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投资经济增长论文

2022-07-03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刺激经济活动,中国更是推出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基础设施投资能否促进经济增长?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然后利用中国的实践探讨了基础设施投资的作用,最后给出了有关对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信投资经济增长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电信投资经济增长论文 篇1:

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摘 要:基础设施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日照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选取2001—2016年数据,首先对基础设施投资的结构进行分析,然后运用协整、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对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剖析。通过研究发现,日照市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正向的,但2005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已达到最优。

关键词:基础设施投资;协整;最优规模;日照市;经济增长

本文索引:范承华.<变量 2>[J].中国商论,2022(06):-040.

1 引言

基础设施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一切单位和居民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其建设情况及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是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必备条件。

国内外研究结果普遍表明,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正相关性。国外学者Aschauer(1989)对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 ,他利用美国1949—1985年的数据估计出公共设施的资本产出弹性,他认为,生产率的提高和政府支出用于公共设施的资本高度相关。1994年,世界银行《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考察了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钱家骏和毛立本(1981)开创性地将 “基础结构”这一概念引入我国理论界,他们认为,人们之所以不重视基础设施,是因为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难以量化,他们提出应把基础设施作为独立研究对象进行研究[1]。郭庆旺、贾俊雪(2006)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分析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对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基础设施投资从总体水平及构成均对产出具有正向影响[2]。王任飞和王进杰(2007)利用协整理论分析得出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3]。

21世纪,日照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受基础设施不足和服务质量差影响产生的经济发展问题得到缓解,全市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GDP快速增长,年均增长达到10.4%。但是也应当看到,日照市现有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不高、结构不合理、体制不健全等不利因素依然存在,人均经济实力与全省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综合实力、产业竞争力、人民生活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生态建设水平、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城乡一体化水平等均有较大提升空间。基础设施完备是面对巨大的经济发展压力、能在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强大保障。

由于各地对基础设施的统计范围不尽相同,在充分征求各部门意见,并结合日照市近年来发展实际,将基础设施的统计范围确定为如下8个行业大类(GB/T 4754-2017):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63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64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G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76水利管理业、77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78公共设施管理业;P教育;Q卫生和社会工作;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S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文章在总结国内外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日照市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通过计量建模进行定量分析,最后提出建议。

2 日照市基础设施投资现状

(1)日照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以来,日照市基础设施投资量一直保持着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20.3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441.17亿元(见表1),年均增长22.8%。日照市基础设施投资率(基础设施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加,在2009年达到最大(为26.6%),然后开始回落,并于2011年之后开始趋稳。

(2)基础设施投资占比逐步回落、趋稳。按照经济发展的“谷—谷”理论,可以将全市的基础设施投资分为三个周期。第一周期为2001—2004年,2003年出现最高占比,达43.4%;第二周期为2004—2011年,在2007年达到本周期峰值(43.7%);第三周期为2011年至今,在这一周期内,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趋稳,在30%左右徘徊,并呈现出逐步回落的态势。

(3)分行业投资发展情况不均衡。从投资规模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总量逐年攀升,与日照市城市建设的进程高度吻合。但作为城市软环境建设的教育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其投资规模并未出现大幅提高。

从占比情况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投资比重从2001年、2002年的48.3%和51.9%逐步回落,在最近的十年间一直在30%左右徘徊。“十一五”期间,日照市立足农村发展需要,全力实施村村通硬化路工程,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483公里,2006年突破6000公里,2009年底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部行政村通硬化路奋斗目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占比进入“十一五”以来逐年攀升,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占比从2011年的9.7%提高到2016年的34.6%。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投资占比由低到高又逐步回落,在2008年达到峰值(46.4%)。教育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比一直在低位徘徊。

3 日照市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實证研究

3.1 样本采集和模型说明

本文选取2001—2016年为样本期,数据来源于2002—2017年日照统计年鉴。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等价格因素的影响,将地区生产总值和基础设施投资数据以2001年为基期,分别采用GDP指数和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指数进行缩减,分别用GDP和II来表示。将变量进行对数变换,以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分别用lnGDP和lnII表示取自然对数的实际地区生产总值和基础设施投资。

3.2 平穩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检验(Augment Dickey-Fuller test),对地区生产总值(GDP)、基础设施投资(II)及其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4],结果见表2。

由表2结果可知,对两序列进行一阶差分之后进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变量是同阶平稳的,可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3.3 协整检验

