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企业管理论文

2022-05-1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旅游企业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课程群建设是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发展趋势。本文以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现状,并且从加强对课程群的认识、增加投入、建立合适的评估体系及优化实践教学环境等方面分析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对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有所帮助。

第一篇:旅游企业管理论文

现代旅游企业的休闲旅游营销策略

[摘 要]休闲旅游的发展已经是我国旅游企业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休闲旅游营销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文章在分析休闲旅游丰富的涵盖范围的基础上,就现代旅游企业发展休闲旅游的营销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休闲旅游 旅游企业 营销

随着从事旅游的企业数目增加,旅游企业的竞争势必会日趋激烈,整个旅游业都已进入买方市场,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若想保持已有的优势并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要抓住休闲旅游这个机遇期,大力推行符合文化和资源特性的企业休闲旅游营销策略,促进旅游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休闲旅游的存在和发展是本世纪时代发展的趋势,从世界大的背景来看,休闲产业带来的休闲旅游的发展,已经成为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休闲旅游从欧美旅游发达的国家起步,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美国这一国家,美国人将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休闲消费上,美国人将自身的三分之一金钱用在休闲消费上,更明确的是美国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于休闲产业的发展。对于旅游发展势头越来越好的中国来说,休闲生活已经成为了中国城镇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休闲旅游的发展已经是我国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娱乐、服务、文化、观光和体育等产业所组成的旅游形态,是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主体。总而言之,休闲旅游已经开始成为各国和地区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旅游企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当前我国企业发展休闲旅游的大环境已经完善,各个旅游企业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促进企业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现代企业发展休闲旅游涵盖的范围

企业发展休闲旅游涵盖的范围是丰富多彩的,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从商务的角度来说,商务休闲也是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目前正处于旅游商业发展的时期,商务活动的存在是我国旅游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休闲方式之一。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我国的环渤海等旅游发展较快的地区,商务活动的存在是这些区域旅游发展的必然条件也是必然结果,在这些区域内比较频繁的商务休闲项目包括商务会议、各类会展、商务洽谈等,因商务休闲所具有的时间较短、节奏较快的特点,因而有必要将休闲和商务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起来,让人们在休闲商务中不但能够做到实现其工作目标,也能够实现其发松身心,缓解压力的目的。

第二,从教育和培训的角度来说,对于一个国家和区域来说,教学所具有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一个企业或者其他发展中的组织来说,建立学习型组织或者企业是其发展中的必然选择。因而有必要将教育和培训与休闲结合起来,建立气教育和培训休闲的旅游发展模式,在休闲中完成教育和培训所要达到的目的。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和培训模式,从而使得人们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即在感受知识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第三,从度假的角度来看,度假的休闲方式是目前休闲旅游发展中发展的较好的一种休闲方式,度假休闲的发展需要各地对自身的度假景色及度假方式进行充分的挖掘,发展当地的以酒胆和旅馆为中心的住宿条件建设,同时还要发展当地的人文与交通等各类辅助环境。从我国目前度假休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城镇居民一般选择在五一或者春节等长期的假日内进行度假休闲的消费方式。

第四,从健康和运动的角度来说,健康休闲和运动休闲也是社会进步与旅游发展的趋势之一。人们越来越重视运动和健康的重要性,应该把健康、运动与休闲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一系列运动、文化娱乐、观光旅游等来缓解,还可以通过竞技、职业体育等运动来实现, 来实现人们休闲的目的。

第五,从观光的角度来看,观光的休闲在我国发展的势头最好,而且观光休闲所包括的范围比较广,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观光都是较好的休闲活动。

第六,从购物的角度来看,购物休闲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我国各地地区目前都很关注区域性商业街的开发和建设,在区域性的商业街的建设中各地建设都非常关注特色景观和文化及商业的紧密结合,建成的商业街具有餐饮、服饰、旅游等比较全面的且形成吃住行玩购物于一体的休闲特色, 促使当地旅游的共同发展。

