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发展的特点

2022-09-13

第一篇:早期教育发展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题导学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Ⅰ)导学案编制:使用时间:2010.9编号:01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法指导】

1.依据导学案认真阅读教材,梳理基础知识,用不同颜色的笔和不同的线条或符合勾画重点词句。

2.初步思考教材上第4页、第7页上的问题。

3.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整理出来,可与同学讨论也可问老师。

【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周的更替;夏朝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全面分析评价分封制和宗法制对我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自己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3.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从思想上认识到,无论哪个制度,其实都是统治者压迫和统治人民的工具。

【课前自主学习】①认真预习教材,用黑色或蓝色笔规范地标注下列知识,划出关键词句;②用红笔标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你的疑问; ③用心记住最基础的知识和概念。

一、夏商政治形式

1.早期国家的出现

(1)时间:距今大约五千年前。

(2)地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3)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

(4)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5)政治特色:早期国家的帝王用战争平定四方,分置官员,确立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早期国家的政治权力接替通常以禅让的方式实现。

2.夏商政治文化

(1)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商王通过占卜手段主宰国政,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二、西周分封制

1.西周建立:周武王举兵伐商,牧野一战,击败商军主力,占领朝歌,商朝灭亡。

2.西周的分封制: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对象:同姓王族(主体,如鲁、燕);

异姓功臣(姜尙,齐);

先代贵族(微子,宋)

(4)内容:

①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②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影响: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检查是否有新评论

文章评论

第二篇: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题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夏、商、周的更替;夏朝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2、能力培养:

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分封制是本课的一重点。周灭商以后,执政的周公大举实行分封。所谓的分封制度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周王朝想通过建立子国的方式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宗法制是本课的另一重点。周朝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紧密联系的。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制度。这样,周王朝就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建立了上起周王下至庶民的等级制度,有利于周王朝统治的巩固。

2、难点宗法制度,学生从来都没有过太多的接触,所以理解起来也是比较困难。并且宗法制和分封制以及西周的礼乐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理解好了宗法制的内容,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分封制和礼乐制度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引导法

四、教学设计

以问题什么是政治制度导入。

政治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所形成的,包括国家政权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权力分配与实际运作方面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国家制度)、人民

代表大会制的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导入环节: 情境导入: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对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由来有着许多古老的传说,比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等。引导学生明确中国从部落聚居到国家体制的由来这一过程。

问题设计:①中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②为什么说“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和原来的部落联盟有何区别?

③国家产生早期,人们是怎样参与国家政治的呢?】

讲课读书注意的几点:①课前提示是重点②资料图片③历史概念

一、早期国家的形成

1、历史背景:距今大约五千年前,农耕经济的发展。

2、突出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 成

3、史料来源:①古神话传说——有价值的文化信息(据此线索进行考古调查获得收获)

②历史遗迹遗物 ——石刻黄帝像③历史文献——《史记》

【《史记》是由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该书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司马迁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实际上就是帝王的,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列 1

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

二、夏商的政治形式

大禹治水的传说,启发学生得出:通过治水过程中对人民的统一指挥和组织管理,国家行政管理制度逐步成长并开始具备雏形。

1、夏的政治状况:

①夏朝的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公元前1600年最后王夏桀被商汤所灭。

②夏的政治特点: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开始,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 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标志:约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启登上王位。 传贤演化为传子。

原因: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从阶级斗争的角度看,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其根源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主要意义:是奴隶制国家体制形成的重要标志。推动了人类社会由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是历史一大进步。③历史依据:《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礼记》是至年间解释说明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相传礼为周公旦所定,东周时“礼崩乐坏”,孔子重新进行了整理以教育学生,到汉代礼便成为“六经”之一了。

2、商的政治形式

①商的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商,公元前1046年商纣被周武王所灭。

②商的政治特点: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占卜)

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其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三、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结合图片和补充材料,进行探究式学习来掌握分封制。

① 让学生简单回顾商灭周立、周公摄政的史实,提出问题:西周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

出示诸侯争夺王位的材料,引导学生得出:为西周政权的稳定,非建立一套完善的典章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秩序不可。