本文只有两个变量,采用Engle和Granger提出的两阶段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协整检验。

第一步,对lnGDP和lnII进行OLS回归,得到如下回归模型:

结果显示,,修正的,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回归模型及回归系数分析都是显著的。

第二步,对方程的残差进行平稳检验。

残差的表达式为:

用残差序列的平稳性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协整。采用ADF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说明lnGDP和lnI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所以,日照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基础设施投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基础设施投资平均每增长1%,日照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将增长0.7338%。

3.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的结果说明,GDP与基础设施投资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否互为因果关系,还需要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来检验,结果显示:在10%的显著水平下,GDP与基础设施投资互为因果关系。比较P值可知,基础设施投资是GDP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大于GDP是基础设施投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因此,日照市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要大于经济增长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反向作用。

3.5 最优规模估计

借鉴国内学者丁建勋(2007) [5]理论研究成果,采用二次函数形式来估计基础设施投资的最优规模:

其中,为经济增长率,为基础设施投资率,即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误差项。由函数极大值的条件可知,经济增长率对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二阶导数应该小于0,即。基础设施投资的最优规模由下式决定:,即经济增长率达到最大化

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为。

估计结果如下:

回归结果表明,系数为负,说明存在使经济增长率最大化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最优规模为:

这表明,当基础设施投资率小于18.38%时,适当提高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当基础设施投资率大于18.38%时,降低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均高于最优规模。

3.6 结果分析

从数据分析及实证分析结果来看,日照基础设施投资在行业分布上存在不均衡现象,尤其是居民文化教育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投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且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带动作用比较显著;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投资互为因果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要大于经济增长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反向作用。2005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均高于最优规模。

4 对策建议

一是要进行适度投资。基础设施投资要与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保持投资稳定性的基础上,探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思路,发挥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最大化[6,7]。

二是要优化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从分析结果看,日照市基本设施投资的总规模尚可,但内部结构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反映城市软实力的教育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的投资远远不够,必须加大在上述行业的投资,促进城镇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8]。

三是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是提升经济竞争力,为经济发展赋能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借鉴国内先进理念,对标先进城市,找准差距,明确方向,补齐补强短板弱项,进一步改善企业投资和经营环境,提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参考文献

钱家骏,毛利本.要重视国民经济基础结构的研究和改善[J].经济管理,1981(3):12-15.

郭庆旺,贾俊雪.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3):36-41.

王任飞,王进杰.基础设施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VAR方法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7(3):13-21.

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238-254.

丁建勋.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最优规模估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2):28-31.

葛翔宇, 黄永强, 周艳丽.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9(4):922-934.

苏汝劼, 姜玲. 空间溢出视角下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 2020(9):36-47.

左聪颖.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 2020(2):143-144.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 Taking Rizhao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Rizhao Statistics Bureau of Shandong Province  Rizhao, Shandong  276826

FAN Chenghua

作者:范承华

电信投资经济增长论文 篇2:

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刺激经济活动,中国更是推出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基础设施投资能否促进经济增长?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然后利用中国的实践探讨了基础设施投资的作用,最后给出了有关对策。

[关键词]基础设施投资;经济增长;促进

[[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Li Qiang

(Henan Road & Bridge Construction Group, Shangqiu, Henan 476000)

Key words: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economic growth; promoting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再次成为世界经济复苏增长的焦点。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刺激经济活动,基础设施投资成为2009年以及2010年各国财政刺激计划中最大的支出。基础设施项目被普遍认为是新增就业和为提高今后生产率和增长水平奠定基础的关键。然而,近20年来,国际经济学界就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所作的大量实证研究, 得到的结论并非完全一致。总的来说,主要有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认为基础设施的投入将会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或者正相关的推动作用。Rosenstein-Rodem(1942)强调,在一般的产业投资之前,一个社会应具备在基础设施方面的积累。随后姆里纳尔·达塔·乔德赫里(Monynur Data Jordehory)对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大推进”理论评价时,特别强调了大国的区域差异对基础设施投资布局的影响,在不同区域中的许多不可控因素给基础设施投资测定带来许多困难。日本学者南亮进认为,基础设施可以称为社会间接资本,其核心是交通运输和通信,是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初始条件。世界银行的《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以“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为题,考察了基础设施与发展的关系。报告认为,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福利具有重大影响。Aschauer(1989)的分析表明,美国1949—1985年公共投资的产出弹性为0.39,公共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意义。Etsuro Shioji(2001)对美国和日本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这两个国家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地区人均产出增长有积极作用。当然,基础设施的种类和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2.认为政府基础设施的投入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P.H.库特纳认为,基础设施不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仅仅是通向经济增长结局的一种手段。Holtz-Eakin(1994)发现,公共投资资本尽管具有正面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很微不足道的。