第七,从文化娱乐的角度出发发展文化娱乐休闲。这种休闲模式够给我国城镇居民带来了较好的享受。这种休闲模式的发展带来旅游收入的同时活跃了城市的文化生活,实现了双赢。

二、现代企业发展休闲旅游的营销对策

1.塑造休闲旅游旅游品牌

要注重休闲旅游和企业本地文化的有机结合,深层挖掘企业本地文化内涵,打造具有企业本地特色的休闲品牌。把休闲旅游和休闲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进行合理开发,是休闲旅游旅游能够深入发展的必然方向。如果要使休闲产品具有鲜明的个性以及产品竞争力,最佳的方案是给休闲产品包装上文化韵味以及人文因素。运用企业本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提高品牌号地召力以及亲和力,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如何将文化转变为休闲产品地生产力则是其中的重点。首先,需创立一个核心项目,该项目需具备两个特点:第一,能够展示当地古今文化;第二具有供人休闲旅游观赏的价值。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以让休闲旅游者得到其自身的发展和身心的愉悦,同时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较清晰的了解这一特定的区域所具有的符合其自身特性的文化内涵。其次,以优质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建立风景秀丽的旅游风景区,并依托于这些旅游景点带动企业本地的旅游农家乐、旅游渔业以及观景房地产。再次,借助古今名人的名人效应以及具有企业本地个性的文化资产来弘扬当地的文化内涵。

在实施休闲旅游项目的时候,应以一种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来进行规划,开发山水旅游等资源时,要具备长远发展的目光以及可长期发展地意识。在开发景区之前,为了防止带有功利性的随意开发景区,相关规划设计部门不应急于开发,首先应当深入这些旅游发达地区对项目相关景区进行认真的考察,完成考察之后应组织旅游方面的专家对该景区进行探讨研究,从而确保能够以科学合理的规划对该景区进行开发。此外,在建设景区的时候,不应只是简单的完成景区的外在建设,还应突出该景区具有企业本地特色的文化内涵,塑造该景区的内在文化素养,令游客在休闲旅行的同时不但能够放松身心,还能了解到该景区所蕴含的历史以及休闲文化。通过对山水观光休闲资源的有效整合,打造人文休闲的特色精品。将历史的古都文化演变成精品的文化休闲。

应突出具有企业本地特色的休闲旅游,并实施重点的开发。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实施休闲旅游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应避免面面俱到、休闲产品与其他地区雷同等问题的出现,否则将会令该项目缺乏自身特色,让来此旅游的旅客丧失兴趣,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实施休闲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应重点突出企业本地具有特色和个性的休闲产品,创出几个能够能够代表地域特点并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有影响力的休闲产品,并以这些特色休闲产品为代表,从而带动整个休闲旅游的发展。如果休闲旅游区域其自身所具有的特色已经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应紧紧抓住这些自身特色, 加大对这些休旅游资源的开发,力争创出的休闲品牌,从而推动整个休闲旅游旅游的发展。充分利用的休闲旅游资源和城市优势,大力推广名河、名园等民品休闲旅游产品,在市场树立起休闲旅游形象。

2.开发设计新的休闲项目

目前,在国际上热爱旅游休闲的人已经逐渐对传统的海滨度假失去了兴趣,他们把更多的兴趣投向了各地具有乡村文化以及企业本地风情风俗地活动中。因此,各种全新的休闲旅行景点以及服务项目应运而生,例如科技公园、主题游乐场等。可根据这些国际上的先例,以自身优势为基础,全力开发并设计出新的休闲旅游项目。如:环城游憩。

从休闲产品的需求的角度看,休闲者对休闲地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其休闲成本及休闲过程中的效用最大化。受中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所具有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的作用,休闲旅游所具有的吸引力效用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出现降低的趋势,而休闲者在休闲过程中总是希望达到休闲效用的最大化,并在自己以后的休闲过程中以此为休闲的衡量标准。因此,离休闲者所在的地点越远,休闲者出行的意愿和实际休闲发生率越低。所以在休闲效用最大化与休闲成本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对休闲生活所具有的消费的需求就从分散的休闲活动空间逐步走向综合的、设施比较集中的休闲活动空间,形成了频繁指向城郊的近距离高密度休闲需求。环城游憩在地点上的选择,除了受所在低于的休闲旅游资源和休闲环境因素的两个条件的约束外,往往取决于由土地租金和相应的休闲用地投入所决定的两类成本,包括投资成本和开发成本。该休闲旅游发展方式是投资者的主要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利润。而在我国城市化的中,土地成本也就是土地租金也逐渐变得越来越高,而休闲旅游的发展必然也会将这一趋势的发展力度加大。由于级差地租这一休闲成本模式的存在,对于休闲旅游的投资者来说,城市的休闲土地开发成本就会越来越高,其所承担的资金压力也会随着加大,而离开城市所在地域较远的休闲投资,由于级差地租而形成的休闲成本较低,休闲投资者的在投资成本上压力的压力相对来说就会变小,于是许多休闲旅游的投资者就会把休闲旅游的投资地点纷纷把投向农村的休闲的区域,在这里由于级差地租的存在而形成了一种休闲旅游发展的动力。随着人口集聚现象的出现,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城市用地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由百分之十一扩大到百分之三十六点三,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国城市郊区的发展面临从来没的压力和发展机遇,其中大城市对农村休闲旅游的产生的需求是增长速度是最快的,游憩景观休闲方式的发展,及休闲用地的进行,是休闲旅游发展的特色之一。

