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课程思政

2022-07-15

第一篇:实践教学课程思政

思政课实践教学

思政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实践活动

为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我院思政部对思政课进行了教学模式上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任务引领”下的“师生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思修》课安排课外实践8学时,课内实践6学时,《毛概》课安排课外实践12学时,课内实践8学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实践活动,使思政课“活”了起来。

1、为传播道德好声音,凝聚道德正能量,为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思修》课开展了“道德漫画展”活动。在学生中征集了六百余幅作品,精选出部分优秀漫画作品进行展出。通过本次活动也在学生中展开了一次自我教育,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道德自觉和道德意识,让同学们的中国梦闪烁着更加耀眼的道德光辉!

2、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治理念,在实践中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法律修养,做到自觉学法、知法、守法、敬法、护法,《思修》课模拟法庭审判的课堂实践活动,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并展出了学生自己制作的有关法律知识的手抄报的部分优秀作品,让法律真正走近学生,从而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3、为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毛概》课开展了“喜看家乡新变化”、“我最关心的改革”等系列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亲身感受改革给家乡带来的显著变化,并把这种变化通过手机摄影的形式表现出来。本次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利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机摄影的形式,得到学生们的积极响应。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认同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自觉地肩负起新时期大学生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4、《毛概》课开展了“读红色经典 品百味人生” 读书交流活动。通过品读这些红色经典书籍,不仅使同学们了解了中国抗战历程的种种艰辛,也让伟大的革命精神大放光芒,一度在同学中掀起了红色经典读书热。

5、《毛概》课开展了“谈谈我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自学汇报活动。学生通过模拟教学,展示他们小老师的风采,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提升素质的平台,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既可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6、《毛概》课开展了国史知识问卷考试。为了迎接祖国的生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国庆来临之际,我们进行了国史知识问卷考试,通过问卷考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理论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好的了解我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也同时懂得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7、《毛概》课开展了“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主题演讲活动。学生们富有激情的演讲,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演讲中加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解。

8、《毛概》课开展了“青山处处埋忠骨”寻找抗日烈士遗迹,参观本溪市人民英雄纪念碑活动。

9、《毛概》课开展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有奖竞猜网上答题活动。

10、为帮助大学生了解毛泽东的革命历程,认识毛泽东在毛泽东思想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毛概》课组织观看了纪录片《走近毛泽东》的课内实践活动。

总之,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够转换教与学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其中学习理论知识、增强综合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二篇:《思政实践专周》课程要求

一、课程概况

本课程是全校本科各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必修课。

本课程任务是: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问题;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国史、国情,学生进一步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掌握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及其内在基本规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明辨是非与把握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实践的能力,组织与沟通的能力,正确价值评价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素养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1.经典文献选读

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具体内容,学生选读马列主义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1篇,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掌握它的基本内容,运用自身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对它进行分析,深刻理解它的要旨,领会它的时代意义与影响。撰写1000-2000字的读书笔记。

2.纪录纪实赏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实际,学生精选1部反映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文献纪录片或纪实片,了解它揭示的时代环境,掌握它突出的主题,运用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剖析,深刻理解它阐释的社会发展规律。撰写1000-2000字的学习观后感。

3.实地考察感悟

联系班级团日活动主题,学生选择重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处进行实地学习考察,了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掌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主要内容,深刻理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现实启迪意义。撰写1000-2000字的参观体验感悟。

4.讨论交流评比

学生将实践中最深刻的认识与体会汇集成发言讲稿,有鲜明的主题,明确的观点,比较充分有力的论证。学生以6-8人组成一讨论小组,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与交流,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评价原理,对小组成员的发言从内容、表现形式、参与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价。撰写本人1500字的发言讲稿,以及每个小组成员40 -100字的简短评语。

5.专周作业提交

学生四个阶段的作业,统一采用信签纸手写完成,时间为校历第18周周三。

另:经典文献选读, 纪录纪实赏析,建议采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平台提供的资料。 进入平台的方法:

“重庆科技学院”首页()→点击“信息门户” →输入用户名、密码,登录→“服务通道”板块点击“教务在线” →点击右下部“访问旧版” →点击“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平台”→点击展开“所有院系” →点击“法政与经贸学院” →点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进入→(1)实践教学→音影赏析、文献选读;(2)拓展资源→文献资料、影视资料

第三篇: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外名著阅读活动”论文

题目

作者和学号班级

日期

奴役之途还是自由之路?

奴役之途还是自由之路?

