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政府的特点

2022-06-29

第一篇:服务型政府的特点

谈政府工作报告的文体特点

标签:工作报告

报告

政府

特点

文体

(《应用写作》2004年第1期)

政府工作报告是一种使用比较广泛的文体。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每届、每年均要向所辖行政区域的人民报告政府的工作。这是一项很好的制度,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与关注。就其性质来说,政府工作报告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它是我国现代社会政治的产物,也是我国现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年轮的忠实纪录。它所报告的事都是关乎国家、民族和广大人民利益的大事。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制度改革的深入,研究这一文体成了一件迫切的事。在这里本人谨以贵州省石秀诗省长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试说明政府工作报告的若干特点。

一、作者为集体,读者为全民

中国内地任何政府工作报告,都是集体智慧的成果。它的报告人通常是该地区政府的代表人,而制作者并非他一个人。按惯例,政府工作报告都是由一个起草小组负责,该小组在报告人的领导下深入实际地进行调查研究,搜索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由报告人提出起草报告的思路确定报告的主题,起草小组据此分析整理材料,拟出提纲,提纲经报告人和政府的领导集体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修改通过后再由起草小组起草初稿。报告人组织政府负责人对初稿进行讨论修改,然后再将修改稿下发至本级政府机关部门及下级机关部门,进行广泛讨论,召开多场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听取意见,综合各种不同的意见,进一步作深入分析,必要时进行再调查、核实,然后作补充和反复修改,最后由政府机关集体审核通过作为会议文件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报告人在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政府作报告,由全体代表进行讨论,修改后经过大会的审核批准,作为政府工作的法定性工作指导文件。

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工作报告与一般的调查报告、咨询报告或部门的工作总结有着本质的差别。

文章都有特定的读者群与使用范围。无论小说、戏剧,还是书信、合同、庆贺文、祭悼文,都会十分明确地显示它是给哪一部分人看的。政府工作报告却不相同,它首先显示的是给全体人民看的,全体人民有权提出各种批评建议,有义务贯彻执行。

与此相似的报告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报告。如“十六大”工作报告、各地方党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党的工作报告与政府工作报告的形成过程相似,但亦有许多较大的不同。党的工作报告属于政治报告,较多地关注于党的工作,如确定党的指导方针、思想原则、工作思路,提出政府改革发展等建议及党的自身建设等问题。政府工作报告属于行政性报告,大都偏重于经济。本文只涉及政府工作报告。

二、传意过程复杂,审定程序缜密

无论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党的工作报告,其传意过程都比一般文章复杂得多。以2002年****同志在中共十六大会议上的报告的草拟过程为例,即可见一斑。

2001年8月~2002年5月****同志先后到山西、河北、陕西、重庆、四川等地的企业、农村、机关、学校调查研究,对十六大报告的主题、框架、基本思想进行深入的思考。2001年8月中央组织有关部门成立十四个课题组对我国基本国情、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收入分配、党的建设等问题进行研究。2001年10月起草小组成立,由胡锦涛同志领导。2001年11月8日~22日组织8个调查研究组深入广东、江苏、上海、黑龙江、甘肃等十六省市进行调查研究,开了80多场座谈会,参加者914人。2002年1月15日起草小组着手拟定报告提纲。2002年2月18日****同志审阅报告提纲,对若干重大问题发表意见。2002年5月16日~17日政治局常委审议报告初稿,先后开过数次政治局会议、四次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初稿。将报告下发至178个单位,组织了100多人进行讨论。2002年11月3日~5日中共七中全会讨论,提出70多条修改意见。2002年11月8日召开十六大,2100多名代表讨论审核。2002年11月13日十六大报告修改定稿。

这一过程表明这种大型的工作报告起草的时间长,参与人数众多,调查研究面广,专题研究工作量大,把关层次多,审核过程严密,反复修改的次数多,集中了党内外各方面人士的智慧。它所涉及的问题都是全局性的,因而成为影响国家前途命运的决策性文件和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纲领。

当今我国各级人民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以“十六大”报告为指导,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研究和反复修改之后形成的。其传意的完成,也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通过学习把握文件的精神实质,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加深认识与理解,使之成为每个人行为的准则和指导思想。因而也可以说政府工作报告的传意是多层次、多侧面反复传递,而后才完成的。

三、内容全面系统,概括精确,具体可行

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通常包含回顾工作成绩,总结获得这些成绩的主要经验,指明当前存在的问题,换届的报告,还要指明下一个五年的总体设想,并提出下一的工作安排。这些内容和人们日常见到的工作总结内容差不多,其一般要求是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指出今后的工作打算。内容虽一致,实质却有较大的不同。

其一,部门工作总结容量小,内容单一,政府工作报告全面系统。部门工作总结限于某一时段、某一单位对某一项工作完成情况的总结。无论体育比赛、工程项目、教学改革还是体制改革试点等内容都比较单一;政府的工作报告要求全面系统地回顾检查本届政府的工作。要求如实地向人民报告本届政府任期内生产总值及同比增长率,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增长情况,固定净资产投资的增长情况与贡献率,金融存贷余额,经济结构调整;工业增加值、电力发展、农民收入、化工烟草、食品、制药、电子、信息、材料、房地产、教育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及基础条件的改善情况;以国有企业为中心的各项改革的情况,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情况;政府职能的转变情况;扶贫攻坚的情况、就业和再就业,“两个确保”和“低保”工作情况;科学教育发展情况;可持续发展战略、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等等。任何一个单位的工作总结,都不可能有如此广泛的内容。

其二,部门工作总结较多的是本系统或本部门完成某一项工作的体会、做法或经验,以利于指导今后的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总结的经验要求带有普遍性、规律性,以利于指导政府今后的工作。它一旦被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即成为法定性的工作指导文件,具有很大的权威性。

其三,部门工作总结对于今后工作的设想,一般是针对现存问题对下一阶段的工作作出安排。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设想往往是本届政府今后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指导思想、基本政策。工作安排,只是实现总目标的阶段性计划而已。

其四,政府工作报告综合性强,往往采用各方面数据和具体指标,显示其论述的精确性与可行性。

石秀诗同志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工作回顾部分连续使用了许多数据,如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793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180亿元,年均增长8.9%;1999年提前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财政总收入从1997年的106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203亿元,年均增长13.9%;财政支出从113.8亿元增加到314.7亿元,年均增长22.6%;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7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5倍以上,投资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0%以上;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在2002年底分别达到1553亿元和1404亿元,比1997年底增长1.2倍和84.3%;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五年累计劳务输出482万人次,劳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21%;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1%;电力累计完成发电量2067亿度,比前五年增长91.4%;技术改造投资461亿元,比前五年增长了1.4倍,年均增长17.2%,公路内河运输投入资金288亿元,比前五年增长5倍。

在今后的总目标和2003年政府工作目标的重点部分也用了一系列数字作为具体可见的指标,如:

今后五年要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

到2010年,要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二分之一以上的农户实现小康;

力争将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

数字的使用是一种技巧,通过“年均增长百分比”、“比前五年增长的百分比”或“倍数”、“增加值比重的百分比”及“增加了”、“提高了”等语词的运用与对比,揭示与突出强调了现实各种数据的真实意义。从这一方面看,上述这些数据的使用,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显示政府工作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充分展示未来的美好前景,鼓舞人们前进的信心,而且还可以斩钉截铁地下达必须完成的各种指标;也使报告显得科学、可*、精确、具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类似的数据使用在一般的工作总结中是少见的。

四、视角转换多,语态差异大

政府工作报告,可能以多种视角进行陈述,而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语词。因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便显现出不同感****彩的陈述。在这里我们仍以贵州省石秀诗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来分析。

1.文本结构图式(如下图)

本文的基本结构模式是标题、引言、主体、结尾。标题有背景注明,引言有提请审议语。主体部分可分成三大部分,以总述与分述方式客观叙述,结尾部分多激励的语言。

2.视角

从上述结构图式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文以三种视角陈述。

视角之一:引言部分以行政机关向权力机关郑重提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多用“请”等敬语。

视角之二: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成绩、经验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五年工作的设想及近期工作安排。

视角之三:结尾向各位代表提出要求与号召,多激越的词语。

3.不同视角中的不同用语

视角之一:对会议用下级对上级说话的语气,应恭敬、客气、有礼貌,多用“请”字,如“请予审议”、“请提出宝贵意见”。

视角之二:对代表个人用上级对下级说话语气,应带指示性、号召性,如“必须以„„为指导”、“一要,二要,三要,四要”、“务必保持”、“请我们„„高举”、“全面贯彻”、“认真执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而奋斗”。

视角之三:采用陈述得中,平实自叙,谨慎评估的语调如:

谈工作成绩多用:明显增强、明显改善、明显成效、重大进展、不断扩大、逐步提高、全面进步。

谈经验多用:坚持以、坚持把、坚持不断推进、坚持„„方针。

谈问题多用: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总量小、水平低、矛盾突出、基础脆弱、增长缓慢、有待进一步转变、仍需进一步提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谈到奋斗目标与主要任务时多用:力争、加快、完善,继续完善、深入开展、大力加强,不断加强、大力优化、大力发展、切实抓好、切实做好,进一步启动、进一步加快、进一步加大、进一步完善。

得中陈述是一种陈述技巧,它要求陈述讲分寸,讲成绩不能过,谈问题不能略,介绍经验不能虚,说明奋斗目标态度坚决、信念坚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恰到好处。这种平实谨慎的叙述,比夸大其词、虚多实少的介绍给人留下的印象要深得多。

由上可见,不同的视角选用的词语的感****彩也不相同。视角的转换和得中的陈述用得好,不仅可以把接受者带入情景之中,也可调节全文的节奏,使之抑扬顿挫,富有吸引力。

政府工作报告在利用数据进行强调的技巧,利用视角转换的得中陈述技巧和不同视角中的语用技巧,确有其奥妙和可探寻之处。

本文来自国土资源文秘网:http:///html/1202/n-95184.html

第二篇: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特点及展望(范文)

思政探讨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特点及展望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 革来实现的,即以政企分开为主线,以减少政府微观经济管理

付思瑶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高,人民生活质量得到的极大的改善,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发挥 职能为核心内容,以此来回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这

社会主义政府职能优越性的结果。随着市场化变革的不断深 入,社会化境的不断变化,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的步伐,提高政府管理效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Abstract:Currently, the reason why economy has devel- oped rapidly in china,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evel of produc- tive forces and quality of life has greatly improved is mainly due to the superiority of our play to the results of the socialist gov- ernment functions. With the deepening of market refor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anging society, we need to further accel- 一阶段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出现两个突出问题。 一 是政府改革难以跳出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 “怪 圈”;二是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的方式从过去直接管企业改为 以行政审批为主,政府职能仍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转变 职能步履艰难。 直到 2000 年,找到了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 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政府职能转变才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2]当前这一改革仍在继续深入。 同时,从 2003 年党的十六届

三中全会开始,转变政府职能进入了全面创新阶段,党中央国 erate the pace of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m-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and also pro- 务院对转变政府职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由于对政府要求的 mot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主要职能进行了定位,就使转变政府职能有了明确的方向。

