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大学生现状

2022-08-28

第一篇:体育专业大学生现状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对沈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0

6、200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统计,从客观实际出发,分析了基础教育和社会对体育师资、体育人才的需求情况;针对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提出了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办出体育专业的特色,适应社会需求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应对策。

沈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于1987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科生(原沈阳大学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1994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多年来,历经了成人教育一专科教育一本科教育。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一直以培养中学体育师资为主,确切地说是以培养初中体育教师为主,截至2007年共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500多人,为沈阳市城乡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大批中学和部分小学体育教师。据粗略统计,沈阳地区中学70%的体育教师是沈阳大学的毕业生,在其他教育相关单位也有近20%的管理人员从沈阳大学毕业。他们活跃在学校教学和行政管理的舞台上,许多人成为教学精英和业务骨干,为沈阳地区基础教育的体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真正体现了大学教育“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口〕的办学特色。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环境的转变,辽宁省、特别是沈阳地区体育教师队伍自然淘汰率与培养速度之间巨大差异的形成,中学体育教育人才市场日趋饱和,加之2004年师范类毕业生国家不再包分配,本专业就业也不再具有优势,就业前景不容乐观。本文试通过对沈阳大学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和现阶段社会需求情况的调查,力争对沈阳大学体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现实依据。

调查情况:

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根据对沈阳大学2006,2007届体育教育专业169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统计,就业走向大体

有如下几个方面:

(1)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的毕业生约占5%;

(2)进人中小学担任体育教师的毕业生约占30%;

(3)支援大西北、辽西北,考取公务员的毕业生约占5%;

(4)从事专职和兼职健身俱乐部教练工作的毕业生约占20% ;

(5 )从事其他相关职业的毕业生约占10% ;

(6)灵活就业的毕业生约占30% o

2.社会需求状况分析

(1)国家重视和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有利于拓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2007年5月7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的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2)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颁行提出了对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中小学体育课设置的要求增加,需要与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体育教育人才。同时,初升高考试、高考都将体育成绩列入升学的条件之一,学校体育工作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需要体育教师的工作来实现,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提供了前景。

(3)小学实行小班型教学拓宽了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小学实行小班型教学,学校体育相对开展较好,也更容易开展,对体育教师也有一定的需求,这都使本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有一定的空间。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学校定编、用人需要区教委审批等,使毕业生顺利进人学校有一定的难度。

(4)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导致体育人才需求不平衡。由于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现阶段学校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主要分布在非中心地区及农村,市内的需求主力则主要是民办学校。

(5)学校需求一专多能的人才。据调查,近年相关的教育用人单位在人才考核和教师招聘上主要强调:①对人才综合素质、专项技能的考核;②对人才进行理论考核(包括教育理论,计算机以及有关新课标的知识);③由过去的“说教”改为“说课”(这就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等)。

(6)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日趋多元。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加强,国民收人的增加,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积极促进了健身娱乐市场的快速发展。2008奥运会后国家更加重视全体国民的健康水平,全民健身运动更加深人发展,社区体育、休闲体育、户外运动、登山运动等越来越受广大群众喜爱。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日趋多元。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健身俱乐部、健身中心等,急需一定数量的具有突出专业技能(健身操、健身舞蹈、器械健身、游泳、小球、武术、散打、贻拳道等)和科学指导能力的专职或兼职健身指导员及社会体育人才,这都为我校体育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总结与建议

1.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规划、完善本科教学计划、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建立较为科学的以必修课为主,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为目标,注重课程结构的合理性研究]将是今后专业建设的重点。

(2)加强教材建设。一方面要抓好主干课程的大纲和教材建设,另一方面进一步确定选修课的数量和范围,界定选修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制定开课计划,同时大力加强选修课教材的建设。

(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通过充分论证确立5-6所中小学和1--2个区教育局体卫艺科作为我们长期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同时逐渐扩大基地范围和数量,确定本专业社会实践挂牌基地。充分利用校内、中小学、社区三级实践基地,从大一开始,有计划安排教育见习、裁判实习、专项训练、教育实习和健身指导员实习等,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实施。同时加强教师在校内外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指导能力。

(4)规范教学文件,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过程的监控体系。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展专业师资力量,确定教师专业研究方向。

2.办出体育教育专业的特色,适应社会需求

体育教育专业无论是从“体育”的角度,还是从“师范”的层面,注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专业。遵循系统性、先进性、渐进性等原则,构建以培养体育教师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支柱,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基础性,注重实践性,加强实用性,以师范教育为本,培养学科内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3.引导和鼓励学生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选择就业、创业之路