② 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分封制的概念。

教师补充:分封,即封邦建国。周王把过渡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③观察《西周分封示意图》,引导学生从中获取诸侯国分封对象的情况。得出:对象是西周的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补充材料:《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强调周初分封的多是同姓子弟。 ③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并探讨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周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拱守在周王室周围;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可实行再分封,逐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的等级系统。

可引用“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来形象地说明这种关系。

⑤问题设计:通过上述分封制的实施,对西周的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分析分封制对于巩固西周统治、维护社会安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补充归纳:一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二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疆域;三通过对诸侯分封土地并给予一定权力,暂时地满足了西周贵族的要求,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

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纣建立西周,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少数民族犬戎灭,西周灭。

2、分封制(第一次周武王、第二次周公旦)

①目的:巩固周的统治(

②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③内容:权力:分给土地和人民,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服从周王、纳贡述职、随从作战、镇守边疆)

④封国:燕、鲁、宋、卫(武王之弟康叔)、晋(成王之弟叔虞)、齐(吕尚之子)

⑤评价:积极:拱卫王室,扩大疆域

破坏: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兼并,周王权威削弱

⑥发展历程:春秋破坏,秦废除

四、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学生通过自学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示意图》,理解宗法制的目的、特点和作用。 ①问题设计:西周在分封的同时为什么又实行宗法制?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实行宗法制的目的:维护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财产、权力和继承上的矛盾。得出: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相支持、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②展示《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使学生通过观察,简要描述周天子、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宗法制的特点。

(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教师讲解图后,进一步归纳要点如下)

* 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

* 构成了以血缘亲疏来维系的等级制度。

*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统治阶级,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

③指导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宗法制的作用

教师总结:通过和分封制相辅相成,宗法等级制度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工具。

4.小结:回顾从世袭制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演变,制度的进化是适应统治的需要而进行的。它们前后相继,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宗法制含义: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它是用父系血缘关系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保证王权稳定。

.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的地位

3、宗法制基本规则:

(1)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

(2)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4、宗法制的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度;(核心)

②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同时大小宗地关系是相对的);③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 (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5、影响:

.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积极作用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个人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第三篇: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的第一堂新课,学生感觉新鲜。通过第一节准备课后,学生对新高中历史教学有了初步认识,事先在心理和知识上有所准备,拿到新教材更有趣味,教师要因势利导。但第一课的史实比较遥远和神秘,在理解上带来了困难。各类班级的学生程度差异明显,一些同学不能适应,要引起高度重视。

【教材定位】

万事开头难,作为教材的开篇,是整个专题以及政治文明史的起点,具有统领和示范作用。本课主要讲述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其中的一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不仅鲜明地反应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和地域特色,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而且对当今社会生活还存在影响,老师要联系现实,要力求规范和透彻地讲授,充分开发课程资源,为今后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分析并理解三者之间的渊源继承关系。

2. 学生能分析历史材料,并能从材料中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学生通过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学习,生懂得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注:教学目标设置实行的是组合化)

【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以及相互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过程】

[新课引认]

一、夏商政治形式

复习中国古代朝代歌。(注:在准备课上提供中国古代朝代歌,让学生记忆)展示材料(注:有多媒体设备的用课件展示,没有的用纸质展示)

材料一: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注:最好不用朝代表,人民版教材明确没有采用夏商周段代工程的成果。)

[新课开始]

我们学习历史,要注意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我们课本第一段可以用如下知识结构归纳。展示结构图

时间:

条件:

国家的出现地域:

特征:

学生看书归纳。形成知识结构图。

(注:学生看书包括正文与副文。要求学生对不懂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对学生问题进行简要解答。)

学生阅读教材第二至三自然段。了解古代神话传说有其真实的一面,不能一概抹煞。从第三自然段中归纳当时的国家在政治上出现了什么?