关键词:政府职能 社会职能 公共服务 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在部署未来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明确指 告中指出,“要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 Keyword: government functions, social functions, public 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胡锦涛在报 service, people-oriented

建国以来, 我国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经历了曲折发展的 过程,但政府职能始终能随着我国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环境的变化做出必要的转变和创新。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与探索是围绕改革开放的进展和经 济发展展开的。 我们必须时刻站在时代的高度,吸取以往转变 政府职能的经验,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步

伐。

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 政出多门问题;要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 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 ”[3]可见,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 以转变职能为核心,已顺利关系为手段,以优化结构为基点, 以提高效能为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 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均衡局面。

(二)从国情与时代背景出发,政府职能转变逐步深化

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特点分析

在现代国家中,政府职能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在长期的 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演变,政府职能 总会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同时,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与政府结 构,政府职能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具有不同的发展特色。

对于我国而言, 在我们党和国家对于发展观的艰难探索

过程中,对政府职能

的定位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而这方面的认识却需 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步深化发展。 主要概括

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转变政府职能必须立足于国情, 同时也要汲取国外发挥 政府作用的经验和教训, 参考国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 界定政府职能、 发挥政府作用方面的做法和教训, 进行 “扬 弃”,既坚持从我国实际和基本国情出发,又突出自己的特色。 在当今的国际环境下,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加 快发展,各国政府都面临新的挑战,对转变政府职能也提出了 新要求。

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组 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具有渐进性特点;同时,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是一个长期复

(一) 在不断探索中界定政府职能, 认识到转变政府职能

的必要性

行政改革是一个过程, 在我们党和国家对发展观的艰难

杂的进程。 因此,转变政府职能也具有渐进性特点,不可能一 次完成,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 职能转变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偏重经济

职能到全面转变职能, 从就事论事地解决政府职能错位、越

探索过程中,对政府职能的定位是一个难点和重点。 这方面的 位、缺位问题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过程。 认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步深化的。

最早认识到需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是在 1987 年召开的 党的十三大及 1988 年召开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

建国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带有“全能主义”

院机构改革方案和《政府工作报告》。 当时提出机构改革的目 标是:转变职能,下放权力,调整机构,精简人员。 [1]从那时到 现在,经历了机构精简、审批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三个阶段。

的特点。 具体表现为行政权力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渗透,直接 干涉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权力运行以政府命令为唯一执行依 据,带有强烈的政府主导色彩。 直到 1978 年春夏“实践是检验

(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相适应,实现 从政治型政府到经济型政府的转变

1988 年至 2000 年这 12 年,转变政府职能主要是通过机构改

119

思政探讨

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政府职能转变理论的研究奠定

了思想理论基础。 中国社会开始转入一种过渡性状态,计划经

济体制逐步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改革开放伴随着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的转移,与

此相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心开始长期放在经济领域:

首先,通过思想理论的解放,提高了政府职能转变的自觉

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

开放方针、以实事求是的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这加快了各级党

政领导的思想和理论的更新, 转变了用政府政治方法管理经

济的传统模式,建立了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新模式。

其次,通过农村改革,企业经营管理改革,逐步摆脱了政

府直接干预的传统模式,在不断的积累经验和理论创建中,我

国逐步形成了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最后,通过地区、城市改革的综合治理,扩大了地方级政

府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同时也逐步塑造了外

向型政府的职能。 结合当时我国的发展现实状况,建立了经济

特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了改革开放试

验, 这些试验都积累了经验、 创造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改革理

论。

(四)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需求为基点,形成政府

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民群众是创造财富的主体。 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体现人民政府为人民, 把转变政府职能的着力点放在强化政

府公共服务和解决民生问题上, 努力提供人民群众基本的公

共产品和公共需求,使得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现阶段,普通民众为子女入托难、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

困扰;屡见不鲜的各类严重食品安全、生产安全事故;让普通

民众 “望房兴叹 ”而高高在上的房价;收入急剧分化的分配格

局等等社会现象,体现出政府公共职能不到位,需要而且有些

问题也只有政府干预才可以解决

以人为本, 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主体。

要努力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政

府要通过法律和制度保障来确保改革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

共享。

为了逐渐解决现阶段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高度重视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一是提出建设

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

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 二是提出满足人民群

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目标和要求, 深化各个民生方面的改

革,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三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

大公共财政对公共服务的投入,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

区倾斜,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

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四是提出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

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

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

(五)政府职能转变重点转向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

关系,对强化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一是明

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 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二是明确提出社会管理的格局是党委 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三是提出了加强社会管 理的工作重点及主要任务,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要求, 各级政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努力提高社会管理水 平;四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政策,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建 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和 权益保障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等。

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政府一直 努力转变工作领域和工作方式。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通 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努力实现。 扭转政府直接控 制生产、交换、分配的每个环节,垄断资源配置、收入分配方面 所有职能的状况,强化政府的社会职能。

二、新时期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展望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上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面对我 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大背景,即全球化、体制转型、产业升级、社 会转型、区域结构变化,政府职能转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

手。

(一 )政府职能转变领域从聚焦经济向更为广阔领域扩 展

转变政府职能的提出, 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被定位在 “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 ”, 即侧重在 “建立 ” —在经济领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公共管理领 域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是行政管理体制。 因此,职 能转变的取向从总体而言是单维度的—市场化。 党的十五 大、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这种单一的经济改 革逐步被更广阔领域的改革取代, 转变政府职能的工作不断 深入,已经不仅仅是为了适应“建立”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为 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为了适应物质文明、政 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

政府职能的精简、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 代化,既是促进经济的内在要求,也在客观上实现了社会全面 进步。 有助于从制度上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 展。 这一认识,经历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十六届三 中全会,是自觉认识的标志。 [5]政府职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实际上是满足了效率优先的原则, 现在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就是说政府职能要适应的不仅是原来认识层面 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而是要适应正在深化认识和正在完 善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从简单的“效率优先”,发 展到“效率优先但要更多地考虑公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政府要更多体现和履行其公共服 务职能,强化公共服务提供者角色。 政府管理就是服务,要把 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 最终为人民服务。 只有实现从管制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 的转型,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才能打破体制性障碍,为构建和 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 温家宝总理说,“全面正确履行政府 职能,更加重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的公

120

思政探讨

共服务体系, 全面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健全重大自然灾 害、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 设。 加强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遏制重特大 事故发生。 ”[6]公共资源要向国家安全、社会治安、社会保障、 环境保护、公共教育等领域倾斜。 政府当然应该放弃自身利益 诉求,并约束特定利益集团诉求,从全社会公平正义角度运用 政府资源,凸显政府的公共性质特征。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 中,政府通过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建立政府作为 公共利益代表的制度保障。 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人 人享有公共服务的目标, 满足全体公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需 要,实现老有所养、贫有所助、病有所医、幼有所教。 特别值得 一提的是,从国际范围看,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政府通过保障 性住房充分供给满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应该是政府相当 重要的职责,在我国有重大现实意义。 最终要达到扩大公共服 务覆盖面,实现公平服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社会主义 的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

(二)政府职能转变内容从单项推进到多项职能之间的合 理平衡

政府不同职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一个基本事实是, 政府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职能,必须拥有相对充足的资源,而 政府财政资源的汲取量又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 如果社 会经济发展出现滑坡, 政府财政资源的汲取必然受到负面影 响。 这时,纵然有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职能的良好愿望,政府 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换句话说,政府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的 有效履行以经济职能的有效履行为前提。 这一点意味着,强化 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并不是政府工作重心的再次转移, 而是 一方面要超越对经济职能的过分倚重, 另一方面又要在有效 履行经济职能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和公共服务等多项职 能之间的合理平衡。 这意味着职能的高度复杂化,要求职能调 整的设计和实施要强化协调和统筹, 要求职能结构优化的系 统性、整体性和前瞻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要转变 工作领域和工作方式。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通过完善市 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努力实现。 完善政策,为激发市场主体 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这是政府定位 的一个重要转变, 意味着政府从直接从事经营活动转向创造 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提供私人产品,投资于竞争性 产业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转变;从对公民和法人的过 度管制向为公民和纳税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转变。 扭转政府 直接控制生产、交换、分配的每个环节,垄断资源配置、收入分 配方面所有职能的状况,强化政府的社会职能。 政府的社会职 能表现为政府通过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 序为来对社会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统筹协调各社会利益群体 的利益整, 加大对国民收入二次分配调节力度, 完善税收体 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造和谐的收入分配格局,大力发展 文化、教育、医疗、养老、慈善捐赠、社区自治等各项社会事业, 培育和完善公民社会,建立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关系,建立 和完善社会矛盾解决机制、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科学发展。 新 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要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 革和创新,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 解决企业改制、征地拆迁、 环境保护、劳动争议、涉法涉诉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

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 改善流 动人口管理和服务。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解决突出治 安问题,防范和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 全和社会稳定。

(三)政府职能转变理念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 社会经济发展所呈现出的蓬勃生 机主要取决于政府职能转变。 然而,政府职能转变中的职能定 位和资源配置的一系列复杂问题使得不少行政机关为此而感 到困惑, 从而导致了职能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政策执行迟缓和 停滞现象。 因此,改变这种运行状况的重要手段就是参照国内 外行政改革的先进模式,并将其与中国的现实国情联系起来, 指导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明确具体的工作方向,实行职 能转变工作的 “标杆管理 ”,推动职能转变从传统发展模式转 向科学发展模式,树立以观念创新引领转型,以体制创新推动 转型,以科技创新支撑转型,以管理创新服务转型,以文化创

新加快转型的工作理念,促进效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 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人民群众才是参与和分享和谐社会 的主体。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也只有每个社 会成员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做好本职工作,社会才能有序 和有效运转; 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自觉遵循社会规则和公共 秩序,以高度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做好本职工作,社会才能 更快更好地实现和谐。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样需要全体公民 的积极参与。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让公民有更多参政 议政途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要内容。 因此,政府工 作必须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 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参考文献:

[1][美]J.D.蒙哥马利.行政改革的根源[M].参见任晓.中国

行政改革[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5.

[2]李鹏.政府工作报告[R].人民出版社,1988. [3]朱镕基.政府工作报告[R].人民出版社,2001.

[4]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R].人民出版社,2007.

[5]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4.

[6]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R].人民出版社,2003.

[7]温家宝.建设服务型政府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

府[N].人民日报,2010-03-06.