(1)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更新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帮助学生认清形势,练好内功,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自身在今后就业中的竞争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在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全面锻炼自己,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内容,以实践为手段的教学思想。同时,将教育教学实习与就业工作结合起来,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我院毕业生人才培养和就业提供保障。

(3)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的同时,进行自主创业教育,使学生提高创业意识,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既会“求职”又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从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

(4)大力支持和引导文化基础较好的同学考研,积极帮助学生联系考研学校,给予咨询和指导,从而拓宽就业渠道。

综上所述,根据沈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和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我们需更加重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问题,进一步加大力度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增设与现代体育教育观念相一致的课程,调整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办出专业特色,适应社会需求。

第二篇: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对策

崔博

(宝鸡文理学院体育系陕西宝鸡721013)

【摘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更低。因此,国家要重视体育事业,为体育教育大学生创造就业条件和机会;学校要加大信息沟通力度,加强就业指导;限制体育教育专业扩招人数,减少就业压力;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去基层单位工作,去西部发展。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现状;对策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最后环节,是学校完成了学校教育任务后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就业工作成为所有高校师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1]。本文在对陕西省4所师范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扩招后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控制扩招速度、加大教育投入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陕西省4所普通高校2003——2008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

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电话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等。

二、结果分析

1、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03-08年招生情况

对陕西省四所普通高校03-08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通过电话访谈法调查得知,四所高校里的体育教育专业几乎全是本科生,因此,陕西生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学历上的竞争是比较公平的。由调查可知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03-08年招生情况有增有减,但总体来说还是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扩招后带来了高校办学资源的全面紧张,教学管理压力巨大,由此引发的另一些问题也接踵而来:扩大规模的辅助性政策和措施跟不上,学校教学和生活条

件的约束成为高校稳定问题的新因素;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整个社会的热门话题,当然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方面。最近几年,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就业不很乐观,原因有多方面,客观的是体育人才相对过剩,整个社会处于饱和阶段,另一个方面是全社会对体育事业的不够重视,体育是一项高雅文化,而我国的全民素质不是很高,对体育这项高雅文化不够重视,导致体育教育事业在民间相对处于一个落后位置。主观原因在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毕业后都想留在大的发达城市,条件不好的乡下落后农村缺乏专业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可由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而不愿意去,导致发达的大城市人才“通货膨胀”。

据调查的4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统计(截止时间为2008年),07年的就业率平均42.5%,08年平均就业率37.1%,平均下降了5.4%。从扩招后就业率明显下降的原因分析有,第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生依然希望选择体制内就业。比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垄断行业。因为总体而言,这些部门和行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高,收入相对稳定,也有较好的个人发展空间,所以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首选。相反,选择体制外的大学生就业相对较少。第二,当前中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而大学生大多依然趋向于选择发达地区的城市作为就业选择地,而这些地区的人才相对饱和,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第三,当前,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企业,总体上对知识和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很多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普通劳动力就能应对,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第四,就业渠道单一,由于是教育专业毕业,大多数选择当老师,而且选择去中学,这就缩减了就业面[2]。

三、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率的对策

1、限制办学规模,减少就业压力

教育部相关部门应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加大审查力度,对各高校设置的体育教育专业进行合格评估,采取优胜劣汰机制。对不具备办学条件或办学中存在严重问题的学校,应取消其办学资格;控制和停办一些地区设置重复、毕

业生就业率连年偏低的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不再审批新的学校设置体育教育专业。通过这些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办学规模,缓解供需矛盾,减轻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3]。

2、挖掘就业空间,拓宽就业渠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和进步,体育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体育产业和体育服务行业等发展较快,产生了许多相关的就业岗位,可供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多。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能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前提下,明确今后的就业方向,在专业与岗位之间寻找更多的结合点,做到既能就业,又能实现专业理想。

3、转变就业观念,到西部去工作

毕业生应正确判断自身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改变自己的择业观念,不能好高鹜远,盲目追随。理性而又客观地评价自身条件,科学地进行就业定位,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合理地降低就业的期望值。选择到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去工作,或许更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4]。