3.认为政府基础设施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效应非常复杂,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Bougheas等(2000)认为,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单调关系,而是一种倒U型关系。Barro认为,具有生产性的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则有着持久和显著的作用,其作用方向取决于公共支出规模的大小。若公共支出尚未达到最佳规模,则增加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正的影响,当超过最佳规模后,会产生负的影响。Deichmann(2000)则认为,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取决于和其他条件的协同。国内的学者李善同(2006)、郭庆旺(2007)和张芬(2008)先后对基础设施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总的观点就是从宏观层面来看,现阶段政府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了经济增长。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国情的差别,在分析两者关系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林毅夫(2010)认为,需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情况进行探讨。发达国家实行财政刺激政策成效受到较多约束,基础设施投资在历史时期已饱和,现实中投资只能是改善;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基础建设、教育、卫生等领域仍是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投资更集中于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瓶颈领域,会明显改善和帮助经济重新快速增长。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政府财政政策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中国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超过50%的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可以说基础设施的投入能否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就成为经济复苏的关键。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然后利用中国的实践探讨了基础设施投资的作用,以期探索提高基础设施投入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分析

(一)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1.基础设施投资本身是经济增长的一部分。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作用表现为,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其本身所创造的产出(增加值)的增加直接引起国民财富(GDP)的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基础设施的这种直接推动作用,随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大。从各阶段各产业附加价值结构的变化趋势来看,社会基础设施产业的附加价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在增加,说明社会基础设施对社会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在不断上升,也说明基础设施产业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增强。

2.基础设施发展能降低经济成本。基础设施作为劳动条件的核心内容,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能降低经济活动的成本。基础设施的发展既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减少管理与交易成本,促进管理效率提高。基础设施投资被认为是直接生产活动投资的先决条件,其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率。基础设施的发展、其提供服务的增加,可以减少交易者获取交易信息所需的成本支出。随市场基础设施和现代交通通讯设施的发展,交易者进行交易变得越来越容易,交易者进行交易的费用也大大下降。再加上教育发展,交易者本身素质得到提高,法律等服务机构不断完善,交易者的法制意识增强。因而,他们在交易时出现违约的行为会相应减少,市场交易秩序平稳,用于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的费用也相应减少。

3.基础设施发展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结构效益,推动经济增长。一般而言,基础设施投资增加,扩大基础设施规模和更新基础设施技术必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构筑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基础设施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产业间的关联效应带动和推进其他产业结构升级。其关联效应主要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前向关联效应是指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部门提供了基础性服务,从而推动相关产业产出的增加,如道路的贯通、管线的铺设、环境的改善等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提供的种种便利和服务而创造的间接效益,体现着基础设施产业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支持。基础设施的后向关联效应是指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关部门提供必要的原材料、资金、技术和服务等,从而带动相关产业产出的增加。如铁路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如钢铁、建筑材料和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的后向关联效应可用影响力程度和影响力系数来表示。基础设施的影响力程度是表示基础设施产业部门增加一单位最终需求对所有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与拉动的绝对水平。基础设施的影响力系数则是反映基础设施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需求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拉动的相对水平及程度,反映基础设施产业对其他部门产生的影响。基础设施的后向关联效应用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来表示。基础设施的感应度用来表示其受到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

4.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有利于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是指以保证社会经济活动、改善生存环境、克服自然障碍、实现资源共享等目的而建立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交通运输、信息、能源、水利、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公共管理等社会性基础设施,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基础设施构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是社会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物质环境之一,是支撑经济活动得以实现和延续的必要条件。离开基础设施,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能力就会受到限制。由基础设施体系营造的环境系统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将长期直接影响人们的经济活动。