作者简介:

付思瑶(1987-),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黑龙江省委

党校硕士研究生,

2010 级,研究方向: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南岗区清滨 74 号,150080,

121

第三篇:普京政府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特点及影响

王晓泉

 2012-09-06 10:59:22

来源:《当代亚太》(京)2005年04期

作者简介:王晓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内容提要:普京时期俄罗斯东北亚政策逐渐走向成熟,表现出谋略性、务实性、次要性、机制性、稳定性等多重特点,对东北亚地区安全格局、经济一体化等问题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此加以分析,找出俄罗斯东北亚政策中的积极因素和制约因素,并就中国应对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策略进行思考。

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对东北亚的关注非常有限,并没有在实质上将东北亚提升到其外交战略依托点的高度,更没有真正意识到该地区对俄罗斯实现大国目标的重要意义。普京就任总统时,俄罗斯西部和南部的地缘安全空间已被剧烈压缩,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的资本在美国遏制战略的进逼下正被蚕食。俄罗斯西部战略安全环境的恶化刺激了其对东北亚地区地缘政治的进取。普京已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加强俄罗斯在东北亚的影响,才能发挥出俄罗斯欧亚大国的独特作用,为俄罗斯国际政治地位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开辟新路。普京突破了叶利钦时期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局限,试图确保该地区成为俄罗斯安全稳定的可靠后方,为俄罗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期望通过在东北亚地区开展积极、灵活和务实的外交,推动多极化世界的早日形成,使俄罗斯能够积累成为未来多极化世界中独立一极的综合国力。

普京时期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特点

普京的东北亚政策植根于叶利钦第二任期的东北亚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将东北亚在俄罗斯外交全局中的地位提升,将其视为实现俄罗斯外交目标的重要环节。

(一)谋略性(或灵活性)

突出谋略性是普京不同于叶利钦东北亚政策的一个显著特征。普京之所以一改叶利钦时期僵硬的外交方式,注重外交谋略的应用,是因为其清醒地认识到,俄罗斯对美外交的失败和综合国力的下降严重地削弱了自身的外交资本,只有采取谋略性的、有时甚至带些投机性的外交运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外交目标。俄罗斯历史上素有衰弱时期依靠谋略性外交维持大国地位的成功先例。普京东北亚外交的操作策略同其总体外交策略相仿,注重诱压结合,并带有一定的机会主义色彩。普京在东北亚的能源外交和危机外交很好地说明了俄罗斯东北亚外交中的谋略性。

1.巧妙利用俄罗斯能源丰富的优势,展开能源外交。普京深知俄罗斯能源对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的重要意义。需求量大和来源单一是中国能源安全中的两大问题。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2004年10月底出台的一份题为《关于石油、能源的国际形势及日本战略》的研究报告重点建议对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把俄罗斯置于仅次于中东的位置(注:《萨哈林岛成为中日能源新争端》,载《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11月11日。)。因此,普京一方面积极倡议一些能引起东北亚国家强烈兴趣的能源合作项目,如铺设从西伯利亚托木斯克州联通中国东西部最后连接南北朝鲜的油气管道计划,在日本北海道与萨哈林以及俄大陆架之间架设海底隧道来输送油气计划,伊尔库斯克州维克金气田向中韩两国供气计划,萨哈共和国向中国供气计划等,希望借此吸引东北亚国家提升与俄罗斯的经贸关系;另一方面巧妙地把握这些能源项目进展的节奏,以便达到施加压力或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在远东输油管线问题上,俄罗斯采取了“拖”的做法,既不为维护商业信誉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中方倾斜,也不为谋取巨额外资向日方倾斜,在长时间的沉默后抛出折中的“泰纳线”方案,但又不急于批准。俄罗斯这样做除了经济上的权衡外还有政治目的,既为美日控制未来东北亚能源格局以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设置障碍,显示俄罗斯的重要作用,同时又不使美日因过度失望而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戒心加重,加大对俄的遏制。

2.巧妙地利用朝核危机显示独特作用。1994年,第一次朝核危机尖锐化。对此,叶利钦政府的反应较为谨慎,只是在支持美国或不得罪美国的情况下谨慎地表示不同观点。2002年10月朝鲜非正式承认有秘密发展核武器的计划,引发了第二次朝核危机。此时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一改叶利钦支持美国而向朝施压的做法,开始两面讨好。普京认为一味支持美国不会赢得美国的回报,反而会失去朝鲜的信任,丢掉利用该问题对美施加影响的机会;朝鲜半岛出现动荡局势不利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如果美国借机将朝鲜纳入势力范围,俄罗斯东部安全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压。另外,朝核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地区核竞赛和核扩散,甚至局部战争,对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构成巨大的威胁。在对朝核危机的表态方面,俄罗斯标榜自己“不偏袒任何一方”:一方面坚持朝鲜无核化主张,以达到迎合美国、稳定局势、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另一方面又积极主张和平解决危机以区别于美国的对朝政策,赢得朝鲜的好感。在外交操作上,俄罗斯加大对朝外交的力度,频繁地派出高级官员前往朝鲜斡旋,对朝鲜表示同情,甚至表示愿意“为朝鲜放弃导弹开发做担保人”(注:王郦久:《俄朝鲜半岛政策的调整与“六方会谈”》,载《和平与发展》2003年第4期。),同时开始逐渐恢复和提升俄朝政治和经济关系。俄罗斯充分重视中国在朝核危机中的作用,通过多层面地做中国的工作取得中国对俄罗斯参与解决朝核危机的支持。俄罗斯大力推动朝核“六方会谈”机制的形成,希望以此得到日本和韩国对俄罗斯在东北亚政治作用的认同,并使“六方会谈”机制演变成有俄罗斯发挥重要作用的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

(二)务实性

普京东北亚外交中的务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外交服务于俄罗斯特别是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经济发展。强国是普京的施政目标,而该目标的实现基础是强大的经济实力。普京意识到美国之所以有时对中国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是因为中美经济关系的相互依赖度已非常高。普京深知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发展对于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而该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与东北亚诸国的密切合作。普京称:“要深化同亚太地区关系的对外政策,应当把它同解决内部任务,同发展俄罗斯的潜在利益以及利用这些联系来振兴西伯利亚和远东经济密切结合在一起。”(注:《普京外交:欧洲首要,亚太关键》,中新网,2004年10月13日。)因此,普京执政后,极力推动该地区领导人走出国门与东北亚国家进行广泛的交流。在处理同东北亚国家关系的问题上,普京尽量减少缺乏实际内容的政治会面,给东北亚国家领导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俄罗斯只对推进务实的政治和经济合作感兴趣。

其次,突出操作的阶段性和均衡性。为推进经济合作,普京政府不断向中国施加压力,以使俄中贸易和经济合作的结构更加符合俄的需要,同时又照顾现实可行性,为俄中经贸合作规定了阶段性目标。普京政府巧妙地利用俄罗斯能源吸引日本,试图以能源合作为突破口,分阶段地推动俄日经济合作的发展。在处理与东北亚国家关系方面,普京制订了均衡发展的朝鲜半岛政策;处理俄日关系时既不因为日本对普京访日的超规格接待而对俄日关系的发展过于乐观,又不因为日本在政治和经济挂钩的问题上不让步而放弃对日本的重视,而是努力保持俄日关系平稳发展的势头;小心地借助中国在东北亚影响的同时,注意对美和对日外交的运筹,既避免俄罗斯成为中国手中的牌,又尽量使中国成为俄罗斯躲避美国敌意的挡箭牌。

(三)次要性

美国作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对世界局势、国际组织有着重要影响,美国因素对俄罗斯的发展影响巨大。美国对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是,使俄罗斯“弱而不乱”,将俄罗斯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进一步巩固冷战成果,以建立由美国领导的“单极世界”。俄罗斯要想发展经济、确保大国地位和国家安全都不得不同美国周旋。美国的主要盟友在欧洲,美国领导的北约组织在欧洲,美国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的重点地区也在欧洲,而在东北亚地区只有美国对朝鲜的政策对俄罗斯构成潜在威胁,而在近期俄罗斯与中国联手改变东北亚安全格局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俄罗斯国家安全重点在其欧洲部分。俄东北亚政策的重点是确保其东部地区成为稳定的后方,避免出现腹背受敌的态势。

俄罗斯将成为未来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一极确定为其强国政策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获得西方首先是美欧的认可。显然,依照目前的综合国力,俄罗斯要获得西方认可非常困难。俄罗斯充分认识到其地跨欧亚大陆的地理优势,将确保地区大国地位作为过渡阶段目标。在东北亚地区,俄罗斯与朝鲜有着传统友谊,与中国有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韩国亦建立有伙伴关系,对日本则有制约手段——能源和领土问题。因此,俄罗斯完全具备成为东北亚大国的资格。

俄罗斯欧洲部分是俄罗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俄罗斯的国家财富、人口和大型城市都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俄罗斯真正走向强大的关键在于对西部工业的结构性改造和投资,这就需要同样位于欧洲的发达国家以及美国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虽然能提供宝贵的能源等创汇资源,但俄罗斯不可能仅仅依靠能源出口成为世界强国。东部资源的意义在于为西部工业改造提供原始积累。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邻国中国、日本和韩国虽然都是经济大国,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同样需要大量投资,日本由于领土问题不可能大规模地对俄投资,韩国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俄罗斯从东北亚邻国获得资金的期望值相对小于欧洲。

(四)机制性

停战机制和美日韩安保同盟机制作为冷战时期东北亚地区的主要安全机制,已经完全不适应东北亚新的地缘政治现实,其被新的安全机制取而代之是历史必然。俄罗斯非常重视新的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建立,希望该机制可遏制其他大国在东北亚的霸权图谋,使该地区形成一种稳定的力量平衡,确保俄罗斯不至于因为衰弱而失去在该地区的重要影响力,甚至希望俄罗斯能由此充当连接欧亚两个集体安全机制的“中间环节”,发挥独特作用。早在1992年叶利钦总统访韩时就提出建立“东北亚多边磋商机制”的建议,其要点包括建立“地区冲突调解中心”和“地区战略研究中心”(注:海运、李静杰:《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俄罗斯还提出建立俄罗斯、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朝鲜六国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并着手与有关国家磋商。但是俄罗斯当时的建议并没有得到东北亚国家的广泛响应。“1996年4月,俄罗斯外交部首次提出解决半岛问题的‘2+2+2’对话模式,即形成由朝韩、美中和俄日参加的六方会谈机制,共同促进朝鲜半岛的和平与安全,但这一建议遭到美朝双方的婉拒。”(注:王郦久:《俄朝鲜半岛政策的调整与“六方会谈”》。)2002年第二次朝核危机的爆发为俄罗斯推动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形成提供了机遇。俄罗斯敏感地意识到,“在六方会谈框架内解决朝核问题的过程,也就是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渐趋成型的过程”(注:杨伯江、季志业等:《东北亚安全机制:现实与前景》,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4期。)。2003年8月,俄罗斯在一系列的穿梭外交和中国的帮助下终于如愿以偿,正式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首次“六方会谈”。俄罗斯对“六方会谈”的成果予以充分肯定,积极地与各方特别是中国进行沟通,努力显示其重要作用。目前,“六方会谈”作为解决朝核危机的一种多边对话机制已被东北亚各国认可,并开始朝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方向演变。

(五)稳定性

普京的东北亚政策之所以具备一定的稳定性,是因为其源自对叶利钦东北亚政策经验教训的总结,比较符合俄罗斯国情。普京确定了国民经济翻番的战略目标,东北亚外交服务于振兴俄罗斯经济的任务短时期内不会改变。美国在世界上“一超独霸”的地位和对俄罗斯的遏制政策短期内不会改变决定了俄罗斯将长期需要借助中国的力量发挥大国影响和发展经济。俄罗斯对中国的强大虽存有戒心,但同时认为中国要强大到对俄罗斯构成实质性威胁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中俄解决了边界问题,中国需要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中国对俄友好政策具有长期稳定性,俄中友好合作的基础因此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至于日俄关系,因北方四岛问题在短期内不具备解决的条件,日本的“均衡扩大”原则短期内不会出现重大调整,日俄关系在短期内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善。危及东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最大因素是朝核问题。鉴于该问题的解决正在沿多边政治协商的道路迈进,其引发地区动荡迫使俄罗斯调整东北亚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普京政府东北亚政策的影响