4、加大信息沟通力度,加强就业指导

各高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主动出击,努力开拓就业市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相关单位的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去实践和面试,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5、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发展思路,有针对性地加快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以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为核心,整合教学资源,增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与就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实现体育教育专业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生的需要[7]。努力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发挥各自的优势,强化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不但掌握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精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转变,有利于提高择业和就业的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

四、结论与建议

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压力大。在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就业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更低。这种结果是多方面造成的,一方面来自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自身。要看清形势,改变就业观念,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去基层一些单位工作,去西部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造成的,从国家方面讲,要重视体育事业,为体育教育大学生创造就业条件和机会;从学校方面讲,要挖掘就业空间,拓宽就业渠道;加大信息沟通力度,加强就业指导;限制体育教育专业扩招人数,减少就业压力;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5]。从而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率。

第三篇:武体科院非体专业学生体育参与现状调查表

亲爱的同学:您好!

为了解本校学生参与体育的现状,我们设计了此问卷。你客观、真实的回答对本次调查至关重要,希望你能在百忙之中抽出几分钟时间来填写(本调查表可多选)。非常感谢你的大力支持!谢谢!

1. 您的性别:

A.男B.女

2. 您的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3. 您的专业:

A.新闻B.经济C.表演D. 英语

4. 您的健康状况:

A.非常健康B.健康C.一般D.较差E.很差

5. 您认为体育锻炼对你身体健康的作用:

A.很大B.一般C.没什么作用

6. 您对体育的兴趣:

A.非常喜欢B.比较喜欢C.不讨厌也不喜欢D.讨厌

7. 您认为自己是否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

A.有B.没有

8. 您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有:

A.强身健体 B.减肥健美 C.调节情绪 D.兴趣爱好 E.交际交流 F.朋友影响 G.修身养性H.其他原因9. 您的余暇时间经常从事的活动:

A.体育锻炼B.上网C.学习D.棋牌E.其他A,请跳过10-14题)

10. 您每周实际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

A.1次都没有B.1-3次C.3次以上

11. 您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A.我不参加锻炼B.不到30分钟C.30-60分钟D.60分钟以上

12. 您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

A.非常累B.比较累C.中等D.不累

13. 您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有:

A.篮球B.足球C.乒乓球D.羽毛球E.网球F.排球G.跑步H.游泳I.其他

14. 以往您参加体育锻炼的感受是:

A.非常愉快B.比较愉快C.一般D.比较痛苦E.非常痛苦

15. 您认为阻碍你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有:

A.身体好,不必参加锻炼B.没兴趣C.不懂锻炼方法D.场地器材受限E.懒惰心理严重 F.学业中,缺乏时间G.身体不允许H.害羞,怕别人笑话

16. 您通常获得体育信息的渠道有:

A.电视.广播B.网络C.报纸D.其他17. 您对国内外体育比赛的关注度:

A.经常关注B .偶尔关注C.不关注

18. 如果您将准备参加体育锻炼,你认为必须要满足:

A.有时间B.有场地器材C.有人指导D.有人陪同E.其他

19. 您对今后的体育锻炼有何打算:

A.一定会参加B.会参加C.说不定D.不参加

20. 您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的感觉是:

A.非常欣赏B.还可以C.不讨厌D.讨厌

注:您对本校体育活动方面的看法或建议:

第四篇: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现状与改革思考

摘 要:我国自1897年兴办师范教育以来,教育实习就伴随着师范教育的开展,逐步提高,并形成了一种符合现代师范教育发展规律,并强调努力提升师范生的学科专业素养与专业实践能力促进师范生由“准教师”向教师的专业发展。现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的历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其经验与教训,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实习任务的完善提供借鉴,有利于培育合格体育师资人才。

关键词:体育教育 现状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2(c)-0239-02

1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的发展历程

在近代和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基本上是一个空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继建立了一批体育院系,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主,根据师范专业的要求和标准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实习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优异体育人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发展的,笔者将从这个时期对体育教育专业实习进行阶段性梳理及分析,主要划分成以下3个阶段。

(1)产生阶段(1949―1959)。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以学习苏联师范教育的先进经验为主。在这10年里,国家通过颁布相关政策文件,从而建立相关教育实习制度。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53年,教育部副部长柳斌在《关于高等师范学校教学改革的报告提纲》中总结到“各校对教育实习开始重视。”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在这个时期,主要采用的实习模式即为期12周的集中实习。主要是集中在大四上学期进行的,尽管在这个以学习苏联先进的师范教育为主阶段,我们仍然取得一些令人高兴的成绩,为当前的教育实习打下了良好根底。因此,在建国以来的10年之际中,正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的产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于我国刚刚建立了一批体育院校,体育教育又被作为重要专业,则教育实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重视教育实习是该专业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这个时期的研究甚少,给笔者对这个阶段的研究分析带来了巨大问题。因此,只能简单的阐述大概情况,不能够具体详细的分析,是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发展历程的一大遗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高校的教学改革等变化,教育实习一定会形成一种成熟与完善的制度。同时这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重视的问题。

