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市场投资研究论文

2022-04-23

摘要:中国艺术品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宏观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艺术品市场调整带动产业发展步入“艺术新常态”,未来发展面临很多复杂因素。本文通过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微观要素的分析,对中国艺术品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与探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教育市场投资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艺术教育市场投资研究论文 篇1:

当代艺术市场与文化需求

[摘要] 当代艺术市场与股票、房产并称为最具升值潜力的三大投资热点领域。其实质蕴藏着饥渴的精神需求,而这种文化需求必须建立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上才得以满足。

[关键词] 艺术市场 文化需求 民族文化

一、当代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市场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富裕起来的特定阶层社会消费,开始进入文化消费时代。人们开始意识到健康生活与养生文化的意义,逐渐有了收集古董、书画方面的嗜好,既依次提高生活品味和自身素养的追求。于是,艺术品收藏成了高品质生活方式的新标识。社会信息平台渠道不断扩充,从而带动艺术品市场,从海市蜃楼般的虚幻中揭开了神奇而独具魅力的面纱开始融入人们生活中。当代艺术品市场与股票、房产并称为最具升值潜力的三大投资热点领域。

从西方发达国家历史发展来看,艺术文化出现繁荣的迹象,也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例如美国,就是因为工业迅猛发展而成为现代艺术的重镇。每一个国家的艺术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都与经济实力和民众文化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剩余经济资本开始流向艺术市场。开放较早的城市广东,其艺术消费更多的是新兴的企业家和商人。投资于艺术品市场,目的是期待艺术品的升值而非针对艺术收藏。这一点与近年来新崛起的山东艺术市场有共同之处,收藏范围较广,审美倾向不明确,但艺术品市场比较平稳。国际性商贸城市上海,其市民素质具有独特的国际大都市信息视野及良好文化素养,无论古典艺术还是前卫艺术都有一批有潜力的收藏者。私营经济是上海艺术品市场的主要支撑者,收藏家对艺术品收藏都谨慎细致,追求格调品味。江浙地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书画收藏风气盛行,艺术品市场普及面大,艺术品价格稳定,拥有一批稳定的收藏者。但市场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表现出海纳百川般的博大胸怀,各种协会、画院、画派异彩纷呈,粉墨登场,中国传统、欧洲古典及其行活,试验水墨,抽象艺术,本土泼皮、艳俗、泼普,已成为当代艺术品市场的主战场。

我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恢复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十年的市场培育期进入成长期。拥有丰厚资产的收藏家们,真正了解艺术的并不多。大部分收藏以投资为目的,往往容易跟潮流而选择短期流通的藏品。西方资金近年来开始侵入中国艺术市场,但他们对中国文化难以深入了解,加上中介组织的不规范操作,赝品、伪作不断冲击着艺术市场,令其收藏触角只能触及能够与西方文化对接的当代艺术品。这反映出中国的艺术市场处于初级阶段,艺术教育长期滞后,造成艺术品的鉴赏力弱,收藏者层次较低。艺术品市场中介机构尚未健全,出现了一幅作品能拍到百万,甚至千万元频创天价的扭曲虚假现象,客观上阻碍了从消费意识与经济承受能力相互和谐发展的艺术品消费态势。这种更像股票市场的投资行为,表明处在工业化早期进程中的中国民众心态未脱离快速致富带来的精神躁动状态。

二、艺术市场需求与艺术品的创作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期,作为中国文化发展晴雨表的艺术市场及艺术创作也必然面临新观念的转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相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现实需要5个层次,其中自我现实需要包括求知发展、审美、展示自己的需要。购买艺术品属于满足社会发展、审美精神需要的动机,富裕的阶层在满足自身衣食住行方面基本需求外,开始注重审美层面上的需求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及心理上的满足。艺术消费者购买动机相当复杂,他们不只为了收藏,更重要借此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和文化修养,展示自己占了主导地位。随着经济发展,富裕的阶层不断扩大,带动了当下艺术市场的繁荣。成熟的市场应该是艺术家、艺术鉴赏者和中介机构、艺术收藏者之间,能够相互作用循环促进和谐持续发展的市场。艺术品进入市场便成为商品,必须按市场规律来运行。在没有中介代理的状况下全看画家自己把握市场,风险巨大。一位资深收藏家曾讲:投资艺术品首先选择独特风格的作品,没有新意、模仿、抄袭都不是艺术。其次作品要反映出作者有扎实的艺术功底,表现出有一定的创作难度和不可取代性。收藏者应该买有含金量高的精品。这就要求画家应集中精力创作作品,尽量不去扮演商人角色,而画作能否卖出那是画商们的事业,他们定为此倾情奔波,使艺术品的流通更加通畅。