(一)对地区安全和地缘政治的影响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将促进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建立,遏制美国在该地区建立霸权,进一步巩固俄罗斯作为东北亚地区大国的地位,缓解地区紧张局势,使该地区形成相对稳定的安全格局。在美日中俄四边关系中,俄罗斯与中国为应对美国的遏制战略而相互借重,构成了对美日同盟的制约,使该地区大国力量保持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均衡,而这种均衡构成了该地区形成多边安全机制的基础。俄罗斯善于利用能源和地理的优势吸引东北亚国家,善于巧妙地进行朝核危机斡旋提升自己的地位,因此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地位将进一步加强。保持东北亚地区局势的稳定符合俄罗斯的战略利益,俄罗斯在朝鲜半岛无核化、消除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和裁军等问题上与东北亚大多数国家目标一致。俄罗斯的配合将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二)对多边经贸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将有力地推动俄罗斯与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将充分利用俄罗斯与东北亚国家经济互补性强的优势,通过开发大型能源和交通运输项目使俄罗斯与东北亚国家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俄罗斯学者指出:“俄远东地区的石油开发把东北亚各国各地区的资金、资源、技术和劳动力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注:郭力:《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形成及其前景》,载《西伯利亚研究》2003年第6期。)俄罗斯将继续积极参与各种东北亚经济一体化方案,如“东北亚经济带”、“日本海经济带”、“黄海经济带”、“图们江方案”等。俄罗斯将进一步加强对远东和西伯利亚的政权控制,加大对该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积极地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寻找吸引外资的突破口。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将有所加快,成为俄罗斯与东北亚国家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结合部。

(三)对中俄关系的影响

俄对华外交的两重性将更加明显,一方面将中国当作应对美国建立地区霸权图谋和解决地区问题的可以依靠的战略伙伴,另一方面又将中国当作躲避美国敌意的挡箭牌和潜在的地缘政治对手,试图将中国推到对抗美国的前台和防范中国的举动仍将时有发生。中俄经济合作水平虽会稳固提高,但由于俄罗斯对中国有防范心理,如果中国不善于应对,中俄在能源和军事技术工业等重要领域的合作将不会一帆风顺。

关于应对普京政府东北亚政策的几点思考

(一)普京政府东北亚政策实施的积极因素和制约因素

1.内部积极因素。首先,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拥有东北亚国家发展所必须的丰富的能源和原材料,拥有连接欧亚大陆的地理优势,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军事工业基础。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对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依赖度正逐步加强,因此俄罗斯政府手中的“能源牌”对实现其东北亚政策具有重大价值。其次,普京通过一系列的行政改革,包括设立联邦区、更改地方领导人选举办法、对地方议会的改革等,对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垂直领导能力将得到加强,从而有助于中央在该地区的政令畅通。

2.外部积极因素。首先,朝核危机为俄罗斯实现东北亚政策目标提供了契机。朝核危机的爆发从表面上看危及俄罗斯东部安全环境的稳定,为美国颠覆朝鲜政权、将朝鲜纳入美国势力范围提供了机会,似乎对俄不利,但实际上朝核危机为俄罗斯强化其在东北亚的地位提供了契机。朝鲜不是伊拉克,如果中国和俄罗斯强烈抵制美国以武力手段解决朝核危机,美国将不得不另图他策,原因是美国的一意孤行将导致比伊拉克战争严重得多的后果,甚至引发大规模局部战争,同时也会遭到韩国甚至日本的反对。朝鲜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有恃无恐地对美国采取强硬政策。因此,如何在不采用武力的情况下迫使朝鲜就范是美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美国的办法就是拉住对朝鲜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国和俄罗斯联合向朝鲜施加压力,使其意识到如果不同意中国和俄罗斯的调停,朝鲜将独自承担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其次,中国是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乃至全球惟一与俄罗斯战略环境相近(既面对美国遏制战略,又面临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等诸多难题),有着巨大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战略协作伙伴。虽然俄罗斯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感到恐慌,甚至萌发在未来联美遏华和联日遏华的想法,但是俄罗斯承认,在今后1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是其谋求成为多极化世界中重要一极,以及解决国家安全、大国地位、经济发展等重要问题时可以提供巨大现实帮助的可靠力量。正是有了中国的帮助,俄罗斯才迅速地得到东北亚国家的认可。

3.内部制约因素。首先,远东和西伯利亚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不配合中央的东北亚政策的实施。比如在石油管线走向的问题上该地区的大部分联邦主体赞成日本提出的安纳线方案,只考虑局部利益,而不考虑对中俄互信的危害。在中俄边界划分、俄日领土争端问题上,该地区领导人不顾俄罗斯整体外交战略的需要千方百计地干扰中央做出决策。在俄罗斯东北亚政策中,中国的重要性远大于日本,但由于日本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公关投入力度较大,该地区联邦主体的领导人多数比较亲日,而对中国的态度却不够友好,甚至不顾中央对华友好的外交方针大肆炒作“中国威胁论”。其次,远东和西伯利亚的经济基础较差,作为开展经贸合作必要条件的法律基础不够健全,投资环境和社会安全环境较为恶劣,官员腐败、警匪勾结、官商勾结、经济秩序混乱、黑帮横行的情况短时间内不会有根本的改善。该地区市场经济意识淡漠,“外国投资有时被议论为世界帝国主义发财和俄罗斯衰退的特别渠道,把世界普遍接受的游戏规则要求看成是对俄罗斯内部事务的干涉”(注:[俄罗斯]拉林:《俄罗斯远东在东亚:外部影响与协作问题》,载《东北亚学刊》2004年第18期。)。所有这些都将极大地制约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实施。

4.外部制约因素。首先,美国虽然感到在东北亚地区俄罗斯的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而且这一影响有时会帮助美国解决棘手的地区问题,但是出于遏制俄罗斯战略的需要,美国仍将继续削弱俄罗斯在东北亚的地位,限制俄罗斯的作用,离间中俄关系,扰乱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目标的实现。其次,日本与俄罗斯由于存在北方四岛问题,不会轻易放弃坚持多年的以经济合作压俄让步的策略,而俄罗斯迫于国内压力近期不会在北方四岛问题上做出较大妥协,日本因此在近期内不会与俄罗斯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合作,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发展以及其与东北亚国家的经济一体化都将受此影响。

(二)对中国应对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几点思考

中国对俄外交应当更为灵活,善于调动俄罗斯东北亚政策中的制约因素和积极因素为中国服务。

1.充分利用俄罗斯因素推动对中国有利的东北亚安全机制早日形成。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政策目标是在该地区建立霸权,并以此遏制中国的崛起和俄罗斯的复兴。为此美国力图通过“把美韩、美日双边同盟关系扩大为‘美日韩多边大联盟’”(注:李华:《“停战机制”困境及其出路》,载《国际论坛》2004年第1期。),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地区安全机制。这客观上为中国和俄罗斯联手建立新型地区安全机制限制美国的霸权图谋提供了理由。在建立新的地区安全机制问题上俄罗斯较为主动,对中国的借重较大。朝核危机使美国意识到在东北亚安全问题上排除中国和俄罗斯的参与未必符合美国的利益。俄罗斯的积极主动和美国的有限度妥协为形成有中国和俄罗斯参与的新型的地区安全机制创造了契机,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正是在此背景下形成的。俄罗斯希望新型地区安全机制能限制美国霸权,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中国应充分利用俄罗斯这一愿望,给俄罗斯以必要的协助,使俄罗斯能在此问题上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应清醒地认识到,俄罗斯在建立新型地区安全机制的问题上也有防范中国的考虑,建立新型地区安全机制的过程是与美国斗争的过程,因此应注意提防俄罗斯暗中运筹利用美国、日本和朝鲜等因素遏制中国在新型安全机制中作用的企图。

2.在提升中俄经贸合作水平时应重点加大与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合作的力度,争取达到发展中俄关系、拉大俄日距离和消除“中国威胁论”负面影响等多重目的。

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有中国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资源和能源,如能与该地区成功地开展大规模经济贸易合作,可大幅度提高中俄经贸合作水平,夯实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普京将远东和西伯利亚视为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战略依托点,对该地区的扶持和控制力度加大,将从东北亚国家“吸引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发展”(注:[俄罗斯]拉林:《俄罗斯远东在东亚:外部影响与协作问题》。)作为其东北亚外交的重点目标。近年来,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领导人对中国商品的积极作用以及与中国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性认识趋于客观。俄罗斯专家指出:“在90年代前期的商品危机和其后同中央经济联系中断的情况下,中国在满足远东实际上已经空空的食品市场和日用品市场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注:[俄罗斯]拉林:《俄罗斯远东在东亚:外部影响与协作问题》。)另外,个别地方领导人已开始正视中国劳工的作用,不再惧怕与中国开展劳务合作。所有这些都为中国利用中俄良好的政治关系加强与该地区的经贸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顺利开展与该地区的合作应遵循两个原则:首先,应同时在俄罗斯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面开展工作。对俄罗斯中央政府的工作相对容易些,因为中国的意向符合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需要。应当注意的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方主义根深蒂固,俄罗斯中央政府要实现对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强有力的控制尚需时日。中国应正视这一现实,大力加强对该地区地方官员、精英和媒体的工作,借鉴日本等国家在该地区的公关经验,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当地社情、民情的新方法。其次,与该地区的经贸合作应逐步展开,加强政府引导、统筹与支持,改变中国沿边地区与俄罗斯交往中的盲目自发、混乱无序的局面,与此同时要注意“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点”是指符合中俄关系需要、各方面较为成熟的大型项目,如大型发电厂、木材基地等。“线”是指符合中俄战略需要的领域,如能源领域等。“面”是指与该地区的整体经贸合作。政府应重点扶持大型项目,围绕大型项目将该领域的双边合作向深度和广度推进,进而辐射其他领域,带动整体经贸水平的提高。

日本出于对战略利益的考虑和领土情结,对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非常重视,制定有明确的战略。应当承认,日本在该地区的影响正在逐步扩大,该地区地方官员和民众亲日的比亲华的多,有些地方官员甚至受到日本的蛊惑产生仇华情绪,“中国威胁论”在该地区也广有市场。2004年在远东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喜欢中国的居民只有9%,喜欢日本的居民有44%;33%的居民认为应同中国发展关系,48%的居民认为应同日本发展关系(注:曲伟:《俄罗斯民意测验对中国的看法值得注意》,载《西伯利亚研究》2004年第5期。)。但是,北方四岛问题作为阻碍俄日关系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彻底解决。因此,中国应抓住机遇、尽快深化与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合作,建立和巩固在该地区关键行业(如能源领域)的优势地位。这样既可以利用俄日矛盾先于日本占领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关键领域,又可以弱化日本为解决领土问题对俄使用经济手段的效果,减少俄罗斯对日本在经济方面的需求,达到促使俄罗斯强化对日立场的目的。