展示图片一

图一(甲骨文中的“王”)

这是甲骨文中的一个字,猜猜是什么字?(王)这个字形是上面大于下面,你想到什么?(权力)王拥有财物,还拥有权力。当王年老或死了的时候,对其拥有权力怎么办?展示材料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材料中“大同”时期与“小康”时期王位分别是怎样继承的?(大同时期,王位实行禅让制,小康时期,王位实行世袭制。)

材料还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哪些趋势?(由“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由公有制到私有制。)

不同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对王权继承进行了新的“选择”。

夏朝时的社会情况除材料反映的情况外,在夏朝时,还发生战争、内乱等,夏朝存在了四百多年,后为商汤所灭。

商朝的社会情况怎样?教师归纳讲解。

商朝社会的情况:社会不平等现象,严酷的政治压迫;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特别是此时的国王,每天的事都通过占卜来确定,课本第6页上《殷商涂朱牛骨刻辞》就是一个占卜的记载。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成为中国早期社会的特点之一。

二、西周分封制。

商朝存在了六百多年,经过牧野之战,商军大败,周武王率军占领朝歌,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展示图片

二、三

图二:商朝疆域图图三:周朝疆域图

比较两幅图可知,周朝领土空前扩大。

为了吸取不被边疆民族政权进攻灭亡的教训,为了管理不断扩大的的土地,周武王等统治者出了一个新的“选择”。

展示材料

材料三: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材料说明什么制度?(分封制)其目的是什么?(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其主要对象是什么?(王族)

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王族(重视血缘关系)。所以《荀子·儒效》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除王族之外还有功臣、先代贵族。展示图片四。

图片四:西周分封形势图

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怎样?

展示材料

材料四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谰《中国通史》

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

——《史记·周本纪》

据材料说明这些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定期朝贡;随从作战。)

诸侯履行义务,这对周朝起了什么积极作用?分封制实行初期,起到了稳定当下政治秩序的作用,还有利于政治文化的发展。所以《三字经》中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诸侯有义务,也有权利。其权利情况如何?

展示材料

材料五属国(诸侯国)逐渐树立了自己的权力基础:他们在自己的统治范围不仅是周王的联盟,还成为世代相传的行政长官。他们建立了地区性的官僚、军队和税收制度,不断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自己的权威。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问题:

1、从材料看诸侯有哪些权利?(拥有土地和人民,王位世袭;具有一定的独立主权。)

为了表示其独立性,

2、从国家管理上看,在西周时期形成了高度集权吗?为什么?(没有。地方具有独立性。)

3、据材料,说明西周在国家权利分配上的特点是什么?(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国家,即最高执政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最高执政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这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又一个特点之一。由于没有形成集中的主权,诸侯在封国内有独立的主权,许多受封的人,也封地为氏,如本人的潘氏,就是因封地在潘地,因地得姓。随着实力的强大,逐渐地不再承认周天子的统治,分封制的弊端逐渐瓦解。

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进入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们越来越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到公元前256年,东周最后一个天子被秦所灭。

归纳分封制的知识结构。

目的:

对象:

分封制内容:

作用:

瓦解:

三、西周宗法制。

夏朝时,实行王位世袭制,商朝时具体表现为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这往往产生**。如何保证王位正常世袭,我们的祖先又进行了“选择”

展示材料

材料六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问题:

1、材料中的“立天子”与“立诸侯”具体指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确定王位候选人。防止内部纷争,巩固统治秩序)

2、如何区别嫡子与庶子?(嫡子为正妻所生儿子,庶子为妾所生儿子。)

展示材料

材料七(情境创设)周天子年老了,膝下有4个儿女:大儿子是二夫人(妾)所生;二儿子是大夫人(妻)所生;老三是大夫人所生的女儿;小儿子是大夫人之子。

问题:几个子女都想争王位,请问王位该传给谁,为什么?

(分小组讨论,教师指导个别小组,学生发言。)

结论:最终的结果是,周天子依据宗法制的原则,选择了二儿子为继承人。

要想成为周天子的继承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正妻所生的年纪最大的儿子。)符合这些条件的儿子就被称为嫡长子,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阅读教材,理解大宗与小宗的内涵,结合课本内容,师生共同绘制宗法制示意图。展示图片五:

图五:宗法制示意图(大小宗关系)

展示图片五:

图六宗法制下的等级制

图片显示的内容是什么?等级制。

大小宗关系和等级制是宗法制的主要内容。这种制度有何影响?