艺术家经过努力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要通过展览、出版、宣传等媒介包装推出,提高艺术家知名度而被收藏家和消费者发现认知,使作品进入市场得以实现其价值。艺术品进入市场必然涉及艺术品的价格,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包含审美精神价值,二是决定市场需求与供给关系,三是取决艺术家与消费者共同的承受力。绘画史上的“扬州八怪”、“海派画家”名噪一时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扬州八怪”的出现与当时富甲天下的扬州盐商们的审美精神追求不无关系。扬州是当时以盐业兴盛而富甲东南的商贸中心,富商大贾在满足自己奢侈生活的需要同时,开始对精神消费需求,大兴书画悬于室中以示风雅,催生了艺术市场繁荣,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汇集扬州,而其中声名显著者当属“扬州八怪”。他们以卖画为生,却以书画寄情,作品多取材花鸟,立意新,用笔用墨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和鲜明的艺术个性。这种大胆突破传统规范的画风,反映了当时消费者反传统美学的审美趣味倾向。海派画家中的任伯年、虚谷、吴昌硕寓居于商业气氛浓重的上海,为适应市场要求,他们在传统文人画风上挥洒出了时代气息。其创作题材多是花鸟画,引入西洋写真法,追求色彩浓郁。因顾客的需求而创作的人物画带有明显的肖像画特征,体现新兴的有产阶级追求西方带来的新文化思想。

三、艺术品创作文脉与市场关系

全球化趋势使人们生活空间得以更加开放,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不断改善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艺术品市场,各地古玩市场和民间各种艺术品拍卖会此起彼伏。人们的政治地位、文化程度、风俗习惯、经济收入方面存在差异,造成了不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形成了社会各阶层对艺术品的理解程度与接受程度的迥异。市场经济的强大提供了文化环境宽容的语境,为多元化艺术发展提供了试验与发展的空间与机遇。同时也造成了当代艺术生产过盛的局面,艺术经典在丰富中消解,艺术品市场盛行包装加炒作手段,使艺术创作进入以市场为导向的时代。当代艺术品市场的主战场集中了西方抽象艺术的复印件,并受到西方资金的不断注入追捧。艺术品是艺术家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心灵的反映,虽有商品属性,但它是特殊的商品有积极的社会效益。艺术创作需要特定文化背景作为支撑,割断文脉,生命之花如同无源之水终将枯萎。最受西方市场追捧的培根人物作品,是对“恐惧”最具象的变体描绘。将个体噩梦通过孤独、愤怒、恐慌和挣扎的画面转化成为人类生存困境的表述,成为战后欧洲最震撼令人产生焦虑不安的画家。其背后充满着西方文化的隐喻受到民族文化的排斥,难以被中国民众接受。中国艺术家范曾潜心研究历史,精诗文、书法、白描,国学功底深厚,所画历史人物飘逸清新、简洁典雅,独具风骨,独享天籁之境。作品因蕴含着丰厚得民族文化底蕴而赢得了市场丰厚的回报。另一位艺术家吴冠中的作品市场表现同样非凡,他兼学东西文化并将其融会贯通,提出“风筝不断线”的根植于民族文化进行艺术创作的理念影响深远。根基于传统文脉基础上完善艺术品市场投资收藏机制,使当代艺术家在对待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继承、借鉴方面,越来越具有主动权,使艺术创作避免畸形发展割断与传统联系而成为西方的翻版,并推动中国艺术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作者:李宏威 康 辉

艺术教育市场投资研究论文 篇2:

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摘 要:中国艺术品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宏观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艺术品市场调整带动产业发展步入“艺术新常态”,未来发展面临很多复杂因素。本文通过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微观要素的分析,对中国艺术品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艺术品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艺术品市场历经过去20年的三次跳跃式大发展,在2012年骤然回落,随后止跌企稳,2014年多种复杂因素同时作用,重回巅峰的期望落空。中国艺术品产业的未来趋势变得扑朔迷离。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艺术品产业也将在理性回归的基调下,沿着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艰难前行。新常态下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将面对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其发展必然与宏观经济趋势、传统产业创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艺术品产业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一)国内经济与投资趋势的影响

艺术品早已成为人们投资、收藏、保值增值的工具,因此宏观经济走势、消费增长率、服务业发展、货币发行量等经济变量,都成为研究艺术品市场变化趋势的重要参考。

1、消费增长是艺术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宏观经济增长连续三年低于8%,但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就业、收入、消费、服务业这四个宏观经济指标则在明显企稳,甚至一些指标进入上行通道,标志着我国经济正在出现积极而深刻的结构性变化。2013年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首超第二产业,同时带动就业、居民收入和消费的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率达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在7%左右,这些表现是我国经济向新常态转换的突出亮点。而艺术品市场也正在向“新常态”转变。通过这两年的数据发现,艺术品消费需求已逐渐凸显,2013年春推出的互联网金融以及艺术品电商的布局在2014年激增,对中低端市场需求提振不小。而艺术品消费需求的全面出现,将是艺术品市场持续发展的有效支撑和长远根基。

2、货币供给量对艺术品投资产生直接影响

货币供给量对资产价格变化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进而对投资产生直接影响。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数据显示,自2010年6月开始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总成交额变化率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协同关系。另外,货币供给量对艺术品投资的直接影响受到以下因素的干扰。一是要看房地产、股票、艺术品三大投资领域的博弈关系。目前房地产已结束了长达15年的超级繁荣期而进入调整,由之带动的投资增长将明显下滑;股市自2014年底迎来一波强“牛市”,沪深两市成交额突破万亿,随着2015年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入推进,股市吸金后劲十足,其利好的形勢和随时可套现的高流动性,成为逐利本性的投资型资金追捧的热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股票大牛市会持续与艺术品市场资金形成竞争关系。二是要看艺术品市场供给层面,看拍卖公司的拍品征集能力、画廊和博览会等一级市场的艺术挖掘能力。显然2014年艺术品市场的疲软表现必然使一些收藏者按兵不动且待机而沽,影响了精品的释出量。