另外,该地区与中国有着漫长的边界线,边界线两侧在人口数量、经济发展速度方面反差巨大,这使得该地区成为俄罗斯国内“中国威胁论”的主要流行地。中国如果能有效地与该地区开展合作,赢得该地区的友好与信任,无疑将有利于消除俄罗斯国内“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3.应对俄罗斯东北亚政策时要灵活务实,“诱”、“压”结合。应当对普京东北亚政策中的谋略性、务实性、稳定性、次要性、机制性等特点和对华政策中“诱”、“压”、“躲”、“防”等手法有充分认识。“诱”是指俄罗斯通过在台湾问题等中国政府敏感的问题上对华提供有力的支持引诱中国坚信俄罗斯是中国可以依靠的强大邻国,使中国愿意帮助俄罗斯发挥大国影响。如在俄罗斯的外交努力下,中国帮助其成为美国认可的解决朝核危机的参与者。“压”是指俄罗斯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或中国感兴趣的问题压中国在经济合作、支持俄罗斯入世等问题上做出让步。如俄罗斯将对华军售与民品销售挂钩,试图压中国增加俄罗斯机械产品的进口;在**喇嘛访俄、中俄石油管线建设等问题上和中国打“太极拳”,迫使中国做出让步。“躲”是指俄罗斯在处理对美关系时,经常试图拿中国作“挡箭牌”,使中国承受更多来自美国的霸权压力,或是在与中国协调处理国际事务时,不顾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与中国通气就突然出现立场上的重大变化,获取自己的利益或将损失降到最低,却将中国置于尴尬的境地。比如,在与美国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斗争中俄罗斯未与中国协商就突然做出妥协。“防”是指俄罗斯尽量防止将中国对俄罗斯的潜在威胁变为现实威胁,或尽量推迟中国变为俄罗斯现实威胁的时间。比如,俄罗斯始终不将俄罗斯近期研制的先进武器出售给中国;多次呼吁中国消除历史教科书和地图中俄罗斯侵占中国领土的痕迹,试图使中国人民从感情上认可中俄边界的既成事实;俄罗斯试图扩大东正教在中国、特别是在东北的影响,来对未来可能的中国移民进行“精神占领”。

因此中国既要利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强两国合作,又不能背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包袱”,防止俄罗斯籍此施加压力。对俄外交不能一味地使用“拉”的手法,在俄罗斯最为关心的问题上表示支持的同时要提出我们的适当要价。“诱”也好,“拉”也好,目的都是双赢互利。

第四篇:物流服务合同的特点

篇一:物流服务合同 物流服务合同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物流服务合同准则》国家标准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经双方协商一致,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宜达成以下协议。 第1条 物流服务内容

乙方根据甲方需求,向甲方提供_______________物流服务,具体包括以下服务项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条 服务期限

乙方为甲方的服务期限自(日期或条件)起至(日期或条件)止。 第3条 甲方权利和义务

3.1 在乙方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甲方按照本合同附件1的约定,及时向乙方提供本合同标的涉及到的物品、收货方资料等必要的材料、协助及乙方提出的合理配合。

3.2甲方应事先告知乙方对其服务指定的质量控制检验标准或业务评估标准。甲方按照服务质量控制检验标准或业务评估标准 (时间间隔)检查乙方提供的(××服务),并善意提出相应的意见要求乙方在 (期限) 内予以改进。

3.3 甲方按照本合同第2条的约定,如期向乙方支付相应的物流服务费用。 3.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条 乙方权利和义务

4.1 乙方具备从事本合同第1条第1款中各物流服务活动的资质,且在本合同有效期内其营业执照、相关人员的资格证书、设备操作许可证等合法有效。若甲方要求,乙方应及时提供相关文件。

4.2 乙方具备或者能够获得完成本合同项下各服务项目所需的物流资源和人力资源。

4.3 乙方按照本合同附件1的约定,及时、有效地提供本合同约定的各项物流服务,并对服务的完成予以必要和充分的关注。

4.4 乙方根据甲方的特点及对物流运作的要求制定良好的物流运行规范,必要时可要求甲方予以合理的配合。

4.5 乙方及时将日常运作情况与甲方沟通,(时间间隔)向甲方反馈(服务情况)。 4.6 乙方提供的所有服务应符合本合同的要求,并按照本合同附件1 第1条的服务目标和附件1第5条的考核指标接受甲方的监督和检验。乙方在接到甲方递交的整改通知后应在(期限)内提出改进计划,改进计划得到甲方确认后(期限)内予以改进。 4.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5条 费用和结算 5.1 费用标准:

项目编号 服务项目 费用标准 备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 乙方应于(日期)将(时间间隔)的(服务项目)费用的结算清单交予甲方。 5.3 甲方应在(期限)与乙方复核确认、开具发票,并于 (时间)(期限) 按 (支付比例) 支付给乙方。 5.4 支付方 式:

5.5 其他说明(如:乙方垫付的费用,甲方实报实销等;甲方出现紧急订单需按正常服务费用的若干倍支付;或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造成物流服务成本发生重大变化时费用变更的约定;或对发票的特殊要求;税费等) 第6条 不可抗力

6.1 “不可抗力”指(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地震、暴风雪、台风)??(社会因素,如战争、罢工、政府禁令等)或其他不能预见的、其发生和后果不可阻止和/或不可避免的事件。 6.2 如果双方因“不可抗力”而无法履行本合同,直接遭受不可抗力方应于“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______内通知其他合同当事方并提供事件的详细情况及证明材料,说明合同不能履行、或者部分不能履行、或者需要延期履行的理由。 6.3 在“不可抗力”发生期间,若直接遭受不可抗力方无法按时完成本合同项下的某项承诺,应在______内将可行的补救措施告知其他合同当事方,并在合同所有当事方协商同意的情况下,在(期限)内启动补救措施。 6.4 在“不可抗力”发生期间,若直接遭受不可抗力方无法按时完成本合同项下的某项承诺,其他合同当事方也认可确不存在其他可行补救措施时,应免除直接遭受不可抗力方在此期限内对本合同项下该义务的履行。

6.5 合同各当事方按照“不可抗力”对合同履行的影响程度,可协商解决合同变更或解除事宜。

第7条 保密

7.1 本条第

3、4款所涉信息为本合同约定需保密的信息,合同各方应谨慎、妥善持有,仅可在履行本合同所必需的情况下,告知有关人员,并保证有关人员严格保密。

7.2 合同任一当事方在事先未得到其他当事方书面同意的情况下,不得向合同当事方之外的第三方披露本合同约定需保密的信息。本条款篇二:物流合同 第三方物流合同概述

第三方物流是物流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趋势,而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法律表现形式就是第三方物流合同,第三方物流合同在物流实践中大量存在。然而第三方物流合同具有什么样的法律特征呢?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到底如何?进而如何使用法律来解决第三方物流合同的争议与纠纷呢第三方物流合同的概念

所谓第三方物流,按照国家标准,是指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由于第三方物流具有节省费用、减少资本积压和库存、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服务更专业、提升企业形象等诸多优点,是物流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三方物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物流服务关系的合同化,第三方物流通过合同的形式来规范物流经营者和物流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物流经营者根据合同的要求,提供多功能直至全方位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并依照合同来管理其提供的所有物流服务活动及过程。因此第三方物流又叫合同制物流或契约物流,开展第三方物流活动就需要订立第三方物流合同所谓第三方物流合同,就是第三方物流服务活动的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第三方物流合同所涉及的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等物流服务合同,本质上属于民商事合同,但与一般的民商事合同相比,第三方物流合同又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三方物流合同的特征

1、第三方物流合同的主体相对较为复? 第三方物流合同中的主体包括以下几类:

(1)物流服务提供者。是物流合同中主要的一方,一般是第三方物流的专业经营者。 (2)物流服务需求者。是物流合同中的另一方,主要包括各种工业企业、批发零售企业及贸易商等。

(3)物流活动的实际履行者。物流服务需求者和提供者是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基本主体,但物流服务提供者有时会把海运、陆运、通关、仓储、装卸等环节的一部分或全部分包给他人,委托他们完成相关业务,使其参与物流合同的实际履行,如运输企业、港口作业企业、仓储企业、加工企业等,物流合同的实际履行方成为第三方物流法律关系不可或缺的主体。

2、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

在物流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从简单的存储、运输等单项活动转为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务,其中包括物流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设计最优物流方案,物流全程信息的搜集、管理等。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大体上又可以分为资产型物流公司和非资产型物流公司。资产型物流公司又有以提供运输服务为主和提供仓储服务为主等不同类型;非资产型物流公司又有以提供货物代理为主、提供信息和系统服务为主、提供增值服务为主等不同类型。fl业务的专业化和多样化使得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内容涉及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诸多环节,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因此呈现出多样性、广泛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3、第三方物流合同通常是具有混合合同特征的无名合同

第三方物流合同涉及环节众多,合同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那么,从合同内容约定和实践来看,双方的权利义务到底属于何种合同法律关系?物流合同是不是一个独立的合同?单一的物流服务合同在性质上容易确定,如纯粹的运输合同法律关系或仓储合同法律关系,其合同名称就是运输合同或者是仓储合同,属于合同法上的有名合同。然而,第三方物流合同往往是综合的物流服务合同,是集运输合同、委托合同、仓储合同、加工合同等各种合同于一身的混合合同。因而,物流经营者的法律地位也是集存货人、托运人、委托人、代理人等各种身份于一身的混合地位。然而,我国《合同法》并没有物流合同的概念和相关规定,在《合同法》分则中,分别对15类有名合同作了规定,包括涉及物流服务关系的运输合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委托合同、承揽合同等。而且在物流活动实践中,也很少把合同称为物流合同,因为物流活动大多还是体现为运输合同,物流企业与客户签订的合同大多数是运输合同。但物流合同往往又超出运输合同的范围,如合同中要求物流企业对委托托运的货物进行包装修补、集装箱拼箱、装箱或者拆箱,这时物流企业与客户的合同就有了加工承揽的性质与特点,远不是一个运输合同所能涵盖的。因此,把这种综合的物流服务合同称为运输合同就是不准确的。综上所述,通常来说,第三方物流合同特别是综合的物流服务合同,其法律性质应该是具有混合合同特征的无名合同。

第三方物流合同的法律关系分析如前所述,物流合同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物流合同涉及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诸多环节,同时由于第三方物流经营者拥有的资源不同,经营特色和经营方式也多样化,第三方物流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 从第三方物流合同主体来看,一方面是物流服务提供者(物流经营者)与物流服务需求者(物流客户)的关系。双方基于物流服务合同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同时也必须独立地承担民事责任。另一方面是物流经营者与物流活动实际履行者的关系。当物流经营者利用自身的物流经营资源独立完成物流服务的全部过程时,物流经营者与物流活动的实际履行者是相同的,法律关系相对较为简单,但第三方物流合同的主体往往是综合的物流服务合同,每个物流经营者拥有的资源不同。因此,实践中物流经营者在接受物流客户的委托后,往往与一个或多个实际履约方分别签订合同,委托他们从事具体的运输、仓储、加工、包装、装卸等服务。

1、运输(仓储、加工)等一般物流服务法律关?

