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2022-07-10

第一篇: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书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

读书心得

这学期,老师要求我们去读那本《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说实话,一开始还是有些静不下心来,读了后面忘了前面,总是觉得书的内容也比较枯燥,可是慢慢地,就渐渐的有了感觉了,渐渐地读出了一些味道,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现分享如下:

首先,不得不说,毛主席真的可以说是博览群书了,各种各样的各种类别的各行各业的相关书籍都有涉猎,从最基本的哲学类书籍,到各种人文历史,甚至连机械加工、火箭发射等方面也都有涉猎。而且毛主席作为国家领导人,还有诸多政务需要处理,留给他的业余时间根本不多,如此惊人地阅读量实在是让人佩服。想想自己,作为一个学生,以学习为自己的职业,然而读书无论是范围还是数量都远远不及这位国家邻导人,实在是令人汗颜。

其次,在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毛主席的读书习惯,书中记载他在读书的时候喜欢做一些批注,这一点非常的好,做一些批注就如同和那些先贤进行思想的交流,这让我想起了古代的先贤们,例如金圣叹、脂砚斋等。他们在读那些经典书籍时总会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最终传至后世,成为经典。在读这本书的同时,我还读了另外一本书,叫做《恰同学少年》,讲的是毛主席在青年时期在长沙求学的故事,在长沙一师读书,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激扬文字的故事。读的真让人热血沸腾!在这本书中,我也同样看到了,毛主席酷爱读书的习惯,同时,他还是同样的喜欢在读书的时候做一些批注,这一点,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想想自己读书,总是那么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一般,并没有真正理解书中的内涵,还有,关于书的选择,如大部分人一样,我在选择读书这件事情上,总是喜欢选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书来读,比如,我就比较喜欢读金庸的小说,对于哲学类的书籍就不怎么感兴趣,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在网上看到的一个理论:人在接触一个新事物时,大脑会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对于阅读也不例外,在我们阅读一些例如网络小说时,其实大脑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其说是阅读,倒不如说是在进行消费,当然,如果我们面对一本内容中有80%的部分都不知所云的书时,不免可以认为,这就是进入了恐慌区,这样会打击我们阅读的积极性,也是不好的。因此,在阅读时,挑选一些让我们觉得不那么容易却又不那么容易的书籍进行阅读,日积月累,自然会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的!在《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中,还提到毛主席的读书速度是十分惊人的!我想,这一点,也应该是日积月累的阅读锻炼出来的。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错的,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需要读无字之书。天地万物,均是他的老师,还记得毛主席曾经在长沙读书时,利用自己的暑假,和一位同学去湖南各个地方进行穷游,在出发前不带一分钱,只是靠自己的学识进行赚钱养活自己,这勇气,非常人所能及,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游历,增长了不少见识,也让他深深的认识到了中国当前社会的现状,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困苦,这也为他日后下决心改变中国社会现状埋下了一颗种子,当然,不仅如此,我也认为,这也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的一种体现吧!这一点,其实我也是有体会的,以前在书本中也会看到一些东西,但是对于知识的理解并不是那么的深,正如陆游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自己真正经历过了,对于这些的体会才会更加深刻。这也可能就是为什么在生活中,我特别喜欢利用闲暇时间出去游玩儿,实在是太增长见识了!同样,在学习中亦是如此,在学习一些比较晦涩的知识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选择通过做实验的方式来加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毛主席在年轻的时候就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体育之研究》,在这篇文中里深刻论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诚然,现如今这个社会,人们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这一点,在我们学生这个群体中还算可以吧,还记得毛主席曾经以70岁的高龄横渡长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 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在他年轻的时候,无论寒暑经常进行晨浴(早上用冷水冲刷身体,这一点是从他的老师杨昌济那里学来的),在雨中跑步、锻炼、在湘江中游泳,或许就是因为这些,才练就了他强健的体魄,才让他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自信。和他相比,我们当代的大学生难以望其项背。