(2)低谷阶段(1960―1977)。在这个阶段,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由于高校停办、教育得到否定、导致教育实习制度的取消。1963年《教育部关于颁发高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草案)的通知》中提到对安排高师的教育课程占5%左右,实习6周左右的内容,再一次突出了对教育实习的重视。可教育实习在这个阶段面临巨大考验,在挣扎中摸索前进。1977年,是我国教育历史上的一个重大改变。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10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因此,高校的教育恢复正常,相关的教育活动也会正常发展,教育实习也会得到重视。

(3)发展阶段(1978至今)。在这个阶段,明显有了进步,许多高校将积极开展教育实习改革工作,探索适应新形势的高校教育实习政策。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报告的通知》中提到:“为了适应经济、科技、教育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充分调动学校和社会有关单位的积极性,改进和加强实习工作,提高实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积极改革实习内容、方法和管理工作,不断探索搞好实习的新途径、新办法”[1]。新形势下,我国针对教育实习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文件,可见,从这个阶段开始,教育实习得到重视。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多样化、开放性和灵活性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固定的、多年一贯制的教育实习模式。

2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现状分析

在这个由应试教育慢慢转向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下,人们的注意力开始倾向人才的全面发展。因而,教育实习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将会引起高校的重视与关注。笔者对近些年有关教育实习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在我国,纵观整个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的发展历程来看,有着大量的相关研究篇幅。主要是经过对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现状考察,分析总结出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供解决措施。从参考的文献中能够得出以下论断:教育实习模式的观念、内容、方法都存在着差异。

(1)教育实习观念过于落后、狭隘。由于没有考虑到实习生以后是否从事教学行业,就导致教师专业发展未得到教育实习的关注,仅仅是侧重于对实习生的理论教学和运动技能的学习。

(2)内容主要体现在教育实习时间短、模式单一化、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以及前期准备不充分,实习内容少、评价不规范;部分实习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不强;部分高校不重视与实习中学的沟通等问题。构建新的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教育实习模式,拓宽教育实习方式,丰富教育实习内容,健全实习基地建设。是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设完善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关系、系统的规章管理制度、科学的成绩评定办法,是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改革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3)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各体育院校基本上采用单一的“集中实习模式”,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模式不适应各大高校的人才质量培养。长期以来,不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采用何种模式,是集中式还是分散式,学生都很难避免有一些共同的缺陷,即缺少实际的教学经验。目前在我??高等院校普遍存在学生的教师职业意识淡薄、教学实践时间少、时间安排不周密,有的学校没有长期而稳定的实习基地等直接影响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问题。因此,对教育实习模式进行改革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跟紧时代的步伐。然而,构建一个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是目前各个高校最应该关注的事。“全程化实习实训模式”在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改革过程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在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全程化实习模式的实施办法。华中师范大学的陈爱莲在《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化教育实习模式研究》中提到:全程化的教育实习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思想、教育实习体系、教育实习方式的统一体,它是一种高于现行的教育实习的新的教育实习模式,同时又是现行的教育实习的深化。与以往的毕业前“终结性”的一次突击性实习不同,全程化的教育实习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教学环节,更是一个教学过程[3]。武汉体育学院的张颖在《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研究》中,对该校现行的“一次性”教育实习模式的分析,针对“一次性”教育实习的不足,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教育实习模式成果,假设构建了一种“全程化与集中式相结合”教育实习模式,全程化教育实习模式体现出,无论在教师专业化培养上,还是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上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3 结语

分析我国教育实习发展历程和现状后,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各种形式的变化,各个院校也都在主动解决问题的出路,并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实习模式,但仅仅是针对传统教育实习的局部问题的一种突破,如实习时间、内容、管理、实习基地建设等问题。因此,对教育实习进行改革,改革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构建一种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是我国高校在教学改革中义不容辞的一件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报告的通知[Z].

[2] 俞华.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18-20.