物流最主要目的是通过运输链的顺利衔接,实现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移动最优化,所以运输、仓储、装卸、搬运等活动仍然是整个物流活动的核心要素。当第三方物流企业接受客户的委托,自己进行运输、仓储、装卸、搬运等物流作业活动,自己完成物流合同所约定的内容时,这种经营模式与传统运输业、仓储业等区别不大,当事人双方形成相应的法律关系,如运输法律关系、仓储法律关系等。在物流实践中,物流仓库及相关设施可以通过自建或租赁取得,如果租赁取得,其实质是一种租赁行为。如果物流经营者在经营物流服务时接受货主的委托,根据运输、销售或消费使用的需要进行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组装等简单作业,或者对委托托运的货物进行包装、集装箱拼箱、装箱或者拆箱,这种行为具有加工承揽的性质,物流经营人此时具有承揽人的法律地位,则形成相应的加工承揽法律关系。

2、委托代理法律关?

物流企业不可能拥有履行物流合同的所有资源,因此不可避免地在第三方物流合同中约定物流经营者在一定许可权内可以物流需求者的名义委托第三方完成物流业务,这时物流合同的当事人之间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即第三方物流经营者以物流需求者的名义同第三人签订分合同,履行物流合同的部分内容,对该分合同的权利、义务物流需求者也应享有和承担。另外,物流经营者也常常接受货主的委托,以货主的名义办理货物的报关、报验、保险、结汇等业务。此时物流经营者除了和物流需求者之外,还以货主的名义与海关、商检、动植物检疫、保险公司、银行或其他有关第三方发生法律关系。

3、居间或者行纪法律关?

在实际业务操作中,物流经营者可能提供与运输有关的信息、机会等服务,促成物流需求方与物流提供方(如货主与承运人、港口经营者等)之间的交易,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和报酬,并协调有关当事方的利益,而自己并没有同任何一方签订委托代理合同或向任何一方提供实体物流服务。此时,物流经营者处于居间人的法律地位。

实践中,也有物流经营者在为货主提供运输代办服务时,由于没有运输工具,就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方签订运输合同或者租用第三方的运输工具;由于没有仓库,就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方签订仓储合同或者租用第三方的仓库,此时,物流经营者处于行纪人的法律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实践中许多物流活动的当事人并不能清楚区分委托代理、居间、行纪的不同,这几种法律关系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一方为他方办理事务、提供服务或劳务性质的合同,但他们在《合同法》中各自属于独立的有名合同,有其不同的地方。其主要区别是在代理关系中代理人只能在代理许可权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进行交易活动,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居间人则仅仅为他人提供交易机会和信息媒介服务,并不参与他人的合同交易行为;行纪则是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进行交易活动。 第三方物流合同法律适用中的问题

分析第三方物流合同特征和法律关系的目的,在于分清物流活动中的各种法律关系,准确适用物流相关法律、法规来妥善处理各种物流活动争议和纠纷,从而推动现代物流业的顺利发展,保障物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下面主要分析以下几个问题:

1、调整第三方物流合同的主要法律依据目前,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现状来看,还没有一部专门、统一的物流法。现行有关物流服务活动的法律法规,从法律效力角度来看,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法律。如《合同法》、商法》等。这类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最高,往往是物流某一领域的基本法。二是行政法规。如《海港管理暂行条例》、《航道管理条例》等。这类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仅次于法律,数量众多,在我国的物流立法中占有重要地位。三是由中央各部委颁布的规章。如《关于商品包装的暂行规定》、《铁路货物运输规程》等。这类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次于法律、行政法规,带有强烈的部门色彩。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地方性法规以及物流技术规范等形式。从法律的内容上看,调整物流环节中物流经营活动的法律规范也比较复杂。首先,广泛适用于物流活动各环节的法律主要有《民法通则》、《合同法》等。其中,由于物流合同实质上是民商事合同,所以《合同法》是调整整个物流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法律。其次是适用于物流某一环节的法律规范,包括运输环节的法律规范、搬运配送环节的法律规范、包装环节的法律规范、仓储环节的法律规范、流通加工环节的法律规范等,如《海商法》、《铁路货物运输管理规则》、《国内水路货物运输规则》、《港口货物作业规则》等。如果是涉外物流活动,还有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来调整,如《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统一国际航空运输的某些规则的公约》(华沙公约)等。除此之外,还有调整物流作业的技术规范。

2、第三方物流合同的法律适用具有特殊性 由于第三方物流活动涉及运输、仓储、包装、配送、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管理等各个方面。同时,第三方物流活动的参与者涉及不同行业与部门,如仓储经营者、包装服务商、各种运输方式下的承运人、装卸业者、承揽加工业者、配送商、信息服务供应商等,因此物流服务提供者经常处于多重法律关系中,这导致物流活动中法律的适用呈现出复杂性。所以,就物流活动整体而言,其法律适用具有内容的综合性、层次的多样性等特点。如以运输这一主要物流功能为例,它包含水路、公路、铁路、航空和管道等运输方式,而水路运输又分为国际海运、沿海运输和内河运输,相应地,这些不同领域的法律关系又有各自相应的法律调整。

3、《合同法》在第三方物流合同中的具体适用

如前所述,第三方物流合同实质上是民商事合同,所以《合同法》是调整整个物流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法律,广泛适用于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在具体适用《合同法》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在不同的物流合同法律关系下,《合同法》总则和分则的适用问题。我国《合同法》第124条规定:“本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合同,适用本法总则的规定,并可以参照本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最相类似的规定。”也就是说,如果《合同法》分则对某类有名合同作了具体的法律规定,则可以直接适用该规定;如果《合同法》分则对某些合同(即无名合同)没有作具体的法律规定,则适用总则的规定,并可以参照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最相类似的规定。根据前文对第三方物流合同特征和法律关系的分析,第三方物流合同在适用《合同法》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1)第三方物流经营者自己完成物流合同所约定的内容,如运输、仓储、对托运的货物进行流通加工等,则当事人双方形成相应的法律关系,如运输法律关系、仓储法律关系、加工法律关系等。这时,物流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就可以直接适用《合同法》分则的具体规定来调整。如《合同法》第十五章“承揽合同”、第十七章“运输合同”、第二十章“仓储合同”等。

(2)第三方物流经营者提供的是综合物流服务,在这种合同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是一揽子服务,既可能为物流需求者设计并管理物流系统,也可能提供具体的物流作业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为这种物流合同在《合同法》分则中找到对应的有名合同,在签订合同、解决纠纷时如单纯依据《合同法》规定的有名合同来解决,可能会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种综合的物流服务合同,其法律性质应该是具有混合合同特征的无名合同,可以在适用《合同法》总则规定的基础上,以物流系统的设计部分适用技术合同和技术开发合同的规定,而对提供的具体物流作业服务部分则根据服务的具体内容分别适用货物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仓储合同、保管合同的规定。同时,该合同还具有委托合同的性质,因此,相关规范没有规定的部分,也可以参照有关委托合同的规定。 (3)如果第三方物流经营者通过某种方式将物流作业分包给他人或者仅仅提供媒介信息服务,则如前文所述,第三方物流经营者可能处于代理人、居间人或行纪人的法律地位,其法律的调整则适用《合同法》第二十三章“居间合同”、第二十二章“行纪合同”以及《民法通则》关于代理与《合同法》关于委托合同的规定。 其次,《合同法》与其他法律的适用关系问题。在物流服务合同法律关系下,《合同法》与其他法律是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按照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当特别法与一般法规定相冲突时,适用特别法,当特别法没有规定时适用一般法。《合同法》第123条规定:“其他法律对合同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所以当其他法律对第三方物流合同有特别规定的,适用该特别规定。比如我国《航空法》中对国际航空货物运输的部分事项作了特别的规定,《海商法》则专门调整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物流企业在办理相关运输业务时要遵守这些特殊规定。 结论与启示

总之,第三方物流合同有其不同于一般民商事合同的法律特征,合同的当事人之问可能形成不同的法律关系,形成不同的权利、义务关系,受到《合同法》、《海商法》等不同法律的调整,而不同法律调整的结果可能使发生物流争议时其处理结果大为不同。以货物运输合同为例,对于货物的灭失和损坏,在承运人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问题上,我国《合同法》、《铁路法》、《民用航空法》规定的是严格责任,而《海商法》规定的则是不完全过错责任,此外,关于赔偿限额、责任期间、免责事由等方面的规定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作为第三方物流合同当事人,首先要注意签订好物流服务合同,明确有关合同不同的法律关系和法律性质,确定责任分担,控制合同风险。其次,要注意提高物流法律意识,仅仅有物流专业知识还不够,也要对物流法律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准确使用物流相关法律来妥善处理各种物流活动争议和纠纷,保障物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篇三:物流服务合同 物流服务合同 甲方: 地址: 乙方: 地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国家有关运输业的法律法规之规定,结合本公司的经营情况,经友好平等协商,甲乙双方就乙方为甲方提供物流服务及其它相关事宜签订本协议并承诺共同遵守。

1、 协议期限:

本协议自 年 月 日起生效,到 年 月 日止,期满后经双方协定后可续约。

2、 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2.1甲方应提前提出运输要求,明确告知乙方送、提货品地点、时间。 2.2甲方有权要求乙方告知送提货品运输路径及所需时间。有权检查乙方运输车辆的安全性,并提出整改意见,乙方须及时落实甲方的整改意见。

2.3甲方发现乙方运输不符合规定(与易燃易爆物品或禁止、限制运输的物品混装),有权要求乙方重新装载运输。

2.4为统一公司的整体形象,甲方有权要求乙方实施运输车辆的外观改动(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有权要求乙方工作人员按公司要求统一服饰。乙方须及时落实甲方的意见并实施。 2.5乙方在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甲方工厂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服从甲方管理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在甲方规定的时间内用餐,杜绝浪费,遵守甲方工厂的卫生管理制度,爱护公共设施,损坏物品照价赔偿。 2.6甲方有权对乙方所聘请的人员实行管理和监督。

3、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3.1乙方须按行业标准及甲方要求从事运输服务。

3.2乙方车辆、人员在承运过程中,发生的所有问题,均由乙方负责,甲方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

3.3乙方须服从甲方有关人员对货物运输的安排,配合协调甲方有关工作人员。尊重甲方客户及员工。维护甲方企业形象。对有损甲方企业形象的行为,一经发现,甲方有权对其每次扣款200元,甲方有权在当月的服务费中予以扣除,并处以警告处理,情节严重者,甲方保留进一步追索,追诉的权利,并有权要求乙方对其作开除处理。

3.4乙方承诺向甲方提供门到门的优质运输服务和及时的货物在途信息查询服务。

3.5乙方承诺货物运到甲方指定地点后,按甲方员工或甲方客户的要求,将车辆停靠在指定位置。

3.6乙方须按甲方要求从事运输服务,对所运输回厂商品必须现场清点,复核并按甲方要求进行分类打包后运输至工厂。乙方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导致的商品数量偏差而造成的损失由乙方承担。甲方将按所损失的商品价值在乙方每月的服务费中予以扣除,不足部分,甲方有权要求乙方进行赔偿。3.7任何由乙方监管、储存和运输的甲方货物,若发生破损、丢失。乙方现场人员有义务保护事故现场。由乙方指派的专职管理人员核实情况后立刻通知甲方。甲方有权向乙方追偿货物损失,乙方自行协助保险公司调查并保有自行向保险公司追偿损失的权利。