(二)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

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投资的规模不足和投资结构不合理。

1.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不足是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总量不能满足生产发展和生活需要的要求。其表现在基础设施新建投资和重置投资的不足,基础设施新建投资和重置投资的不足造成基础设施供给短缺,会引起其服务功能减弱,影响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减少社会需求,从而制约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新建投资的不足对经济增长形成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影响生产率提高、减慢工业化进程、不利于劳动力就业扩大、对城市化和贸易竞争力提高产生负面影响等。

2.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不合理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不合理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投资的部门结构、区域结构、规模结构、投资的内涵和外延结构不合理等。基础设施投资的部门结构是指投资在基础设施产业部门中的配置或比例关系。各基础设施产业部门之间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对经济增长产生消极阻碍作用;基础设施投资的区域结构是指基础设施投资在区域间的配置或比例关系,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物质结构和物质基础。基础设施投资区域结构的不合理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基础设施投资区域结构的不合理从整体和局部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经济增长。以一国为例,在全国范围来说,其不合理的基础设施投资配置形成很有限的生产和服务能力满足不了该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制约其经济增长。局部区域内基础设施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则制约区域贸易发展、区际间的资本流动和工业布局等方面。由于基础设施需一次性建成且投资数额大,在全国范围内和较大空间中成体系地全部建成不可能,其投资总是从局部区域内开始,然后展开。对经济增长的制约首先表现在对局部区域经济增长的制约。

三、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的实践

按照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定义,经济基础设施主要指永久性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居民所用和用于经济生产的服务。这些基础设施包括三类。(1)公用事业:电力、管道煤气、电信、供水、环境卫生设施和排污系统、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系统。(2)公共工程:大坝、灌渠和道路。(3)其他交通部门:铁路、城市交通、海港、水运和机场。基础设施通常也包括文教、医疗保健等。因此,本研究的基础设施投资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铁路运输、道路运输、城市公交、水上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装卸搬运、仓储业和邮政业)、电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文教体卫和社会保障等。

(一)基础设施投资对GDP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也不断扩大,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整体呈增加趋势,从1998年的22.12%上升到2008年的35.84%。基础设施状况得到一定改善,在经济发展中起的作用也在不断加强。从基础设施产业创造的GDP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变化趋势看,其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在逐渐增强。在1998年到2008年的11年间,中国基础设施中投资创造的GDP的贡献率整体趋势在上升,由1998年的4.69%上升到2008年的24.70%(见表-1)。这些都说明基础设施投资的贡献率非常大。

表-1 基础设施投资对GDP的作用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度数据计算得出。

(二)基础设施投资的行业结构

投资的产业结构是指构成国民经济各产业所得投资与国民经济总投资的比例,是产业结构研究的重要方面。基础设施投资在其各行业的不同分布,影响其对国民经济促进作用的程度。社会、经济在发展,中国基础设施投资水平在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地位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相对加快,同时也表明中国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加强。从基础设施行业内部来看,投资结构情况如下。

1.主要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主要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电力、煤气与自来水的生产供应,水利管理,公共服务,卫生和社会福利,教育科技等设施。主要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是指基础设施投资中主要基础设施投资的比例关系。从主要基础设施投资各自所占的比重变化来看,各基础设施投资比重的变化各不相同。交通运输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这也从中国的实践得到印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大力修建高速公路,总投资规模非常大,为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发挥了巨大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又开始修建高速铁路,交通运输的“铁公机”所占比例最大,增加幅度较大。电力和煤气、自来水等的生产和供应业所占比例也较高,保持着平稳发展的态势;水利管理业投资比重变化情况则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特征。科技教育设施投资占基础设施总投资的比重在考察期间一直呈下降趋势。从投资行业结构看,特别是交通运输、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及供应设施投资额增长非常迅速,说明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主要是以经济性基础设施投资为中心。在经济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经济起飞前期,产业结构演进对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特别强烈,使得基础设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得到高速的发展。这种现象,在中国没有出现。不同的产业结构需要不同的基础设施,否则,基础设施结构在投资有限的情况下,使基础设施的投资结构与产业发展产生的需求结构更加不相适应,并使基础设施结构在产业结构中处于被扭曲的地位,无法适应经济发展。

2.基础设施投资的地区结构。投资的地区结构是指某一考察地域范围内各地吸纳投资量所占考察地域范围投资总量的比例。投资的地区结构是从横向研究投资的聚集度问题来揭示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重点分析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及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中国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分布很不均衡,反映出各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东部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高,投资占的比重大;中、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投资占的比重小;而且东部地区所占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出现的1998—2000年以及2008年。这说明东部发达地区有足够的财力进行基础设施投资,而中、西部地区虽然受到政策的偏向,但财政难以支撑大规模的投资,所以呈现“马太效应”。