---- 读《通往奴役之路》有感

摘 要:《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克·哈耶克的最知名著作。但由于其激烈的反社会主义立场,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国家被列为“禁书”。哈耶克称要将此书献给“所有党派的社会主义者”读一读,而我国是属于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那就让我们这些社会主义者来读一读马克思主义的死敌——哈耶克的这本书,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是有益处的。

关键词: 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专制

一、引言

当代种种事件不同于历史之处,在于我们不知道它们会产生什么后果。而社会在不断进步,每个人也在不断进步,所以关于思想永远不会有一个永恒的正确定理,所谓的真理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对正确。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出版时,因其激烈的反社会主义立场,遭到了众多社会主义拥护者,甚至是资本主义改良者的抨击,然而此书被翻译成超过20中语言出版,想必这本经济学名著必有其独到之处。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此书可以让我们从正反两方面来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

二、哈耶克的基本观点

哈耶克在书中阐述道,所有的集体主义社会,都不可避免地会迈向专制极权。哈耶克主张,实行中央计划的经济体制必须有一个统治阶级决定资源和产品的分配和发放,由于没有市场机制和自由价格机制,统治阶级无从得知正确的情报,因此根本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最后将导致计划者开始运用高压的强迫力量以维持计划的实行。但是社会大众会感觉计划的失败是因为国家权力不够、无法有效推行目标所造成的,这样的感觉会使大众开始支持中央集权,支持那些看似“可以让计划付诸实现”的“强人”攫取政治权力。在经过这一连串的恶化后,一个国家将会无可避免地转变为极权主义。对哈耶克而言,“通往奴役之路”代表了国家进行中央计划的开端,随著自由市场制度的瓦解,所有个人的经济自由和人身自由都将化为乌有。在哈耶克看来,苏联和纳粹德国这样的国家早已经在“通往奴役之路”上了,而当时许多民主国家也正在重蹈覆辙。哈耶克写道:“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在个人主义伦理学看来是对于所有道德的否定。但那在集体主义的伦理学里却成为了最高的原则。”尽管哈耶克对集体主义社会的态度是否定的,但他在书中也提及了:“对于那样的计划经济的批评,是不能与完全教条式的自由放任态度混为一谈的。”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的确支持政府对于邮政、道路、污染和工厂噪音等的管制。

(一)私有制是自由主义最重要的保障

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不仅仅是没有效率的,也是不自由的;如果个人只是计划人员实现其计划的工具,就不可能存在个人自由;私有财产对于政治自由和经济效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哈耶克把实行私有制的社会称作“富人得势的世界”,而认为实行公有制的社会,是“只有得了势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尽管私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是平等,这也是两者之间唯一的共同点。然而在私有制社会,穷人的机会虽然比富人少一些,但只要通过个人努力,同样可以发财致富,虽然每个人的收入不可能均等,但走向致富之路的机会却是均等的,哈耶克认为这是真正的社会平等。而在公有制社会里,尽管穷人名义上是公有财产的主人,但实际上,哪一部分财产也没他的份。不仅如此,由于事无巨细都被当局牢牢控制.老百姓只得低声下气,任人摆布,靠当权者的“恩施”过日子。哈耶克于是问道,究竟是一个“富人得势的世界”好,还是“只有得了势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好呢?

(二)计划经济导致效率损失,最终迈向集权政治

在哈耶克看来.一切类型的计划经济都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并没有多少区别,它们都是集体主义。哈耶克认为,迄今为止,对资源配置来说,竞争是最为有效的,计划是与竞争鲜明对抗的,它只有被用来弥补市场缺陷时,才能与竞争结合起来。如果完全限制竞争,而用计划取而代之.那么结果必将一塌糊涂。因为计划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和损失。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普遍而持久,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许多知识分子崇尚社会主义,认“社会正义”、“收入平等”和“就业保障”为理想目标。“铲除私有制度”和“推行计划经济”被认为是为了达到理想境界而必须采取的手段。哈耶克曾亲历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并目睹希特勒上台,他认定法西斯统治与社会主义者鼓吹的 “全民族最高利益”、“个体服从集体”等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警告英国和美国的知识分子:除了要进一步推敲社会主义理想目标的具体含义之外,还必须权衡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所要付出的代价。而这个代价是极其昂贵的,首先是效率方面的损失,在市场经济中,信息浩如烟海,情况复杂多变,一个人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面面俱到,考虑到所有相关因素。所以中央计划部门是不可能替所有的人作出“生产什么”和“怎样消费”的正确决策的,这样的决策过程会造成很大浪费,即便消费者有权选择买什么和不买什么,消费品的价格也将是严重扭曲的。