我国人们休闲观念和方式的转化意味着该休闲方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也就是说如果对该休闲方式引导及发展的方式正确,就可能在几年内在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环城游憩的休闲市场。从大的范围来看,由于过去的各种原因的存在,中国所具有的环城游憩的休闲方式发展的相对来说比较缓慢。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的深圳市锦绣中华主题公园的出现,标志着环城游憩的休闲方式开始进入比较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这个休闲实际案例所带来的带动作用,在随后的时间里,中国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以此休闲设施建设的潮流。

3.加强营销的力度

在休闲旅游发展中还要进一步进行营销。休闲企业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对于休闲旅游的营销力度的加强需要建立在了解休闲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针对休闲消费的市场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在这个营销策略的基础上有效的应用各类传播途径,通过对营销信息的宣传讲休闲产品好休闲服务进行市场推广。休闲旅游在发展中与其他旅游的不同之处在于,休闲旅游在我国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各类居民的生活理念中并没有引起一定的注意力,可以说休闲旅游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中还不发展比较弱势的行业之一。因此在进行休闲旅游营销的同时要加强企业对其社会责任的实现。在休闲物品或者休闲服务的营销战略的实施中应加强三个不同角度的工作,第一个角度是从休闲消费这对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需求的研究的基础来说的,第二哥角度是在营销过程中对于信息的传播应该取得一致的途径并在该途径的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保证营销信息所具有的统一性,第三个角度是从事与休闲旅游相关的企业或者组织应履行气必须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达到休闲旅游提供者和休闲旅游接受者两者之间的双赢的结果。

在休闲旅游的营销力度加强的过程中,时刻都要关注的休闲消费者的市场需求走向,只有在对休闲消费者需求深入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够给消费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才能够在竞争激励的市场环境中寻找到休闲旅游发展的途径。只要在了解休闲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休闲产品或者休闲服务所具有的真正价值。在对休闲消费者的调查及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消费者的细分并由此为基础进行相关的市场需求预测。休闲旅游在休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休闲设施和软件休闲服务两部分。在休闲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休闲设施是作为硬件存在的,同时休闲服务以休闲设施为其自身实现的载体,讲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送达到消费者手中。在对消费者需求预测及分析的基础冲对休闲旅游所生产出的产品进行符合市场需求的涉及和开发对于休闲旅游的从事者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复杂工程,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休闲旅游的从事者应该不到的优化与休闲旅游组成要素相关的各种资源,并讲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达到市场上休闲消费者的需求。在此即出生,以合理的休闲消费的产品的定位,及较充分的对休闲消费者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休闲产品营销策略。

从上文对休闲旅游的分析可以看出,休闲消费容易受个人在文化水平、素质及审美方面的影响,休闲消费者的心理状态也对休闲旅游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都是无形且不可控制的。这就决定在休闲产品的营销过程中不能采用传统的从内到外营销的观念,原有的营销方式不能让企业及时的获得休闲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休闲产品在营销过程中需要从休闲消费者的喜好和休闲消费品所具有的特色两者之间寻找切入点及沟通点,在休闲旅游的营销过程来看,在根据不同的消费者和不同的休闲产品进行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进行各种调查分析,从而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树立休闲企业在休闲消费者心目中的营销形象。

在休闲旅游的营销中,所采用的方式可以是与休闲消费者沟通来实现,从而需要逐渐的建立起符合休闲旅游发展趋势的营销环境。在休闲旅游的营销环境建立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机构出来休闲产品的提供者休闲企业外,还包括与休闲旅游相关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环境保护机构、各类社会媒体及宣传机构。良好的营销环境需要这些组织和机构的配合和协调。