展示材料

材料八: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意为成),礼俗刑然后乐。

——《礼记·大传》

结合材料和社会现实(春节、清明传统节日活动和日常人际关系),说明宗法制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

积极作用是重视亲情,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巩固分封。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通过上述分析,说说什么是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等级制度)

分封制和宗法制,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这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又一个特点表现。

归纳宗法制的知识结构。

目的

核心

宗法制内容

作用

含义

四、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展示图片七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里表

宗法制分封制

核心体现

即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体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其实,分封制与宗法制之外,还有一个维护工具——礼乐制度,这个制度的有关知识,请同学年课外阅读有关内容。

(注:扩展学生知识,这为将来学习文化部分打下基础,同时便于理解课后材料题。)

【课堂小结】

夏商周三代制度演变表

夏朝

商朝

西周

春秋战国

世袭制

确立

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嫡长子继承制确立

宗法制

逐渐形成

发展完备

动摇破坏

分封制

逐渐形成

发展完备

逐渐解体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不是断裂的,而是有继承关系的,正如孔子所说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即周朝的礼仪借鉴了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呀!我遵从周朝的制度。正是由于西周建立了一系列先进的制度,在我国夏商周时期,西周是最强大繁荣的。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历史上的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些都属于政治制度。你们能否归纳:什么是政治制度?(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本课的标题是什么?(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你如何理解“中国早期”的时间范围?(上限——国家形成;下限——秦统一以前。这个时期就是许多史书说的先秦时期。)结合前面的提示,说一说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有哪些主要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课后作业】课本中的《自我测评》与《材料阅读与思考》

【拓展探究】

主题:我们的姓氏来历。

活动内容:了解自己姓氏来历的过程。

活动形式: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准备课上进行了学习分组划分)。通过访问调查、络或图书馆搜集资料等方式,写出本小组成员姓氏来历的经过。

(注意:对文史知识内容的考查,是近年高考的一个发展趋势。)

【课外阅读】

文章题目:1.任世江:西周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2.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三大制度

3.姓氏来历类型简介

博客:高中历史学习室

(http://czls855.blog.163.com/blog/)

(教师选择文章,或写作文章,建立辅导型博客,供高一农村学生课外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慢慢指导学生养成自己寻找资料的习惯。)

【板书设计】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时间:约五千年前

条件:农耕经济发展

地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特征:贫富分化、金属器具、文字、城、礼制

权力:王、禅让

国家的出现

世袭制的出现:夏启

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

商: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夏商

分封制:目的、对象、义务、作用、权利与瓦解

宗法制:目的、核心、内容、作用、含义

两者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西周

【教学反思】

【设计说明】

本设计注意重点知识的完备性,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并注意学生感情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学生水平设计时,是以中上生水平设计的,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修改取舍,特别是其中的材料。对特别差的学生,可以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对条件差的学校,可以将重要的材料编入学案,进行使用。

第四篇: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建议:

1.中国早期社会的年代较为久远,对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较为模糊。建议在导入中回忆初中时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适当介绍夏商周更替概况,以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如对西周代商的历史更替的交代,可以更好地解释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背景。

2.本课讲述了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秩序。其中重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应讲清分封制的起止时间、目的、内容、影响和破坏;宗法制要讲清内容、特点和深远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

表等资料,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3.本课主要讲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同时兼及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如在叙述夏商周政治制度时,提到夏禹、夏启、商汤、纣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召公、微子等历史人物;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对于这些事件、人物可以有选择地简单介绍,以增强趣味性。但重点应放在叙述和解释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上。

4.本课各部分包括课前提示、正文、“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阅读材料、图、表以及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部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可以有效地起到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促进作用。比如可以用商代青铜方鼎的图启发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而且引起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用课文中第一个“学习思考”,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用课文中第二个“资料卡片”,能更清晰的了解西周分封诸侯的情况。在讲授本课时,有些课文的底注也不应忽略。如“封建”的注文实际上注释了一种学术观点:课本是主张战国封建说的,因此指出西周的“封建”只不过是“分封诸侯国”,而并非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本课和本模块其他各课的有机联系,也应该在讲授时注意。如本课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破坏,这就给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作了铺垫。

5.可以通过解决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作为小结,总体概括,使本节知识结构完整、系统。

