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激情飞扬

2022-07-13

第一篇:让语文课激情飞扬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激情飞扬

如何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上飞扬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一、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云房子》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和云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小鹰学飞》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为了让学生读得的更有感情,我让学生结合体育课刚跑完几圈的感觉来读,孩子把自己跑步的感受和小鹰努力飞行的感受相结合,读懂了小鹰。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要有耐心,目标要专一,不能没有主见,要有自己的思想。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她说老师平时教我们不要固执,要及时听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这次怎么又不让听别人的话了。她的回答激起千层浪,我及时让学生们展开了讨论。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青蛙看海》一

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青蛙和松鼠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一起去看海的决心。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赏识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老 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 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 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 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 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 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

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第二篇:让青春在异国他乡激情飞扬

近日,中路公司安哥拉211项目青年突击队顽强拼搏、抢抓进度、确保质量,提前5个月完成工程的事迹登上了《国际商报》“走出去”专版头条。德国监理公司总裁携德国电视二台记者专程到项目采访,特意向德国观众介绍了杨雪松队长和他的青年突击队的事迹。这既是对中交青年在安哥拉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中交青年不辱使命、敢打敢拼、勇挑重担的真实写照。

中路公司安哥拉211项目,全长371公里,合同额达2.1168亿美元。此项目是安哥拉北部最重要的交通生命线,对促进安哥拉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进一步打响了CRBC品牌,为中安两国人民铺筑了一条友谊之路。今年9月1日,安哥拉211项目在威热省省会威热市举行隆重的竣工典礼。安哥拉总统多斯桑托斯在安哥拉工程部部长、公路局局长等政府官员的陪同下出席并剪彩。多斯桑托斯总统在典礼上对中路公司青年技术人员不畏艰辛、优质高效、提前5个月竣工表示高度赞扬,同时期待中路公司今后能在安哥拉重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11项目于2005年12月13日开工,工期为36个月。工程前期曾因雨季、地雷、热带疾病等困难,一度陷入工期严重滞后的困境。2007年3月,中路公司任命安哥拉办事处副总经理杨雪松担任211项目经理兼党支部书记。34岁的杨雪松临危授命,勇挑重担。为加快工程进度,把损失的工期赶回来,项目部成立了以杨雪松为队长的

1 青年突击队,号召全体党员、团员,特别是青年党、团员在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迅速改变了全体职工的精神面貌,青年突击队员们工作热情高涨。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杨雪松和他的青年突击队员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多月后的2007年5月,项目月产值就从3月份的329万美元增加到841万美元,6月份突破一千万美元,

7、

8、9连续三个月月产值超过两千万美元。安哥拉共和国总理带着包括工程部部长、公路局局长、沿途各省省长在内的庞大代表团到项目参观。2007年底,杨雪松同志荣获“中国交通建设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2008年4月21日,中交集团孟凤朝总裁赴安哥拉办事处视察工作,对211项目施工进度和项目青年突击队的事迹给予了充分肯定,勉励安哥拉办事处年轻一代中路人,抓住机遇,勤学本领,快速成长。今年五四前夕,中交集团授予杨雪松同志“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中路公司授予安哥拉211项目“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第三篇:弘扬五四精神 让青春激情飞扬

弘扬五四精神

让青春激情飞扬

五月的春风情深意暖,五月的花海流溢飘香,和着春潮,伴着夏韵,在花海灿烂夺目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五四”青年节。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春是生命的华彩乐章。五四精神薪火相传,我们不仅要缅怀先贤的业绩,同时也要肩负起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祖国的命运就是每一位公民的命运,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每一位员工的不懈努力,让我们激扬青春,携手未来。让我们高举爱岗敬业、拼搏奉献的旗帜,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成绩。回首过去,我们心潮澎湃,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机加工车间的两位青年员工:

庞海波,车工小件组数控车床操作者。自去年四月份进入机加工以来,他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了工作之中,努力学习数控车床加工技术,勤奋工作。领导安排的任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想办法克服,从不怨天由命,总能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生产任务。虽是一位刚入职的青工,但由于他工作勤奋能始终坚守工作岗位,从不在工作时间串岗,每月工时都在组里保持前三名的优异成绩。工作之余还苦练技能,翻阅数控资料,学习宏程序编写。工作踏踏实实,不浮躁,始终保持着“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奋斗信念。