综上所述,休闲旅游营销力度的加强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更不是休闲企业自身努力就可以实现的,因而在营销策略中休闲企业要不断的积极协调休闲产品的开发者和休闲产品的经营者与休闲消费者之间的各种复杂管理关系,只要在处理好各类复杂关系的基础上,才能营造良好的休闲旅游的发展环境。

休闲旅游营销是一个以创造出休闲旅游独特形象、氛围与文化精神气质为核心的营销战略组合,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以为,在旅游营销涉及的纷繁芜杂环节与因素中.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抓住 “文化与休闲”这一品牌不失为增强企业旅游核心竞争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培祥:试析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J].商业研究, 2008,(03)

[2] 岳俊芳:浅析新休假制度下休闲业的营销创新[J].成人高教学刊,2008,(03)

[3] 卿前龙 胡跃红:休闲产业:国内研究述评[J].经济学家,2006,(04)

[4] 卿前龙:休闲产业:概念、范围与统计问题[J].休闲产业学刊,2010,(08)

[5] 徐茜:杭州休闲产业链的整合研究[J].经济论坛,2008,(03)

[6] 陈尔东 回春光 范鑫: 休闲产业的特征和发展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

[7] 刘建:发展休闲产业 提高城市竞争力[J].当代经济,2008,(05)

[8]周鹏飞:论城郊休闲产业的发展与路径选择[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作者:蔡敏华

第二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的思考

摘要:课程群建设是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发展趋势。本文以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现状,并且从加强对课程群的认识、增加投入、建立合适的评估体系及优化实践教学环境等方面分析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对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实践教学

我国高校课程群的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北京理工大学“课程”的研究与建设[1]。二十多年来,从事教学或者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校研究人员对课程群做了大量的探索。课程群主要特点包括:第一,课程群由三门或三门以上的课程组成[2];第二,课程密切相关,互补性强[3];第三,课程群从属于某个学科、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4],第四,有整体的教学要求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5]。基于以上特点,课程群是以提高某一专业领域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为目的,将同一学科中在内容、结构、背景、方法等方面具有相互渗透和补充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可以将具有关联的课程整合起来,从而获得整体资源,打造学科优势。

一、石河子大学“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概况

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目前本科在校学生200人,培养方向包括三个方面,即旅游企业管理方向、旅游规划方向和旅游文化方向。“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课程包括:《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区管理》、《餐饮与娱乐管理》和《遗产旅游与管理》等五门课程,涉及的旅游企业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三个行业。除了理论课,还有集中实践课程,包括《旅游地认知考察》、《导游(讲解)见习》、《遗产旅游考察》、《专业综合实训》等,这四门实践课安排在周末或是寒暑假,是旅游企业管理理论课程的实践。

二、石河子大学“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发展的现状

旅游企业对员工,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是多元的、综合的。从全国范围来讲,80%以上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选择旅游企业就业。但在旅游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的学生不足50%。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掌握的就业能力水平不能符合旅游企业发展的需求。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在毕业后选择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选择旅游企业,但3年后还在旅游行业工作的学生不到35%,5年后不到15%[6]。导致这种现状的因素很多,但“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建设现状也是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是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能否形成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衡量课程建设成果的首要标准。从教师人数来看,“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专任教师只有3人,而且这3个老师还要教授其他方向的课程,可按教学要求,应由至少两位及其以上的教师主攻专业课程模块中的一门,在这门课程变成优秀课程之前,各位教师不应该开设超过三门以上的课程[7]。从教学组织上看,还没有形成以某个教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教师之间还没有形成教学、科研活动的氛围。从教师结构上看,虽然年龄、学历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缺少在旅游企业工作的经验。

2.实践教学基础弱。旅游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实践环节是课程群建设的基础。石河子大学旅游专业从招生起虽重视实践教学,但是取得的成果低于预期。旅游企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明确,没有与实践教学基地形成稳固的关系,缺少实践教学监督与考核机制,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关系没有建立起来,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企业人才的培养。

