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性教学大学语文论文

2022-04-21

摘要:本文探讨了研究性教学对会计毕业论文指导的模式,探讨了专题讲座、直接授课、问题探讨、自主探究和课题参与等研究性教学模式,提出了会计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阶段性设计,认为应从培养目标、相关课程配合、组织管理程序、师资培养、提高对学生的要求等方面,加强协助和配合以保证研究性教学的效果真正实现,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探讨性教学大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探讨性教学大学语文论文 篇1: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推进研究性教学的策略探究

摘要:研究性教学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而信息技术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目前高校在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并未充分体现出来。列举了信息技术在高校研究性教学中未发挥其预期作用的表现,并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推进研究性教学应采取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研究性教学;高校

作者简介:何静(1972-),女,湖北随州人,湖南商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XJK013CGD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研究性教学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已有的知识,而且能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的问题并通过学习自行解决相关问题,满足了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教育的深度变革,而教育思想、观念、模式、方法、手段也因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实践证明,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教学是符合时代要求,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教学方法。[1]

一、信息技术的作用在研究性教学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应该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差强人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并未能发挥其预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的性价比很低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多媒体教室已占教室总数的95%以上,教研室、办公室也都配备了电脑,网络已基本覆盖了整个校园。高校各个部门都有现代信息技术的身影,但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教师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教师并不经常使用教学媒体,甚至有些教师几乎不使用教学媒体。[2]许多教师只是把多媒体作为代替板书的工具,校园网络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设备维护,这也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开支。

2.信息技术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法宝

按照目前的课程设置体制,高校很多课程的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有的教师将教学内容整版显示出来,上课时对着屏幕念,信息技术沦落为追赶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的法宝。

3.师生缺乏交流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是基于知识对称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同等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双方的“群言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集中讨论。但现实的课堂却是:屏幕上多媒体课件在单调地播放,讲台上教师在津津有味地讲解,讲台下学生在昏昏欲睡地观看,课堂教学还是像传统教学一样呈现呆板、单一的教学、交流模式,信息技术的优势根本没有发挥出来。此外,为了保证投影效果,教室的光线很暗,这也阻碍了师生间除言语之外的其他交流。因此,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网络游戏上,把课堂当做休息室,上课时间呼呼大睡,下课后精神抖搂玩游戏,周而复始,形成了恶性循环。

4.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亟待提高

要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有效地整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每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各不相同,各个学科对学生的要求也千差万别,因此整合的教学模式要针对学科特点;其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3]而这些无疑需要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知识作为后盾。虽然目前高校教师大都学历较高,但大多数教师并非师范院校毕业,缺乏相关的教学理论和知识,因此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时,经常是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不知道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设计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不知道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大量信息中去粗取精,提取为我所用的信息;不知道如何选用恰当的媒体实现教学信息的传递等等。导致课堂成为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展览馆,学生对这些信息技术很感兴趣,但最终的课程学习效果却并没有什么变化,为此教师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影响。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推进研究性教学的策略

1.分级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并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但最主要的途径还是“参加培训”,由此可见培训的重要性。但目前很多高校对教师实行“千人一面”的信息技术培训,而且培训内容大多还只停留在相关软件的使用上。培训后大多数教师的软件操作水平有所提高,但部分之前已经具备相关知识的教师甚却收获甚小,因此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抱着应付差事的心理。为了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建议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分为三个级别:初级、中级、高级。初级主要是强调操作能力、技能的掌握和理解,不要求教师过于专注技术。这部分内容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基础内容。培训结束进行考试,以检查是否达到最低要求水平,并把取得的考试合格证作为使用多媒体教室的一个必要条件。中级主要是结合教育教学理论,讲授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教学设计方法等。高级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学科,讲授信息技术在该学科中的具体应用的经验与案例,分析本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案例。[4]通过分级培训,一方面每个教师可以根据目前自身的实际情况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提升自我;另一方面当参加完所有三个级别的培训后,教师不论是在教育教学理论还是信息技术能力方面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并能学以致用,教师尝到培训的甜头,自然会以积极的心态自觉参加培训,高校的教学水平自然也会提高。