“效率损失”并不是哈耶克抨击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依据。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许多人相信:资本主义“盲目生产”所造成的浪费不一定比社会主义“计划失误”所造成的浪费小。哈耶克在书中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提出的命题是:彻底的计划经济和彻底的竞争经济,如果可能实现的话,都是有效率的。然而这两者的混合注定是效率低下的,除非“计划”是为了加强和改善而不是为了排斥“竞争”。

最重要的是经济计划必然导致政治集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难以统一,要想计划顺利进行,就得推出一个权威,由他独揽大权,最后一锤定音。这样, “独裁”就不可避免。而且,要大规模地推行计划,独裁的效果最为明显。因此哈耶克说,独裁和计划是一对孪生兄弟,相伴相随,形影不离。

在中央计划体制下,当局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总是开动一切宣传机器,一日复一日地向人们灌输同样的思想。结果全体人民形成了同样的思想模式,最后由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思想支配一切。比如30年代德国政府为了消灭犹太人,找出了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大造舆论,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个观念: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可恶的,必先诛之而后快。双手沾满鲜血的德国青年,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罪孽,反而洋洋自得,充满崇高的使命感。他们空有健康的躯壳,却已经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哈耶克深信:“我们选择的自由,就一个竞争社会而言,依赖于这样的事实,若某人拒绝满足我们的愿望,我们可以转而与另一人谈判。但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垄断了我们命脉的权威,我们就只能寄希望于他的仁慈了。”哈耶克认定,在这种情形下,个人将丧失一项最宝贵的权利--自由思想的权利。

三、我的感悟

哈耶克,一个反共产主义的旗手,一个自由主义的战士写下了逻辑严密、结局夸张的文字,论证了公有制的社会体系必然走向独裁专制与腐败,使我一个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小公民深受震撼。但哈耶克的论证对于中国的前进方向是极有警示意义的。尤其在当今社会,统计阶级的贪污腐败事件被不断揭露。社会主义的策源地德国走向了自由的对立面,是一次彻底的失败,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社会主义亦是半路夭折,朝鲜等国饱受计划之苦,世界范围内至今还没有成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先例。我们还应沿着这条看不到希望的路走下去吗?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很可能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震惊地发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思想与纳粹上台前夕的德国思想是如此的相似。而在这两者之后,同是令人不堪回首的文化大革命和纳粹的残暴罪行。想来有些后怕,倘若中国没有掉转船头,仍朝着国家社会主义的方向驶去。今天的中国会是怎样?今天的我们又是怎样?恐怕我也会如那些以为自己正在通往自由之路的社会主义者那般欢欣鼓舞地走向奴役之地。

但是社会主义作为目标并没有错,它反映了人类对更加美好、更加自由的生活的向往, 每一个人只要不是彻底的宿命论者,就是一个计划者,每一个行为都是或应当是有计划的行为。计划本身并没有错。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新中国成立前,当时的中国人过得是没有主权的日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何来思想自由,何来人人平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才当家作主站起来了。我们能否认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吗?社会主义在中国,那是毋庸置疑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踏上的并不是一条奴役之路,而是自由之路。

社会主义有很多种,哈耶克论证了社会主义的多种表现形式,如民主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斯大林主义等等,而这其中有一种极端的,那就是社会主义会发展成为纳粹制度——法西斯主义或是说极权主义。正如孔子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社会主义发展到极端是错误的,自由主义发展到极端,那就是完全放任,这也是极不合理的。真理具有相对性,在具体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因此,我认为哈耶克如此极端的批判社会主义是不合理的。

现在的我们就好像初中学过的那篇文章--《两条路》中的主人公。回忆曾经有两个选择,我们选了其中一条,却永远会在好奇另一条路上的风景会是怎样,会是荆棘密布还是春暖花开。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踏踏实实走好我们选择的路。尽管我不同意哈耶克的观点,但我敬佩其学术成就,作为一名读者我觉得长了些见识,但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觉得我们要有危机意识,要反思为什么我们的理论研究没能如此的深入?为什么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尽管在不断发展但似乎离社会的现实在不断的远去?为什么我们对于自由主义的借鉴是那么的少,对这些理论的研究是那么的不屑一顾,似乎我们的理论研究者总是那么的胆战心惊的去论证什么而不是去发现什么抑或是极为偏执对自由主义的理论嗤之以鼻?