二、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建议】

(1)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海内为郡县”和“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两目是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2)第一目“六王毕、四海一”,主要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及其后继续开疆拓土的情况。一是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二是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三是将西南夷纳入版图,秦王朝在这些新征服地区设置郡县进行行政管理,并兴修水利工程和交通路线,发展经济,加强边境与内地的联系,巩固统一。数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秦朝的疆域图来讲解秦朝开疆拓土的情况。

(3)第二目“海内为郡县”,介绍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的确立及其主要特征。首先应指出郡县的出现并不是从秦朝开始,而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关于分封与郡县之争只要了解两派的代表人物即可,重在引导学生探讨为何李斯的主张和郡县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主要判别有两点:一是直属中央,二是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汉初在地方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到汉武帝时削除地方割据,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4)第三目“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讲述秦王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职能。教材对于秦朝的中央官制采用了“三公九卿”的说法,要求学生掌握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主要职能,至于九卿及其主要职能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能大概了解即可。朝议制度是秦王朝政治的一大特色,既要指出其可集思广益的好处,也要点明其局限性。

(5)第四目“挟书律”,主要讲述秦王朝实行思想专制的情况。秦王朝的思想专制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焚书坑儒,二是挟书律。要点明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与挟书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教

学中可结合教材中的“学习思考”:如何评价秦朝的“挟书律”?来分析挟书律的实质,根本目的及其作用。

第五篇:浅析幼儿早期自我认识的特点论文

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是在处理儿童与人、与自然和与自己的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而社会化的过程则更多的是从一个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人是一个社会人,而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直接影响着他们与外界的交往和关系的处理,正是在这种与外界的交往,自我认识,进一步交往的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不断发展和成长,只有各个环节都得到恰当处理才能促使儿童更健康地成长。因此,作为教育者,从成人的视角来了解儿童自己是如何认识自己的,能够更好地改进我们的教育,而这种研究本身也是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所以本文试对幼儿早期自我认识的特点进行一些探讨。

幼儿早期主要是指小班3—4岁的幼儿阶段,而在这个年龄段正好与小班相对应。小班幼儿正处于家庭生活到社会生活的转型期,通过自身经验的积累、不同环境的影响,伴随着语言、动作的逐步发展,幼儿的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方面都有了初步的发展。所以一般认为,3—4岁(即小班阶段)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初期阶段,在这个时期,幼儿对自我的认识主要具有下面的特点。

一、“自我中心”意识较强

“自我中心”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在观察事物或考虑问题时,只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去对待有关事物,不能设想他人的观点、他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心理状态。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观点,“自我中心主义”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它都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变,即更高的形式代替了较低的形式。譬如2—6岁儿童,自我中心主义表现为“征服符号”,它由婴儿阶段“征服物体”发展而来,此阶段能清楚地鉴别符号和符号所代表的东西。自我中心行为,在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看来,是指某些主、客观相互作用方面缺乏的鉴别能力,其实质在行为上或观念上完全以个人为主而不考虑他人的倾向,自我中心行为倾向明显的儿童很难进行角色换位,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很多实验证明了这一特点在18个月至2岁期间突出表现自我中心的思维和言语,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没有意识到他人具有不同视角。体会着一切都属于自己的感觉,只顾着说自己想说的话。

随着认知、语言和动作初步发展,以及对自身了解的深入,到了幼儿早期,他们的自我意识依然具有这种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常常以自己为参照物来看待每一件事物,认为自己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心理世界。在他们的心中,自己是最能干的小朋友,是家长、教师心里的小宝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幼儿常常“盲目地自信”,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有一种“万能感”。我们曾经试问了10个小班幼儿:“你觉得班上哪一个小朋友最能干?”结果有8个幼儿都将自己放在了第一位或者第二位。在游戏中,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个幼儿正开心地玩着某一个玩具,另一个幼儿走过来便一把夺过玩具想占为己有,两人便争抢了起来,抢别人玩具的幼儿还会说道:“这是我喜欢的,我要玩这个玩具!”可见在他们的意识中并没有什么先来后到,因为他们正处在“自我中心”的意识里。一位教师曾经提到这样一件事,在午餐时,教师提醒一个幼儿专心吃饭,轻轻地摸着她的头说:“看着自己的碗,大口吃,老师喜欢你!”听完教师的话,她开心地向周围的同伴炫耀着:“老师最喜欢我,老师刚才说的。”直到下午家长来接的时候,她依然自豪地炫耀着教师最喜欢她。这个例子也说明了对于低龄幼儿来说,他们只是截取对自己最有意义的话语信息,就像小女孩在教师的提醒中很快地找到并牢牢记住的是与她直接相关的“老师喜欢你”。