赵晨阳,铣工组加工中心操作者。去年三月份进厂。虽然是新员工,但工作热情丝毫不比老员工差,工作中他少了年轻人浮躁多了几分沉稳,工作踏实勤奋。工作中勇挑重担,一个人操作两台加工中心。干活积极主动,有干劲,不怕累,对待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了完成任务,经常自觉加班赶进度,毫无怨言。在生活上,他乐于助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中,他都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我们车间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像镗工组的郑龙太、马昌洪,小件组季建强、许伟,大件组的李基龙、豆磊,铣工组李朋华等等。希望青年员工以他们为榜样,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学习、创新、竞争是每一位员工都应具备的意识。公司的长期发展需要这种奉献精神,员工团结和奋斗的表现是公司的真正财富,是公司发展的宝贵源泉。时光可以不朽,青春必有风流,让我们每一位青年都立下无愧于青春的誓言:我与祖国共进步,我与公司共发展。

机加工实习生:孟宁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现代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统一,以此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出21世纪的合格人才。而传统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汉语语法、词汇、阅读分析教学,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应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宽,注重人文教育,使语文学习与生活成为统一的整体,使学生的心理、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课堂就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1、能力是学生自我构建的。学生认知能力自行建构的,学习及发展是一个社会化及协作的活动,因此,授课教师都鼓励学生协作式学习,教师则扮演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使学习活动应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丰富他们的经验,形成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按新课标的精神:“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育人思想已成为语文教学新格局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的目的将必然由侧重于知识积累转向强调能力训练、思维训练和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人格素养的培养,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意识和鲜明的时代色彩。所以教师把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化载体,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走向课文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

2、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贝多芬曾经宣言:“王公贵族有千千万,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每个学生都有其存在的特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个体。读书的停顿不再要求整齐划一,情感的表达不再要求一模一样,学生的表达方式可以说、可以读、可以画„„课堂不再是机床,只是把学生冲压成某种质地的零件;课堂也不再是作坊,只是把学生塑造成某种形式的陶胚;课堂更不是流水线,只是把学生组装成整齐化一的产品!课堂成为因材施教,注重个体灵性与情感的涵养,成为发酵创新思维的工厂;课堂因人而化,注重个体悟性与理性的开启,成为丰富创新能力的武库。教师心中装着自己的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经常沉默,他将在自卑的风雨中没有开放就迅速地凋零;如果总是说“是”的学生,他将在别人的阴影里重演毫无新意角色;如果说“不”的学生,他将在思索的火花里点亮自己光辉的前程!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

3、语文学习本质上是创造性的学习,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把今天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语文学习仅仅被理解成文字学、语法学的钻研,就有失偏颇。语文教师抓住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契机,根据学生的情感倾向、认知水平、学习心态、信息反馈、个别差异,教师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语言美,让学生有选择地模仿语句和文章的写法,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语文。授课教师的课堂阅读教学都重视“品味”,强调朗读。在“品味”中,让语言自觉不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感和语用能力。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到语文的真正本领——写作,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计算机辅助教学创造了一种学习新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解决教学重难点,由于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要掌握间接经验,信息传递对于学习来说是必要的课堂教学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所有有价值的汉语言文学知识随时随地提供给学生,而且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新知识的创造中来,与所有的人共享,从而丰富汉语言知识新教学环境下的教与学,使得语文教学内容自然生活化,时空立体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超前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如何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一直是问题的两面,我们不再为课堂是教师主导还是学生主体争论不休了,但把教与学结合好也是一门艺术,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中都是一个创造者。个性飞扬的课堂既是属于学生的,同时也是属于每一位教者的。

第五篇: 让语文课堂激情四溢

四川省平昌县 何静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过:“激情是语文老师的必备素质。”如果说语文课堂是一池流动的春水,激情则是一股清新的风,吹皱着这池春水,让语文课堂更富有生机。“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将自己浸润在诗情画意之中,用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用昂扬的激情去吸纳和传播知识,用一种高亢的精神状态、真挚深沉的情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碰撞,智慧得到启迪,潜能得以挖掘,激起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让语文课堂激情四溢。从而提升语文课堂的品味、展现语文课堂的魅力。