3.课程群的教学体系有待完善。课程群的教学体系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层次分明的系列课程。目前“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虽已形成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个层次。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两个层次的实践学时分布不均,有的课程,如《旅游景区管理》和《遗产旅游与管理》甚至没有安排实践学时;第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课没有固定的实践基地;第三,有些课程开课学期欠科学,如《管理学原理》是最主要的基础课之一,安排在第一学期,可是刚入校的新生对该课程的内容很难消化与掌握;第四,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非旅游系的教师,这些教师既没有参与过旅游专业的教研活动,也没有在旅游企业工作的经历,这就导致课程的内容在不同程度上与旅游行业脱节,等等。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待改进。在最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一直提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每个学期进行院、校专家督导组听课,旅游系教师集中听课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任课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但在课堂内还是以灌输式的教学为主,虽有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很大程度上只是把以往老师板书的内容复制到了课件中。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色,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也存在差异,“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尤其要注重实践学时的教学方法,这对提高学生操作水平和管理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提升“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的措施

1.加强对“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的认识。根据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对“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应有以下认识:第一,建立明确的“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专业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开课学期、开课课时(包括实践课时)都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明确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管理能力,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等;第二,每门专业核心课程应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专业核心课程都包含在“吃、住、行、游、购、娱”的相关环节中,在旅游业中是一个整体,因此在教学中每门课程的教学不能封闭和脱节,需要相互支撑,将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纳入一个整体的培养体系;第三,课程群的课程组合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根据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确定相应的专业课程模块[7],旅游企业不仅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部门,而且还包括旅游交通、旅游纪念品等经营部门,在教学中应加入对各环节企业的管理内容。

2.加强对“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投入。课程群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第一,资金投入。目前“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无论在教学体系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很多研究与探索,因此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采取教研课题立项的形式,一方面可以督促课程群和各门课程的负责人进行教学研究,另一方面还可以做到课程群建设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质量与进度。第二,教师投入。教师的人数与教学质量是课程群建设的根本,在建设过程中,要保证每门课程至少有两位授课教师,同时也要保证整个教学团队在年龄、职称、学历、工作经历及科研背景等科学组合。第三,精力投入。在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是衡量其工作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在历年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中,获得资助的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的项目凤毛麟角,其他层次项目也很少,教师职称的升迁也是以高水平的项目和核心期刊为主要考核点,因此相关教师的主要工作精力放在科研而非教学上。“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相关课程主要以教学为主,获得项目支助的研究也很少,因此高校应该调整思维,采取不同形式鼓励教师对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的课程投入更多的精力,实现教学与科研并举。

3.建立“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主要包括:①人才培养体系的评估。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要评估基础课的组合是否科学,各门课程的内容是否符合旅游行业的发展。在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旅游行业的发展,防止管理类的课程大众化及普遍化,尽量做到专业化和特色化。②教学效果的评估。首先要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估制度,包括教学准备的检查制度、听课制度、互评制度及学生反馈制度等。其次落实各项制度,每学期组织专家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检查与评估,反馈学生的意见,争取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综合授课教师各方面的成效,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

4.优化实践教学环境。①合理设计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和集中实践,课内实践是某单科课程包含若干课时的实践活动,集中实践是将学生集中起来,离开课堂到相应的实践地点进行为期一周以上的实践活动。无论是课内实践还是集中实践,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目的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管理能力结合起来,因此在设计实践教学计划时,应全面考虑教学的时间、地点、教学进度、教学安排及应达到的教学效果等。②加强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教学基地是与旅游相关的企业,都是以赢利为目的,对学生的要求与企业正式员工的要求一样,因此刚进入到企业实习的学生大多无法适应,因此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此,一方面要给学生灌输旅游企业经营理念,尽量让学生站在企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明确实习学生应该遵守的义务;另一方面也要规范旅游企业的行为,与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协议,保障学生应有的权利,同时与旅游企业的沟通需要常态化,建立双向沟通平台,营造互惠互利的局面;第三,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走出去”,这就不得不面临经费的问题。

“旅游企业管理方向”课程群的培养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高校的培养模式就应顺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在教学体系的设置,还是教学过程中的管理,以及师资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应该以社会需求为本,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为社会培养出“用得上”、“留得住”人才。

注释:

①学科基础课包括《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现代企业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参考文献:

[1]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江苏高教,2006,(6):73-75.

[2]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6):69-71.

[3]陈文山.组建课程群打造学科优势[J].琼州大学学报,2003,(5):72-73.

[4]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3):65.

[5]陆为群.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原则和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110-112.

[6]汤文霞,李武陵.“政研产学用”五位一体的旅游管理本科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54-57.

[7]付八军,冯晓玲.高校课程群建设:热潮还是趋势[J].江苏高教 2007,(4):63-65.