(二)文化产业政策的利好影响

近十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面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经济新常态,文化产业仍将高速增长已经被各方普遍预期。作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动力,2014年文化产业迎来了大量政府主导的政策组合密集发布,内容涵盖了产业融合、文化金融、文化贸易、文化体制改革、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小微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产业带(走廊)建设等各个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调整创造利好。从产业政策的角度看,2014年的政策高度系统化,既有扩大产业外延的融合发展、理顺财税体系并扶持小微企业,也有加大文化贸易占比等内容,涉及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主体、空间、特色、模式;这一年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政策红利期,以明确的战略建构思路为2015年储备了可观的发展势能;2015年必然进入一个全面推出文化市场法制、以商业创新引领个性化多元消费的落实、实践期。市场环境的完善必然释放文化消费潜力,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波文化产业政策红利所促成的宏观趋势,恰与此轮艺术品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发生耦合效应,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市场生态,并有望在市场机制下使艺术品市场得到最大限度的治理。

(三)“互联网+”为艺术品产业创新提供机遇

2014年基于互联网的艺术品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着艺术品市场的内在结构和消费趋势。

1、服务创新促进艺术品消费大众化

互联网有庞大的用户群,如果把他们培育成艺术品消费主体,互联网就成了促进艺术消费需求增长的最佳入口。网络艺术品销售业绩的增长是过去十年间全球艺术品市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互联网已经对传统艺术品营销渠道进行了革命性变革,以更方便、高效和易获取的方式,刺激并形成了1000-50000美元的中低端艺术品消费市场。随着“互联网+”逆袭而来,关于艺术品的热门话题也将从网络销售转变为层出不穷的各种创新性服务体验,使艺术品消费不仅仅局限于对物化商品的占有,更演变升级为对商品载体所蕴含的艺术价值的开发、个性化分享和人际互动;相互影响的艺术品消费习惯,又会进一步刺激艺术品需求增长。

2、跨界发展延伸艺术品文化产业链

互联网以“免费+价值链延长”的商业模式而颠覆传统艺术领域。艺术品是一种文化艺术的高附加值商品,长期以来在各自专属的圈子内被“垄断经营”而颇显神秘。而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经营之间的壁垒很容易被消除,博物馆(美术馆)可以轻易做起艺术IP产业链、粉丝社区、数字展览、艺术旅游等自营业务,拍卖公司也可以做线上的艺术展览、教育、学术研究来构建领先品牌;BAT、艺术门户网等互联网大咖,可以在线上汇聚艺术品市场的所有参与者,以业务整合和信用口碑为优势,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来捕捉和挖掘有效的市场数据而提供个性化定制的艺术消费。总之,互联网带来了“平台经济”,使打破传统艺术品市场的层级结构和市场边界成为可能,并为跨界的文化产业链延长提供了捷径。

3、互联网模式主导艺术生态重构

目前P2P、众筹、股权投资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金融模式创新,为艺术品产业发展带来了超出一般投资意义的参与体验。不论是投资还是艺术创作,不再以门第和身份论短长,“粉丝经济”和“创客文化”才是通行的法则。互联网时代,艺术降低身段并以一种可以互动体验的形态,走入消费者的生活细节,以“泛娱乐平台,搭建一个自由表达创意的生态,为所有艺术领域中的优秀创作者、为每一个优质的创意带来机会” 。于是“互联网+”带动的互动娱乐思维会改变我们对传统艺术的看法,艺术家和大众之间会因为前所未有的“直接面对”而互惠互利,小微文化企业、艺术家工作室的无限创意都可以和各种或小众或大众的艺术需求相对接,并赢得他们的投资和参与,融资行为就具有了大众募集和全民参与创作的特殊含义。

二、艺术品产业发展的内部微观环境分析

(一)艺术品市场生态和购买力变迁

健康的艺术品市场生态是购买力增长的保障。以拍卖为例,近些年成交率仅为50%,反映了中国艺术品市场以投机心理为主的虚假繁荣,不良的市场生态给未来留下了很多隐患。2014年之前,那个隐性的、庞大的书画礼品市场不断恶化着中国艺术品产业的生态环境,反腐成为艺术品市场购买力变迁的导火线,市场有望在转型的阵痛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反“四风”等多项举措的陆续实施,迫使“中高端”艺术品“雅贿”需求呈现断崖式大幅缩水,在礼品市场中所沉淀的藏品即使不会急于套现,短期内也不再成为支持艺术品市场交易的增量因素;反过来看,反腐迅速瓦解了以雅贿为基础的“伪艺术价值体系”,让论官阶定价格的趋势得到遏制,倒逼着艺术品市场回归真正的艺术价值体系。同时随着礼品消费锐减,书画市场新的资产配置平台、电商交易平台不断涌现,艺术消费崛起,艺术收藏和艺术消费正在主导新的艺术品市场供需关系。