毛主席还有一个让我佩服的本领——闹中取静,他经常会选择在闹市中读书,通过这种方法来磨磨自己的心境,在闹市中做到心如止水,这确非常人所能企及。想想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不能做到专心致志,周围稍微有点儿风吹草动,就有些心不在焉了。这一点,确实令我感到自愧不如。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有的时候并不需要那么的急功近利,正如有人所说的我们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人可能是为了学习技能,而有人,却是为了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总而言之,每个人读书都是有自己的需求的,而这个需求是建立在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定位之上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把人的需求层次划分为五个等级,从低到高一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学期和自我实现需要。很显然,在这个划分下,我自认为自己是停留在社交需求上了。一直以来,我在读书上的追求就是尽量多去读一些人文类的书籍,目的正如苏轼所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不好人。”在我看来,毛主席对自己的定位就很高,他一定是在自我实现这个层次上了,比我们常人高出好多。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如此之高,所以才会要求自己去读这些各种各类的书籍,才造就了他什么都要懂一点儿的性格,因此,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而言,保持一个正确的定位还是很有必要的!

总而言之,在毛泽东这位伟人身上,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从他那旺盛的好奇心、渊博的见识、华丽的文笔、坚韧的性格、到他那种超强的执行力、耐得住寂寞的心境等诸多优良的品质均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

第二篇:《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报告

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 毛泽东是中国著名的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尤其是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即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毛泽东能够拥有强大的个人魅力,能够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解放和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都与他的读书生活息息相关。

在中国近代史上,毛泽东是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他博览群书,见解独到深刻。毛泽东早在少年读私塾时,就读了《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普及读物和四书五经等儒学著作。由此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甚至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乃至极其艰苦的长征岁月里,都没有间断过读书。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认识和了解他的读书生活,无论是对提高自身,还是树立社会风气,甚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毛泽东并非出生于书香门第,而且生活在一个战乱黑暗的年代,却对书籍有百般热爱。举例来说,在长征路上,张闻天夫人刘英作为中共中央秘书随中央领导人长征。据刘英讲:那时“毛泽东身体较弱,有时躺在担架上看书。红军到了毛儿盖,没有东西吃,肚子饿,但他读马列书仍不间断,所读的有《反杜林论》、《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等。有一次,他叫我:刘英,实在饿,炒点麦粒吃吧!他就一边躺着看书,一边从口袋里抓麦粒吃”。在毛泽东晚年的时候,由于他身体不好,视力下降,他也会拿着放大镜看书,实在不行,就会请别人帮他念读。就连他去世前,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还读了7分钟的书。 毛泽东读的书很多,包含有马列、哲学、经济学、历史、中国文学、自然科学等等著作。在马列著作方面,如《两个策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等等是毛泽东最喜欢的,尤其是对列宁的著作特别感兴趣,因为这些书中都包含有论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民主革命和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理论,对中国革命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在这些书籍上下功夫读懂读透,这也为他在中国共产党在前进道路上纠正右倾、左倾等错误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生存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是毛泽东在次基础之上,发展创新,他的很多思想理论即源于他读过的书本,又高于他读过的书本,结合中国本身实际情况,创造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哲学和经济学方面,如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方法论》、《辩证唯物理论教程》、《资本论》等等,通过阅读哲学理论,使得他的知识面更宽,学问更加渊博,能够更加辩证的看待问题,以矛盾为例,他写道:矛盾之中,“究竟那一方是主导的呢?主要看过程发展之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来规定。资本主义社会在长时期中,资产阶级是主导方面,但到革命前夜时期及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就转化为主导方面了”,“在中日对抗的局面中,中国的因素正在由次要地位向主要地位转变中”;矛盾的主导方面,“凭过程发展至一定阶段中,斗争双方的力量如何而定。主导与非主导是互相转变的”。这些都为指导中国革命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不但对文学、哲学感兴趣,对自然科学也有一定的涉猎。他对生命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土壤学兴趣较大,关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晚年还接见了杨振宁、李政道等物理学家。 毛泽东读书涉猎广泛,思考深入,这些都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但毛泽东读书结合社会,注重实践的特质,则更值得每个读书人借鉴的,这对于我们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有重要意义。毛泽东提倡向社会学习,做实际考察,认为社会是一本无字书,他在早年求学时,就邀同学利用暑假,去长沙以及洞庭湖周边多西县的农村考察。这种精神使得他非常注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认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他曾经也说过:“自古以来真正有学问的人,不是从学堂里学来的。孔夫子的孔夫子主义,不是从学堂里学到的,是后来在鲁国做官的时候才有的。孙中山先生也是一样,他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并没有三民主义,他的三民主义是出