作者简介:汤文霞(1974-),湖南岳阳人,女,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旅游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旅游,旅游企业管理;李武陵(1975-),湖北洪湖人,男,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旅游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旅游策划。

作者:汤文霞,李武陵

第三篇:基于旅游企业现实期待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贵州省旅游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给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旅游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客源市场格局的改变、游客旅游体验方式的转变以及贵州省文化旅游建设等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与旅游企业人才培养再次成为热点问题。通过对已就业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和旅游企业员工发放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现实期望,并针对这些现实期待,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求能对贵州省高校培养旅游人才提供建议。

关键词:旅游企业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 现实期待

目前贵州在推进旅游强省的伟大战略,全省旅游企业度对本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特别那些高素质、具备相当技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将会大有用武之地。那么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呢?高校又如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呢?

一、贵州旅游企业岗位人才匹配现状

1.旅游企业工作人员的结构。相当一部分旅游企业往往要求年富力强的人员从业,年轻员工在其单位所占的比例最大,使得大部分人认为从事旅游就得有“青春”资本,这部分人员主要是旅游饭店服务人员、导游;当然也有部分企业在招收行政管理人员时候比较看应聘者的实践经验,如景区管理人员、旅行社高管等。此外,旅游企业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特别是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多,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还是初高中毕业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根据调研,当前贵州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当中高中级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低,大致是10%-15%,基层服务人员所占的比例高达85%—90%。

2.旅游企业提供的岗位及薪酬。对旅游及相关企业提供的岗位进行透视,新进员工一般是餐厅服务员、客房部服务员、市场营销、大厅服务员、导游员等,部分旅行社导游员还兼接待、票务、文员等基层岗位。除导游工资月基本工资300-500元外,其他基层人员的月工资水平贵州全省平均在200元左右,地区不同工资略有不同。

3.旅游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据调查,大多数旅游企业对新进员工的外在条件如身高、容貌等比较讲究。甚至部分企业在招聘时候将五官端正、身材匀称、女生身高1.60米以上等条件明确列入应聘条件。除此外,绝大多数旅游企业将毕业生的道德素质列为首位,然后比较看重学生的为人处事和沟通协调能力,相当一部分企业对毕业生实操能力、外语等级、计算机等级、心理素质等比较讲究。在同企业负责人的访谈中得知,企业在决定应聘者是否录用的时候,往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团队精神、实操技能以及为人处事甚是关注。因而旅游企业的员工都是具备了一定的综合技能。因此,具备综合技能的学生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实期待

1.需具备一定的协调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经调研,旅游企业从多年已有的工作人员中发现,刚毕业的大学生比较欠缺协调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对旅游这个特殊行业,企业企业十分看重学生这些能力。然而我国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人员几乎都是老师家长,显得比较单纯,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或“心肝寶贝”,其成长历程普遍由父母设计,因而,大学生待人接物、与人沟通还存在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旅游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表达能力,大学生协调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就是要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然而高校往往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重视不够,即使部分学校意识到这个问题,其相关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不合理,恰恰又是企业非常看重的。几乎很少有学校让学生去独自和社会上的人和事打交道,没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没有让其多看、多问、多体悟。

2.需具备一定的领悟能力和自学能力。领悟力及自学能力是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内核,也是旅游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不同类型的职业需要不同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总体而言就是领悟力及自学能力。前述的调查数据只是非常笼统的说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旅游企业非常看重的能力之一。我们的深度访谈结果则清晰地表明,旅游企业对毕业生的此项能力非常不满意,其缘由主要在于毕业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领悟能力不足。他们所指的领悟力在一定程度即指学习重组能力,有时也指对问题系统化思维的洞察能力。具体而言,毕业生在与上下级沟通过程中,能不能清晰地明确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能不能对工作任务的完成具有系统分析的能力,如果暂时还不具备这些能力的话,那么毕业生有没有意愿与能力通过自学去逐步提升。