(二)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方式的趋势

艺术品与其他金融资产的相关性比较低,因此艺术品能够在个人、家庭、家族的资产配置中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艺术品的财富属性和投资属性,而艺术品最重要的金融属性也被高净值人群接受,并作为与房地产和股票并列的资产配置方式。据TEFAF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高净值人群的收藏偏好也逐年从手表、汽车等奢侈品向艺术品转移。据资料显示,2013年最受高净值人群欢迎的投资品种前三位为艺术品、玉石珠宝和酒类,目前投资或收藏艺术品的高净值人士占比64%,而这一比例在5000万资产以上的高净值人群中则高达81%,有36%的高净值人群表示未来会增加艺术品投资 。高净值人群规模和有意持有艺术品人数比例的增长,对艺术品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正能量。高净值人群的数量及高净值人群艺术品收藏态度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艺术品的购买力。在高净值人群的艺术品投资信息来源调查中发现,艺术收藏的圈层特征明显,分别是:朋友推荐占65%、社交活动占61%、俱乐部或协会占46%;此外高净值人群最希望得到艺术品金融服务,高达55%。这些特点预示着未来高净值人群仍将是十分稳定和强势的艺术品收藏主流。

(三)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国际化趋势

2014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位居全球第二,“国际化”成为市场关键词。一方面,国内拍卖业界与国际同行在海外联合推出国际论坛,探讨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品拍卖市场合作问题。同时艺术信息服务机构也在密切合作,Artprice和雅昌继2012年后二度联手,推出了“2014艺术市场年度报告”,对东西方艺术市场进行融合分析,向全球7200多家专业机构和国际媒体发布,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国内大型拍卖公司在香港这个国际市场前端不断发力,以国际化视野为营销主题赢得不俗业绩。随着海外拍卖巨头佳士得和苏富比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后,这两家竞争对手又分别在上海(佳士得)和北京(苏富比)布局,加紧耕耘中国市场的节奏又促进了国内拍卖业的国际化发展。以上海自贸区为标志的中国艺术市场国际化被寄予厚望,中国市场拍品种类如外国名人手迹等也呈现国际化味道,中国藏家在海外市场上较强的购买力和国际化收藏品位也逐渐形成。这些市场表现都反应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国际化进程正在加快,一些新的平台和业态正在出现,未来将通过组织机构和资本运作的方式带动中国市场不断走向规范化的制度发展之路。

三、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2014年艺术市场的未来趋势以“转型”、“融合”、“渗透”为关键词,预示着艺术品市场的多元化经营、艺术品收藏与艺术品消费共生的未来趋势。

(一)艺术品一级市场发展趋势

2014年,内有市场不振,外有反腐高压,以“礼品售卖”模式维系的大批低端画廊面临生存危机;经营当代艺术的画廊在经历过2006到2008年的当代艺术火爆期后,很多画廊的盈利时代算是告一段落。2015年伊始,有“中国书画第一乡”之称的青州市场遭遇崩盘传闻,广东书画市场的短线炒作“行家们”被套牢,春节期间往年热闹的北京画廊也门庭冷落;大量囤積的应酬之作即使出自名人之手也难寻买家,“领导”书画也几近白菜价却无人问津,林林总总的现象都回归为一点共识,即礼品市场和短线炒作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随之而来的书画一级市场要重新洗牌了。

1、画廊业:倒闭潮之后的机遇与重生

2015年中国的画廊发展在市场调整周期中蕴含了新的变化与生机。由于国内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真正互利共赢的签约代理机制未能完全建立,所以导致很多画廊缺少可持续经营的后劲,甚至在2015年引发倒闭潮。从经营策略来看,能生存下来的画廊,需要致力于新青年艺术家的市场拓展和资源整合。新青年板块的未来,就是中国画廊业回归培养有潜力艺术家的本位并重新定位的未来;同时市场竞争将迫使画廊走企业化运营的模式。研究学者陈少峰对这一趋势做了这样的描述,即画廊按照企业模式运营,注重与艺术家及投资人的长期合作与服务,发现并培养艺术家,并且把艺术家推荐给投资公司,兼具国外画廊、收藏机构以及投资公司的功能,甚至会以追求上市融资为目标;画廊提供的经纪服务,不仅要代理艺术家画作的所有权,还要做版权代理,经营和开发与艺术品相关的所有文化资本。

2、博览会:艺术品市场的新增长点

博览会成为城市人文艺术的标签,近两年新开发的博览会如雨后春笋,出现了新流行语“博览会疲劳”(Fairtigue)。据《TEFAF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披露,2014年国际性的艺术品博览会至少有180多场,直接销售额达到了98亿欧元,而博览会之后经销商通过持续跟进还会促成更多销售,经销商参加艺术品博览会的支出约为23亿欧元。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都有多年成熟运作的博览会对促进当地艺术品交易、带动旅游、物流等相关服务业的联动效应十分可观。博览会作为艺术家面向大众的艺术普及平台,是形成规模化大众艺术消费潮流的最有效的销售平台。从2013年底开始,上海艺术博览会就率先开始尝试把艺术消费作为主打品类,对于原本在中高端市场上“夺食”的艺术机构是个极大的启发。如今,博览会以吸引大众眼球的艺术消费为亮点,正在成为展览、艺术家、收藏者的重要选择。