四、结论和建议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基础设施投资对于经济增长有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基础设施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一部分,在前后向效应、降低经济成本、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环境保护和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包括总体规模、投资的地区结构和行业结构等。因此,为了使4万亿元的投资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有必要优化基础设施投资。

1.优化投资结构。防止形成新一轮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能源(包括电力、煤炭、石油)、交通(包括铁路、公路、沿海港口、民航)、邮电通讯、水利设施和基础设施(包括供水、污水处理、供气、交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投资,取得了明显成效。从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考虑,应当重点进行教育科研、卫生和社会保障、环境等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

2.优化基础设施投资地区结构,重点投向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崛起迫切需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区位条件决定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将更有利于发挥经济增长的作用。因此,建议在全国加强基础设施投资的危机应对“浪潮”中,国家应该把重点放在中、西部地区,使基础设施投资与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区域热点,以达到既促进中西部地区更快地崛起,又能够更有效地刺激经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目的。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首先是加大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等实体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其次是积极提高社会基础设施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庆旺,贾俊雪.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3):36-41.

[2]刘伦武.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3.

[责任编辑:唐玉萍]

作者:李 强

电信投资经济增长论文 篇3:

对斯里兰卡直接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

斯里兰卡于1978年开始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对内实行市场化改革,对外实行自由贸易、招商引资,是南亚地区经济开放的先驱者之一。过去的30多年来,斯里兰卡坚持自由开放政策,为外国投资者开辟了众多经济领域,创造出了一个有利于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良好营商政策环境。如今,斯里兰卡已成为亚太地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区域之一。

一、 斯里兰卡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斯里兰卡通过建设出口加工区和工业园区(自由贸易区)、简化审批程序等方式积极鼓励引进外资。特别是90年代后运用关税和税收杠杆,加大了对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的优惠力度,包括:外国投资公司的股份可在境内外自由转让并免征股份转让税;公司红利可自由汇出,无需纳税,不受外汇管制的限制;公司进口的原材料、设备和出口产品程度不同的关税减免;5-20年不等的免税期和让税期。

从投资来源国看,斯里兰卡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为印度、马来西亚、阿联酋、日本、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挪威、瑞典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

从外国直接投资的领域看,一直以来最主要和最集中的投资领域是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桥梁、电力、供水、港口、房地产、电信通讯等等,其他投资领域主要还包括纺织服装、橡胶、皮革等基础工业,茶叶加工、食品加工等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旅游、娱乐等休闲型的服务业及配套设施等。

从吸引FDI的趋势上看,斯呈现出在小幅波动中迅猛增长的态势。1990-2003年这十几年间年均吸引外资不足1.5亿美元。然而在2004-2008短短4年间却达到8.8亿的高峰。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内战争和民族冲突的局势缓解增强了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更是斯里兰卡政府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投资环境的结果。2008-2009年度,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资流入出现剧烈波动。但2009-2010年度,在内战结束、印度、中国经济强劲复苏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FDI又很快恢复到7.25亿美元的较高水平。并且据斯里兰卡投资局预测,2011年斯里兰卡外国直接投资将进一步大幅增加,有望突破10亿美元。

斯里兰卡投资委员会主席达米卡·佩雷拉(Dhammika Perera)表示斯里兰卡拥有亚洲最自由化的经营环境,是对FDI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事实上,“内战的结束使这个国家进入了全球公司的雷达屏上。”总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孟加拉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比如,斯里兰卡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仍不完善,但在南亚地区已经取得相对较高的水平,这与近年来印度、阿联酋、马来西亚、中国等国家的企业参与斯里兰卡的港口开发、高速公路和机场修建有很大关系,因而为斯里兰卡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 对斯里兰卡直接投资机会分析

我国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斯里兰卡投资兴办企业,截止2010年在斯建立合资合作、独资企业已超过20家,主要项目有深海渔业、食品加工、手工艺品和礼品、摩托车和自行车制造和组装、水电站、服装和纺织品、橡胶加工和以港口与机场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末我国对斯里兰卡直接投资存量仅为1581万美元,在南亚地区排在最末,仅略高于尼泊尔,其规模十分有限。但是从长远看,有着近2000万人口的斯里兰卡作为南亚经济增长最快,经济环境最自由的国家,仍然具有一定投资环境优势,未来我在斯投资存在众多合作机会。