一、厚积薄发,教师因激情而魅力四射

初中语文课本中,一些优秀教师的形象都是充满激情的典范,我们不妨借鉴借鉴:魏巍的小学老师蔡芸芝是“温柔和美丽的人”,“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使学生“直到现在”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背诵她教的诗。三味书屋中的先生读书到动情处“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虽然不是在指导学生读书,但是他的充满激情的表现给学生做了极好的示范,以致学生“疑心这是最好的文章”。韩麦尔先生在敌军占领祖国后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使平时淘气的小弗郎士也终生难忘。孔子深沉,藏而不露,他的激情更多地表现为循循善诱与耐心开导。《论语》中《侍坐》篇有这样的记载:在讨论理想问题时,孔子以平等的身份、亲切的语言,启发弟子发言:当听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意见时,一“哂”而过,于无声处表现对学生的关爱;弟子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描绘了一幅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情景,正是孔子以“仁”治国激情的曲折表露。

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教师要将对教育事业的真情、激情浸润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教学艺术之花拥有坚实的根基。”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像一个泰然自若的舵手,引导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而且要像一位绘声绘色的演员,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注情于声、以情动人、以声引人,让语文课堂激情四溢,充满活力。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两个“黑”字凝重压抑,暗示父亲有孝在身,回家奔丧;反复强调戴的穿的都是“布”,暗示着父亲老境颓唐、祸不单行的遭遇和家中光景的日趋惨淡。面对这些,“我”的伤感之情就不言而喻了。而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两手的“攀”,两脚的“缩”,身子的“向左微倾”,则把父亲为儿子买回橘子时的艰难形象描述出来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跃然纸上,而本已伤感的儿子又怎能不落泪呢?读到此处,我们不由地被父子的骨肉之情所打动,真切地触摸到“我”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北京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课之所以广受好评,其突出的特点就是课堂上富有激情。她在执教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时,用自己富有深情的语言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氛围,抓住文中的中心句“咱娘儿俩在一块,好好活,好好活„„”,紧贴文本,让学生品读、体味,带领学生诵读,用感情“抓”学生,一节课下来,不少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连听课的老师都眼泪汪汪。这样的课堂,激情四溢、魅力无穷。

二、声情并茂,学生因激情而生机盎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内容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譬如沈从文《边城》一文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也许明天回来。”他到底回来没有呢?我让学生发挥想象,为故事补写一个自认为满意的结尾。学生们兴致勃勃,反响强烈,很快落笔成文。有的写傩送心怀内疚抑郁而终,有的写有情人终成眷属,有的写翠翠终生未嫁。看到这些内容,我除了欣喜,更多的是惊叹。

“言为心声”,语言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该使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去点燃学生的激情。学生在朗读时声情并茂,也会在语文课堂中因激情而生机盎然。譬如我在上《大堰河----我的母亲》一课时,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沉曲折的诵读开始,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以及燃烧的激情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如歌如泣、声情并茂的吟咏中走进课文,投身于课文,与作者同爱同恨,同笑同泣。接着,在我们师生共同的朗诵中,学生感受到了大堰河的善良纯朴以及对乳儿的拳拳之情,听到了诗人发自肺腑的对乳母挚爱的呼唤——情感点燃了学生的激情,师生的情绪完全随着时缓时急时高时低的声调在波动,完全沉浸在了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中。我正是用这种富有艺术化极具个性化的激情的朗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也因激情而生机盎然。