(二)艺术品二级市场发展趋势

1、拍卖业将推崇学术收藏、理性投资和多元细分市场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已经从理想转向现实操作和未来设计。2014年各拍卖公司积极应对市场调整,从宣传推广到新品类挖掘,孕育了更学术的市场需求。2015年艺术品拍卖市场将推行多元的市场定位。一方面对于质量高的艺术精品,藏家们依然会不惜重金再创拍卖纪录;另一方面收藏偏好被多元细分市场左右,来自瓷杂、中国古董珍玩、珍贵珠宝及钟表等其他领域的艺术品专场拍卖会将成为各大拍卖公司的经营之策,中国书画的市场优势将被多元化的艺术品类所稀释。随着艺术品高端资源的沉淀,资金的高端运作标的也越来越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理性投资主导下必然加速投资资金向中端、甚至低端市场有艺术价值的品类流动,潜在增值空间的艺术品类会受到重视,资本逐利的本性在无形中为艺术品市场的结构调整带来机遇。

2、拍卖企业将实施品牌构建战略

2014 年是大型拍卖公司野心勃勃地实施品牌战略的起点,从业务范围拓展到商业模式创新,拍卖巨头的品牌意识十分强烈,他们在争夺中国艺术品行业话语权。品牌战略将在2015年进一步强化。艺术品拍卖的旗舰企业“北京保利”就一直致力于品牌构建。以艺术品金融与艺术品电商融合的策略,率先成为内地拍卖第一股,随后进行产业链扩张,未来将拓展与艺术品市场交易相关的全产业链服务,既包括金融方面的融资、质押,也包括拍卖交易外连续交易的画廊陈列和私洽销售,还有集物流、仓储、修复、鉴定为一体的相关服务。这种模式将被其他有资源整合力的大型拍卖企业效仿;另外,拍卖企业在商务活动中,也组织了大量的讲座论坛,以普及美术知识、推动艺术教育来提升品牌内涵和品牌竞争力。例如北京保利与北大光华学院开设了“北大光华 - 保利艺术与管理研究中心”,今后教育机构和教育课程的设置也将会成为大型拍卖机构的发展方向;此外,大型拍卖企业开始在二三线城市布局,形成京沪港为中心的辐射效应,在拍品筹集、拍卖主题和交易习惯上做足“本地化”文章,不断丰富品牌资产内容。

(三)艺术品产业新业态发展趋势

1、艺术授权构成艺术品产业的蓝海

近年来艺术授权衍生品不断爆红,大众的尚美潮流呈现出巨大的商业蓝海。70、80、90后大都经历高等教育,他们艺术审美水平整体较高,有着独特的艺术品位,喜欢个性化的艺术品和装饰品。因此具有一定艺术水准、价格合理的艺术品(千元级)在家庭居室、酒店装修、工作场所、人际交往中的需求不断提高。高端艺术作品的授权产品必然受到这一消费群体的热捧。这种现象揭示了一个闭合的商业逻辑:最开始艺术品市场只有鉴赏,在小众圈里一些藏家自得其乐;随后资本进入,推高艺术品高价而赚足了大众眼球,人气关注使相对廉价的艺术衍生品有了需求空间,新技术、新创意的介入把艺术体验发挥到极致,无限的艺术衍生品设计、研发和生产,带动了全民艺术消费创造的未来商业蓝海。近年来,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经验为博物馆、美术馆的多元创新经营开辟了新天地。许多民营美术馆设定了发展战略,比如纵向目标是建立一家旨在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品牌美术馆,横向远景目标是将美术馆发展成一家成功运营的国际连锁艺术机构。其中开发自己的艺术衍生品是品牌运营的关键内容。

2、移动互联网催生大众生活艺术化

2014年移动互联网的席卷之势迅猛而来,彻底颠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并且成为传统商业服务必争的“入口”。早在互联网时代,正如“流量”这个词的含义一样,“入口”就代表着用户、关注度、广告以及商业模式和利润。互联网1.0时代,入口是门户网站,接着2.0时代被搜索引擎、浏览器以及各类操作系统“卡位”。而移动互联网时代,垂直APP成为新的入口。