(一)斯里兰卡有着适宜中国企业投资的良好宏观环境

一方面,这体现在斯里兰卡政府对外国直接投资一贯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已经形成非常宽松的营商环境。例如除了在极少数部门禁止或限制外资进入以外,几乎所有经济领域都允许外商独资,并且对收入、资本和经营费用的返回没有任何限制;外国公司若以建立公司为目的购买土地,可享受国民免税待遇;成立有专门促进投资便利化的投资局(BOI),其审批企业注册登记程序非常简单便捷;有完善的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投资项目可与投资局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议。该协议特别强调签订协议的投资方权益不会因为政府更替而受到损害以及投资方有因政府行为受损而要求国家赔偿的权利,这一点是很少其他国家能与之比拟的。

另一方面,中斯政治关系十分友好,不但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而且在2005年还建立起“全天候伙伴关系”。斯政府在各种场合多次宣称“中斯之交提供了大国与小国交往的榜样”。近年来日益活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引起了斯里兰卡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制定专门吸引中国企业投资的政策措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斯政府于2007年在冈巴哈(Gampaha)的米利伽玛(Mirigama)工业园 区专为中国投资者开设的经济特区。该中国投资特区占地约566,552平方米,区内的中国企业可享受出口免税5年的优惠待遇。更重要的是,所在地米利伽玛毗邻首都科伦坡,拥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口,交通十分便利,对建立信息技术、业务流程外包等知识密集型产业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

(二)斯里兰卡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并有望借此进入其他市场

据调查,我国企业对斯里兰卡的一般印象是:动乱、恐怖主义、灾害频繁和贫穷。对斯里兰卡社会政治经济缺乏了解,是目前我国对斯投资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斯里兰卡内战只是局部性的,并没对经济全局造成太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斯经济始终保持4%-5%的中速增长。特别在2005-2008年间斯里兰卡的发展速度均超过6%以上,2009-2010年度达到了7.5%,2010-2012年预计经济会持续保持8%的高增长,当之无愧地成为南亚地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斯里兰卡国民收入也不断增长。目前,斯里兰卡人均GDP按人均购买力计算每年达到3400美元,比印度高出两倍,是南亚地区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而且,斯里兰卡拥有一批年收入在4300美元以上的中产阶层,占斯总人口的31%。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基础教育和公共医疗在斯里兰卡基本都由国家负担,因此在斯里兰卡拥有不断膨胀的购买力和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群体数量会远远超过了官方公布的中产阶层规模。据斯政府已经出台的《2011-2020投资规划》,斯将通过吸引外资等方式帮助增加人们收入,目标在2020年达到人均收入6000美元,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由此可见,斯里兰卡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其市场规模及其潜力不可小觑。

此外,斯里兰卡另一重要投资价值在于其能够成为我国企业进入印度欧盟市场的便捷通道。斯里兰卡与印度、欧盟分别签有自由贸易协定和超普惠制待遇(GSP+),这就为我国企业通过在斯投资从而进入印度、欧盟市场提供了便捷的通道。根据斯-印自贸协定,当产品增值达到35%时, 一国向另一国出口时享受关税优惠待遇,削减幅度达25%、50%和100%等。这意味着该协定涵盖的4233种产品都可能免税或减税进入印度市场。再例如,在斯里兰卡的企业还可享受欧盟的根据协定,有7200多种产品可免关税进入欧盟市场,而其中包括电子机械设备及零件、录音机和扬声器、电视影像及其零件等,这为中国电子电器企业打入欧盟市场提供了方便。

(三)良好的人力资源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提供了空间

斯里兰卡有着丰裕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与周边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斯里兰卡的熟练工人和半熟练工人均受过良好的教育,精力充沛,工资标准也更富有竞争力,城市普遍通用英语。 据2008年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表明,斯里兰卡人识字率高达92%,且在2010年预计达到100%,这在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是十分罕见的。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上升很快,原先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上的比较优势正在加速丧失。比如纺织服装行业,在我国已经成为典型的边际性产业,需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寻找低成本替代的生产基地来维持利润空间。调查表明,2010年雇佣一个“熟练”的服装工人,在斯里兰卡每月成本约为150美元,而中国为400美元。到2013年左右,中国的雇佣成本将约为600美元,斯里兰卡将在200美元左右。由此可见,对此,我国完全可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将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斯里兰卡去,产品既可在当地销售,也可向周边国家辐射,进入其他国家市场,还可返销国内,平衡双边贸易。