2.教师改变指导策略,适应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与相互配合。研究性教学既需要教师研究性的教,也需要学生研究性的学习。因此,研究性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借助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5]由于网络的广泛普及,使得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变得非常容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加入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协作讨论学习,也可以与网上有共同学习主题的人及相关的专家取得联系,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但是这些帮助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实效性也无法保证,因此学生更希望得到身边的教师的指导。而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任教师不用坐班,上完课就走人,学生在学习中碰到问题大多数主要是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请教,显然这种见缝插针式的指导无法满足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因此,需要教师改变指导策略,以适应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1)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但他们并不具备对这些资源的筛选、组织能力,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权威”,而是学生遨游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引航员”,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资源进行筛选,批判地阅读、评价。

(2)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的过程进行引导。[5]引导的方法不拘一格,譬如针对一个具体的研究课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多种方案,并讨论这些方案的可行性,在讨论中学生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纠正自身的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3)加强个别指导。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研究小组碰到的问题迥异,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个别指导既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实现,也可以通过QQ、微信等通信平台实现。总之,要确保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研究兴趣越来越深厚。

3.建立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

传统的课程教学,上课的时间和地点都是相对固定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就是学生手中的教材。虽然平时成绩会占到最后成绩的20%~30%的比例,但最后成绩主要还是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最终的总评成绩。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有两个特征: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灵活的教学形式。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高校应该允许研究性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比如,教学场所可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也可以是与高校有合作关系的校外企业;研究性教学的时间可以是弹性的,不必局限于一节课45分钟;教学内容不必拘泥于订购的教材,还可以是网上查阅的电子文献等;教学形式除了教师授课之外,还可以确定一个学习主题,由学生就这个主题上台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听学术讲座等;期末对学生进行学业成绩评定时,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占到总成绩的50%以上),而这个成绩由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讨论调研表现、完成作业质量等给出,这样学生就会重视学习过程而不再是结果。

总之,对研究性教学的管理应当采取灵活的管理模式,不应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乏味的教材、刻板的组织形式、单一的考试方式,而应该给予师生一定的自由,使他们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发现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它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开展研究性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责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推进高校研究性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是高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共同受益的过程,最终可达到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缪红燕,刘相臣.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研究性教学设计——以大学语文《伤逝》为例[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

[2]缪红燕.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研究性教学理论与实践[D].扬州:扬州大学,2008.

[3]徐钊铭,陈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些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2).

[4]陈炯然.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4).

[5]黄美蓉.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3,(1).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何静

探讨性教学大学语文论文 篇2:

研究性教学对会计毕业论文指导模式探讨

摘要:本文探讨了研究性教学对会计毕业论文指导的模式,探讨了专题讲座、直接授课、问题探讨、自主探究和课题参与等研究性教学模式,提出了会计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阶段性设计,认为应从培养目标、相关课程配合、组织管理程序、师资培养、提高对学生的要求等方面,加强协助和配合以保证研究性教学的效果真正实现,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会计毕业论文课题研究

毕业论文是属于习作性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创见性和科学性,但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却每况愈下,一方面表现在盲目选题,应付了事;另一方面论文内容空洞。究其原因,供大于求的就业环境改变使得毕业论文的重要性降低;学校对毕业论文的组织工作过于简单、粗陋,如选题工作不够细致、分派给教师指导的学生过多等;教师方面的原因,如学生和老师沟通不够、教师本身的学术能力不强或缺少实践经验等。笔者认为,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较差,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不少高校却只是将“论文指导”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割裂了与其他教学环节之间的必然联系,认为论文质量的提高可在短期内完成。事实上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是循序渐进的,仅靠教师短期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要改变这一现况,提高会计论文的质量,“研究性教学”势在必行。