[3] 陈爱莲.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化教育实习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 张颖.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3.

第五篇: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刘超赵一平杨继星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体育系,安徽 淮北 235000)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去向过于集中,就业渠道过于单一;就业的地域相对集中在城市,而到农村乡镇就业的人数很少;就业期望值呈偏高;敬业精神是被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而对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缺乏正确认识、学校体育的尴尬处境、就业面狭窄、就业信息不畅通和毕业生文化素质的不高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所在。针对以上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对策

1研究目的

体育教育专业由于其专业性较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其它专业既有其共同性,又有其特殊性。要搞好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认真研究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工作。因此有必要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解与分析,找出影响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宏观调控与专业建设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江西等5省11所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2002(共291人,其中男231人,女60人)和2003(共315人,其中男248人,女67人)届大学本科毕业生606人;2001—2003年中150余家来我院需求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的人事干部(其中包括上海、浙江、福建、江苏、山东、河北、广东等地的教育局、高等院校和中学等)。

2.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向11所高校发放问卷6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6份,有效率91.82%。本调查问卷分两次进行:第一次2002年6月;第二次2003年6月。

(2)访谈法:访谈用人单位的人事干部和学校体育部(室)负责人,同时亲临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现场观察了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求职考核过程。

(3)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专著、论文、报道、文件及有关的档案资料,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4)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的目的与要求,将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3.1两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2002届男90.91%,女88.33%;2003届男73.39%,女71.64%,平均为81.35%,经U检验,两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有显著差异,其中男生差异非常显著。说明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3.2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渠道仍然是教育系统

统计数据显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较单一,主要的就业领域是教育系统,两届毕业生中从事体育教育的人数分别为90.11%和91.30%,平均90.07%,且主要从事中等和初等体育教育,在其他行业部门就业的人数很少,经X2检验,P > 0.05,说明两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无显著差异。虽 1

然体育教育专业以培养体育教育人才为目标,在教育系统就业是理所当然,但由于毕业生就业去向过于集中,就业渠道过于单一,势必造成就业竞争的加剧,增大了就业压力,不利于就业率的提高。因此,必须逐步拓宽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渠道。

3.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

调查结果显示:2002和2003两届毕业生就业的地域相对集中,主要在城市,其中省会城市占

9.33%、其他大城市占8.32%、地市级城市占35.90%、县城占41.58%,而到农村乡镇就业的人数只占4.87%。对调查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向地市级以下城市转移,说明大城市的体育人才已饱和。经X检验,两届毕业生就业地域发生了变化,其中男生有显著的差异;女生无差异,说明女毕业生不被社会重视。

3.4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期望值高

3.5 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期望

在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中,用人单位都希望招聘到“德才兼备”的毕业生。首先,毕业生的敬业精神是被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其次,看重的是“业务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4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4.1 毕业生对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缺乏正确认识

通过调查,有75.46%的毕业生对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不太了解和不了解;完全了解的只占24.54%。由于对就业政策的认识不足,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增加。

4.2 学校体育的尴尬处境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由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地位不高,得不到领导的重视,而且工作辛苦,因此,毕业生在择业时一心只想到高等院校、大城市和富裕地区谋求职位,很少考虑亟需人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结果造成“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就业困难。

4.3毕业生就业面狭窄,就业信息不畅通

从调查中了解到,我国的就业市场大多数是建立在以学校为中心的小规模的临时性市场体系,市场供求量小,且信息不足,体育专业的信息量更显不足,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4.46%是通过别人介绍,10.73%是通过人才市场,25.91%是通过网上查询,而51.32%的毕业生需要靠自己去寻找信息。经比较,两届毕业生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就业信息方面有明显的差异,特别两届男生有显著差异。

4.4 体育专业毕业生文化素质的局限。

5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对策

5.1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

5.2加强就业指导,缩小毕业生择业期望与结果的差距;

5.3 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文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Z]. 1993.8

[2] 苏明理,李靖等. 论高等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未来[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3)35-37

[3] 刘献国. 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对策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4)97-99

[4] 游俊. 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工作对策[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3)92-96

[5] 韩勤英等. 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状况与管理模式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23-25

[6] 霍红,欧雪松,蒲鸿春.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向与课程体系改革[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3)78-81

[7] 夏思永. 高等体育教育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775-777

[8] 白文飞,徐玲. 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02,(3)52-55 2

上一篇:拓展训练的个人心得下一篇:拓展训练之我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