3.需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经过调研,大多数旅游企业都在降低成本,不愿送学生去继续学习,一是因为企业担心旅游行业的人才流动,送人学习不会为自己企业带来长久利益。二是很多企业节约成本,压缩开支。因此,旅游企业希望学生能立马上任,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然而企业文化、企业管理风格往往高校无法给学生提供,高校给学生提供的理论知识,泛泛而谈,但缺乏企业的具体实践教材。因此刚毕业的大学生实践能力欠缺。很多旅游企业往往愿意接受在其他旅游企业工作过具备一定经历的学生。这次调研中,用人单位最希望高校毕业生在学校学习就是经历真正的实习,与问题解决能力一样,实践能力也是受访者提及最多的一种能力需求。毕业生在校期间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有一个专门的实习,时间尽量长一点。实践能力可能不是一两个月就能体会出来的,我觉得至少半年。另外,不要为了实习而实习,尽量不要将相识的同学一窝蜂都分在一个部门,这样会让个体有依赖性,妨碍真正体验社会,适应社会。

三、聚焦旅游企业现实期待的教改建议

1.注重职业软素质的课程教导。根据对百里杜鹃、黄果树、十里河滩等景区企业的调研来看,随着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增多,包括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忠诚度等在内的职业素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唯学历是尊”的现象在逐渐改变。如何提高学生的软素质,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其与企业的期待值相吻合。如果一个员工文化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但敬业意识差、忠诚度不高,这样的话,旅游企业肯定不会接受。这就为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样的课程重点就是要瞄准学生服务意识、敬业精神等软素质提升进行展开。如果靠传统的讲授法和实训,是无法提高学生的软素质,软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学生的教化能力,靠学生的潜移默化,需要学生从内心深处获得共鸣,并下功夫。

2.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课程。在校期间开设职业规划课,科学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可以帮助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就业率。因此,在整个教学规划中,帮助学生做好科学的职业规划,为学生胜任底层到高层的工作岗位打基础。学校定期或不定期请旅游企业各岗位的人士到学校来讲课,这些人均由不同年龄和学历构成,由其讲授在其岗位上的乐趣及人生感悟,适当渗透一些企业文化,以改变学生的就业看法。学校开设名人讲座、组织交流会和咨询会,请旅游行业有权威的专家学者来进行讲学,为学生的就业答疑解惑,让学生和专家学者们正面交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旅游行业的现状、发展前景、就业认识。进而引导学生在读书期间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3.实践实训设计与安排。实训课程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软肋,根据现行是否在校划分,一般可分为校内和校外实习两种模式,本科生一般是前3年在校内进行实训(高职高专是前2年),学生在校最后一年才有机会安排出去实习。学校和企业要进一步合作,建立持久的合作模式。双方可以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需要,制定教学改革模式和考核模式,结合当地实际推行“伴工伴读”式教育。旅游旺季期间,将课堂搬至课外,进行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旅游淡季,再回到教师和校内实训。这样工读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4.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与水平。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高校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定位特点,通过制定机制,加大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既要在数量上保持完美的比例,又要保证双师型的老师的质量。学校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又要为双师型教师制定合理的授课计划和任务实现目标,也要合理设置专兼的双师型教师的课程。专兼职教师需要分开的课要分开,需要配合的就要配合完成。对于完成不好的或配合不好的给予一定的处罚。如果保障不力,师资队伍建设就不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5.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高校通过制定政策,并提供制度作为保障,激励教师将其教学过程设计与旅游企业的操作流程相结合,根据岗位的特点,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任务,开设相应的课程。通过调研发现,贵州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很多课程现行的教学模式依然比较传统,教师在唱独角戏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教师会单向传统信息,师生互动性不强,整个内容照本宣科,知识比较僵化。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在整个课程设计建设上,要突出旅游管理的实践性特点,整个教学内容要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将旅游企业完整的操作过程为核心,并在过程中设计一定的工作任务要学生完成,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适应具体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红芳.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市场需求[N].中国教育报,2007-07-30(5).

[2]李兆舉.旅游本科生为何高不成低不就[N].中国旅游报,2006-04-28(7).

[3]陈国成,范晓辉,赵静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93‐194.

[4]陈世伟,王珏.我国旅游企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索[J].科技广场,2008,(6):238‐240.

[5]李莹. 大学生就业行为与心态调研分析及对策 [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10):179‐180.

[6]王海娟. 浅析我国旅游企业的薪酬激励制度 [J]. 燕山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S1):101‐102.

[7]王佩良.高校旅游专业人才素养与能力的内涵及培养途径[J].文史博览(理论),2008,(10):52‐54.

作者简介:张世兵,男,苗族,博士,副教授,高级经济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国际经济与贸易。熊兰,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人类学。通讯作者:丰凤,女,汉族,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农村发展。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贵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研究[2013B133].

作者:张世兵 熊兰 丰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