3.8装卸车过程中,驾驶员、随车人员应负责监督,防止野蛮装卸(包括抛、推滚动等),装卸过程中因乙方原因发生的损坏由乙方向甲方照价赔偿。

3.9乙方必须提供符合要求的车辆进行运输,确保途中无货物受潮、受损。如货物运到指定地点后,产品发生破损或者被雨淋、浸泡,向甲方全额赔偿被损货物的全部损失。

3.10己方承诺对其所聘请的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并遵守甲方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乙方须按甲方的要求定期对其在职人员进行业务知识、综合素质培训。 3.11乙方承诺其所聘请的人员薪资福利,工伤保险等其他任何意外与甲方无关,均自行承担。 3.12乙方承诺,在整个运输期间,和客户所产生的布草缺件,均有乙方负责赔偿。 3.12运输价格及结算方式: 运输价格:甲方每月向乙方支付人民币 元的服务费,该费用包含运输费、保险费等各项费用,甲方不再向乙方支付任何额外的费用。

结算方式:乙方应于次月底填报结算表,经甲方审核后,向甲方出具有效的发票,甲方向乙方支付服务费。 付款方式: 。

3.13如果燃油价格、物价等因素发生较大调整,甲方有权根据同行业的平均水平与乙方商定调整运输价格。

4、送货时效:

乙方须按照甲方要求的路径及送提货时间,将货品送达指定的地点。(特殊情况需配合甲方客户要求另行安排)。如果由于乙方原因或发生交通事故等情况,乙方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不可抗力除外),如果货物没有按期送到甲方指定收货人,乙方有义务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告知甲方。迟于甲方规定到货时间,每迟一天扣当次服务费的20%,另外造成的其他损失均由乙方承担,甲方有追索的权利。 5.保险事项:

5.1乙方及其所聘请的人员在运输及装卸过程中发生的任何意外均自行承担全责。 5.2若双方认为就运输货物应该投保的,投保费用应计入双方协定的运费之内,在乙方装载、承运货物期间发生意外造成货物损失的,由乙方就损失先向甲方全额赔偿,乙方有权向保险公司追索赔偿。

6、到货期限:

乙方应在承诺的时间内,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货物交付给甲方指定的收货人手中。如果货物没按期送到甲方指定收货人,乙方有义务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告知甲方。另外所造成的其他损失均由乙方承担,甲方有追索的权利。(不可抗拒因素除外)

7、不可抗力:

7.1协议一方由于自然灾害、战争和其他由双方事后认可的不可抗力事件影响到本合同履行时,应采取尽可能的补救措施,及时以电话和传真通知另一方,并在不可抗力发生后尽快 将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寄至另一方。当不可抗力事故停止或消除后,应立即回复合同正常履行,并尽快以电话和传真等方式通知对方。

7.2不可抗力事件仅限于地震、水灾(非因乙方驾驶员或与其他受雇人的过失而发生的)和骚乱、战争等;运输车辆的碰撞或翻车等交通事故不在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围之内。无论乙方的驾驶员或其它受雇人员对所发生的交通事故是否负有责任,乙方都应先行全额赔偿甲方损失,乙方事后自行向过错方追偿损失。

8、以下情况,甲方有权解除协议:

8.1泄露甲方商业机密,造成甲方损失的。

8.2在履行协议中发现乙方无相应运输能力的或满足不了甲方发展对服务的要求,甲方提出意见后仍不能达到甲方要求。

8.3乙方工作人员不遵守甲方规章制度,经过警告没明显改善。 8.4乙方在考核中表现欠佳的,并经过警告没有明显改善。

8.5乙方对重大事故隐瞒不报、弄虚作假、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影响的。 8.6 乙方遭到客户投诉达到 次的; 8.7 乙方丢件、漏件达到次的;

因解除合同给甲方造成的全部损失,由乙方负责赔偿,甲方有权从当月服务费中优先扣除,不足部分仍有权向乙方追偿。

9、争议解决:

本协议在履行过程中若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首先采取协商的办法解决,若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10、其他:

10.1本协议未尽事宜经协商后,可另行签订补充协议。

10.2本协议的附件、附表及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备同等法律效力。 10.3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备同等法律效力。 10.4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公章):乙方(公章): 代表人: 代表人: 日 期: 日 期:

第五篇:物业服务纠纷的特点及成因

物业管理行业是改革开放中兴起的一个新兴行业。物业管理行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住宅建设,实施社会再就业工程,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我院2004年、2005年全年受理物业管理纠纷案件分别为138件和246件,2006年1月至11月受理物业纠纷案件660件;2005年比2004年上升78%,2006年1月至11月比2005年上升168%,两年平均上升了90%。从前瞻性分析该类案件还将是大幅上升趋势。为此本文对物业管理案件的审判及相关法律适用等内容,略抒己见。

一、关于物业服务合同纠纷的审判难点及成因

所谓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物业管理企业在依据物业服务合同实施物业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与业主或者业主委员会、房地产开发企业因物业管理与服务、服务收费、安全管理等利益冲突而产生的纠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民事纠纷。本文涉及的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即包括合同主体就履行合同本身而产生的合同纠纷,也包括在履行合同中发生的各种侵权纠纷,一般情况下,合同主体在履行合同中发生侵权行为,必然造成合同主体承担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竟合,故本文所定义的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包括该类纠纷。

(一)物业服务合同的审判难点

1.纠纷具有群体性

城市小区居住人口密集,纠纷一旦发生,涉及的人数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利益的共同性自然使业主联合起来,形成群体性纠纷。

群体性纠纷往往涉及一栋楼的业主,甚至整个小区的业主,因而规模往往很大,且矛盾激烈,群体一方自恃人多势众,给法院施加压力。群体性纠纷社会影响大,当事人对恃程度深,矛盾难以协调,在审理此类纠纷时,法官需做大量的调查和调解工作,调解难度大,调解率低,很多案件要经过二审程序。因而,如何协调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关系,如何把握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是审理此类案件的难点。群体性纠纷是审判工作面临的新困难,主要表现为,一是追求公平与正义的司法价值与当地经济建设大局之间的两难选择,在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上,法院往往难以找到有效的平衡点;二是群体一方片面的司法公正理念与司法固有的审判规律之间的冲突难以调和,群体一方往往以是否胜诉作为司法是否公正的唯一标准,而不考虑司法运行中诸如程序欠缺、证据失效、时效超过等因素,也会导致败诉的固有的审判规律运行结果。如有些案件群体一方因证据不足或因不符合法律规定而败诉,或法律明确规定的某类案件不予受理等,群体一方会不分缘由,将责任归于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司法权受到严重的挑战。

2.法律关系复杂,有复合交叉的情况

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包括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或业主委员会之间,物业管理企业与物业使用人之间、物业管理企业与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物业管理企业与相关专业企业之间,业主与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的纠纷,从而使法律关系非常复杂,同时纠纷的类型和成因更是多样化。在审判实践中,还会出现物业管理法律关系与其他法律关系复合交叉的情况。例如,物业管理法律关系与区分所有建筑物相邻关系的交叉,因为区分所有建筑物各住户之间即是一种相邻关系,这种相邻关系已经成为了相邻关系的主要类型,从某种角度讲,物业管理行为就是对区分所有建筑物相邻关系进行调整和规范的手段,区分所有建筑物相邻关系与业主大会决议、业主公约存在着联系,业主公约就是各业主之间对物业的使用、维护等方面权利义务的约定,是全体业主的行为准则,是意定的相邻关系。如一业主占用共用部位或在共用部位上进行添附,该业主的行为不仅侵犯了其他业主对建筑物的共有权,而且还妨害了相邻业主的通行权,同时还违反了业主公约和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内容。另外,实践中还会出现物业管理民事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之间的交叉,因为从理论上看,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物业管理体现的是平等主体间的民事关系,政府不应予以过多的干预,但是物业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发挥国家行政机关在建立物业管理市场机制方面的作用,从而形成了物业管理行政法律关系,在物业管理民事纠纷案件的审判中,一些行政管理的内容往往会干扰其中,如何理清并协调其间的关系,成为审判此类案件的难点。

3.物业服务收费案件所占比例最大

物业服务收费案件在物业管理纠纷案件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该类案件诉讼标的小,法律关系相对简单,但是具体处理时,有很多问题难于解决。

物业服务收费,是指物业管理企业接受房地产开发企业或业主委员会的委托对受托管理的房屋建筑及其设备、公用设施、绿化、卫生、交通、治安和环境等项目开展日常维护、修缮、整治服务及提供其他与居民生活相关的服务所收取的费用。上述接受房地产开发企业委托仅指前期物业管理阶段。该类案件为物业管理企业请求要求业主或物业使用人交付物业管理服务费。业主或物业使用人的抗辩理由主要是物业管理服务不到位,具体集中在电梯等设施运行不正常、小区治安混乱、绿化不到位、管理公司对共用部位未尽修缮义务、环境卫生脏乱及房屋空置等等。物业服务收费标准是物业服务合同的必要条款。《物业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物业服务收费应当遵循合理、公开以及费用与服务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区别不同物业的性质和特点,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制定的物业服务收费办法,在物业服务合同中约定"。

业主接受服务后按照收费标准交纳服务费是其应尽的合同义务。在审判实践中,几乎没有业主是以经济困难作为拒付物业服务费的抗辩理由的,多数都提出了物业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物业管理缺乏相应的行业管理服务标准,且物业服务合同对物业管理企业管理和服务的义务约定又较为概括,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在对物业管理本身的认识上存在较大差距,业主认为既然已经交纳了物业服务费,那么一旦居住过程中出现了任何问题,物业管理企业都应当管,否则就不交付费用,所以诉讼中,业主一般都能举出物业管理企业在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该类案件的审判难点在于,对于业主同时履行抗辩权的行使,也有一个适度的问题,如何认定实际的管理服务和约定的服务标准的差距,何种抗辩理由可以拒绝交纳服务费,如果服务存在瑕疵,拒付的金额应当和服务的瑕疵成正比,但如何具体掌握还需探讨。

4.业主与前期物业管理企业矛盾尖锐成为焦点

由于前期物业管理企业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直接选聘的,往往就出现了房地产开发企业与物业管理企业一体化的情况,也许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关系企业,也许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成立的下属公司,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父与子"关系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物业管理企业。业主和前期物业管理企业的矛盾焦点就在于此。第一,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与物业管理企业一体化,物业公司就不能站在独立的第三人的角度,去了解工程的整体建设情况,查阅有关资料肯定也会有疏忽,接管验收房屋的程序难免会有疏漏,为以后矛盾和纠纷的出现埋下隐患,例如,小区的绿化率达不到合同约定标准的问题,业主起诉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企业认为这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责任,业主应当去起诉房地产开发企业,那么不符合标准的物业,物业管理企业是怎么验收和接管的呢?另外还有设备的问题、楼间距的问题,虽然是业主与房地产开发企业间的关系,但是物业管理企业是应负查验不严的责任的;第二,虽然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前期物业管理企业是独立的民事主体,但是因为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前期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父与子"关系,业主往往不承认他们在法律上各自独立的关系,就认为他们是一家,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矛盾也转移到物业管理企业的身上,如有的业主因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未为其办理房屋所有权证就拒绝交付物业服务费,或因为房屋质量存在问题要求物业管理企业为其修缮房屋,等等。