例如教学苏东坡的《赤壁怀古》这首豪放词时,我使自己的情感归入作者想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以致早生华发,只好寄情江月以遣怀的慷慨悲凉情感的积累之中。在设置悬念时,用《大江东去》的曲子去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未知欲望,完成富有吸引力的情境创设,再通过鉴赏、吟唱、美读、句子联想等手段把学生带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古战场奇景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雄形象中去,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为字里行间作者那种崇尚英雄、赞美英雄,想建功立业的抱负所感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眼光应落在一个“情”字上,将课文中的知识化为活的、含情的惊涛、乱石、大江、雪浪等组成的古战场雄奇画面的勾勒上,春风得意、从容不迫、胜利击敌的英雄形象的塑造上,以及“樯橹灰飞烟灭”的战斗情景的渲染上,使学生在画面上真正把握苏词的豪放风格,将教师的机械化教学化为活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意识的源泉,从而使气氛活跃且热烈,学生的心情也因创设意境的感染熏陶而得到极大的满足和享受。激情似火的是老师,柔情似水的是老师,铿锵有力的是老师,缠绵悱恻的也是老师;老师就是横槊赋诗的曹孟德,老师就是执手相看泪眼的柳三变,老师就是歌“大江东去”的苏东坡,老师就是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

李易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因为有了激情,屈原才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因为有了激情,李白才有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因为有了激情,苏轼才有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堂好的语文课,老师必定是充满激情的。面对着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面对着精美的语言文字,面对着几十个渴求知识、渴求精神陶冶的学生,你必须充满激情地进入角色,用你的激情将学生带入兴奋状态。哀婉处还它一个哀婉,悲愤处还它一个悲愤,昂扬处还它一个昂扬„„

智慧灵感来自激情,思维张力源于激情,彰显教学个性需要激情,锻造学子英才不可以没有激情。激情澎湃你就可以左右逢源、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曲径通幽,妙语如珠,声情并茂,这样的语文课会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兴趣。歌德有句名言:“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引导学生随着教学内容情感脉搏的跳动而跳动,才能真正品味出文章的精华。

三、情感共鸣,课堂因激情而流光溢彩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善于通过富有激情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让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和谐互动的统一体,有了心灵的感悟和情感的共鸣,语文课堂才能因激情而流光溢彩、激情四溢、魅力无穷、妙不可言。因为,这既能展示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又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特级教师钱梦龙讲授《最后一课》,文中韩麦尔先生的一番肺腑之言和小弗朗士满怀痛恨的心情,都明显地在学生心中激起共鸣。课将要结束时,钱梦龙老师却峰回路转,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跟小说里的韩麦尔先生一样都是教本国语文的,你们猜猜看,我读完小说后,会有怎样的感想?”学生们纷纷猜测,而且都言之有理。一位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我想您会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因为您教的是我们祖国的语言,它也像法语一样——最明白,最准确。”这位学生的猜测与钱梦龙的感想完全吻合,师生的情感发生了共鸣。钱梦龙由此赞美祖国语言是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之一,汉字是信息时代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文字。从学生们发亮的眼睛中,可以看出钱梦龙强烈的自豪感已使他们真正动了情。随后,他又让学生谈了各自的感受,学生们思维活跃,在相互的交流与碰撞中,“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成为他们共同的心声。这节课在余韵悠悠中结束,而学生们仍沉浸在一种“顿悟”的兴奋之中。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水”。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信其礼,乐其学”。可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关爱还给学生。教师语言应更风趣,语调应更温和,教态应更亲切,课堂上要审时度势,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易兴奋的地方,因势利导,为课堂注入活力。只有通过这种包含慈爱、关心、朴实、动人的语言,才能感染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在学生中引起共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

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这样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和情感因素,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发挥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挖掘作品的共鸣点,让学生在优美生动的语文文字的引领下,走进作者所描述的世界,认识他们笔下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从而品味生活,感悟人生,获得一种语文所特有的审美情趣。课堂因师生的激情而生辉,随师生的笑语而欢腾,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新课程理念所期待的流光溢彩的课堂吗?

李镇西老师说过一句话:“教育者应是个性情中人,各种教育现象都会在他心中振起喜怒哀乐的波澜,孕思考于胸中,扬激情于课堂。”激情是一眼创意的泉源,能提升和凝聚语文课堂的魅力;激情是一种催化的药剂,能引起和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激情是一把燃烧的薪火,能点燃和激发学生心灵的情感。让激情燃烧在语文课堂,和年轻的心一起歌唱;让激情燃烧在语文课堂,与大家一起共鸣;让激情燃烧在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更加激情四溢,风采迷人。我们要用教学的激情去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师生的激情之水长流不息,激情之花永开不败。

上一篇:人事文员工作总结下一篇:融资融券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