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方式。

作者认为完美的教学一定能使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能够使学生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生。

在教育学理论中一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主体性就是个人生活的灵魂,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美国数学家维纳说:“艺术家、文学家和科学家之所以创作,应当是受到这样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所驱使,即使他们的工作没有报酬,他们也愿意付出代价来取得从事这项工作的机会的。”

四、本书特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以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本书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既有助于深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帮助广大教师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既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理论兴趣,又能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广大读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五、心得体会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让我看到了教育随笔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这种记录教育的形式产生了兴趣。这种对理性世界的感性表现让人在欣赏文字之美的同时也汲取着丰富的教育经验。文章传递了作者对于中国当代教育问题的深刻认识,对于推动教育改革的热切心情,对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追求,读了这本书之后让我收获了很多,感悟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不曾懂得的道理及教育理念。教育是需要每位教师用心去雕琢的一门艺术;教育更是需要教师用心感悟的一本书,教育是教育者一辈子需要用心去创造的。

上一篇:负责人安全操作规程下一篇:发展性教师评价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