我想我们党的许多领导人还是有很多精辟的治国治党经验的,但是我们的政治理论研究却过于单薄,极少有人提出前瞻性的理论设想。作为今天的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我们应以更为宽广的胸怀去接纳各种各样的理论,不仅仅是经济理论,让这些理论为我所用,同时需要对这些理论以系统化。当然这是需要极大的魄力的,就像当年邓小平,能摆脱姓资姓社的纠葛一样。真正的正视社会现实,求真务实,以极其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开展党的理论创新,迎接反华、反共人士的理论挑战,树立中华崛起的文化影响力是当前我们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我相信我们走的绝不是通往奴役之路,而是一条通往自由之路,是一条走向社会民主、国家富强的道路!

第四篇: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大赛方案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第一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成果大赛实施方案

(讨论稿)

为贯彻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的文件精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经研究决定,由通识教育学院、学生处、教务处和团委联合开展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大赛。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依托开展“课件制作与演示”大赛,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依托开展“情景剧”大赛,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依托开展“演讲”大赛。

一、 组织领导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大赛成立组委会。 名誉主任:仲兆京 主任:邱 克、唐立军

副主任:黄礼华、张裕生、盖筱岚

二、 大赛主题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件制作与演示”大赛,设立的主题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做应用型合格人才。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情景剧”大赛,设立的主题为:以鲜活的事例,展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演讲大赛,设立的主题为:怎样以实际行动践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大赛原则

竞赛的原则是:全员参与,层层选拔,精心组织,人人受益。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初赛由任课老师和辅导员老师共同组织,复赛由通识教育学院组织,决赛由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大赛组委会组织。分别拿出三个阶段的实施细则和评分标准。

三、 时间安排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件制作与演示”大赛,大一全体本专科学生参加,初赛分组安排在第一学期第三周至六周(9月12日-11月9日)进行;复赛安排在第十周(11月2日)进行;决赛安排在第十三周(11月23日)进行。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情景剧”大赛,大一全体本专科学生参加,初赛分组安排在第二学期第二周至八周(2月20日-4月9日)进行;复赛安排在第十一周(4月26日)进行;决赛安排在第十三周(5月10日)进行。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演讲大赛,大二全体本科学生参加,初赛分组安排在第三学期第三周至六周(9月12日-11月9日)进行;复赛安排在第十周(11月2日)进行;决赛安排在第十四周(11月30日)进行。

四、奖励办法

(一)大赛三个项目,分别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二)对获奖者颁发学校签章的获奖证书,享受学生处、团委评先评优加分奖励;可以申请所属课程的免试,并记“优秀”等次;组织获奖者到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考察一次。

(三)大赛各设优秀组织奖一名,对指导有方,学生并获得一等奖的任课教师和辅导员老师,在年终考核时给予加记10分的奖励,以学校名义颁发教学成果优秀奖证书。

第五篇: 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升育人实效

沈阳大学党委书记 张世斌

沈阳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实践教学迄今已坚持20余年,树立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校党委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紧扣“三观”教育,发挥实践教学擎旗铸魂的功能,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探索出了一条实践育人的道路。具体做法是:

一、完善制度体系,体现实践教学的规范性

学校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实践教学领导小组,思政部设立了实践教学指导中心,制定了20余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完备的实践教学制度体系;将实践教学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培养计划之中,规定了学时和学分,在此基础上,学校每年至少拨出专款15万元以上用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二、精心设计内容,体现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学校依托理论教学设计实践内容。针对大一学生所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学校在沈阳市法库县、抚顺雷锋纪念馆等地建立了10余个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针对大二学生所开设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等课程,学校在沈阳市新民农业博览园等地建立了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每年暑假选择优秀学生党员开展为期7天的红色之旅爱国主义实践活动。

三、师生全员参与,体现实践教学的广泛性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所有

一、二年级的学生全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每年达到1万余人次,累计已达到10余万人,学生参与率达到100%。同时,学校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兼职学生工作人员必须全员参与,根据不同职责,分为指导教师和管理教师两类。据统计,先后有近3000余人次的教师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较好地履行了实践育人职责。

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活动,我们的收获和体会是:校党委高度重视,全校上下形成高度共识,密切配合,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是学校实践教学坚持不懈的前提;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实现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课内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这是学校实践教学坚持不懈的基础;强化指导教师带头人的培养,以及全体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事业感和敬业精神,这是学校实践教学坚持不懈的保障;满足学生铸魂需求,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使学生获得丰实收获,这是学校实践教学坚持不懈的动力。

上一篇:设计师职业规划书下一篇:世界名著中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