2015年全球艺术市场数据表明,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客户数不断增加,主要依靠移动互联网,最负盛名的拍卖行会通过互联网收到来自近200个国家的竞买登记申请。移动互联网这种新的经济模式是不可逆转的。2014年中國的书画经营业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也不断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如北京保利2014年重点开发了“艺典中国”的移动交易。在传统互联网上的艺术品拍卖一直不温不火的情况下,全社会、全行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尝试在2014年却是如火如荼,这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成长。中国移动智能终端用户2014年的规模达10.6亿,较2013年增长231.7% ;预计到2017年,移动网民将赶超PC网民,成为互联网的第一大用户群体,移动端将成为网民最主要的上网渠道。而有前瞻性的艺术机构已经开始关注这个全新、高效和低成本的推广平台,希望利用移动终端开拓新的市场。2014年移动网民在沿海省份分布较集中,分布最高的前5个省份与艺术品主要集聚市场相吻合;2013年底至2015年初,在移动端以“艺术品”为主题的应用大量涌现,从艺术品交易、艺术评论、艺术资讯、艺术授权到展览活动无所不包,并以书画艺术和当代艺术为主;移动端应用的特点也更注重交流互动,设计了展览签到、评论跟帖、艺术地图、艺术群落等体验性更强的情景;从移动端应用的种类来看,既有平台媒体型、自媒体型,也有社交型、综合交易型。

3、艺术品与旅游的融合业态兴起

近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旅游业内逐渐兴起了“定制游”,并成全了一个针对特定人群的垂直游形态。“定制游”的创业公司要么为绝不跟团的屌丝服务,要么专为多家银行的VIP客户、投资界人士等高端客户服务,不论哪一种,都是借助O2O及其衍生模式开展注重消费者体验是旅游新业态。当这种商业模式冠以“艺术”之名,并被艺术机构借用,将催生2015年来势不小的“艺术旅行”,这一新兴的艺术新产业。目前由艺术机构组织的“艺术之旅”,主要目的是吸引多年的藏家或可转变成未来藏家的高端客户,提供更丰富的艺术资源、艺术判断以便促进交易和形成社团性的艺术交际圈,凝聚和巩固各自的客户群;而旅游公司组织冠以“艺术”之名的定制游,虽然其掌握的艺术资源、人脉联络和专业指导远不及艺术机构,但他们专注了艺术机构视线之外的广大艺术爱好者,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艺术体验之旅,系统地培育着一个庞大的艺术消费群体,如果做好了O2O模式的创新,就可以将旅游与艺术消费所有关联产业整合。艺术旅游的未来市场决不仅仅是藏家群体的独享,而是更多的中国民众要参与其中,并且会在旅游公司、艺术机构的深度合作中,借助互联网创新成为一种来势凶猛的艺术新业态。

4、文化产业园区转型促进艺术品产业升级

文化产业园区是带动中国文化产业实践的重要形态,对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的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自2004年起,中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收获了较大规模的增长,仅国家级的示范园(试验)区已达20家、示范基地达339家 ,地方性项目更是遍地开花,在京津鲁、长三角、珠三角数量尤其高;将各园区的细分行业整合之后发现,艺术品及工艺美术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2% 。

早期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主要依靠传统产业、房地产开发、场地租赁等以寻求政策优惠而聚集的原始业态,缺少核心竞争力。大部分园区存在着概念模糊、管理不善等问题,有些园区甚至面临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等发展之困。2014年随着宏观政策的系统化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在合力思维、功能区布局、文化科技融合、文化金融联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转变,逐步凸显出产业聚集平台的真正作用。这种转变体现为以下几种趋势:(1)重视服务平台的打造,进行知识、资本、土地、资源、政策的整合,帮助入园的小微企业打通上下游产业链;(2)重视空间布局的优化,在产业聚集和产业分工中寻求协同发展,引导域内企业在特色、差异、集群之间形成产业链联动,以功能区优质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整个园区的产业发展能力;(3)重视政策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在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金融对接等方面形成竞争力优势。

5、自贸区引导艺术品产业的国际化趋势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高速增长和相当低的艺术品进出口贸易额形成巨大反差,也预示着国际化和全球化是产业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对文化贸易的意见》就证实了这一点。而作为促进对外文化贸易的实验区,各地文化保税区、文化口岸的建设,也在上海自贸区的溢出效应带动下,在服务、管理、投融资方面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指示着风向。

2015年的产业国际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促进艺术品有形贸易发展上。自贸区将在保税仓储、保税展示、贸易服务等方面,围绕艺术品交易上中下游的全服务体系,实现更大规模的服务能级提升;受自贸区溢出效应的影响,上海徐汇区2015年将打造“上海西岸自由港”,一个将被列为上海自贸区首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外项目,这是国内首个纳入自由港全球服务体系的艺术品保税综合服务平台。从全球艺术品产业发展来看,专业配套服务对于全球化的艺术品交易、展览展示、文化交流等方面均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呈现出精细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及强烈的市场需求。

6、艺术金融的全产业链体系发展趋势

2015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美元加息。可以肯定的是,热钱回流美国势所必然,不能确定的是回流数量、速度以及对国内资产的冲击力度。2015年资金面宽松是个趋势。美元加息、人民币升值完成,给国内央行放松货币提供了条件。挤压影子银行,打破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刚性兑付,将资金往风险资产里面赶,是政策导向所致。艺术品基金经过上一轮大清洗,新成立的基金规模会变小、数量会变少,虽然懂艺术、善经营的专业基金团队较少,但艺术金融继续活跃下去并不是问题。2015年初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度“文化金融扶持计划”准备工作的通知》,国家想要进一步撬动文化产业信贷融资的意图很快被捕捉。从开年到现在,艺术品质押贷款支持证券化、南方文交所的文商贷推出、HIHEY与民生易贷发起艺术品融资服务等等新业务不断推出,艺术金融非常活跃。