了学校之后才有的,是在学校外面的“大学”里学的。马克思的学问也不是在学校的书本里学到的,他在学校里并没有学马克思主义。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学校外面学到的,是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从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的。他经历了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看到了法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打仗,考察过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看了许多书,写了许多书,才产生马克思主义。”结合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他的这些话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之后,我深深地被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拼搏精神感动,更是被毛主席的读书精神所折服,毛泽东在战乱的年代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博览群书,领悟真谛,掌握方法,并不断发展创新,而反观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下,不少的人变得浮躁,少了一份对真理的追求,缺了一份对书籍的热爱,把更多的心思花在了网络新闻、游戏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刻反考。毛泽东的读书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缺少的,尤其是在实践方面,我们现在很多人的读书停留在书本之上,没有深入到社会现实,更不提创新发展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让我们认识和了解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渊博知识和高超智慧,但更要的是,他为我们真正去读书树立了榜样,告诉我们应该更加刻苦博学、思考创新以及注重实践。

第三篇:读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他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同时他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问家。近日研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让我深入了解了伴随着毛泽东一生孜孜不息的读书生活。此书生动而详尽地再现了毛泽东同志读书学习的情形,读后遂有如下感想和启示: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无论是在疲于奔命之际,还是在安逸恬静之时;无论是在最艰苦最紧张的革命战争环境,还是在解放后的建设时期,读书始终是毛泽东生活中的大事。这让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人能如此嗜书如命。难道书本真有如此大的魅力?借用王国维读书三境界之第一境界来解释或许能让人豁然开朗之: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为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这一直执着的追求鞭策着他不断汲取知识的精神食粮!正如培根的《论读书》中所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因此,开卷有益,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浩瀚如烟的知识海洋里,我们更应扬起前行的风帆,学习毛主席读书的榜样,学以致用,学以奉献!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乃王国维读书三境界之第二境界: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由此可以联想到毛泽东读书的种种特点。第一,学思相长。笔记使人准确。延安时期,

是毛泽东在哲学领域里劳作最勤、收获最丰的时期。在写作《实践论》、《矛盾论》和《辩证法唯物论》的前后,他在读过的许多哲学书上留下了大量的批注。这些批语,有对原文内容的复述、提要、归纳、概括及发挥,有对原文观点的臧否和疑问,也有自己提出的独立见解。另外,讨论使人机智。在延安时,他专门组织读书小组,每天晚上读十多页,读完以后就讨论对这十多页的看法,要讨论出思想。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就是这样读完的。 “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只有学思相长,才能够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方可闪耀出体现出中国特色的哲学理论!第二,博览群书,系统性和反复性相结合。毛泽东去世后,有关部门专门成立了毛泽东图书整理小组,整理出近10万册书。有马列著作、哲学、经济学著作、中国历史和近代时政著作、中国文学著作、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著作。此外,毛泽东还读了一些宗教、逻辑学方面书籍以及工具书。百花齐放,博采众长。正如《读书论》中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通过读书,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内心价值观,处理事物的态度和观点,不断使自己成熟起来。当然有人会疑惑,一个人怎能完成这般海量的阅读?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系统的读书需要我们联系各方面所学,形成众星拱月式的阅读学习方式,从而拓宽视野,进而又深化自己的认识,能有更为深厚的积累。需咀嚼的内容要求我们反复读其精华,这会随着我们经历的丰富,不断领会,不断有新的认识,产生阅读的精神享受。第三,持之以恒,见缝插针。毛泽东跟书籍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在他的卧室里,办公室里,游泳池休息室里,都放着书。就是在去世当天他还读文件、读书11次,近3个小时。我们

平时常说,工作忙没有时间读书。读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后,感觉不能再以此为借口了。所谓没有时间,一是被一些俗务所缠;二是读书效率低。所以我们要持之以恒,提高自己的效率。

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对于第三种境界本人的理解是:经过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厚积而薄发。毛泽东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他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历来反对读死书,死读书。他常讲《史记》上写的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说明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经验是不行的,一定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实际的知识,这是最丰富最生动的知识。读书对他来讲,不仅是吸收知识、丰富谈吐,最重要的还是促进、指导他的实践。“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提出都是理论结合实践的丰硕成果!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是一本好书,它给我们青年学子指明了一条读书的通道,深刻了解了毛泽东的读书态度、原则、特点、方法,受益匪浅。对鼓励我们认真读书、善于读书、讲究读书方法、端正读书态度、提升个人品性都是有很大裨益的。

毛主席曾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象早晨

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做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让我们扛起祖国的这份希望!