此类案件的审判难点在于,分清房地产开发企业与物业管理企业的法律责任并不困难,但是如将案件机械地解决,对业主有失公允,未体现出民事法律公平的原则。

5.侵犯物业共用部位和设施的纠纷案件成为热点

按照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理论,区分所有的建筑物分为各区分所有权人的专有部分和全体所有权所有的共有部分,物业管理用房、建筑物屋顶、小区绿地、会馆及会所等都属于共有部分。物业管理企业擅自将物业办公用房出租,擅自允许第三人利用建筑物楼顶面积立广告牌、建发射塔;一楼业主在自己房前搭建车棚、小院,顶楼业主独自利用屋顶露台不允许他人使用等,不仅违反了物业服务合同的规定,而且侵犯了其他共有人的共有权。

该类案件的审判难点在于法律规范的缺失,因为我国物权法尚未出台,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只以理论的形式存在,按照物权法定的原则,上述部位的权属并未被法律规定,在审判中对于共有权的确认没有法律依据,有的法院甚至以确认这些部位的权属是房地产行政部门的职权范围,不属于法院主管为由,将这些案件拒之门外,使法律定纷止争的宗旨无法实现。

(二)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成因分析

物业服务合同纠纷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和客观方面的原因,有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和个人的原因,有管理体制的原因和工作上的原因等等,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1.人们对高质量物业管理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业管理专业服务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从而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相应提高。但由于中国物业管理企业起步较迟,经验的缺少及缺乏更加具体细致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再加上大部分企业的专业水准和员工综合素质不是很高,因而难以提供高质量的物业管理服务,这种供求方面的矛盾就容易导致物业管理纠纷。

2.法律规范、规章制度不健全,行政管理工作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的物业管理学术界对中国物业管理法学理论体系创建工作未能倾注更大精力,物业管理、业主团体自治管理都属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纳入国家规范化轨道的新生事物,对将实践经验的追踪调研并总结立法工作没有制度化,使得有关法规的健全完善工作滞后于新生事物发展所提出的法制要求,这就使得物业管理和业主自治管理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新型纠纷的处理,没有可依据的对应规范,从而造成一些纠纷长期难以解决,困扰当事人和行政主管机关,规范、制度和管理工作上的缺陷和漏洞,为纠纷的产生提供了人为环境条件,加上一些物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业主自治管理的自治道理认识模糊,对自治管理和物业管理的关系未能准确理解,因而在具体行使行政指导和监督职权时,未能及时有效地以行政手段保护业主团体自治的合法权益,难以保证给予业主方、物业管理企业指导具有社会妥当性和合乎法学社会性正义性,甚至不自觉地做出了以行政职权侵犯业主团体自治权和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事情。

3.纠纷当事人缺乏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

一些涉及业主团体自治事务的纠纷当事人,未能真正把握民主自治的精神和原则,不当行使或者滥用自己的成员权,人为地在业主团体内部制造派别对立纠纷和其他纠纷;一些纠纷当事人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特别缺乏合同法知识;有的纠纷当事人并不缺乏民主法律意识,但民主法制观念淡漠,订了业主公约、服务合同之后不认真履行,甚至故意侵犯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的纠纷当事人有意地或无意地将不同主体间的法律关系混淆,把原本不属于物业管理范围的法律关系硬牵扯到物业管理企业身上而引发纠纷。

4.纠纷当事人受不良意识、道德风气的影响

一些纠纷的产生,与当事人不讲公共道德、商业道德、职业道德及个人品质缺陷相关,更重要的是与损人利己思想、尔虞我诈、投机取巧、官商作风等不良风气有关。

5.客观实际困难产生纠纷

有的纠纷当事人确实由于客观存在困难,而难以去履行自己的义务,从而产生纠纷。例如,有些人拖欠自己应交的物业服务费确实是因为经济收入陷入了艰难的困境,但收费方不容缓期,就可能发生纠纷。由于物业服务管理收费标准低,所收的费款不足,业主们又不愿集资,受经济条件制约,物业管理企业要依业主要求开展某些服务或改善公共设施确有困难,如果业主方就此提出异议,就会发生纠纷。

三、关于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的程序方面的法律问题

(一)业主与物业使用人是否成为共同诉讼参与人的不同情形

从法理而言,所有权人与使用权人其法律地位是不同的,所以业主与使用人不同的权利义务在实践中也应有所反映。在近几年的立法中,已明确了业主自治机构的性质,从物业区域的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明确规定了业主自治机构的成员应当是业主,不包括物业使用人,但应该明确的是,届定清晰业主与物业使用人并不意味着物业使用人对物业管理不享有任何权利,相反,由于使用人是对物业实际使用的人,其在物业管理中重要性并不亚于业主本人,所以物业管理维护的利益不仅包括业主的,也包括物业使用人的合法权利,同时使用人在物业管理中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在建设部与各地方的规定中,都有关于物业使用人这一项。业主自治机构召开大会时,一般都应该有物业使用人代表列席;进行决策时也应当听取物业使用人的意见和建议;业主公约以及业主自治机构作出的其他决议,对业主和物业使用人具有相同的约束力。在物业管理法律关系中,物业使用人是区别于业主,对物业管理享有一定权利,承担一定义务的人。

具体到物业服务合同纠纷诉讼中,业主与物业使用人是否应当成为必要共同诉讼的参与人,这应当依个案的具体情况予以判断。第一,物业使用人诉讼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的,由于该请求如被支持后所获得的利益会及于业主,业主不参加诉讼不会影响其权利,其就可以不作为共同原告参与诉讼。第二,物业使用人诉讼请求是赔偿或者补偿的,由于赔偿和补偿是一次性的救济方式,为保障业主的权利,应当征求业主是否主张权利,参加诉讼的意见,并视其意见决定其是否作为共同原告。第三,物业管理企业起诉追缴物业服务费用的纠纷,一般情况下,应当由业主和物业使用人作为共同被告,但如果物业使用人明确表示物业服务费用应当由其交付,是因为其他抗辩理由未付的,并且物业管理企业也同意放弃对业主的请求时,业主可以不作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否则,如果物业管理企业不表示放弃对业主的请求,则业主与物业使用人应当作为共同被告。在司法实践中,有大量的追缴物业服务费用的案件物业的业主和使用人是不一致的,物业有借用的,也有租赁的,该类案件诉讼标的不大,法律关系也不复杂,为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大多使用简易程序审理,有的业主不愿出面,有的业主在外地甚至国外,有的业主没有给物业管理企业留下联系方式,而物业使用人也拒绝提供,在此情况下,如必须将业主列为共同被告无疑会造成延长案件的审结时间,给审判人员增加工作负担并增大了诉讼成本,所以如果物业管理企业表示放弃向业主追缴物业服务费的请求,业主就不须与物业使用人成为共同被告。第五,如被诉请承担民事责任,原则上业主和物业使用人应当作为共同被告。例如,物业使用人在装修房屋时破坏了承重墙和建筑物的外观,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委员会起诉其承担法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业主和物业使用人必须作为共同的被告。

(二)业主委员会可以成为物业服务合同纠纷诉讼的主体

业主委员会在实体法上的地位存在争论,但在诉讼法上应当具有诉讼主体资格。

非法人之社团或财团,没有代表人或管理人的得以其名义起诉或被诉,于诉讼上此无权利能力的管理团体仍享有诉讼当事人能力。业主委员会到房地产管理部门登记后即成为合法组织,其法律地位也不存在问题,经全体业主授权的业主委员会有权起诉或应诉。

从我国的法律规定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十条规定:"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其他组织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业主委员会既非自然人,也非法人,应归属于其他组织。

《物业管理条例》颁布之后,对业主委会员的性质已不再有太大争议,业主委员会性质上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然而,业主委员会是否具有当事人能力,《物业管理条件》没有明确规定。本人认为,应当通过立法来确定业主委员会的诉讼主体地位。

(三)个别业主的诉讼主体资格

按照前面对业主委员会诉讼主体资格的肯定,在物业管理活动中,当全体业主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业主委员会能以自己的名义而无须经业主的再次授权而提起民事诉讼,但是,如果业主委员会怠于起诉并将危害全体业主的利益时,是否应允许业主自行起诉?如果允许业主自行起诉,是否必须经过业主大会的决定,并适用普通的表决程序和二分之一的表决通过比例。

如果业主委员会怠于起诉,为保障业主的利益,应当允许业主自行起诉,而且该种情况并不属于《物业管理条例》第十五条业主大会的六项职责的内容之一,因此可以不必适用普通的业主大会表决程序。况且业主大会的怠于起诉的情形通常为紧急场合,为了提高效率,避免时间拖延,可以参照《物业管理条例》第十三条的规定,经过20%以上的业主同意,即可以以全体业主的名义提起诉讼。但是,业主决定自行起诉的情形,乃在于纠正业主委员会的不作为,如果必须经过20%以上的业主提议,并由业主委员会组织召开业主大会临时会议做出决定,这种做法又不切实际,同时规定高比例的业主通过方可起诉,也不利于分散的业主组织诉讼,在这里需注意的是,业主委员会怠于起诉,而由业主起诉的,并非业主代位业主委员会提起诉讼,因为物业服务合同的当事人本来就为业主,或者业主作为物业的所有权人,如果物业的权利被侵害,业主当然具有起诉的资格。既然业主委员会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在全体业主的共同利益受到侵害时起诉,那么在个别业主的利益受到侵害时,个别业主当然也具有起诉的资格。

(四)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举证责任

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一案件有时出现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竟合的情况。具体的举证责任分配如下:

1.一方当事人基于侵权主张相对方承担民事责任的,相应的侵权请求权的成立与否,应主要由主张民事责任的权利人负担举证责任。举证责任的基本内容是:

①主张权利人与被请求人之间是否存在物业管理法律关系。如:业主在进行房屋装修过程中有违法行为时,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委员会予以制止但未起作用,于是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委员会共同起诉该业主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该案两原告首先就要提交证据证明,与该业主之间存在物业管理法律关系,即该业主在业主大会的登记情况、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企业依法签订的物业服务合同等。

②主张权利的一方当事人要举证证明,被请求人是否成立侵权行为。仍以上述案件为例,如两原告认为业主的行为造成了对房屋主体结构的损害,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据予以证实,即专业鉴定部门出具的鉴定报告。

③否认承担民事责任的一方当事人要举证证明,被请求人是否具有法定的抗辩事由。包括:违法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不可抗力、第三人过错、受害人同意及自愿承受风险等)和法定免责事由等。

④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主张的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必须是法定形式,除此之外的民事责任形式不得请求适用;其二,承担民事责任有多种形式,当事人可以择一,也可以并用,但不同形式的民事责任的适用,主张权利的一方当事人除需证明前述各要件事实外,还需同时证明各民事责任适用所要求的要件。(待续)

和平区法院:赵铭

上一篇:副校长竞选演讲稿下一篇:防汛值班制度免费