一、研究性教学基本内涵及实践模式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践活动。1988年,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报告,报告建议建立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标准,使学生从入学第一年开始就在尽可能多的科目中,参与研究活动,将探索为本的学习、合作努力以及对书面语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是相对应的,其核心就是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探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和能力。对会计专业学生实施研究性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科研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对大学会计教学的最后环节——会计毕业论文写作有着重要作用。会计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模式有很多种,笔者认为,提高会计毕业论文质量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五种,如(图1)所示。

(一)专题讲座模式专题讲座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开阔学生视野的特点,其程序是:向学生搜集问题==>筛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确定讲座课题内容==>确定主题报告人==>提出解决问题策略==>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在研究性教学中,针对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学习与研究的需要,可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题讲座。如在入学教育中,将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强调,还可以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告诉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知识基础、理论修养、创新能力和文字素养,是其素质和能力在较高层次上的综合体现,因此必须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如果学生一开始就接受这种教育,思想上就会高度重视毕业论文。无论是在自主性学习中,还是在课程教学中,都会有意识地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再如针对学生不会查阅会计论文写作的支撑资料,举办“如何查阅会计‘及相关资料”的讲座;针对学生不会表述会计研究成果,举办“怎样写经济类研究报告”的讲座;针对学生缺乏某些专业知识或对某些问题有兴趣,举办“某一会计专题讲座”等。

(二)直接教学模式直接教学模式适用于讲授会计研究方法知识和技能,也可用于对研究性学习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其程序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讲授研究方法知识==>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总结。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师生对其均普遍缺乏认识。为消除其对研究的恐惧和误解,了解有关的会计研前沿动态和科研课题,掌握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懂得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诸如会计研究方法、会计模拟实验、经济类文献检索、科研报告与会计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局限于书本,要将会计领域中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及其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如在每一讲结束后,补充一些与本讲有关的会计资料,提供重要的参考书和期刊目录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当前的实际问题,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基础。会计的研究性教学也对会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表现为会计、财务、金融、法律等知识的综合,同时还要利用边缘知识。这就需要教师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强化终身学习的观点,密切跟踪当代会计、财务、金融等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保持很好的适应性。

(三)问题探讨模式问题探讨模式是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发展水平,借鉴前苏联的马赫穆托夫提出的理论总结出来的,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出问题==>涉及相关知识==>搜集相关文献==>探求解题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运用新知识。这一模式首先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考,使其产生问题,并激发其探索的动机。在问题解决模式的流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疑,激发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解疑。在问题的驱动下,教师进一步引导研读教学素材、跟踪国外前沿研究热点,对现有会计技术进行实验、评价和比较分析等。具体到会计论文写作上,教师必须及时向学生介绍会计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学术争鸣;提供有关会计文献资料,以供学生检索研究;合理推荐有关的会计学术著作与学术文章,不断鼓励学生向一些经典的、传统、名人的观点挑战。只有这样,学生论文写作的学术思路才会清晰,视野才会开阔,会计论题的选择、论点的提出、论据的占有和结论的得出才会有创新和突破。

(四)自主探究模式自主探究模式就是学生独立从事和完成某项课题的整个过程,其基本程序是:学生发现问题==>确定题目搜集资料并制定研究计划分析资料并实施研究计划==>撰写研究报告。在这一模式中,问题涉及范围较广,可以是学生在学习理论时发现的新问题,也可以是其在社会实际中发现的新问题。这一阶段可与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相结合。大学生参与科学训练被普遍认为是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国内外许多知名大学已经取得了成功经验。上海财经大学启动了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主要是资助本科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理论及政策课题研究,学校每年鼓励学生自行选定研究项目,并资助一定经费。支持学生开展项目研究,各院系指派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并组织学生成立讨论小组,让学生共同参与一项科研项目研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训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和发展学生收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和推导论证、分析与综合能力;科学实验、发明创造的能力;写作能

力等。在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会直接参与其中,更不会将其观点强加给学生,只是在学生需要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论文写作训练和练习中,在选择自主研究模式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必要时多给予学生指导和咨询,以便形成学生自觉自主、严谨探索的习惯和作风。