第四篇: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

翰墨伟岸,哲思永存

——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

赵晶哈尔滨出版社

毛泽东同志是我党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一生爱书成癖、与书相伴,书对于他来说,须臾不可离。这本《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生动而细致地描述了毛泽东读书的点滴,可以说正是因为爱读书、肯钻研,才成就了伟人毛泽东。此书展现了毛泽东各个时期的读书掠影,这些经典瞬间无不沁染书香,令人思绪翻飞;暗藏汹涌波涛,时时激扬斗志;处处凝聚情怀,催生壮阔豪情。伟人远行,精神如镜,我试从一抹翰墨之中,找寻伟人的足迹……

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奠定一生伟业基石。青年毛泽东,曾经投笔从戎。在短暂的军旅生涯中,他一有空就全神贯注地阅读书报,并由此思考和研究社会实际和政治、经济、军事等国家大事。他通过报纸大大开阔了视野,获得了不少新知识。尤其是接触到了"社会主义"的文章,从此越发对当时的形势和自身前途有了清醒的思考。他认识到,在群雄纷争的乱局中,枪杆子固然是立身之本,但假若没有先进理论知识的指导,终究难成大器。因此,在参军半年后,青年毛泽东就选择重返学校继续学习。由此可见,先进的理论知识使毛泽东增长了见识,他开始着眼中国、放眼世界,开始了最初的探索。

广收博览,尤好读典,深厚底蕴造就经世之才。毛泽东嗜书如命,广为人知。他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无人能及。而在广泛涉猎之中,毛泽东最爱读经典古籍。单就史书而言,从《尚书》《春秋》《左传》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各大史学家、各种史学分类图书,他皆有收藏。他不仅乐于阅读经典,还善于总结归纳进而形成理论。如他认真研究了中外历史上众多的著名战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并结合中外重要的经典战役,总结出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形成自己的一套军事思想,并在之后的战争实践中经受了检验,形成体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革命发展新道路。"毛泽东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既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历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逢先知的这段概括精辟、凝练,准确地概括了毛泽东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之道,而这也是他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独立自主之路的秘诀所在。之所以能从众多理论中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有其深厚的理论和现实背景的。他正是因为在"有字之书"中经过认真研究对比,再加之"无字之书"长期实地调查研究,反复经过实践检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灵活改进,进而解决中国革命中的问题。在理论与实际的运用上,他无疑是出类拔萃的。

纵观伟人的一生,无不与战火为邻,与硝烟为伴,但即使是这样,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他仍孜孜不倦地从书本中找寻开拓之路。他在文字中找到了比枪炮更有力的武器、造就了比繁星更闪亮的智慧、培养了比山河更宽广的胸怀。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伴随着战争,而我们却在开放富裕中接受着新知识。虽然时代不同,但是目标相似,都是为了探寻中国发展的复兴之路,为了撑起中华之脊梁。由此,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毛泽东的读书方法与经验。始终坚定信仰,增强自身修为,从书本中获得知识、在实践中经受历练、在奋斗中实现价值。当前,必须深入学习党的先进理论,强化思想武装,紧跟中央步伐,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并以此作为精神引领,在实干笃行上下功夫,更好地运用先进成果干事创业,服务人民。

有感之际,恰逢七一,此时的中国与伟人的时代既相去甚远,又紧密相连。没有那个时代英雄的浴血奋战,何来今日民众的富裕安康;没有非常时期的艰苦探索,怎有如今华夏的璀璨繁华!凝神往思,始终难忘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纪念大会上,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高呼:"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是自信的呐喊,也是真理的宣誓。我们更加能感受到祖国的富强与繁荣,更加清醒认识自身肩上的重担。尤其是当前,在通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上,我们更需要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促进民族发展、国民素质提升的文化发展手段。

尤其是总书记视察黑龙江的重要讲话,全面指出了我省全面振兴的新路子,激动人心,催人奋进。作为年轻干部,我们应该始终带着一种责任感去阅读和学习,多用先进知识、先进技术强化自身本领,从书本中找寻奋斗武器和前进动力,胸怀社会、服务人民,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激扬青春、挥洒热血!