山东临沂的岱银纺织服装集团(以下简称“岱银集团”)是全国服装双百强企业,其在斯里兰卡投资经营的成功案例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海外转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该集团于2000年在斯里兰卡成立了岱银兰卡服饰公司,这也是中国在斯投资的第一家企业。岱银兰卡公司利用原产地多元化,适时扩大境外加工规模,不仅缓解了产能过剩的问题,也避开了以往在国内的出口配额限制,有效地带动了企业的出口,更重要的是利用斯里兰卡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协定,迅速扩大了国际市场。如今,以“雷诺”为代表的公司服饰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家或地区,出口创汇从1998年的不到300万美元飙升到2008年的7600万美元,十年增加了25倍多。

(四)斯里兰卡需要大量投资来改进和完善基础设施

斯里兰卡的基础设施在南亚地区相对较好,尤其是海运和空运都比较便利,能满足国际投资的基本需要。近年来斯里兰卡大力扩展国际货运能力,积极引进外资扩建港口和机场,巩固其在南亚地区国际物流中心的地位。2007年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港公司)瞄准了机会以投资合作的方式承接了斯里兰卡南部汉班托塔港项目的建设,总工程预计投资规模达15亿美元。2010年11月汉班托塔港一期工程竣工。2009年11月中港公司又承接了汉班托塔国际机场工程,一期投资2.1亿美元。中港公司承建的汉班托塔机场和汉班托塔港口将使斯南部直接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将为斯南部提供贸易、就业、旅游等各方面的机会,促进整个地区乃至全斯里兰卡的发展。如今斯里兰卡进入战后重建时期,尤其是北部的基础设施因为战争百废待兴,这为中国企业大展拳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09年12月中航工业下属的中航国际工程公司与斯政府签署了斯北部公路重建合同,投资约3.7亿美元修建斯北部4条主干公路。

除此以外,斯里兰卡电力基础设施的严重落后已经成为斯里兰卡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斯政府一直希望中国企业能投资开发斯里兰卡的电力建设。2007年7月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中机公司)承建了普特拉姆燃煤电站工程,并于2009年8月完成了一期工程,总投资4.55亿美元。这是迄今为止中斯最大的商业合作项目,预计能明显缓解目前斯电力紧张的状况。

(五)2011-2015年间具体投资热点

对我国企业来讲,未来五年内除了在上述米利伽玛中国工业园区、纺织服装加工、机械设备制造、IT产业、基础设施(港口、机场、公路、铁路、电力等)建设方面充满商机外,还可考虑以下投资机会和热点项目。

旅游设施。旅游业是斯里兰卡最重要的创汇部门之一,直接影响着斯里兰卡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旅游设施,特别是休闲娱乐设施的缺乏,一直制约着斯旅游业的发展。斯里兰卡在西北省市普特兰开发了一个卡尔皮提耶旅游发展区,总面积4133英亩,包括14个岛屿。该开发区以垂钓、深海潜水、自然观光等旅游项目为主,在修建豪华住房、经济住房、主题(娱乐)公园、水上运动、水域别墅、野营地等各方面需要引进大量外资。2011年斯又在东部亭可马里港口地区规划了9000英亩土地,专门用于旅游休闲设施开发,禁止开发工业生产项目。很明显,旅游设施是未来斯政府鼓励外资进入的最优先领域之一。

电信通讯设施。斯里兰卡主要以无线通信为主,占总用户70%以上。自2001年以来,无线用户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45%。作为WTO成员国,斯对外资投资和在电信领域拥有的股份没有限制,电信市场相对开放。目前我国的中兴、华为两大企业已经将中国高端通信技术和产品成功打入当地市场。截止2009年中兴、华为累计在斯营业额达1.2亿美元。目前,为进一步拓展斯通信市场,两家公司还准备运用中国资金承揽斯政府通信项目,主要包括CDMA电子斯里兰卡农村电信网项目 (投资价值约1亿美元)、斯警察系统(投资价值约5200万美元)、铁路通信项目(投资价值约3300万美元)等。