随着我国艺术品产业市场化发展之路越来越成熟,艺术品产业投融资机制不断建构,产业与银行信贷的投融资联系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艺术品金融会向艺术品的鉴定、评估、托管、物流、艺术品抵押贷款等全产业链方向发展,艺术品金融的发展也会上一个新的臺阶。根据研究学者陈少峰的观点,艺术金融在书画产业的投融资会越来越活跃,这个活跃就不是过去简单的一种民间投资,很多商业银行也会介入进来;小型商业银行很可能在书画产业投资融资领域里拓展商机,并且是长期投资;今后的商业银行并不仅仅局限于成立一个艺术品理财事业部或信托部门,成立一个专门的投资公司是必然趋势,会采用集合画廊业务、艺术品收藏和投资为一体的模式,并以上市来融资。艺术品金融创新、保险服务等将活跃,倒逼艺术品评估体系的完善。因此艺术金融将从当下的活跃状态转为提升整体规模的方向发展,涵盖艺术品托管、物流、抵押贷款等衍生的金融业务,并逐步形成围绕艺术品市场的金融体系,当然这一过程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互联网金融与文化产业有着先天的亲和性,两者融合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众筹模式的兴起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另一方面,艺术金融业不仅仅局限于传统银行,脱离了银行的直接融资手段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企业债、风投等。与此同时,政府也在转变扶持观念,尝试把适量的直接投给文化产业的钱间接投放给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企业,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

作者:李君

艺术教育市场投资研究论文 篇3:

浅谈书画艺术品的鉴赏与收藏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进步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我国艺术市场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发展并形成一片繁荣景象,尤其是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带动了艺术品市场的火热局面。同时在各类媒体对艺术品市场不断提高关注度的前提下,艺术品的收藏价值也是水涨船高。艺术品市场的长期发展不仅需要众多民间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做支撑,更需要市场中的参与者对艺术品的鉴赏与收藏有一定的了解。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如何平衡好收藏、鉴赏与投资三者的平衡关系,以及如何在主观意识层面界定自身对书画艺术品的态度,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书画艺术品市场又好又快发展。本文旨在对书画艺术品的鉴赏与收藏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和研究,为书画艺术品市场参与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书画艺术品 鉴赏 收藏

当前的书画艺术品市场相较于整个艺术品市场份额不算太大,但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今后我国的书画艺术品市场会异常火热。究其原因,主要是投资艺术品与投资其他商品相比较,藝术品除了具有一定的收藏和投资价值之外,还有特定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尤其是中国的传统书画作品,其中包含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见证,并且不同的书画艺术品还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书画艺术品这种特有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成为流通领域的一种广泛交易的商品,甚至成为一种频繁买卖换手的对象。

一、针对当前我国书画艺术品市场的分析

当前我国书画艺术品市场最大的特征就是“真假难辨”,如何正确的看待书画艺术品收藏、鉴赏与投资三者的平衡关系,是当前书画艺术品市场与市场参与者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开放,其对于书画艺术品产生的主导作用也越发凸显,尤其是当前几大拍卖行(如保利、嘉德秋)的高价拍品,一定程度上对艺术品市场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诚然,大多数市场参与者难以参与到大型拍卖行的交易中,所以想要在当前书画艺术品火热的市场氛围中选择一些同时具有收藏价值、鉴赏价值和保值、升值空间的书画艺术品,就需要投资者擦亮眼睛,谨慎思考。虽然书画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一般会呈现相互影响的状态,但这并不是影响书画艺术品实际价值的唯一因素,并且市场价值优势并不能真正体现艺术品的实际价值,从更高的精神角度来看,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也绝不能单凭所值金钱多寡来衡量。

(一)书画艺术品艺术价值的分析

在对于书画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分析上,不能简单的依据作者画功如何、字体如何亦或是对经济价值的判断来对书画作品做艺术价值的考量。影响书画艺术价值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为关键是作者自身的文化内涵与内在修养,例如张大千、齐白石这样的书画艺术大师,他们不仅画功优秀,佳作频出,更多的是其自身对于文化历史与书画理论有全面细致的了解以及自身对书画艺术有独特的见解,这就非常人作品能够比较。书画大家的作品往往不仅质量、品相较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他们对艺术、文化、人生价值的独特理解与看法,这种深厚的艺术价值不是金钱所能够衡量的。所以他们的艺术作品所体现出的艺术价值不仅不能被市场价值所影响,而且对后世、对社会有非常深刻的教育和参考意义。

(二)书画艺术品带来的艺术创造力分析

对于书画家而言,在不同的艺术创作阶段,其艺术创造力自然会有所不同,进而对书画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例如,齐白石在绘画中期的拓宽了传统水墨画的绘画题材,只要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有生活气息的,他都会拿来入画,同时将红色引入水墨画体系。这个时期他的书画作品,就代表了他对中国水墨画产生影响的一段历史,不论是从鉴赏收藏还是艺术教育都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而到了其晚年时期,尤其是衰年变法之后的画风,整体的绘画风格与思想都产生了较大的转变,凭借“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衰年变法,将传统中国花推向一个时代的高峰。此时,齐白石书画作品的艺术风格进一步确定和深化,不仅对其这个时期的书画作品价值有所提高,也塑造了其艺术生涯的巅峰时期。