二、第二世界中的自己与第一世界相融合

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家、理论家J。托尔金提出了“第二世界”理论。托尔金认为,幻想的物力能把我们带到现实看不见的另一个世界去。在那里,人类的一切梦想都不难实现,任何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在第二世界中也能当作事实来体验。按照无限的形象和丰富的表现创造出来的第二世界,比我们所居住的第一世界还准确、还真实,能够窥视到人生幽微深处。那么在幼儿的眼中,实际上就存在有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第二世界(其实成人心中也有,只是隐藏得更深罢了)。小班幼儿由于尚处在主、客体互相渗透时期,对他们而言,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常常是融为一体的。

比较明显的是,有趣的动画片、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将儿童带进“第二世界”,在那里他们看到了美丽、善良、聪明、勇敢积聚一身的完美化身,对幼儿而言,这应该是世界的原貌。他们理解与感受,并沉浸在这个世界里,因此他们常常将自己以这些故事中的角色命名,甚至想方设法用周围的物体、材料装扮成他们所喜爱的人物,现实与幻想自然地融合在一个世界。动画片《哪吁》热播之际,许多幼儿都十分喜欢那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又可爱的哪吁,他们在游戏中,用各种各样的玩具搭成哪吁的“乾坤圈”,一手拿着“乾坤圈”,一手抓着红丝带,在教室里开心地奔跑着,还说自己脚踩着“风火轮”。《狮子王》是家喻户晓的动画片,小班的一个幼儿观看后,对小狮子着了迷,她要求爸爸、妈妈每天要称呼她小狮子(嘎哈)的名字。她还喜欢用小手作爪状,说自己全身长满了狮毛,一边学着狮子的吼声,一边扑向妈妈的怀抱。每次自画像中,她总不忘把自己的鼻子画成三瓣。在幼儿早期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可能对这个年龄的幼儿而言,这并不是想象丰富与否的问题,而是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常常融为一体的表现。

三、“镜像自我”现象明显

社会学家库利曾提出“镜像自我”。他指出,“镜像自我”是人们形成自我概念的一种机制。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为对方的镜子,在对方眼里观察自己,可以看到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就好像站在镜子面前看到自己的姿态、服装等一样,同时以一定的标准来衡量自我形象,产生对自己满意或不满意的情绪体验,实际上,他人的反应反映了当时社会规定的角色要求和团体的价值观。这样,人的自我意识就具有客观性。

我们发现,幼儿早期由于自我评价正处于以他人评价为主的时期,因此教师在对他人进行评价或树立榜样的同时,幼儿很容易进入“镜像自我”的评价状态。在小班美术活动中,常常通过鼓励、表扬的形式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当教师发现某一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后,便及时给予表扬,这时同组的幼儿可能举起手中的画纸问:“那我呢?画得好不好?有没有进步?”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幼儿园经常会出现。比如午睡起床,如果有的幼儿很快自己穿好衣服,安静地坐在小椅子上,教师发现后进行表扬: “XX小朋友真好,自己穿衣服,又快又安静,真是我们大家的小榜样,老师喜欢!”接下来的时间里,一到起床时间就会有很多的小朋友悄悄地走到教师身旁等待表扬,有时候还会说:“老师,我今天快快穿,给大家做榜样,好吗?”集体活动前,教师表扬某一幼儿坐得端正,准备好参加活动了,接着就会有幼儿喊到:“你看我,你看我。”或者直接问道:“我坐得好不好?”由此可见,“镜像自我”的现象在小班时有发生,小班幼儿喜欢在“镜像自我”中进行通过对比来衡量自我形象,产生满意或不满意的情绪体验。

上述关于幼儿早期自我认识的三个特点是相互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三者之间的矛盾运动能够促进幼儿的自我认识一步步走向深入、全面。我们应该在了解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更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在区分个体自我和客体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根据幼儿早期的这些特点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