地产。豪华别墅和商业地产项目是未来五年斯里兰卡鼓励外资进入的又一重点。据规划,斯里兰卡拟积极发展科伦坡地区的商业地产。为此当局已经做好拆迁安置工作,给商业地产项目让路,而且,斯政府还将在市区GALL-FACE附近进行填海,进一步增加可供开发的土地使用面积用以修建高级宾馆和购物中心,总投资约5亿美元。另外,在康堤的吉利乌亚纳宾馆项目、科伦坡的威尔乌亚纳宾馆项目也急需外资进入用于兴建豪华别墅,总开发面积近40英亩,投资价值约1100万美元。

三、 在斯里兰卡直接投资的风险因素

斯里兰卡与其他不断走向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一样,在向外资提供巨大潜在机会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影响投资收益甚至财产安全的风险因素,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并采用积极措施加以预防。

(一)一些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实际执行情况不理想

如前所述,斯里兰卡是南亚地区经济自由度最高、营商环境最好的国家,政府为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也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但是近年来陆续有在斯企业反映斯政策落实不力,现有的优惠经常得不到有效执行。比如斯里兰卡政府国投资局承诺给予外国投资项目以免税期和免去进口关税等待遇。但由于财力吃紧,斯政府经常兑现不了对外资企业税收的优惠承诺,出现退税延缓的情形。2010年12月日本议会代表团在访问斯里兰卡投资局时就曾表示,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极大影响日本企业未来在斯的投资。

再比如,斯里兰卡通过专设投资局、开发工业园区等举措为外商投资的便利、资金使用的透明和资本收益的安全都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但在实际运行中,斯里政府职能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经常导致一些外商投资项目所需的土地、工程物质供应衔接不力。据斯财政部的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在斯已实施的近一半大型开发项目进展迟缓,并造成了项目成本严重超支,影响了投资商的投资权益。

(二)电价过高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

斯里兰卡电力基础较为薄弱,发展相对滞后。目前,斯里兰卡63.2%的电力是由柴油和重油发电。由于柴油和重油全部依赖进口,因此发电成本高,且直接受国际市场油价波动的影响。2010年,斯里兰卡工业用电价格为每度9.90卢比,居民生活用电价格为每度7.70卢比。斯城市用电普及率约为80%,农村仅为40%,整体的用电率不足60%。斯里兰卡高昂的电价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了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因此,电价过高而导致的经营成本的增加一直是影响外商在斯投资建厂的重要因素,也是在斯企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不过自2007年以来斯政府大力推进电力设施的建设和发展,随着普特拉姆燃煤电站的建成和Kotmale上游水电站即将竣工,斯电力将会有明显改观,电力平均成本将有所下调。斯里兰卡总统马欣达·拉贾帕克萨(Mahinda Rajapaksa)近日宣称将在2013年以内实现电力自给自足电力供应将会改善。

(三)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据2010年国际透明组织公布的全球清廉指数报告,斯里兰卡以3.2分在178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91位,比2009年略微上升0.1分(排名97)。按照全球清廉指数的衡量标准,得分越高,表示腐败程度越低。若得分在2.5—5.0之间,腐败比较严重;得分0—2.5之间则为极端腐败。由此可见,斯里兰卡的腐败现象只是稍有改善,依然属于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马欣达·拉贾帕克萨就曾公开表示“腐败是内战结束后国家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对于外资企业来讲,当地政府腐败一方面会增加其经营成本与风险,另一方面将降低办事效率,从而影响其投资权益。

(四)劳资关系处理风险

斯里兰卡工会力量较大,工会组织十分活跃,且一般都有相关的党派作为政治靠山,常常因政治原因在斯爆发大规模的罢工或冲突。而且斯劳动法对工人权益保护严格,规定雇主在解雇职工时必须征得工会的同意,否则解雇就无效。如工会和雇主谈判破裂,且政府调解无效,工会会员可以投票决定罢工与否。因此,一旦劳资发生纠纷,资方处理起来十分棘手。我国企业投资斯里兰卡要警惕因为不了解斯当地国情而面临劳资纠纷带来的风险。建议有意赴斯投资的中国企业一定要尽量熟悉斯里兰卡与中国劳动法规的不同之处,尤其不能忽略劳动关系背后所牵涉的文化、传统、宗教、价值观等无形因素。

作者: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