二、书画艺术品鉴赏与收藏关系的分析

(一)收藏一定要学会鉴赏

当前我国的书画艺术品市场,基本可以用“假画遍地”来形容丝毫不显夸张。曾经北京琉璃厂几百年的兴盛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的琉璃厂已经沦为旅游景点以及纪念品购买集散地,传统的荣宝斋、汲古阁等一大批极负盛名的古玩老字号商铺,如今也渐渐放弃了传统观念,流失了对客户的承诺。所以,学会收藏的前提一定是先学会鉴赏,至少要有一定的鉴别仿品、赝品的能力。如果要深入书画艺术品收藏市场,那过硬的鉴赏能力则是必需的技能。诚然,当今市场经济越发繁荣稳定,有钱人越来越多,为收藏市场建立了扎实的经济基础,但一件花千八百万收藏一件赝品,又何来价值可言?因此,不管是入门的收藏爱好者还是书画收藏的行家,有一定鉴赏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正视书画艺术品收藏的目标与市场风险

当前书画艺术品市场逐渐形成繁荣局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买卖双方在相辅相成的互相影响,所以,先进书画艺术品市场的分化使得大多数收藏者能够清晰明确的确立自身目标与需求。不同层次的收藏爱好者对于作品的要求不同,所追求的价值也不同。有的是对某位画家的崇拜与敬仰,凭个人喜好来收藏;有的是将书画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项目,希望可以长期持有来保值升值;还有的入门玩家仅仅是想点缀生活环境,营造家中的书香气氛。这样的市场分化对于书画艺术品市场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风险。尤其是针对投资者来说,除去风险最大的仿品、赝品因素不谈,艺术品市场的市场波动实际很大,风险和收益并存,把控与正视书画艺术品收藏的市场风险与投资泡沫是书画作品投资者首要考量的问题。

(三)注重提高文化综合水平

当我们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想要对其进行提高时,仅凭对鉴定书画知识的基础掌握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提升鉴赏能力,需要对自身的文化水平综合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尤其是历史及文学知识,对于古字画的鉴别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根据不同年代、不同时期、不同政治派别以及作者的性格、思想表达与审美的不同,书画艺术品所展现的特征也各不相同,我们只有在了解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基础上,才能科学地对书画艺术品的真伪做出最恰当的判断。除了历史文化知识,掌握书画所用的纸张材质,书画作者所用的题款、铃印、裱式也十分重要,行家在鉴别书画时通过这些特征往往能一眼辩出真伪。其次,掌握书法字法也十分必要,尤其是书法字体的各个派别,对于自身艺术修养也是一种提高。当然,这种文化综合水平的提高不是朝夕能够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多听、多读、多看、多问、多研究,对于自身修养和鉴赏能力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四)正确将收藏理解为长期投资行为

在书画艺术品收藏市场化的初期,很多人仅仅将收藏当做一种个人爱好甚至是家居點缀,并没有意识到收藏会带来丰厚的经济价值。直到近些年收藏市场化逐步完善,各类锁频水涨船高之后,书画艺术品的投资价值才逐渐被人们认识。随着人民的钱包越来越鼓,将收藏当做投资行为的人也越来越多,如何采用正确的投资方式,如何通过收藏的形式,满足心理和物质两方面的需求呢?这就需要人们正确的理解将收藏作为投资方式的真正理念。一方面,进入收藏投资市场与资金实力有直接关系,资金雄厚的收藏者一般会重视高价位、大手笔的艺术品投资,这样的收藏周期要更长,普遍在三年以上,平均每年增值率可以维持在20%左右。但面对大手笔的投资,往往也伴有较大的赝品风险。而对于一般收藏者而言,可以针对一些小众收藏市场,尤其是一些近现代书画家的作品。虽然这些作品升值率不高,换手率高,甚至伴有一定的市场泡沫风险,但仿赝品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对于防范风险也有一定的作用。

三、结语

书画艺术品的收藏给人带了的不仅是鉴赏的快乐与文化水平的提升,还会为收藏这带来可观的利润。但是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书画艺术品市场的风险也逐渐凸显出来。平衡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在让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品市场中保持清醒头脑,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不仅是自身收藏书画艺术品的必备素质,也会对促进书画艺术品市场繁荣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欧阳启名.当传统“邂逅”新技术[J].质量与认证,2015,(12):31-33.

[2]刘娜.艺术品收藏行为分析及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05):25.

[3]吕友者.董其昌与书画鉴藏[J].理财(收藏),2016,(12):38-45.

[4]程建平.漫谈书画收藏与投资[J].山东农机化,2013,(04):50.

[5]翟本宽.居高声自远继承贵创新[J].理财(收藏),2014,(02):50-53.

[6]齐驸.心存澹泊,画价万金——由齐白石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所引发的思考[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作者:张杨格

上一篇:林业企业会计监督制度论文下一篇:耕地后备资源农业机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