(五)课题参与模式课题参与模式是指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从中进行科学学习、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活动。其基本流程:教师在研课题汇总:=>介绍课题背景知识:=>介绍相关文献资料:=>学生选择感兴趣课题参与==>承担部分任务或子课题一>参加小范围研究式讨论一>总结。因为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大至国家级重点课题,至校级项目。这些研究不仅紧跟学术发展的前沿,而且其成果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如若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可以获得在传统教学中得不到的宝贵经验。在论文写作训练指导中,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科研主攻方向给学生有针对性的题目,并给予指导,同时还要允许学生阐述和发表一些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看法。也可吸收学生参加自己主持的科研课题和项目,给他们分配一定的任务或者分担子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为课题组增添新生力量,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协助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增加求知欲和探索欲,使他们逐步熟悉从事科研的过程、方法和作风,为其将来真正从事科学研究打好坚实基础。

二、研究性教学指导会计论文写作的阶段性设计

要想改变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就要从源头上对会计本科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改革。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知识基础及专业接受能力,建议采取以课题研究为主线的研究性教学来提高会计毕业论文的质量。阶段性设计如(表1)所示: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毕业论文指导建议

(一)从培养目标上和课程体系设置上重视学生科研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应是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落脚点,而培养思想和见解的最有效途径就是科研和写作。从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看,通常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大学语文,专业课学习中偶有学校会开没财经应用文写作的选修课,然后在最后一学期设置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这样没有统一指导思想的、不连贯、不系统的写作训练环节的设置,很难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整个课程体系中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对学生科研与写作能力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提高会计毕业论文的质量,应该首先自上而下的从观念上进行更新,充分重视对科研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并以此作为重要培养目标之一,科学、系统地设置大学的课程体系,将这一培养理念和目标贯彻到所有核心课程的学习中去。首先增加训练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专门课程和教学环节,如在中级专业课程结束以后,增加学年论文的学习环节,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可以结合实际问题或者理论前沿的一些问题展开研究。由于是对会计论文写作的初次练习,因此应以培养写作方法和思路为主,字数不宜太多,要求不宜太高,题材可以是论文写作、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多种题材的一种,主要在于使学生了解规范科学的程序,为毕业论文写作打好基础。同时从财务会计课程以上的专业课程均应有小论文写作的要求,让学生从日常的课程学习中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写作能力的训练。教师应该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一些相关的论题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索,帮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题目,这样平时的思考日积月累下来就会形成一定的沉淀,学生才会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有自己的方向和想法。

(二)加强对师资的培养力度,实施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激励措施负责指导毕业论文的老师应从道德素质上和专业胜任能力两个层面提出要求:一方面由于毕业论文的指导是项较为繁琐、费时费力的T=作,需要指导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耐心,能够全程认真负责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毕业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和创新要求,因此,对指导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水平要求也较高。这不仅要求专业教师要注重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钻研,学校也应实施各种措施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全国性或者区域性的各种学术研讨会,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学术专长和研究领域开漫相关选修课和讲座。这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有兴趣的学生进人教师的研究领域,对相关的论文指导教师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选择指导教师时不盲目,有利于保证师生双方的沟通。应尽量让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较早的接触各种理论前沿和实践中的课题,有一定的思考和积累后再选择研究方向,在选择指导老师时也尽量做到双向选择,以避免学生和老师研究的专业方向存在“信息不对称”。