第五篇: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

因为课程的需要,开始翻阅《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刚开始的时候有种带着任务阅读的感觉。仔细读起来才发现,这本书带我领略的是一段不一样的人生风景。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别样的短暂,但是有些人却在漫漫历史长流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觉得,这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这本书从马列著作、哲学、自然科学、逻辑学、政治经济学等几个大的方面回顾了毛泽东同志的读书生活,我们会从中强烈的感受到毛泽东同志强大的人格魅力,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并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一些读书方法。

一是广泛涉猎,有选择的博览群书。毛泽东同志曾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毛泽东开始了自己的读书之旅。他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主义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从古代的到近代的,从中国的到外国的,各种书籍都在他的阅读视野之内。透过毛泽东读书的种类和数量,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读书既有兴趣问题,也有需求问题,有的是学习知识和自我陶冶性质,有的是哲学、社会学理论思考,也有的是实用性、专题性的研究以及现用现学的内容。那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是不是也应该广泛涉猎,博览群书以争取成为21世纪人才的精英。但是,对于21世纪的我们而言,由于信息的极速发展,群书可能已经不是群书,而是一大群书,所以,我们要有选择得涉猎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以及针对性的提高自己。

二是学会读书,独立思考,不迷信书本。毛泽东同志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是说,读书不要盲从,不要迷信书本,要独立思考。毛泽东同志认为,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又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同做其他的事情一样,既要勇敢,也要谨慎。只读书不思考,就像吃饭不消化一样。28年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常受到“左”倾教条主义的干扰,其实质就是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只读书不思考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四多”习惯,就是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这个“四多”反映了毛泽东酷爱读书而又不迷信书本,独立思考和追根究底的精神。

三是大量批注,不动笔不读书。毛泽东同志读书有写批注的习惯,这是他受徐特立同志“不动笔,莫读书”做法的影响。徐特立同志曾说:“不怕书看得少,但必须看懂,看透。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估量书籍的价值,要用笔标记书中要点,要在书眉上写出自己的意见和感想,要用一个本子摘录书中精彩的地方。”这些教诲,毛泽东同志一生都在实践,且受益匪浅。泽东读书,有些书是阅,略而知其在则可;有些书是读,颂而知其声;有些书是研,重复多次而深知其意;有些书是学,不仅需知其果且需深究其因、通晓其理。在本书中谈到这样一个细节:毛泽东在所读的书上留下了许多符号,它们有:△、○、-、×、∨、斜线、方框、竖的波浪线、单杠线、双杠线甚至三杠线,还有顿点和问号。这些符号往往反映了他在读书当中的某种意图和倾向。毛泽东提倡读书要“三复四温”。在日常生活中,毛泽东对喜欢读的书,一遍又一遍地研读,一次又一次地加深理解。每读一遍书,他习惯在封页上画上一个圈。从中南海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画有四五个圈。有些书,页面上留有红、蓝、黑各色笔迹的圈划批注,这是毛泽东不同时期反复阅读留下的手迹。所以,我们要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读书批注的习惯,这样不仅会加快我们的读书节奏而且更容易去融会贯通。

四是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毛泽东同志曾经说:“年老的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么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毛泽东同志几乎把一切工作之余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于读书了,经常忘记睡觉和吃饭。即使到了晚年,

他追求知识的欲望也丝毫未减,仍拿着放大镜仔细研读。这位伟大的领袖,几乎是在他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他一生中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这也昭示人们: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是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虽然我们很难成为毛主席那样的伟人,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有较高的造诣就必须像毛泽东同志对于读书的态度一样活到老,学到老。

合上此书,毛泽东同志秉烛夜读的身影不时浮现在我眼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在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一些书需要去读、应该去读,却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搁置。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不断读书学习才会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不论你的学历有多高,也不论你过去取得过如何辉煌的业绩,如果你放弃了读书学习,很快就会落伍,甚至被社会所淘汰。“多读书,读好书,多实践”,“学到老,读到老”,毛泽东同志的这种读书精神,要时时刻刻地鞭策着我们!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上一篇:门诊感控工作总结下一篇:宁波银行深圳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