(三)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其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通过毕业论文环节对学生进行科研道德观的教育。扩招给高校带来的影响不仅是数量的扩张,更重要的是学生质量的参差不齐。这给教师的教学和指导带来了难度和挑战,学生会由于主观上不重视,客观上能力不够,面临就业时间紧心浮气躁等问题,对毕业论文采取应付的态度,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一定要对学生从严要求。虽然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并不高,但是论文从选题、查找资料、思考提纲到撰写论文却都是一个相对崭新的训练过程,这一系列的训练需要学生付出艰辛的劳动,有时还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困难,然而正是这一有难度的综合训练过程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和完善毕论文文写作的组织、管理和考核等环节的管理目前高校在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缺少严格、科学地组织和管理程序,教师在繁忙的任课任务之余再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由于过程和考核管理不严格,许多教师应付了事,让学生任意选择题目,有些内容甚至教师也不熟悉,指导论文的效果当然不理想。因此,首先要有严密科学的论文环节的组织、管理和考核程序,让教师和学生都认真学习,了解其中的要求。其次,在指导教师的选择上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学生和教师通过相互沟通,实现双向选择,其中应以学生为主。对指导论文的教师应考虑其教学任务不能太重,否则限于时间和精力的制约指导论文质量难以保证。如上海财经大学提出要设立“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本科生作为学徒参与教师为主的研究小组,在其中担任研究助理。如果教师指导1名本科生,给予一定项目研究经费,并折算课时,设立教师“指导科研成就奖”,这使教师有时问和精力,积极指导学生论文的写作。

作者:林 叶 张海霞

探讨性教学大学语文论文 篇3:

大学语文层进式深化教学探析

摘 要:大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基本教学格局,按照语文的知识性、技能性和情感性要求进行层进式深化教学。

关键词:大学语文;层进式教学;视角

学什么、怎么学、怎么教等问题应该是当前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点。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对提高大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与时俱进地主动适应新时代对高校语文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教学内容决定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思想,结合多年的高校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笔者拟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角度对大学语文层进式深化教学做点探讨。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语文教育形式都是文选式的,即以精挑细选出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为教学的内容和抓手。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根据这些作品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就认定人文素质教育或人文精神培养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笔者认为,这种观点的盛行是窒息大学语文作为培养大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核心使命的重要原因,也是当前我国高校语文出现诸多问题的缘由所在。鉴于此,笔者认为,大学语文应该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根本,并据此切实构建起以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

二、构建大学语文层进式深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般说来,采用什么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而具体的教学内容又决定于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在于以培养学生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核心。根据大学语文的这种教学目标,可以构建起基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层进式的大学语文基本教学格局。而且从语文本身来讲,也是可行的。一方面,从听、说、读、写的功能性视角看,语文教育的核心在于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视角看,语文教育要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字,掌握各种实用性的问题,形成对文学作品审美品位和欣赏的能力,能主动认识、理解和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也就是说,通过学习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等层进式的四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母语能力。

三、大学语文层进式深化教学的教学内容

1.大学语文知识性教学。就目前而言,知识主要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的语文知识主要是解决关于“是什么”问题的知识,解决途径主要靠获得者的感觉、知觉和记忆等心理感官机能来获得,所以可以直接陈述出来。而程序性语文知识则主要是解决关于“怎么办”问题的知识,解决途径不是靠个人感官而是需借助某种媒介然后经过思维加工才获得。

从大学语文的角度来看,陈述性的语文知识,一方面指的是关于“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指的是关于常用字、常用词、常用成语、常用谚语、常用歇后语以及相关自然、社会等方面的一些文化常识。

2.大学语文能力培养。语文能力主要是指个体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基于个体智力之上的以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的综合能力。对大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对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对大学语文的学习,使大学生在对母语的理解和运用方面具备更加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3.大学语文情感性教学。语文情感即是语文课程中所承寄的一定感情。大学语文所选的文章大都是一些经典性的代表,它们要么反映个体的生理性的物质需求,或者反映个体的社会性的精神性需求,而且主要侧重于比较稳定的、社会性、精神性层面的情感。因此,在进行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时要比照语文所体现的情操、情怀、情趣以及情思对大学生层进式地进行思想、道德、审美和人格的教育。

如果大学语文教育能够很好地基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对大学生采取层进式教学模式,那么不仅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系能够科学地建构起来,而且也能够有效地实现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还能够破解目前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局。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母语教材研究:意义与价值(序三)[J].全球教育展望,2007(7).

[2]张文达.浅析大学语文教育模式困境及破解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8).

作者简介:李新荣(1978- ),男,江西宁都人,助教,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作者:李新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